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正的壞人,從來都不可能覺得自己壞!

 

作者:紫俠狼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000271/answer/823826000

v2-95bb2a890cb88a42762653c333cefa46_1440w.jpg

1、

莫言在2012年的諾貝爾獎領獎台演講致詞中,講過一個他記憶中最深刻的故事:

莫言小時候本來窮,有一年過中秋節。家裡難得包了餃子,每人只有一小碗。正要吃的時候門口來了一位乞討的老人,莫言二話不說端起半碗紅薯干遞了過去。不料老乞丐一把推開,怒駡道:"你們全家都吃餃子,卻給我一個老人吃紅薯干,你們的心是怎麼長得?"

莫言當時懵了好一會才回過神,正要發作,但被母親制止。最後母親端起自己的半碗餃子給了老乞丐,乞丐才消了氣。

本來是中秋佳節的美好氛圍,莫言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端出的一碗"好心"卻被老乞丐當成了驢肝肺。

"你的心是怎麼長的?!"

這一句惡毒的質問使得莫言在半個世紀后都一直無法忘懷。

關鍵的問題在於: 老乞丐罵得是那麼義正辭嚴、字正腔圓,簡直像是經過專業的訓練。不知情的人乍得一聽還以為這個老乞丐是莫言他爹。

其實莫言跟老乞丐十八桿子也打不著,五百年前都沒瓜葛。

既沒有説明他的義務,更沒有贍養他的責任。

我們不難發現: 生活中總是有些人,他們只要一開口。就以"老子"自居,訓斥別人如犬子。就好像他是全世界的債主,所有人都欠著他還不清的義務。

這個老乞丐如果現在還活著,一定會認為:

"如果不是我當年教會了莫言如何做人,哪有今天的諾貝爾獎得主? 莫言你得了獎竟然不來感謝我,你的心是怎麼長得? "

 

2、

東晉時期,我國排名第一的書法家王羲之也有過類似的遭遇:

有一天,王羲之在大街上閒逛。看到一位老婦人正在炎炎的烈日下叫賣扇子,卻無人無津。於是他心生善意,上前跟老婦人說:"大娘,我給你的扇子上寫幾個字,保證有人搶著買。

"老婦人雖然不情願,但心想反正也沒人買,索性死馬當活馬醫,就答應了結果沒多大功夫,王羲之題字的那些扇子被一搶而空。老婦人喜極而泣,第二天趕緊拿著扇子堵在王府門前攔住王羲之說: "麻煩你給我的扇子寫上字。"

王羲之哭笑不得,推脫自己還有公務在身,急著出門。兩人拉拉扯扯,老婦人突然發飆,指著王羲之的鼻子大罵道:"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你不懂嗎? 會寫字就了不起呀,書都讀到狗肚子里了嗎? "

王羲之當時的表情據史書記載是四個字: "笑而不答"。

如果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一臉苦笑,無言以對"

如果有人穿越回去把王羲之的表情定格一下,傳到網上,他老人家現在絕對是表情界的一線網紅。

最後王羲之只好繞道而行,至今浙江紹興還保留著一個古跡叫"躲婆弄"

有時候生活就是這麼富有戲劇性:

當你做了一件好事,然後攬鏡自照。竊喜自己是一名安靜的美男子時,現實往往會一個巴掌打碎你的鏡子。因為在某些人眼裡,別說是美男子了,你連人都不算,你只不過是一台行走的提款機。

只要他們有需要就可以隨時來取錢:

什麼? 不給密碼? 不給我就投訴你! 我這麼窮你憑啥不給? 你媽沒教你怎麼做人?

我思索了半天也無法接通老婦人的腦迴路,除非這個老婦人是王羲之他媽,否則她怎麼可能罵得如此理直氣壯呢?

