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阿賴耶識不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是依四緣生起的「依他起性、生滅的有為法」

jopeel-quimpo-qP4A-5EloaM-unsplash.jpg

01. 正覺不懂「有為、無為法差別」、「四緣」

正覺最近有篇網文說:琅琊閣和張志成不承認「阿賴耶識是常住法」,而將「依他起法」界定爲因緣所生的「依他起法」。這個問題之前在文章評論裏面有解釋過,這裏拿出來詳細説明一下爲什麽阿賴耶識是「依他起法」。

以下是正覺網文截圖:

阿賴耶識依何法而生.jpg

   

下一段是某正覺師兄的評論:

若經文是七地的話,那你們要改了應該要改「大乘見道在七地」才對!而不是初地,你們慢慢修吧!修到初地或七地後再來證如來藏!另外,阿賴耶識念念生滅?請問哪個心能出生阿賴耶識?沒人回應。第九識?第十識?[1]

事實上,阿賴耶識雖然是含藏一切有為法種子之種子識、一切法所依之根本識,但並非永恆不變的主宰,而是與諸種子、諸識每一剎那「俱生俱滅、互為因果」的「一類相續」的生滅有為法,只有正覺同修會才會認定「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可以無因獨存的常住法」,也是正覺從我們一開始學法就植入的一個錯誤知見:找到這個常住法就是開悟,就可以解脫。

這種見解其實恰恰是佛教千百前來否定的外道見。

阿賴耶識的生起,一樣可以用緣起法則解釋,具體的說,「有爲法」(依他起性)的生起,必須依賴眾緣(條件、原因),唯識學將眾緣歸結為「四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由於正覺所教導的「因緣法」非常膚淺,蕭平實和親教師只是丟出一堆名詞,並沒有解釋清楚爲什麽 佛陀在《阿含經》反復强調「緣起」,對於有為法、無為法的界定分不清楚,對四緣的道理也是一知半解。

 

02. 有為法的性質──有生滅住異,緣生,生已不待緣自然滅壞的無常、剎那相

一切法可分為有為法與無為法,有為法有下列性質:

一、生滅住異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2〈1 三法品〉:云何有為?幾是有為?為何義故觀有為耶?謂若法有生滅住異,可知是有為義。一切皆是有為唯除法界法處一分,為捨執著無常我故,觀察有為。

二、緣生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2〈1 三法品〉:云何緣生?幾是緣生?為何義故觀緣生耶?謂相故、分別支故、略攝支故、建立支緣故、建立支業故、支雜染攝故、義故甚深故、差別故、順逆故,是緣生義。一切皆是緣生,唯除法界法處一分諸無為法

三、生已不待緣自然滅壞的無常、剎那相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3〈1 諦品〉:前說無常皆剎那相,此云何知?如心、心所是剎那相,當知色等亦剎那相,由心執受故,等心安危故,隨心轉變故,是心所依故,心增上生故,心自在轉故,又於最後位變壞可得故生已不待緣自然滅壞當觀色等亦念念滅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3〈1 諦品〉:何等剎那相?謂諸行剎那後必不住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6〈1 諦品〉:謂一切法從緣生已,不待壞緣自然壞滅,以不待餘緣自然壞滅故,最初生已決定壞滅。若言生已初無滅壞,後方有者不然,無差別故,故知一切可滅壞法,初纔生已即便壞滅,是故諸法剎那義成。

如果一個待緣而生的法,前念生了以後不滅,那麼後念的法就與前念無差別了,就違背「諸行無常」的道理了。「諸行」就是指一切緣生的有為法。

總結以上,有為法是緣生法,是「」了以後只「」了一剎那(嚴格說,時間亦無自性,沒有最短的單位,唯識學隨順經部,方便施設最小的時間單位──剎那),就變「」(若法只存在一剎那,可以不必談「變異」)而自然不待緣而「」;前一剎那的法滅了,需依賴新的眾緣──四緣,才能再生起後一剎那的法;所以有為法是「無常」、「剎那住」而「念念生滅」的緣生法。

 

03. 「常」、「恆」有兩個意義

在佛法中,「」、「」字有兩個意義:

  • 相續義:

雖有生滅變化,而剎那剎那連續不斷的──「念念生滅」,稱為「相續常」、「相續恆」,所以表面上看起來「常住」,其實是生滅變化、具無常剎那相的待緣生、依他起的有為法。

  • 不變異義:

若無生滅變化、不變異的,稱為「不變異常」、「不變異恆」。只有無為法──真如、涅槃是不生不滅、非剎那相、不變異的「不變異常、恆」法。

 

04. 阿賴耶識是「念念生滅」、「相續常」的待緣生的依他起性有為法,不是「不生不滅、不變異常」的常住法

此段分四點說明:

一、第八識屬於五位百法中第一位心法,是有為法

在五位百法中,前四位的心、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皆屬於有為法,第五位的無為法是「前四位有為法所顯示的真實性」如窺基《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1說:

今言五位百法,豈非要略乎?故云略有五種。自此至真如無為,總答初問。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言無為法者,即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絕得絕失,簡異有為,無造作故,名曰無為也。一者、最勝故,二、與此相應故,三、所現影故,四、分位差別故,五、所顯示故。……言所顯示者,此第五無為之法,乃有六種,謂此無為體性甚深,若不約事以明,無由彰顯故。藉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前四有為,此即無為,先有後無,所以最後明也。

阿賴耶識屬第一位的心法,所以是有為法

二、除了無餘涅槃位,第八識是念念生滅,前後變異,相續常的恆行識,不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

《瑜伽師地論》卷51:復次阿賴耶識於所緣境念念生滅,當知剎那相續流轉,非一、非常。

《成唯識論》卷3: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恆、轉」故。「」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又如瀑流雖風等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此識亦爾,雖遇眾緣起眼識等而恒相續。又如瀑流漂水下上魚草等物隨流不捨;此識亦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恒相隨轉。如是法喻,意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恒轉如流。

所有八識都是生滅變異的有為法,阿賴耶識雖然是宇宙與生命之根本,但並不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而是一類相續,常無間斷的「恆行識」──除了無餘涅槃位。

為何第八識雖念念生滅,但並非不生不滅、常恆不變異,也非有時會斷滅?

因為若是不生不滅、常恆不變異,則堅密而不能受諸法之熏習;但是此識無始時來,前因滅,後果生,念念生滅,前後變異故,能受諸法之熏習,故非不生不滅、常恆不變異。若是有時斷滅,則不能持諸法種子令不失壞,但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無間斷故,能持諸法種子,故非有時間斷。以非有時間斷的緣故,說之為「」──「相續恆」,不是「不變異恆、不生不滅常住」;以非常恆不變異的緣故,說之為「」。

阿賴耶識不同於前六識的地方,在於阿賴耶識是念念生滅、一類相續、常無間斷的「恆行識」,而前六識可能有多剎那乃至長時間間斷的情形,譬如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時,所以稱為「不恆行識」。

三、定性聲聞入無餘涅槃時,阿賴耶識亦永斷滅,所以阿賴耶識不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

《瑜伽師地論》卷13:云何無心地?謂此二地,俱由五門,應知其相:一、地施設建立門,二、心亂不亂建立門,三、生不生建立門,四、分位建立門,五、第一義建立門。……分位建立者,謂除六位,當知所餘名有心地。何等為六?謂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無心地。

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所餘諸位,轉識滅故,名無心地,阿賴耶識未永滅盡;於第一義,非無心地。

從上面的引文清楚可知,無餘涅槃時,阿賴耶識亦永滅故,此時唯有真如無為法。正覺說:「無餘涅槃時,還有阿賴耶識心體獨存」,是違背經論的說法。

既然無餘涅槃阿賴耶識也永滅盡,所以第八識不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

 

05.成佛時第八識體性轉變,所以第八識不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

《瑜伽師地論》卷51: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

一切有為法從第八識自體中所藏之種子而生,第八識亦不例外,從其所藏之「自種」而生(此處「生」的意思,非由甲物事生出乙物事──譬如由母生子,而是因緣具足時,種子由潛隱的功能狀態轉變成為顯現的現象──現行,方便說為「生」)。

種子的性類,分有漏、無漏二種;種子所生之現行,性從其種。故有漏種子所生現行,定是有漏性;無漏種子所生現行,定是無漏性。

第八識有有漏、無漏二種。從有漏種子生者,是有漏第八識,是「無覆無記性」。從無漏種子生者,是無漏第八識,即名無垢識,是「善性」。

眾生未斷煩惱障前,第八識稱為阿賴耶識,斷煩惱障後改名異熟識,阿賴耶識與異熟識皆是有漏第八識,皆是有為法故《瑜伽師地論》說「阿賴耶識體是無常」。轉依──成佛時,得大涅槃與大菩提。

大涅槃體是真如,是「不變異常」,大菩提是菩提四智,四智及無垢識是「善性」,體性以後永不轉變,但仍是念念生滅之無漏有為法,所以是「相續常」;有這兩種「」,故《瑜伽師地論》說「轉依是常」。

第八識不論是有漏、無漏,皆是無常生滅的有為法,不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成佛時,第八識由有漏的、無覆無記性的體性,轉變成無漏的、善性的體性,既然體性會轉變,所以第八識不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

 

06. 阿賴耶識是有為法,待四緣而生

前面提到,阿賴耶識是有為法,而有為法是緣生法生已不待緣自然滅壞。阿賴耶識雖然是「相續常、相續恆」、「相續不間斷」,但其實是「念念生滅」,所以前一剎那的阿賴耶識生已,不待緣自然滅壞,需依賴新的眾緣──四緣,才能再生起後一剎那的阿賴耶識。所有八識的生起,皆須四緣。第八識生起的四緣如下:

一、因緣:

《成唯識論》卷2:等流習氣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

《成唯識論述記》卷2:述曰:後總料簡。前因能變等流習氣習氣者種子也,必有其果,未知生何?如何生果?能起何果?即有三義,今顯所生通於八識,能為因緣生八識也。體,謂體性;相,謂相狀。自證、見、相俱名為識。

