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佛法名相錯解:從《大乘起信論》看正覺同修會的「住位」證量

jopeel-quimpo-qP4A-5EloaM-unsplash.jpg

文章更正聲明:

2020-01-07 發表的《正覺佛法名相錯解:正覺的「十住見性菩薩」是否具備《華嚴經》 中十住菩薩的證量?是否具備《菩薩瓔珞本業經》中「信位菩薩」的福德?》一文裏面,

天臺宗智者大師說:「我不領眾,必淨六根(即十信位,獲六根清淨,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明。);損己利人,但登五品」。

智者大師所説的「五品」不是「十信位的第五品」。智者大師採用的是圓教的分類,「五品」指「五品弟子位」,是圓教在「十信位」之前建立的修行階位,如果用別教的分類,「五品弟子位」包含在十信位裏面。

之前查證有誤,非常抱歉。原文已經修改,請讀者注意。

 

01.

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將菩薩修行的大乘菩薩道分爲幾個「發心」階段:

信成就發心:大致等同於其他經論的「住位」在52階位裏面,凡夫發心修學大乘法時,入十信位的「初信位」,在十信位中廣修人天善法以及大乘六度波羅蜜。十信位圓滿成就之後,入「初住位」,對於大乘菩薩道發起真正的信心,從此對於求證無上正等菩提,畢竟不退。在《起信論》中,對大乘菩薩道發起決定、真正的信心時,稱爲「信成就發心」,「信成就發心」的菩薩入正定聚,永不退囘二乘聲聞道。

《菩薩瓔珞本業經》有七住位以前可以退失菩提心的説法,論主指出:這種説法只是爲了讓菩薩不要懈怠,其實「信成就發心」之後,沒有退墮的情況。

「信成就發心」之後,少分見法身,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

解行發心:大致等同於其他經論的「三賢位」「解行發心位」是相對於十信位之後的「三賢位」,能夠隨順真如法性行六度波羅蜜。

證發心:等同於初地至十地菩薩境界菩薩十迴向滿心之後,親證真如——法身,入淨心地(初地),能夠「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

 

02. 信成就發心

《大乘起信論》卷二討論「一切諸佛所證之道」,有「三種發心」,這三種發心指的是菩薩道上的三個階段,或是三個「關卡」:

《大乘起信論》:「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略說發心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信成就發心,二者、解行發心,三者、證發心

下面問:什麽樣的人、怎麽修行,才能夠發心,獲得圓滿成就對大乘菩薩道的「信」?是「不定聚衆生」。什麽是「不定聚」?定有三種:正定、邪定、不定。不定聚指的是篤信三寶前發大心,但是對永遠要實踐大乘菩薩道還沒有得決定心。52階位裏面「十信位」的佛弟子都屬於不定聚衆生。

「信成就發心」是怎麽成就的?善根、信因果、行十善、厭惡生死輪回、希望成佛而不是修二乘聲聞法,培植信心一萬劫。或是以慈悲心和護持正法的因緣自己發心學法。

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所謂依不定聚眾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

圓滿「信成就發心」的菩薩,對大乘佛法修行生起決定正信,這種圓滿不退的「正信」是成佛的「正因」,從此永不退失於這個强烈堅固的信——畢竟不退。後面論主會解釋爲何有經論提到「七住位之前還會退失菩提心」。

「若有眾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於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於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CBETA 2020.Q4, T32, no. 1666, p. 580b15-c5)

什麽樣的人會退囘二乘聲聞道?有些衆生因爲善根微少,煩惱深厚,雖然遇到佛供養佛,但是還是想留在欲界當人或天人,或是學二乘聲聞法,或是對大乘菩薩道的信心不定,信根無法成就圓滿,進進退退。有些人雖然供養佛一萬劫,或是供養過僧寳,但是信心不夠,發心不堅定,如果因緣不好,就會失去對大乘法的信根,退回二乘法的修行。

《起信論》卷2:「復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三種,云何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信成就發心」是發什麽樣的心?

第一是「直心」,必須「心如絃直」才可以正念真如。佛法裏面的「直心」是什麽意思?可以看看其他經論的説法:

《維摩詰經》〈佛國品第一〉:「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

《楞嚴經》卷一,也云:「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24〈48 菩薩住品〉:「當於一切有情起質直心不應起諂詐心;當於一切有情以質直心與語不應以諂詐心與語;」(CBETA 2020.Q4, T06, no. 220, p. 657b11-13)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3〈之一〉:「諸佛子!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方便所護;直心、深心淳至量同佛力;」(CBETA 2020.Q4, T09, no. 278, p. 544c14-15)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3〈之一〉:「諸佛子!菩薩決定發是大願,則得利安心、柔軟心、調順心、寂靜心、不放逸心、寂滅心、直心、和潤心、不恚心、不濁心。」(CBETA 2020.Q4, T09, no. 278, p. 546a29-b2)

