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一篇討論的是佛教歷史與佛教經典的關係。 佛經經過口誦、彙編、翻譯、傳播的過程,我們讀到的內容,不是原汁原味從佛陀口中說出的內容,有些經論甚至可能是後世有人以佛之名撰寫的。

這一篇談談經典的語言問題。

讀佛經如果不瞭解佛經多數都是翻譯作品,讀錯的概率是百分之一百。

前面先討論印度佛教史,因為語言是孕育在特定文化中,不能脫離印度文化理解一種語言的運用。 所以瞭解佛陀、佛教、和佛經都不能不讀印度佛教歷史。

佛教起源古印度,單是考證佛陀用的語言在學界就是一個議題。 有認為佛陀當時用的是摩揭陀俗語(Ardhamāgadhī),但是目前我們讀到的原典,主要是用巴厘文和梵文寫的。 巴利文是摩揭陀俗語的一種,梵文是古印度上層社會的語言。

中國著名學者季羨林說:

佛教從很古的時代起就分成了許多派別。 各派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經典。 現在流傳下來的大體上有四類..... 第一、用巴利文寫成的; 第二、用其他中世印度文寫成的;第三、用所謂混合梵文寫成的;第四、用梵文寫成的。

梵文和巴利文非常接近,但是從口述到巴利文和梵文已經有一層語言轉換。

除了用上面那四種古印度語言寫成的原典,有些經論的原典已經散失,有些只有藏語版或漢語版,有些從來都沒有梵語版,屬於漢傳佛教的文獻。

 

02.

梵語和巴利語有多複雜?

下面這個截圖就是天城文,梵語有36個基本字母,可以組成的1296個雙輔音音從。

 

上面第一行,是天城文,第二行是天城文轉寫為羅馬字母,第三行是中文翻譯。

光看天城文字母的長相和數量,就知道這不是一種容易上手的語言。

印歐語系最古老的梵語和巴利語,它們和漢語,無論在語言的親緣性和語法相似性方面,差異都非常大。 不信學習梵語燒腦的人,可以自己試試看。

梵語巴利語與漢語的巨大差異意味著,將它們翻譯為漢語的難度極高,再加上佛法的義理本身就高度抽象和哲學性,譯文要做到「信、達、雅」非常不易。

古代翻譯佛經的義學僧一般都具備幾個條件:通曉佛教義理,通梵語漢語,瞭解印度文化。

但是就像上一篇裡面葉少勇教授指出,古代翻譯的精確度是沒有客觀審核標準。 兩個人、兩個譯場翻譯出來的同一部經,讀起來可以完全是兩個詮釋、兩種風格。

與古代義學僧相比,現代學者掌握的的資料比較全面,同一部經有不同版本比對考證,有幾個梵文和/或藏文譯本可以參考,不像古時候,可以找到的原典都只有一部,地域所限,無法借閱比對。

現代學者的白話經典譯本,方便了很多不精通文言文的讀者。

但是古代譯本依然深受尊重,因為很多學人認為古代義學與修行是結合的,沒有學術研究這個行業,所以義學僧一般被認為是有實際修行體驗的,而現代學者被視為沒有任何體驗的學術研究人員。

這個一刀切的看法,個人認為不完全正確。 文獻裡面並沒有看到古代譯者用實修體驗解釋自己的翻譯偏好,現代也有不少學者是信徒和實修者。

 

03.

理解梵語和譯經本身的技術含量,不是要所有人學佛要學習梵語,是希望業餘學人讀經的時候瞭解以下幾點:

1.參考佛法辭典的定義:讀梵語原文經典,意思都可能有含糊難解之處,翻譯成中文,精確度當然會大打折扣。 梵語一字可以有多義,一句話可以有幾種解讀,有些字詞漢語根本沒有對應,所以真的不要亂猜。

2.注意專有名詞的界定:印度語言是印度思維文化的產物,古印度人的思維與中國人的思維差異,看著漢譯本用中國人的思維理解佛法裡面意涵抽象的專有名詞,命中率不高。

3.尊重學者:我們讀到的經論,都是古代義學僧和現代學者校勘、翻譯、查證、解讀的成品。 其中牽涉多少歷史層面的考證和語言層面的轉換查證,這些工作不但專業,而且非常枯燥,學佛人應該尊重他們的付出。

關於尊重學者,我相信有證量、有實修經驗的修行人,確實對佛經的理解會更深邃、透徹。

但是很多人不懂梵文、巴利文,連佛經本來的語義都錯解顛倒混餚,他們從錯解文義得出的「證悟」,真的靠譜嗎?

