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wallpaper-close-up-dry-leaves-1624690.jpg

本文引自周貴華著《世界佛教通史. 第一卷 印度佛教》,頁449-453,簡單介紹大乘佛法幾個體系之間的差異以及其歷史源流。 佛法並非科學,可以簡單直接通過數學邏輯或科學實驗分析驗證。 今日學界對佛法的認知和理解,乃前人耗費無數心血、長期考證研究佛教歷史、典籍、文獻、哲思理論的結果,希望讀者瞭解佛法的繁瑣艱澀。

 

  大乘宗派與大乘系

(一)大乘佛教兩大宗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龍樹菩薩的名字連在一起。正是龍樹菩薩出現,闡揚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殊勝性,批判部派佛教自利趨寂的保守性,不僅使大乘佛教在佛教以及社會文化中獲得了自己的位置,而且其精神廣播群生。大乘佛教自此始以教派形式建立起來,而開創了度化眾生的新的廣闊空間。

龍樹菩薩作為大乘佛教最早的著名倡揚者,名垂佛教史冊,被譽為第二佛陀。龍樹菩薩及其弟子提婆菩薩依止佛陀般若教,創立了印度大乘教第一個教派中觀派,成為大乘宗派佛教的兩大著名祖師。【编者按:龙树提婆师徒从未弘扬「如来藏」体系】

在龍樹、提婆菩薩開創中觀學派後,彌勒、無著師弟傳出佛陀瑜伽行教,開創了印度大乘佛教的另一個宗派瑜伽行派,構成印度大乘佛教的兩宗派。誠如義淨法師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所說:“所雲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

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如果說龍樹菩薩、提婆菩薩顯揚了大乘的甚深性,那彌勒菩薩、無著菩薩在此基礎上則開顯了大乘的廣大性與完整性。總之,按照大乘佛教的判教,這兩派發揮了佛陀大乘聖教的不同思想意趣,顯示出大乘佛教的甚深、微妙與廣大性。

印度大乘宗派佛教思想的興起與印度大乘佛教經教思想的歷史展開分不開,這本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但從理境角度觀察最容易把握宗派形成的思想特質。實際上,正是根據經教思想的兩種趣向,形成了大乘宗派的中觀派瑜伽行派兩支。最初針對部派佛教以及外道學對法的執著方面,以來顯示佛教的趣向與世間性的根本差別,凸顯一切法空方面,所以主要弘傳般若思想;對此的隨順、開闡,成立了中觀派

其後,為對治學修般若思想的末流頑空見,表明並非一切的一切都無,還有根本真實即真如法性的實有,主要弘傳承許真如的聖教;對此的隨順、開闡,以及通過三性思想的系統表述,最終形成了瑜伽行派。這是傳統根據經教空有趣向的二分來把握大乘宗派二分的思想特質的方式,在印度時就已形成,在中國一般亦皆沿襲。應該說,這大致是符合印度大乘經教與宗派思想的歷史顯現的實際的。

   

(二)大乘經教三系與四趣

不過,不得不承認,以兩分趣向來判分大乘印度經教以及宗派思想的思想特質略顯粗疏。特別到中國後,中國化佛教在重有的趣向中宗佛性如藏思想,又有新的區判。到現代,釋太虛與釋印順有關大乘思想類型的見解最有代表性。

釋太虛最初成立三宗空慧宗唯識宗真如宗來攝中國佛教諸宗,其中以空慧宗攝三論宗,以唯識宗攝唯識及戒律宗,以真如宗攝禪、天臺、賢首、真如、淨土宗。後來,釋太虛又將此三宗與佛陀聖教教理的分趣聯繫起來,改為了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

在這三宗中,法性空慧宗攝般若教、中觀派乃至中國三論宗,法相唯識宗攝瑜伽行教、印度瑜伽行派乃至中國唯識宗,法界圓覺宗攝佛性如來藏教與中國天臺、華嚴、禪宗等。這三宗的劃分,實際將佛陀聖教化為了三系

當然,在這種理解中存在一些有待深細抉擇的問題,如將瑜伽行派簡單判為唯識思想,而與佛性如來藏思想區割開來;又如在佛性如來藏教中攝入頗具爭議的《圓覺經》《楞嚴經》等,因為這兩經非印度經典幾成學術界定論。

 

釋印順在太虛大師的判分基礎上,將中國因素剝離,而用三宗將印度大乘佛教判為三系:一者性空唯名論,謂般若中觀思想;二者虛妄唯識論,謂瑜伽行唯識思想;三者真常唯心論,謂佛梵合流的佛性如來藏思想。在這樣的劃分中,前二系以論為主,以論統經,更注重宗派佛教的開展,第三系則主要是經的思想。【编者按:这里的「如来藏思想」与正觉同修会的「如来藏」法并不是一回事。】

釋印順的判攝如同釋太虛的一樣,注意從理境角度入手,但其中也有不當之處,如也將佛性如來藏思想與瑜伽行派思想區分開來,沒有看到後者的複雜性,而且主張佛性如來藏思想是梵佛流,實際否定了佛性如來藏思想為正法的可能性,這是一大問題。

