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沒有「密意」的佛法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戒律篇》(10):「敗壞菩薩」與「真實菩薩」

聖嚴法師菩薩行書法.jpg

寫到這一篇,希望至少消除了大家對正覺的「破和合僧」、「破轉法輪僧」、「五/七逆罪」的恐懼。如果您理解這些嚴重的戒律錯誤,應該可以看清這個錯說戒律的團體,沒有任何資格和權力建立一個「戒律院」去「立法、執法」,控制你的自由、侵犯你的隱私、用佛教戒律恐嚇你、盤問你、審訊你、將你的「口供」錄音存檔。一個連平等和尊重這兩個普世價值都違背的團體,沒有資格談論佛法裏面的智慧和慈悲。

正覺的同修,絕對不是持戒不嚴謹,是被正覺誤導,所以持戒太形式太教條,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困擾和煩惱。或許我們最應該關心的其實不是持戒問題,是我們到底是用「邪見」和「我見」來持戒,還是用「正見」和「般若」持戒?

我們持菩薩戒是因爲我們要當菩薩,那何謂「真實菩薩」?

「菩薩」指覺悟的有情,經論裏面把菩薩分成很多種:像菩薩、調和菩薩、敗壞菩薩、真實菩薩、成就菩薩…等等。下面這篇文章的作者整理了經論裏面給菩薩訂立的標準,希望修行人反省檢討自己的心念行爲是否符合「真實菩薩」所具備的三十二種特質。如果不具備,如果嘴上説得漂亮但是言行無法實踐,如果不是自己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做到,龍樹菩薩說這是「但自誑身亦誑諸佛。亦誑世間眾生。」

看完這篇文章,深感「菩薩」二字無比尊貴。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中提出「真實菩薩」的具體標準,同時舉示「敗壞菩薩」的種種謬誤,目的當然是希望所有菩薩行者不要偏離正道。般若智慧(空義)甚深難解,這篇文章整理的内容提供的是一套自我檢視的準則,幫助我們往「真實菩薩」的目標邁進。

謹以此文與所有同修共勉。

 

《十住毘婆沙論》中「敗壞菩薩」與「真實菩薩」之探討說明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2) 人氣()

《戒律篇》(9):邪精進與無所得

聖嚴法師菩薩行書法.jpg

1. 蘇格拉底學習法

最初打算寫關於戒律文章的時候有同修一直勸我不要寫,因爲戒律是一個複雜、敏感、而且具爭議性的問題,動輒被人拿來大做文章、攻擊詬病。書面的討論本來就很容易產生誤會,討論敏感議題牽動情緒,將自己的主觀情緒投射在文字上,誤會自然更多。

有些同修看到戒律文章底下的評論,擔心我被誤會、指責,首先,真的非常感激大家的關心和信任。其實,每次看到各位同修踴躍針對一個話題去發言討論我心裏都很高興,當然,我希望所有交流都是心平氣和,而不是爲了宣泄情緒或是藉題發揮。

佛法裏面每一個議題都需要大量閲讀才能獲得一個比較完整清晰的理解,不是幾篇短文就可以説清楚講透徹的。《戒律篇》是「沒有密意的佛法」系列的文章,在這個系列的序言裏面我强調過,寫文章不是要提供正確答案,而是希望促進交流、刺激思考、拓展知識邊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人類最高形式的優異之處,即質疑自己和他人。」我相信一位廣學一切的「菩薩」一定有自學的動力和能力,修行本身就是一種長劫的、持續不懈的學習過程,學習的重要一環,就是質疑我們固有的認知。

 

2. 討論是爲了學習尊重與包容

正覺的「僞戒律」——「說四眾過」、「謗法、謗佛」、「法毗奈耶」、「破和合僧」等等——屬於被動性質的思想鉗制,説清楚這些「僞戒律」錯在哪裏不難,困難的是重新檢視我們過去對戒律的認知和持戒的精神。

有人説:嚴謹持戒就夠了,持戒嚴謹一定沒錯,還要討論什麽?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8) 人氣()

   《戒律篇》(8):《葷腥經》——佛陀是素食者?佛教徒必須吃素? 

 

01.佛教 = 素食?

