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ory-burnt-ceremony-326627.jpg

 

1. 簡介:

下面的佛經白話翻譯出自莊春江先生編輯的《阿含經故事選》【1.1 版,p.171-172,《闡陀的證入》】。

最近有位朋友問到「我見」的定義,剛好看到《阿含經》裡面兩段切題的經文。

在第一段經文裡面間的人,世尊對尊者迦旃延說:

世間人大多往兩個極端走:不是執著實有,就是執著實無。 如果能夠不起執著,心不被境界所牽絆、奴役,不作我想,當苦生起時,清楚地看到苦的生起;當苦消失時,也清楚地看見苦的消失,不疑不惑,清清楚楚,不必依賴他人的指點,這就叫正見。

第二段經文中,闡陀聽到一切法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都要滅盡才能解脫的教導,心裡面非常不安。 他心裡質疑: 如果是這樣,生命流轉的所依又是什麼?

困惑的闡陀去請教阿難尊者,阿難尊者複述了上面 世尊對尊者迦旃延的教導:

迦旃延! 如實正觀世間事物的生起,則不會認為世間是實無的;反之,如實正觀世間事物的消逝,也不會認為世間是實有的。

闡陀聽完了阿難的複述,就得到法眼淨,並且感謝阿難的教導。

 

2. 經典白話翻譯:

《雜阿含第三一經》、《相應部第一二相應第一五經》

有一次,尊者迦旃延問佛陀說:

「世尊! 您所說的正見,到底怎樣才是正見呢? 」

「迦旃延! 世間的人,大多往兩個極端走:

不是執著實有,就是執著實無。 如果能夠不起執著,心不被境界所牽絆、奴役,不作我想,當苦生起時,清楚地看到苦的生起;當苦消失時,也清楚地看見苦的消失,不疑不惑,清清楚楚,不必依賴他人的指點,這就叫正見。

為什麼呢?

對世間事物的生起,能如實正知見時,不會說世間是實無的;反之,對事物的消逝,能如實正知見時,不會說世間是實有的,這就稱為離實有、實無兩個極端而說的中道;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 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 乃至純大苦聚滅。 」

尊者迦旃延聽了以後,依此而斷除所有煩惱,心得解脫,成為阿羅漢。

※ ※ ※

《雜阿含第二六二經》、《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九經》

佛入滅後不久,在迦屍國波羅奈的鹿野苑中,住著許多長老比丘,闡陀長老也住在那兒。

有一天傍晚,闡陀長老從禪坐中起來,在苑內到處找其它長老比丘,問他們說:

「長老比丘! 請教導我吧! 請為我說法,讓我能知法、見法,依法修學。 」

長老比丘都教導他說:

「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

闡陀長老聽了以後心想:

所有他們說的,我早已思惟過了。 但是,一想到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一切法歸於寂滅止息,一切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裡就不由得混亂、害怕起來,不禁想,果真如此,那我在哪裡? 生命流轉的所依又是什麼?

這跟我的觀察,我的經驗不一樣啊! 我不喜歡聽這樣的說法,到底還有誰能給我正確的教導呢?

想來想去,想到了尊者阿難。 他認為尊者阿難跟在佛陀身邊當侍者很久,佛陀也常讚歎他,一定有能力為他說法,讓他知法、見法。 於是,隔天闡陀長老一早就從鹿野苑出發,沿路托鈴,長途跋涉,走到跋蹉國拘睒彌城的瞿師羅園,去見尊者阿難。

闡陀長老將他在波羅奈求法,但卻不滿意的困境,坦白地告訴了尊者阿難。 尊者阿難安慰他說:

「善哉! 長老闡陀! 我很高興你能在學友面前,毫不隱瞞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一點也不虛偽。 闡陀! 我來為你說,請仔細聽,你是有能力領悟深妙正法的。 」

聽到尊者阿難說他有能力領悟深妙正法,闡陀長老十分高興,心中一陣踴動。

尊者阿難告訴他說:

「闡陀學友! 我曾經親自聽佛陀教導迦旃延比丘說:

『迦旃延! 世間一般人,常常顛倒而往兩個極端走:不是執著實有,就是執著實無,因此,一旦執取境界,心中就起了執著。

迦旃延!如果能夠不領受、不取著、不戀住、不起我想,當苦生起或消失時,就能看得清楚,而讓它只是生起或消失,不會再延伸出困擾來。

迦旃延!如果能夠深徹的體悟這樣的道理,不疑不惑,不需要別人指點,這就是如來所說的正見了。

為什麼呢?

