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文的佛經白話經文和譯者按語,出自莊春江先生編輯的《阿含經故事選》(1.1 版,p.25-26)。
下面這個阿含經故事,講的是佛陀80歲那年,一天晚上夜叉天神來散花供養名貴的奇花佛陀。 可是佛陀卻告訴阿難尊者,供養珍貴的奇花異草,並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佛說:真正的供養,是「受持正法,實踐正法,隨戒、隨法而行」!
這個道理本系列第一篇也有點出。再拿出來討論,是今日想到學法過程中,曾經生起對表相和形式的執著。
很多人初次接觸佛法團體,學習了許多以前不曾接觸的佛教儀軌儀式,比如禮佛、供養香花果、發願、祈求、懺悔、讚歎、回向等等。
這些儀式對初學者有強大的「起信」和安慰效果。
但是修行人很容易會不自覺地執著佛教儀式和形式。 因為人的執著其實是無孔不入的,會抓住所有有形無形的東西,將其變為執著的物件。
比如,我們會執著從儀式所得的福德。比如覺得一天沒有做上述的儀式,就若有所失,心中不安,覺得自己懈怠,要去懺悔。
比如同修之間見面,不管什麼場合環境,都非要恭敬合掌「阿彌陀佛」一番,或是喜歡整天穿著修行人的唐裝,覺得這樣才能顯示自己的身份。
更有趣的例子:憶佛是我們修行的主要法門,但是有人會跟你說:上廁所的時候不要憶佛,因為不清淨。或是說,經書上不可以劃線劃重點,老師寫的書你不可以折角,甚至連你把書放在坐墊上,都會被人喝止,因為跨過書籍是不尊重的表現。
這些教導本身出於好意,但是還是落入了執著形式、執著有所得的心態。
執著形式的背後,有一種用表相來劃分你是否佛弟子,好像一定要全盤接受這一套你才是標準的修行人,不然就是不尊敬佛法,不虔誠。
當學法之後,這類執著不但沒有逐漸淡化,反而越來越強烈,就是應該反省自己的時候了。
如果連天人供養異花 佛陀都說這不是真正的供養,可知 佛陀最看重的,是我們有沒有領會和實踐他的教導。
經文後的譯者按語,扼要地說明了 佛陀「無我」的教導,點出無論用什麼方法修行,都必須與「無我」對焦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如果真要執著,不如「執著」地細究「無我」的真義。
白話經文:
佛陀八十歲那年,抱病來到末羅國的拘屍那城。
那時,佛陀患了嚴重的腹瀉,到城中的沙羅林就無法再走了,遂選擇在林中的雙樹間入滅。
佛陀要求尊者阿難在雙樹間為他鋪床,頭朝北,面向西,雙足交迭,保持正知正念側臥。 這時,沙羅
樹雖然不在開花的季節,卻開起花來,花朵從樹上掉落下來,紛紛落在佛陀身上。 除了沙羅樹花外,還有更多的曼陀羅花與栴檀香末,從空中飄下,落在佛陀身上,也飄滿了附近的地面,空中還響起了樂聲與歌聲。
對這些奇異的景象,佛陀為尊者阿難解釋道:
「阿難! 這是一些棲居在沙羅樹林,篤信如來的夜叉天神,以奇異的花來供養我,但這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
「那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供養如來呢? 」尊者阿難問。
「只有能受持正法,實踐正法,隨戒、隨法而行的,才算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佛陀說。
於是,就有這樣的偈頌,將這個情形記錄流傳下來:
「佛在雙樹間,偃臥心不亂。 樹神心清淨,以花散佛上。
阿難白佛言:雲何名供養? 受法而能行,覺華而為供。
紫金華如輪,散佛未為供; 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 」
譯者按語:
- 本則故事取材自《長阿含第二遊行經》、《長部第一六大般涅槃經》
- 佛陀枕右臂,左臂在上,兩腿相迭的側臥姿勢,經中以「獅子臥」稱之,後來也稱為「吉祥臥」。
- 以花供佛,這是現今我們的作法,但佛陀說,這不能算是供養佛,對佛陀真正的供養,是佛法的實踐。
- 怎樣才是佛法的實踐? 偈頌中的最後一句,明白地指出是「陰、界、入無我」,這是佛法修學最
核心的部分了。 「陰、界、入」即五陰(蘊)、六界與六入處,這是佛陀對人的分析。
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這是重于心理層面的剖析,六界即是地、水、火、風、空、識,是重于物理性質的剖析,六入處是眼、耳、鼻、舌、身、意,是重于生理層面的剖析,總括來說,陰、界、入即是我們身心活動的全部,佛法的修學, 是以此為範圍的,而修學的內容,就是從中體證「無我」。
「無我」即是「我」的否定,這裡說的「我」,是「自性」的意思,印順法師依據龍樹菩薩《中論》〈觀有無品〉的前兩頌,歸納出「自性」的定義是「自有、常有、獨有」(《中觀論頌講記》第二五三頁), 而我們所執的自我,「即在此意義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佛法概論》第一五八頁)。
「無我」即是說:生命中沒有任何「自有、常有、獨有」的部分,所有的存在,都是因緣條件下的存在,當然也沒有什麼絕對自由意志。 人們「意志的自由性」中,最粗顯的就是「主宰欲」,而在主宰欲的展現中,傷害最大的莫過於憤怒、發脾氣了。
脾氣一來,理智就不見了,傷害性的言詞、行動紛紛出籠,而可怕的是傷害越大越覺得痛快。 最後,不僅傷害對方,也傷害自己。 所以,學佛者對自己發脾氣一事,切莫以為理由充分,理所當然而等閒視之了。
-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說法: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修學方法),有無限的善巧。 又說,一切善法皆是佛法。
佛法的修學方法,固然為了適應不同個性傾向必須廣開法門。
然而,煩惱的止息,生命的解脫,卻是學佛者的共同目標,即使釋迦牟尼佛也是止息煩惱的解脫者。 而止息煩惱與解脫的關鍵,就在於無我的實踐。
所以,嚴格來說,不管您選擇了哪一種修學方法,修出離心也好,修慈悲行也好,乃至於日常生活的觀照覺察、打坐、參禪、念佛...... 一定要能將修學的內容,與無我對焦,才算是真正進入了佛法的修學,也才算是對佛陀的禮敬與供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