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見與無我觀(7)
我執的深淺層次
從實修觀行與生活經驗配合的角度看,我執的層次可區分如下:
1.一個從未接觸哲學、宗教思想,不太思惟人生意義問題的凡夫(或孩童),他從出生以後,就有「恒與身俱」的俱生我執不斷現行;[1] 清醒時表現在第七識與意識,眠熟等意識斷滅時,只表現在第七識。 不斷現行的俱生我執會引發其種子回熏存于藏識中。 他雖沒有來自外道或佛門中(譬如犢子部的「非即蘊非離蘊我」)「邪教導」導致錯誤見解的「分別我執」,但以我執種子為「因」以及從小接觸的訊息、學習以及自己的想法為「緣」,會產生各種「邪分別」導致的「 分別我執」現行,表現在第六識,同時也回熏「分別我執」種子于藏識中。
2.一個後天接受錯誤哲學、宗教思想「邪教導」的凡夫,除了上述的「俱生我執」外,還有「邪教導」導致的離蘊、即蘊計我的「分別我執」,此種來自錯誤見解的我見(尤其是一神教的離蘊我),經由正知見的聽聞、思惟,不難斷除。 除了此種「分別我執」,還有各種在生活中由俱生我執為本、各種後天學習導致的「即蘊我」的「分別我執」存在。
3. 一個接受佛教正知見教導的大乘資糧位修行人,或是一個修習小乘法但是未得「止」、只具聞思慧的凡夫,即使通過聞思修斷除了「邪教導」導致的離蘊、即蘊計我的「分別我執」,其「俱生我執」慧一直現行,同時也會有後天累積的即蘊我的「 分別我執」時常現行。 這種情形是許多「自以為斷我見證初果」的學佛人或學者的程度,或者被好為人師的名利心蒙蔽而自我欺騙,或者因心不夠細反省不到自己的「見所斷煩惱」仍然存在。
4. 一個大乘資糧位乃至加行位,或聲聞加行位(即內凡位)的凡夫,于止觀有相當的深入,已于隨順無漏的「有漏(無我正)見」圓滿,安住上品無我勝解,他可以伏住「分別我執」或「見所斷煩惱」的現行,但未能斷除其種子(或隨眠)。 甚至有的行者禪定力很好,可伏住欲界煩惱現行證初禪,乃至證得非想非非想定,因此表面上的證量看起來很像初果乃至三、四果。 如果他對佛法解脫的法義缺乏正確理解,可能自己或被他人認為已經證解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