很多動輒批評學者的觀點意見毫無價值的人,自己根本沒有能力閱讀原典,卻喜歡拿著古代、現代學者的譯本和論述隨便批評,這是既無知,且非常荒唐可笑的事。

學法的聞、思、修,是按部就班的,在實修和證果之前,首先要對佛法的義理有正確紮實的掌握。 學佛法如果一上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著自己粗淺的理解和想像讀經,「聞思」錯誤,錯解佛法的機率極高,最後一世修行無功也就算了,最怕是學成外道都不自知。

看著漢語的字面意思想象猜測佛經的意思,會造成什麼樣的誤會? 鬧出什麼樣的笑話?

下面舉一些真實個案。

 

04.

例子一 :《心經》的「心」指阿賴耶識?

《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是Prajñā-pāramitā-hrdaya。

Prajñā 是般若的音譯;pāramitā 是波羅蜜多的音譯。

《心經》的「心」,梵語是hrdaya,指物質的心臟,引申為中心、心法、心要、咒語,不是非物質的「心識」,所以當然不是「阿賴耶識」。

經論裡面,心法大致有三種「心、意、識」,梵語是citta, manas,  vijñāna。

這三個字各有側重,「心」偏重採集的意思;「意」偏重思量;「識」偏重了別。 唯識學八識心王的「識」都是vijñāna,阿賴耶識的梵語是ālaya-vijñān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玄奘翻譯的經名,意思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核心要義」。

鳩摩羅什大師將這部經的名字翻譯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例子二 :「爾焰」的意思是「渴愛」?

正覺同修會三乘菩提之《勝維修經講記》第10集,蔡正元老師:[1]

爾焰是什麼呢? 爾焰在阿含中叫作渴愛,就好像口渴的時候貪愛清水一樣。 很多人學世間法的時候,心都無法安住下來,原因就是爾焰作祟;他們一心想要追求,可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追求什麼,永遠都不能滿足......

「爾焰」是梵語jñeya 之音譯,指所知、境界、智母、智境。 簡而言之,就是一切觀察的物件。 jñeya 字根是 jña  ,以 jña 為字根的梵字,與"智"有關,沒有負面意思。

 

無著菩薩的《大乘阿過去的磨集論》卷7:

「又諸菩薩於所知境應修善巧,於諸方便應修善巧,於虛妄分別應修善巧,於無分別應修善巧,於時時中應修練根。 雲何所知境? 謂略有六種:一迷亂、二迷亂所依、三不迷亂所依、四迷亂不迷亂、五不迷亂、六不迷亂等流。 」(CBETA 2019.Q2, T31, no. 1605, p. 692c11-16)

上文的「所知境」的梵語,就是jñeya「爾焰」。

迷亂或是不迷亂的境界(有為法和無為法,有漏無漏,五蘊涅槃)都包含其中,所以《勝洩露經》說佛的智慧「知一切爾焰」——佛智是從具足了知一切境界而來。

「渴愛」的梵語是tṛṣṇā, 經論中的定義是對欲(感官覺受)、存在、和斷滅的貪愛。

一個有查佛法辭典的人,絕對不會將「爾焰」解讀為「渴愛」。【詳細解說,請參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79128664

 

 

例子三 : 如來藏= 菩薩藏 = 藏識?

正覺同修會有一個嚴重指控:如果你誹謗第八識如來藏是生滅法或是不存在,就是《楞伽經》裡面所說的誹謗「菩薩藏」,就是地獄種姓。

不懂梵語亂讀經,自己讀錯了也只是誤己罷了,可是如果以為自己的解讀絕對正確,拿來恐嚇他人誹謗,這個問題就大了。

蕭平實導師的《佛教之危機》,敬答——密宗上師及顯教法師之質疑:[2]

《楞伽經》中佛說:「謗無第八識者即是謗菩薩藏者,謗菩薩藏之語一經出口為人所聞已,即成一闡提人,即成就地獄種性」,善根永斷,來世即出生於地獄中,......

