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賞:學習佛法的四項基本原則 (下)

文:大象法師

 

【學習佛法的四項基本原則(三)對治性】

佛法的對治性是佛法修學的核心

那剛才我們說了兩個基本的觀念了,剛才說的一個叫整體性,一個叫次第性,然後再下來呢,還有一個叫「對治性」,我們一直在說佛陀是醫生,佛法是葯,我們都是病人,那既然講到這個比喻呢,那就是說所有的佛法都有他的對治性,任何一個道理不可能是平白無故來的,所以現在國內很多學術研討會,你去參加的時候,有些純粹就是走過場, 每個人拿著自己的論文提綱念一下,然後大家鼓掌就過去了,什麼都吵不起來,有的研討會就吵的比較兇,你有什麼觀點我有什麼觀點,吵得不可開交,還有看熱鬧的,幫著吵的,當你看著別人吵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如果你對那些東西不是很熟悉很透徹的話,你可能就蒙了,都不知道別人吵啥,尤其是現在一些佛學院也好,一些大學也好,搞研討會,經常都是學者比和尚多,都是大學裡面教課的教授學者,或者他們帶的博士、碩士,研究佛學專業的,他們的人數比出家人要多,有時候你就是不明白他們吵什麼,但是你應該知道任何佛法的道理都是要處在一個背景之下,針對具體的受眾,實現特定的效果,這個道理才算是真正的佛法,拋開這個原則,單純的理論和邏輯是不能叫佛法的,或者說不能叫「純粹」的佛法,所以象一些學者, 學者是喜歡創新的,喜歡新材料、新觀點、新的推論模式,我們知道佛陀一再告訴我說,真正的諸法實相是沒辦法用語言描述的,而佛為了幫助我們又不得不勉強用凡夫能理解的語言給我們描述一那他就要套用世間的邏輯來理解,世間的邏輯肯定是有缺陷的,任何一個道理從邏輯上來批判的時候,都能找到它的邏輯漏洞和缺陷,就包括佛講的經論,如果抽掉他的物件、背景、目的和效果的話,任何一個道理從邏輯上都能找到它的漏洞,都能破掉。

這個你們要相信,並不是說有什麼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沒有這種道理,所以在印度,你們都學過印度佛教史,婆羅門教的商羯羅假裝佛教徒混到佛教裡面來學佛法,學佛教的中觀和因明 等理論,然後他開始講佛法,講的佛教界的那些長老都誇他,說我們佛教可出了頂尖的人才了,都認可他了,都說他好的不得了,可是最後這傢伙搖身一變說,我其實是婆羅門教的, 我逗你們玩呢,我講的其實都是婆羅門教的道理,然後跟佛教的這些大德辨論,一個一個的把佛教的長老辯倒,讓你的寺院關門,不允許再傳佛法了,你想想如果理論沒有這個對治功能,只是一個理論的話,印度的那些高僧大德講的那些難道不是佛法嗎? 他們理解得不深嗎? 為什麼能夠被外道駁倒? 就是因為在純粹辯論的時候,已經把佛法的那種對治性給抽掉了,把這個理論應該放在什麼環境之下,針對什麼物件,實現什麼效果,把這些要素都抽掉了,純粹從理論上用邏輯來辯論的時候,你的邏輯運用的不如人家熟練,你就被人家打倒,好的東西被壞的東西打倒了,劣幣驅逐了良幣,因此你要能夠體會到所有的佛法都是要講對治性的。

佛陀按照這樣一個邏輯給你講了一個道理,如果世間的學者,他純粹是用世間的邏輯,搭建一個稍有差異甚至截然不同的道理的話,單純從邏輯上來講也可能說得過去的,但是從佛法的修學上來講呢,你建立那麼一個邏輯那麼一個道理有什麼用? 他不但對我們破我執、破法執最終證實相沒有説明,反而造成了一些干擾。

佛菩薩是真正證悟實相的人,他知道怎麼拉著你往這條路上走更快,就比如說你去過某個地方,他沒去過,那你告訴他怎麼走,你就能告訴他一條準確的路;而另外一個沒去 過的人,他也能告訴別人一條路,但是可能讓別人繞很大的彎,甚至於讓別人走到死胡同去了,所以佛菩薩給我們設定的理論是有很明確的對治性的,你要能去體會理論背後的功能和效果。

