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平實私人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誤導讀者:玄奘大師弘揚如來藏妙義?
這一篇文章是《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七)的補充資料。
上圖是蕭平實私人正智出版社在大陸地區散發的宣傳單張,這個宣傳單子上面的文字,言辭懇切,將正智出版社的作者(蕭平實以及正覺同修護會親教師)塑造為有真修實證,而且「時時恭閲引徵目前電腦所流通之大正藏經典籍」。
最後大字標題——我們弘揚的是聖 玄奘大師的如來藏妙義!
這張宣傳單張上的關鍵字——玄奘、開悟、真實參究、證真如、禪門、净土、菩薩戒。。。就是我們當初被正覺同修會吸引的原因,讓我們以爲找到了學習佛法的一條正路,哪知這家出版社是正覺同修會法主蕭平實與其子女的私人公司,又怎麽會想到抛出這些佛法名詞的同修會和出版社,既不「正」也無「智」,誇大失實,顛倒佛法,誹謗古德,標榜玄奘、宣傳開悟的目的是:
- 借玄奘大師的盛名吸引讀者,讓讀者因爲玄奘之名,錯以爲正覺同修會(正智出版社)所説必然正確無誤
- 暗示玄奘大師所弘揚的是正覺同修會的「如來藏法」,所悟所證是正覺同修會所説的「明心見性」
「正智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董事蕭平實居士宣傳「玄奘大師弘揚如來藏妙義」,骨子裏是要暗示他就是玄奘再世,可是,蕭平實弘揚的不是 佛所説的如來藏,是用第八識和如來藏包裝的「梵我見」。
根據歷史記載,玄奘法師遊學印度十七年載譽而歸,共帶回梵文原典520夾657部,回國後為唐太宗、高宗所欽重,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官譯經,在十九年間譯出佛經75部,共1335卷。
下面《大藏經總目錄》將玄奘大師所翻譯的經論,玄奘大師從印度返回大唐之後所翻譯的75部共1335卷佛教經論裏面,其中有阿含、律部、經部、阿毗達磨、般若中觀、甚至净土經典,但是沒有一部是如來藏經論。玄奘所翻譯的雖然大部分是新譯,也有一些是重譯,比如很多人熟悉的《維摩詰經》和《阿彌陀經》,雖有譯本在前,玄奘依然選擇再譯。
玄奘弘揚的是以第八識為一切法所依的純粹唯識經論,不是如來藏經論,下面這個按大正藏分部、經序、卷數分類的玄奘翻譯經論説明一切:
【唐朝年號的時序:貞觀 → 永徽 → 顯慶 → 龍朔】
阿含部一部
(1)124《緣起經》1卷,龍朔元年(661)
般若部二部
(2)220《大般若波羅密多經》600卷,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660—663
(3)251《般若波羅密多心經》l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華嚴部一部
(4)289《顯無邊佛土功德經》l卷,永徽五年(654)
寶積部二部
(5)310(十二)《菩薩藏會)\《大菩薩藏經》20卷,貞觀十九年(645)
(6)367《讚凈土佛攝受經》【即《阿彌陀經》】l卷,永徽元年(650)三譯
涅槃部一部
(7)390《佛臨涅槃記法住經》1卷,永徽三年(652)
大集部一部
(8)411《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10卷,永徽二年(651)
經集部十四部
(9)436《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1卷,永徽二年(651)
(10)450《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1卷,永徽元年(650)三譯
(11)476《說無垢稱經》6卷,永徽元年(650)七譯
(12)515《如來示教勝軍工經》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13)592《天請問經》l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14)648《寂照神變三摩地經》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15)676《解深密經》5卷,貞觀二十一年(647)再譯。
(16)680《佛說佛地經》l卷,貞觀十九年(645)
(17)689《甚稀有經》l卷,貞觀二十三年(649)三譯
(18)691《最無比經》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再譯
(19)714《緣起聖道經》1卷,貞觀二十二年(648)六譯
(20)717《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2卷,永徽元年(650)再譯
(21)765《本事經》7卷,永徽元年(650)
(22)840《稱讚大乘功德經》l卷,永徽五年(654)
密教部九部
(23)918《諸佛心陀羅尼經》1卷,永徽元年(650)
(24)1034《咒五首》
(25)1071《十一面神咒心經》1卷,顯慶元年(656)
(26)1094《不空羂索神咒心經》1卷
(27)1162《持世陀羅尼經》1卷
