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pexels-negative-space-34090.jpg

https://new.qq.com/omn/20210123/20210123A006IA00.html

【編按:這篇文章發表在不同的網站和微信公衆號中,這些被認知心理學等學科廣汎研究證實的「心理效應」,經常被應用在商業行銷領域,讓商家可以有效打造品牌、説服客戶、建立忠誠度,另一些效應是人際關係裏面經常出現的現象。瞭解「心理效應」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自己和他人的思維模式和心理弱點,如本文所説「多了一雙洞察人心的眼睛,減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同任何事一樣,它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 因此,正確地認識、瞭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認識、瞭解和掌握一些心理效應,你就多了一雙洞察人心的眼睛,減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

煤氣燈效應

煤氣燈效應這個效應的名稱來源於1944年美國的一部驚悚片《煤氣燈下》,這個電影講述了女主角因為繼承了大筆遺產而引來渣男蓄意進行心理迫害欲奪財產的經歷。 心理學家根據這部電影,將「煤氣燈效應」定義為:「慢性心理中毒的狀態下認知被摧毀的過程」。 其實自卑也源於這種心理效應。 我們應該學會拓展和豐富自己的社交圈、不去苛責自己,勇敢的面對外界的評價、學會愛上當下的自己,發現自己的潛能。

「煤氣燈效應」又叫認知否定實際上是一種通過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實,而進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腦。 操控者通過長期將虛假、片面或欺騙性的話語灌輸給受害者,從而使受害者開始懷疑自己,質疑自己的認知、記憶和精神狀態,最後達到控制操控者的思想和行為。

在現實生活中,煤氣燈效應更多地存在於親密關係中,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

你是否被操控了?

操控者的表現:

1很堅決地說服你,讓你覺得自己錯了

2當你不接受ta的「事實」時,ta會表達出攻擊性的態度

3、擅於扭曲事實,讓你「迷失」在ta的邏輯漩渦裡

4讓身邊的人孤立你,或讓你脫離身邊的朋友

5和你建立依賴共生關係

受害者的感受:

1、你總覺得ta說得不對,可又無法表達哪裡不對

2、慢慢會變得懷疑自己,不知是否該相信自己的記憶

3、你感覺總被對方很固執地帶向他所預期的方向

4、經常要到事情結束后,你可能才發覺ta的不對勁

 

習得性無助效應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由奧弗米爾和西裡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簡單地說,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 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於狗的行為),當狗後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 也就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

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讓自己的眼光再開闊一點,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延遲滿足效應

延遲滿足是指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者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 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就叫遲延滿足效應或稱糖果效應。

薩勒對一群都是4歲的孩子說:「桌上放2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鐘,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麼長時間,就只能得一塊,現在就能得一塊! "這對4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 分鐘;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塊。

實驗結果:2/3的孩子選擇寧願等20分鐘得2塊糖。當然,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慾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閉起來傻等,以防受糖的誘惑,或者用雙臂抱頭,不看糖或唱歌、跳舞。 還有的孩子乾脆躺下睡覺——為了熬過20分鐘! 1/3的孩子選擇現在就吃一塊糖。 實驗者一走,1秒鐘內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裏了。

經過12年的追蹤,凡熬過20分鐘的孩子(已是16歲了),都有較強的自製能力,自我肯定,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堅強,樂於接受挑戰;而選擇吃1 塊糖的孩子(也已16歲了),則表現為猶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經質、好惹是非、任性,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 在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登門坎效應

登門坎效應(Skips threshold effect)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曾作過一個實驗: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 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裡,結果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 與此同時,派人又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裡,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

 

瓦拉赫效應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才過程極富傳奇色彩。 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 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字上發揮出來」此後,他改學油畫。 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調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難以令人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多數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 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天才"一下子變成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的高才生」。

學生的智慧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使智慧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這一現象人們稱之為「瓦拉赫效應」。

 

 

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舉例: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 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 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啟示:

1、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往往會引起對方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這樣會事與願違,就象馬克. 吐溫一樣不僅不捐錢,反而還從盤子裡偷走了2元錢。

2、超限效應反應了幾個問題:1)以自我為中心; 2)沒有注意方式、方法; 3)沒能注意"度"的把握; 4)沒有換位思考。

生活中應用: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因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裡會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自我實現預言

「專業人士」放出消息:明天某支股票會跌。 股民中真的有人相信,於是紛紛拋售股票,結果造成股市暴跌。 於是,預言真的應驗了。

我認為你是個脾氣不好的人,於是我指責你:你脾氣真是太差勁了! 說完之後,我看到你更生氣了,哈,我說的沒錯吧,你果然是一個脾氣不好的人!

這也是自我實現預言嗎? 是的,這種由一個人的信念或期望,使得他引發第二個人的行為,這行為會確定第一個人的信念或期望,其實這也是自我實現預言。

自我實現預言顧名思義,就是自己的預言成真了。 這樣的預言為什麼可以成真?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可以解釋,比如我們對某個人有偏見(當然,在我們看來肯定不是「偏見」,我們怎麼可能承認我們是帶著偏見看人的呢),一旦我們有了這個偏見,就相當於有了一個觀察的視角,我們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能夠證明自己偏見的資訊上,最終我們的偏見得到了確認,這就是一個自我預言得以實現的過程。

就好像我們寫東西時的先入為主,先有一個觀點,之後我們再去搜可以證明論點的論據。

不明白這個效應的人還好,可以活得沒啥煩惱,可是你一旦深深的理解這個道理,就會發現:你的生活根本逃離不了自我實現預言的困擾——尤其在吵架中。

當然,懂得這個道理的人自然也知道怎麼利用這個效應,讓它發揮正面的作用:比如,你在學習上要對自己有信心,哪怕是假裝自己有信心,因為即便只是假裝自己有信心,也可以增加成功率,而增加的成功反過來會給你實際的信心,一環接著一環,最後實現自己有信心的預言。

所以,自我實現預言實際上講的是一個「我該選擇相信什麼」的問題,好好問問自己:你該選擇相信什麼?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