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路》(五之十二):張志成——《成唯識論》的「三能變識」VS 蕭平實的「一能變識」

jopeel-quimpo-qP4A-5EloaM-unsplash.jpg

一、《成唯識論》的「三能變識」和「二重轉變」

【琅琊閣】:上一篇討論爲什麽阿賴耶識做爲一切法的「所依」、作爲緣起機制的樞紐因果相續的輪回主體,必須是一個相續不斷但是「念念生滅」動態的心識,只有這樣才能成爲種子識,才能成就刹那刹那發生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現象。

「賴耶緣起」是整個唯識理論的基石,只有當你正確理解唯識如何構建這個緣起機制,才能明白爲什麼一切外境,包括我們認爲非常真實、獨立存在的色法,都不能離開八識存在。

慈恩宗當年雖然因爲曲高和寡,三代之後在中土失傳,大量典籍在散失不見,直到民初才從日本尋回;在近代,唯識教理吸引大量學人研讀,備受學界重視,就是因爲這一套精密的「唯識理論」無法被建基於唯物理論的現代科學駁倒(量子物理學對物質本質的實驗探究趨近唯識教理)。

唯識的「賴耶緣起」到底如何解釋一切現象的生起?

這一篇我們將話題聚焦在「三能變識」和「二重轉變」上,這兩個機制是「賴耶緣起」和成立「唯識」的關鍵所在!蕭平實與正覺教團雖然在書籍、視頻、課堂上提過「三種能變識」,他們的説法膚淺而且錯誤,只是賣弄名相與自己的獨家詮釋,從未觸及「三能變識」和「二重轉變」的細節,以及《成唯識論》建立「三能變識」和「二重轉變」的意義所在。

這個議題比較抽象,請讀者耐心地閲讀理解。

【張志成】:《成唯識論》提出「三能變識」和二重轉變」的「識轉變」說,來解釋現象界的一切法如何生起。

唯識 三能變.jpg

 

什麽叫「三能變識」?《成唯識論》說有三種識是「能夠轉變」出「見分」與「相分」:1. 第八識,2. 第七識,3. 前六識。

《成唯識論》卷2:【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別唯三: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即第七識,恆審思量故;三謂了境,即前六識,了境相麁故,及言顯六合為一種;此三皆名能變識者。】 (CBETA, T31, no. 1585, p. 7, b26-c5)

  • 所有八識都是「能變識」,當八個識都「能變」的時候,你就知道第八識必然是變動生滅的有爲法,不是無爲法真如。真如作爲無為法,不是能變識。

八識都是能變識,它們能變出什麽?八識(以及它們的心所法)都能「轉變」出能分別的「見分」與所分別的「相分」,見分與相分對我們凡夫來説感覺非常真實,尤其是外境,好像是獨立於我們的客觀存在。但是事實上,兩者都是識自己變出來的,是識的一部分,所以被稱爲「分」——識的一部「分」。

我們覺得有一個「真實的、能感知分別的我」,看到外面有一個「真實的、被感知的東西」,這種錯覺其實就是我執、法執的根源。

《成唯識論》卷7:「論曰:是諸識者,謂前所說三能變識及彼心所,皆能變似見相二分,立轉變名。所變見分說名分別,能取相故。所變相分名所分別,見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實我法離識所變皆定非有,離能所取無別物故,非有實物離二相故。是故一切有為無為若實若假皆不離識。」(CBETA 2020.Q4, T31, no. 1585, p. 38c18-24)

【琅琊閣】:「二重轉變」的第一重轉變叫「因變」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轉生出八識的自體。

種子是一切法生起的「親因緣」,種子又名「因能變」,[1]它能生起現行八識的「自體」和「自類種子」,這個過程是第一重「變」,稱為「因變 、轉變」。[2][3]

《成唯識論》卷2:【能變有二種: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 (CBETA, T31, no. 1585, p. 7, b26-c5)

《成唯識論述記》卷2:「因能變,即是種子轉變生果,果通種子及與現行,自類種子亦相生故。」(CBETA, T43, no. 1830, p. 299, a7-8)

《成唯識論》這一段文字比較精簡,涉及很多名詞的定義,這裏引用林國良教授在《成唯識論直解》(p.173)的白話説明:

這三類都稱能變識,是因爲能變有二種:一是因能變,及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類種子。等流種子是由前七識的善性、惡性、無記性的現行活動熏第八識,使第八識中相應的種子生起或增長。異熟種子是由前六識的有漏的善性、惡性的現行活動熏第八識,使其中的相應種子生起或增長。二是果能變,指由前二類種子的力量,有八識(各自的主體)生起,並變現出(見分和相分)等種種形相。

  • 第一重「變」「因變」——種子(因)轉變而生成 八識的「自體」(自證分)和自類種子。種子有「能變」現八識自體的功能,是八識自體的「因」,所以稱為「因能變」。

【張志成】:  在《成唯識論》裏面,種子也被稱爲「習氣」,分成兩類:(1)等流習氣,又稱為「名言種子」,(2)異熟習氣,又稱為「業種子」。

所有的八識心、心所法皆是由它們各自的名言種子作為四緣中的「因緣」轉變而生成的「果」。比如意識,在因變的過程中,阿賴耶識裏面的意識的「名言種子」轉變出意識的「自體」。

《成唯識論述記》卷2:「等流因是因緣種,其所生果即通八識[4]。」

《成唯識論述記》卷2:「所生通諸有漏三性之法,各自種子所引八識各各自果,名言種子是也。「等」謂相似;「流」謂流類,即此種子與果性同,相似名「等」,果是彼類,名之為「流」,即從等所流,從因為名,故名等流。」

同理,第八識也是前一刹那第八識裏面的「第八識名言種子」所轉變而生成。這意味什麽?

第八識不是本有的,不是蕭平實所説的「自在」、不可以獨立存在,所以它與其他七轉識、心所法、色法一樣,同樣是「依他緣而出生」的,所以第八識不是圓成實性,與七轉識一樣,是依他起性、生滅的有為法

「二重轉變」的第二重叫「果能變」: 因變轉變出的八識「自體」(自證分),再變出見分、相分。所有八識的「自體」(識體、自證分)稱為「果能變」,因為它們是種子所轉變成的「果」,並且具備「能變」的能力。

《成唯識論》卷2:「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CBETA, T31, no. 1585, p. 7, b26-c5)

《成唯識論述記》卷3:「變有二種:。。。二、「緣」名變,即「變現」義,是果能變;且第八識唯變種子及有根身等,眼等轉識變色等是。」 (CBETA, T43, no. 1830, p. 317, a18-23)

這第二重的「變」也稱為「果變、變現、緣變」。

  • 稱爲「緣變」是表示識要去「緣」(緣慮、了別)現象時必須自己「變」出所緣來,強調識的「親所緣」必須是自體變現的(直接挾帶體相而緣的情形,譬如正智緣真如、自證分緣見分等除外)。每一個識的見分只了別自識的相分,不會去了別自己相分以外的法[5]

【琅琊閣】:因地(未成佛)時,第八識的自證分變現出的「相分」是根身、器界、種子,所以第八識的見分只了別根身、器界、種子,不了別其餘東西,不是蕭平實所説的「第八識可以去了別七轉識的心行」。

  • 第二重的「變」=「果變」  : 八識的自體變現出「見分」與「相分」。八識自體是種子轉變生成的「果」,此果有「能變」現出見分與相分的功能,所以稱為「果能變」。
  • 每一識的見分只了別自識所變現的相分,第八識無法了別七轉識的心行。

【張志成】:  所有八識都是各自的等流種子所生,而所謂的廣義的「識」,包括「心所法」,其內容除了「自證分」外,還包括「見分」、「相分」。[6]

《成唯識論》卷7:「論曰:是諸識者,謂前所說三能變識及彼心所,皆能變似見相二分,立轉變名。所變見分說名分別,能取相故。所變相分名所分別,見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實我法離識所變皆定非有,離能所取無別物故,非有實物離二相故。是故一切有為無為若實若假皆不離識。」(CBETA 2020.Q4, T31, no. 1585, p. 38c18-24)

再看一次下圖的三能變識(前六識包含在前七識裏面,沒有分拆出來)以及因變、果變:

唯識 三能變.jpg

 

