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路》(五之六):張志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是般若中觀經論破斥的「自性見」

 

一、般若中觀經論沒有如來藏和第八識這兩個概念

 【琅琊閣】:這一篇我們看看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在般若中觀經論裏面是不是蕭平實所説的證悟目標。中觀的教理本身就抽象、反直覺,加上蕭平實教導的中觀教理錯誤顛倒,以下内容請讀者耐心地閲讀思維。

先簡單説明一下般若中觀經論的歷史背景。

阿含佛法破除的是「我見」——執著五蘊身心為「我」的錯覺,但是因爲對五蘊現象的觀行不夠透徹,所以錯以爲組成現象的成份——五蘊或是「法」,是實有、實存,不知其本質是虛幻。佛陀滅度之後,進入部派佛教時期,這種「我空法有」的認知一直存在。龍樹菩薩是般若中觀系的代表人物,他是最早闡揚大乘佛教「空」與「中道」教理的論師。龍樹菩薩在《中論》裏面破斥「法有」,分析一切現象(法)都沒有恆常、不變、獨存的本質——諸法無自性。

張老師,蕭導師說般若中觀經論裏面的「一切法空」和「八不中道」指的是「第八識如來藏的中道性」,這種說法正確嗎?般若中觀經論,比如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比如《金剛經》、《大般若經》、《佛藏經》、《心經》等等,有沒有一個「真我、實我、常住法」的概念?

【張志成】: 正覺同修會對般若中觀經論的解讀錯得非常離譜,要理解錯在哪裏,必須從頭開始學習正確的般若中觀。關於般若中觀經論,正覺學員應抓住兩個重點:

  • 第一個重點:般若中觀經論裏面所證的「空、空性、諸法實相、中道」與蕭導師所說的「第八識如來藏」無關。中觀經論也沒有阿賴耶識、意根、末那識、如來藏這幾個概念,《中論》裏面沒有這些名詞,《大般若經》裏面只出現了一個有關「如來藏」的句子,[1]和一個「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2]的句子,其相關的法義都不是蕭導師所説的意涵。
  • 第二個重點:般若中觀經論不會界定一個真實、恆常不變、獨立存在——「有自性」的法。

 

二、般若中觀經論的有爲、無為分類

 【琅琊閣】:在阿含佛法,一切法可分為兩大範疇:有為法無為法。中觀經論一樣將一切法分類為有爲、無爲兩種。

簡單說,有為法意指業力所生成的有漏、雜染、造作法,有生滅變異性質,也就是生死流轉的範疇;無為法意指有漏雜染滅盡以後所顯現的無漏、清淨、無造作境界,被形容為是不生不滅、恆常不變異的性質,也就是涅槃解脫的範疇。

最近看網絡評論,發現正覺學員對「有爲法、無為法」有一個很大的誤會,這裏必須點出。蕭導師是將一切法切割為兩種:

  1. 第八識如來藏心體:無爲不生不滅真實清净無漏)、勝義諦空性、實相界、可以獨立存在、出生萬法的……
  2. 第八識如來藏所出生的法(七轉識、五蘊)有爲、生滅虛妄雜染(有漏)、世俗諦空相現象界、不可以獨立存在、被出生的……

張老師,蕭平實的分類法錯在哪裏?

【張志成】般若中觀經論對「有爲法、無為法」的分類定義,根本不是蕭導師這種「將一切法切割為能出生的被出生的」的分類,而是面對同樣的一切法,聖人和凡夫所見的差異

  1. 凡夫有無明(我執、法執)所以看一切人與事就會看到「生滅、來去、你我、好壞、智愚、美醜……等二元對立」的妄想錯覺境界。這種雜染、造作的生死輪迴境界,阿含、般若中觀佛法將之歸為「有為」;在《成唯識論》屬於「有漏有為」、「遍計所執、染分依他」之範疇
  2. 聖者有空性智慧(破除我執、法執),所以看一切人與事是「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你我、沒有好壞、沒有智愚、沒有美醜……」都是無法形容的空性平等無二、離開妄想錯覺的境界。這種清淨、無造作的涅槃解脫境界,阿含、般若中觀佛法將之歸為「無為」;在《成唯識論》屬於「無漏有為」、「圓成實性、淨分依他」之範疇