《成唯識論》卷4: 是八識及諸心所,定各別有種子所依。

第八識念念生滅,從前一念第八識中所藏之自種(能生第八識的等流種子或名言種子)轉變而成後一念的第八識自體現行,所以「能生第八識的等流種子或名言種子」是第八識生起的因緣。這是「種子生現行」的過程。

以上是第一種第八識的因緣。

《成唯識論》卷2: 唯本有,轉識不應與阿賴耶為因緣性。如契經說: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此頌意言,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於一切時展轉相生,互為因果。《攝大乘》說: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為因緣,如炷與焰展轉生燒,又如束蘆互相依住。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1:四緣分別者,阿賴耶識當體自望,若約麁言但有三緣,約細言之具四緣。約麁言之具三緣者:種子望現行得作因緣;前心滅、後心生得作等無間緣……。若約細言之亦有所緣緣,謂一心起時有其四分,所謂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此四分中有前後相緣,故得有所緣緣。……末那熏阿賴耶識故得有因緣。……第六識望阿賴耶識……熏阿賴耶識故有因緣。……五識望阿賴耶識……謂五識熏阿賴耶識故有因緣

第八識的種子出生七轉識現行時,七轉識現行可以同時回熏第八識形成新的種子,轉變第八識內容,所以「七轉識現行」可以是第八識的第二種「因緣」。這是「現行熏種子」的過程。

前一念第八識中沒有現行的種子,可以經由自類種子相生而傳遞到下一念第八識中,所以「前一念第八識未現行的種子」是後一念第八識的第三種「因緣」。這是「種子生種子」的過程。

無漏有漏種子的因變.png

 

 

無漏有漏種子因變2.png

二、等無間緣:

《成唯識論》卷4:是故八識各唯自類為開導依,深契教理,自類必無俱起義故。

「開導依」就是「等無間緣」。所以「前一念滅去的第八識」是後一念第八識生起的「等無間緣」。

三、增上緣:

《成唯識論》卷4: 阿賴耶識俱有所依亦但一種,謂第七識,彼識若無,定不轉故。論說藏識恆與末那俱時轉故;又說藏識恆依染汙,此即末那。

「俱有所依」就是指主要的增上緣──譬如五淨色根就是五識生起的增上緣、俱所有依。

第七識就是第八識生起的俱有所依、增上緣

四、所緣緣:

由種子轉變成八識的現行自體後(此轉變稱為「因變」),八識的自體會變現成見分與相分(此轉變稱為「果變」),由見分了別(緣慮)相分,所以見分就是「能緣」,相分就是「所緣(慮)」,也是識生起的條件(緣),稱為「所緣緣」。

第八識的自體出生後,變現為見、相分,相分是「有根身、器界、種子」,所以「有根身、器界、種子」是第八識生起的「所緣緣」。

 

07. 總結:

  • 阿賴耶識不是正覺所説的可以自己獨存的「本有法」、第一因。
  • 佛法修行,不是去找到一個「出生一切法的常住法、本有法」。
  • 阿含佛法和般若中觀體系裏面,現象的生起,是用「業感緣起」來解釋,業力的傳遞就像蠟燭傳遞火種一樣延續下去。唯識體系出現以前,并沒有「賴耶緣起」的理論。
  • 唯識建立「賴耶緣起」解釋萬法如何出生,不是因爲見道解脫需要知道或是觀察阿賴耶識,而是要建立一套更完美的理論解釋現象的運作。
  • 作爲種子識,阿賴耶識確實是緣起的樞紐,但是它不是主宰,而且必須要有以上四緣——四個條件——才可以現起。
  • 退一萬步說,即使你真的能夠看到「阿賴耶識如何出生萬法」,也無法消除我執、法執。就像你家裏保存了家庭錄影帶,你在錄影裏面親眼目睹自己的母親當日在醫院如何誕下你的整個過程,你是不是會因此消除對母親和自己的執著?不會,更可能的是:你反而可能對自己和母親生起更强烈的執著。
  • 經論一直强調聖者所見的境界「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相反,凡夫看到的才是「有生有滅」,這裏面的道理是什麽?破執是要破除「我」和「法」的實有感,看清它們是因緣所生,因而讓我們放棄執著和掌控欲——斷煩惱。唯識學的阿賴耶識,不是我們去幻想和執著的對象。
  • 當我們覺得「常住法阿賴耶識能生萬法」非常合理的時候,我們是用凡夫的思維來看待事物,不是用聖者的智慧境界洞察萬法的真實相狀。

 


[1]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6883024-%E3%80%8A%E7%90%85%E7%90%8A%E5%BF%AB%E5%A0%B1%E3%80%8B2020.7.31%EF%BC%9A%E8%95%AD%E5%B0%8E%E5%B8%AB%E4%B8%8D%E6%87%82%E3%80%8C%E6%8C%81%E6%A5%AD%E9%87%8B%E3%80%8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