很多人世俗人和學佛人都認爲只要是佛弟子必須吃素,如果是持守菩薩戒的人,更應該吃「全素」,也就是連五辛都不食用。又因爲《梵網戒》、《楞伽經》、《楞嚴經》裏面有食肉斷慈悲心、吃五辛招鬼神這些説法,我身邊大部分學人都堅信佛弟子不食葷腥是理所當然之事。

所有「理所當然」的事情都未必理所當然。

 

02. 歷史上的佛陀是素食者吗?佛陀有倡导素食吗?

根據阿含經和印度佛教史的記載,佛世的時候,六師外道之一的耆那教是唯一提倡素食的教派,不是歷史上的佛陀。佛陀僧團裏面第一个提倡素食的是提婆達多,「终生不食鱼、肉」就是提婆達多提出的「提婆五法」之一,被佛陀禁止,多本經論和律典都有記載此事:

《善見律毘婆沙》卷13:「佛聞調達乞五法欲破和合僧,佛念言:『此人為利養故,必墮地獄。』佛念言:『我若許[15]調達五法者,多有善男子出家,若受持此法,則於道有難。』是故律本中說,止止調達,勿建此法。若善男子,或在阿蘭若處或在聚落,隨心所樂各不障道。」(CBETA 2020.Q1, T24, no. 1462, p. 768c6-11)[15]:Devadatta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10:「「於是提婆達多謗毀聖說,決生耶見定斷善根,但有此生更無後世。」作是知已,於其徒眾別立五法,便告之曰:「爾等應知!沙門喬答摩及諸徒眾,咸食乳酪,我等從今更不應食。何緣由此?令彼犢兒鎮嬰飢苦。又沙門喬答摩聽食魚肉,我等從今更不應食。何緣由此?於諸眾生為斷命事。」」(CBETA 2020.Q1, T24, no. 1450, p. 149b8-20)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2) 人氣()

《戒律篇》(7):《梵網經》的一些問題

 

收錄在《大正藏·律部》的《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由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通常又稱之為《梵網菩薩戒經》、《菩薩波羅提木叉經》、《菩薩心地戒本》等等。

學界將此經歸屬「疑僞類」,因爲現代並沒有發現它的梵文本,梵文經典中也沒有任何經論提到《梵網經》。由於此經出處流不詳,內容有多處明顯是引用其他經典,所以被歸類為「非譯自梵文原典」的「疑僞類」!

《梵網經》在中國古代已經備受質疑,隋朝《法經錄》將其歸為「疑品」:

《法經錄》卷五:《梵網經》二卷,諸家舊錄,多入疑品。 右一戒經,依舊附疑。

根據中外佛教學者的考證,此經大約在西元5世紀中期、劉宋末年,在漢地編述,並非源於印度,這一點聖嚴法師在其戒律著作中也有提到。

爲何《梵網經》被佛學研究者認定是出自漢地,不是出自梵文原典?下面列舉這部經被質疑的一些内容:

 

1.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花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7) 人氣()

《戒律篇》(6):受持三皈依與五戒

 

01. 正覺同修會的「三皈依」是否如法?

最近很多同修除了問菩薩戒如何持守的問題,也有很多同修問及正覺同修會的「三皈依」(包括通訊皈依)是否如法。

佛陀在世,佛弟子是直接在佛陀面前自誓皈依。無佛在世,按經論所説,應在三寶面前正式皈依。正覺同修會要求在平實導師坐下三皈依是依據蕭平實是開悟證果的「大乘勝義僧」,所以佛弟子應該皈依全球證量最高的開悟聖人。

這個做法有幾個問題:

  1. 一個修行人開悟與否、入地與否,應該如何檢驗?如果平實導師不是開悟聖人,乃是凡夫,或是犯菩薩十重戒者,他所證明的三皈依和五戒完全無效。
  2. 三皈依和五戒是佛弟子在三寶前所做的一種宣誓儀式。按佛教傳統,三皈依與五戒可以在任何寺院裏面,由出家僧寳主持儀軌,刻意要求學員必須在某位開悟的在家居士面前皈依受戒,並無必要。
  3. 正覺同修會不承認其他出家僧寳主持的皈依受戒儀式,這種不尊重出家僧寳的做法是否不如法?