【琅琊閣】:蕭平實的「有爲——無爲;真實——虛妄」分類法是「不平等、有二元對立」的分類。打個譬喻,蕭導師的分類就像你把所有人分成兩個不對等的階級:1. 主宰的皇帝,2. 被主宰的臣民。佛法裏面沒有這種不對等的分類,用這個譬喻來説,所有人都是平等,如果你看到差異,是因爲你有錯覺。

用《密嚴經》裏面的「金子與指環」譬喻說:一切事物形狀相貌不同,但是都是金子做的,有金指環、金項鏈、金馬、金牛……。凡夫只看到表相上的差異,聖者看到的是它們「平等無二」的本質——金子。

【張志成】:  這裏的重點是,佛法觀察的對象是一切法。同樣的一切法、一切境界,凡夫的妄想(或聖者為凡夫的施設)看作「有爲、無為」、「現象、實相」、「色、空」、「生死、涅槃」的二元差別;聖者的空性智慧則看作「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的「無二、空、中道」。而不是像正覺同修會所說的:某些法(譬如七轉識、五蘊)是有爲、空相,某一法(第八識心體)是無爲、空性。

換句話說,面對同樣的一切法(緣起的見聞覺知現象),無明凡夫看做苦樂、善惡分明、生滅宛然的生死輪迴,嚮往不生不滅、寂靜的涅槃;有般若智慧的聖者卻看到當下的境界即是不生不滅、無二的涅槃、空性。亦即,當認知改變,生死就是涅槃,一切法都是空性,平等無二。

再進一步說,同一事物,聖者在【勝義諦、非安立諦】層次,以「根本無分別智」看到它的空性、真如,平等無相無分別的一面;在【世俗諦、安立諦】層次,以後得智如同一般人看到它的差別相,只是聖者看它「如夢、如幻、如化、如空花、如水月……」而不生執著

用唯識的語言說,就是「根本智證唯識性、圓成實性、勝義諦;後得智證唯識相、依他起性、世俗諦」。

般若中觀的説法比唯識簡單,只側重説明「根本無分別智」,以對治凡夫在有為法上生起的遍計執,使修行人可以證得空性,對後得智的說明較少。

【琅琊閣】:般若經說:「五蘊皆空,五蘊與空性不即、不離。」第八識屬於五蘊中的識蘊,與其他七轉識一樣皆屬於「現象界」。事實上,一切法(包括所有八識)都與「空性」不即不離。正覺同修會將第八識與七轉識區隔為「實相界」與「現象界」,是一個不懂唯識的人以六經注我的心態讀經讀出來的低級錯誤。

【張志成】:  正覺同修會的「第八識 VS 七轉識」的分類法確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因為全體八識都是屬於「有為法、唯識相、依他起性、世俗諦」的範疇,即使你真的「找到、證解第八識」,也只是「證解唯識相」而已,不是證「空性、無爲法、圓成實性、勝義諦」。更不要説蕭平實所謂的「證解阿賴耶識」只是想像的產物

《解深密經》中說,知道有八識的分別及各別功能,雖然是於部分的「心意識祕密善巧」──這只是在【世俗諦、安立諦】層次的善巧,但不是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必須:

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意法及意識……

在八識這些現象上證見空性、真如,才是真正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也就是説,真正的善巧是在【勝義諦、非安立諦】層次通達的善巧,不是「觀察到有一個不同於七轉識的第八識」就是通達了[3]

 

 

三、般若中觀經論中「自性」一詞的定義 

【琅琊閣】:要討論蕭平實如何錯解中觀經論,必須先扼要講一下中觀的核心義理。這要從「自性」這個名詞的定義説起。蕭平實經常强調「第八識有自性」,「自性」這個名詞在中觀經論的定義是什麽?

【張志成】「自性」這個名詞在中觀、唯識、和禪宗文獻裏面的定義有很大差別,讀經時務必注意,不要看到「自性」就以爲指涉同一個意涵。這裏只討論中觀裏面的定義。正覺書籍裏面經常將不同意涵的「自性」當作同一個意思,互相引證,所以會非常錯亂!

