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法問答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佛法問答:《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六住位「正觀現在前」到底是什麼樣的「正觀」?

toy-marble-on-brown-wooden-surface-949215.jpg

【以下討論出自某一QQ群組,編者根據原對話整理編輯】

 

第一,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理解《菩薩瓔珞本業經》怎麼定義「住位」?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常值佛法,廣多聞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  」 (CBETA 2021.Q2T24no. 1485p. 1017a29-b3

《菩薩瓔珞本業經》的「住」是指一個修行人,經常遇到佛法,經常聽聞佛法,得到聞思的智慧,用各種修行的方法,「始入空界住空性位」。

這裏的「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是什麼意思呢?

《菩薩瓔珞本業經疏》:

「佛子以下明【初住相】。 於中有二。 先牒方便。 始入以下正明住相  依人空盡門。 得顯種性】。 故言始入空界住空性位。 始入空界。 是發心義。 依人空門初發心故。人空智發有中行。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2) 人氣()

佛法問答:為什麼《瑜伽師地論》說從第一義的角度說,只有無餘依涅槃位才是阿賴耶識永滅盡的「無心地」?

形象1.jpg

作者:南伽他

答:瑜伽師地論中說,大小乘通說的「無心地」有六種,即:

1、無心睡眠位(即睡眠無夢);  2、無心悶絕位(即通常所說的昏迷);  3、無想定位;  4、無想生位(即生無想天的眾生);5、滅盡定位;  6、無余依涅槃位。

前面5種無心地,是大小乘通說的五無心位。

但是,瑜伽師地論又說:

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

何以故?

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8) 人氣()

佛法問答:《成唯識論》說第八識「念念生滅」,請問第八識如何出生、為何能夠持種不失?

bright-close-up-colors-335908.jpg

作者:南伽他、琅琊閣

答:這個問題之背景緣起,是因為痞客邦論壇之琅琊閣博客有 77# 之某位正覺會師兄留言質疑,本來欲單獨回復,然又思此問題是正覺會諸位師兄反覆質疑之常問,故於此不妨單獨撰文以廣為回復之,令大眾皆能得知也!

正答如下:

爲什麽正覺同修會否認《成唯識論》所說的「第八阿賴耶識念念生滅」?

原因正如正覺同修會的寫手「照世明燈」所說:

————其文引用如下——————————

8月5日下午7:53  ·

........ 既然琅琊閣認為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則應當更說明是哪一個心體來負責出生及壞滅這阿賴耶識。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1) 人氣()

佛法問答:六祖説的「自性」、「含藏識」等於 「第八識」?

daylight-forest-hd-wallpaper-443446.jpg

作者:南伽他

 

問:如何簡單直接地批駁正覺同修會蕭居士將六祖大師所說的「自性」、「含藏識」等同於第八識的錯謬?

答:很簡單。

六祖大師原話說:自性含藏【萬法】,名含藏識。

而唯識裡所說的是:第八識(只)攝藏諸法【種子】,【不能攝藏諸法】,第八識不能攝藏不能含藏前七識等法本身。

顯然,【含藏萬法】不等於 【攝藏諸法種子】

所以這微細差別,已經證明:六祖大師所說的自性和含藏識,並不等同於唯識所說的第八識!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

佛法問答:爲什麽《楞伽經》說意識滅,七識亦滅?

clouds-daylight-environment-462146.jpg

01.

太虛大師在其《楞伽經義記》裏面對「意識滅,七識亦滅」這句話有一段值得參考的分析。

先介紹一下太虛大師。

太虛大師與印光、虛雲、弘一三位大師並稱為民初四大師,通達經教,著作繁多,一生對中國佛教貢獻卓越。在修證上太虛大師閲讀《大般若經》時有所悟,圓寂後留下300餘顆舍利子,足見生前戒定慧的成就。

《太虛大師年譜》:「自傳(三)云:

『積月餘,大般若經垂盡,身心漸漸凝定。一日,閱經次,忽然失卻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無數塵剎煥然炳現,如凌虛影像,明照無邊。座經數小時,如彈指頃;歷好多日,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

旋取閱《華嚴經》,恍然皆自心中現量境界。伸紙飛筆,隨意舒發,日數十紙,累千萬字。所有禪錄疑團,一概冰釋,心智透脫無滯。所學內學教義,世諦文字,悉能隨心活用(自傳三;我的宗教經驗;告徒眾書;相宗新舊二譯不同論書後)。」( Y 13p32~33 )

有同修問爲什麽《楞伽經》說「意識滅,七識亦滅」,以下摘錄太虛大師對《楞伽經》這段經文的講解。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佛法問答:禪門看話頭是「找持身第八識」?