我們隨便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句話對不對呢? 如果單純把這句話拿出來擺在這裡,當做一個純粹的理論的話,他沒有對錯,但把他放在不同的層面上就顯出對錯來了。如果你講給小乘的佛弟子聽的話,他們是不承認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的,小乘的觀點是一個世界只有一個佛,當然他們只承認我們這個世界,他不承認東方世界、西方世界,他只承認娑婆世界,說一個世界 只需要一個佛出世就行,這個佛入滅了就等下一個佛出世,釋迦佛入滅了以後彌勒佛會出世,釋迦佛之前有迦葉佛,而且只有那種大心凡夫,就是在人中累世做國王, 在動物裡邊就做龍王、獅子王的,那種眾生才可能成佛,我們普通人證得阿羅漢就到頂了,這是小乘的教理。那你跟他講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就沒辦法講了,假設這個台階是小乘的話,你在這個台階上給小乘講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那肯定就抬杠了,而且人家本來按他們的理論修行的好好的,你非要講這個話,你就干擾人家了,這就不對機了,是不是?

那再往上一點到了大乘這裡了,佛在這裡告訴你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大家就很容易接受,但是大乘同時還有一個理論叫「五種姓」,這個理論告訴你說,有一類眾生叫一闡提,這個闡提種姓是不能成佛的,你看這兩個說法都是經論里的,但這兩個說法截然相反,哪個對哪個錯呢? 你要說二者都是佛說的,我都承認,那佛會自相矛盾嗎? 我們剛才說任何道理都是放在一個背景之下對特定的人講的,那麼對於那些缺乏自信的人,告訴他一切眾生都能成佛,他才有學佛的信心,要不然他會覺得釋迦摩尼佛是太子出家,我是個民工,我會能夠象他一樣成佛嗎? 為了鼓勵缺乏自信的人,佛陀就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的道理;那還有一些人呢,你要是讓他認為一切眾生都能成佛,他就覺得,那好吧,我就算殺盜淫妄、五逆惡罪都犯了,那又怎麼樣呢? 我到地獄裡轉兩圈出來之後照樣能成佛,無非是你早兩劫我晚兩劫而已嘛,當有巨大的誘惑出現在面前的時候,他就無所顧忌的去造惡業了,對於這樣的眾生,佛就要講另外一個「五種姓」的理論,如果你那麼幹,你就是闡提種姓,你成不了佛,這是在這個層面上講的。這樣不同的道理針對不同的人群,產生不同的作用,是不是就顯現出來了?

當然這兩個理論都還是站在暫時承認有「人我」的層面上講的,不管是說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還是有一部分眾生不能成佛,都是在暫時承許有眾生存在的層面上講的,那再高一個台階的時候告訴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有的眾生都是假相的時候,還何談眾生成佛不成佛? 大家能感覺出這裡的次第來了吧? 所以任何一個理論、任何一個概念,要看你從一個什麼層面上對他進行理解,你得搞清楚佛陀講某個道理所處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上從哪個角度來進行闡述,佛陀針對的是哪些眾生來講的,佛陀想實現什麼樣的效果,你要從這些方面來理解,才能真正體會佛陀所說的道理。

大家知道佛經一開始基本都要先講個序分,先講佛在哪個地方講法,來了哪些人,大乘的有哪些菩薩,小乘的有哪些弟子,他方世界來了哪些人,先交代這些背景,為什麼? 交代背景不是像現在人寫論文一樣湊字數? 你看《華嚴經》前面光交代背景就好幾十頁紙,大家可能會覺得煩,很多人讀經的時候就把那一塊翻過去不讀了,直接從後面開始讀,還嫌佛陀給我說那麼多菩薩名幹什麼,嫌煩,實際上不能煩,這是要給你交代一下這個經的背景,你知道了這個背景,知道了時間、地點、人物,你才能去體會佛講這個經、這個道理,是要給什麼人講的,是要實現什麼效果,你能這樣去體會, 你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經文的意思。

現在很多佛學院都會開一些社會上的課,請社會上的一些學者來講課,甚至請他們來講佛法,如果你們仔細的體會的話,可能就會感覺到,學者裡面有信仰的和沒信仰的截然不同,有信仰的學者,真正是一個佛弟子的學者,他講的東西就能圍繞著學佛的目標來展開,你就能體會到這種對治的味道,這種對治效果才是佛法的本意。