  • 其實中觀的「自性」與阿含佛法破斥的「我」是一樣的:恆常不變、獨立、自有的實體、本質。

 二乘人以爲組成現象的元素(比如五蘊等一一法)都是實有,所以「說一切有部」將一切現象從阿含的蘊、處、界的分類,進一步細分為七十五種法,認爲這些法都是「有自性」的。到了中觀經論在印度盛行,現象有不變本質的(法有)的概念被全面推翻。

阿含佛法的「我見」是在五蘊身心上面產生一個有「恆常、不變、獨立的我」的錯覺,「自性」指涉的範圍更廣,指在一切現象上產生的「有一個恆常、不變、獨立存在的本質、自體」的錯覺。經論裏面「有我」和「有自性」經常是可以互通的説法。

  • 我見 (我執)≈ 自性見 (我、法執)

【琅琊閣】:阿含的「我見」局限於我們的身心,認爲身心裏面有個不變的本質(比如靈魂這種概念),這種錯覺會導致造業輪迴。中觀的「自性」指我們面對一切現象(法)時產生的一個「其中有一個不變本質」的錯覺,這種錯覺的結果是障礙證「法無我」,令你無法修證成佛。「五蘊身心」的一一蘊都是一個「法」,所以觀察「一切法空」就包括了觀「我、法」皆空。

  • 二乘法:我空、法有  VS  大乘法:我法二空

【張志成】龍樹菩薩在《中論》裏面採用非常嚴謹的邏輯,從各個角度破斥這種邪見,説明凡夫在現象上總是看到一個「不變本質」——自性,這其實還是一種需要被破除的錯覺。阿含佛法破除的是「我執」,到了大乘的中觀經論,在破斥「我執」之上進一步破斥「法執」。這就是爲什麽大乘的觀行不止是看到五蘊身心無我,還要進一步看清連五蘊等一一法都是虛妄、無自性的。

  • 二乘觀行:身心中無我  VS  大乘觀行:一切現象事物都無我、無自性

【琅琊閣】:「無自性」這個概念其實非常抽象、反直覺,必須詳細解釋一下。用白話說,凡夫總以爲物質是不變動的,隨便抓身邊任何事物為例,比如窗外的一棵樹,我們會自然地把樹和其他一切切割,將樹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這種認知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純屬錯覺。樹需要二氧化碳、陽光和水,沒有這些條件(因緣),否則怎麼存活?

如果要細分下去,一棵樹的本質是什麼?樹葉? 樹根? 樹幹?說到底,它只是一個由部分組合而成的「聚集體」,而且沒辦法獨立存在。何來穩定性、獨立性、和恒常性?

換一個角度説,現代物理學把一切事物分析成原子、分子等組合元素。

這些組合元素,不管你分析到多微細的狀態,我們直覺它好像是固定的、不滅的、獨立存在的。事實上,不管是分子、原子、還是最小的粒子,都是處於不斷變動的狀態。從現代物理學,尤其是量子物理學來說,「波粒二象性」和「雙縫實驗」證明,一個粒子可能是粒子,也可能是波。「測不準原理」證明粒子的動量和位置不可能同時有一個明確的數值。只有通過主觀的認識,才能使微觀粒子處在一種明確的狀態中。也就是說,主體(主觀的認識)和客體(被觀察對象)都是相待而有,無法獨立存在。這些結論,符合中觀所說,一切現象都是組合體、是在某些條件具足的情況下才能存在,而且是一直變動的。

【張志成】般若中觀經論其實很單純,就是不斷否定一切事物有恆常不變的「自性」,所以《大般若經》反復說「一切法無自性、不可得、無所得」,就是在强調這個道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1214 乘大乘品〉:「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菩提及薩埵俱不可得故;色乃至識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不可得故;眼乃至意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不可得故;色乃至法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不可得故;眼識界乃至意識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不可得故;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不可得故;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不可得故;廣說乃至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不可得故;真如、法界、法性、法定、法住、實際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不可得故;能覺、所覺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不可得故;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CBETA 2020.Q4, T07, no. 220, pp. 67c19-68a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201-400)》卷37265 三漸次品〉:「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時,從初發心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信解諸法皆以無性為其自性,先應修佛隨念,次應修法隨念,次應修僧隨念,次應修戒隨念,次應修捨隨念,後應修天隨念。」(CBETA 2020.Q4, T06, no. 220, p. 921b14-1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6118 無所得品〉:「世尊!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見竟不可得,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羅蜜多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世尊!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如說我等畢竟不生,諸法亦爾,都無自性。世尊!色等諸法畢竟不生,若畢竟不生則不名色等。世尊!我豈能以畢竟不生般若波羅蜜多教誡教授畢竟不生諸菩薩摩訶薩?世尊!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摩訶薩能行無上正等菩提。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聞作是說,其心不驚、不恐、不怖、不沈、不沒亦不憂悔,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能行般若波羅蜜多。】(CBETA 2020.Q3, T05, no. 220, pp. 346c23-347a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69:「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色無自性,觀受、想、行、識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應戲論,是故色無戲論,受、想、行、識亦無戲論。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眼處無自性,觀耳、鼻、舌、身、意處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應戲論,是故眼處無戲論,耳、鼻、舌、身、意處亦無戲論。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色處無自性,觀聲、香、味、觸、法處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應戲論,是故色處無戲論,聲、香、味、觸、法處亦無戲論。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眼界無自性,觀耳、鼻、舌、身、意界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應戲論,是故眼界無戲論,耳、鼻、舌、身、意界亦無戲論。」(CBETA 2020.Q3, T06, no. 220, p. 903a29-b13)

