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賞:《從「無間惑滅智」的杜撰看唯識論著的斷句問題》

 

【琅琊閣按:本文是《成唯識論直解》、《解深密經直解》的作者林國良教授帶領的「唯識譯經組」學員針對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居士發明的「無間惑滅智」一詞的辨析。窺基大師在《成唯識論述記》卷10說:「真見道中唯取無間惑滅智生。故說初斷。非相見道亦能斷故。」此句裏面的「無間惑滅智生」的正確斷句是「無間、惑滅、智生」,意思是「在無間道,分別二障滅,無分別智生」,不是蕭導師所説的「無間惑滅智生起」。[1]

 

Original 肖軍 唯識譯經組 2018-12-18

編者按:此文為清涼學院唯識研究班一位學員的學習心得,主旨是破某團體杜撰的「無間惑滅智」,及由此而來的胡亂發揮。此文提出,學習唯識論,當依唐代唯識注疏。此說雖為常談,但當代聰明人太多,自以為是的發揮也太多,所以還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從「無間惑滅智」的杜撰看唯識論著的斷句問題。

作者:肖軍

 

最近從網路論壇上,及與同修討論唯識法義時,關注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唯識論著的斷句問題,如果無法正確斷句,則會導致內涵差異南轅北轍,進而引發錯說法義的因果問題。下面以「無間惑滅智」的杜撰為例,說明由此而導致的問題,並進一步探討如何如實如理地閱讀唯識論著。

先行摘錄《成論》及《述記》有關文字,然後逐句釋解。

《成唯識論》卷10:「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 所知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

解釋:《成論》說:見道所斷煩惱所知二障種子,是在極喜地(即初地)見道的最初階段就完全斷除了,該二障的現行活動,在地前逐漸的加以制伏。這是一個總的原則。

本段論文中有「見道初斷」句,這句話的不同斷句會導致涵義差異:一種是「見道初,斷」,一種是「見道,初斷」。本論取「見道初,斷」,為何? 請看下面《述記》中的解釋。

《成唯識論述記》卷10:「述曰:初中先明煩惱障,以體性麁,三乘共斷,易可見故。分別種子,不論二乘,說菩薩者,於極喜地見道初斷,以見道位體性稍寬,乃至相見道後得智起位久時,猶名見道,今簡於相,唯真見道。真見道中唯取無間,惑滅智生,故說初斷,非相見道亦能斷故。」

解釋:《述記》說:本段論文並不是在討論二乘道的狀況,是在說菩薩乘的法義,在極喜地見道的最初階段斷,這是為什麼? 因為見道位的體性稍顯寬泛,其包含「真見道」與「相見道」的不同階段,又涉及根本智與後得智。故相見道後只要沒進入修道位之前的很長階段,都是見道位的範疇。那為了清晰表達斷分別二障種的具體階段,就說「見道初,斷」,這就排除了「相見道」階段,只取「真見道」階段;而「真見道」中,只取「無間道」階段,因為無間道斷障,解脫道出生解脫智。所以說這個初斷,是在真見道的無間道階段,完全的斷除了分別煩惱所知二障種子;並不是相見道階段也有斷分別二障種子的功能。

本段述記中的「見道初,斷」,及「無間,惑滅」,應該如此斷句,涵義也如上述解釋中的那樣,這可以說是窺基法師的本意。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上面的解釋而另做他解的話,那也只是他們自己的理解而言,並非是唐代唯識宗師的意思。所以下面再引慧沼法師的《了義燈》中解釋本段述記的文字,做進一步說明。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7:「論:煩斷障中等。本釋言極喜住,簡彼二乘。 初見初斷,簡相見道。 就真見道,但取無間,故說初斷。西明並取無間、解脫二心同斷。簡後三心. 十六心等。《要集》云:有釋為勝。今謂不爾。前第九雲:無間、解脫,斷惑證滅,期心別故。不說同斷。若定同斷,如何得言期心別故? 又要二道方能斷惑,即違下文:‘菩薩利根,剎那剎那能斷證故。’以二共斷非剎那故。又《雜集》第九云:‘斷對治者,謂加行及無間道。持對治者,謂解脫道。’不說為斷,但云持得。」

解釋:關於煩惱障見道所斷等文字,「本」(《述記》)說是在極喜住(住、地相通),這樣就排除了二乘的狀況;初見道位最初斷除,這就排除了相見道階段。而就真見道階段,只取真見道中的「無間道」階段,所以說是初斷。

西明(圓測法師)的觀點是取無間道、解脫道二心共同斷除分別二障種子。但他也排除了相見道中后三心及二、十六心等階段。

《要集》(道證法師著)中說,有取二心同斷的觀點更殊勝。

今(慧沼法師)評論說,這種說法不對。下面分三點理由破斥圓測。

一、前《成論》卷第九云:「無間解脫,斷惑證滅,期心別故。」無間道、解脫道,一個是斷除煩惱,一個是證得擇滅,其在加行位中的期望心是不相同的。所以不說是二心同斷分別二障種子。如果一定要說同斷,那為什麼《成論》要說「期心別故」呢?

