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學法分享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學法分享:何為念佛——兩次閉關念佛後記

lotus-1205631_1920.jpg

【編者按:下文是一位師兄分享他兩次閉關念佛的體驗,藉此鼓勵大家精進實修。以前在正覺同修會,經常聼不同人分享他們的念佛心得和體會,重點一般都是:我能持續多久,我能夠長期帶著一個念,我得了一個什麽境界,我一拜可以拜多久,我有强烈的輕安感受等等。

不曾聽到的是任何人説起他們在實修念佛當中的挫敗和反思,或者是反省自己做功夫的方式和心態出現的偏差。

這位師兄的分享最觸動我的是,他從自己第一次閉關的失敗中,反省出自己學法心態上「愛思辨、不直接實幹和操作」的毛病,這個心態普遍存在於學佛人身上。他反省的另一點是:我到底念的是佛,還是希望得到一個「念佛成片」的功夫?我怎麽可以用覬覦一個境界、一個成就的心態去念佛?

如果實修的進步,不在於得到什麽境界、持續了多少個小時、堅持了多少天,那何謂「進步」?

這位師兄跟我們做了一個小組分享,其中一位指導師兄這樣解釋實修過程中的「進步」:

「進步」是知道自己錯在哪裏,然後開始懺悔,懺悔我以前的用功方式和心態不對,這是真的進步。如果你認為自己得力了、很厲害,對自己充滿了肯定自信,那肯定就錯了,就很難再進步。佛法裏面全部的修行方法,無非就是「因指見月,以妄除妄」,當你知道錯,發現錯的時候,才是真的進步了。】

 

緣起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4) 人氣()

學法分享:一個假佛子的反思——讀《占察善惡業報經》上卷有感

地藏菩薩1.jpg

編者按:

《琅琊隨筆》曾有文章揭發正覺同修會上至蕭平實下至「明心菩薩」,熱衷民間盛行的道教「擲茭」(用丟聖杯、丟銅錢的方式問卜)占卜,例如蕭平實通過道教的「擲茭」問 佛確定舍利的真假,不是根據舍利的來源鑒別。至於親教師與「明心菩薩」用「擲茭」來「請示」的不僅僅是與佛法相關的事情,還包括與個人利益相關的私事。

佛陀在世時禁止弟子使用當時婆羅門教盛行的種種占卜之法,設此戒緣由是因爲佛法的修行是要求我們在面對疑難病痛之時,改變自己的主觀覺受,坦然接受現狀,不是企圖用占卜的方式預知吉凶,甚至將占卜所得結果變成「客觀事實」,以「我是正法菩薩」為理據,要求他人認同接受自己占卜的結果。 這種做法本質上已經屬於民俗宗教的迷信思維,被留言區的前正覺學員批評為「乩童團體」、「鬼神教團」!

文章發表後,曾經有人拿出《占察善惡業報經》作爲 佛教允許占卜的證據。 事實上,《占察善惡業報經》所説的占察之法主要是爲了佛滅度後的四眾弟子去除修行障難,雖然所占之事有少數關涉個人生活,但是餘者大部分關涉修行,比如判斷法義、師父的真假、修行的因緣與業障等等,若有障道惡業,自當至心懺悔,消除障礙: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語堅淨信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諦聽,當為汝說。若佛滅後,惡世之中,諸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未得決定信,不能修學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成就現前;不能勤觀如是法故,不能畢竟不作十惡根本過罪,於三寶功德種種境界,不能專信,於三乘中,皆無定向。如是等人,若有種種諸障礙事,增長憂慮,或疑或悔,於一切處,心不明了,多求多惱,眾事牽纏,所作不定,思想擾亂,廢修道業。

有如是等障難事者,當用木輪相法,占察善惡宿世之業,現在苦樂吉凶等事。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不失不壞,相應不差。如是諦占善惡業報,曉喻自心,於所疑事,以取決了。若佛弟子,但當學習如此相法,至心歸依,所觀之事,無不成者。不應棄捨如是之法,而返隨逐世間卜筮種種占相吉凶等事,貪著樂習。若樂習者,深障聖道。」

《占察善惡業報經》分上下卷,上卷講述如何全心皈依,懺悔滅罪,下卷論述唯心識觀與真如實觀。閲讀此經,很容易被下卷的教理吸引,實則上卷的至心皈依與懺悔滅罪才是關鍵,只有在至心皈依與懺悔滅罪的大前提下,才能成就下卷的唯心識觀與真如實觀。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4) 人氣()

學法分享:七八識和改錯誤

v2-b1d97af9420a8c82504948b35e9bf4fc_b.jpg

01.

A: 師兄,我脫離了正覺同修會也有一段時間,我知道學法修行不用管第七識、八識,但是每次看到其他人討論這個話題,雖然聼不太懂,還是會好奇大家議論什麽,感覺自己隱約還是覺得學法離不開第七、八識。

B: 放不下第七、八識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這是我們曾經長期熏習的法。不過,我在丟掉第七、八識的過程中,發現對這兩個識的執著在意,其實只是最表層的錯誤認知,還有很多潛藏的認知、觀念、預設比執著七、八識更有害。最近跟其他師兄討論過學法的正確心態,今天就用我們對第七、八識的熏習和認知,引入這個話題。

