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典選讀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太虛大師:《佛說大乘稻稈經》講記

(太虛大師 二十五年八月在南京中國佛學會講)

經題釋經

甲一序分

甲二發起分

甲三所知事分

乙一標舉徵起

乙二依問解釋

丙一流轉門

丙二還滅門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4) 人氣()

佛典選讀:從《大般若經》「不退轉菩薩」的功德受用檢驗蕭平實是否三地菩薩

accessory-burnt-ceremony-326627.jpg

佛教經論裏面對「不退」有很多種分類。

比如吉藏在《法華義疏》裏面分出三種「不退」:「位不退(七住)、行不退(初地)、念不退(八地)」。

比如窺基大師在《法華玄贊》裏面建立的四種「不退」:(1)信不退,第六信位以上的菩薩,不再起邪見,(2)位不退,七住位以上的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3)證不退,初地以上的菩薩不再退失於法;(4)行不退,八地以上的菩薩,能修有為與無為行,而不再退轉。

請注意,以上兩種「不退」的分類,都是根據「別教」的五十二階位而說。不同經論對修行階位有不同的分類法,不可一概而論。

比如《華嚴經》的「初發心住」菩薩就已經可以見佛,可以得「十種力」,包括「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盡智」,這個「初發心住」顯然跟《菩薩瓔珞本業經》的「住」不一樣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8〈11 菩薩十住品〉:「「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初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妙色具足,尊重難遇;或覩神變、或聞說法、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無量苦、或聞如來廣說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一向不迴。此菩薩因初發心得十力分何等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業報垢淨智、諸根智、欲樂智、性智、一切至處道智、一切禪定解脫三昧正受垢淨起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盡智,是為十。」(CBETA 2021.Q4, T09, no. 278, p. 445a2-11)

正覺同修會經常混淆不同經論的修行階位分類,摘取可以利用的部分,曲解添加,證明自己的説法。

不論別教抑或圓教,不論哪部經哪部論的「不退」,都沒有說「七住位證阿賴耶識持身」。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9) 人氣()

佛典選讀:《華嚴經》<十地品>中初地菩薩的功德

《華嚴經》<十地品>描述初地菩薩(歡喜地)功德的經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3〈之一〉: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入歡喜地,廣說則有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事。菩薩住歡喜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而無窮盡,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諸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所行道、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十地、不離念諸力無畏不共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中為依止者。』

諸佛子!是菩薩若欲捨家,勤行精進,於佛法中,便能捨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須臾之間,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飛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門;能變身為百,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CBETA 2021.Q4, T09, no. 278, p. 547b2-23)

其一,《華嚴經》中,佛説初地(歡喜地)的菩薩「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常行大施而無窮盡」。

蕭平實自稱三地菩薩,一個三地菩薩,福德比初地菩薩還要廣大,爲何會需要開出版社賣書賺錢,還要把自己兒子女兒變成出版社股東?蓋個寺廟需要向學員公開募款?三地菩薩應該家財萬貫,財產是地球所有凡夫總和的無數倍,在全世界每個角落送書弘法、扶貧救災才對吧?

2015年一篇報導指出,「光是釋證嚴為董事長的各慈濟財團法人就有16家、登記總資產為1464億」[1],慈濟只是台灣其中一個佛教團體,其董事長釋證嚴法師就是被「三地菩薩蕭平實」和「正覺親教師」點名批評為不懂佛法的「後山比丘尼」。

可是爲何「三地菩薩」開辦的「正覺同修會」以及其他四大相關機構,「福德」微薄,遠遜台灣宗教界不通佛法的出家人以及不學佛法的外道團體?