有疑慮的同修可以去寺院重新皈依受五戒,文末的附錄提供一些參考資訊,其中有提到「傳授戒法者,唯有僧眾,且須具有十年以上戒臘,德學高尚者,方能擔任」,這個説法大家可以參考。

 

02. 通訊三皈依是否如法?

正覺同修會針對大陸弟子舉辦所謂的通訊「三皈依」,學員按照一定的過程儀式在佛像前自誓皈依,然後填寫表格,寄到臺灣正覺會去,再由臺灣正覺會審核後發所謂的皈依證。根據大陸學員提供的消息,正覺不承認學員在其他寺院的三皈依,要求他們重新在平實導師坐下皈依。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戒律篇》(5):大乘菩薩戒——《瑜伽戒本》 

 

01. 何謂菩薩?

本篇在上一篇的基礎上討論大乘菩薩戒。很多同修每天自稱「菩薩」,非常在意自己受持菩薩戒的時候,討論大乘菩薩戒之前,應該首先界定一下何謂「菩薩」:

《太虛大師全書 第八編 律釋》:「菩薩、謂覺有情,有三種義:其一、菩薩亦為有情之一,是從大悲心上發起求無上正覺心之有情,故名覺有情;即從初發心之菩薩以至三賢、十聖行位之菩薩,是唯因前菩薩。其二、以觀正覺及觀有情等所觀之境,故名覺有情,此通因前果後。其三、謂依無上正覺而化濟有情,故名覺有情,此唯果後菩薩。如上三義,為菩薩之正義。」(太虛大師全書 16p351~352)

「菩薩」的梵語是bodhisattva, 音譯「菩提薩埵」,意爲「覺有情」——覺悟的有情。太虛大師從三個角度解釋何謂「覺悟的有情」:

  1. 「菩薩」是基於對一切衆生的深切慈悲愛護之心而去修學佛道的有情。
  2. 「菩薩」修六度乃至一切法都是爲了令其他有情覺悟。
  3. 「菩薩」成佛後繼續以佛地覺悟一切的智慧救渡衆生。

換句話說,菩薩成佛乃是出於大悲心救渡一切衆生,不是爲了滿足一己私欲。

受「菩薩戒」的發心和動力,不是爲替自己消除罪業,不是爲了自己能夠上禪三(如上一篇所説,受戒與證果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不是爲了開悟證果,而是因爲深心中發起極大的希望衆生離苦得樂、解脫成佛的意樂和動力,經由受戒、誦戒、持戒督促自己精進修行,在修五戒十善的「增上生」(利己)與不害他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益他人,以菩薩六度廣渡衆生。

 

02.大乘菩薩戒的總綱——「三聚淨戒」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 人氣()

《觀念篇》(6) : 不同人翻譯的佛經差異有多大?

 

上一篇舉的兩個的例子,差異是在於譯文的忠實度,一般來說,越精準忠實,曲解的空間越小。

譯者除了會刪減原典字詞,不同譯者翻譯同一梵字詞或句子的時候,選字和表述與梵文差異可以非常大。

這一篇再舉一些佛典翻譯常見的選字差異。 有些選擇字差異只是在於哪一個比較達意,另一些差異,可以造成對理論和修行理解上的分歧。

 

例一:《金剛經》的「一合相」

鳩摩羅什: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玄奘:何以故? 世尊,若世界是實有者,即為一合執! 如來說一合執,即為非執,故名一合執!

原典梵語的 piṇḍagrāho (piṇḍa-grāha),鳩摩羅什用「一合相」,玄奘用「一合執」。

Grāha 是執取的意思,比如「我執」的梵文是 ātma-grāha。玄奘選字更忠於原文,「執」有明顯負面意涵,「相」是中性意涵。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3) 人氣()

《觀念篇》(5) : 你的讀經常識才是佛門照妖鏡

 

01.

