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文化千年路》辨正 (一) : 阿賴耶識不是「真心」, 是虛妄分別心

 

01.

正覺同修會最近製作的《玄奘文化千年路》視頻,介紹玄奘大師的生平,並且涉及唯識學的法義。

玄奘大師所弘揚的唯識法義,在當時的印度和中國,都是佛法義學的頂峰,然而正覺在視頻中論述的「唯識法義」,錯解玄奘大師和唯識經論的本意,夾雜錯誤知見,混餚佛法名相,用玄奘命名全然名不符實!

法義錯誤之外,視頻中有關玄奘大師生平的敘述,有不少竄改及自行添加的地方。 這些竄改添加根據的是正覺法主蕭平實的「定中所見」,完全沒有文獻根據,誤導觀眾,散播假歷史。

正覺同修會法主蕭平實自詡玄奘再世,標榜自己弘揚的是全球唯一的正確佛法,因此極力推崇其法主的前世玄奘大師,意圖將沒有文獻證據的內容向全世界滲透廣傳,用以量取勝的戰略,塑造錯誤的主流認知。正覺花費鉅資製作這個視頻,不外是希望觀眾在欣賞精美畫面的同時,不知不覺吸收正覺佛法觀念。

本系列文章目的在於指出視頻中的法義錯誤與不符文獻史實之處,導正視聽,讓讀者通過比對,獲得正確的佛法知見以及有關玄奘大師的真相。

 

02.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一集 [07:29]

【章正鈞】:《攝大乘論》是無著菩薩闡述如來在第三轉法輪時,所宣演真心的妙旨。 這個真心有很多種名稱,代表著不同的功能體性的展現,譬如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等等。

【余正偉】:第八識就是真心、真實的心,可是一般的大眾並不瞭解,所以在唯識學上把祂排到第八識。

Screenshot 2020-04-01 15.37.57.png

上面這一段話的法義錯誤:

錯誤 1.:《攝大乘論》是宣演真心的妙旨?

正確:唯識系經論不用「真心」這個名詞,「真」是用來形容無為法「真如」或「圓成實性」,不形容因地含藏雜染種子的阿賴耶識。

錯誤 2. : 因地的阿賴耶識是真心?

正確:按《攝大乘論》的界定,如果要用「真」、「妄」來形容八識心 (有為法),只有佛地無漏的八識才能被稱為「真心」,因地有漏的八識心都屬於「妄心」。 阿賴耶識是因地的第八識,屬於有漏的「虛妄分別心」;只有無漏的是果地第八識(無垢識)才能用「真」來形容。

錯誤 3.: 阿賴耶識和第八識是真心?

正確:《攝大乘論》將第八識分為「阿賴耶識」與「非阿賴耶識」,如果要用「真」和妄」來區分,阿賴耶識是「妄心」,因為它是第八識的雜染分,「真心」只能是第八識的清淨分。

正覺調阿賴耶識是「真實心」,將七轉識界定為「妄心」。 這種真妄分類在佛法中前所未有,完全不符合唯識學對真實、虛妄的界定。

簡單來說,唯識學的」只可以用來形容三個法上:

  1. 真如:百法中屬於無為法(阿賴耶識是有為法)
  2. 唯識三性中的圓成實性(阿賴耶識是依他起性)
  3. 佛地清淨無漏的無垢識,以及它出生的無漏八識心(四智)

第八識,成佛以前無法觀察,只能依据聖言量知道其存在。 佛法的修行是經由止觀(唯識用四尋思)去除我執、法執,讓第八識裡面的無漏種子顯現,稱為證真如或無分別智。 不是用意識尋找阿賴耶識。

 

02.

