大安法師《徹悟禪師語錄》(1)

http://www.fodizi.tw/qt/daanfashi/16852.html

2015/08/12

今天跟大家討論的是《徹悟禪師語錄》,徹悟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他生活的年代離我們也比較近,公元1741——1810年,他所住持的寺院在北京的紅螺山資福寺。在徹悟祖師那個時代,資福寺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的一個中心地帶,就是那裡出現了一代祖師。

印光大師對徹悟大師非常推崇,他在出家五年之後,專門到紅螺山資福寺去參學,入念佛堂念佛,在那裡住了三年,號稱「繼廬行者」。「繼廬行者」也跟東林寺慧遠大師有關,繼承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的志向,專修念佛法門。印祖在紅螺山資福寺的時候,每天就像讀佛經一樣讀《徹悟禪師語錄》,深得《徹悟禪師語錄》之精髓。又了解徹悟大師一生自行化他的德業,於是印祖就推尊他為淨宗的第十二代祖師,是從印祖這裡開始的,也只有祖師才能識祖師。

印光大師對這些語錄非常推崇,認為徹悟大師所開示的法語,都是可以繼往聖,開來學,驚天地,動鬼神的,是這樣驚天動地的文句。只有從大光明藏裡面流現出來的智慧靈文,才有這樣驚天地、動鬼神的能量啊!

一個淨業行人真的能依徹悟大師的《語錄》來行持,決定可以俯謝娑婆,高登極樂,為阿彌陀佛的弟子,作蓮池海會的良朋。所以徹悟大師的語錄真的就是淨土宗最上、最要的開示。這是印光大師給我們未來的淨業學人,推薦的一顆摩尼寶珠。印祖在新彙編《淨土十要》的時候,把它附在了《淨土十要》後面。

再來看徹悟大師一生的德業,他又叫夢東禪師。早年是參禪的,參禪開悟了的一位禪師,對於教下也非常通達。他為什麼轉為淨土呢?是一次生病的因緣,不能痊癒,他就想到五停心觀——多障眾生念佛觀,就開始念佛,念佛使他的身體好了。

他就猛然思惟,覺悟到:這個「念佛一法,是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諸大菩薩所倡導。是我們中國像智者、永明、蓮池、蕅益這些諸大善知識所身體力行的法門。那麼我都生在這樣一個時代,這些菩薩、大善知識都這樣去做,我敢不依從啊?

他忽然有這一念覺悟,就把參禪的事情放下了。當時依他來修禪的人很多,他就跟他的門徒們說,現在我要開始來念佛了,你們還想參禪的,可以找其它的地方去,想念佛的就留下來。他這樣猛地一轉頭,就一心念佛,專修念佛。這樣他在後來幾十年專修念佛的過程當中,身心還真的得到了很大的安樂,智慧也有很大的提陞。

臨命終時是預知時至的,在大家的助念聲中,臨往生的時候說了一句話:「稱一聲佛名,見一分相好,」 就往生了。往生的時候異香滿室,停留了七天,頭髮都由白髮變成黑髮。三七日荼毗的時候,出現一百多顆舍利子。那麼有部分舍利子現還供在紅螺山資福寺裡瞻仰。享年七十歲,僧臘四十九年。這是徹悟大師大概一生的行業。

他的《語錄》,一共有四十一段,這些語錄給我們展示的,確有他一生修學、證悟的風格在裡面。他原來是參禪開悟的,所以他所開示的語錄具有禪宗那種痛快淋漓、單刀見血的風格。他又學過教下,又具有教下那種縝密的思惟。後來他又一門專修念佛,又具有一個念佛行人那種深廣的宗教情懷。他在淨土義理的詮釋方面,是揉合了宗門教下的精髓加以展開的。所以讀他的《語錄》,也能夠令那些宗門、教下的行人導歸淨土,產生圓信圓解,具有甚大的功德。所以我們也要像印祖那樣,讀這些語錄就好像如同佛說,如同讀佛經一樣的恭敬,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由於時間關係,我們選擇其中的六段,來跟大家共享。

好,現在請大家翻開文本,請看第一段: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這段可以說是整篇《語錄》提綱挈領的一段,高度概括了念佛法門與一代時教所突顯的勝義方便與殊勝利益。這段文句非通宗通教者說不出來,一定是對宗門教下的消息、教理非常通達、對念佛又有深切體會的人才能概括得出來雖然文句少,但義理非常深邃、恢宏。讓我們逐句來看: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

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應我們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機,應病施藥,由方便法契入到實相之門。在所有的法門當中,首先要明心,禪宗也把「明心見性」作為綱要。不能明心,不能見道,就沒有辦法去修道。

那麼這個心,要明什麼心?心有我們被它所欺騙的攀緣心、肉團心。《楞嚴經》首先開示,心有兩種:一種是無數劫以來,我們用攀緣心這樣的識心,我們常常把這個心認為是自己,是有。所以開始就有七處征心,這種妄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了不可得。但是我們卻把它看作是真實的,所以就認賊為子啊!認賊為子,我們就受它欺騙了。

總是以這個攀緣的心、識心,作為真實的東西,這恰好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我們要明瞭這個心的虛妄相然後還要明瞭我們無數劫以來【涅槃的妙明真心】,清淨本然,不生不滅。這種涅槃的心才是我們解脫的地方,才是我們的【本地風光】,才是我們要修行的至道。

【按:徹悟大師所説的「妙明真心」、「本地風光」,是指如來藏系經論中的「如來藏」,不是純粹唯識經論裏面的「第八識」,蕭平實將這兩個系統的經論混肴,導致他的弟子以爲《成唯識論》的第八識等同《楞嚴經》的妙明真心。純粹唯識經論裏面的第八識在因地是有漏的、生滅變異的有爲法,不是清淨的真心。

另,徹悟大師所悟的、徹悟大師在其語錄中所説的「妙明真心」,就是蕭平實大力否定的「離念靈知」。「離念靈知」即是佛智,蕭平實愚癡無知,錯以爲「離念靈知」是意識一念不生的定境。】

首先要明瞭這個,不明瞭這個,你用識心、生滅心去修行,就叫煮沙永遠不能成飯啊!一切外道不能明瞭這個真實心,他修行永遠得不到解脫,所以首先要明瞭這個。

按:大安法師這句話容易被誤解,需要解釋一下。修行當然需要意識的參與,他所説的是「心、意、識」都是妄心,修行是要不生不滅的真心顯現,所以祖師說:「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唯識經論不用這種方式表達修行證悟。】

