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 —— 心之所向,無問西東:所有的教育,最終都是指向了人生

 

作者:歐陽娟頻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183544

無問西東.jpg

抱著看爛片的心態去看了《無問西東》,結果哭成狗。

因為一顆無法平靜下來的心,

和閨蜜又去了影院二刷。

老實說,這是一部硬傷非常明顯的電影,但是它卻充滿著力量。

這個力量從一句內心拷問開始。這句話就像是我們每一次面對人生困境時的內心迷茫:人生實苦,此生何來?

"如果提前瞭解你所面對的人生, 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

電影開始就拋出了一個意味深長、令人深思的問題:"如果提前瞭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發人深省,震撼內心。

電影在時空之間穿梭,將某種被遺忘的精神風骨拾起,輕輕放到你面前,說:看,它們曾經存在。

章子怡一身花裙子奔跑在春天裡,一回頭,滿眼春色撩人;

王力宏奔跑在夏天的雨季裡,夢想和希望在青春的肉體上生根發芽;

頂著鍋蓋頭質樸的黃曉明走在滿是落葉的秋天里,他的眼神里寫滿了執著和純粹;

陳楚生在清冷的冬日里,遠離人群,思索著人生的意義。

這些畫面讓人不由得感歎,年輕真好!

整部影片從1923年的民國一直講到了2010年的現代,跨度將近100年,影片中幾個年輕人滿懷諸多渴望。他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在掙扎和糾結,他們在做著同一件事情: 我到底要選擇怎樣的一生?

青春,是一生一次的奮不顧身,一輩子很短,如白駒過隙。你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大概才是生命最寶貴的真實。四段故事、四個不同時代、四顆勇敢無畏的真心,有一種精神在傳遞。 他們都在自己所在的時代,聽從內心的指引。

做最真實的自己,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這是一部為"教育"而生的電影,也是我們距離"清華"最近的一次。 影片中每一分鐘,都在指引我們如何理解"教育"一詞。

以下含劇透,準備去看的,看完再來。

 

01 求學——教育問題1: 你是誰? 為什麼而讀書?

這場浩瀚的百年時空,源起1923年的北平清華園。國學天才吳嶺瀾(陳楚生飾),尚在學業抉擇中踟躕。在那個時代,學"實科"(理工科)才是有用的,而他偏偏實科不行文科滿分,他由此陷入人生困惑。

清華校長梅貽琦問他,你求學是為了什麼?

他答: 因為最好的學生都讀實科,

我只知道,不管我將來做什麼,在這個年紀,讀書,學習都是對的。

我何用管我學什麼?

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就有種踏實。

這讓我想起之前《奇葩說》的舞台上來了一位清華的博士。他說自己喜歡表達,所以本科學了法律;因為朋友說學法律的應該瞭解一下真實的資本市場,所以碩士學了金融。再後來參加主持人比賽,於是又念了新聞學博士。最後他問三位評委,我該找一個什麼樣的工作?

評委高曉松怒了,說:你來之前,清華的校長和書記都向我推薦過你,你應該是清華最優秀的在校博士生之一,可是你的表現太讓我失望了!

一個讀到博士的人竟然要問別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找什麼工作,這就好像是一個姑娘說,我身材又好、長得又漂亮、皮膚又白、家裡又有錢,你覺得我應該嫁給誰?

如果你學了金融又有人跟你說,你光學了金融又沒幹過實業,那怎麼著? 再學機械? 那你又學了機械,可是這裡面的電理又沒有幹過,那怎麼著? 再學電理?

我覺得你沒有一個大名校的胸懷天下。

名校是幹什麼用的? 名校是「鎮國重器」! 名校培養你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這才是一個名校生的風範,而你直接問我應該找個什麼樣的工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你覺不覺得你愧對清華這十多年的教育?

大學的校門轟然倒塌,當名校淪為職業介紹所,當大學成為權錢交易的集中產地,當我們的大學生都變得浮躁和急功急利,我們這個國家的精神和這個時代的思考要靠誰來保存和發揚?