同樣內容出現遊正光老師在《明心與眼見佛性―駁慧廣〈蕭氏「眼見佛性」與「明心」之非〉文中謬說》:

...... 此中最好的例子,是以慧廣法師為代表(因慧廣法師否定佛在三乘經中說的本識如來藏,成為《楞伽經》中佛說的謗菩薩藏者,是最嚴重謗法的一批批提人,已失出家戒體...... [3]

說人家誹謗菩薩藏要下地獄之前,先看看菩薩藏是不是等於如來藏。

 

1.菩薩藏的「藏」

《楞伽經》中菩薩藏梵語是bodhisattva-pitaka。 這裡的「藏」,梵語pitaka,指盛載東西的籃子,引申義是收集、包含。

比如「巴利三藏」又稱為Tipitaka,Ti是三的意思,pitaka意為籃子。 三藏包括律藏(Vinaya),記載比丘及比丘尼的戒律;經藏(Suttas),記載佛陀所說的法; 論藏(Abhidhamma,阿毗達摩),是佛教較高深的教理分析論述。

艾雅·柯瑪比丘尼在《何來有我》一書中對pitaka有如下解説:

為什麼稱為三個籃子呢? 因為最初的經文是寫在乾燥的香蕉葉上的。 乾的香蕉葉頗為堅實,將經文刻在葉子上,再塗上特製的草莓汁,再將其他部份抹掉,就會留下黑色凹陷的文字。 直到今日,斯里蘭卡的某些寺院仍用這種方法來複製經文,當舊的葉子毀壞時,僧眾會把舊的葉子中的經文抄錄在新的葉子上,這些刻有經文的葉子會用很厚的木板放在葉子的上下方,然後綑綁起來。 有些施主會用金或銀裝飾的木片,以表示對佛陀的敬意。 這些貝葉經並非書本,無法用一隻手拿著,通常這些貝葉經會放在三個籃子里,以便攜帶,所以巴厘三藏又稱為Tipiaka或三個籃子。

 

2.如來藏的「藏」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的「藏」,梵文是garbha。

字根是自動詞grbh(抓),引申義是隱伏、胎藏。 學者考證此字最早出自《梨俱吠陀》〈生主歌〉,以人類從子宮出生的例子,想像世界也是由一個胚胎所開始,在胚胎中蘊藏了世界的一切。

 

3.「藏識」的「藏」

「藏識」是(Alaya-vijinana)的「意義」,「阿賴耶識」是音譯。

「藏」/阿賴耶,梵文ālaya,意思是含藏。

據學者考證,[4]從阿賴耶(藏)一詞的語源來看,ālaya 是由接頭詞 ā, 加上動詞語根 li,再加上名詞語基構成音 a 所作成的名詞。

語根li 有兩類意思(參考):

(A)憑倚、居住、隱匿之意;

(B)黏著、纏綿之意。

加上表示「靠近」之意的接頭辭a,再形成名詞之後,前者應變成有住、家、住所、隱居所、鳥巢等義;後者有愛著、貪著、執著、欲貪等意思,甚至於是指所執著的物件。  [1]

在原始佛教的經典裏面,阿賴耶(藏)一詞的意思是「愛著」、「執著」:

《經集》:「斷除種種漏阿賴耶執著知無赴母胎除去三種思以及泥濘欲而無妄分別此言為聖者」(CBETA 2019.Q3,  N27,  no. 12,  p. 146a3-6)

《經集》:「無阿賴耶之執著己知真相無疑惑耽於甘露到達者我稱彼為婆羅門」(CBETA 2019.Q3,  N27,  no. 12,  p. 176a11-12)

《增支部經典(第4卷)》:「諸比丘! 有情愛樂(阿賴耶)所執處[1]、欣悅所執處、歡喜所執處[2],如來說示非所執處法時,彼進聽、傾耳,知喚起心。 諸比丘! 由於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此第一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現。  」

