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問答:阿賴耶識 = 如來藏 = 真如?蕭平實導師錯在哪里?

 

最近很多正覺朋友來問正覺的理論和明心密意的問題。

大家一般卡在兩個點:

  1.  爲什麽正覺的理論好像很符合禪宗的説法?
  2.  《楞伽經》不是說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嗎?

 

不止一位朋友舉以下這類禪宗文獻給我參考:

宗鏡錄卷47:

問。此識周遍凡聖境,

通為當離此。別有真性。

為復即是。

答。非一非異。得此識名。不合而合。成其藏義。

此阿賴耶識。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識。

如明鏡不與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約有和合義邊說。

若不和合義者。即體常不變。故號真如。

因合不合。分其二義。

本一真心。湛然不動。

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別求真如理者。

如離像覓鏡。即是惡慧。以未了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義。而生二執。

 

蕭平實導師的整套「第八識如來藏」體系的理論錯誤,從印度佛教的唯識、中觀兩大體系來看,一目瞭然。但是如果不懂唯識、中觀,直接從禪宗文獻、以及《楞伽經》、《起信論》、《楞嚴經》來解讀,就會覺得他説的好像很有道理。

以下先簡略説明佛法幾大體系,然後再簡單分析《楞伽經》和禪宗的説法。這一篇是簡單的回答,希望大家先抓住學法的核心和框架。

雖然佛法的每一個體系,理論架構和用詞不一樣,但是修行方法完全一致:破除我執、法執。

破除我執、法執,是要在一切現象上做「止觀」,去除我執、法執產生的錯覺,看到本然狀態(諸法實相),不是在五蘊身心内找一個不是五蘊的阿賴耶識,以「阿賴耶識真實、五蘊虛妄」的對比方式,斷除我見;以意識「轉依」阿賴耶識的方式證得般若智、「無分別智」。

 

1. 阿含:經由現觀五蘊「苦、空、無常、無我」,斷除我見,止息煩惱,解脫生死輪回,取證涅槃。阿含沒有建立「常住法」,一切現象(有爲法)都是變動無常的,唯有無爲法涅槃是不變的。

 

2. 中觀:小乘修行人實證五蘊無我,但是錯以爲組合五蘊的物質(色)和非物質(心)以及其他元素(五位七十五法)是實有。中觀指出,一切現象都是變動的,其中沒有我們想像的那個「實有、獨立、不變」的本質,稱爲「自性」——所以中觀强調「一切法無自性」。在現象上看到有不變本質是我們的錯覺,見道、證空就是去除這個錯覺,以「般若智」看到的就是一切現象上所顯示的「無我性、空性」。換句話說,修行是一個減法,減去錯覺,不是找一個什麽東西,正覺是自己想象了一個真實的「阿賴耶識」。

正覺認爲無餘涅槃有一個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心體獨存,這就是中觀破斥的「自性見」。

 

3. 唯識:中觀的「一切法無自性」很容易被錯誤理解為「一切都不存在」,墮入「惡取空」。唯識在中觀的基礎上,進一步區分一切法爲三性:

「依他起性」:一切有爲法(現象)本身是依他起性,需要各種條件才能現起。阿賴耶識是依他起的有爲法,是一切現象按照緣起法則生起的樞紐,阿賴耶識不可以無因獨存。

「遍計執性」:凡夫的認知因爲被我執、法執扭曲,在綫向上看到的都是錯覺,比如在五蘊上看到一個不變的「實我」,就像把繩子看做蛇。

「圓成實性」:去除錯覺(遍計執性),我們在現象(依他起性)上看到的、與現象「不一不異」的本真狀態——真如(圓成實性)。再簡單一點說,就是在一切現象上觀察到與現象不一不異的「無我性、空性、真如」。

唯識的「自性」一詞,與中觀的界定不完全一樣,一般不是指恆常不變獨立的本質,而是一切現象的特質,所以八識都有其自體(自性)。

 

4. 純粹如來藏系:這個體系不提八識。清净的如來藏(如來法身)被客塵煩惱覆蓋,修行去除我執、法執,如來藏顯現成如來法身。這個體系强調衆生平等,人人皆有成佛的潛能,這個潛能被界定為「不生不滅、恆常不變」。簡單說,我們本來是佛,只是因爲無明,所以無法顯現佛的功德。如來藏系在印度佛教不是主流,因爲(1)三法印强調「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如來藏系因爲强調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東西,有梵我論的味道,(2)很多能力,比如神通、世間工巧明,不是單純去除煩惱就會獲得,還是需要時間和方法修習而得。《大般涅槃經》、《如來藏經》屬於此體系。

 