那麼在行門當中,對一切身口意方面的行持,要以淨心為要,就是我們這顆無明染著的心,要使它清淨。我們本自清白,要洗濯垢污,顯明清白,這就要修持。悟要頓悟,悟了這個心,用什麼心去修行。行要漸修,我們對這種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怎麼使它清淨,清淨到最後,至極清淨,唯佛一人。

那麼這就概述了一代時教,明心和淨心這兩個主題。那麼這兩個主題,其它宗門、教下都有它的方法。

然而在比較當中,從明心之最要來看,沒有比念佛更好的了,何以故呢?「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我們憶念佛的功德,憶念佛的光明,憶念佛所展開的無盡的莊嚴,尤其是憶念這句名號和持念這句名號這句名號就是佛心,就是涅槃妙真如心。所以當下我們凡夫的生滅心就安住在清淨心上,安住在真如之心上,這樣就能夠以巨大的能量使我們得禪定,得三昧,現前見阿彌陀佛。現前不能見阿彌陀佛,也能夠帶業往生,到西方淨土,蓮華綻開,見阿彌陀佛。

這個「現前當來」,現前是現生得念佛三昧見佛。當來就是未來往生淨土,見阿彌陀佛。無論是現前還是當來,必定是可以見阿彌陀佛。這時候所見的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自性的彌陀,就是這個心、妙真如心。

所以念佛一法是單刀直入,不假方便,不需要借助參禪啦、止觀啦、持咒啦等等這些方便,就是一句名號解決問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們的妙真如性,如來藏心,打開。這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入到無生法忍。那麼這樣,念佛可不就是明心之最要嗎?還有比這更直接的嗎?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不是一般的禪,而是無上的,無與倫比的,最深邃的,最微妙的禪。

禪是什麼?

禪是佛心啊。那麼我們已經在念這個名號的時候,這個名號就是佛心,就是無上深妙禪。我們已經安頓在這個禪上、佛心上,這就叫「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覓人問長安」。你已經在皇宮裡面最核心的含元殿裡面了,還需要去問長安在什麼地方嗎?就好像我們已經在北京的中南海,還需要到處打聽,北京在什麼地方啊,怎麼走啊?沒必要,這是明心。

從淨心來看,這就是談行持了。《華嚴》講圓融和行布,圓融可以一超直入、頓悟。在凡夫地上也能夠見解與佛同齊,大徹大悟。但是你在修證的過程當中也不無次第,你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到十地的過程,這是淨心的過程。這個次第,也沒有比念佛更殊勝的了,「亦無如念佛」。講這話是不是溢美之辭呢?是不是誇大這個法門的特點,而且有些自我誇耀呢?不是這樣的,這裡是有他的道理的。沒有道理是不能隨便亂說的。這一說,其它宗門、教下要反對的。那麼這些話它的道理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清淨心的行持沒有比念名號更殊勝?

這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句話,可能我們常常聽到,已經非常熟悉。但它到底講的什麼呢? 「一念相應一念佛」,怎麼理解,跟什麼相應?也許我們很多人不一定會作這麼深入的思惟,但是需要這樣的思惟。

這裡體現了淨土法門的一個本質特點:以佛的果地覺作凡夫修行的因地心,因心果覺的互動、感應、溝通。

首先我們從往生這個層面上來看,怎麼叫相應?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都是要接引一切眾生往生到西方淨土,去得阿鞞跋致,去圓證佛果,他有這個願的核心。然而我們也發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這個願心。這個凡夫願往生的心和阿彌陀佛願攝受眾生往生的心,這兩個願心相應,首先要這樣。

再從名號的功德來看,阿彌陀名號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

無量壽是豎窮過去、現在、未來超越時間的德能、寂定;無量光是橫遍十方超越空間的德能,那麼無量光、無量壽就是法界的體性。

由這個法界的體性衍生出無量的功德、無盡的莊嚴。然而把這個攝這個法界的體性,無量光、無量壽就在這句名號當中。於是這個名號的法界體性,就是一切眾生的本覺。

教下也講本覺、始覺、究竟覺。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的本覺,但都被汩沒在我們的煩惱裡面、執著裡面。現在我們一念覺悟,我本有佛性,開始修行,這就是始覺。始覺就是淨心的過程,始覺和本覺合一就是究竟覺,就成佛了。

那麼這句彌陀名號,就是我們的本覺。我們以信願念這句名號,就是始覺。這個始覺和本覺相應,也就是我們能念佛的心是佛,所念的名號也是佛。佛佛相應,佛佛相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第二個相應。

第三個相應,就是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他借助名號的媒介,投到了眾生修行、修心的因心裡面,所以叫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我們這一念念佛的心,就涵攝著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之海。那麼阿彌陀佛全體功德之海也全體地滲入到我們凡夫眾生的心裡,所以我們能念和所念當下呼應,相應了。

那麼這個相應是要以信願作為前提的,深信切願是相應的秘訣。所以我們一念持念這個名號,馬上就和彌陀的願力共振、共鳴、溝通、互動。

我們一念至誠的念,我們的始覺跟本覺相應,這就是「如子憶母」 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如子憶母」,子就是我開始始覺了,而母早已在那裡本覺了。母子相憶,母子天性相關。這就像我們的本覺和始覺,以空印空,似水投水,同質地對應在一起。

所以越念越親切,越念越歡喜,越念越超越人我是非的對待,把我們本有的無量光壽啟發出來了,所以這樣的念佛就是清淨心的最上的一種行門。

那麼從上面的討論來看,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完整地具足著「悟」和「修」。悟就是明心、開悟;修,就是淨心。這句名號具足這兩個重要法門的綱要。

為什麼說淨土念佛一法,圓收一切法門,就能夠把所有的法門收在它裡面;同時又圓超一切法門。它是最要的,最殊勝的,最直接的。

這裡有個比喻,這個比喻也常常用,就是「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清珠就是清水珠,這是《華嚴經》裡介紹,清水珠能夠有把一切很染著的水把它清淨的功能,就像現在的漂白粉一樣,漂白粉是現在化工的東西。但確實有種寶珠叫清水珠,再濁染的水,清水珠一下去,水就清了。但是這個濁水變清是由於清水珠的德能所致,所以濁水不得不清,不想清也不行,它具有這種能力。那麼用這個比喻,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像清水珠,它是一個摩尼寶珠,摩尼清淨至極的功德寶珠。這顆寶珠的佛號投到我們凡夫散亂的心裡,凡夫散亂的心不得不向佛號的功德去趨近,去認同,去合一。為什麼說它在清淨心當中至要,這就單刀直入了。

我們修行,大家肯定都有感覺,一修行,感覺最重的就是心散亂,不是昏沉就是掉舉。這種散亂的心,想東想西,八萬四千塵勞,無量無邊的妄想雜念,沒有辦法來對治它。你想要按捺妄念,它的力量更大,抽刀斷水水更流。那怎麼辦呢?如何對治我們散亂的心、生滅的心、染著的心、貪慾的心、瞋恨的心?