蕭平實建立的團體福德卑微,只會向學員要捐款,要勞力,理由是「你要證明你有菩薩種姓我才可以給你開悟」。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7) 人氣()

2022新年元日——菩薩的清淨願行

9c6f907fff7ea514cf4edf673d9421de.jpg

新年元日,以此經文與所有學佛的同修共勉。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十一品<淨行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冤親平等  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㧞除欲箭  究竟安隱

技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技非實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1) 人氣()

佛典選讀:《十善業道經》

accessory-burnt-ceremony-326627.jpg

【編按:「十善業」是菩薩戒的基礎,《十善業道經》宣説修十善業的廣大福報,乃至三乘菩提的所證都以十善業為根本、為基礎。

玄奘翻譯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說,如果修行人不修十善業,甚至不守護其中一善業,而命終自稱是大乘修行人,這是非常嚴重的欺騙、是大妄語: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9:「是故,善男子!若不真實希求如是十善業道所證佛果,及不真實下至守護一善業道,乃至命終而自稱言:『我是真實行大乘者,我求無上正等菩提。』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是極虛詐、是大妄語。對十方界佛世尊前,誑惑世間,無慚、無愧,說空斷見,誘誑愚癡;身壞命終墮諸惡趣。」(CBETA 2021.Q3, T13, no. 411, pp. 767c28-768a5)

佛在此經開端,先指出一切法唯心所現,心識無形無色,其中無主、無我、無我所,無有「作者」,所以一切法不可思議,自性如幻,應依此正見,勤修善業。正覺同修會所弘揚的法,强調阿賴耶識是「作者」、是一個恆常不變的主宰者,所以堅持用「祂」作爲阿賴耶識的代名詞,這種説法屬於 佛經一再破斥的邪見。】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

佛典選讀 (7) : 反對迷信與盲從的佛陀

01. 簡介

以下內容,從不同版本的卡拉瑪經翻譯彙整。

《卡拉瑪經》的經文可以和漢譯本《中阿含經》十六《伽藍經》互相對照。 在經中卡拉瑪人向佛陀提出了一個看似平凡無奇,但卻是修學佛道上一個關鍵性見地的問題。

因為卡拉瑪人接觸到很多不同的宗教師,而所有的宗教師都說只有自己的才對,其他人的通通都不對,這使得卡拉瑪人覺得很困惑。 於是他們跑來問世尊:到底該怎麼來面對這麼多的宗教異說呢?

佛陀對該問題講述了《卡拉瑪經》,意在告訴人們: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以免成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識奴隸。

佛陀並為此總結了十項準則:

01. 不可因為「常常聽人這麼傳說」就信以為真。 (或不實謠言故。)

02. 不可因為「是大家遵奉的傳統」就信以為真。 (或誤謬荒誕故。)

03.不可因為「是普遍相信的報告」就信以為真。 (或難免疏漏故。)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k-wallpaper-close-up-dry-leaves-1624690.jpg

 

巴利語三藏的《小部》裡面有一部《經集》。

《經集》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早期佛教的經文彙編,它彙集早期的佛教經文,其中多數經文的產生年代相當古老,有的甚至是最古老的。

《經集》的文體涵蓋偈頌體和散文體,文辭淺白通俗,不論文風或內容都與我們平常接觸的大乘小乘經典截然不同。

其中佛陀的教導、比喻和回答,直接犀利,通俗質樸,而且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

「無執」是《經集》裡面其中一個核心教導。 不應執著的不止是感官享樂、親人眷屬、也包括一切觀念思想。

下面摘選的三個章節裡面,佛陀從不同的角度表達「無執」的心境如何超越一切觀點、表相、比較、與對立,內容呼應三乘經典中的無我、無所得、無自性、離能取所取的教導,但是更具體、生動、銳利,打破學人最常落入的「見取見」。

讀誦這些句子的時候,可以非常直接地體會佛陀無執超然、徹底解脫的心。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ccessory-burnt-ceremony-326627.jpg

 

1. 簡介:

下面的佛經白話翻譯出自莊春江先生編輯的《阿含經故事選》【1.1 版,p.171-172,《闡陀的證入》】。

最近有位朋友問到「我見」的定義,剛好看到《阿含經》裡面兩段切題的經文。

在第一段經文裡面間的人,世尊對尊者迦旃延說:

世間人大多往兩個極端走:不是執著實有,就是執著實無。 如果能夠不起執著,心不被境界所牽絆、奴役,不作我想,當苦生起時,清楚地看到苦的生起;當苦消失時,也清楚地看見苦的消失,不疑不惑,清清楚楚,不必依賴他人的指點,這就叫正見。

第二段經文中,闡陀聽到一切法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都要滅盡才能解脫的教導,心裡面非常不安。 他心裡質疑: 如果是這樣,生命流轉的所依又是什麼?