 

3、

再來講一個遭遇,這是我本人的親身經歷:

有一天,我在電話裡跟一個朋友要賬。朋友先是推三阻四,但我執意索要。最後他惱羞成怒,大吼道: “不就是一千塊錢嗎? 少了這一千你能死了還是掉塊肉? 早知道你是這種人當初我就不跟你借了!哎呀,你真是大爺!” 

我剛說出口,他就掛了,再打,通話中。

聽著電話裡「嘟嘟嘟」的聲音,我的心裡何止有幾千頭草泥馬在奔騰。

但奔騰過後,我的內心還是久久不能平靜。

不是因為生氣,而是我居然陷入了反思。

我在想:

是不是我借的太少了,也要的太急了,而且逼得他太緊了? 是不是我說的哪句話太刺耳,逆捋了他的情緒,所以劃燃了他心中的怒火? 要不然他怎麼會像罵孫子一樣罵我? 沒有理由啊。

我日思夜想、朝思暮想、無論是橫著想豎著想依然想不通。

只好上百度找一位高人傾述,高人說:

現在借錢的都是你大爺,不是大爺勝似大爺。凡是借錢玩失蹤的人,你就當他死了。他如果還了,你權當自己發了外財;他如果不還,你權當給他買了棺材;千萬別拿你的君子之心,去揣測他的小人之腹。白天不懂夜的黑,君子不懂小人的壞。你想得越多,就越懷疑人生。

你只需要知道一個道理: 如果你花錢買個大爺不趕緊給他送終,反而天天擱心裡供著,那你就永遠會活得像個孫子。

於是,我豁然開朗。

其實無論是在歷史書上還是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一直都存在著一種不可思議的人:

他們從心底覺得自己比別人更高一等,他們的邏輯也比強盜更勝一籌。強盜拿了你的東西起碼承認那是搶,但是他們搶了你的東西還要逼著你承認這是你欠他的。

其實你哪裡欠他了? 你最多欠他媽一個避孕套而已。

巴斯卡說: 有些人的靈魂裡寄宿著蒼蠅。

其實這是一個暗喻,因為蒼蠅就像是小人的基因。

小人死了,蒼蠅還活著,繼續尋找下一位散發著屎氣味的宿主。

一代又一代,從古到今,人類就是這樣繁衍而來。

這些吸引著蒼蠅的宿主們,有的像"莫言他爹",有的像"王羲之他媽",有的像"紫俠狼他大爺",唯獨不像一個願意跟你平等對話的正常人類。

究竟是什麼樣的基因造就了他們如此扭曲的心理呢?

或許我這麼發問,他們是會表示抗議的:

"你才扭曲呢,同樣是人:憑什麼你有肉糜我吃素? 憑什麼你會書法我不識字? 憑什麼你有餘財我欠債? 天理何在? 公道何在? 我們只求公平一點有什麼不應該? "

我想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誤會了:

好人都覺得壞人壞得不可思議,壞人卻覺得好人好的不夠徹底

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們不妨再來看一則曾經被全民大討論的新聞事件。

 

4、

2014年2月8日,鄭州市一家饅頭店老闆決定免費給環衛工人發放「愛心饅頭」,每人每天限領三個。饅頭店的善行義舉一經媒體披露,很快就感動了全城並傳遍了全國。然而,沒想到這樣的正能量行為卻引發了負面的聲討。

什麼原因呢?

原來在3月24日,3名已經辭職不再是環衛工人的群眾領饅頭遭拒后,與店主爭吵起來。

理由是: 免費饅頭是環衛公司給饅頭店的福利,公司每個月已經出了費用。饅頭店主不給發就是自己吃了回扣,敢問良心何在?