上一篇文章討論佛教經論的語言轉換歷史,舉了幾個看著漢語猜測梵文原義造成的誤讀。

這一篇繼續討論佛經翻譯這個議題,因為這是讀經必備常識的重要一環

上一篇提到古印度是口誦文化,即使是最原始的佛經,比如《阿含經》,也都經過了一層記誦和翻譯的轉折,不是佛陀親口述說、現場原汁原味的記錄。

古印度社會是種姓制度,不同社會階級的人採用的語言是不一樣的。

比如梵文是上層社會婆羅門的語言,底層社會用的是方言俗語。 古印度各地的方言俗語非常多,今日的印度亦是如此。

據學者考證,佛陀曾習梵文,但是他在弘法過程中,一直要求用當地人可以理解的語言流通傳播佛法。小乘佛教的經典部分是用巴厘語記載的,但是後世大部分的佛經,尤其是大乘佛經,原典多數都是梵文。

單是討論2500 年來佛典的語言轉換和翻譯,就涉及大量的歷史考證。其中,單是討論漢語翻譯,就是一個龐大議題,可以寫不知多少部大部頭學術論述。

學佛要具備比較完整的佛法觀,必須認識到佛法的每一個面向,不論是歷史還是語言轉換,都牽涉高度繁瑣複雜的細節,而且因為考證文獻的難度,其中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三言兩語幾篇文章都無法說明說清。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2) 人氣()

《戒律篇》(3) : 正覺自創不如法的「破和合僧」罪名?

 

01. 正覺同修會的「破和合僧」

上一篇討論的是佛教歷史上從未出現大乘菩薩僧團或是大乘勝義僧團,也從未出現中央集權模式的管理模式。

很多正覺朋友問及戒律的問題,大家最關注的是正覺的「破和合僧」罪名,另一個是受持菩薩戒的問題。

這一篇先討論「破和合僧」。

總結的說,「破和合僧」不適用於在家菩薩身上,正覺「破和合僧」的假設和邏輯並不成立,只是法主蕭平實附會經文的結果,正覺教團的管理方式完全不符合「僧團」的「六和敬」精神。

「破和合僧」是成就無間地獄業的「五逆罪」之一,也是正覺同修會用來恐嚇學員的主要罪名。

正覺對破和合僧的界定,包括批評正覺法主蕭平實居士和明心菩薩,指責正覺所弘揚的佛法錯謬,未經法主允許出外弘法等行為。 (正覺在三乘菩提視頻的說法,請看文末的附錄)

除了這些表面上的規範,實際操作上以及學員普遍的認知裡面,正覺的「破和合僧」範圍包山包海,沒有清楚的界限,任何令正覺不和諧的行為,都可以被定罪為「破和合僧」。

正覺的「破和合僧」,在實際的應用上,有兩個主要功能: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1) 人氣()

戒律篇 (4):佛教戒律概覽

 

01. 序言

上一篇討論的正覺同修會的「破和合僧」罪純屬自創,違背經論的原意。是正覺用來恐嚇學員,禁止學員討論佛法、外出說法、批評正覺、質疑正覺的鉗制武器。

蕭平實導師自封「律師」,認為自己傳授菩薩戒、懂佛教戒律,事實上正覺對佛教戒律的認識非常皮毛,所謂說戒傳戒,不過是拿著《梵網經》解說,並不理解佛教戒律的歷史源流和持戒精神。

由於沒有掌握戒律的精神,正覺的持戒出現很多問題:

  1. 將菩薩戒當作開悟的必要條件
  2. 執著戒律的表相,不解戒律的精神
  3. 將戒律的律己功用扭曲為管控懲罰他人的武器
  4. 因為持戒產生優越感,輕蔑犯戒或是不持守佛教戒律的人

佛教的戒律是一個可以簡單説明也可以長篇大論的議題,對菩薩道的修行人來説,決定持戒之前,應該對佛教戒律的歷史背景有基本的瞭解,才不會錯解持戒的精神。

討論正覺的持戒問題之前,先看看佛教戒律的歷史背景,這篇文章只是一個非常簡略的概覽。希望每一位認真學法持戒的讀者,在思考受戒和持戒問題之前,先閱讀相關書籍,請教善知識。

下文是針對戒律的重點整理,主要是從以下三篇文章整理總結:《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聖嚴法師)《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效應》(聖嚴法師)、《佛陀制戒缘起与戒的构成》

 

2. 戒律的歷史背景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01.