那麼這些就要靠佛號,這句佛號以它甚深的功德投到我們眾生無明、散亂的心裡面,在裡面放光動地、在裡面把我們散亂的心有序化。無量壽讓我們產生寂定,無量光讓我們產生智慧。

念佛的時候,無量壽就在我們心中結跏趺坐;念佛的時候,無量光就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所以念佛就是清淨心的至要。

那麼所以這句佛號在明心的層面,能夠讓我們悟入我們本具的妙明真心。因為這句名號就是無量光壽,就是妙明真心嘛!它能使我們開悟。當念佛的時候,再不受無數劫以來那種攀緣的心所欺騙了。

當我在家時,主人翁在清醒時,這些小偷、賊就起不到作用。主人翁在沉睡的時候,小偷、賊就能把家裡的東西全搬跑了。所以念佛的時候,就是我們主人翁在清醒的時候。那麼這個悟裡面要有信,信是屬於開悟,開悟屬於智慧的範疇,善導大師稱為叫「信忍」。

我們能夠對淨土法門、對往生的利益、對阿彌陀佛的功德能產生信心,是非常了不起的般若智慧,是甚深的善根福德所致。

那麼當我們念這個名號的時候,我們直接接納阿彌陀佛的慈悲,感受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恩德,感受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慈悲。通過這句名號,我們也感覺到自身業障深重。透過持念這句名號,也感覺到娑婆世界苦不堪言,極樂世界無限美好。

這樣它就把這些功能調顯出來,這裡可不就是「信」在裡面嗎?淨土一法,最難的就是信。這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這個法門最先是在華嚴法會上為那些法身大士宣說的。但是在華嚴會上,那些二乘行人如聾如啞,所以又在方等會上宣說。

一代時教,處處來講說淨土法門。因為這是最稱十方諸佛度化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的這種至極方便、至極慈悲的法門。所以這個信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諸佛菩薩、諸大祖師、善知識都在令我們產生信心當中,在苦口婆心,不斷勸勉,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萬論齊宣。

為什麼要這樣?就是要讓我們產生信心,沒有信心就麻煩了。淨土法門不怕你業障有多重,就怕你沒有信心,疑為罪本,懷疑就是淨土法門修行的罪惡之本。何以故呢?你一懷疑,就是絕緣導體,你跟阿彌陀佛的願力隔開了,佛力你接納不了了,那當然你這一輩子修行就得不到消息了,如牛入海無消息。所以我們說這個明心裡面是落實在信,信心的智慧,人有信慧難啊!但是在念佛的時候就能讓我們慢慢啟發出這種信心的智慧。

那麼在進行修行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為什麼念佛,證就在裡面呢?這裡面可不大好理解。證是到家啊!我們總覺得離證太遠了,不敢承擔啊!就像昨晚我們跟幾位法師討論,去做一些佛教傳播工作,為什麼大家不敢做?覺得自己沒有證啊!自己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怎麼能去做那樁事情呢?所以他有恐懼、不安啊!但如果是念佛一法,他對於「證」有信心、有把握,他就敢於到社會上、到人群當中去行菩薩道了,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重要。

那麼為什麼念佛這樣的修行,不僅能使我們的貪瞋癡種種煩惱能夠清淨。而且證也在裡面呢?這就不容易理解了。那麼這裡我想引用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裡的一段話來跟大家共享,也來對這句話做一個註解。蕅益大師對經文就是「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有一個註解。

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七重行樹,七重羅網,七重欄楯……七寶池,八功德水,」介紹之後,最後佛就說「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以及談到往生的時候,「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那麼地這些《阿彌陀經》大家都能念,甚至念得很熟,很多人都能背下來。但是我們問無論在家出家,你能背下來的這些經文,叫他講出個意思來,他就覺得講不出來了。很難懂,很不容易說出意思。有時候他說出來的意思,可能也不是那麼回事。比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原來我們在淨土研究生班裡,把這作為一個簡答題,叫他們解釋這句話,我看到95%的人都答錯了。

他都答什麼呢?一定要自己修行,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會本能地這樣回答。從通途教理來看,他也沒有錯,但是淨土特別法門可不是這樣理解的。按:正覺同修會的書籍視頻中講净土法門的時候,也是這樣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經文。】

對此蕅益大師有一段很好的詮釋:什麼叫多善根?

多善根不是你自己有多少善根,而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多福德,也不是靠你個人的福德,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以來為了圓滿大願所行持的六度萬行的大行,作為眾生多福德之緣。那麼這樣只要你能夠信願持名,你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因緣。大家聽聽,這個知見就很到位,就很正確了。以佛的果地覺,作眾生的因地心。

那麼包括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它都融攝在這六字洪名裡面。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如是功德莊嚴」,一切念佛眾生都能擔荷這個事情,也是「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在念佛,念佛就把佛所有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功德全攝受過來了,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既然阿彌陀佛成就了,就等於我也成就了,自他不二啊!所以我念每一聲佛號,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且是已經成就,不是漸次成就,也不是未來成就。那麼這是阿彌陀佛用他的大悲願力流現的種種依正莊嚴,凝聚在六字洪名裡,投到凡夫眾生心裡,給我們作增上本質境。這是法相宗的話,本質境,而且具有增上的、強大的勢能,增上本質境。然後投到我們眾生這邊,我們去念這句名號,就通過這個本質境,來引發帶起了我們眾生自心本具的這些莊嚴。

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莊嚴,也是我們眾生心性本具的,不在心外啊!但是我們的這些莊嚴顯發不出來,礦石裡面的金子出不來,所以它需要一個帶起的能,一種本質境帶起來。一帶起來,就是全佛即生,全他即自。

為什麼說我們凡夫眾生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呢」?