還有的人,要求把自己前些天應該領卻沒有領的饅頭一次性都領完。

更有甚者,不要饅頭直接要求店主折價發現金。

據統計: 店主劉某自掏腰包一萬三千多元,累計發放愛心饅頭兩萬多個。

本來做好事不求回報也就罷了,結果還招來一片謾駡和百般刁難。

最後劉某忍無可忍,只好親手摘掉了「免費發饅頭」的招牌。

我現在講這個故事依然會感到痛心: 本來一艘載著善良的小船才剛剛起航一個多月,就這樣輕易地被一些不良群眾的唾沫一口打翻。

可是我們如果責罵這些群眾,似乎又找不到棒殺他們的理由。

因為他們也並沒有犯下什麼不可饒恕的罪行,最多只是貪心了一點點而已。

辭職的環衛工人想:三個饅頭不就是一塊多錢嘛,你作為老闆家大業大,又不差這點。 再說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你能免費發饅頭還不是環衛公司出的錢? 說不定公司出了五個饅頭的錢,你自己黑了兩個,我沒有舉報你已經手下留情了。

要求補領的環衛工人想:我有一個多月沒領,算算怎麼也得一百個饅頭。這一百個饅頭本來我能領到手,本來你也該發放。只不過是我上個月沒來先存放在你這而已,今天一次性領齊屬於我的饅頭,這沒毛病吧。

要求折現的環衛工人想:天天發饅頭,你們就不懂得發點大米? 做好事不切合受助者的需要,這不是坑人嗎? 直接給現金多好,我自己想買啥買啥。反正我也沒多要,這過分嗎?

其實這些造謠者沒有一個覺得自己有錯,相反,甚至還有點委屈和不滿。

可是按常理來說: 受害者才有喊冤的權利,受益者哪來叫苦的底氣?

或許有的人會開脫說:

所謂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底層民眾是由於長期在社會的深水區馳遊,沒有享受到太多的光照。心底難免會滋長陰暗,養成貪便宜的市儈之氣。從而對淺水區充滿了嫉妒與敵視,難以再相信這個世界對他們的善意。

我承認這是一個可以勉強值得參考的理由,但絕不能成為一個為他們的齷定蹉行為辯護的藉口。

同樣生活在底層,我也見過不少貧窮而善良的人,至少像這次領饅頭和麵包的大部分群眾還是懷著感恩之心的。

所以: 物質貧窮並不是他們作惡的根源,真正的根源是他們心窮。

為什麼心窮?

根本原因是他們大腦中的認知程式出了問題。

其實不只是普通的市儈無賴死不認錯,許多殺人放火的大奸大惡之徒,同樣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死不悔改。

 

5、

戴爾卡內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開篇就記錄了一個被警署總監稱為「紐約治安史上最危險的罪犯」克勞雷的故事。

1931年,一名外號「雙槍殺手」的罪犯克勞雷。因為拒捕,在公寓里與150名警察展開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激烈槍戰。

最後警方動用了催淚瓦斯、爆破以及狙擊等等反恐聯合戰術才終於將克勞雷射傷並制服。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場面,拍成電影的話絕對是好萊塢級別的警匪大片。但是就在克勞雷中彈被捕前,居然趴在地上寫血書為自己喊冤,他寫道: "在我的衣服裡藏著一顆疲憊的心——那是一顆仁慈的不願意傷害任何人的心。"

不知情的人還以為他這是受了多大的屈辱才迫不得已拿起槍去殺人,事實上完全相反。

用紐約警署總監的話形容他的冷酷就五個字: 殺人如切蔥。

比如被捕前的某一天,他停車在公路上跟女友調情。一名員警同志很客氣地敲了敲玻璃,請他出示駕駛執照。 他二話不說,抬手就是一槍,員警還沒反應過來就當場死亡。

如此冷血的畫面我們一般都以為只有在電影裡才能看到,卻不知道電影裡的惡人其實都是現實婊生下的孽種而已。

他對待員警尚且如此,對待平民就可想而知。

更加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一直到他被執行死刑的路上,還在為自己辯解:

"我是迫於自衛才那樣做的。"

一個殺人如麻的罪犯,死到臨頭都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冤。

如果被那些冤死在他手裡的人聽到了會有什麼感想? 我想沒有人能夠摁得住他們顫動的棺材板吧。

 

 