一、唯識系經論一般不用「真()心」這個名詞,「真()」是用來形容無為法「真如」或「圓成實性」的

玄奘所弘揚的唯識學經論,譬如《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不採用「真心」、「真實心」這些名的。

真實」可以從兩個層面界定:

《成唯識論》卷9: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 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即是湛然不虛妄義。 [1]

謂唯識性略有二種:一者、虛妄,謂遍計所執;二者、真實,謂圓成實性。 為簡虛妄,說實性言。 復有二性:一者、世俗,謂依他起;二者、勝義,謂圓成實。 為簡世俗,故說實性。 [2]

第一,「真實」與「虛妄」相對:

「真實」指真如、圓成實性、無漏,

「虛妄」形容遍記執性、有漏。

第二,真實與世俗等相對:

真實:法性、無為(真如)、圓成實、勝義、理、唯識性

世俗:法(相)、有為、依他起、世俗、事、唯識相

 

二、如果用上述的「真()」相對「()妄」來區分所有八識心,真心是指佛地無漏的所有八識,妄心是指因地有漏的所有八識

《成唯識論》採用狹義的「圓成實性」定義:「圓成實性」只是無為法的真如,並以「真實」來形容它,[3]所以《成論》不會界定屬於有為法的八識心(不管因地還是佛地)為真實。

《攝大乘論》採用廣義的「圓成實性」定義,包含無為法的真如以及無漏有為法(清淨依他)。 [4]

有為法(依他起性法)包括所有八識心、心所法、色法,所以「無漏有為法」包括佛地無漏的八識心

因此,按《攝大乘論》的界定,既然「真實」可以用來形容「圓成實性」中的「無漏有為法」,那麼佛地無漏的八識心也可以被界定為「真心」。 相對於「真心」,因地有漏的八識心可以稱為「妄心」,唯識經論中稱為「虛妄分別心」。 [5]

換句話說,「真心」不單是指無漏的第八識──無垢識,也包含無漏的前七識

無漏的八識也可稱為「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6]轉識成智」就是通過修行,轉變有漏的八識(妄心)為無漏的八識(真心)或四智。 [7]

 

三、阿賴耶識是因地的第八識,是有漏的妄心;無垢識是果地的第八識,才是無漏的真心。

如果要用「真」、「妄」的概念單純區分第八識,阿賴耶識是因地的第八識,是有漏的妄心;無垢識是果地的第八識,才是無漏的真心。 唯識學對此的界定非常清晰,不能隨意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即是真心。

《攝大乘論本》卷2:「此中何者依他起相? 謂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 」(CBETA 2019.Q4, T31, no. 1594, pp. 137c29-138a1)

第八識是染凈一切法之根本所依,含藏有漏種子與無漏種子。 有漏種子出生有漏法,無漏種子出生無漏法,毫不雜亂。

凡夫至八地前的第八識,基本上是以有漏種子為主體在運作,無漏種子只是屬於附屬的地位,所以這個階段的第八識稱為阿賴耶識 成佛時,一切有漏種子斷除,第八識只含藏純淨的無漏種子,此時稱為「無垢識」。

凡夫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以有漏種子為主體在運作,出生有漏的八識心,包括阿賴耶識自己。

如前面說,因地有漏的八識心,都是「妄心」,經論中稱為「虛妄分別心」[8],所以阿賴耶識是「妄心」,不能稱為「真心」,只有佛位的第八識──無垢識,才能稱為「真心」。

 

四、《攝大乘論》將第八識分為阿賴耶識非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第八識的雜染分,屬於「妄心」,而不是第八識的清淨分,屬於「真心」。

《攝大乘論》並不是如正覺說是在「闡述真心的妙旨」,此論主要是闡述阿賴耶識的體性與功能。 假如用「真心」、「妄心」的概念區分,此論中,阿賴耶識是第八識的「雜染分」,屬於「妄心」;可以界定為「真心」的只能是第八識的清淨分。

《攝大乘論》將第八識分為"二分":

  1. 雜染分:稱為阿賴耶識、異熟識,所含藏的種子是有漏種子,是雜染法的生因;
  2. 清淨分:稱為非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是對治雜染法的清淨無漏種子(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

《攝大乘論本》卷1說:

復次,云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雜染因,復為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 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 是故應答:從最清凈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聞熏習,為是阿賴耶識自性? 為非阿賴耶識自性? 若是阿賴耶識自性,云何是彼對治種子? 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云何可見? 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 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9]

由上文可見,此論中的阿賴耶識(一切種子異熟果識)是特指第八識的雜染部分,所含藏的種子是有漏種子(雜染因),能出生雜染法,包括所有有漏八識──虛妄分別心、妄心。

阿賴耶識的自性(自體)不包含無漏種子(聞熏習種子、非阿賴耶識自性),所以阿賴耶識不能稱為真心,只能歸屬於妄心。

以上的道理,《攝大乘論》以三性的分類來解釋:

《阿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三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三、彼二分。 」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於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凈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說。

於此義中以何喻顯? 以金土藏為喻顯示。 譬如世間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 於地界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而不可得;火燒鍊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 又此地界,土顯現時虛妄顯現,金顯現時真實顯現,是故地界是彼二分。

識亦如是,無分別智火未燒時,於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此識若為無分別智火所燒時,於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是故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10]

《攝大乘論》以依他起性的第八識為一切法之所依,而一切法可分為三類:

一、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

二、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

三、依他起性,是雜染與清淨二分混合

凡夫的第八識:依他起自性的虛妄分別識,是雜染與清凈二分混合,但是以有漏種子為主體而作用,顯現出虛妄遍計所執自性,稱為阿賴耶識。

假如經由無分別智(即聞熏習、非阿賴耶識)的對治,徹底斷除了有漏種子,使本來是寄存的無漏種子產生作用,則可顯示出真實圓成實自性,此時第八識稱為無垢識,才可以稱為真心。

換句話說,阿賴耶識因為含藏雜染種,是一個被對治的對象,不是意識去“轉依”的對象。

正覺同修會一直錯誤界定凡夫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真心,將七轉識界定為「妄心」,同時錯解禪宗開悟明心,以為「明心」就是要找到真心阿賴耶識。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按照唯識法義,正覺的真心、妄心界定錯誤,所証目標錯誤,修行當然無效。

不論禪宗的「明心」還是大乘「見道」,修行方法都不是尋找找阿賴耶識。

成佛前的阿賴耶識是妄心。真心是要經過對現象做空觀、四尋思,然後發起般若智(無分別智)對治第八識中的雜染分(稱為阿賴耶識),使得第八識的清凈分能夠顯現其功能。

對治的結果是,真見道時「根本無分別智」顯現,成佛時顯現「四智」,此時的第八識稱為「無垢識」,而佛地的八識心才是真正的「真心」。

 

第八識于唯識五位圖解:

Screenshot 2020-04-07 15.06.41.png

 

 

 

[1] 《成唯識論》卷9 (CBETA, T31, no. 1585, p. 48, a23-26)

[2] 《成唯識論》卷9:(CBETA, T31, no. 1585, p. 48, a28-b3)

[3] 《成唯識論》卷9:「雲何依此而立彼三。 謂依此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 依次依他立生無性。 此如幻事托眾緣生。 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 謂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 如太虛空雖遍眾色而是眾色無性所顯。雖依他起非勝義故,亦得說為勝義無性,而濫第二故此不說。 」(CBETA, T31, no. 1585, p. 48, a9-17)

[4] 《攝大乘論本》卷2:「雲何應知圓成實自性? 應知宣說四清凈法。 何等名為四清凈法? 一者、自性清淨,謂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 二者、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 三者、得此道清淨,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等。 四者、生此境清淨,謂諸大乘妙正法教。 由此法教,清凈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最凈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 如是四法,總攝一切清凈法盡。 」(CBETA, T31, no. 1594, p. 140, b4-12) 《攝大乘論本》卷2:「《阿™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三種:一、雜染分,二、清凈分,三、彼二分。 」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說。 」(CBETA, T31, no. 1594, p. 140, c7-11)

[5] 《成唯識論》卷7:「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轉似我、法外境相現,此能轉變即名分別,虛妄分別為自性故,謂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執境名所分別,即所妄執實我法性。 」(CBETA, T31, no. 1585, p. 38, c25-28)

《攝大乘論本》卷2「此中何者依他起相? 謂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 此復雲何? 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由名言熏習種子。 若自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種子。 若善趣惡趣死生識,此由有支熏習種子。 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 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為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為依他起相。 」(CBETA, T31, no. 1594, p. 137, c29-p. 138, a11)

[6] 《成唯識論》卷10:「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得。 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有情依智舍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 」(CBETA, T31, no. 1585, p. 56, b3-6)

[7] 同前注。

[8] 見注五。

[9] 《攝大乘論本》卷1 (CBETA, T31, no. 1594, p. 136, b29-c11)

[10] 《攝大乘論本》卷2 (CBETA, T31, no. 1594, p. 140, c7-23)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