上一篇討論的是佛教歷史與佛教經典的關係。 佛經經過口誦、彙編、翻譯、傳播的過程,我們讀到的內容,不是原汁原味從佛陀口中說出的內容,有些經論甚至可能是後世有人以佛之名撰寫的。

這一篇談談經典的語言問題。

讀佛經如果不瞭解佛經多數都是翻譯作品,讀錯的概率是百分之一百。

前面先討論印度佛教史,因為語言是孕育在特定文化中,不能脫離印度文化理解一種語言的運用。 所以瞭解佛陀、佛教、和佛經都不能不讀印度佛教歷史。

佛教起源古印度,單是考證佛陀用的語言在學界就是一個議題。 有認為佛陀當時用的是摩揭陀俗語(Ardhamāgadhī),但是目前我們讀到的原典,主要是用巴厘文和梵文寫的。 巴利文是摩揭陀俗語的一種,梵文是古印度上層社會的語言。

中國著名學者季羨林說:

佛教從很古的時代起就分成了許多派別。 各派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經典。 現在流傳下來的大體上有四類..... 第一、用巴利文寫成的; 第二、用其他中世印度文寫成的;第三、用所謂混合梵文寫成的;第四、用梵文寫成的。

梵文和巴利文非常接近,但是從口述到巴利文和梵文已經有一層語言轉換。

除了用上面那四種古印度語言寫成的原典,有些經論的原典已經散失,有些只有藏語版或漢語版,有些從來都沒有梵語版,屬於漢傳佛教的文獻。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01.     大乘勝義僧團?

正覺同修會有一個其他佛教團體沒有的概念:正覺同修會是唯一的大乘勝義僧團,由於佛教歷史上大乘僧團從未分裂,所以這個僧團也不可被分裂。

基於這個設定,正覺認為學員做出任何影響正覺團體和諧的行為,都可以被定罪為「破和合僧」,簡稱「破僧」。

這一篇先不說佛法戒律裡面,「破和合僧」的定義是什麼,先討論佛教歷史上有沒有一個大乘僧團。

答案是沒有——佛教歷史記載中從來不曾出現大乘聖義僧團。

佛陀在世時,只有一個出家僧團體。 佛陀滅度,僧團分裂,出現不同部派。 僧團的分裂,考證歷史主要是因為對戒律的解讀不一致。 這種因為看法不一導致離開僧團或另組僧團,不屬於五逆罪之一的「破和合僧」。

學大乘佛法的出家菩薩,遵循的是菩薩戒、比丘戒,以及自己出家團體的規範。

學大乘佛法的在家菩薩,遵循的是菩薩戒(菩薩戒本不止《梵網戒》,幾個不同戒本的戒條並不統一)。

小乘佛教分裂出部派和不同出家團體,大乘佛教一樣有不同派系分支,歷史上一直如此,不論印度佛教還是中國佛教,從未有任何大乘菩薩高舉自己是開悟聖者,組織全球唯一聖義菩薩僧團,要求其他佛教組織接受自己的統領。

即使是玄奘大師的唐朝,名聲在外,受國君支援,也不會要求當時的各大派系歸順,也不曾要求自己的弟子不可獨立弘法。

在正覺同修會學法,正覺可以要求你遵循團體制定的合理規條,但是以「大乘聖義僧團不可分裂」為理由,禁止所有學員出外說法、弘法,佛教歷史上從未曾有,屬於「非律說律」。

正覺「破和合僧」戒條的預設,是對佛教歷史和佛教戒律的無知,以自創的戒律為名,限制學員的自由。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

上一篇討論的是閱讀佛教歷史,尤其是印度佛教史,的重要性。

最近有知友提供了葉少勇教授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從佛教歷史的角度,探討佛教經論的真偽和權威問題,非常值得學佛人參考借鑒。

從文章內容,可見研讀佛教歷史的人和想像佛教歷史的人,看問題的高度、深度、廣度。 如上篇所說,佛教過去2500年發生的事情,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複雜。

文章重點提要:

1. 當我們從歷史角度看待佛教經典時,由於語言轉換、口誦傳播、不同部派的彙編、和種種人為或非人為因素,佛經,即使是原始佛教結集出來的經典,都不可能是一字不差代表佛陀親口所說的內容。 換句話說,我們讀的都是後人整理的二手資料。