這幾代清華人之間的精神傳遞,傳到了這一代,他們竟然如此浮躁和勢力,無論你多麼慷慨激揚,熱淚盈眶的講人生理想,他們最後只關心自己要找什麼樣的工作,是去國企還是外企。可悲! 那一代的精神傳到這一代什麼都沒有了。

讀書學習是對的。但還有一件事,比讀書學習更重要。它是人生的基礎問題,也是終極問題:"我是誰? 我從哪來? 我該去哪? "

教育的第一使命,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如何探尋真理。如何覺醒自我意識。

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與技能,而是讓人擁有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批判性的獨立思考,及獲得人生幸福的能力。

教育,是要讓我們首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再去鑽研學科技術。

西南聯合大學,那是一個令人自豪的時代。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外面下大雨,教室下小雨,教授渾身淋濕,在黑板上寫下:靜坐聽雨,外面是運動員在雨中跑步的吶喊聲。在敵軍飛機的轟炸下,老師和學生躲在地穴中上課,貧困的孩子用歌聲抵禦寒冷和饑餓,人們都活得如此真實。

如今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時代。教授學術論文紛紛造假,學生在課堂上昏昏入睡;攀比物質的奢靡已經成為風氣,潛心研究學術的人已然成為笑話。偌大的中國,擺不下一張安穩的書桌,人們都活得如此虛假。

時刻追問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樣的思考不是羞恥的,而是人生必需的。

正如影片中梅貽琦校長所說:

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之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

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就這些日子。

什麼是真實?

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

有一種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人生的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只有那麼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那麼我們的孩子呢? 在我們的教育下,要引領著他們做什麼樣的選擇?

1924年,泰戈爾訪問中國,來到清華大學演講。 "...... 不要走錯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記你們的天職。 "

在泰戈爾身旁,立著當下中國最卓越的一行人。他們的篤定從容,讓吳嶺瀾終於頓悟,與其苦苦執拗,不如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

那天過後,吳嶺瀾潛心文學,在書卷中尋求救國之道,終成一代名儒。心之所向,引領他找到生命的意義。文化不滅,國就不亡!

多年後,他回憶起泰戈爾那天的演講對他的影響,他說:

當我在你們這個年紀,有段時間,我遠離人群,獨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應該怎樣度過?

某日,我偶然去圖書館,聽到泰戈爾的演講,而陪同在泰戈爾身邊的人,是當時最卓越的一群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啟超、梅貽琦、王國維、徐志摩),這些人站在那裡,自信而篤定,那種從容讓我十分羡慕。

而泰戈爾,正在講"對自己的真實"有多麼重要,那一刻,我從思索生命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 原來這些卓越的人物,也認為花時間思考這些,談論這些,是重要的。

今天,我把泰戈爾的詩介紹給你們,希望你們在今後的歲月里,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 "

 

02 選擇——教育問題 2: 生命誠可貴,何為價更高

"保持內心的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借此走出黑暗"。

吳嶺瀾在滿頭銀髮之際,他內心的光,他對生命的思索,照亮了正在迷茫中的沈光耀(王力宏飾)。

1938年的昆明大地,那裡曾被日軍炮火猛烈轟炸,槍林彈雨中,挺立著一座中國教育史上的不朽豐碑:西南聯合大學。

那裡彙聚著中國最優秀的學子,腦中是炮彈炸不毀的知識殿堂,身上有強敵折不彎的民族脊樑。

電影給我印象最深的兩組畫面,一處是暴雨突至,陋室之中,老教授語音難辨,便泰然落座,黑板上寫著四個大字:靜坐聽雨。

無問西東 4.jpg

另一處是日軍來襲,全校師生從容撤離,在山洞裡支起黑板,高吟《楚辭》與泰戈爾,任憑炮火轟鳴,我自靜心求學。

兩組畫面,勾勒出一代文人風骨。他們手無寸鐵,卻無畏生死,守著千年積澱的文化命脈,共赴國難。

沈光耀,出身名門,俊逸不凡。寫滿青春的肉體是我整個影片最愛的一段。他選擇拋下自己"完美"的人生,在最好的年華義無反顧,踏上雲南邊境,過最艱難困苦的生活,最後投筆從戎。