5. 心性如來藏系:中國佛教的主流經論——《楞伽經》、《起信論》、《楞嚴經》等,被稱爲心性如來藏系,但是這幾部經論的理論架構不完全相同。

這裏只討論《楞伽經》,《楞伽經》是禪宗祖師主要依據的一部經。
 

《楞伽經》的理論架構結合了上面所説的唯識和如來藏兩大體系:

第八識 = 如來藏 藏識 =【不生不滅的 如來藏】 + 【生滅的客塵煩惱 藏識 (阿賴耶識)】

去除客塵煩惱的「藏識」部分,如來藏顯現,被稱爲「真心、真識」;凡夫位,真心從未顯現,正覺說的「真妄和合」,凡夫有「真心、妄心」和合運作,是錯誤的説法。

修行還是去除客塵煩惱,在一切現象上做「止觀」,去除我執、法執產生的錯覺,真心/如來藏才會顯現;不是去找那個地前菩薩無法證見的阿賴耶識。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會譯》卷4:「「〔宋譯〕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CBETA, X01, no. 8, p. 335, b8-9 // Z 1:1, p. 324, b5-6 // R1, p. 647, b5-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會譯》卷4:「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欲得勝法,應淨如來藏藏識之名。」(CBETA, X01, no. 8, p. 335, b23-24 // Z 1:1, p. 324, c2-3 // R1, p. 648, a2-3)

蕭導師的錯誤:

1. 凡夫位,真心從未顯現,蕭平實導師說的「真妄和合」——凡夫有「真心、妄心」和合運作——是錯誤的説法。

2. 如來藏 不等於 藏識 (阿賴耶識):前者不生不滅,後者生滅

3. 如來藏最初的定義是具有功能的如來法身 (比如四智),所以含有有漏無為的部分,而真如的定義是無漏無為法,兩者不是完全對等的

4.《楞伽經》承襲如來藏系統,不會違背三法印,將第八識如來藏說為「真我」。

《大乘入楞伽經》卷2:「佛言:「大慧! 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大慧! 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不於應此執著於我。

大慧! 譬如陶師於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爾,於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為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 大慧! 我說如來藏,為攝著我諸外道眾,令離妄見入三解脫,速得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佛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CBETA 2020.Q1, T16, no. 672, p. 599b15-28)

 

學法必須按部就班,才能避免誤解禪宗文獻

《楞伽經》結合如來藏和阿賴耶識的理論選項,本身就不易解讀,讀者不易釐清兩者的分際。

禪宗的論述風格和用語就更多元隨意。 禪宗主要是依據《楞伽經》、《起信論》這類「心性如來藏」系的法義陳述開悟的境界,但是在此之上,又進一步加入了其他體系的表述方式,比如《宗鏡錄》的作者永明延壽禪師,通達唯識,他的說法和用语就不限於《楞伽經》。

閱讀禪宗文獻,必須瞭解禪宗祖師的鋪陳和用語,隨意自由,不注重名詞界定的清晰度,所以禪宗文獻不像印度佛教中觀、唯識經論那般清晰嚴謹,這個差異某程度上顯示中國人和印度人的思維差異。

比如,禪宗文獻裡面不清晰劃分真心、如來藏藏識、第八識、真如、自性、菩提般若智...... 這些名詞,所以學佛人非常容易誤讀錯解禪宗文獻。

用上面《宗鏡錄》的引文舉例,如果「真如不守自性」,邏輯上會出現什麽問題?

如果不生不滅不變的、自性清净的「真如」,可以「不守自性」,生起無明,豈非意味 佛是可以生起無明變成凡夫?

這就是印度佛教不會采用這種有内在邏輯矛盾理論架構和表述方式,也是爲什麽唯識祖師,包括玄奘菩薩,都會選擇避免采用如來藏這個概念,確保理論的嚴密性。

禪宗是佛教歷史到了中國佛教才出現的系統,它的論述雖然依據幾部主要的「根本經論」,但是它畢竟是建立在前期的佛法體系之上,祖師會隨意摘取不同體系經論的説法應機施教,所以禪宗文獻明顯不如印度佛教經論那般體系井然。

如果不正確掌握印度佛教的阿含、中觀、唯識、如來藏體系,學法只拿著禪宗文獻自己解讀,研究何謂開悟,必然造成誤會和錯亂,就像正覺同修會的情況。

蕭平實導師完全錯解上面幾大佛法體系的核心要義,當然更不懂禪宗,他利用《楞伽經》的模糊性,以及禪宗含糊的名詞界定,含糊來含糊去,將一堆名詞互相等於,再用錯亂的邏輯,將禪宗的説法與其他體系的經論嫁接,拼凑出他設定的答案。

【關於佛法的高度專業性以及學法的基礎觀念,請參考琅琊閣平臺上的「沒有密意的佛法」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