請注意,不但「你、我、他、衆生、蘊、處、界」本身都是變動的現象、沒有自性,就連所證的「真如、法界、法性」也沒有一個獨立、自存的實體,所以中觀經論一再强調「無自性」。既然「你、我、他、衆生、蘊、處、界」根本不存在,純屬錯覺,當然就「無所得」,如果去形容一個「無所見、不可得」的東西怎樣怎樣,那就是「戯論」——違背真理,不能增進善法而無意義之言論。

上面《大般若經》的經文與上一篇《蛇喻經》裏面 佛陀的教導完全一致——全盤否定有任何一法是恆常、不變、堅固、獨存的!

【琅琊閣】:上面的經文說:「若菩薩摩訶薩聞作是說,其心不驚、不恐、不怖、不沈、不沒亦不憂悔,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能行般若波羅蜜多。」有個問題我最近一直在想:爲什麽我們最初進入正覺,感覺蕭平實的「佛法理論」很容易理解?

因爲蕭平實的「一切法實有、一切法有自性」的説法的説法與凡夫與生俱來的的錯誤認知(我執、法執)完全吻合,與我們所學的現代科學知識也完全一樣——假設現象有獨立實存的自體與本質。

蕭平實的整套「開悟理論」就是「如來藏生理學」,將如來藏概念與生理學結合。他所説的「找到一個非常真實的第八識如來藏」,就是幻想了一個「有自性、恆常不變、不生不滅的第八識」,把「祂」當作持身的「真我、實我」,這種非常接近凡夫認知的理論,不懂佛法的人乍聼之下當然覺得理所當然,再合理不過。

【張志成】:《大般若經》裏面説的「一切法無自性」與凡夫的直覺完全背反,對於執著「實有」的凡夫不可思議、難以理解,只有菩薩摩訶薩可以接受、理解、現觀「一切法無自性」,所以不會驚恐、憂悔。對凡夫來説,空性是很難理解、很難被接受的比如,蕭平實認定阿羅漢假如不知不信有「常住法」會無法斷我執、入涅槃,其實是因爲他自己未斷我見,不知我見的定義,於是將自己對無我的恐懼投射在阿羅漢身上。

【琅琊閣】:這裏强調一點,當我們說「一切現象都是空性,都沒有自性」的時候,不是否定你看到的這些現象不存在。現象確實存在,比如你看天上的雲彩,它是存在的,不過它不是恆常不變的,而是需要特定條件才能存在,而且是時刻不斷在變動,沒有一刻靜止。

換一個例子,你看窗外的一片葉子,你確實看到一種所謂的「綠色葉子」,它好像有某種穩定性,起碼在某段時間之内好像是不變的,但是其實從早到晚,因爲陽光的强弱,我們看到的的「綠色」刹那刹那都在變化,而「葉子」本身的結構也在變化,只是我們的肉眼無法察覺而已。

【張志成】:很多正覺學員有個疑問:如果沒有一個常住法,我們怎麽修行成佛呢?從般若中觀的定義看,第八識是不是有自性?