而沒有信仰的一些學者就會純粹用世間的邏輯搭建出一些新理論來,盡量標新立異的講出一些新東西來,以此來顯示他與眾不同,你去聽那些東西的時候,如果你道心不堅定,你就 可能會受那些東西影響,覺得他們講得很有道理啊,挺好啊,人家還憑這些東西去寫論文評職稱,有名有利了,你如果羡慕這些東西,那你佛學院就白讀了,出家也就白出了。

大家不要以為這是笑話,現在這種情況真的挺多,好多佛學院裡的法師忙著去考社會上的學歷,或者出國去讀碩士、博士,如果你像聖嚴法師一樣,是把這些東西當做一個工具,為了更好的弘揚佛法,那什麼問題都沒有,如果你是因為羨慕社會上的專家學者,羨慕那些人的身份和影響力,去努力獲得這些東西去了,這些東西是什麼呢? 是世間的名利而已,那你就真的白學佛白出家了。

從五停心觀的角度體會佛法的對治性

在對治性的這個角度也可以舉幾個例子,比如大家比較熟的五停心觀,五停心觀是哪幾個來著? 不淨觀,慈悲觀,數息觀,界分別觀,因緣觀,這裡的界分別觀和因緣觀有一點點重複,有的地方就把這兩個合在一起,然後又加了一個念佛觀,對吧? 所以五停心觀有不同的說法。

你看看這個五停心觀,佛法的對治性就表現的很明顯,不淨觀對治貪,尤其是貪色身,不管是貪自己的色身還是貪別人的,廣義上的不淨觀是包括九墓地觀和身至念,前面一個是讓你去觀屍體的腐爛變化,後一個就是去觀想你自己的身體是多麼的污穢不堪,這個不淨觀主要是來對治貪心所的。然後呢,用慈悲觀來對治嗔,界分別觀對治愚癡,包括那個因緣觀,其實這個就是我們剛才說的那個境學,就是這個世界是怎麼一回事,從聲聞乘的教法來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是講因緣觀,講因緣觀的時候就比較複雜了,它就是我們說的那個緣起觀,你看聲聞乘講十二緣起,這主要是講人我的輪迴,從人我的角度講流轉和還滅, 聲聞乘的緣起主要是講人我,沒怎麼講法我,講「人我」,他從二個角度都講了,流轉、還滅都講了;然後到了大乘中觀呢,其實中觀有沒有講緣起呢? 這是一個問題,有人說「八不」就是緣起的描述,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這「八不」就是緣起,但是也有人說他不是緣起,因為他只講破沒講立,只破不立嘛,那如果勉強 說他講緣起的話呢,那就只能說他講了緣起理論中「還滅」的方面,沒講緣起的流轉方面,就算這個緣起連人我帶法我的還滅全都講了,但沒主要去講流轉,我告訴你這些東西怎麼破掉。但是沒告訴你它是怎麼來的。那到了唯識,唯識是連人我帶法我,連流轉帶還滅全給你講了,這就是賴耶緣起的內容,所以這也是一個次第。如果你去仔細體會緣起的內容的話,也像剛才我們說的有一個次第在裡面,而且你能夠知道任何一個理論它是在哪個層面上來講的。界分別觀也好,因緣觀也好,還是不同的緣起理論也好,對於這些東西努力去學習、理解、體悟,甚至於通過修行最終去親證,這實際上就是真正在對治我們的愚癡。

然後再說一下念佛觀,一般來說念佛觀最基本的作用是對治放逸,人總是有放逸的時候,總是有提不起勁來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要通過念佛,通過念誦名號來思維佛菩薩的功德,然後想到你跟佛菩薩的巨大差距,來產生那種時不我待奮起急追的幹勁,這就是精進,這是念佛觀最根本的作用了。

當然我們聽人說念佛可以積累福報,那是在這個基礎上的副作用,大家不要太去追求福報這個東西,你努力修行和學習佛法,作為副作用的福報不用去求自然都會有的。然後呢,數息觀主要是對治散亂,你修禪定,通過數息培養你這個專注力和憶念力,對治散亂。 你看佛陀給我們講五停心觀,這是對治我們煩惱的一個綱領。