形象4.jpg

憨山德清與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不但是禪門證悟者,也提倡念佛,圓寂後肉身不壞,其肉身像被供奉在今曹溪南華寺。

憨山大師《淨宗法要》有關「話頭」的論述:

十五、示無知鑑禪人

 世間一切諸法,皆是苦本,身是苦聚,愚癡之人,但知為一身貪求,種種口體受用,將以為樂,不知樂是苦因。既知是苦,必要發心修行,求出苦之道。修行之要,先須看破現在身心境界,當觀此身,乃四大假合成形,則不為此身,謀求種種受用之樂。次要了知現前日用,見聞覺知,全是妄想用事,總非真心,以此妄心,造種種業,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即此一念,便是生死苦本。

如今發心修行,第一要看破此心是妄想,凡起心動念處,便是業根,切不可隨他妄想流轉。日用密密觀察,妄想起處,就要看破,看破則當下消滅,切不可隨他相續攀援,往而不返。若觀察不定,無巴鼻時,但將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緊緊抱定,念念不忘,有此話頭作主,但見妄想起處,即提起一聲佛來,是謂正念,正念現前,則妄念不待遣而自消矣。如此二六時中密密用心,唯此一念為主,其餘一切妄想皆為客,主客若分,久久純熟,則妄想自消、真心自顯矣。

————重點:

憨山大師說妄念是生死根本,所有心念都是業根。禪門看話頭是爲了看清「此心是妄想」,觀察妄想生起之處,觀察它、打破它。用「阿彌陀佛」做話頭是一個讓意識專注一念來遣除妄念的方法,功夫純熟時,妄念自消,真心自然顯現。

憨山大師說的「看話頭」,明顯不是正覺同修會蕭平實説的用看話頭作爲找「開悟密意」的方法——發現第八識所在、第八識如何持身、第八識怎麽與七轉識和合運作。正覺同修會的開悟方式,是在拜佛或看話頭時思維蕭平實的「密意」,不但不是憨山大師説的「看清妄想起處」,反而是意識念念在妄想裏面打轉。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8) 人氣()

何謂「虛妄唯識」和「真實唯識」?

aromatherapy-beautiful-blooming-286763.jpg

 

在最近一篇文章裏面,有網友留言:

#173 訪客 於 2020/12/12 11:00

唯識有兩種:

虛妄唯識:七轉識

真實唯識:第八識

七轉識乃生滅法,是第八識出生的萬法

故,萬法唯識的唯識當然是說第八識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2) 人氣()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否與「慈悲為懷」相悖?

 

【以下内容出自2019年在知乎平台上回答的一個問題,最近上課有師兄問起無我與大悲的問題,所以補充了一些内容與同修分享。】

佛教說「四大皆空,萬法皆空,一切法空」,這個「空」不是什麼都不存在,什麼都沒有,因此就去捨棄一切的意思。

空——指的是現像是不斷變動,需要各種條件才能存在的東西,現象裡面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比如說一個人,所謂「人」就是一堆不停變動的物質、情緒、思維、動機、概念組成的「和合相續體」。

我們覺得其中有一個穩定的「自我」或是「某人」,他/她會生老病死,這純粹是一個幻覺和假像。認定有一個不變的「自我」,必然引發對自身和外物的一切執著,希望主宰一切,希望好的事情永遠如是,希望自我永遠不滅,希望保護自己的利益。

凡人的七情六慾,也都是基於對「自我」的執著,越是執著自我的人,他的愛越自私,所謂的「感情」大多是自戀的投射,即使父母子女配偶之間比較無私的親情,一般都不能脫離從「自我」的角度來看待其他人的思維模式:你是我的生命延續、你是與我有關的重要之人、你是我付出了心血培育的人,你是我花了無數精力維繫感情的人,我以後需要你的照養、你是我的面子、你讓我感到安慰、有安定感安全感。。。所以我當然要愛你,愛你對「我」有利。

證得「空性」的人,沒有「我」,他們的「愛」是不從「自我」出發,不是為了滿足「我」,他們的「愛」是看清一切現象的本質之後,所呈現的一種特性,這種「愛」以「無我、無自性」爲基礎,佛經稱為「慈悲」或是「同體大悲」。

二乘修行人親身體會一般人認爲的「我」,其實根本不存在,他們破除的是對自己的執著,因而消除了因爲有「我」產生的煩惱,但是二乘人的觀察不全面透徹,所以錯以爲「我」不存在,但是組成「我」的元素是真實存在的。既然現象是實有的,就會有「二元對立」的認知,覺得有好有壞,有苦有樂,所以覺得輪回是苦、涅槃是樂。因爲恐懼輪回、恐懼生死的苦所以希望入涅槃。

