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賞:卻塵居處 || 諂曲之心不可有

v2-a3697bac718ed2d60eb67ce38775a985_b.jpg

作者:法德

微信公衆號:福建佛學院

https://mp.weixin.qq.com/s/jRkfASGaKc_O73EDmdS5Pw

諂曲之心不可有

2018級本科班 法德

 

諂,就是人們常說的奉承、巴結、討好之意。

世親菩薩《大乘五蘊論》:云何為諂? 謂覆藏自過方便所攝,心曲為性。

安慧菩薩在《廣五蘊論》中,把「諂」解釋得比較具體詳細:

云何諂?謂矯設方便,隱己過惡,心曲為性。 謂於名利,有所計著,是貪癡分。 障正教誨為業。 複由有罪,不自如實發露歸懺,不任教授。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中,偈言有說: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閒;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

以上可知,諂心所,是一種惡心所。 同時,諂曲是一種邪智心。

而有諂曲之心比丘,善於覆藏己過,其心不直。 未得謂得,末證言證,倨傲驕慢,於佛法中不任教授,不懂裝懂、一知半解而自以為是,輕賤毀辱他人,心有所求,貪著利養故,而為白衣說法。

《遺教經》中,佛言:「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諛曲但為欺誔,入道之人,則無是處。 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

佛陀慈悲,說此教言,勸喻弟子眾等以此對治諂曲煩惱之障。

蕅益大師解云:逢迎希合之言,名諂;隨境逶迤之念,名曲。 諂則不質,曲則不直。 只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決非入道者所有也。直心是道場,心言直故,永無委曲相。 設非正念真如,豈得名端心哉。

「諂曲」是兩種心態,目的都是騙取對方的信任、遮掩自己的過失、求得種種利益等。 以這樣的目的迎合對方說一些別人愛聽的話,叫做「諂」;隨順當時的情況,心裡狡詐地施設各種方便,叫做「曲」。

分別來說,表現在外在的語言是「諂」,深藏於內心的活動是「曲」。

修道貴在質樸、正直、真誠,這樣才能夠趨近於道。

而諂曲則是虛偽、彎曲、曲戾,此心與道相違。 如果挾帶虛假之心修行一輩子,最終也是「泥牛入海無消息」。

心行諂曲、善於欺誑之人,看起來是在欺騙別人,其實第一個欺騙的是自己。

比如心裡明知不好,嘴上卻說好;明知無利益卻說有利益。以為這樣能騙取到利益,其實是失了大利益,實屬自欺欺人。

諂曲會使人失去真誠、純樸、善良的天性,因而失去真實的利益也是必然的。心行諂曲、徒自欺誑之人,會損減福德、智慧、仁慈、壽命、健康;會使心變得陰暗、狹窄,會障蔽內心的力量發揮;會障蔽真心顯發,無法契入諸法實相;無法與一切眾生無礙地交流、融合。 如果諂曲已經串習成性,那就只能活在虛偽中,因為心術不正,滿肚子的花花腸子,導致無法過真誠、友善、正常的生活,所以諛曲之人唯一的生活方式即是:自誑、誑他;自欺、欺人。

以諂曲之心來入道,一無是處。意思是任何道的深處都到達不了,甚至連門都無法進入。 因為道貴在真誠,而諂曲是虛偽的心,以虛偽的因絕不可能得到真實的果。

《圓覺經》亦云:「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

「好樂鬥爭懷諂曲,喜見他過作兩舌。妄言惡口亦綺語,輕賤毀辱諸眾生。」《雜寶藏經》中說:一切狡猾,諂偽詐惑,外狀似直,內懷奸欺】。是故智者,應查真偽。只有處世如鏡、善別真偽的智者,方能為世間導師。

【編按:我們往往高估自己的判斷力,以爲自己遇到一個諂曲、諂媚的人,可以馬上看出他們的問題,其實很多心性是隱藏很深的,比如諂媚段數低劣的人,你可以一眼就看出來,但是如果手法高明很會僞裝,我們可能一直把諂曲者當正人君子看待。

無論是我們自己的諂曲,還是他人的諂曲,其實都很難分辨。很多諂曲的人都是「外狀似直,內懷奸欺」——表面上好像耿直正義,内心其實虛僞扭曲。爲什麽?如上文所説,「諂曲」的人看不見自己的「諂曲」,欺人者必然先自欺,認爲自己的做法最正義最正確最有高度,有些「諂曲」者表現自己、討好他人、占據道德高地的手段,迂迴委婉,充滿暗示性,甚至非常動聽、振振有詞,連他們自己都會被自己的説法深深感動。這樣的「諂曲」可以蠱惑煽動很多人,但是瞞不了有歷練有觀察力的凡夫,在真正有修行的人看來,更是一目瞭然。

這裏有一個重點:如果一個人自稱「善知識」,但是身旁是一衆諂媚虛僞的人,這個人肯定沒有辨識「諂曲」的能力。不能辨識,除了因爲自己本身愚癡,缺乏觀察心念動機的能力,更有可能的是,物以類聚,這個所謂的「善知識」其實是「假善知識」,他自己就「外狀似直,內懷奸欺」。一個諂曲的人當然親近喜愛的是自己的同類,也喜歡「被諂媚、被巴結、被討好」,所以他的身邊才會聚集了許多「諂曲」的人。】