就由於全佛即生,全體佛的功德就是凡夫眾生的功德。全他即自,全體的阿彌陀佛他力的功德也是我們自性的功德。所以才能說「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句話不僅僅推到阿彌陀佛那兒去,而且我們眾生信願持名當中也是具足的。那可不就是證在裡面嗎?

所以為什麼說淨土難信,對這些,我們聽了一下,覺得怎麼可能呢?我怎麼證在裡面,我一點證都沒有啊!阿彌陀佛跟我們是同體啊!阿彌陀佛證了就是我證了。全他即自,全佛即生啊!這是圓頓的教理,心佛眾生等無差別。

所以後面徹悟大師也說到,你念佛時就是作佛時,作佛時就是成佛時,成佛時就是度生時啊!同時啊!所以我們能夠在這個層面認知念佛法門的悟、修兩門的這種特點,不僅信在其中,證也在其中。那麼信解,信屬於我們的知解、認知,得到信心。我們的證,是通過修行得到證。這個修行不是我們自己一個人靠自力修,是阿彌陀佛已經為我們修好了,已經為我們成就了果實來給我們。

只要我們接納了,證就在裡面了。這個信、解、行、證,這四個字,就把明心之門、淨心之門,把大乘、小乘一切經典的精要都涵攝在六字洪名裡面,涵攝在這兩門裡面。

所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不是小因緣了,可是大事因緣了,可不是一般的道了,可是至極之要道了,一超直入如來地啊!這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所發出的大願,以名號度眾生,要度盡九法界一切眾生,遠離變易生死和分段生死的苦難,得到究竟的大乘佛果。所衍生流現出來的大慈悲、大智慧、大平等的至要之道,我們要從這裡認知、相信、接納、奉行。

好,請看下面一段: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

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豬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

此個人身,最為難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每一言之,衣毛卓豎。時一念及,五內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

好,看這一段。首先徹悟大師舉出念佛法門的一大綱宗,是真為了了生脫死,發起大乘菩提心,以深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這十六個字是念佛法門的綱宗心要。這四句十六個字要落實在淨業行人的心態和行為當中,他才是一個合格的淨業行人。否則他沒有這四句話的落實,只是口頭上的、掛名的念佛人而已。那麼這四句話真的要落實下來,首先成為我們的知見,變成我們的行為,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

首先來看「真為生死」,我們學佛是為什麼?是真為生死來學佛啊!對於佛教徒來說,他面對的,就像「沙門者,學死者也」。沙門,修道的人,就是學這個死字,了解死的無常,超越死。在這個死之上,有一個不死的這種道,我們要作這樁事情,這是生命當中的一樁大事因緣了。如果不是真為了生脫死來學佛的話,你來接觸佛教,讀了很多經論,聽了很多開示,都成為戲論了。只是你生活中的一個點綴、一種遊戲、一種佐料罷了。

看點禪宗機鋒轉語,我拿去炫耀一下,說明我很有水平。大家聚聚會,像沙龍一樣的來充實一下生活。

真為生死的心發不了,他不知道到佛門裡來是幹什麼的。於是他就求陞官,求發財,求彩票。我這個賭下去能不能賺到錢,我到寺院拜一拜能讓我今天賺到錢,佛菩薩很靈。今天沒有賺到,佛菩薩不靈,不好;這都成戲論了。人家為什麼說佛教像迷信,你真的這麼弄的話,就是迷信啦!等你求了一個願,我今天賭了賺了很多錢,明天提一掛香蕉來還願,希望下一次賺得更多。他不是去求證生命的真實相,不是真為生死來接觸佛法。

那麼我們要把真為生死之心發起來,要用智慧來觀照我們生命當中很多的真相啊!我們要明瞭。在三界六道的輪轉當中,具有種種的苦,八苦交煎啊!在所有的苦當中,沒有比生死更苦的事情。人的生命可不是人死燈滅了,可不是這一段幾十年的光景。

你死了,你的神識帶著你的業力還要輪迴,還要找另一期生命的載體啊!這種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啊!那麼這個過程,是要在一種更廣闊的時空背景當中來觀照。由於我們真為生死心發不起來,是看不到的。就像我們看一個電影,這個膠卷我們只看到一卷膠卷,不知道下個情節怎麼發展,不了解這個過程。那麼佛菩薩五眼圓明,他能夠觀照到眾生生生死死的全過程。所以他才生起大悲心啊!「你本來是有佛性的,怎麼冤枉地受這麼多輪迴的苦啊,而且更多的是到三惡道裡面去受苦啊!」我們人道的眾生屬於胎生,胎卵濕化種種生命形態。這一世是胎生了,下輩子,像換一個房間一樣,又是胎生了。今世是人皮,下輩子又換了一種皮了。那下輩子換什麼皮呢?自己都不能作主宰的。

這種輪迴,從一個胞胎進入另外一個胞胎,捨一個皮袋鑽到另一個皮袋,這已經是很苦了。這在這很苦當中,你在輪迴,還沒有出得來,更多的還要墮落,墮到三惡道裡面去啊!

人身很難得,但是失去人身卻很容易。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下一輩子投到豬胎裡面,變成豬了;投到狗胎裡面,變成狗了。這些豬狗的胎都鑽過啊!我們肯定要鑽啊!你不出輪迴肯定還要鑽啊!你現生非常懶惰,就想睡覺,吃了就睡,睡了就吃。你可不是下輩子就變成豬了,豬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最大的快樂就是在爛泥坑裡面滾一滾,搖頭晃腦,沾到哪裡都是泥巴,但是它覺得很自在,還像禪定狀態當中一樣的。別人打它一下,它就害怕了。豬啊!豬盡管快樂,但是愚癡啊!這個古希臘的哲學家有時候覺得作哲學家太痛苦了,了解世間的苦惱太多,所以有個選擇:是做一頭快樂的豬,還是做一個痛苦的哲學家?那我們還是選擇痛苦的哲學家好一點了。豬盡管快樂,但馬上長好膘,肥了,就是人間一道菜啊!它是八難之一啊!不能聞法修行,愚癡啊!