第八識攝藏一切種子,是諸法之根源(所依),在因地未成佛時,它所攝藏的種子會經由熏習而變動,所以整體而言,《成唯識論》形容它為「念念生滅,一類相續」。但是,第八識又是無始無終、沒有一剎那間斷的,所以被形容為「堅住」、「恆轉」(除了定性聲聞的無餘涅槃位)。第八識有「恆轉」的「自體」無始無終的存在,當其中的種子未現行時,可視為言語無法形容的「一切法生起之潛能」,下面圖二上行A1A2……之部分】。

圖二:

唯識 第八識 .jpg

當因緣成熟時,「種子生現行——種子轉變成八識的現行」時,種子會「轉變」而生成第八識的現行識(自體、自證分)(圖二之下行A1A2’……之部分)以及其餘七轉識自體(B1B2……);然後八識的自體再「變現」出各自的見分和相分。七轉識的見分和相分會回熏新的種子入第八識——「現行熏種子」,然後前一念被熏的第八識內涵(A1)被改變滅去,轉成下一念的識(A2)生起

圖中「↓」表示「種子生現行」;「↑」表示「現行熏種子」。「現行熏種子」之「現行」不包括第八識之見、相分,因為它非能熏體。

 

二、蕭平實發明的「一能變理論」

【琅琊閣】:《成唯識論》對「三能變」和「二重轉變」,尤其「二重轉變」——因變與果變——的説明,文字非常簡潔,請參考窺基在《成唯識論述記》的説明,其他各家注疏和專業佛學書籍的資料整理。

下面,我們看看蕭導師以及正覺教團親教師如何説明「三能變」和「二重轉變」。蔡正禮親教師在《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 第46集 受學大乘之因緣(二)、種子的意義、三種能變() 》說:

【這第八識如來藏祂所含藏的一切種,祂的功能性有哪一些呢?事實上從《成唯識論》裏面,事實上第八識中的一切種、一切功能、一切界,事實上粗分成三大類,這個三大類就叫作「初能變」,還有「第二能變」,還有「第三能變」。為什麼要作這個分類呢?因為這個功能性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只有這樣子才能夠區別出來在法界裏面【祂】運作的彼此之間相關的事情,而且這也顯示出「八識論」的真正的本質

譬如說第一能變識,就是初能變初能變說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祂本身的一種能變性,祂的功能性;第二能變所說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祂能夠變現出意根的這種功能性;第三能變所說的就是第八識祂能夠變生六識還有種種其他諸法的這種功能性

所以,一切諸法都是由如來藏的初能變、第二能變、第三能變種種互相的運作,所變現出來的過程跟結果。所以要了知第八識如來藏的一切種的功能,就是要從這三種能變來加以了知、加以認識。如果沒有實證,他就直接來閱讀《成唯識論》,他一定不能正確瞭解什麼是初能變、什麼是第二能變、什麼是第三能變。因為初能變所說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心體的本身所獨特具有的這種功能性。[7]

【張志成】:  蕭導師以及正覺教團親教師只知道《成唯識論》中「三能變識」、「因能變」、「果能變」這幾個名詞,其實根本沒有讀懂其内涵,不知其中「能變識」與「二種能變」的定義,所以他們所説的「三能變」令人不忍卒讀。

  • 上面蔡正禮的「三能變」根本不是「三能變」,是蕭平實發明的「一能變」。

《成唯識論》說的「三能變」指第八識、第七識、前六識都能變出自己的「見分」和「相分」,正覺的「一能變」說法是只有第八識是能變識,其餘七識都是第八識的「所變」。

蔡正禮以為「初能變」是第八識能變的功能,「第二能變」是第八識如來藏能夠變現出意根的這種功能性;「第三能變」是第八識能夠變生六識的功能性。這種解讀看了會令人噴飯,令人覺得解讀文獻的能力好像連中學生都不如,或是根本不知道要去閲讀哪些文獻,自己望文生義,按照蕭平實的「如來藏生理學」隨意發揮!