困惑的闡陀去請教阿難尊者,阿難尊者複述了上面 世尊對尊者迦旃延的教導:

迦旃延! 如實正觀世間事物的生起,則不會認為世間是實無的;反之,如實正觀世間事物的消逝,也不會認為世間是實有的。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ccessory-burnt-ceremony-326627.jpg

 

簡介:

本文的佛經白話經文和譯者按語,出自莊春江先生編輯的《阿含經故事選》(1.1 版,p.25-26)

下面這個阿含經故事,講的是佛陀80歲那年,一天晚上夜叉天神來散花供養名貴的奇花佛陀。 可是佛陀卻告訴阿難尊者,供養珍貴的奇花異草,並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佛說:真正的供養,是「受持正法,實踐正法,隨戒、隨法而行」!

這個道理本系列第一篇也有點出。再拿出來討論,是今日想到學法過程中,曾經生起對表相和形式的執著。

很多人初次接觸佛法團體,學習了許多以前不曾接觸的佛教儀軌儀式,比如禮佛、供養香花果、發願、祈求、懺悔、讚歎、回向等等。

這些儀式對初學者有強大的「起信」和安慰效果。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ccessory-burnt-ceremony-326627.jpg

 

簡介:

本文的佛經經文翻譯和譯者按語,出自莊春江先生編輯的《阿含經故事選》(1.1 版,p.119)

這個故事裡面 佛陀解釋因果業報的複雜。 行十善的人,命終或許下地獄也或許升天。 行惡的人,命終或許下地獄也或許升天。

世尊說:「業報有四種情況:或有看似已報應,實際上卻還未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無報應,但實際上卻已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無報應,實際上也還未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已報應,實際上也已報應的造業。。。 」

因緣業報錯綜複雜,即使有大神通的人,也很難清楚知道一件事情背後的各種成因和最終的業報。 沒有神通的人,更加不應妄論因果,隨意評斷,以免誤導他人。

 

經文翻譯:

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七一分別大業經》、《中部第一三六大業分別經》: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典選讀 (2) : 如何分辨誰是聖者?

 

accessory-burnt-ceremony-326627.jpg

1.  簡介:

本文的佛經故事翻譯和譯者按語,出自莊春江先生編輯的《阿含經故事選》。

故事說的是,一個沒有他心通的人,應該如何分辨全然覺悟的聖者,也就是 如來。

世尊解釋說,要從一個人的言語和行為判斷。

也就是說,除非你真的有他心通,能夠知道一個人內心是否清淨,否則,我們判斷任何修行人的證量,應該從證果的效果來評判。

佛法中的證果,本來就不是應該被拿來吹噓、標榜的東西。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ccessory-burnt-ceremony-326627.jpg

 

1.  簡介:

本文的佛經故事翻譯和譯者按語,出自莊春江先生編輯的《阿含經故事選》。

 

筆者之前的文章,以正覺同修會做負面教材,希望讀者瞭解追求真理的路途上,可能出現的偏斜現象。 這個佛典選讀系列,是希望讀者,通過親自閱讀經典故事,瞭解 佛陀是一個怎樣的「人天導師」。

 

經典裡面的佛陀,心胸寬廣、謙虛、理智、無執、無諍,教導弟子把看清真相、捨棄邪見、趨向解脫放在第一位,從來不曾把佛法變成教條、形式、膜拜、迷信、非理性的情執,或是與金錢掛鉤。

 

以下這一篇經文,出自南傳的《長部》和北傳的《長阿含》。 其中 世尊的教導,可以做為我們辨識真理和真正善知識的標準。 學子可以以此標準為尺,檢視我們所追隨信受的善知識,是否真的理解佛陀的教導,是否真的可以將這些教導,實踐在其僧團和道場裡面。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