這個狗,現在我們看人有分別,看到當官的就奉承,看到貧窮的人就高傲得不得了。你狗眼看人低,你下輩子可不成了狗了,狗腿子了。這些都跟我們生前的習性有關係,這些都鑽過。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你今生欠了人家那麼多錢,你不還,你狡賴,借錢的時候像孫子,還錢的時候像老爺。人家債主來上門要錢,你說「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不還。你可不是下輩子要變成馬、變成驢、變成牛去還嗎?你能不還嗎?這些都是因果啊。所以這個人身最難得到而最容易失去,這可是很悲痛的事情啊!我們不了解真相。阿羅漢證果,了解八萬大劫以來生生死死的情況,他看到自己在三惡道受苦的情景,在他證果的這個份上,他都膽顫心驚,流出血汗哪!我們在這裡不知道害怕,等到果來了,就麻煩啦!所以一念之差,便入到三惡道裡面去了。

為什麼說一念?很多時候我們違法、犯罪、犯錯誤都是一念,雖然這一念也不是偶然的,為什麼會有這一念?這一念這麼堅固,這時候看到好東西非要去搶,不搶就不自在,就很痛苦。你這種做賊的心理,這一念可不是當時的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麼你犯罪是一念,你墮入三惡道就是一念,你成佛也是一念,往生淨土也是一念。讓這一念做主宰,可是一個過程所凝聚的。所以一念之差就落到三惡道,到三惡道裡面是容易進去,就好像大石頭滾到山下,很容易滾下來,但要出來就太難了。你造作五逆十惡的重罪,到地獄裡面去受罪,那是萬死萬生,時間非常久遠,即使到了壞劫的時候,你的罪沒有受完,還要轉移到其他的世界繼續在地獄裡受罪,從這個監獄轉到另外一個監獄。地獄時長而苦重,那種地獄的苦是太苦了,我們人間所受的一切苦,即使是碎身萬剮的苦,跟地獄苦相比,已經是輕得太多太多了。

所以「七佛以來,猶為蟻子。」蟻子就是螞蟻。這是一個典故,佛陀在建祇桓精舍的時候,正在挖牆角,看到一堆螞蟻,當時看到螞蟻就微微一笑,阿難問為什麼?佛不會無緣無故地笑。佛就說,你看這些螞蟻,七尊佛已在這個世間示現過,它還是螞蟻。

這個七佛是佛門裡常常講的,為什麼常常指七佛呢?我們上一劫叫莊嚴劫,這一劫叫賢劫。莊嚴劫有三尊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這是莊嚴劫最後的三尊佛。那麼我們賢劫的前已經應化的有四尊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佛。那麼這七尊佛為什麼連在一起?

它是指一個菩薩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因證果,已經斷盡所有煩惱的時候,還要用一百小劫來修相好,修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那麼這樣的一個修相好的過程要一百小劫,最後才示現八相成道,教化眾生。那麼這一百小劫是在淨居天,就是我們的在色界天裡有一個五不還天——淨居天。他能夠見到這個一位菩薩經過一百小劫修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過程。

那麼這一百小劫裡面就含攝著這七尊佛,是這樣。所以就講這是淨居天所看到的,這樣的一個概念,時間很長。那麼這個螞蟻,它執著螞蟻的身體,它也有一個我執啊,所以它今生是螞蟻,下輩子還是螞蟻,它認為螞蟻這個身體很好。我們看到螞蟻很苦,但是螞蟻自得其樂。就好像廁所裡面的蟲,我們看到它很苦,但是它認為它很快樂,在糞便裡面鑽來鑽去,其樂無窮。由於它有個我執在那裡,所以七佛以來,乃至多佛以來,它還是螞蟻,出不來。

「八萬劫後,未脫鴿身。」這也是一個故事了。有只鴿子,被老鷹所追,那鴿子呢,正好碰到佛和舍利弗在一起。這只鴿子先躲在舍利弗的影子裡,它還是顫抖;後來鴿子在佛的圓光影子裡面就很安穩。佛就問舍利弗,「你看這只鴿子八萬大劫以前是什麼變過來的?」舍利弗觀察,觀察,八萬大劫,他只有八萬大劫的宿命通,推到八萬大劫前它還是鴿子。

那麼再觀察以後它什麼時候脫離鴿身,再觀察,觀察,唉,八萬大劫以後它還是鴿子。這說明聲聞證果的智慧有限。佛就跟他說這只鴿子在八萬大劫以前多少多少劫,它是怎麼過來的。八萬大劫之後未來多少多少劫,它鴿身的罪受完了,怎麼變成人身,以後又作比丘,什麼時候成佛,都說出來了。你看,八萬大劫之前,八萬大劫之後,都沒有脫離鴿子的身體啊!這個畜生道時間就已經很長很長了。這裡舉出螞蟻和鴿子,畜生的時間這麼長。那麼鬼道、地獄道的時間比這還要長百千萬億倍啊!這久經長劫,何時了休?而且在三惡道裡,無量劇苦交煎,無歸無救,不能休息啊!就是佛菩薩示現去救它,由於它業障深重,它也接納不了,信受不了,也沒有辦法得到救度。地藏菩薩在地獄好不容易度個眾生,度上來以後,又墮回去了。

所以徹悟大師說他每當談到這些眾生在輪迴劇苦的時候,汗毛都豎起來,毛骨悚然啊!每當念到三惡道劇苦的時候,五臟六腑都在焚燒啊!

所以祖師對生命、對輪迴有著深刻的敏銳性。哪像我們一天到晚麻木得很,幸福的生活甜如蜜啊!開點什麼車,弄點什麼冰箱,就覺得這個世間好得不得了,對這種苦難很麻木。所以我們現在要痛念生死啊!這個生死問題不解決就「如喪考妣」啊!考妣就是父母,父母去世了,屍體停在這裡,你這時候不能怠慢,趕緊要辦喪事,把後事處理好。這時候其他再緊要的事情都要放到一邊去,都是怎麼處理父母的後事,如喪考妣啊!所以禪宗也說未悟之前如喪考妣,未悟之後也如喪考妣。

所以我們生死未了就得要有這種心態,就像父母去世了,停放在那裡,你趕緊要辦這件事情一樣。如救頭燃,頭都燃上火了,你還能想其它的嗎?所以我們想想我們念佛人,有沒有這種真為生死心?如果真的是如喪考妣、如救頭燃,一天到晚還能泛泛悠悠的嗎?