 

【琅琊閣】:比較上面的「蕭平實的一能變」與「唯識的三能變」的兩個圖示,再看看蔡正禮的兩個視頻,你會發現蔡正禮根本不知道「識的轉變」是有兩重過程——因能變、果能變。

在正覺的「一能變」理論裏面,不分因變及果變。只說「第八識的種子生現行」、「第八識流注出種子」,第八識就好像一個能夠覺知意根心行,然後流注種子的「作者」。

正覺從來都不提因能變——第八識的種子生出八個識的自證分,以及八識在「果能變」的過程中,八識的自證分會轉變出「見分」與「相分」。這絕對不是一個偶然,或是因爲沒開悟的人聽不懂所以不告訴你(理解理論不需要開悟!)。

在蕭平實的「一能變」的理論裏面,前七識所了別感知的對象是第八識變給它們了別的「内相分」,不是前七識在「果變」階段,變給自己了別的「相分」。蕭平實的「内、外相分」都是第八識變的,他所謂的「内、外」是相對於我們的身體來説,用身體作爲界限劃分。這意味著什麽?下一節再詳細説明!

【張志成】上面《成唯識論》的這段文字以及窺基在《成唯識論述記》的詮釋,不太容易理解,但其實只要你虛心的去研讀參考窺基大師及其弟子們的注疏,還有現代法師學者,如演培法師、羅時憲、李潤生、林國良、周貴華、傅新毅、張利文等人的著作,就可以正確的了解。蔡老師和蕭導師不知治學為何物,望文生義,將自己的理論套在《成唯識論》的文字上還拿出「我有實證,所以我説了算」這種歪理作爲粗暴解讀經論的依據!

上一篇文章説過,阿賴耶識是地上菩薩才能「證解」的内容,唯識的裏面很多理論,比如識的「一分、二分、三分、四分」說,比如種子的現行,比如識如何轉變出見分、相分,都只是理論,絕對不是我們可以現前觀察的内容,與實證沒有一點關係。這裏討論的是純粹是蕭平實在文本解讀層次所犯的低級錯誤。

正覺蕭導師及親教師一向輕視學者乃至教界法師,認為他們沒有實證,所以讀不懂《成唯識論》,像蔡正禮說:「如果沒有實證,他就直接來閱讀《成唯識論》,他一定不能正確瞭解什麼是初能變、什麼是第二能變、什麼是第三能變」。

這位蔡老師,連《成唯識論》文本都解讀錯誤,還敢以「實證」的理由來貶損專家學者,他無知傲慢,而且還顯示出「未證言證」的增上慢,即使被指正都死不認錯,連世間賢德之人都不如,只能以「厚顏無恥」來形容!

 

三、唯識的「三種能變識、二重轉變」VS「蕭平實的一能變」

【琅琊閣】:從上一節所説的「三能變」和「二重轉變」,我們可以理解以下幾個重點:

  1. 理解「因變」,就知道第八識也是由自己的名言種子所轉變而生的,就不會主張第八識「不生不滅」
  2. 第八識只是一個貯存種子的識,七轉識不是「由第八識出生」,是因為「業種子」等增上緣的關係,以及七轉識各自的「名言種子」作為因緣,第八識才會流注種子,轉生出七轉識。整個過程是按照緣起機制運作,第八識只是一個樞紐!
  3. 第八識的功能只是變現出根身、器界、種子,然後了別與執受它們,第八識沒有直接出生七轉識的功能。

【張志成】:《成唯識論》的第一重「因變」指出,第八識與七轉識是「平等的」法——都是由各自的名言種子依四緣而出生的。蔡正禮說:「初能變所說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心體的本身所獨特具有的這種功能性(能夠變現出意根、六識的功能性)」。

  • 正覺將第八識界定成一個類似「梵我」、「作者」的東西,所以正覺一定要用神我的「祂」作爲第八識的代名詞,强調「祂」是能生的,七轉識是被出生的。這在佛法裏面稱爲「因果不平等」,所以正覺的唯識不是真正的唯識,是「似梵我論」。

正因爲正覺將第八識建立為「唯一能變識」,所以蕭平實界定第八識是「圓成實性」——能圓滿地成就(出生)諸法的真實性。按照佛法的正確教理,不是有一個法能夠出生其他法,能夠「圓滿地」讓諸法出生的是緣起機制。如果只有第八識,沒有其他法和適當的條件,第八識無法自己「圓滿地」讓諸法出生。

【張志成】:  當你正確理解「三能變」和「二重轉變」的「果變」,就會知道「每一個識的見分只了別自識所變現的相分」,所以因地的第八識只了別自己變現的「根身、器界、種子」。蕭平實的「明心密意」說「第八識能了知七轉識——尤其是第七識——的心行」,違背《成唯識論》的教理,是蕭導師自創幻想的「佛法」,而且證明正覺的「明心開悟」純屬想像。師兄以前的文章《正覺法義辨正:因地的阿賴耶識能了知七轉識的心行?》有詳細的說明。