2. 既然我們讀的是二手資料,不是佛陀原話,後世弟子該如何判斷? 佛陀的教導是:不要看說法者的身份地位,用「是否符合法義」來判讀。 比如說,大乘見道在初地是印度佛教經典不同時代不同體系的通論,即使真的有個別經論說法不一,當然是通論可信度更高。

3. 辯論經典真偽是從古代就有的事情。 學者對於「偽經」的界定是很包容的,一般來說,有兩種準則:(1). 是否有印度原典為依憑,還是在漢地撰寫彙編的文本;(2). 既然經論的真確性本來就無法被確認,除了文本的來歷、年代、出處、作者之外,考量的首要是法義是否符合佛法的教導,是否有偏離的問題。

4. 從佛教歷史角度,探討大乘非佛說這個命題。 很多人在討論「大乘非佛說」、攻擊他人否定大乘佛法的時候,根本沒有弄清楚辯論的背景和要點,以訛傳訛,誤導學人。

5. 希望正覺學人比對一下一個佛教學者的觀點角度,和正覺法主的角度,哪個更開闊包容,哪個更忠於佛陀的教導。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01. 「欲知佛道,必先為史」?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清朝學者龔自珍這句話經常被引用,對於一個學佛人,這句話的意義是什麼?

佛教歷史,是學習佛法必修的內容嗎? 讀不讀對學法有什麼影響?

從佛法的「緣起」教導來說,每一個現象的生起背後都有一系列錯綜複雜的條件。

同理,這個世界上所有事情都發生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脈絡中,瞭解佛法閱讀佛經,不能夠脫離時代、歷史、文化背景的大框架。

佛教發源於印度,過去2500年廣傳到全球各地,傳播過程中與當地文化融合。

專業學佛人必須閱讀印度佛教史,瞭解佛教起源地印度當時的歷史文化,以及佛陀最原始的教導。 除了印度佛教史,還有南傳佛教、西藏佛教、中國佛教、日韓佛教。。。 的歷史資料。

學佛法不讀佛教歷史,就像老外讀《紅樓夢》,不知此書是一部以中國古代為背景的小說,搞不清人物之間的親族關係,不知各家版本的差異,這種閱讀,不止是純粹看熱鬧,最後恐怕誤會比理解多!

學佛不知印度佛教史和佛教在不同地域國家的歷史發展,會造成什麼具體問題?

舉一些我在正覺同修會內部親身經歷的例子。 這些例子不是來自基層,大多是來自參與編譯寫作的學員和親教師:

1. 不知道佛陀的教導與古印度的宗教思想的差異和相同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念篇》的<序>裡面,我講了我家一位友人的學佛心態。 當時我感觸頗深的就是原來一個學法多年的高知識份子,竟然不知道佛法辭典的存在。

上一篇我沒說的是,在跟那位叔叔的談話中,我舉了幾個例子,解釋學佛的難度,所以切勿將佛經當成文學作品閱讀,佛法的名詞背後哲思非常抽象。

他當時很訝異,好像從來沒有人告訴他佛法這麼專業,他自己閱讀佛書,也沒有從中體會佛法的高難度。 或許在他的社交圈子裡,佛法是一種高尚的談資,很多人還不如他知道的多。

學佛人低估佛法的高難度,細思起來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

最初我跟這位叔叔一樣,無知到根本不曾意識這個矛盾。

這樣說吧,我們不懂建築系學什麼,但是尊重工程師,不會自己蓋房子;我們不懂外科醫生的技能,但是尊重他們的專業,做手術不會去找「密醫」;我們不懂法律,所以遇事要諮詢律師,不會打算在法庭上「自辯」。對這些專業,大概沒有幾個人以為自己看一堆書,誦讀一落論文,在家裡土法煉鋼,就能擠進專業人士的層級,考到執業的執照。

到了佛法,我們一邊深切敬仰佛法,極度虔誠,覺得佛法比什麼都高都殊勝,但是到了實際操作上,竟然以為讀幾本經,看一些佛書,跟了幾個師父,就明白所有經論的內容。如果世間的專業學問,需要多年的知識累積和大學與研究所層級的科班培訓,為什麼到了佛法,我們竟然認定科班培訓的學人,因為沒有實修證果,就讀不懂經論?