叫他念佛,叫他念一萬聲佛號,他還說「哎呀,我沒有時間啊,我很忙啊,等我退休以後再說吧」。等你退休以後,你的頭都燒焦了。你父母的屍體停在那裡,早就腐爛了,你能忍心嗎?從中我們看到為什麼這個萬修萬人去的法門,最後怎麼成了「易往而無人」了?我們不具有真為生死的前提啊!所以這句話我們要好好地去體會,去落實。

好,請看下面: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有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於理有所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怨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好,這些文句都很有鉤鎖關聯的聯繫。首先透過我們觀察自己這樣的生死劇苦,生起一種強烈的出離心。然後把這一念心再擴而廣之,我有生死,我要出離。而一切眾生還都在生死輪迴裡,尤其是跟我們有緣的眾生,他們也應該出離痛苦啊!一切眾生生命當中都具有離苦得樂的本能啊!這裡太苦了,出離就是給他們究竟的利益。更何況一切眾生跟我本來是一體的,心佛眾生等無差別,同體的。而且在無量劫的輪轉過程當中,我們跟一切眾生互為父母,「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是生生世世的父母。那麼這些眾生雖然在輪轉裡,但是他具有如來藏性,他是未來的諸佛。所以普賢菩薩第一行願「禮敬諸佛」,不僅禮敬過去佛、現在佛,尤其要禮敬未來佛。未來佛就是我們在座的所有眾生,我們都屬於未來佛的範疇,所以都要以平等的心去恭敬。

如果我們不能生起普度一切眾生的心,唯求自私自利,解決自己的心。那麼這在同體的圓頓理念上就有所虧損,我們這顆同體的大慈悲心就不能得到安心、安樂。諸佛菩薩為什麼不斷地到世間來示現種種身份,「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就在於他跟我們這些眾生同體,看到我們在這兒受苦,他心有不安,他一定要來的。

更何況修淨土法門,它的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因為淨土一法是大乘法門,它一定要發大乘菩提心。如果這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發不出來的話,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就是外慕諸聖哪!

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建立名號,種種善巧方便,度化我們。他憑什麼?他就是憑大菩提心啊!那這句名號就是大菩提心、大慈悲心的結晶。

我們去念它,我們卻用自私自利的心去念,它就很難感通。我們也有這樣的相似的這種大心去念,就能感通。同質對應,同構相應嘛!

【按:爲什麽要不斷指出正覺同修會的傲慢心、執著心、分別心、高下心,一副「高高在上、我是大菩薩」的姿態,認爲「我是菩薩,我對你再糟糕,我説話再難聽,我做事再違背人倫常理,我都是慈悲度化你」?因爲即使是要求生阿彌陀佛的净土,用這種心態念佛也無法成就,只會我見增長,魔事不斷。】

所以如果大乘菩提心發不出來,就外不能感通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內不能契合本性。本性是什麼?這叫內重己靈,佛性裡面就是佛心,佛心就是大慈悲心,我們本性當中的特點就是大悲心。如果我們只想到自己,那麼我們對我們的大悲心、平等心不能夠耦合了。

那這個心發不起來,上我們不能圓成佛道。因為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是成佛的前提啊!就不能有這種過道。你菩提心發不起來,你自性的功德、智慧、福德也起不來。你也不想去度化眾生,所以下不能廣利一切眾生。你上有所虧失,不能圓成佛道;下也不能度眾生。

那你道心發不起來,一定是我們的煩惱在作主宰。所以無始劫以來的這種恩恩愛愛,這些情愛,凡夫的情絲,就會把我們纏繞,束縛住。所以也就動經無量劫,我們都解脫不了三界輪迴。

所以這裡提出大乘菩提心,也是自他不二。我們去度眾生,就等於度自己。為什麼?因為他是我自心的眾生,度了眾生就等於度了自己。如果眾生你也不想度,大心也不發,就想成佛。在那裡打打坐,你大心不發在那裡修行,是很難得到消息的。冷水泡石頭,不知泡到猴年馬月。

這個時代修行,你靠自己的小心量修行,吭哧吭哧,是很難成就的。佛經再三強調,在這個時代一定要靠佛的功德力才能夠修行成就啊!那麼你靠佛的功德力,怎麼靠得上?你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定要在救度眾生的過程當中才能靠得上啊!所以這個無始恩愛你沒有辦法脫離;你無始劫以來很多冤家對頭,你沒辦法解開;無量劫以來放縱貪瞋癡,身口意三業造作的種種罪業也沒有辦法懺除掉、懺悔掉。

那麼多生多劫,我們也曾經跟佛結緣,修六度萬行、三學的善根,由於我們大心不發,它沒有辦法引發出來、激活開來,沒有辦法成熟。所以你這個大乘菩提心不發,你想修行,就有種種的障礙,修不成啊!縱然僥倖有所成,最終也會墮到偏小,就是小乘裡面,證偏真涅槃,飲三昧酒,墮無為坑,小乘的心量。所以這個發心是有這樣的利弊得失很大,就應該稱合我們的實相之心來發起大乘菩提心。

好,請看下面:

【然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於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則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深信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虛願。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遍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

好,請看這一段。那麼我們大菩提心發起來之後,就得要選擇一個行門,來落實我們的菩提願。對這個行門就得要有慎重的擇法眼了,在八萬四千法門乃至無量行門當中,一定要選擇一個簡單、快速、而又圓頓、究竟的法門。我們在擇法方面,對我們挑戰性很大。末法眾生,如果讓我們自己去博通三藏,都去了解八萬四千法門,都去揀別,可能我們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精力。

那麼很多菩薩、祖師很慈悲,已經為我們通達《大藏經》,為我們末法眾生選擇好了一個行門。就好像一個很慈悲的良醫給我們製成了現成的藥,不需要我們遍找藥方,了解藥性、病源,然後去採摘藥草,去泡製而成,這個過程太漫長。

那麼這些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一切行門當中最易下手最易成就,最易下手就是方便,就是念佛。南無阿彌陀佛!男女老少,富貴貧窮,有否文化,都可以念,下手最易。而且最易成就,馬上跟阿彌陀佛互動、感應道交,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當生帶業往生,一往生就能快速成佛,這是最易成就。

至極穩當,因為念佛的時候有阿彌陀佛的光明願力給我們加持、護佑,讓我們的天魔、外魔、五蘊魔及種種心魔不能搗亂,這是至極穩當。至極圓頓,這個淨土法門是來自阿彌陀佛稱性功德所凝聚的,一法具足一切法,圓就是一法具足一切法。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所有的都念到了,所有的功德就都具足了,這就叫圓。

頓呢,就是你當生解決無量劫以來解決不了的問題,很快就能成佛,它頓;是一切圓頓裡面至極圓頓。所以這樣的比較揀別,選擇的行門就應該是「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

