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隨筆(9):令人上癮的「宗教安慰」
這些年,遇過一些對正覺同修會有疑的正覺學員。 說起正覺的事情,他們都不期然問一個問題:
為什麼正覺裡面這些親教師、這些高知識分子,都看不到蕭導師錯解的經論? 他們自己有讀經啊?
這也是我最初的疑問。
那些低級的錯誤——「諸行無常」的」行」是行蘊;《心經》的「心」,《金剛經》的「金剛」指常住法如來藏——這些老師怎麼視而不見?
有些人是真的不知道。
進了正覺,你沒有時間去看其他人的著作,正覺幾乎否定所有外面的教界學界人士,說他們都沒有證量,你更加不會讀。
做義工佔據了你太多時間。
你活在正覺思維中,生活被填滿,不發現自己的思想越來越偏狹。
即使親教師也一樣。
但是就算知道正覺「佛法」裡面有錯的老師,也不當一回事。
比如大乘「見道」在初地這個問題,事關重大,有親教師公開質疑過。 最後被迫懺悔。
比如《成唯識論》的「親所緣緣」不是導師說的「心所法」,知道的人誰敢開口要求糾正?
真的瞭解導師的人,都知道他絕對堅持他的說法,不容質疑。
你要質疑,等於放棄你在正覺的美好前程,從此不被重用。
其他人,絕少會深究導師書中的錯誤,覺得小錯誤不重要,如來藏法對就好了,導師有他的說法。
潛臺詞是:導師是三地菩薩,玄奘再世,總之我們跟對人了,不要糾結于小毛病。
甚至我遇過一些親教師,自己寫的文章邏輯文獻明顯錯誤,但是完全不承認。其他親教師為了大家的面子,不直接否定,私下叫我們自己幫他修改。
有位心理治療師在一本書裡說:動機==結果。
意思是:在你的人生中,你最後得到的,往往顯示你最初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人是高度自欺的物種,很會為自己的選擇找一個堂皇的理由。
比如說,有些人嘴上說很在乎家庭,其實賺錢才是最大的目標,看到銀行帳戶上的數位比什麼都高興,時間精力都耗在那裡,再拿些錢去給家人做為補償。
在正覺這些年,我最後發現,大家最初都以為自己在學佛,在追求解脫和智慧,到了節骨眼上,到了大是大非的關頭,願意正視自己和正覺錯誤的人,真的不多。
不正視,是因為內心真正追求的不是真理。
那是什麼?
籠統的說是感覺良好,或稱為「宗教安慰」。
宗教安慰有很多形式:懺悔、救贖、有形無形的利益、優越感。。。
臺灣正覺學員的三等親過世,福田組提供往生助念和盛大莊嚴的彌陀法會。 這個大福利是正覺吸納學員的主要途徑,比電視弘法的經濟效益大千倍萬倍。
正覺裡面有各種職業的人:中醫、西醫、針灸整脊、賣健康食品和素食材料的、做居士服的、殯儀行業的、開素食餐廳的。。。 表面上說是不能攀緣,其實越是明心圈子的人,越是人脈越廣的,都會互相介紹。 這裡面的商機和利益,不可說不可觀。
護持正法、受五戒和菩薩戒、參加浴佛節、安坐儀式的福報廣大,滅罪無數,受菩薩戒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議。
幹過虧心事的人,犯過重戒的人,都渴望有一個可以良心洗底,避免下三惡道的機會。
導師說明心的人可以投生彌勒內院,可以在淨土上品上生,彌勒菩薩降世至少能證阿羅漢果。 誰不喜歡聽人家保證你未來永遠當聖人,永不受苦?
拼命做義工是填充空虛生命的好辦法。
雖然沒錢,但是有強大的使命感,正義感,生活充滿目標和偉大的意義。
同時因為太忙,太專心,煩惱被壓住,以為自己修行有成效。
有名有利的人追求完世俗幸福,尚且還想當聖人;人生有缺陷的人,更加覺得這些承諾可以補償自己這一生的遺憾。
我聽過很多正覺菩薩說起自己的人生經歷,千瘡百孔,有各種難言之隱痛。 正覺提供了慰藉補償、自我價值、心靈安慰、和一個可以依靠團體。
明心後有職位權柄,甚至能當親教師,眾人豔羨敬仰,一個普通人如何抗拒權力、抗拒為人師表、受人尊重的優越感?
這也是為什麼正覺的親教師,不管看到什麼錯,都無法脫離正覺的主因。
這裡不是在否定佛教法會、受戒、助念、懺悔的功效。
但是,學佛首要是破執,去除執著才能獲得解脫和智慧,以「無所得」之心行于世界。 抱著畏懼受苦和執著福報的心態去參加這些活動,本末倒置。
我一直不理解,為什麼正覺的權力一定要跟明心掛鉤? 又不是明心了就十項全能,樣樣皆通。 為什麼階級分化?
如果明心真的是個「無所得」的追求呢?
試想想,如果明心見性像讀兩個博士學位那麼辛苦,但是畢業了沒有學位光宗耀祖,還有多少人這般渴望?
如果明心見性以後,你沒有特殊身份,沒有權力,沒有光環,沒有職位,甚至沒有人知道你有證量,只有更多的責任,而且被師父和身邊的人用更加嚴苛的標準看待,督促你必須更謙卑無我,你會想要這個「明心」嗎?
又如果蕭導師只是說法,不說自己往世身份,不說自己的神異功能,你對明心還會有強烈的憧憬?
正覺的人最執著的是導師的身份和正覺佛法的絕對正確性。
因為這意味著自己找到全世界最正確最崇高的佛法,意味著你是三地菩薩的弟子,是久學菩薩,甚至是三地菩薩今生往世的眷屬。
由此產生的優越感,特殊感,才是正覺明心菩薩最無法捨棄的執著。
而且當你投入太多,把正覺變成生活的全部,你更加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師父和團體有問題。
很多人以為學佛很清高脫俗,其實宗教往往會變成另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
每個人進入宗教團體學法,都難免會對這些「宗教安慰」產生執著。
輕微的可以理解,嚴重到不分好壞對錯,是非黑白,就已經完全偏離了佛法的精神。
這些不同形式的宗教安慰,不像毒癮那麼容易察覺,但是久了跟毒癮一樣戒不掉,而且你根本意識不到這是一種精神毒癮,因為平時似乎沒有病徵。
唯有當你面對脫離正覺的可能性的時候,你才會感覺到與正覺切割,會讓你糾結、難受,不適應,無所適從。 有些人馬上找另一個師父和團體依附,填補那個驟然失去的精神支柱,有些人從此放棄學佛。
那一刻我問自己:你的初衷到底是為了真理還是安慰?
如果是真理,那就只有一條路:從錯誤中重新學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