(CBETA 2019.Q3,  N20,  no. 7,  p. 220a5-7)[1]:愛樂所執處底本之 ālayarāmā,在暹作 ālayārāmā,正確。 以下仿之。  [2]:歡喜所執處底本之ālayasamuditā,在暹本及其他作 ālayasammuditā,正確,以下仿之。

部派佛教時期的論中,「阿賴耶」一詞只在少數論述出現,比如《大看到了妳語婆沙論》:

云何無為阿羅漢果? 謂貪瞋痴永斷,及一切煩惱永斷; 越一切趣,斷一切路,滅三種火,渡四瀑流,摧諸傲慢,離諸渴愛,【破阿賴耶】;無上究竟,無上寂靜,無上安樂及諸愛盡離滅涅槃,是名無為阿羅漢果。

世親菩薩所造的《俱舍論》中的阿賴耶(藏)同樣指執著、愛染:

諸所有色,非汝眼見,非汝曾見,非汝當見,非希求見。 汝為因此,起欲,起貪,起親,起愛,【起阿賴耶】,起尼延底(niyati或 niyanti 的音譯,原為沉溺、熱中,故有執著之意),起耽著不? 不爾,大德!

到了唯識學,的「阿賴耶」,只取字源中憑倚、居住、隱匿這一層中性意思,捨棄了黏著、愛染的負面意涵。

 

總結以上:

菩薩藏的「藏」是一個盛載東西的籃子或器皿

如來藏的「藏」是潛藏的,還沒有成型的胎藏(成佛的潛能)

藏識的「藏」是攝受、隱藏的意思

這三個「藏」字的意思可以畫上等號嗎?

 

《楞伽經》的「謗菩薩藏」指是什麼?

楞伽經有三個譯本,比對一下其中兩個就很清楚:

求那跋陀羅翻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之一〉:「云何捨一切善根? 謂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之說。 』捨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CBETA 2020.Q1, T16, no. 670, p. 487b21-23)

實叉難陀翻譯:《大乘入楞伽經》卷2:「云何捨一切善根? 謂菩薩藏,言:『此非隨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 』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槃。 」(CBETA 2020.Q1, T16, no. 672, p. 597c11-13)[15]:Bodhisattvapitaka

「菩薩藏」是菩薩修學依止的經典。

如果有人說菩薩修學大乘所依止的經典不符合經(修多羅)、律(匿尼)的解脫教導,那是誹謗「菩薩藏」。

正覺同修會蕭導師和親教師,一直將「菩薩藏」與「如來藏」直接畫上等號,將一個廣義的敘述,扭曲為只要任何人否定蕭導師所定義的「第八識如來藏」,就是「誹謗菩薩藏」,就是一直提出提人(斷善根人),捨壽後必定下地獄。

在《明心與眼見佛性―駁慧廣〈蕭氏「眼見佛性」與「明心」之非〉文中謬說》一書裡面,正覺認為誹謗「菩薩藏」的慧廣法師,並沒說沒有第八識,而是指出第八識是生滅法,不是證悟的物件(慧廣法師的說法請見文末)。

玄奘大師在《成唯識論》也說阿賴耶識「念念生滅」,難道玄奘也誹謗菩薩藏? [5]

《成唯識論》卷3:「阿賴耶識為斷為常? 非斷非常,以恆轉故。 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CBETA 2020.Q1,  T31,  no. 1585,  p. 12b28-c4)

正覺對「菩薩藏」一詞的錯解,後續被外界指出,個別親教師用「菩薩藏裡面講述的都是如來藏」這種方式暗中修正錯誤。 [6]

所有大乘經論都用如來藏體系或是唯識學的八識體系? 證悟的是如來藏嗎? 這個問題後續再詳細說明。

 

總結:

除了「藏」這個字,經論裡面還有很多同一漢字代表不同梵字的例子。

不懂不查梵文、巴利文造成的誤讀(和扣誹謗帽子)的情況,比比皆是。 這類錯誤與其他讀經錯誤疊加,會產生更錯亂,解釋起來非常費勁的錯誤。

網路有很多佛法辭典可以搜尋,比如《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千萬不要偷懶,也不要隨便相信網路上流通的資訊。