那麼這個深信,信什麼?信釋迦如來梵音聲像決無誑語。釋迦如來是由於在因地做大悲菩薩的時候,曾經發過五百大願,發願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百歲的時候來救度苦惱的眾生。他來我們世間不僅一次兩次了,《梵網經》說他來這個世間都是八千次了,八千往返。這都是他悲心所致。所以他清淨的梵音所說出來的,絕對不會說騙我們的話啊!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以及大乘經典二三百種帶說淨土的經典,處處指歸,言皆真實,我們要相信。雖然對這個淨土法門的事理、因果、性相以及它既簡單又究竟的特點,我們一下子還信不及,確實也不是凡夫的境界。這是佛果地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凡夫二乘菩薩不能了知。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呢,我們就要相信釋迦牟尼佛的佛格,他的慈悲、他的功德,他不會來騙我們,他也沒有騙我們的動機。他連國王的位置都放棄了,遠離名利,他騙我們幹嘛?所以決無誑語,這要相信。

再要相信阿彌陀如來,這樣的在無量不可數量阿僧祇劫這樣的往古的時候,這位大國王,捨家棄欲行作沙門,五大劫稱性發願,以後動經無量劫修行圓滿大願,這樣的是不會虛假的。

阿彌陀佛是具有大慈悲心的,大慈悲心具體就是不能忍心看我們還在這裡輪轉。我們在這裡受苦,阿彌陀佛如箭入心。我們安頓到了西方淨土,他老人家才會欣慰,才會歡喜。如父母愛子女的心,我們對這個要相信。進一步相信這個行門,因果的關係,妙因妙果。我現在以信願念佛求往生的淨土之因,一定會感得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果。因果是對應的,你如果不念名號,念其他的,那當然因果就有偏差。

這種因果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有聲音,到山裡喊一聲,馬上就有回音;你有一個形體在,就有影子伴隨。法爾自然的,無作妙用。所以我們現在修淨業的因,不會唐捐、不會虛棄。

那麼這個果呢,往生的果,它也不會隨隨便便偶然得到,是你有真實念佛的因,才能得到往生成佛之果。那麼這樣的因果關係,是法界內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這不需要去問其他人,甚至也不需要去問佛,自己就能相信的,自性裡面就能相信。因為自性有無師智、廣大智、自然智,我們現量地來觀照,就能相信。更何況從我們一念心性來看,雖然我們現在是攀緣的心、識心,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無緣長六粗。這樣的一個阿賴耶識的心,心王,心所,這些法相宗都剖析得很清楚。

那麼我們這樣的無明的妄心,都是從真如心裡面生起來的妄心,就好像浩瀚大海浮起的一個浮漚,一個水泡。但是當這個浮漚它當體也在大海里面,那麼我們凡夫就執著這個浮漚就是全體的大海。等我們修行破了這個浮漚,這個浮漚也就回歸到自性的大海。所以我們要認知這一點,這樣我們就能從那個真如和真妄方面去了解,終日隨緣,終日不變。

我們一念真如自性不守自性,就會隨緣轉。緣有清淨緣,有染緣。隨染緣造業就是六道輪迴——六法界,隨清淨緣就是四聖法界,這是隨緣顯現的法界,屬於事相上的生滅相,這是終日隨緣。但是就在這個隨緣所顯相當中,終日不變。雖然在這種地獄裡面、在人道裡面、甚至在天道、聲聞、緣覺裡面,但我們的佛性從理體來看,它是不生不滅的,在佛不増,在凡不減。雖然我們是苦惱的凡夫,但佛性沒有一點減少。全體具足阿彌陀佛已經證到的果實,終日不變。所以終日隨緣是從事相生滅門來說,終日不變是從理體真如門來說,一定要了解這樣的辨證關係。

那麼我們這樣的一念自性,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橫遍十方,所以當體無礙,就是大方廣,就是我們的體、相、用,心性。在這個大方廣的自性裡面,那麼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也在我們一念心性之內,不在心外。但是這裡概念要辨識,西方極樂世界是在妄心之外,但是在我們真心之內。

那麼現在我們這一念的真心是具足阿彌陀佛法身、報身、應化身的心。那麼這個佛阿彌陀佛那邊,我們這一念真心也遍到他那兒去了,就好像這個房間裡面所有的燈,燈燈互攝,燈燈相照,你很難分別這盞光是這盞燈的光,是那盞燈的光,它圓融互攝在一起。

所以我們真性的這個燈光,跟阿彌陀佛的光也是光光互攝,所以我們的心裡面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邊有我們的心。所以我們以這個具阿彌陀佛的心,來念我們心入到阿彌陀佛那裡去的佛,這樣他馬上就會應和,呼應是同時的。

所以念佛一法就是這樣的原理來感應的,阿彌陀佛的法身入到我們的心裡,阿彌陀佛全體的大悲願力就在我們的念頭裡面。所以我們一念他,馬上我們心裡的彌陀就會應。所以臨終顯現的情況,也是我們自心所現,雖然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為緣,但也是我們識心所現。這樣的感應在《往生傳》裡面,這種臨終所現的種種瑞相,異香滿室,天樂盈空,阿彌陀佛、西方三聖現前,等等這些都是真實不虛的,他不會來欺騙我們的。這就是不可思議,大不可思議!

好,請看下面:

【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飢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

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虛願。有是理乎哉。】

好,前面講到從信佛語,由佛起信和由相信自己的心發起信後,這樣的信就信得非常的有基礎,不是那種迷惑顛倒的信。那麼這樣信了之後,這個願,「願樂至切」,我們發願往生是好樂,是發自內心的,不是別人強迫的,不是別人無奈的,也不是說自己修行,「哎呀,我修念佛法門,我什麼都不行,沒有辦法啦。我就念念佛吧」,也不是這樣的

【按:净土三經說一個人要往生净土的必要條件,或者説必備的心態,是「至心信樂」。什麽叫「至心信樂」?把往生净土當成唯一的、最好的選擇,并且在内心深處對這個選擇堅定不移。怎樣叫「不至心信樂」?像我們以前在正覺同修會,有些學員想去净土,不是因爲「至心信樂」,只是因爲自知無法獲得蕭平實印證開悟,或是因爲雖然被印證開悟了但是還是恐懼下墮三惡道,這是將極樂净土當成後備選擇,或者是到了病痛難當的時候才考慮净土,這樣的心態都不是「至心信樂」!】