【琅琊閣】:每一個識只能分別自己所變現的東西,這是學唯識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所有八識的了別作用要到第二階段的「果變」之後才能出現,每一個識自己的「見分」去了別它自己的「相分」。

三能变 张利文.jpg

 從上圖可知,心識的了別都是發生在它們之內,任何一個識都無法去了別(緣慮) 它自己外面的東西。「相分」之所以稱爲「分」,就是因爲它是「識的一部分」;事實上,「證自證分、自證分、見分、相分」都是識的一部分,在識之内,不是在識的外面,所以稱爲「分」,因爲它們是識的「一分」。

第八識變現的相分只是根身、器界、種子,七轉識不是第八識的相分,所以第八識不會了別七轉識,自然不可能「了知第七識的決定」

蕭導師將《維摩結經》中的「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解讀為「第八識能了知眾生自己的七轉識心行」,而經文的原意其實是:「佛智慧遍知一切眾生的心行 」。蕭導師說:「《維摩結經》是佛門照妖鏡,一切錯悟之師,都不敢援引此經來印證自己之所悟。」其實《維摩結經》、《成唯識論》恰巧是蕭平實的的照妖鏡!【參考《正覺法義辨正:「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指的是「第八識能了知眾生自己的七轉識心行」?》

【張志成】:  正確理解「三能變」和「二重轉變」的另一個重要性是:了解「三能變」和「二重轉變」,才能夠正確理解「親所緣緣」與「疏所緣緣」的道理,也才會真正了解「唯識無境」、「色法是二所現影」的道理。

【琅琊閣】:正覺同修常頌持的「正覺總持咒」裡面擷取《百法明門論》的「二所現影故」,但是正覺教團從蕭導師、親教師至各班同修好像一直不知道為什麼「色法是二所現影」。蕭導師也一直將「親所緣緣」界定爲「心所法」。

為什麼《百法明門論》說「色法」不能獨立於識、不在八識外存在,而是「二所現影」?

【張志成】:  因為每一個識的「相分」,其實都是這個識自體所「變」出的「像」,所以識的見分所直接了別的相分一般稱為「影像相分」。「影像相分」就是每個識的「親所緣緣」,「親」表示它是識的一部分,是見分直接接觸而緣慮它,它是在識內不在識外。

色法「色、聲、香、味、觸……」的生起,可以用眼識或眼俱意識所緣的色法──「色」舉例説明。

  1. 眼識的生起,第一步是眼識的「親因種子」轉變成「眼識的自體」,第二步是這個自體再變現出眼識的「見分」與「相分」。
  2. 這個相分是眼識自體所變現的影像,是眼識識內的一部分,稱為「影像相分」,是眼識見分的直接所緣,稱為眼識的「親所緣緣」。
  3. 然而,眼識的「影像相分」不是自己可以現起的,首先需要第八識變現根身與器界(即色法,就眼識來說即色法中的色)。第八識變現的色法相對於眼識來説是「本質相分」,根據這個「本質相分」,眼識才能變現出與本質幾乎一模一樣的影像相分。由於所託的本質無法被眼識的見分直接「親緣」,這個第八識變現的本質是在眼識之外,但它還是眼識生起的條件(緣),所以這個本質被稱為「疏所緣緣」。眼識的「疏所緣緣」其實就是第八識的親所緣緣或影像相分。

親疏所緣緣 眼識.jpg

【琅琊閣】:所以對第八識來說,色法只是它所變現、了別的「影像」,色法——根身與器界的實質——只是第八識的「影像相分」。百法中,稱色法為「二所現影」,意思是:色法不是識外的真實存在境界,而是第八識或前六識以及其心所變現的影像以此成立「唯識無境」的正理——一切「有為法」的本質就是識,在心識之外,沒有真實的、獨立於識的外境存在。

上一節提到蕭導師的第八識體系裡面,只有第八識是「能變識」而且從來不提「果能變」,下面看看他在《狂密于真密》第一輯 (p.264-265) 的説法:

【吾人生來不曾觸外五塵,無始劫來一向如是;謂吾人所觸五塵乃是內相分五塵(由如來藏持五扶塵根及五勝義根,觸外五塵而對現內五相分五塵境于勝義根,方能由意根末那識觸五塵上之法塵,然後喚起眼等六識而觸六塵;六識是心,既非色法,不能直接觸外五色塵色法故;須有如來藏對現之「內相分」似有質境之五塵相于勝義根頭腦,方能由前六識所觸),內相分既唯在勝義根頭腦現前,則知唯在頭部根塵觸 ()生起前六識,故知六識不在中脈內現行,實在頭部五勝義根觸(處)所行。】

下面蕭導師六識認識外境的說法,與唯識學「三能變」的說法大異其趣。下面這兩個圖示出自是陳永泰老師之前用「誠實的增上班學員」為化名所寫的《正覺法義辨正:從中秋望月談「唯識正理」和正覺的「三元觀點」——一分鐘科學方法勘驗正覺的「現觀如來藏」!》一文章,圖解蕭平實的「三元觀點」與「唯識正理」的差異所在!

正確唯識望月圖.png

正覺望月圖.png

 

 

  • 蕭平實認為外境(本質相分)和前六識所緣的相分(影像相分)都是由第八識所變。《成論》論述的前七識的「果能變」——變現自己見分、相分的功能,完全不存在。

【張志成】:  蕭平實不理解「三能變」和「二重轉變」的道理,所以一直錯把「心所法」當作「親所緣緣」。「親所緣緣」這個名相裏面,「親」是指識直接了別的對象,是識自體變出的「相分」,不是第八識變出的本質(疏所緣緣);「親所緣緣」的「所緣」指了別對象;第二個「緣」字指條件,識的見分必須有了別的對象(相分)才會生起。這是基本的名相解讀,是學習唯識的人都知道的常識!

至於「心所法」,是伴隨八識生起的心理活動,「心所法」不是識的「所緣」(相分),也不是識生起的條件之一。事實上,心所法都有各自的見分、相分,也就是説,它們有各自了別的對象。

《成唯識論》卷7:「論曰:是諸識者,謂前所說三能變識及彼心所,皆能變似見相二分,立轉變名。所變見分說名分別,能取相故。所變相分名所分別,見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實我法離識所變皆定非有,離能所取無別物故,非有實物離二相故。是故一切有為無為若實若假皆不離識。」(CBETA 2020.Q4, T31, no. 1585, p. 38c18-24)

【琅琊閣】:蕭平實不講「果能變」——八識的自證分都會變出自己的見分、相分,而且錯解「親所緣緣」,因爲他的「一能變」理論根本不是唯識無外境,而是「外境實有」論!

佛教經論裏面從沒出現過「外相分六塵」、「內相分六塵」、「外六塵」、「內六塵」、「外相分」、「內相分」這些名相。這些名相全是蕭導師錯解唯識義理而想像的自創「佛法」。

  • 在《成唯識論》中,並沒有存在於識外面的「外相分、外六塵」這種說法。

當蕭平實主張眾生的第八識共同變出「外相分、外六塵」——也就是我們身體以外的世界,然後,第八識藉五色根接觸「外相分、外六塵」,他的「外相分、外六塵」就是離識而有的存在,是在識外的境界,這種説法全然違背「唯識無境」的正義,變成「外境實有」理論。

唯識無境 蕭平實外境實有1.jpg

【上面所說,細節請參考《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蕭平實發明「內相分、外相分、內六入、外六入」等錯誤名詞,違背唯識無境正義!》。

【琅琊閣】:蕭平實的「第八識出生萬法」理論,有幾個特點:

  1. 第八識出生的物質色法是獨立於第八識存在的。他的「内、外」是以身體做界限,身體外面的是第八識變出來的「外五色塵色法」;前七識在身體内,所「觸」的是第八識變出的「内相分五塵」。
  2. 每個人身體外面的世界(器世間)是共業衆生一起變出來的,每個人貢獻一部分。當一個阿羅漢入涅槃,他的第八識所貢獻的那一部分色法就會消失!【所以如果我們的世界不幸有許多阿羅漢入涅槃,世界就會殘缺不全!】
  3. 「六識是心,既非色法」:蕭平實認爲色法跟心法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心法無法接觸物質色法,所以前六識需要第八識變出「內相分」——「似有質境之五塵相于勝義根頭腦」,才能了別它。蕭平實的説法是典型的現代科學理論。