二、如果一定要堅持說需二心(無間道、解脫道)共同來斷除分別二障種子的話,又違背了《成論》卷十中的說法:「菩薩利根,剎那剎那能斷證故。」因為菩薩根利,在進修階段,一刹那一刹那能斷能證,功能不同;而如果需要刹那a與刹那b二心同斷一障的話,那就不能稱為「刹那」了。

三、《雜集論》第九云:「斷對治者,謂加行及無間道。持對治者,謂解脫道。」所以《了義燈》說「不說為斷,但云持得。」該論也明確說明瞭無間道與解脫道功德不同。

故唯識宗祖師一脈相承的說法就是:分別煩惱所知二障種子,在極喜地見道位的真見道階段斷除,更明確是指真見道中的無間道階段完全斷除。而相見道階段是沒有斷除分別二障種子的功能的,這也為唐代唯識宗祖師窺基、慧沼、圓測等所共許,而圓測與窺基只在真見道的無間道與解脫道二心共斷與否上,觀點有所差異而已。

通過上面舉證唐代唯識著作並加以詳細解釋后,我們可以討論另一種斷句的問題,如果把「見道初,斷」斷成「見道,初斷」,就會有人理解成見道初斷一部分分別二障種子,這樣再根據見道分真見道與相見道,說相見道也有斷大部分分別二障種子的功能,而進一步就可以把唯識真見道捅到七住位了,這樣貌似也有理有據了。【琅琊閣按:這裏指蕭平實導師的大乘見道在七住位的斷句邏輯。】

而把「無間,惑滅」連起來解讀後就可以發明「無間惑滅智」這種名相了,就如下面摘錄的部分文字一般。

比如有某組織【按:正覺同修會】寫的書中,針對上述《述記》中的文字,有如下解釋:

 《成論》云:「真見道中唯取無間惑滅智生,故說初斷,非相見道亦能斷故。」此謂真見道位明心之時,唯得根本智無間惑滅智,此無間惑滅之智,乃說初明心時之多刹那間所起無間滅惑之智,此智粗淺,唯能斷煩惱中見道所斷之異生性種子,而不能斷盡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異生性種子。然而此無間惑滅之智,雖然只是根本智,雖然其智粗淺,唯斷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極少分異生性,而此極少分異生性卻不是相見道位所能滅除者,必須是觸證阿賴耶識心體之多剎那無間之際所得根本智方能滅除者;然後要依此無間惑滅智為基礎,方能進修相見道位諸法故。此位由多剎那間證得無間惑滅智故,初斷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異生性種子,而未能斷盡,要在後後時之相見道滿足時,方能斷盡。

如上解釋可謂天馬行空,浮想聯翩,雖然貌似內容豐富,但這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想像,說為唯識武俠小說也不為過,為何? 其並未嚴格按照唯識宗祖師的論著的思路來解釋,甚至對唯識宗基礎知識都嚴重缺乏瞭解。這樣卻來解釋《成論》及《述記》,說是可以代表玄奘法師的本意云云,就已經把自己放在了一個篡改唯識論著的行為中了,這樣的因緣果報,真是不可想像啊。因為窺基、慧沼一系才能真正代表玄奘法師的本意,其著作都安安靜靜的躺在大正藏中,坊間對於唯識有興趣的人,為何不去加以閱讀理解,卻喜好看那類天馬行空的唯識武俠小說呢?

本文行文至此,目的也並非破斥上面所引某組織寫的那段文字,因為其中錯誤連連,不值一駁而是想通過文字斷句的問題,引發探討錯解法義的因果問題,因為錯說法義會背負極大的因果,這雖為人們所共知,但我們往往在不經意間就犯了,比如我們會說「斷二障中的這個“斷”字,應該是斷開,不是斷滅如何如何......」,這已經把自己置於一個危險的境地了,因為你的這個說法,沒有唯識宗祖師相應的記載為你背書。若真正想學唯識宗法義的學人,當遇到上面斷句問題時,應該直接參考唐代唯識論著如《述記》、《了義燈》、《演秘》、《疏義演》等,這些著作也是在為後人做背書,我們就能少擔無謂的因果事項,因為相信這些說法是直接來自於玄奘菩薩的口授。

有人會質疑說:「你這個討論法,不是在搞學術研究嘛? 這個沒意思,我要追求實證。」說的貌似也有道理,但是我們必須瞭解,佛陀正法的威德力,在目前的娑婆世界裡,不就是通過名言來加以傳遞嗎? 三藏十二部都是名言,這些是規範我們學佛人的準繩,使得我們不會流落在外道觀點中,所謂「離經一字,即同魔說。」而我們畢竟沒有生活在佛陀在世的年代,不能親聞佛音。所以還是應該尊重經典、尊重唯識宗祖師的論著,尊重各宗大德的著作。在這些正法面前,我們個人永遠是渺小的。願與各位同修共勉。

 

2018年12月17日星期一晚。

 

[1] 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 (3)

1. 《成唯識論》沿用《俱舍論》之「四道」概念,在加行道後,為真見道之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 ;無間道是斷除見所斷種,故稱「惑滅」(《成唯識論》常總稱二障為惑),之後解脫道有生空智、法空智出生 ,故稱「智生」,證我空真如、法空真如。

斷除隨眠或種子,出生無分別智(生空智、法空智)──「惑滅智生」,在真見道已經完成,後來的相見道沒有這些功能,它只是模仿、學習真見道,讓說法方便的智慧更加深細而已。 故《述記》說:「真見道中,唯取無間(道時)惑滅智生,故說初斷,非相見道亦能斷故」。

蕭居士顯然不熟悉《俱舍論》,誤讀《述記》中之上句,依文解義,斷句錯誤,發明「無間惑滅智」此一名相,也不明《成唯識論》已明言斷煩惱只在真見道位,所以會主張相見道能斷煩惱,「所斷煩惱、所證後得智, 雖然皆較深細......」。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