他說: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完美的人,

缺的是從自己心底裡給出的,

真實,正義,無畏和同情。

這也是我們希望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活出風骨,任何時代都是。

當米雪趕到空襲警報頻繁的西南聯大,去說服自己的獨生兒子王力宏放棄從軍時,他們之間的對話,讓人感嘆什麼是好的家教,也看到了一個顯耀家族對下一代的教育觀: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盡可能地過一個完整的精彩的人生。

無問西東 米雪.jpg

米雪這段話我想應該是所有媽媽們最揪心的一段吧:

你到這麼遠的地方來讀書,我和你爸爸都沒有攔你,因為我們想你,能夠享受自己的人生樂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同你喜歡的姑娘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媽媽只希望你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幸福平安。生命中的名和利不過只是幻光,你到底明不明白?

我怕你還沒有想好怎麼過這一生,就連命都沒有了。

在媽媽的教育下,這個富家公子對長輩有禮數、對下人有尊重、對生命有同情。正是在這樣的品格感染下,貧困村莊的上空,一架飛機變成了一組飛機。當那些英氣逼人的年輕人冒著生命危險共同給孩子們投放食品時,你很難不為他們的善和勇敢而感動。

也深深問自己,如果在家國大義之前,在孩子的選擇之前,我自己是不是能做到遵循孩子內心的召喚,讓他選擇舍小家取大義。這是這段時間看完電影一直糾結在心中的問題,問自己,但得不到答案。生命的可貴和意義到底在哪裡?

青春的熱血那樣滾燙。硝煙下,沈光耀瞞著家人投筆從戎,為了守護腳下的土地,駕機撞向敵軍戰艦。

沈光耀的青春,有著良知、同情和英勇,他鼓起勇氣選擇的是一個明知會死的人生。他的名字也許永遠的消失在人們的記憶里,但是卻一直托舉著後來者的生命。

無問西東 5.jpg

國難當頭,不容退卻。如果不能安穩地活著,那就讓生命擲地有聲。

教育的過程就是樹立價值觀的過程。正是因為這些價值觀的引領,王力宏立志從軍救國;也正是這些價值觀的引領,他不顧有可能被敵軍發現的危險,堅持給貧困村莊裡飽受饑餓之苦的孩子空投糖果和食品;還是這些價值觀的引領,他最後放棄跳傘直衝日軍艦隊。

所謂風骨之士,不過就是在任何時代,那些不願苟且不願同流合污,總是堅持自己操守的人。他們給後人的,是一種向善的力量,一種從心的勇氣。

 

03 愛情——教育問題 3:  愛在,希望就在

60年代的故事里,那些寫在紙上的情感,一筆一劃,都帶著認真。那時的時間很緩慢,人心很純粹,裝不下太多雜事。為一個人傾心,為一件事著迷,簡單執拗,倏然一生。

60年代的故事裡,有著太多不為人知的悲壯。其中有個體,也有群像。

青春對王敏佳(章子怡飾)是殘酷的,它擄走她的美貌,摧打她的生命,死而復生令她學會辨識真心。

她曾被虛假的背叛所摧毀,又在真實的托舉中重生。

被沈光耀投遞食物拯救的難民中,有一個叫陳鵬(黃曉明飾)。陳鵬的一生都在奉獻,為心愛的姑娘,為家國大業。大愛和小愛,該選哪一個?