6、

據卡內基調查: 美國有許多監獄里的殺人犯基本都是如此,他們個個殺人不眨眼,卻對自己的罪行視而不見。無論他們的手段有多殘忍,他們都會從不可思議的角度證明自己有多無辜。

我記得歐洲有一個國王應該是路易十五(不確定),十分鐘愛莎士比亞。

他一邊坐在劇院裡對舞臺上的暴君恨的咬牙切齒,一邊下令對監獄裡的囚犯進行非人的虐待。

還有國內的一篇新聞報導說:

許多監獄里的重刑犯在觀看一些電影時,同樣會對影片裡的暴徒充滿憤怒,儘管他們當中有些人遠遠比電影裡的暴徒壞一千倍一萬倍。

所以: 壞人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壞,這是他們認知上最大的盲點。

他們之所以殺人,是覺得此人該死。

你為什麼該死? 因為你讓他們感覺到了威脅。

你為什麼讓他們感覺到了威脅? 不一定是因為你用刀架在了他脖子上,或者是你用拳頭招呼到了他的臉上。

可能僅僅是因為你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

沒錯,許多殺人犯的邏輯就是這麼簡單。

他們通過放大別人的過錯,來減小自己犯下的罪責。

唯有如此,他們的心裡才會沒有負疚感。因為:

如果你殺了一個好人,可能會內疚一輩子。如果你殺了一個路人,可能會內疚一陣子。如果你殺了一個仇人,可能你會沒有內疚感。如果你殺了一個拿刀的歹人,你會覺得自己是在見義勇為。如果你殺了一個正在施暴的精神病人,你會有成就感。如果你殺了一頭隨時會傷人的瘋牛,你會覺得自己是英雄。

 

7、

人最怕的就是欠債,一種是錢債,一種是心債。

無論哪一種,當一個壞人所欠的債超過心理所能承受的量,就會不惜扭曲認知以說服自己。

直到將自己的良知催眠,把這一切都視做理所應當。

所以,世界上的一切惡行,無不是從惡意開始;一切屠殺,無不是從觀念上的屠殺開始。

比如元朝時期蒙古人屠殺漢人:

殺一個漢人,只需賠一頭驢。因為蒙古人把漢人定義為第四等最低的種族。

比如二戰時期日本人屠殺中國人:

他們以殺人為樂而且相互比賽,一邊殺一邊高喊三個字:支那豬。因為"豬"就是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心理定位。

再比如十八世紀的美國人屠殺印第安人:

每剝一個印弟安人的頭蓋皮可以賣40榜。因為華盛頓公然宣稱:"印第安人與狼都是掠食的野獸,只是形狀不同。"

再比如像白人屠殺黑人,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等等用的都是同一個套路:

先把對方從觀念上貶低到與動物同等的地位,然後就可以像對待家禽一樣名正言順的任意宰殺。

他們把你描述的越低等,殺你的動機就越高尚。

這就是為什麼像希特勒這種殺人狂魔,自始至終都覺得自己偉大的根本原因。

他們相信自己的觀念是無比正確的;他們相信別人的犧牲是無比應該的;他們相信世界就是為他們的設想而存在的;他們相信地球就是圍繞他們的意志而轉動的

也就是說, 他們根本就沒有分清自己與世界的界限,以及自己與他人的界限。

也或者是,他們故意沒有分清。

還或者是,他們在慾望的蒙蔽下,無法分清。

而一個人人格成熟的標誌,就是能分清自己與世界、自己與他人的界限,

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

成熟的人,能分清自己的價值和他人的價值以及這個世界本來的價值。

如果一個人在這方面被慾望蒙了眼或者被豬油蒙了心,那麼無論他有多大作為,在人格上都屬於半成品,甚至是殘次品。

當然,人類因為人性的局限,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心理盲點。

那就是:

常常會有意無意地會誇大自己的價值,同時看輕別人的價值。

 

8、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泰勒教授,曾經在加拿大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泰勒教授準備了幾十個印有校徽的馬克杯,這種馬克杯的零售價是5元。