(28)1360《六門陀羅尼經》1卷
(29)1363《勝幢臂印陀羅尼經》1卷,永徽五年(654)
(30)1365《八名普密陀羅尼經》1卷,永徽五年(654)
(31)1396《拔濟苦難陀羅尼經》1卷,永徽五年(654)
律部二部
(32)1499《菩薩戒揭磨文》彌勒說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33)1501《菩薩戒本》彌勒說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釋經論部一部
(34)1530《佛地經論》親光菩薩等造,7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毗曇部十三部
(35)1536《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舍利子說,20卷,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660-663)
(36)1537《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大目乾連造,12卷,顯慶四年(659)
(37)1539《阿毗達磨識身足論》提婆設摩造,16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38)1540《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世友造,3卷,龍朔三年(663)
(39)1542《阿毗達磨品類足論》世友造,18卷,顯慶五年(660)
(40)1544《阿毗達磨發智論》過多衍尼子造,20卷,顯慶二年至五年(657-660)
(41)1545《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五百羅漢等造,200卷,顯慶元年至四年(656—659)
(42)1554《入阿毗達磨論》塞建陀羅造,2卷,顯慶三年(658)
(43)1555《五事毗婆沙論》法救造,2卷,龍朔三年(663)
(44)1558《阿毗達磨俱舍論》世親造,30卷,永徽二年(651)
(45)1560《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領》世親造,1卷,永徽二年(651)
(46)1562《阿毗達磨順正理論》眾賢造,80卷,永徽四年至五年(653—654)
(47)1563《阿毗達磨藏顯宗論》眾賢造40卷
中觀部三部
(48)1570《廣百論》1卷,永徽元年(650)
(49)1571《大乘廣百論釋論》聖天本,護法釋,10卷,永徽元年(650)
(50)1578《大乘掌珍論》清辨造,2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瑜伽部十九部
(51) 1579《瑜伽师地論》彌勒菩薩說100卷,貞觀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
(52)《瑜伽師地論釋》1卷,最勝子等造,永徽六年(655)
(53)1585《成唯識論》護法等造,10卷,顯慶四年(659)
(54)1586《唯識三十頌》世親造,1卷,貞觀二十二年(648)
(55)1590《唯識二十論》世親造,1卷,龍朔元年(661)
(56)1594《攝大乘論本》無著造,3卷,貞觀二十二年(648)
(57)1597《攝大乘論釋》世親造,10卷,貞觀二十二年(648)
(58)1598《攝大乘論釋》無性造,10卷,貞觀二十二年(648)
(59)1600《辯中邊論》世親造,3卷,龍朔元年(661)
(60)1601《辯中邊論頌》彌勒菩薩造,1卷,龍朔元年(661)
(61)1602《顯揚聖教論》無著造,1卷,貞觀十九年(645)
(62)1603《顯揚聖教論頌》無著造,1卷,貞觀十九年(645)
(63)1605《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造,7卷,永徽三年(652)
(64)1606《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安慧造,16卷,貞觀二十年(646)
(65)1609《大乘成業論》世親造,1卷,永徽二年(651)
(66)1612《大乘五蘊論》世親造,1卷,貞觀二十一年(647)
(67)1614《大乘百法明門論》世親造,1卷,貞觀二十二年(648)
(68)1615《王法正理論》彌勒造,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69)1624《觀所緣緣論》陳那造,1卷,顯慶二年(657)
論集部二部
(70)1628《因明正理門論本》大域龍造,貞觀二十三年(649)
(71)1630《因明入正理論》商揭羅主造,1卷,貞觀二十一年(647)
史傳部三部
(72)2030《大阿羅漢難提多羅所說住法記》1 卷,
(73)2031《異部宗輪論》世友造,1卷,龍朔二年(662)
(74)2087《大唐西域記》12卷,貞觀二十年(646)
事匯部一部
(75)2138《勝宗十句義》慧日造,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