從五根五力的角度來體會佛法的對治性

再舉一個例子,還有一個詞叫五根五力,這東西一看太簡單了,但是在我們學佛之前,你要是對這些東西好好體會的話,是非常關鍵非常有用的,我們前面不是說了嗎,你就算是念佛往生淨土跑到極樂世界去,還是滿樹上的鳥唱五根五力給你聽,為什麼佛在真正的講聲聞乘和大乘教法之前先給你講五根五力這些東西呢? 其實你仔細體會就會發現,這才是你真正學習佛法的能力。

五根是什麼? 我們說這個人根性很好,很有善根,那你的根性和善根到底表現在哪裡呢? 你說這個人是個好人,經常扶老奶奶過馬路,就是善根嗎? 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善根,被老奶奶訛一下你的善心可能就退了,這不是真正的善根,真正的善根是就是前面所說的五根的總合,一個人真正有善根,有學佛法的這個根基和能力,是要從這五個方面來體現的,這五個方面叫信、精進、念、定、慧,這個具體就不解釋了,這都是太基礎的東西了,解釋細了大家肯定嫌煩。

但是要強調一個要點,首先是這五種能力都要具備,你不能只具備某一方面,只具備一方面就會出現一些不好的狀況,大家都知道兩句話叫做,信強慧弱容易愚癡,慧強信弱易生邪見,所以這個信和慧就象兩 腿一樣,兩條腿走路要平衡,一條腿邁出去了,另外一條腿要跟上,要不然的話你左腿邁出去了右腿不跟上,然後左腿一直往前邁,那你就劈了叉了,那你還怎麼往前走? 然後呢,這個精進和定是一對概念,也像兩條腿一樣,精進也叫勤,四正勤的勤,大家知道那個二十億耳的故事,就是太精進了,然後累得受不了了,想還俗回家,所以當一個人過度精 進的時候,覺得身心很累的時候,佛告訴你說你去修修禪定,調節一下,但是當一個人整天在盤著腿修定的時候呢,也可能出問題,他可能耽擱在享受禪定的愉悅了,佛法上卻在那裡原地踏步了。這個時候佛要告訴你應該去精進,這樣來均衡一下。剛才信和慧是二條腿,加上這精進和定就是四條腿了,四條腿一般來說就比兩條腿跑的更快了。當然四條腿的平衡性要求也更高,那怎麼來平衡呢,大家注意還有一個「念」,就是四念處的念,念就是對前一刹那甚至更久以前認識的東西的憶念,不但有憶念,還包括一種覺照,前面四個東西信、精進、定、慧如果象四條腿的話,這個念這象眼睛和大腦一樣,他隨時調節這四條腿的平衡,讓你很協調的往前走。

大家不要小看這些基礎的東西,而應該要有意識的把這些形成勝解,融入到自己的骨髓里去,你要知道這是幾種能力,這幾種能力綜合在一起,很平衡,你才能真正的在佛法上深入。我們學佛首先是要觀察自己的各種能力,觀察自己這些方面哪個可能比較強,哪個可能比較弱,如果有強有弱的話,我們怎麼來有針對性的提高弱的方面,最後很協調的往前走,所謂的往前走就是我們從凡夫往聖者的方向走,如果你連這些東西都不能有意識的去分析觀察,不能自主的提高改善的話,你在佛法的道路上是很難進步的,為什麼? 如果你連這些東西都沒搞明白,沒有在自己的思想裡邊形成一個修學程序的話,你就象個小孩還不會爬的時候呢,就想著要跨欄了,那你想想你蹦的過去嗎? 所以要有意識的去提高這些方面的能力,而且懂得它們之間的均衡和調節,這個調節也是一種對治性,這也是佛法的對治性原則,這個其實也是需要好好體會的。

 

【學習佛法的四項基本原則(四)純粹性】

學習純粹的佛法是修行和學習的保障

前面已經說了三個原則了吧? 還有最後一個就比較簡單了,我給他起了個名叫純粹性,或者叫純正性,反正是個名,怎麼叫都行。為什麼要強調這個東西呢? 是因為我們現在其實很多人學佛法學的太亂,當我們沒有什麼真正的分辨能力的時候,碰上什麼我們就學什麼,而且我們在討論一些問題的時候,經常會吵架,動不動就說某某老法師怎麼說,某某祖師怎麼說,這樣的標準合不合適呢? 其實不合適,就象我們以前在一個佛學院讀書時,那個佛學院的院長,在教內算是數得上的高僧大德,大家討論問題的時候,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理解,標準是什麼,應該來說只有二個,一個叫教證,一個叫理證,大家學唯識就知道,在論證阿賴耶識的時候教證有五個,理證有十個,叫做「五教十理」對不對?

