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被蕭平實正覺同修會混淆視聽的《央掘魔羅經》——阿含經裏面有如來藏?

pexels-skitterphoto-1005324.jpg

作者:王五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686586

【編輯版:標題有修改;刪除第一句裏面的負面形容詞】

 

蕭平實最喜歡的套路之一

混淆大正藏阿含部與阿含經的概念,逢人便說(雜)阿含經里有央掘魔羅經,經里明確說了如來藏,以此來證明小乘(聲聞)法也認可如來藏。[1]

這實在是個對經藏稍有研修的人都會發現的問題,一捅即破。

依次來解釋一下幾個名詞,

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是日本大正年間(1924),日本佛學界組織、發起的編修藏經的活動,最後完成了這部大正藏。

大正藏阿含部:大正藏中規劃出的部類。 以阿含經為主,也收錄很多阿含經內含小經的別譯、重譯等等。

央掘魔羅經:述說釋迦牟尼度化殺人狂魔央掘魔羅因緣經過的經文。

此經在大正藏阿含部中共有4個不同版本

1、雜阿含經1077經,南北朝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2、佛說鸯掘摩經,西晉 竺法護 譯;

3、佛說鸯崛髻经,西晉 法炬 譯;

4、央掘魔羅經,南北朝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

這4個版本裡,雜阿含是眾多小經的集合,后三個都是單經;

前三個的主旨都在聲聞佛法的立場上,只有最後那個單經本央掘魔羅經大談特談如來藏。

 

所以蕭平實那套的問題出在哪一目了然。

阿含部只是一個大部類,而非一部經,阿含部顯然不能夠等於阿含經。

求那跋陀羅專門分別譯出兩個版本,這兩個經文又怎麼能混為一談、指鹿為馬?

是故,凡是信口就來「雜阿含里也有如來藏」的,要麼是壓根沒讀過雜阿含,要麼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雜阿含經中與央掘摩羅有關的部分沒有任何提到如來藏的地方,不存在【雜阿含經記載如來藏】這種事情。 述說如來藏的【央掘魔羅經單經本不在雜阿含經內】。

 

而持類似論點的人,往往會繼續狡辯,覺得只要在大正藏阿含部內,就屬於小乘法,所以阿含部含有央掘魔羅經=小乘法也講如來藏。

所以上面才會介紹大正藏的來歷,它僅僅是一部近代日本編修的藏經,不是唯一,也不能代表絕對正確。

古代中國唐朝,僧人釋玄應註釋各部佛經名詞,著《一切經音義》 ,將央掘魔羅經歸類到「大乘經單本」,並不將其放入「小乘經單本」或「小乘經重譯」。

永樂藏,古代中國明朝編修,將央掘魔羅經歸類到「大乘經五大部外單譯經」,並不將其放入「小乘經阿含部」或「小乘經單譯經」。

乾隆藏,古代中國清朝編修,將央掘魔羅經歸類到「大乘單譯經」,並不將其放入「小乘阿含部」或「小乘單譯經」。

乃至古代其他大藏經,比如金朝的趙城金藏,高麗根據宋藏、遼藏編修的高麗藏,都將央掘魔羅經與其他大乘單譯經置於一處。

由此可見,佛教並不將其視為小乘法,在藏經中也不將其放於小乘法所在部類。

就算要提近現代佛學界,現代以來,中國自己出的中華大藏經,也沒有將央掘魔羅經與小乘經放在一起,而是與大乘單經放在同一冊。

抱著一部大正藏就想偷天換日只不過是欺負別人沒有查過歷代大藏經罷了。

 

【編者按:

蕭平實在其著作《童女迦葉考》中說:

一般而言,佛學學術研究的公論是:佛陀的本生故事,到了後來聲聞部派佛教時代才得到各部派共同的支持與宣揚。其主要原因不外是由於去佛日遙,佛弟子們對 佛陀的懷念愈強烈,因此本生譚越傳越多,漸漸的為了配合日漸衰微的南傳解脫道的弘揚,不得不創造了一些本生譚,將佛世有名的菩薩變造為聲聞人。但因為某些菩薩的身分特殊,是依菩薩戒為正解脫戒而不樂兼受聲聞戒,所以在佛世就已示現在家相而出家,並不披剃而不現聲聞僧相,即難以引用於弘傳聲聞法的事相上,當然必須加以變造。…… 所以南傳佛法的小部《本生經》內容 ,並非全然正確無訛的,當然不許引作考證上最正確的依據

上文裏面,一向蔑視學術研究、以自己的「證量」和「定境、夢境所見」當作歷史事實的蕭平實,爲了將《長阿含》誤植的「童女迦葉」(玄奘的正確翻譯是「童子迦葉」或「鳩摩羅迦葉」)説成是一位女性,突然引用「佛學學術研究的公論」,爲自己佐證。

蕭平實面對整部大正藏裏面唯一在《長阿含》出現的「童女迦葉」,拿出佛學研究的考證結果,否定《本生經》的説法,漠視玄奘和其他經論裏面的正確翻譯——童子迦葉、鳩摩羅迦葉。

到了央掘魔羅經》的問題,蕭平實是支持歷代學人的考證,還是支持「大正新修大藏經」(由蕭導師經常批評的日本學者編輯)的分類?