我們身體外的世界,是自己的第八識所變現,不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由共業衆生每人貢獻一部分。蕭平實的理論是:眾生的第八識變出物質世界後,物質世界可以離開心識獨立存在,從此以後按照物理法則轉變生滅,或是第八識像一個了知一切因果的主宰,按因果法則變動物質——這兩種說法,都違背唯識學的正理,是一種混雜唯物論與唯識學的錯誤理論。

唯識經論用幾個例子證明物質由心所生,其中一個就是高地菩薩可以變出「定果色」——用神通憑空變出物質。這個事實就足以推翻唯物論和正覺的說法。《維摩詰經》<不思議品>中,維摩詰居士隨意伸縮物質、跨越時空,無中生有,就是展現萬物唯心所現、並無客觀外境的一個經典例子。

蕭平實說心法不能觸色法,事實上,色法本身就是心法所變生的相分,物質色法給我們真實感、獨立感、穩定不變感,只是因爲凡夫因爲無明而產生的錯覺。既然八識了別的只是自己變出來的「相分」,怎麽會有存在於身體外面的、心識外面的獨立色法?如張老師上面所説,唯識教理中,色法是「二所現影」,不是心識以外真實存在的境界,只是第八識或前六識以及其心所變現的影像,所以色法可以攝歸於識。

【請參考:《佛系問答:阿羅漢身死入無餘涅槃,為什麼你還可以看到他/她的屍身?》】

【張志成】: 一個不理解什麽是「親所緣緣」和「疏所緣緣」的人,無法了解《成唯識論》中四加行位「現前立少物」、「帶相觀心」的意思,以及見道的內涵「根本無分別智有見分無相分,挾帶真如體相而緣」、「後得智有見相二分,變帶真如而緣」的區別。

其實蕭平實對「親所緣緣」的錯解,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錯誤,我記得有一次在正覺講堂對面的超商店遇到陸正元老師,談起這話題,他就提到這個錯誤,還説不知道導師重講《成唯識論》的時候會不會修。

我在我最後寫的那篇關於無分別智的論文裏面,有提到「親所緣緣」的正確定義,蕭平實看到那一段之後就看不下去了,還特意在增上班講了很多次「退轉的那批人說花了很久時間才弄懂親疏所緣緣,我()只看了一下成唯識論就知道成論在說什麼,他們弄錯了」,我當時聽了他的説法,發現他根本不懂唯識,只是當時覺得理論錯誤不代表他完全沒有修證,現在才知道,其實是因爲當時自己尚未透徹理解唯識教理,而且所謂的「實修」方向不對,所以才看不出蕭平實的「修證」與佛法背道而馳!

正覺教團對「三能變」和「二重轉變」的詮釋,也顯示出蕭導師及親教師們雖然整天說「萬法唯識」,事實上,他們的對唯識的理解,連一個佛學院的碩士、博士班學生都不如。因爲不懂唯識教理的關鍵所在,正覺錯解見道方法(四尋思、四如實智)以及見道內涵,發明出「見道是要找第八識的所在、現觀第八識」、「無分別智是以能分別的意識去找到無分別的第八識的智慧」這種完全沒有經論依據的自創「佛法」!

【琅琊閣】:正如我們在之前的法義辨正文章所説,蕭平實的整套佛法其實是「如來藏生理學」,整套「第八識生萬法」理論建立在有物質實有、外境客觀存在的假設之上,只是加入了阿賴耶識作爲出生萬法的根源,和主宰緣起機制的「似梵我」。

不論是唯識經論的「唯識無境」,還是般若中觀的「一切法無自性」教理,其實都非常抽象,需要大量佛法基礎知識才能正確理解所有細節。

我們在這個菩提路系列討論這些問題,只是想給讀者提供一個綱要性的論述,重點指出正覺同修會的嚴重謬誤,想瞭解細節的讀者可以自行參考專業佛學書籍的解説。

 

《成唯識論》

蕭平實

外境實有?

外境不是實有,只是識的「相分」,存在於識内。

外境實有——内相分、外相分。

阿賴耶識獨立存在?

不可以,需要「四緣」才能生起,由前一刹那阿賴耶識的種子出生

可以,阿賴耶識是「自在法」

阿賴耶識是常是斷?