所以你要證明一個問題只從這兩個角度來講就行了,教證是什麼,就是佛有沒有說過,在哪部經裡面說的,這可以做為我們討論這個問題在聖言量上的依據,理證就是世俗的邏輯,就是按邏輯來推論,你這個邏輯有沒有問題,如果你能夠找到佛說的一句話作為前提,但是你在推論的時候邏輯出了問題,那你的結論也會是錯的,這是討論問題最根本的依據,從教證、 理證這兩個方面來討論就行,從這兩個方面來討論你有沒有錯。但是有的人就認為,我們在這個佛學院讀書,那某某法師就是絕對的權威,他說過的任何話你就必須得認可,那這是什麼? 這就是依人不依法了對不對?

所以不能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討論問題,他是高僧大德他也會犯錯,而且可能他在那個地方說這句話是對的,到了這個地方說這句話就不對了,就象我們說的那個對治性一樣,那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八歲上小學的時候就談戀愛的話,你爸媽肯定是要打你的,對吧? 但你如果不出家的話,你到了二十八歲還不談戀愛的話,你爸媽就著急了,就催著你去相親了,對不對? 那你當了和尚呢,如果你爸媽還催著你相親的話,那你還不氣的吐血了? 所以不能說某某大德說過的話就跟聖旨一樣,放之四海而皆準,現在很多人在學印光大師文鈔,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曾經說過什麼話,就拿著跟聖旨一樣,這樣是不行的,為什麼? 他那個文鈔是以書信為主,書信是什麼呢,誰有問題給他寫信,他針對這個人的情況來回復,這在當時是具有對治性的,在印光大師那個時候,對寫信來問他的那個人來講,印光 大師當時的指導可能是對的,是有效果的,我們相信祖師的德行和能力,他基本上能針對具體的人和具體的事情給出一個合理的建議來,但是你把他那句話拿到現在這個時代普及到任何一個人的時候,還把那句話當成一個聖旨,不允許質疑,那你就成了笨蛋了,是吧?

我們這裡強調的純粹性呢,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是你學東西的目的要純粹,就象我們剛開始說的破我執、破法執,斷煩惱、證實相,證人空、法空,證斷德、智德,這是學佛的終極目的,一切圍繞著這樣的目標來努力,你在佛法上的修學才會純粹,如果你學一些教理和法門,或者跟人討論問題,你的目的是獲得名聞利養,像有些人努力要獲得一個社會上的碩士、博士, 自己當了十幾年和尚了,還覺得這個出家人身份不如人家社會學者,看見人家大學裡的教授學者還覺得自卑,還挺羨慕人家,非得要去考個博士混進大學教書去,這樣才顯得有身份,如果你是這樣的目的學佛法呢,那就很可悲了。所以你學習佛法的目的要純粹,你跟人辯論佛法,也不能是為了壓倒別人,讓別人沒話說,顯得你比別人強,大家可能都學過因明方面的東西,因明就是一種辯論術,因明學好了,你就很容易用這種東西把別人駁倒,但是如果你討論問題的目的是為了顯得別人不如你的話,那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你剛開始一定要目的純粹。

大家可能覺得講這個東西有點多餘,但是我覺得還是很重要的,這個是我自己的一些感受了,我們讀佛學院的時候也經常見到那種情況,佛學院的一些領導和法師羡慕社會上那些學者,然後自己想方設法的去考社會上的學歷,見了學者就點頭啥腰,見了外來的法師就一臉的不屑,跟社會上的「同行相輕」似的,那你當和尚幹什麼? 學佛法幹什麼? 這是從目的上來講,要保持個純粹性,要不忘初心,不能忘了最初發心學佛和出家的目的。當然要是有人說,我出家就是為了混飯吃,為了混個大和尚人五人六的忽悠居士,你要這麼說的話,那我也就沒辦法了。