大乘菩薩親身體驗一切現象都沒有自性——「萬法皆空、一切法空」,對菩薩來説,生死就是涅槃,一切法平等,所謂苦樂、好壞都不是客觀真實存在的東西。當你對我、對現象都無執,才能具備徹底的平等心;當你無懼,才能產生無盡的大悲心;當你無所得,才能無條件無私的付出。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如何理解中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這個問題牽涉龍樹菩薩在其最廣為人知的著作《中論》裡面所闡述的中觀義理,聽似簡單,其實非常抽象不易理解,是許多人錯解的概念。這裏試試給一個淺白簡單的描述。

先簡單介紹一下理解《中論》所需的背景資料:

佛陀滅度後,僧團由於對佛法的見解有異,分裂成多個部派,史稱部派佛教。上座部中的 「說一切有部」(以下簡稱「有部」)把一切法分類為「五位七十五法」,並主張「十二處有、三世實有論,和法體實有」。

有部的這個分類法,承認所謂的「人」(眾生)是一個由五蘊組成的聚合體,剔除了「自我」的存在,體現了佛陀「諸法無我」的教導。

但是,它所主張的十二處有、三世實有論,和法體實有,等於是說,所謂某人(自我)這個東西不存在,但是組合某人的物質(色)和非物質(心)和組成其他現象的元素(五位七十五法)是實有的。

這裡與《阿含經》做個連接。《阿含經》將一切法區分成兩種:有為法(現象)與無為法(涅槃)。有部則將一切法區分為五類(五位),前四類是有為法,第五類是無為法。

換句話說,有部建立了一個「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靜態且永恆的法體世界,有違「三法印」裡的「諸行無常」印。

「諸行無常」的「行」,不是有些道場(如正覺同修會)界定的「行蘊」或是「無明緣行」的行。「諸行無常」的「行」是指有為法。「諸行」是指一切有為法。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既然我們都呆在夢裡,為啥我們的經歷會進入阿賴耶識?

 

【本文是2019年知乎平臺上的問題回答】

上面那個將世間形容為遊戲機的比喻十分貼切生動。

古德說: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里魔軍,大作夢中佛事,廣度如幻眾生。

形容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是已經親證實相的人對現象的形容。 未證實相的凡夫會認為一切有為法並非如幻,而是非常真實,由此生執。

這裡的關鍵是:阿賴耶識的角色是什麼?

阿賴耶識是儲存種子(我們所有經歷)的「種子識」,是緣起法則的樞紐,按照緣起法則剎那剎那變現有為法(山河大地和我們自身)。

在凡夫階段,我們執著有為法是實有實存,因此生起各種貪愛煩惱,造業輪迴,阿賴耶識就不斷展現我們在六道應得的業報身。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阿賴耶識本身也是有為法,也是現象之一。 它本身不是獨存的第一因,必須與七轉識互為因果。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1) 人氣()

佛經里有哪些直擊你心的的比喻?

 

【這一篇文章是從去年知乎上的問題回答中整理的内容】

巴利語三藏的《小部》(又稱《小尼柯耶》)裡面有一部《經集》,其文體混合了偈頌和散文,年代古老,通俗質樸,與大乘經典的風格差別頗大。其中第三章《犀牛獨角經》用犀牛獨角為比喻,勸進修行人如犀牛獨角般解脱自在,不被欲望束縛羈絆。

有些人將《犀牛角經》解讀成 佛陀在修行人離世獨處,我個人的理解是,它要我們看清的自己內心的真相:人為了滿足個人慾望,對家庭、眷屬、朋友、觀念、感官享樂......的渴愛和依賴,看不到這些全部是貪愛執著的對象。

佛經中經常強調欲求智慧,必須獨處靜坐思維:

《雜阿含經》:

聞法己,我當獨靜處,專心思惟。

欲成三昧,諦其行者,譬若如犀,常樂獨處。

《菩薩璎珞經》: 所說學樂空閒,獨處無所畏,思惟禪定慧,善趣六神通,在眾猶如野,一心無錯亂,不失威儀法,是謂微妙定。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為什麼很多人抗拒研究佛教的學者們? 難道不是先有正確的方法,才能走入正道?