打個譬喻,如果你今天做心臟搭橋的大手術,手術臺上會出現各種無法預測的狀況,你會讓一個自學成才,土法煉鋼,沒有執照,不曾經過業界其他專業人士考核評定的人幫你做手術? 你肯定他知道血管神經的正確位置?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個比喻不完全恰當,佛教歷史上不是有很多快速證果的人嗎?

我不否認找對善知識,確實有可能在短期內正確掌握佛法要義,甚至修成禪定或斷我見。 但是,這樣的人遇到這樣的機緣,機率不高。

即使是一個資質非常好、有機緣獲得指導,因此一開始接觸佛法就在短時間內斷我見,獲得解脫的效果,他/她在短時期內掌握的只是與證果有關的核心知識,知識面缺乏廣度深度,不可能拿著解脫果證,就通達大小乘佛法所有經論的所有內容。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 觀念錯誤

《觀念篇》的文章是這個專欄裡面最重要的文章,建議閱讀其他文章之前,先看看《觀念篇》的內容。

學習佛法的道路上,誤區多不勝數,但是最根本的錯誤,不是不讀書、不讀經、不修定、跟錯人,是觀念錯誤。

觀念錯誤就是學習佛法的方法和心態錯誤偏斜,導致對佛法的理解錯誤偏斜。

舉一些正覺同修會的錯誤佛法觀念:

所有佛經都是講如來藏;沒有實證的人讀不懂佛經;小乘佛法需要大乘佛法做基礎;佛陀教法的時候有一個「密意」,這個「密意」不告訴沒有 菩薩種姓的聲聞修行人;學佛一定要素食,佛陀是素食者;不討論第八識如來藏就是六識論;龍樹菩薩的《中論》要用如來藏解釋;佛經可以不查字典看字面意思。。。

這類錯誤觀念是如何養成的? 一般是學佛初期的摸索過程中,從佛法書籍、學佛網站、和佛教團體吸收的。

初學階段,沒有辨識的能力,被佛法豐富玄妙的內容震懾,被講述這些內容的大師大德震懾,如果後續將他們的佛法觀念照單全收,又不讀書不參考其他說法,就會一直被錯誤觀念束縛,浪費時間,修行無效,甚至可能走到人格偏執扭曲,越學越偏離佛陀的教導而不自知的地步。

 

02. 你認不認識這樣的學佛的人?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密意篇 (2) : 《解深密經》裡面的「密意」是指蕭平實的「第八識持身開悟密意」?

形象6.jpg

 01 . 前文重點提示

上一篇是大乘經論中「密意」一詞的概覽,大乘經論中「秘密」、「密意」都不是我們日常用語所說的「秘密」——一個不能告訴你的內容,表達主要是以下兩種涵義:

1. 對凡夫來説艱澀難解的義理境界;

2. 沒有展開詳細說明的內容(不展開詳細說,是因爲對某種根器的人不需要用這種方式解説)

這一篇文章的重點:

1. 唯識系的經論,包括最主要的《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同樣沒有不可告人的「開悟密意」;

2. 「密意、秘密」一詞在《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出現最頻繁,與蕭平實的「第八識持身開悟密意」關係最密切。但是,其中的「密意、秘密」與第八識持身毫無關係,而且同樣有多種涵義,包括上篇文章提到的兩種涵義。

3. 《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說,《般若經》裡面沒有透徹闡述的義理(密意)——一切法無自性——在三轉法輪的唯識經論,世尊用「三無性」的概念清楚透徹地開顯說明;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密意篇 (1) : 大乘經論中的「密意、秘密」是指蕭平實的「開悟密意」?

 

 

01 簡介

蕭平實界定的「明心密意」是找到阿賴耶識的所在和功能,又稱為大乘真見道、證真如、證本來自性清凈涅槃、證得般若總相智。

他所謂的「密意」是一個不能告知他人的秘密。

大乘經論裡面的「密意」一詞到底指什麼? 是不是蕭平實所說的「開悟秘密」?

二乘經論裡面,沒有「密意」,不論證初果還是四果,佛陀解說四聖諦、十二因緣法的解脫原理之後,修行人都是「自知自作證」的。

那大乘經論中的「密意」一詞是什麼意思?

