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選讀 (2) : 如何分辨誰是聖者?

 

accessory-burnt-ceremony-326627.jpg

1.  簡介:

本文的佛經故事翻譯和譯者按語,出自莊春江先生編輯的《阿含經故事選》。

故事說的是,一個沒有他心通的人,應該如何分辨全然覺悟的聖者,也就是 如來。

世尊解釋說,要從一個人的言語和行為判斷。

也就是說,除非你真的有他心通,能夠知道一個人內心是否清淨,否則,我們判斷任何修行人的證量,應該從證果的效果來評判。

佛法中的證果,本來就不是應該被拿來吹噓、標榜的東西。

修行人必須自己嚴格地、誠實地檢驗自己,是否達到了經論中列舉的證果的標準,是否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持續展現證果後,斷除煩惱的功效。 若做不到,就必須自我檢討,繼續刻苦修行,找出自己的問題。

正覺同修會,不但標榜證果,將證果和未證果的人劃分兩個階級,而且還將會內開悟聖者言行上的缺失,定義為「習氣」,未明心者的缺失,定義為「煩惱」。

這種不以言論和行為本身做為評判證果與否的準則,而以蕭導師的定義做衡量標準,本質上違背世尊 在本經中的教導。

「習氣」指的是不會導致生死輪回的「身、口、意行」。 表現在行為上的脾氣、執著、貪嗔、嫉妒、傲慢無禮等等,尤其是明顯的不反省、不糾正的行為,是非常粗重的煩惱。

「身、口、意」三行之中,世尊說,如果我們無法透視他人的思想,就要觀察身行、口行。 語言和行為相比較,語言上的虛飾、狡辯、作偽是任何人,包括一個幼兒,都能輕易做到的事情。 最難造假的、最反映一個人內心真正動機的,是行為。 長期用「語言藝術」自欺同時欺人有可能,長期隱藏自己的行為,不容易。

佛法上具備大乘小乘見道證量的人,他們斷除的煩惱是非常多的,不然見道不會被稱為「不退轉位」。

有些世間人,修養非常好,有些禪定力好的人,可以壓制煩惱。 他們或許不生起語言和行為上的煩惱,但是因為沒有斷除我見,他們的煩惱,還是遠遠比大小乘見道的聖者多。

這裡,順便討論一下經論與檢驗證果的關係。

世尊說用「言行」來檢驗證果,強調的是我們可以觀察的效果,在佛經中稱為「果德」。 比如,經論中,針對聲聞初果的「斷我見」,就訂立了許多其清楚的描述和指標(請見文末的「編者按」)。

除了「果德」,一個人的證悟境界,當然必須符合經典的描述,比如大乘見道證「真如」境界的描述,經論中說得都很明白(請見文末的「編者按」)。 如果一個自稱有大乘見道的果證,但是他描述的境界,偏離經論,與經論矛盾,他的證悟不能被承認。

即使他描述的境界與經論相符,也不能說明他一定有證悟。 因為熟悉經論的學者,也能做到這一點。

許多學佛人看重實修,輕視學者,其實學者研讀經論所查證的資料,是可以拿來客觀比對、檢驗一個自稱證悟的人所形容的「開悟境界」,是否與經論有明顯的偏差和矛盾。

所以,檢驗證量,一是需要比對與經論對證悟境界的描述是否相符,二是,如 世尊所說,觀察言論行為,是否與其證量匹配。

自稱證悟的人,應該誠實地檢驗自己;其他人,應該嚴謹的檢視證悟者的「果德」。

即使某人說他被某位大師印證開悟了,即使某大師自己說自己的證量有多高,是哪位祖師再世,即使某個團體說自己有多少位開悟聖者,都無需輕信他們所說。

佛法是一個去除執著的過程。 越是愛宣揚證量的修行人或團體,越應該被嚴格檢驗。

 

 

2.  莊春江白話經文翻譯

白話經文 (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部第四七思察經》、《中阿含第一八六求解經》):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南郊的祇樹給孤獨園對比丘們說:

「比丘們! 尚在修學而無他心神通的比丘,如何透過觀察驗證,知道那已經全然正覺的如來呢?  」

「世尊! 您的教導,是我們瞭解法的根源,請為我們說吧! 我們當會記住不忘。 」

「比丘們! 你們可以從眼睛看、耳朵聽兩方面來觀察驗證。 因為,全然正覺者的言行,

必然無任何污穢;

必然不會時而明淨,時而雜染的間雜情形;

必然是一向潔淨,而非暫時的潔淨;

必然無自滿傲慢之類的過失顯露,不論是出了名之前或之後;

必然是自然流露正行,而不是因為顧忌、害怕什麼才自制;

必然因內心全然斷除欲貪而展現離五欲,不論是與僧團共住或獨住;

必然不會鄙視嫌棄任何他所教導的學生,不論他修的好不好。

除了眼見、耳聞的觀察驗證之外,還要再進一步當面詢問,以確認以上諸點。

一位全然正覺的如來,面對以上諸點的當面詢問,必然會一一予以肯定的回答,因為這些都已經成為如來的風範與特質,雖然如來並不會特別地去展露它。

比丘們! 學生應親近能這樣說法的老師:

對法以層層深入來教導;

跟他學習的學生會越來越受人尊敬;

能以善惡對比呈現的完整方式教導;

使學生得以從明確的教導中,生起對正法的現證慧,達成證果,乃至於解脫──如來教導的目標。

這樣,學生就能對全然正覺的如來,對如來善巧教導的正法,對僧伽修行的正道生起淨信。 這樣的淨信,對別人有關佛、法、僧伽是否究竟的質疑,能很有自信地給予肯定的回答。

比丘們! 任何人只要能根據以上所講的各點來觀察驗證,就能堅固地建立對如來的淨信,不為其它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任何人所動搖。

比丘們! 這就是根據法的觀察驗證,知道他已經是全然正覺的如來。 」

 

 

3.  譯者按語:

有人認為,只有解脫者才能辨別解脫者,只有佛陀才能知道佛陀。 但從這個故事來看,並非是這樣的,反而要沒有他心神通的人,根據佛陀的風範與特質,透過眼睛與耳朵的觀察、驗證、辨別確認出來。

透過跟隨佛陀學習,從親自體證法而證得果位(初果以上),為檢證佛陀是否究竟的條件之一。 但對尚未能證得果位的一般人來說,依照故事中佛陀所舉各點的精神,並以經教中對初果以上聖者所描述的風範與特質來檢證,還是有機會分辨出聖者的。

 

4.  編者按:

大乘見道的經論定義

《辨法法性論》的定義,參考《太虛大師全書 第六編,法相唯識學》:

「悟入於性相當知由三種:謂由住法性,以住無二取,離言法性故。 第二由無現,二取及言說,根、境、識、器世,悉皆不現故。 以是此即明無所觀、無對、無住、無所現、無了、無依處。 無分別智相如經所宣說,由現一切法,見如虛空故;及一切諸行,見如幻等故。 」

悟入無分別智之性,有三種相。

一、住法性。 法性即真如性,如略標中明法性相所說。 法性離二取及名言,無分別智即以正住於離二取及名言之法性為自性故。

二、諸法不現。 二取等,即前略標明法相中所說實無而現之法。 無分別智起時,二取名言,六根、六境、六識、器世間、悉皆不現。 此即經等所說無分別智六相:

無所觀,由無能所二取故無所觀。

無對,由無名言故、無能所詮對待相可安立。

無住,由六根不現故、無為識所依住相。

無所現,即境不現。

無了,即識不現,識是能了相故。

無依處,即器世間不現,器世間為報身依處故。

三、見諸法如空、諸行如幻。 無分別根本智見諸法皆自性空、畢竟無得,以一相無相,無所不遍、無彼此分際故,說如虛空。 次於後得智位、見諸有為亦自性空,因緣生滅如幻如化。 如金剛經云:『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等。 應於此三種相,了知無分別智自性之相。 」(太虛大師全書 7p280~281)

 

《瑜伽師地論》對二乘見道的標準:

附上知乎上一篇文章所列出的斷我見指標,做為參考:

那麼,「斷我見」有哪些硬性的指標來對標呢? 下面摘錄《瑜伽師地論》中對於須陀洹所具備的特性的描述:

《瑜伽師地論》:

1、謂證如是諦現觀故,獲得四智 。 謂于一切若行若住諸作意中善推求故,得唯法智,得非斷智,得非常智,得緣生行如幻事智。 2、若行境界由失念故,雖起猛利諸煩惱纏,暫作意時,速疾除遣;3、又能畢竟不墮惡趣;4、終不故思違越所學,乃至傍生亦不害命;5、終不退轉,棄舍所學;6、不復能造五無間業;7、定知苦樂,非自所作、 非他所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無因而生;8、終不求請外道為師,亦不于彼起福田想。 9、于他沙門婆羅門等,終不觀瞻口及顏面。 唯自見法、得法、知法、證法源底,越度疑惑,不由他緣;于大師教、非他所引,于諸法中,得無所畏;10、終不妄計世瑞吉祥以為清淨;11、終不更受第八有生,12、具足成就四種證淨......

復次,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時,當知即得十種勝利。 何等為十? 一者、於四聖諦已善見故,說名「見法」。 二者、隨獲一種沙門果故,說名「得法」。 三者、於已所證能自了知「我今已盡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我證預流。 」乃至廣說。 由如是故,說名「知法」。 四者、得四證淨。 於佛法僧如實知故,名「遍堅法」。 五者、於自所證無惑。 六者、於他所證無疑。 七者、宣說聖諦相應教時,不藉他緣。 八者、不觀他面,不看他口,於此正法毘奈耶中,一切他論所不能轉。 九者、記別一切所證解脫都無所畏。 十者、由二因緣隨入聖教,謂正世俗及第一義故。

 

總結一下:

1、初果見道,這是自知的事情,不存在這自己證果但是又不太確定的事情。

2、聲聞見道,其本質上是指斷除薩迦耶見、疑見、戒禁取見等,悟入四聖諦。 悟入四聖諦後,會有一些列的智慧衍生出來,比如說會獲得對佛法僧戒的四種不壞淨信,會對於自己的果證毫無疑惑對於他人是否證果也能毫無疑惑。 能隨自己的體驗宣說因緣法而不必假借經教和善知識的說教等等。

3、自知永不墮三惡道。

4、宣說如何悟入四聖諦、因緣法、薩迦耶見相貌、見道後的自住境界等等諸法要時,並不借助于經教,隨自行體驗即可宣說。

5、對於如何成就阿羅漢清晰而明瞭,幾乎不必借助于外緣和他教。

6、住在初果見道的果中,其心境和行為類同三果。 如果不住在其中,狀如凡夫。

7、因為四證淨,對於佛法僧三寶無疑。 對於佛教和非佛教一眼能夠辨識而無疑惑。 對於哪些行為能夠導致解脫哪些行為不能導致解脫清晰而無疑惑。

8、每一念都能照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對於所有言行造作能夠導致後有還是沒有後有,能夠清晰地照見而無疑惑。 于一切處、一切時照見無我而沒有絲毫的疑惑,若有一絲一毫的疑惑或者遲疑都不算見道,而是在四加行位。

9、對於自己的證境無絲毫疑惑,任何層面的否定都不能動搖其對自己所證的篤定。 此時他對於佛法的信心是前所未有的,是凡夫無法比擬的。

10、煩惱會減輕很多很多,不僅僅是斷三結那麼一點點,而是非常非常的多。 解脫道見道斷三結只是略說,實際上依附在薩迦耶見、疑見、戒禁取見之上的其他煩惱都會隨之斷除,具體描述起來也猶如汪洋大海那麼多。

11、只要願意,一定程度的精進和努力即能取證阿羅漢。 對於阿羅漢,只是時間的問題,並無方向問題。

12、見道後的自住境界是這樣的:見就是見,聞就是聞,覺知即是覺知。 唯有五蘊、唯有因緣、唯有諸法,而不見有「我」、「身」、「他人」等執取。 能夠清晰地照見諸法刹那生,刹那滅盡。 能夠念念照見自他如何在諸法上集起後有。

13、即是初果的果德,詳細說來也說之不盡。

所以,自己是否成就須陀洹,以上面的標準一一檢驗,想必部分同修應該清楚自己是否斷結證果。 如果還是無法確定是否斷我見,那看一看下面這段,或許有些啟發。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