 

 

01.序言

這個問題是之前在知乎上回答的一個問題,重新整理一遍給學人參考。

學佛圈子裏面很多,很多自詡修行的人看不起學者,尤其是當自己的境界和果證被學者質疑的時候。很多人認爲純粹研究學術的人,沒有任何資格評論修行人。

佛法是先要聞思正見,才能用正確的方法往正確的目標修行。一個修行的人,如果不讀佛經佛書,自己拿著經書揣測文義,往往是盲修瞎練,學佛多年連佛法與外道法都無法區分(比如把神通和境界當做解脫證量),最後不但渡不到涅槃彼岸,沉溺在外道境界裏面都茫然不知。

 

02. 佛學研究與修行無關?

首先,有很多學者是有修行的,不要看見某人是學者就假定他不是修行人。即使是不修行的學者,其中很多人從事的是對佛法弘傳、對佛法修行非常重要的工作。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6) 人氣()

佛系問答:阿賴耶識 = 如來藏 = 真如?蕭平實導師錯在哪里?

 

最近很多正覺朋友來問正覺的理論和明心密意的問題。

大家一般卡在兩個點:

  1.  爲什麽正覺的理論好像很符合禪宗的説法?
  2.  《楞伽經》不是說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嗎?

 

不止一位朋友舉以下這類禪宗文獻給我參考:

宗鏡錄卷47:

問。此識周遍凡聖境,

通為當離此。別有真性。

為復即是。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8) 人氣()

1. 背景資料

這個問題出自正覺同修會經常強調的一個說法,目的是證明第八識如來藏必須是真實法。 正覺所說的「假必依實」並不是佛法裡面所說的「假必依實」。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居士認為「假必依實」指的是一切法要有真實的第八識如來藏作為「所依」,如果沒有真實的第八識如來藏,一切虛假的法怎麼能被出生呢? 蕭居士認為,如果沒有實有自性、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作為假法的真實所依,只講「一切法無自性」無法成立緣起的。

「假必依實」這個説法來自部派佛教的「說一切有部」的「我空法有」理論,有部認為五蘊「無我」,但是組成五蘊等的單位「法」實有,因此建立了75種實有法。

有部的破除的只是「實我」的錯覺,到了中觀,龍樹菩薩進一步破斥有部「實法」的錯覺。

中觀說「一切法無自性」,這句話是指出一切現象(有為法)的不斷變動性、無常性、無我性,其中沒有恆常不變的本質、自性。 現象有為法本身是如夢如幻的,中觀不會用「真實」、「實有」來形容現象有為法,如《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當我們去除有「實我」、「實法」的錯覺後,在一切現象有為法上所看到的,與諸有為法不一不異、不即不離的真理──稱為空性、法性、諸法實相、勝義諦,可以形容為「真實」,但是中觀不會說法性、真如是出生一切法的所依或是「生因」。

中觀的核心概念是「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一切法依據緣起法則現起,稱為「中道緣起」。

第八識是不斷變動、念念生滅的(中觀的無自性),第八識與其他心、心所、色法一樣,都是種子所生的「有體」法。 唯識學的第八識是緣起法則——稱為「賴耶緣起」——的樞紐,,但是第八識也是因緣所生法,沒有不變的本質。

需要注意的是,唯識學的「自性」與中觀的「自性」使用方式不一樣。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陣子一位知友私訊筆者:

無相拜佛對身體損害很大,大陸一位在正覺同修會學法十幾年的學員,得了腰椎間盤突出和頸椎疾病,到醫院檢查治療,發現是因為拜佛的動作「慢、彎、曲、操」等有意識扭曲形成的。

本來打算將這個問題與正覺同修會的「無相憶佛拜佛」方法一起討論,有鑒於這是一個健康問題,先主要從健康層面說明我的看法,後續有機會再從修行層面探討。

一般的拜佛,是一個舒展身體、放鬆心情、低強度的有氧運動。 對修行人來說,拜佛的同時憶佛,有助收攝心神,增強定力以及對佛菩薩的信力。

正覺同修會的的無相憶佛拜佛法門,不是一般的禮佛或拜佛,是為了尋找正覺「密意」建立的一個法門。

無相憶佛拜佛動作要求緩慢、柔軟、速度均勻,很多人一拜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每日一次多次,日日不間斷,而且強調速度越慢表示定力越強。

正覺認為無相拜佛的練習,對身體有益無害,而且標榜為唯一最有效的動中定法門。

筆者在正覺多年,沒有聽過任何親教師或身邊的正覺「菩薩」討論拜佛可能對身體造成的不良影響。

最近搜尋資料時,發現大陸的如來藏網(www.rulaizang.com)有一篇關於無相拜佛的文章,而且據稱是刊登在《正覺電子報》第七期(目前出版到146期)裡面。