大家現在學佛,不管是佛學院也好,還是在寺院常住也好,大家學東西的外在環境其實是很不容易的,現在這種外部的學習環境並不是很好,很多缺陷和弊端,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很難有真正讓你安心修學的氛圍和環境,而這時候大家更要堅持純粹的目的,不管外在的環境怎麼樣,不是說吃的住的生活條件,這些生活條件都是無所謂的,主要是外在的一些亂七八糟的觀念, 大家看到的一些不如理如法的事情,這些東西產生的干擾可能很大,你能夠在這個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斷的純粹自己的道心,堅定自己的道心,才能夠真正的學到東西,要不然很容易退失學佛法的動力,甚至退失了信仰。這些年也見到一些法師或者同學,剛開始的時候都挺有道心的,後來忍不住世俗觀念的誘惑,想要出國讀個博士回來啊,回來後想方設法跟那些學者坐在一起,獲得社會上認可的身份啊,這樣的情況很多,很多人可能覺得自己身份越來越高了,粉絲越來越多了,樂在其中,但是在周圍有道心的人看來呢,也就越來越世俗了。

我們說你在社會上做個普通的人,你要有人格,勝不驕敗不餒,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卑不亢,有禮有節,那你出家了作為僧人呢,你更要有僧格,時時刻刻要記得 學佛出家的目的,不要去為了名聞利養忙碌,去忙著應酬甚至討好信眾,如果你忙著做這些事情,可能會看上去很風光,但是如果讓我們來看就會覺得可惜,因為你本來出家了,有更好的學習佛法的條件, 本來你可以在佛法方面更深入的,但是你追求社會上那些世俗的東西去了,到最後可能會離自己當初學佛出家的目的越來越遠了。

第二個方面是學習的內容要純粹,佛法有那麼多的經律論,汗牛充棟,到了現在這個年代,是個人就能出本書了,隨便你是誰,拼拼湊湊的複製粘貼點東西,就能出本書,就算不正式 出版,你內部印刷了結緣,太容易了,所以有人說現在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那我們學佛法呢,好像資料更豐富了,好象是更有利於學習了,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干擾也更多了, 就是沙子里邊淘金子,沙子越來越多了,金子就越來越難淘了,那怎麼辦呢? 那你就要有能力對學習的資料和內容進行篩選,如果從內容的純粹性來講,最純粹的肯定是佛講的經,當然有些偽造的經就不算了,比如像《大藏經》裡邊「疑偽部」的內容,還有好多民間的什麼善書,這些東西乾脆就不要去看了,除非你想批判他,想搞明白這些東西錯在哪裡,幫助別人搞清楚對錯,除非你是出於這種目的,要不然你學他幹嘛?

就象有個什麼《天地八陽神咒經》,大家見過吧? 好多寺院還擺著結緣的,有的人還在那裡討論這個東西到底是不是佛說的,你稍微看看就知道了,那裡面一開始就說,佛說這個「人」呢,是一撇一捺,這一撇代表的是「真」,那一捺代表的是"正",你想想佛會說這個「人」是一撇一捺嗎? 佛是印度人,印度的文字裡面「人」能是一撇一捺嗎? 所以一看就知道這個經是偽造的了,那你去學這些東西幹什麼呢? 再有就是現在那些掛著高僧大德的名,但是講亂七八糟的東西的,那些所謂的心靈雞湯之類的東西,那就更多了,這些東西呢,食之無味,棄之也不用可惜,別去學這些東西浪費時間。

還有一個情況,就說我們現在的人很喜歡說我要一門深入,不要學夾雜了,就是我認可了這個法師,或者是這個居士,覺得他很了不起了,我就只學他的,或者是以他的為主,其實這種情況也很麻煩,很容易出問題。