當章子怡失去容貌和名譽,感到萬分絕望的時候,陳鵬堅定的做到跟隨自己的內心,不怕與世界為敵,選擇了愛情。

他對她說: 我是那個給你托底的人。我會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會在下面給你托著。我什麼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時候把我推開,不要我給你托著。

現代人的愛情變得更"聰明"、更"體面"了,大家都懂得趨利避害,表白變的廉價,關係變成了各取所需。不需要經歷風雨,只看到對方一點點的不好,就想選擇離開。陪伴,很難。可就是因為放棄比陪伴容易太多。陪伴才顯得分外可貴。

在這個"我愛你"可以批量複製粘貼發送的時代。真正的愛情在哪裡? 愛情,可以看到彼此最糟糕的一面,哪怕跌到深淵里,也能托住對方不放棄。

我們對愛其實是恐懼的,這恐懼源自於人類心理本能:死亡焦慮和分離焦慮。因為太怕死,所以苟且生;因為怕分離,所以不敢投入去愛。

當內心被恐懼和不安全感完全佔據,你還敢做選擇嗎? 如何教育你的孩子建立自己的愛情觀? 如何讓孩子未來經營好自己的愛情? 你是否要讓孩子有一顆對他人和這世界"只問付出、不求回報"的"真心"? 現在的主流思想變的越來越利己化。為愛情付出一切,奮不顧身的勇氣,你是不是真的敢教孩子去追尋?

我應該是願意這樣去做的,因為愛在,希望就在啊。

 

04 風骨——教育問題 4: 人這一生里,究竟什麼才最珍貴?

百年光陰,倏然而逝。故事來到了2010年,清華畢業生張果果(張震飾),在快節奏的京城西裝革履,英氣逼人。

他的內心並不輕鬆。金錢權利像一座高山,脅迫,左右著他。城市高樓林立,卻無從安放一顆真心。

這就是現今社會,連柴米油鹽都滿載信任危機。浮躁、高壓、利己、算計。在職場中周旋久了,即將面臨迷失本心的麻木。

面對沒有底線的職場競爭,他要不要同流合污? 張果果的掙扎,代表了當代很多人內心同樣的扪心自問:我們是迎合世俗而彎腰,讓自己活得更容易一點? 還是挺直身子做自己,無懼蜚短流長?

現代人的情感,就這麼多了。人們抱怨,是因為心有不甘。善意猶存,卻不知為誰傾付。當真心在都市裡漸漸泯滅,前路就失了方向。

影片最後,厭倦職場爾虞我詐的張果果,終於低頭回看自己的心,決定用自己真實的內心去面對。 他在給四胞胎的房間塗鴉的那一刻,是幸福的,父親對戰友李想的懷念教會了他感恩。

對一個家庭來說,真正的家教便是教給孩子感恩,這和貧富無關。

對一個人來說,感恩,是一個人善的前提;對整個社會來說,感恩是進入文明社會的前提。電影裡,我們看到了文明人該有的樣子,有抱負、知感恩、敢擔當、懂得愛。

正如張果果最後的獨白:

看到和聽到的,經常會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

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瞭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比如佔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

等你們長大,你們會因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會對初升的朝陽歡呼跳躍,也會給別人善意和溫暖。 但是卻會在讚美別的生命的同時,常常、甚至永遠地忘了自己的珍貴。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片尾七分鐘,電影中一閃而過的大師人物被逐一放大。

梁啟超、梁思成、林徽因、王國維、馮友蘭、錢穆、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鄧稼先...... 他們猶如散落在時代裡的明珠,讓一個民族從蒙昧中甦醒,睜開眼睛看世界。

青春本該是這個樣子,真實勇敢,一往情深。

我們是誰? 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處?

回看歷史,那裡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他們在各自的歲月裡綻放,鮮衣怒馬,風華正茂。

而螢幕之外的你我,也終將匯入歷史的洪流,走向屬於自己的歲月深處。

時光易逝,前路靜靜等在那裡。

我又想到影片開頭的那個問題:如果提前瞭解了將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還有沒有勇氣前來?

四代人用行動給出了答案。這條路是人生的起點,亦是生命的歸途。

心之所向,無問西東。

所有的教育,最終都是指向了人生。

1924年,泰戈爾訪問清華時的演講中說到, 。

"你們有什麼是可以從自己的民族裡拿出來,送給這個世紀的禮物?"

那麼你呢?

你有什麼是能從你的心裡拿出來送給自己生命的禮物?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