這篇文章名為《保健脊椎的平背拜佛》[1],指出緩慢的拜佛練習會造成腰酸背痛、壓迫脊椎、不適合高血壓與中風傾向的學人。 文章提出用「平背拜佛」保護脊椎受傷。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ature-water-waterfall-kuang-si-falls-50588 (1).jpg

《成唯識論》卷3: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薰成種故。 」(CBETA 2019.Q4, T31, no. 1585, p. 12c2-4)

是一切法真實種子,緣擊便生轉識波浪,恆無間斷,猶如瀑流。 」(CBETA, T31, no. 1585, p. 14, c10-11)

阿賴耶識是一个念念生滅的有爲法。它的了別功能就是建立在變動性之上;如果不生滅變動,種子如何轉生出一切現象?阿賴耶識是一切種子識,恆無間斷,猶如瀑流。

這個形容可能另人感覺阿賴耶識是常住不變,其實瀑流一直變化,所以阿賴耶識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轉變的「種子識」。

更形象化一點形容,阿賴耶識就像一個不斷轉動的放映機,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一格一格畫面高速變格的結果,因為速度太快,看的人覺得流暢無礙。

與真正放映機不一樣的是,阿賴耶識在每一剎那都受到自己放映的內容影響(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前一刻顯現的內容會改變下一刻或是後續某個時間點顯現的內容。

阿賴耶識的種子內涵,除了受到「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改變,同時也會被其他眾生的行為改變,唯有如此,因果業報才可以運作。

做為觀眾的意識對放映機裡面的種子改變完全不知道。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bright-close-up-colors-335908.jpg

 

《瑜伽師地論》卷1:

彼所緣者。 謂色。 有見有對。 此複多種。 略說有三。 謂顏色形色表色。 顯色者。 謂青黃赤白。 光影明闇。 雲煙塵霧。 及空一顯色。 形色者。 謂長短方圓。 型型細正不正高下色。 表色者。 謂取捨屈伸。 行住坐臥。 如是等色。 又顯色者。 謂若色顯了眼識所行。 形色者。 謂若色積集長短等分別相。 表色者。 謂即此積集色生滅相續」(CBETA 2019.Q4, T30, no. 1579, p. 279b3-10)

 

問:《瑜伽師地論》沒有在討論五塵裡面的其他四塵。 但是按照同樣的概念,聲識所緣也可以有顯聲、形聲、表聲,身識所緣也可以有顯觸、形觸、表觸... 。 那麼顯聲或是顯觸具體到底是什麼?

 

答: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顯示閱讀過程有深刻思維內容,才能提出合理的引申思考。

瑜伽論將眼識所緣分為三類:顯色、形色、表色。

請注意,《瑜伽師地論》在這裡不會提到無表色,因為它是「說一切有部」建立戒體為一種沒有質礙形狀的色法,而產生的一個概念,與眼識所緣完全無關。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photo-of-tree-on-lake-2463951.jpg

 

這個問題完整的表述是:每個人的色身是由他的第八識所變現,那麼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后,他的第八識不再流注種子變出他的色身,為何其他人還能看見他的屍身?

這是一個唯識學裡面曾經被很多人討論過的問題,涉及唯識最核心義理。 拿出來討論是因為思維這個問題,對徹底理解「唯識」義理有很大説明。

問題本身牽涉的法義,與實際修行關係不大,只是讓我們理解按唯識的道理,世界是如何顯現,我們又是如何感知世界。

與修行直接相關的是這個問題所引申的幾個問題:我們與其他眾生是一個整體還是獨立切割的? 理解唯識無外境的道理,對修行有什麼説明? 阿賴耶的持身功能與我執有什麽關係?大乘止觀爲何能夠破除法執,達到衆生一體、平等大悲的心境? 

這個專欄的問答,盡量不引經據典,但是下面唯識學基礎義理的部分,可能稍微艱澀,讀者請耐心閱讀,覺得太複雜可以先跳過。

 

探究這個問題,先討論幾個唯識學的根本法義。

第一,每一個人對一切法(現象)的感知,都不能離開他自己的心識。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art-black-and-white-branches-962312.jpg

 

要点:

禪宗文獻對「三關」的定義不盡相同, 對比大乘佛法體系, 定位不是非常嚴密。 一般來說, 三關指本參(初關)、重關、末後牢關。

大致來說,破本參指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之後, 降伏煩惱, 方名重關,煩惱淨盡, 透末后牢關。

有關禪宗「三關」的說明,個人認為太虛大師的論述最完整詳細,將禪宗「三關」與楞嚴經與唯識體系對比。

 

 

《太虛大師全書 第一編 佛法總學》: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