它是一切行門當中最殊勝的,所以你能念佛,你應該有很高的自信,「哎呀,我終於能念佛了,太好了!」是這樣的。不是說,「哎呀,我沒有水平,沒有辦法呀,無可奈何呀!不是這樣的。所以這種好樂之心要出得來,這種好樂裡面就包括法喜,這個修行就很快樂。如果我們的修行,無論在家出家,修得很苦惱、很緊張、很無奈、很不好意思。別人問你信佛、學佛,還不敢說,說了怕人家嘲笑。拿個念珠也趕快偷偷摸摸,他這個好樂出不來。

我們一定要往生的好樂要非常懇切,這種懇切的願樂是來自我們的信心,由信起願嘛!那麼這個願樂,我們就會自然產生一種兩土的比較,苦樂的比較。那我們這種願樂就更為強烈,如決江河,沛然莫御。我們透過看淨土經典,以西方極樂世界無盡的莊嚴和快樂作為參照系,再來回觀娑婆世界種種的苦難,我們的厭離之心就會生起來。

那麼彼土之樂很多,簡單說幾點:比如我們現在生存壓力很大,大家一天到晚都會為找錢去忙碌,衣食住行成了我們一生奮鬥的內容,耗盡了我們多少生命的時光。都沒有時間、精力來關心自己應該關心的這種生命的終極關懷。那麼西方極樂世界,你看它的資生用具,念頭一動,就現前了。我們建點房子很辛苦,那裡念頭一動,七寶宮殿就現前了。我們弄點衣服很辛勞,那裡念頭一動,種種七寶合成的衣服就披在身上了。

所以沒有生存壓力。那麼在這個世間,我們受很多慾望的煎熬,男女的情愛,那邊都離開了這種東西,也沒有女人,都是大丈夫身。我們在這世間感到我長相很丑陋,不好看,甚至都不願照鏡子,半恐怖分子,那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佛一樣的身相,紫磨真金色。

這個世間最苦惱的是冤家對頭碰面,到了那個地方,都是諸上善人見面,見面都生歡喜心,相互讚歎,沒有冤家對頭。這個世間有種種生態問題、環境問題、戰爭問題等等,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沒有。

你看西方極樂世界那種樂,包括我們所害怕的地球什麼時候會毀滅啊,無常啊,西方極樂世界無衰無變。你用這些來對比一下娑婆世界,才會知道這個地方太苦了!

不比較沒有鑒別啊,否則我們還覺得這個地方不錯呢。再一看身體,常常生病,跟醫院打交道,跟藥罐打交道,到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生病。這個世間福報再大,你遲早要死,活過八十、一百歲也得死,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啊。

原來才發現我們的生存狀態、身心結構,五濁啊,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是多麼的可怕。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它是五清,轉五濁成五清啊。這樣的一比厭離才會生起。於是才會觀照到我們這個世間原來就像茅坑,臭不可聞哪;就像牢獄,不得自在啊,囚犯哪。我們還願意蹲在牢獄裡坐牢嗎?被獄卒天天看管著,吃也吃不飽,什麼都不得自由,三界就是牢獄啊。我們不得自由,被種種的東西鎖住啊。我們不能說自己應該說的話,很難做自己想做的事,牢獄啊。所以這種厭離火宅、牢獄、茅坑的這種觀念一定要昇華出來。

我們處在娑婆世界遭受種種的劇苦,再用這個苦來遙觀西方極樂世界的樂,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這種「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狀態,就有欣慕之心了。這種欣慕之心和厭離之心正好是一體兩面、互為增上。有欣慕之心,我們才會厭離這個世間;有厭離,才會激揚欣樂。

那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親切地觀照到,它就是我的故鄉啊!在這個世間,我們是匆匆的過客,是一個異國他鄉的地方,這個世間是一個大火坑,而那邊是七寶的清涼池。所以我們到那裡去是回歸故鄉,就奔向寶所啊!

所以我們念佛求往生的心態是什麼?就好像乾渴的時候喝飲料、泉水;就好像飢餓的時候希望得到飲食、食物;在我們病得叫爹叫娘的時候,希望有良藥、良醫來治療;像嬰兒不會走路,在地上爬都爬不動的時候,他不能離開慈母,離開慈母,他就要餓死、摔死,就像嬰兒思念慈母啊。

然而這個娑婆世界,冤家對頭處處碰面,他要持刀相撲,你趕緊要逃,要逃到一個有大國王能保護你的地方,冤家對頭一看就不敢殺你的地方,趕緊逃過去啊。又好像在生死苦海中,滅頂之災求救命的時候,那樣的懇切。如果念佛有這樣的心態、這樣的懇切,那麼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還能夠吸引我們的心嗎?我們還會對它感興趣,甚至對它猛利地執著嗎?都沒有了啊。我和我所都淡化了,離開了我和我所,我們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不住一切法,住在般若上了。

就由於貪戀、執著,我們的般若智慧就不能現前。所以就以這樣的深信切願之心再來念這句名號,它的份量、它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你只要念一聲就是一粒九品往生的蓮華種子,你念一句就是一個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深信切願建立之後,驀直去念。只要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就是這句佛號,要專一地念,要精勤地念,不要夾雜,不要間斷,你念得越久,你的信心越堅固,你持得越多,你心態就越懇切。你在這樣的信願持名過程當中,它是需要有一個過程。久而久之,自然你念佛的功夫就會成片了,會降伏煩惱。進一步加功用道,你就能入到事一心乃至理一心。

那麼這樣的功夫,我們就看到,最先是看你有沒有深信切願。你沒有深信切願,功夫都免談。如果離開深信切願,你僅僅把這句佛號作為做功夫的手段,這就是以橫超法做豎出用,你就是功夫做到成片,得禪定,你也往生不了。何以故?你不能具足信願,感通佛力,感通阿彌陀佛的力量。

如果我們能以深信切願持名,久而久之地去念,確實也要談功夫,功夫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愈持愈切,能這樣去做,你決定往生。如果你這樣念了還不能往生的話,釋迦牟尼佛講的一代時教,處處宣揚淨土,就說了大假話了。那阿彌陀佛向整個法界所宣揚的四十八大願,也是虛假的了。那麼這兩尊佛都是佛啊,大慈悲心具足一切種智的佛,他怎麼會說假話呢?也沒有這樣的道理啊!這是徹悟大師用反語來肯定釋迦牟尼佛不會說假話。阿彌陀佛不會發虛願,它是真實的。於是讓我們放心,好好地把「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十六個字的綱宗要領,落實到我們的行動當中,我們的大事就成辦了。

好,南無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