第一組:

他走近一個教室,來到課堂上。展示出馬克杯,然後問學生願意花多少錢買這個杯子(給出了0.5元到9.5元之間的選擇)。

第二組:

泰勒教授走進另一個教室,送給每個學生同樣一個馬克杯。過了一會兒,他說由於學校今天組織活動,杯子不夠,需要回收。他讓每個學生都寫出自己願意以什麼價格賣出這個杯子(給出了0.5元到9.5元之間的選擇)。

實驗結果顯示:

在第一組中,學生願意購買馬克杯的平均價格是3元;而在第二組中,學生願意將杯子出售的平均價格是7元。

這就是著名的稟賦效應:

當一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時,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

那麼同理:

當別人擁有某項相同的物品時,那麼他對該物品的價值評價就相對較低。

同樣是一個價值5元的杯子,自己持有就覺得它值7元,別人持有就覺得它值3元。

所以歸根結底,這個實驗考察的是:

一個人對自我價值、對他人價值以及對世界本來價值的認知程度。

我們不妨在將這種認知上升一個層次:

比如生命的本來價值是5,一般情況下。我們對自我生命的認知價值為7,對他人生命的認知價值則為3。

也就是說:

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都會存在一定偏差,因為每個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就像莊子所說的:

人都是「自貴而相賤」。

但是我們正常人的偏差值,小於等於4,不會太離譜。

偏差值越大,人品越差;偏差值越小,人品越好。

正常人的人品問題值=(7-5)+(5-3)=4

人品問題值=(自我價值認知-本價值)+(本價值-對他人價值認知)

 

9、

明白以上的原理后,我們不妨來做這樣一道犯罪心理學的思考題:

妹妹在父親的葬禮上,看上了一個參加葬禮的男子。幾天后,她的姐姐死於非命。最後員警經過偵查,兇手就是這位妹妹。

請問:

她殺姐姐的動機是什麼?

如果你去大街上詢問普通人,他們都會覺得:

一定是出於嫉妒,因為姐姐也看上了那位神秘男子。

但是答案並不對,那是為什麼?

如果你去問監獄里的那些變態犯罪分子,他們就會告訴你:

因為妹妹想再見那位神秘男子一面,姐姐死了,就可以再舉行一次葬禮了。

沒錯,妹妹殺人的動機就是這麼簡單。

其實上面這個妹妹的原型,脫胎於心理學家佛洛德在《夢的解析》里記載的一個女病人的變態夢境。

只是,一般情況下人們只會在潛意識中儲存這樣的想法,反映在夢境里。

但是,有犯罪心理傾向的人,就會把這種「潛意識」層面的思想付諸於實際行動。

因為在他們眼裡:

自我價值是接近於無限大的,他人的價值則接近於無限小。

而世界的本來價值,對於他們沒有一點意義。

 

 

10、

當然,世界的本來價值不只限於生命。

可以代指任何東西:

金錢、時間、情感、付出、成就等等。

但正常人都有一條底線:

如果本價值是5,對自我的高估不會超過7,對他人的貶低也不會低於3。

自我價值認知與對他人價值認知是一個常量:

自我價值認知越高的人,就會把他人價值看的越低。自我價值認知越低的人,就會把他人價值看到越高。把自我價值與他人價值看的一樣高的人,就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智者。

我們假設價值的最大值是10,最小值是0。

但是考慮到世界上不存在純粹的好與純粹的壞,所以我們不擬定自我認知價值為10和對他人認知價值為0的人,或者相反。

 

11、

下面,我就來透視一下人性。

比如在莫言家的乞討的老者:

本價值是自己(5);

自我價值認知:極高,居高臨下享受特殊待遇(9);

對他人價值認知:極低,別人都應該供著自己(1);所以他的人品問題值為:(9-5)+(5-1)=8。

比如雙槍殺手克勞雷:

本價值是自己(5);自我價值認知:像上帝一樣可以任意殺人,接近爆表(9.5)

對他人的價值認知:逆我者亡,接近下限(0.5)

所以他的人品問題值為:(9.5-5)+(5-0.5)=9。

比如雷鋒或者特蕾莎修女:

本價值是自己(5)

自我價值認知:把自己看得很輕(0.5)

對他人價值認知:為他們無條件付出(9.5)

所以他們的人品問題值為:(0.5-5)+(5-9.5)=-9

再比如許社會上有道德的公民:

本價值是自己(5)

自我價值認知:不憂不懼不自卑(5)

對他人價值認知:不驕不躁不自大(5)所以他們的人品問題值為:(5-5)+(5-5)=0

因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1)人品問題值在4到6之間的人:

就是我們常說的那些精明的利己主義者。

(2)人品問題值在6到8之間的人:

就是那些只要能坑蒙拐騙就絕不會遵紀守法的人。比如像「莫言他爹」、「王羲之他媽」、「紫俠狼他大爺」,幸好這一類人有許多都生活在監獄裡。

(3)人品問題值在0到-8之間的那些人:

就是一般意義上樂於奉獻,而且具有犧牲精神的人。

(4)

當一個人的人品為9或者-9的時候:

都不會被世人所理解,前者一般被稱為瘋子,後者一般被稱為傻子。

而我們之所以不理解,主要是由於我們一直習慣性地認為: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善,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惡。

因為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事實都可以證明,我們是正確的。

但是,其實同樣也有無數的事實可以反證,我們是錯誤的。

問題只在於:

我們選擇看見什麼。

一個人的選擇取決於他的視野,一個人的視野取決於他的認知,而認知就相當於你心靈的一副眼鏡。

有些人的認知就像是一副放大鏡,他們會無形中放大別人的疵點和外界的敵意。

別人無意中打了一個噴嚏,他們就覺得是故意在傳染他感冒。天空上隨便飄來一團黑雲,他們就覺得是可能要對他實行「天譴」。

他們隨時都把自己置於受害者的位置,以便能輕鬆地佔領道德制高點,從而俯視眾生。

因此,他們的吶喊都飽含著正義,他們的反抗都像是在起義。

他們一往無前,堅定不移,卻在認知的歧途上,愈走愈遠。

所以哲學家羅素曾經大發感慨說: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麻煩,就是傻瓜和狂熱分子對自己堅信不疑,而智者總是充滿疑慮。"

 

12、

為什麼呢?

其實人生有三個階段:

尋找自己,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智者一直都在尋找、認識,並努力成為心中的自己,所以常常充滿疑慮。

但是有些人不去尋找,也不去認識。

他們想直接略過前兩個階段,來個三級跳,一蹴而就成為幻想中的自己。

但他們終究無法跳過,所以就踩著正在尋找並認識自己的疑慮人群深一腳淺一腳地前移。

他們為了到達目的地,輕則踩著別人的肩膀,重則踩著別人的屍體。

即使他們一腳踩空摔到了地上,也絕不會反思。他們只會埋怨被他踩在腳下的人——沒有成為一塊合格的墊腳石。

因此蘇格拉底忍不住大罵: "不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其實意思就是: "不去尋找並認識自己的人不配一活。"

所以蘇格拉底還有一句名言: "無知即罪惡。"

為什麼?

因為壞人從來不會去尋找自己,認識自己。只會指責別人,苛求社會。就好像一個對科學無知的色盲絕不會埋怨自己的眼睛,而只會咒罵顏料和圖紙。

沒錯,壞人都是心理上的色盲。

如果不是因為有科學,我們永遠都不可能說服色盲。

同理,如果不是因為有哲學,我們也永遠不可能說服心理上的色盲。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 壞人基本上都拒絕求知,拒絕尋找自己,拒絕審視人生。

因此,我們早就應該明白: 

真正的壞人,從來不可能覺得自己壞!

【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正覺同修會 蕭平實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