非斷非常

不生不滅——切割為不生不滅的本體與生滅的種子

幾種能變識?

三種:八識都能變出見分、相分

一種:只有第八識能變

二重轉變?

因能變、果能變

沒有因能變、果能變。

内相分、外相分?

沒有這種畸形名詞,相分都是在識之内,所以才叫「分」

發明「内相分、外相分」,都是第八識所變

第八識的了別對象?

根身、器界、種子。

每一個識的「見分」只了別自識所變現的相分,第八識無法了別七轉識的心行。

根身、器界、種子,以及七轉識的心行,因此經由意根做決定可以執行「持身」有關的功能。

第八識與七轉識「平等」?

第八識與七轉識是「平等的」法,都是由各自的名言種子依四緣而出生的。

第八識出生七轉識,兩者是能生與被生的關係,是「不平等的」法。

親所緣緣

識自己變出的「相分」

心所法

我們感知的外在世界如何出現?

都是自己的第八識變現

外面的物質世界是由共業有情的第八識一人貢獻一分

 

 


[1] 《成唯識論》卷2:【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別唯三: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即第七識,恆審思量故;三謂了境,即前六識,了境相麁故,及言顯六合為一種;此三皆名能變識者。能變有二種: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 (CBETA, T31, no. 1585, p. 7, b26-c5)

[2] 《成唯識論述記》卷2:【論:一因能變至二因習氣。述曰:……此言因者,即所由故,謂種子也,辨體生現,為現行生之所由也,此名唯望現果為名。……變者,是轉變義。在三能變初異熟中,顯所依止能持之識所有等流、異熟二種習氣是也。言習氣者,是現氣分熏習所成故名習氣。自性親因名等流種,異性招感名異熟種。一切種子二種攝盡,士用、增上,於此二中假施設立故不說之。謂因即能變,名因能變謂此二因,能「轉變」,生後自類種、同類現行及異熟果故。(CBETA, T43, no. 1830, p. 298, c3-15)

[3] 《成唯識論述記》卷3:【變有二種:一者、「生變」,即「轉變」義,如次前說。變謂因、果生熟差別。等流、異熟二因習氣因能變所生八識現種種相,是果能變;故能生因說名能變。二、「」名變,即「變現」義,是果能變;且第八識唯變種子及有根身等,眼等轉識變色等是。】 (CBETA, T43, no. 1830, p. 317, a18-23)

[4]  《述記》此句於《大正藏》原是「等流因是因緣種,其所生果即通八識種。」羅時憲先生於《述記刪注》卷四,頁七十注云:「『八識種』應作『八種識』;『識』、『種』二字為傳寫者所倒置也。或『種』字是衍文也。《宋藏遺珍》本中即無『種』字。」

[5] 《成唯識論述記》卷2:【論:二果能變至現種種相。述曰:即前二因所生現果,謂有緣法能變現者名果能變;非因所生皆名為果,不爾,種子應名果變,自相生故。此果能變即自證分,能變現生見、相分果。此言變者與前不同,是有緣變「變現」為義。識中種子,果之所變,識所緣故。由前等流能變力故,八識三性因緣果生;由前異熟能變力故,除第七識,餘之七識無記果生。舉因顯果,無記之法體性羸劣,要等流、異熟二因所生名果能變,餘則不爾。】(CBETA, T43, no. 1830, p. 299, a28-b8)

《成唯識論述記》卷3:【若緣名變,即唯影像心上現者,有漏諸識等各自相分是。……大乘緣無(體法)不生識心,影像之中必定變為依他法(為親所緣緣)故,故行相杖之而方得起,(並)非緣本質法(即)名緣有,生心以或無(本質法為疏所緣緣)故,如過、未等(獨影境)。若影像(相分),心不定有者,即(有時)應識起無有緣(因、所託)義,(因與心相離的外)境(是)無體(無用之法)故,此如我見。經部、薩婆多、大乘皆別。】 (CBETA, T43, no. 1830, p. 317, a27-b7)

[6] 這是以陳那的「三分說」作說明,若以護法的「四分說」,則包括與見分一體而互緣的「證自證分」。

[7]  蔡正禮《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 第46集 受學大乘之因緣(二)、種子的意義、三種能變(一)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54-a05_046蔡正禮《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 第47集 三種能變(二)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52-a05_047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