在我們看來,前述從理境角度觀察印度大乘佛教的分類相當有道理,是還可以更準確與深入一些。總的來看,經教的傳出不僅有先空後有的針對性,而且還有最後的統合性,即先是個別的針對性,後走向統合。具體而言,最初般若思想出世談以破外道學與小乘部派的執著,但其末流者易生頑空見;其後,為對治此頑空見,表明空並非一切的一切都無還存在根本真實即真如法性實有,而提闡佛性如來藏思想;最後既要防止般若思想的末流修學者墮偏空的極端,即頑空見,又要防止佛性如來藏思想的末流修學者墮偏有的極端,即梵我見,凸顯非空非有的依他起性,而統合空與真實有兩方面,闡揚三性說,弘傳瑜伽行思想。所以,在瑜伽行思想中,融合了般若空說以及佛性如來藏說。

這樣瑜伽行思想呈現複雜性,在唯識觀下走向了兩個方向,一者是純粹性的一面,可稱有唯依唯識思想;二者是雜糅性的一面,可稱無為依唯識思想,也就是與如來藏思想合流的唯識思想。按照這樣的分析,大乘佛教經教思想可分四種趣向:

 

一是談空的般若教,可稱無相唯名教,相當於釋印順所稱的性空唯名論所指的教分,但般若思想談更多是以無相總稱的,所以比用性空更恰當。代表經典即般若類經

 二是談法性真如實有的早期佛性如來藏教,即法性如來藏教,可稱真常唯性教,沒有與唯識觀融貫,相當於釋印順所說的真常唯心論所指的教分的一部分。代表經典即《大般涅粱經》《如來藏經》《勝經》等。

三是談純粹唯識思想的瑜伽行教,可稱虛妄唯識教,或有為依唯識教,當于釋印順所稱的虛妄唯識論所指的教分。代表經典有《解深密經》《阿毗達磨大乘經》《佛地經》等。【編者按:代表論典有《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佛地經論》、《唯識三十論頌》、《大乘五蘊論》、《大乘百法明門論》、《成唯識論》等,不雜糅「如來藏」的概念。】

四是談雜糅唯識思想的瑜伽行教,即心性如來藏教,也就是與唯識觀相融貫的佛性如來藏說,即晚期佛性如來藏教,可稱真常唯心教,或無為依唯識教,相當於釋印順所稱的真常唯心論所指的教分的一部分。代表經典即《楞枷經》《密嚴經》等。【編者按:中國流行的《大乘起信論》、《楞嚴經》可歸此類。】

    

(三)大乘佛教系與宗派

依據其所宗之教的觀察,在印度大乘的兩個宗派中,中觀派較為純粹,是宗般若思想的,所以其思想特質仍可稱無相唯名論。但瑜伽行派非常複雜,在教上是唯識教佛性如來藏教的合流,在宗派思想的展開上也是如此,所以這兩類思想在印度不分家,唯識學大師如彌勒、世親等亦是如來藏思想大師。在此意義上,瑜伽行思想就特徵而言,只能以唯識論方面來統攝,具體依據教的分類亦可分為兩種趣向,即有為依唯識論無為依唯識論,或者稱為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

不過也應該看到,早期佛性如來藏思想,即真常唯性論,雖然可以歸攝於瑜伽行派,但因為沒有唯識化,亦可以單獨列出來。其通過《究竟一乘寶性論》的組織與統攝,也有其完整理論形態,但沒有直接的宗派的發展。在中國多傳承真常唯心論,即無為依唯識論,然出人意料的是,真常唯性論在天臺荊溪湛然的“無情有佛性”思想那裡產生了迴響。

上述分析是就理境角度的說明,教與宗容易相一致地得到區分,但如從其他角度看,大乘教宗思想可有種種不同的歸類,教宗的一致性就不大容易保證,交叉變得相當複雜,這裡不贅述了。

 

  大乘佛教三期

從前文可知,大乘佛教在興起後,其開展可以區分為三個階段,而在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從經教及系、宗派開展角度說明。

(一)初期大乘佛教

初期大乘佛教指從西元前後到西元3世紀的大乘佛教。在此階段,初期大乘經典傳出,但主要是般若經教即般若空教得到了廣泛弘傳。在此過程中,龍樹、提婆菩薩系統闡釋般若思想,建立大乘第一個宗派中觀派

(二)中期大乘佛教

中期大乘佛教謂西元3─4世紀的大乘佛教。此階段傳出的代表經典是佛性如來藏類,但沒有形成相應的大乘宗派。從宗派開展角度看,相當於一個過渡階段。

(三)晚期大乘佛教

晚期大乘佛教即西元4─7世紀。這是大乘佛教開展最為活躍與深入的階段。在此階段,大乘佛教進入盛期,後又衰落。此階段傳出的主要經典是瑜伽行派經典,以其為基礎,彌勒、無著、世親菩薩建立了大乘佛教二個宗派瑜伽行派。瑜伽行派不僅顯揚純粹唯識思想,而且弘傳在唯識意義上的佛性如來藏思想,即心性如來藏思想。稍後興起的晚期中觀派與瑜伽行派相互競爭,帶來了大乘佛教的興盛,也導致了大乘佛教的衰落。

從西元7世紀下半葉起,印度佛教進入了大乘密教階段,直至13世紀在印度消亡。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