大乘經論裡面出現「秘密」、「密意」的語境,不會與阿賴耶識的所在或功能相關。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律篇(1):「法毘奈耶」與開悟密意有關?

 

01. 「法毘奈耶」與開悟密意有關?

法毘奈耶」是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自行創立的一條與「覆護明心密意」有關的戒律,內容是:

「如果不能善護明心密意,導致明心密意的洩漏;或為求世間名聲、財物利益,販賣佛法或公開明講大乘涅槃之密意,則是造作虧損法事、虧損如來的大罪業,成為違背佛陀的法戒─法鑰奈耶」。 [1]

蕭導師強調,違犯「法毘奈耶」所造的惡業,其嚴重程度超過違犯菩薩戒的十重罪。

每次禪三之後,正覺同修會的增上班上課,都會宣讀「善護密意」的條文,提醒明心學員「阿賴耶識心體之所在與功能,是明心之密意;若密意洩漏而為大眾所知,將造成正法迅速滅亡,故明心之菩薩應善護密意,使正法得以久住」。正覺的其他班級也定時宣導善護密意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要說明的是:

1. 蕭導師界定的「法毘奈耶」戒條,純屬自創,經論中「法毘奈耶」的意思是單純的「法」與「律」。  
2. 蕭導師為建立法歷經過去的經過和目的。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 緣由和目的

構思這個系列有一段時間,但是一直拖延。 拖延是因為正覺同修會的問題千絲萬縷、環環相扣,要討論的議題太多太雜,時間有限; 二來是,一直在思維一個有效和性的方式正解釋覺的佛法錯誤。

最近這大半年,很多正覺朋友都問:離開正覺,我們應該怎麼學法? 去哪裡學法?

我明白學法是最迫切的問題,我也明白之前的法義辨正的文章太澀太學術太不好消化,所以希望用這個專欄以系列文章的模式探討,由淺入深,有系統有條理地説明走出正覺的朋友理解我們之前學的「正覺佛法」到底哪裡出錯。

討論「正覺佛法」的問題之前,先總結一下我們看不清正覺的幾個主因:

1. 心理因素:對正覺整個團體和蕭的情執和依賴,削弱了的理性理性看待正覺問題的能力,慣性忽視那些讓自己感覺不良好的現象。正覺刻意流傳散播的「神異故事」,削弱理性思維,鞏固迷信盲從。

2. 正覺的資訊封鎖和「鉗制」:長期灌輸錯誤的報導,用戒律禁止討論和質疑,用會規禁止學員交換資訊,用犯戒和因果製造恐懼,鼓勵學員互相舉報監察,刻意製造正面形象同時隱瞞負面消息,鼓吹「拼福德」導致生活被綁架,沒有時間接觸外面的資訊。

3.「明心見性」的強烈誘惑:正覺「密意」的誘惑力類猶如精神毒品,令我們迫切渴望知道密意,即使懷疑密意的合理性,還是希望一窺,而且付出越多越不甘心捨棄,對「密意」上癮之後很難「脫鉤」。

4.低估佛法的專業度: 佛法的難度,遠比我們在正覺所學的深和廣、理論複雜抽象、名詞繁多、文獻資料浩瀚、涉及梵語巴厘文。 因為難,所以當蕭學者從佛教法義(尤其是唯識學),抓出一些皮毛片面的內容,很容易令初學者「驚爲天人」; 因為難,要解釋錯在哪裡里,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

5.正覺佛法的高度錯亂:正覺同修會的佛法,不是個別佛法名詞個別概念的界定錯誤,是全盤的理論錯誤,顛倒錯亂,重點錯置,而且錯在密意、錯在綱要核心,錯在修行方法,錯在重要的觀念,所以我們在正覺的時候,看外面的佛法感覺都是錯的,看外界對正覺法義錯誤的辨正,也是似懂非懂 。 因為錯得太離譜,辨析重要概念名詞必然牽一髮動全身,要解釋清楚必須重新將佛法從頭到尾說一遍。

絕大部分人對正覺的質疑都是從現象開始,每個人最初關注的也都是是現象上的問題。反思文章和「琅琊隨筆」系列,將正覺內部制度和人性問題透明化,帶您看一看那些正覺不想讓你知道的真相。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