以下是「佛教經藏數位資料庫」的「經目詳細資料」[2],如上文作者所述,除了「大正新修大藏經」之外,其餘歷代經藏都將這部經歸類於「大乘經」。

 

經 目 詳 細 資 料

線上閱讀本經 CBETA 電子佛典

 

基 本 資 料

經  名:央掘魔羅經

作/譯者: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卷  數:4

漢語拼音:Yang chüeh mo lo ching

梵  文:Agulimālīyasūtra

藏  文:Sor-moi phre-ba-la phan pa

韓  文:앙굴마라경

翻譯概述:Translation by Guabhadra: between the 12th and 20th years of Yüan Chia (元嘉), Liu Sung dynasty (劉宋) (A.D. 435-443).T. 2151-362b:4.

西藏各版本出處:

北京版:Mdo-sna-tshogs (tsu)133b-215a

奈塘版:Mdo (ma)207b-332a

德格版:Mdo-sde (tsha)126a-206b

拉薩版:Mdo (ma)196a-315b

卓尼版:Mdo-ma (tsha)146b-243a

出處:The Korean Buddhist Canon: A Descriptive Catalogue by Dr. Lewis R. Lancaster, 1979.

   ( Markup text provided by Dr. Charles Muller, 2004 )

 

 漢 文 大 藏 經 各 藏 細 目

01

【房山石經】No.555《央掘魔羅經》(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冊數:12 / 頁數:462 / 卷數:4 / 刻經年代:天慶二年-四年刻石 / 瀏覽:目錄圖檔

千字文:墨

02

【開寶藏】No.408《央掘魔羅經》劉宋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譯

部別:大乘經 大乘經單譯 / 卷數:4

千字文:難

03

【崇寧藏】No.407《央掘魔羅經》

卷數:4

千字文:量(192)

04

【毘盧藏】No.405《央掘魔羅經》宋求那跋陀羅譯

參考年代:(建炎元.八)

千字文:量(192)

05

【圓覺藏】No.418《央掘魔羅經》

卷數:4

千字文:量(192)

06

【趙城金藏】No.411《央掘魔羅經》

卷數:4

千字文:難

07

【資福藏】No.422《央掘魔羅經》

卷數:4 (四卷)

千字文:量(192)

08

【磧砂藏】No.423《央掘魔羅經》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部別:五大部外單譯經 / 冊數:13 / 頁數:228 / 卷數:4

千字文:量 1 (192)-量 4 (192)

【宋藏遺珍】 (未收錄此經)

09

【高麗藏】No.410《央掘魔羅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部別:大乘經 單譯 / 冊數:13

頁數:462 / 卷數:4 / 連結:高麗大藏經 (圖檔)

千字文:難

10

【普寧藏】No.416《央掘魔羅經》

卷數:4

千字文:量(192)

11

【至元錄】No.414《央崛魔羅》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梵名:阿唎(二合)亞 央姑囉 麻離顏拏麻 / 卷數:4

千字文:難(191)

12

【洪武南藏】No.369《鴦崛摩羅經》劉宋 天竺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 譯

冊數:65 / 頁數:88 / 卷數:4

千字文:量 1 (192)-量 4 (192)

13

 【永樂南藏】No.413《央掘魔羅經》

部別:大乘經-單譯經 

千字文:悲(194)

14

【永樂北藏】No.460《央掘魔羅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部別:大乘經單經譯 / 冊數:51 / 頁數:519 / 卷數:4

千字文:悲

15

 【嘉興藏】No.429《央掘魔羅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部別:大乘經-五大部外單譯經  / 法寶總目錄經號:0429

千字文 / 函號:[正藏] 悲(194)

  

【嘉興藏新文豐版】 (未收錄此經)

16

【乾隆藏】No.430《央掘魔羅經》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部別:大乘單譯經 / 冊數:43 / 頁數:627 / 卷數:4

千字文:悲

17

【縮刻藏】No.181《央掘魔羅經》宋求那跋陀羅譯

部別:大乘經-方等部 / 卷數:4

千字文:黃 10 (4)

18

【卍正藏】No.435《央掘魔羅經》宋 求那跋陀羅譯

部別:大乘經 單譯經 / 冊數:21 / 頁數:165 / 卷數:4

原版套數:第 12 套

19

【大正藏】No.120《央掘魔羅經》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部別:阿含部下 / 冊數:2 / 頁數:512 / 卷數:4

相關經典:縮-黃10,卍-12.1,南-11上.86

參考資料:Nos.99(1077),100(16),118,119,125(38.6)

20

【佛教大藏經】No.183《央掘魔羅經》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部別:大乘經 方等部六 / 冊數:8 / 頁數:847 / 卷數:4

21

【中華藏】No.440《央掘魔羅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冊數:23 / 頁數:38 / 卷數:4 / 底本:麗藏本 金藏廣勝寺本

  

【新纂卍續藏】 (未收錄此經)

22

【南條文雄編號】 Nj. 0434

23

【蔡運辰《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編號】 卷上:120

 

 

 

[1]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368-a18_058  三乘菩薩之《阿含正義》「有為界與無為界(四)」正才老師開示

[2] http://jinglu.cbeta.org/cgi-bin/jl_detail.pl?lang=&sid=zuuspn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