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事物的生起,則不會認為世間是實無的;反之,如實正觀世間事物的消逝,也不會認為世間是實有的。

迦旃延! 如來超離實有、實無兩個極端,而說中道;即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依無明而有行,...... 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 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

闡陀長老聽了以後,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有疑惑,不必再依靠他人,于正法中,心無所畏懼,就恭敬地合掌,對尊者阿難說:

善知識的教導,正應當像這樣。 我現在從尊者阿難這兒,聽聞了一切行皆空、皆寂、皆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的正法,我因此而樂於安住在趣向解脫的修學,不再有其它退失的想法。 現在,我只看到緣起正法,不再看到有我。 」

 

3. 經文詳解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的「涅槃裡面沒有如來藏就是斷滅空」,以及「聲聞人不知道有常住法會因恐懼害怕入涅槃」的說法,本質上就是闡陀長老的「我見」,所以蕭導師經常強調「假必依實」這個道理。

蕭導師把有為法等同有,把無為法等同于沒有。 所以,他必須不斷地強調涅槃裡面必須有「常住法」阿賴耶識存在,否則就是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空。

涅槃是一個無為法,無為法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一切有為法滅除的境界。

涅槃境界難以形容,凡夫無法想像。 經典會用「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這種表述來形容,但絕對不是蕭導師認為的「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空」。

當你說阿賴耶識(如來藏)是實有,沒有阿賴耶識的涅槃是實無——這種見解,其實就是一種邊見。

也就是上面經文中 世尊所說:世間一般人,常常顛倒而往兩個極端走:不是執著實有,就是執著實無,因此,一旦執取境界,心中就起了執著。

 

那 世尊所說的「正見」到底是什麼?

一切現象都是按照緣起法則運行。 緣起的五蘊身心相續體存在,而且根據因果和緣起法則不斷斷遷流變動,所以不是實無。

所以「如實正觀世間事物的生起,則不會認為世間是實無的。 」

但是緣起的五蘊身心相續體裡面沒有凡夫所想像虛構的不變的、穩定的、獨立的、可以主宰的「我」。

所以「如實正觀世間事物的生起,也不會認為世間是實有的。 」

 

上面的經文中,世尊說:「如來超離實有、實無兩個極端,而說中道」。

「超離實有、實無兩個極端的中道」指的是什麼?

若以為現象背後有一個實有的東西稱為「我」或「自性」——則一切現象不需要因緣,也會繼續存在,不會消逝。

如此一定會落入矛盾:

從「實無」的情況出生「實有」的事物 (既然本來就存在了,何須再出生? )

或是從「實有」的狀況,消逝成「實無」斷滅的狀態 ( 事物若是實有,如何可能會消逝呢?)

所以必須正觀緣起,知道事物的生起與消逝,是無自性的「生」(假說「它」有「生」),無自性的「滅」(假說「它」「滅」)

 

正見:事物現象之「有」是因為因緣和合而顯現,「無」也是因為因緣和合而現象消逝。

如實看清事物真相的聖者所見的是「非實有、非實無」的中道。

闡陀長老認為應該要有一個實有的東西作依靠才安穩,這種「假必依實」的觀念,出自對一個不變本質(我/自性)的執著,其實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我見」或「自性見」。

阿難尊者對闡陀長老舉出 佛陀對迦旃延的開示:「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 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 乃至純大苦聚滅」。

意思是說:緣生不真實,緣滅也不真實。 兩者都是幻有,不需要有一個常住法才不叫斷滅。

 

這裡順便厘清常見、斷見的定義:

常見:覺得有一個不變自我(自性)存在,稱它為神我、梵我、靈魂等等。

斷見:同樣覺得有一個不變自我存在,但是這個自我死了就完全消失了。

換句話說:「常見」和「斷見」同樣都是建基於執著五蘊十八界之中有一個「常住法」。

蕭導師的見解屬於「邊見」,因為他同時落入「常見」和「斷見」:

他一邊執著阿賴耶識是實有,落入「常見」;其實阿賴耶識屬於現象界有為法之一,所以玄奘翻譯的《大乘五蘊論》把它歸類入識蘊:

云何識蘊? 謂于所緣境了別為性。 亦名心意,由採集故、意所攝故。 最勝心者,謂阿賴耶識。 何以故? 由此識中諸行種子皆採集故。 又此行緣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隨轉。 又由此故,從滅盡等至、無想等至、無想所有起者,了別境名轉識還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複轉故、又令生死流轉旋還故。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故,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復緣身為境界故。 即此亦名阿陀那識,能執持身故。 最勝意者,謂緣阿賴耶識為境,恒與我癡、我見、我慢及我愛等相應之識,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果及與聖道滅盡等至現在前位。  」(CBETA 2019.Q2, T31, no. 1612, p. 850a5-9)

他同時又將「斷見」錯誤地定義為五蘊十八界的消失是斷滅空。

「斷見」的正確解釋是:本來在五蘊十八界裡面虛構執著有一個「我」,死後此「我」又斷滅了。

 

4. 譯者按語:

  •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這就是三法印的實質內容。 不過,在《阿含經》中還沒有出現「三法印」的名稱,這個名稱的出現,要遲一些,到部派時代的論典中才有。
  • 從觀無常,契入解脫關鍵的無我,最後,連最細微的我──我慢都斷除了,就證入涅槃,這是《阿含經》中常看得到的教說,如:《雜阿含第二七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中阿含第五七即為比丘說經》說:「若比丘得無常想,必得無我想;若比丘得無我想,便於現法斷一切我慢,得息滅、盡、無為、涅槃。 」《增支部第九集第一、二經》說:「若得無常想,則安立無我想;若得無我想,則斷我慢,于現法得涅槃。 」鹿野苑的長老們,都以此來教導闡陀長老,應當是當時佛弟子主流的修學方法。
  • 闡陀長老無法從當時的主流教學契入,對一切皆歸於寂滅感到不安與恐懼,總以為一定要有一個實在的東西作依靠、作根據才行,這種「假必依實」的觀念,就是根深蒂固的「我見」。 尊者阿難知道闡陀長老恐懼的癥結,直接引「佛教迦旃延經」的緣起如實正觀教導他,為闡陀長老成功地開啟了另一扇門。 這種直觀緣起中道的法門,在初期大乘思想中,有高度的闡揚,成為初期大乘佛法的一個重要特色。
  • 「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在《雜阿含經》中經常整組出現,其中的每個一詞,都可以看作是涅槃的同義字。
  • 闡陀長老證入後說:「只看到緣起正法,不再看到有我」,此句話的原譯文為:「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若從引導闡陀長老證入的內容來看,正法,應特別指緣起法。 「不復見我,唯見正法」,個人覺得應是很能表達佛法精髓的一句。
  • 故事中的闡陀長老,是不是「六群比丘」中的那位闡陀(車匿)呢? 有一類經典說「六群比丘」中的那位闡陀,在佛陀入滅前就已經證得阿羅漢了,另一類說,佛陀入滅前,還特別交付尊者阿難處罰他。
  • 這兩類記述,多所不合(參考印順法師《華雨集(三)》第一二九~一三頁)。 或許有個可能,故事中的這位闡陀長老,與「六群比丘」中的那位闡陀,只是正好同名的兩位比丘吧。

 

資料:

正覺同修會對「我見」、「身見」的定義,是堅執十八界的任何一界為長恒不壞法,尤其是意識的各種變相,包括前後念之間的「離念靈知」狀態。

《甘露法雨》/《如何修證解脫道》(p.12-13):「斷三縛結所斷之我見,又名身見,謂于欲界身及欲界心之虛幻,不能證解,由是堅執欲界中之色身為常不壞我,或執欲界中之見聞覺知心為常不壞我,以為此見聞覺知心可于死後重新受生, 以為來世仍是與此世同一之見聞覺知心 ;此即欲界有情之身見我見,亦是常見外道所主張之常不壞我也。 」 HTTP://www.a202.idv.tw/a202-gb/BOOK1016/book1016.htm2019/10/1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