梵文、巴利文雖然不易精通,查字典的時候可以順便瞭解其基本的構詞方法,對理解佛法專有名詞有一定的助益。

 

 

 

2020年5月24日首發於知乎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673-a20_010↑

http://www.a202.idv.tw/a202-gb/book1021/book1021-2-A.htm↑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2028/Book2028.htm↑

http://www.ykbi.edu.tw/modules/journal/data_4/journal_4_4.pdf↑

慧廣法師曾率眾親訪吳居士論法,以下是吳居士來函略述論法的內容:敬呈導師平實菩薩摩诃薩游正光老師菩薩摩诃薩這次到臺北正覺講堂,恭受導師指導的菩薩 戒大法時,受到游正光老師的召見,他要我將和慧廣所見面的情形,寫封報告信向導師您呈報,弟子因為學歷有所限制,文辭不通達,辭不達意,敬請導師您見諒。 認識慧廣的緣起是一九八七年間,在一本旗津佛教居士林雜誌上,看到著作者慧廣的大名,那時我和大牛師兄剛學佛不久,在一九八八年間一起到六龜鄉新開村的空生精舍, 歸依慧廣門下 ,跟法師學了一些佛教禮節及一些佛法的名相,也請回他的幾本著作回家閱讀; 慧廣當時所教的緣起大法及四念處 ,我們也一一薰習過 。 也從他已有的一間精舍到後來有了三間精舍,我們跟大牛師兄也都盡力護持過;一路走過來,從澎湖的大悲寺慧濬法師那裡,及全省各大道場,也都有我們的足跡;在當時大家心裡也都 不曾安過心,一直到了一九九七年間,大牛師兄在慈雲雜誌上看見平實導師公案拈提的文章,後來才有我們幾位師兄姐到台北導師所指導的正覺講堂上張老師週一的課程。 在平實導師指導和張老師的教誨下,將第一義諦的大法詳細的解說,我的慧力也慢慢的成長,才了知慧廣過去所教導的緣起性空都是言不及義。 沒想到他到了現在還顛倒想,處處言說我所學的阿賴耶識是生滅法 。 記得在2003年八、九月左右,慧廣打一通電話說要到我家一敘,當天的下午一、兩點鐘, 慧廣帶領著他的徒弟觀淨比丘及觀瑞比丘尼師等共七位出家法師到我家裡(其他法師的名字已記不起來) 。 進門後,我頂禮法師們, 慧廣起頭介紹說:「吳居士現在已明心見性。 」當時我說:" 對不起! 師父! 我只是明心,還沒有見性。 」 慧廣接著說: 「明心等於見性。 你在學什麼法? 」當時我發言: 「明心和見性是兩個不同層次的證量 ,明心有明心的證量 ,見性有見性的證量 :明心不等於見性,見性不等於明心,我明心了,但是還沒有見性,無法說出見性的內涵、 證量以及祂有何功能。 」 觀凈法師說:「你明心是明什麼心? 」我說:「我明白第八識,又名阿賴耶識 、如來藏、真心、如、 所依識 、無垢識等 ,親證祂的內涵,瞭解祂和七轉識和合運作。 」觀淨法師又問說:" 阿賴耶識是生滅法,你說和祂相應,不就是明白妄心嗎 ? 」我說:" 師父! 您不能說阿賴耶識是妄心, 阿賴耶識有真有妄 , 心體是真, 祂所生的七轉識是妄 ;一心有兩門 —— 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真妄和合運作。 」慧廣又發言:「你們蕭平實說真如是本體, 佛性是作用,這樣是不對的,真如和佛性是不分的,哪有像你們這樣的分法? 」我請問慧廣對真如佛性的看法,剛好桌上有一盒衛生紙, 慧廣伸手移動一下,說:" 這就是! 」 〔 編案: 慧廣仿效野狐作略的目的,是想要套取明心的密意 〕 我說:" 師父! 你錯了,你真妄不分! 