俗世間的諂曲,即是為爭取功賞,在下的不惜用盡機巧方法、花言巧語巴結、迎合在上的,期望得寵。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造就了一大批耿直無邪、一身正氣、忠心昭昭的英雄,同時,也衍生出了數不清的自私自利、投機鑽營、巧舌如簧、口蜜腹劍的諂佞狡詐、禍國殃民之徒。 這些人的面目和手段可謂千變萬化、花樣百出,但萬變不離其宗,或是竊權、或是要官、或是斂財、或是盜名、這裡面大有的禍害的事做出來,最是欺君而又欺心的罪。

在中國難以數計的阿諛奉承、溜鬚拍馬者中,安祿山算是一個「大腕」級的人物。 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祿山體充肥,腹垂過膝,嘗自稱腹重三百斤。」唐玄宗問他肚中何物,安祿山答道:「更無餘物,正是忠心耳!」就是這個聲稱滿腹都是忠心的人,在當了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了軍政大權後,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並於西元756年正月,在洛陽做起了「大燕」皇帝。 原來,安祿山阿諛玄宗的目的,是為先取得玄宗的信任,而後奪取大唐江山。

事實告訴人們,有些曲意的討好、口是心非的諂媚與順從,卑躬曲膝的唯唯喏喏,往往是權利據有者最大的陷阱。

諂曲之害,說之不盡。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說:「世濁多惡人,還自墮顛倒,諛諂媚諀訾聖,邪媚毀正真。」

五濁惡世,多有造作十惡業者,自甘墮落,顛倒錯亂,為名聞利養而假意奉事佛教,諛諂那些邪知邪見的人,入佛法中用不正當的手段蠱惑他人、毀佛謗法、毀聖謗賢,毀滅正法真理,阻塞圓通之路,造作三途之因,此輩愚迷之人,是為可憐悯者。

佛經中說,乃往過去,久遠世中,寶慧如來在此閻浮提示現般涅槃后,於像法中有一比丘,名蓮花藏,多與國王、長者、居士而為親友。邪命諂曲不持戒行,身壞命終以誔惑故,猶如壯士屈申臂頃,落於阿鼻大地獄中,如蓮華敷,其身遍滿十八鬲中。雨熱鐵丸從頂而入,百千猛火及熱鐵輪,從空而下,無量無邊阿鼻地獄壽命一劫,劫盡更生。如是經歷諸大地獄,滿八萬四千劫,從地獄出墮餓鬼中,吞飲融銅啖熱鐵丸。經八萬四千歲從餓鬼出,五百身中恆為牛身。 又五百身生駱駝中、又五百身生於豬中、又五百身生於狗中、又五百身生獼猴中,緣前供養持戒比丘,結誓要重,后再遇此持戒阿羅漢,沐浴清化而得生天,成為獼猴天子。 彼獼猴聞知前因,心驚毛豎。 懺悔前罪即還天上。 昔日之獼猴天子,值遇佛陀出現於世,與佛有緣,成為佛陀法會中的弟子,其比丘名婆須蜜多。

在諸多佛教經典中,佛陀以數數方便,呵斥諂曲,令出家眾,以質直為本,摒棄邪偽。

《大寶積經》(亦名《寶梁經》)中,佛告迦葉:「如是侵損如來菩提之罪,說不可盡。 ...... 爾時於我法中,當有比丘於諸所行,心多諂曲。 迦葉! 我今當說沙門之垢,沙門罪過。 迦葉! 后末法中,當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癡如小兒,向於暗冥而無所知,心不調伏,成沙門垢。」

《雜阿含》497經中,佛陀告訴尊者舍利弗說:「若彼比丘諂曲、幻偽、欺誑、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不定、惡慧、慢緩、違於遠離,不敬戒律,不顧沙門行,不求涅盤,為命出家,如是比丘,不應教授與共言語。 所以者何? 此等比丘,破梵行故。」

佛陀言教,聲傳千年。靈芝元照律師亦對此發出過深深悲歎,他在《資持記》中說:「今時講士,多尚乞求;諂笑趨時,巧言媚俗;或厚於餉遺,豈避汙家? 或勤於請謁,寧知屈道;不識者詐識,非親者強親;口說多方,心謀百計;終朝役慮,畢世勞形。一言蔽諸,無非愛物;雖云為眾,實乃治生。未知祝發壞衣,意圖何事? 談經講律,目矚何言? 諒乎!惑業日增,故使奔趨忘倦;可謂徒生徒死,深嗟不覺不知,請細覽斯文,反求諸己;忠言逆耳,當自深思。 嗚呼! 」

元照律師是宋朝時代的人,那時他就看到僧團中有這些不如法的現象出現,因此發出沉痛的哀歎與苦心勸鑒,時至今日佛教可想而知。 然而,法賴僧弘,弘法利生是僧人的本分和職責,每一個有良知、真修行、想求解脫的僧人,從我做起,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續佛慧命、住持正法」的神聖使命,群起勵學,則佛教之正法必將久住於世。

憨山大師有詩云: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諂曲貪嗔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做人本應以正直誠實為美德,即要杜絕諂曲心行。修行人本應少欲知足,亦如佛陀所言「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 亦復不為諸根所牽。」否則必有「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之害。

古語說:「人到無求品自高」。

沒有求人的心,就不造業,就沒有苦。所謂的苦,是有很多貪求,想要得到名譽、地位、利益等。心有所求,當五欲境界出現時,心就安定不下來,會迫不及待地去求取,這樣就會被根塵妄境牽著走,令人不得自在,這是很大的苦。

心如弦直,可以入道。

一個人的心公平正直,才能夠發出真心、信心、恆心。修行者欲趣入菩提,開悟證真,應當質直其心,斷除諂曲,這樣才能悟道、開竅,直至成就佛道!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