正覺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一直强調必須有「第八識如來藏」才能成佛,否定常住法的存在就是誹謗經論。這裏順便簡單説一説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立的因果系列,唯識用第八識這個概念代表,但是第八識是變動生滅的有爲法,如果它不生滅變動,就不會有了別的功能。

  • 第八識是種子識,含藏有漏、無漏的種子,成佛的過程就是轉變第八識的內容,如果它不變,表示有漏種無法斷除、無漏種無法增盛,我們也永遠無法成佛、永遠都是一個凡夫。

所以,從中觀的定義看,第八識沒有自性,蕭平實說第八識可以切割為「無爲不生滅的本體、有為生滅的種子」,這是他自己發明的切割方法。他界定的「無爲不生滅的第八識心體」就是龍樹菩薩和提婆菩薩一再破斥的「自性見」。

至於如來藏經論裏面的如來藏,指成佛的潛能,尚未顯現的如來法身,成佛時一切無明煩惱盡除,就會顯現,但是如來藏與唯識學裏面的第八識所代表「獨立因果系列」是有很大分別的,比如經論裏面不會説如來藏有見分、相分、持身功能等等。

【琅琊閣】:如來藏在不同經論裏面的定義不完全一樣。如來藏,梵文的意思是「如來的胎藏」。作爲凡夫未顯現的成佛潛能,你可以説它是無爲的,但是它在佛地會展現佛地不可思議功德和造作,又具有「無漏有爲法」的性質,所以不同經論有不同的界定。

中觀經論裏面沒有成佛的潛能這一概念,如來藏與中觀經論裏面所證的「空性」、「真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從中觀的立場來説,當「真如、法性、空性」都被界定爲無自性,中觀也不會將如來藏界定爲「有自性」的「常住法」。

【張志成】:這裏必須區分清楚第八識和如來藏。唯識的第八識就是單純的有爲法,與如來藏不可混爲一談:第八識有清净和染汙種子,因地是有漏、無覆無計性;而如來藏是自性清淨的。在成佛前,只有第八識裏面的無漏種子是清净的,所以兩者不可以劃上等號。

【琅琊閣】:爲什麽學法修行的人覺得必須有一個常住法才能成佛?這種思維其實很正常。

我們會學法修行,是因爲相信人死後還會有某種形式的存在,如果沒有一個輪迴的「我」,誰去成佛呢?這個「我」難道不是實有和常住嗎?

佛教經論(尤其是印度佛教的中觀唯識兩大體系)充滿了哲學語言,邏輯縝密細膩,其中對「常」和「我」這些概念的界定清晰精確,不能用粗糙含糊的思維去理解。比如「常」有很多種,第八識是一種「常」,但它不是「我」,它是一種會變動生滅一直相續不間斷存在的「相續常」,但不是「真如無為法」那種不生不滅、恆常不變易地「不變易常」,所以從中觀的角度來看,唯識的「第八識」是「無自性」的。

【張志成】:其實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說:爲什麽菩薩摩訶薩可以接受「一切法無自性、畢竟空」的説法,為何菩薩摩訶薩不需要知道有一個常住法才能修行?

其實我們明明看不到無形無色的「第八識如來藏」,爲什麽蕭導師跟你說它存在你就安心了,相信了,然後才能修行?

菩薩摩訶薩的自住境界就是體會「一切法無我、無自性、無所得、不可思議」而「戲論滅盡」;在「戲論滅盡」中,即使是「真如、空性、法性、涅槃……」,菩薩摩訶薩也知道它們只是語言建立的概念。佛説的這個真相或許很難理解,但是確實可以親證。堅持某個法是常住法才可以安心,其實是一種「我見」或「法執」,佛不是說「法如筏喻,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嗎!

【琅琊閣】:最後,蕭平實很喜歡攻擊其他佛教大德說:外道和邪師都誤認意識心為常。如果您理解中觀的正理,就會知道弘揚中觀的人,不管是哪個派系的中觀,都不會認為有一個法是恆常不變、有自性的。

【張志成】:蕭導師說「外道和邪師都誤認意識心為常」,這個説法非常荒唐可笑。這世界上有誰會認爲意識恆常不生不滅?如果意識是常,請問怎麽睡覺?頭腦正常的人會認為無夢時意識還存在嗎?意識又如何延續到下一生?連一個普通人都不會有這種錯覺,何況是有些許佛法知識的人?稍具基本佛法知識的人都會知道意識不是常住法——不論是「相續常」還是「不變易常」。