A:我試試回想我是怎麽相信學佛法必須知道第七、八識的。最初看正覺同修會的書和視頻,就建立了一個觀念,認定學佛就是一定要知道一個第八識。

B:第一個問題:既然阿含經、般若經都不建立第八識,爲什麽唯識經論要建立第八識?是因爲第八識是證悟目標嗎?這個問題只要自己去讀《成唯識論》、《攝大乘論》就可以知道。

A:在唯識經論,阿賴耶識是種子識、所知依,是「輪迴主體」,但是確實沒有說要「證阿賴耶識」。

B:論主怎麽證明有阿賴耶識呢?唯識經論都是根據 佛的聖教量與正確的推理——「聖教與正理為定量」證明阿賴耶識存在。從來不會說「菩薩在某種情況下(比如禪定)可以觀察阿賴耶識」。如果第八識跟前六識一樣,是可以直接觀察的「世間現量境界」,就不用舉出經證(聖教量)證明它的存在。

A:《佛地經論》、《成唯識論》、《楞伽經》都説阿賴耶識的行相微細,無法感知,起碼在入地前是這樣。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3) 人氣()

學法分享:從「正知」到「如實」——面對一切事物,你是保持「正知」還是夾帶預設?

v2-b1d97af9420a8c82504948b35e9bf4fc_b.jpg

背景介紹:A師兄離開正覺后加入無生法忍群組學習已經一段時間了,閱讀了群裡分享的各種檔,也學習了正知而住,並且每天都在堅持練習,又有不少心得和收穫。A師兄又找到B師兄,兩人從正知而住開始談,有了下面這一番對話。

A師兄:師兄好。 這段時間我一直每天都堅持練習正知而住,又有了新的發現。

B師兄:太好了,趕快說說看。

A師兄:上次我們說到了所緣的擴大問題,之前我在聚焦移動還是擴散上面一直有點把握不清楚,就是當把正知的所緣擴大時,有點分不清楚,到底是同時正知幾個境界還是輪換正知。 經過練習,我覺得我可能知道問題的所在了,其實這些疑問都是練習不充分的問題,還是應該留意所緣範圍大小是否與自己當下觀照能力相匹配。比如今天我把正知腳底板擴大到整條腿,感覺正知的對象太多了,把握不住。而當我把所緣縮小到整條小腿,這個範圍就剛剛好,不吃力。

這個過程中,我明白了之前你說的,做正知而住時,我們很容易有預設,很容易把理論加在正知上,比如正知腳底板的時候,我最明顯的感覺是火熱,那麼我說有感覺到堅硬濕滑就是理論多於實際了。今天我練習正知而住,感覺小腿部分就是移動或者帶動,那麼我說有提升踩踏就是理論強加,可能隨著練習更充分,能體會出更多細節,但千萬不要用理論或者自己的想法去附會,是不是這樣?

B師兄:你說的太好了。正知而住的重點就是不預設,只要做正知而住,定力和觀力自然而然提升,那時你看到的、體會到的細節和範圍是自然深細或者擴大的,但並不是你需要預設一個什麼目標,然後照著這個目標去做。正知而住這件事兒,過程比結果重要,對所緣把握不好或者把握不細不是錯誤,是練習時間的問題;但強加概念,或者設定正知的目標、程度就是錯誤。

A師兄:明白了。我看到說正知而住的一個方向是周遍無漏,怎麼理解「無漏」?

B師兄:我們要討論一個概念,需要留意這個概念的適用範圍或者層級,這樣就能在不同層次的外延上面把一個概念討論清楚。 比如「無漏」,在正知而住這件事兒上,從最粗或者說最上面一層這個層級來說,就是能同時將眼耳鼻舌身意諸根境界做一個整體的把握,就像你之前說的,走路時知道走路,同時又知道自己看了,聽了,等等。但再往細裡說,每一根境界裡面的細節內容其實可以說是無限的,而我們普通人的注意力範圍或者能力很有限,無法將諸根境界中全部的細節都把握到,而且,在一開始練習的階段,也根本沒有這個必要,尤其是不能刻意地去把握細節,假如定力和觀力隨著練習慢慢提高了,細節越來越多浮現,那一定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不是刻意為之。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9) 人氣()

2020-11-09 加菲貓師兄分享什麽是三皈依?

花栗鼠:三皈五戒和念佛要講講,我們有很多誤會,什麼是真正的三皈五戒和念佛。我們都覺得自己三皈五戒了,也會念佛,但是跟您聊幾次,覺得我根本就沒皈依,也不會念佛。

琅琊閣:什麼叫三皈五戒?從實修角度,您講一講。

加菲貓:要不然這樣吧,今天咱們咱們三個人都表達一下,主要是你倆表達三皈依——什麼叫作三皈依?什麼叫皈依?咱們就閒聊。

琅琊閣:嗯,可以呀。

花栗鼠:這樣很好。

加菲貓:對吧?咱就從這兒開始說。 誰提問誰回答,我覺得...... 你們倆來吧。

琅琊閣:這個我還真沒想過,其實皈依當時就是做個儀式,真的沒想過,只是說我對皈依的概念是我們皈依佛、法、僧三寶,不皈依外道的法,核心就是比如外道做的那些什麼求神問卜,那都不應該是一個佛弟子做的事情,跟佛法是有衝突的,你不能一邊學佛法,一邊變成一個基督教徒,去跟這個神父去禱告,這個是很粗淺的理解啊。

加菲貓:第一個問題啊,皈,我喜歡分解中國字,「皈」是啥意思?

花栗鼠:皈就是靠倒的意思。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