如果是你真正想深入佛法的話,那就學最純粹的經論,經是佛說的,論呢,最根本的是彌勒菩薩,還有龍樹、無著、世親、提婆那些菩薩的論,所以經論如果是按照權威性和純粹性劃個等級的話,最根本的是佛講的經,然後是彌勒菩薩講的幾個論,彌勒菩薩是未來佛,他講的論等同於佛經,然後是龍樹菩薩、無著菩薩這樣的初地菩薩,他們是佛陀授記過的真正聖者, 再然後是世親菩薩、提婆菩薩,他們是加行位的菩薩,義理通達無礙了,再往後才是歷代祖師的著作,印度的像陳那、護法、安慧等等論師,中國的像智者、吉藏、法藏、窺基、慧遠、慧能等等這些最頂尖的祖師,再往下才是那些高僧大德,所以你看這個越純粹的東西越權威,比如說某個祖師有些話跟佛講的有矛盾,怎麼辦呢? 那要麼你有能力搞明白它其實不矛盾,你能搞清楚,你要搞不清楚的話呢,那你就要先聽佛說的,而不能拿著祖師的話來跟佛說的話抬杠,你不能說我更認可祖師,我相信祖師比佛陀說的對,這是不行的。

前面說的是對經論和祖師著作的態度,那現在的人呢? 以前的時候經常看現在的人講佛法的時候出現的一些笑話,很有意思的。比如有一個大德很有名,早些年我們剛學佛的時候,大家都很崇拜他,好多人都在學他的東西,後來看著看著就覺得他講的好多東西不是那麼對勁,慢慢的就不喜歡了,就對他的一些說法產生質疑了,然後呢周圍一起學佛的人就罵你,說你算個什麼東西,竟然懷疑高僧大德,你最大惡極啊,你要下地獄了。那我說我給你講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你說的那個高僧大德的書裡講的,那個高僧呢,說他以前收了一個徒弟,是個小沙彌,有神通,飛到天上去玩兒,被魔王給扣住了,然後那個小沙彌的身體 在天上被扣住了,他的神識跑回來向這個高僧求救,這個高僧就教那個小沙彌念楞嚴咒,小沙彌回到天上一念楞嚴咒,那個魔王的網就破了,然後小沙彌的身體就回來了, 我估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吧? 反正具體是哪個老和尚咱們就不說了,關鍵是這個故事講完之後呢,還有一個後續的解釋,那個老和尚說,為什麼那個小沙彌會被魔王給扣住呢? 他給了一個解釋,說「這個小沙彌雖然已經得了五眼了,但是還沒有得六通」,諸位,這可是個名聞世界的高僧大德啊,他告訴你說這小和尚得了五眼了但是還沒得六通,你們聽出裡面有什麼問題來沒有? 得了五眼了,五眼是什麼? 是人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對不對? 那得了五眼就成佛了,成佛了還沒得六通? 六通是阿羅漢就能得的,除了漏盡通,前五個外道都能得,加上漏盡通阿羅漢都能得,一個已經得了五眼成佛的人竟然沒有得六通? 這就像是有人告訴你這個法師已經活了八十歲了,但是在他沒活過八歲和十八歲這個階段,你覺得合理嗎? 他生下來就八十歲啊? 當一個名聞天下的高僧大德出現那種完全堵不住的漏洞的時候,那你就可以懷疑他的水準了,當然最好不要去懷疑他的道德,一個人見解有點錯誤,不代表道德不好,我不能因為他表述問題出現一個漏洞,我就說他道德不行,但是你可以質疑他的佛學水準和修為,可以懷疑他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和合理性。 如果不不敢去質疑,只是因為他是個有名的高僧就不敢質疑的話,那你也就沒法真正的深入佛法了。

所以為什麼要強調這個純粹性,大家剛開始學佛估計大多都不是從佛經入手的,肯定是因為各自的因緣接觸到的一些人或者材料開始學的,那這個時候我們沒有辨別能力的話,很容易因為別人說這個大德名氣多大影響多大,你就無條件的接受他的東西了,剛入佛門的時候這樣也無所謂,但是在真正發心學法義的話,一定要拋開這些東西,不要盲目的相信權威, 更不要因為情執拼命的維護權威,真正的祖師大德不怕你質疑,甚至都會歡迎你質疑的,要相信祖師大德們有這個心量,沒這個心量的我估計也就不是什麼真的大德了。

今天大概就先說這些吧,主要是講了幾個學習佛法的原則,也稍微捎帶著講了一點教理在裡邊,很多概念如果展開來說呢,可能時間就不夠了,耽擱諸位法師一個下午的時間,聽我瞎嘮叨。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