【琅琊閣】:總結以上,般若中觀經論沒有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常住法」,也不建立任何恆常獨存、有自性的法。蕭導師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有一個恆常不變,可以獨自存在於涅槃的「第八識心體」,這種界定,其實就是龍樹、提婆菩薩大力破斥的「自性見」——執著有恆常不變、獨立自存的法。

【張志成】:「無自性」和「空性」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正覺所有關於中觀「空性」的文章著作,都顯示蕭導師完全不懂中觀經論的正理,不但不懂,蕭導師的常住法「第八識如來藏」與中觀經論所説的「一切現象都沒有穩定的本質、一切法無自性」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

蕭導師將阿含經中佛陀破斥的「梵我」、將中觀經論破斥的「自性見」當作佛法修行證悟的目標。熏習他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只會增加你的自性見(我、法執)。

 

重點總結:

  • 般若中觀經論裏面所證的「空、空性、諸法實相、中道」與蕭導師所說的「第八識如來藏」無關。中觀經論沒有阿賴耶識、意根、末那識、如來藏這幾個名詞和概念。
  • 般若中觀經論不會界定一個真實、恆常不變、獨立存在——「有自性」的法。
  • 阿含經破除 我見 (我執)VS 般若中觀破除 自性見 (我、法執)
  • 二乘觀行:身心中無我  VS  大乘觀行:一切現象事物都無我、無自性
  • 從中觀的定義看,第八識沒有「自性」,第八識是種子識,含藏有漏、無漏的種子,成佛的過程就是轉變第八識的內容,如果它不變,表示有漏種無法斷除、無漏種無法增盛,我們也永遠無法成佛、永遠都是一個凡夫。
  • 如來藏在不同經論裏面的定義不完全一樣。如來藏,梵文的意思是「如來的胎藏」——成佛的潛能。作爲凡夫未顯現的成佛潛能,你可以説它是無爲的,但是它在佛地會展現佛地不可思議功德和造作,又具有「無漏有爲法」的性質,所以不同經論有不同的界定。
  • 般若中觀經論對「有爲法、無為法」的分類定義,根本不是蕭導師「將一切法切割為能出生的與被出生的」的分類,而是面對同樣的一切法,聖人和凡夫所見的差異:
  • 凡夫有無明(我執、法執)所以看一切人與事就會看到「生滅、來去、你我、好壞、智愚、美醜……等二元對立」的妄想錯覺境界。這種雜染、造作的生死輪迴境界,阿含、般若中觀佛法將之歸為「有為」;在《成唯識論》屬於「有漏有為」、「遍計所執、染分依他」之範疇。
  • 聖者有空性智慧,所以看一切人與事是「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你我、沒有好壞、沒有智愚、沒有美醜……都是無法形容的空性,平等無二」離開妄想錯覺的境界。這種清淨、無造作的涅槃解脫境界,阿含、般若中觀佛法將之歸為「無為」;在《成唯識論》屬於「無漏有為」、「圓成實性、淨分依他」之範疇。

 

阿含與般若中觀綱要對照表

 

阿含佛法

中觀經論

蕭平實

所證

我空(人無我) ——「五蘊無我,一切法唯有諸蘊可得」

空性(我法二空、人法二無我)——「見五蘊皆空、一切法無自性」

我見、梵我見、自性見

所斷

我見/我執(薩迦耶見)

我執、法執

正見、正信

有沒有唯識第八識這個名詞?

只有入胎識、「識緣名色」的「識」

沒有

將有為法第八識等同無為法「空性」

有沒有如來藏這個名詞?

沒有

非常罕見

將成佛潛能如來藏等同「第八識」

修行法門

觀五蘊無常、苦、無我

觀一切法空、無自性

幻想找持身的第八識;將境界當作智慧

緣起理論

十二緣起,業感緣起

業感緣起、中道緣起

因果不平等的「一因生萬法論」

 

  


[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401-600)》卷578:「爾時,世尊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隨正語轉故;一切有情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CBETA, T07, no. 220, p. 990, b1-7)

[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401-600)》卷569法性品〉:「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2](CBETA, T07, no. 220, p. 937, c18-19)

[3] 《解深密經》卷13 心意識相品〉:「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於心意識祕密善巧。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CBETA, T16, no. 676, p. 692, c8-20)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