」在這次以前,我破參回來後某一天,我和王師兄到六龜去找慧廣 。 慧廣問說 :「 王居士! 你現在自在嗎? 」王師兄說:" 我還不自在 。 」 (當時王師兄還沒破參) 慧廣又問: 「吳居士! 你自在嗎? 」我說:" 我現在很自在,因為我已經找到第八識、 阿賴耶識 ,煩惱也漸漸減少 。 」 慧廣說 : 「你還有一個第八識, 一切都是緣起性空 ,你就是常見外道。 」我言:" 世尊說,一切有情都有八個識 —— 眼識、 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意識、 末那、阿賴耶識 ,師父你怎麼可以外於阿賴耶識而單說一切緣起性空呢 ? 緣起性空也要有所依,如果不是這樣,那你不是落在斷見里嗎 ? 」當時慧廣跟我耍機鋒,手左右搖擺,向我說:" 吳居士! 你會嗎? 」我說:" 那是你的手在左右搖擺 。 」 慧廣說 :「 吳居士! 你不懂 。 」當時桌上一杯茶水,我舉杯問慧廣 :「 師父! 這是什麼,您懂嗎? 」慧廣說:" 我不跟你講了! 」我說:" 師父! 你根本不懂什麼是禪。 如果您懂得,你就知道這裡面真正的意涵。 」 (因為當時剛破參回來,沒有什麼經驗,忘記導師您在禪三所教導的話,忘了告訴他:那是七轉識 、色蘊和行蘊的運作 ) 。 在那時候大家說的很不愉快 (我現在只是寫重點) 。 時空轉回來,觀淨法師又問:" 在楞嚴經裡,世尊說: 不在內, 不在外,不在中間, 如同阿難尊者七處徵心一樣,你說你證到真心,何處證得? 」當時我說:" 師父! 你瞭解阿難尊者七處征心是征何心嗎 ? 是妄心? 還是真心? 阿賴耶識在何處,你瞭解嗎? 」 觀淨法師無法回答,身旁的一位比丘尼接著說:" 阿賴耶識就在我們的身上! 」我說:" 師父! 您比觀凈法師厲害, 阿賴耶識不離五蘊 、 不即五蘊 ,不即不離,是名中道義。 阿難尊者當時還沒有明心,他所征的心是妄心,所以世尊才說不在內外中間。 」後來觀瑞比丘尼師發問:「吳居士! 你現在用什麼方法修行? 阿賴耶識又是怎麼一回事? 」 ( 編案:觀瑞比丘尼師想要套取阿賴耶識的密意 ) 我說:" 未破參前憶佛 、拜佛, 現在破參了 , 還是憶佛 、拜佛,同時也轉依阿賴耶識的無生體性修行;至於阿賴耶識不在內、 不在外、不在中間, 祂無覺無觀,也離言說 ,為了維護世尊密意 ,我不能明講。 」觀瑞比丘尼師說:「你在學什麼法? 離言說又不能明講 。 」當時我的同修說:" 師父! 正覺同修會最近在台南新開了一個禪淨班 ,由張正圜老師教學授課,如果你要瞭解解阿賴耶識祂的體性及如何運作,你就來我們班上報名上課,兩年半後才有資格報名禪三, 觸證了 ,並接受平實導師印證,才能瞭解阿賴耶識的體性和運作 。 」他們聽了也很不以為然,慧廣他們一直認為阿賴耶識是生滅法 ,他們顛倒想,也談了一些不如理作意的話,誹謗佛菩薩的大法,成就了一闡提人的惡業,令弟子相當嘆惜 。 後來他們離去時, 慧廣說 :「 吳居士! 我們算是平手 。 」我說:" 師父! 你差我那麼多, 怎麼說是平手 ? 」時間相隔太久,有些內容忘了,我也沒辦法一一全部細敘 ,只有將還記得的和重點,向導師呈報,以上是慧廣一行人到寒舍來談法的大概內容。 ↑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CN/a/a15/3331-a15_cn061↑

參考

^http://www.ykbi.edu.tw/modules/journal/data_4/journal_4_4.pdf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