《十住經》卷2〈4 焰地〉:「是菩薩爾時知恩、知報恩,心轉和善,同止安樂,直心、軟心。無有邪曲,行正定行;無有憍慢,則易與語。」(CBETA 2020.Q4, T10, no. 286, p. 510b1-3)

《大寶積經》卷112:「次迦葉!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何謂為四?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諂曲;」(CBETA 2020.Q4, T11, no. 310, p. 632a5-8)

《大般涅槃經》卷26:「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具足成就第九功德?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初發五事悉得成就。何等為五?一者信、二者直心、三者戒、四者親近善友、五者多聞。」(CBETA 2020.Q4, T12, no. 374, p. 517c13-17)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直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絃一切真實,入三摩提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是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CBETA 2020.Q4, T19, no. 945, p. 132c16-25)

第二是「深心」:廣行善行。

第三是「大悲心」:令一切衆生離苦。

當蕭平實和正覺教團一再告訴學員:你是稀有動物、你信根圓滿才可以來正覺學法,你來上課、布施、受戒、忍辱、練無相念佛、做義工。。。就是「住位菩薩」,可以快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就可以往初地邁進、彌勒菩薩成佛之時最少也能混個阿羅漢。。。這些淺化佛法修證的説法,讓學員以爲修行可以速成,給學員諸多虛假不實的「宗教安慰」,是「直心」還是「諂詐」?

「直心」有在經論裏面有很多意涵,言語誠實不虛、不妄語、不未證言證只是其中一個層面。求法實修的每一個過程都需要「直心」,不摻雜不如實的成分。《楞嚴經》敬告學法之人,若不直心,招惹「魔事」。

《大乘起信論》卷二:「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之行?

爲什麽要發三種心,真如是無爲純净的法,爲什麽不可以單純地「正念真如」,還需要加修善行?

論主說:真如雖然是清净的法界一相,但是我們無量世熏習累積極其厚重的煩惱染汙,如果不用各種方法努力去除煩惱染汙,用無量善行對治它們,只是「正念真如」,一個煩惱深重的凡夫不會變得清净。

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鑛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略說方便有四種。云何為四?」

對治無量煩惱有四種方法

「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

第一,觀察一切法自性無生、因緣和合,這是强調一切法無我、無自性。一切法本來無生,所以當然不是去找一個可以生萬法的真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然後將它與所出生的虛妄法做對比。

「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第二、經常自省懺悔,制止煩惱和不净心的增長!

「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

第三、用各種方式增長善根——供養、禮拜、讚歎、隨喜、勸請諸佛與三寳。所以,切勿輕易說出家僧寳的過失。

「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CBETA 2020.Q4, T32, no. 1666, pp. 580c10-581a4)

第四,發願度化一切衆生。真如法性遍一切,一切衆生當然平等無二,沒有你我之分,都是究竟寂滅、但是不會斷絕的真如法性。

《大乘起信論》卷2:「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

具足了初分實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發心成就,可以「少分見法身」,有能力顯示八種利益:現八相成道!

《起信論》中圓滿「信成就發心」的菩薩大致相等於52階位裏面的「住位」菩薩,「解行發心」位是入地之前的修證,第三段的「證發心」才是菩薩十地的修證。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繫,以有大願自在力故。

「信成就發心」圓滿之後,菩薩因爲過去的有漏業還未決斷,受生之後還有微苦,所以他們不能説證得「法身」,但因爲廣大願力所以得到自在,不被業力繫縛。

如果正覺同修會的明心開悟——「找到阿賴耶識的開悟密意」,真的是大乘菩薩道中的「不退轉菩薩」,那麼至少是到了《起信論》「信成就發心」的階段,正覺的「明心開悟」至少也應該是「少分見法身」,可是哪位「明心見性菩薩」能夠「現八相成道」?

經論裏面信位圓滿而入住位本來就是很高的階位,所以不要隨便認爲自己有「住位」、「三賢位」的證量!

「如脩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這裏問:爲什麽「脩多羅」(梵文sutra的音譯,指佛經)說有菩薩會「退墮惡趣」?

這裏的「脩多羅」就是正覺同修會經常引用的《菩薩瓔珞本業經》,其中說七住位之前名為「退分」,若不遇善知識者,若一劫乃至十劫,退失菩提心。如果遇惡知識惡因緣,退入凡夫位,甚至墮入惡道。

論主囘答: 其實經中所説不是真的退墮,只是為了警惕懈怠不精進的初學者,令他們因爲害怕退墮精進修行。

《起信論》的「信成就發心」圓滿是畢竟不退於菩提心、不退於大乘修行所以提到《菩薩瓔珞本業經》說「七住菩薩之前名為退分」的問題。《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説的「七住位之前名爲退分」,不是正覺界定的「福德不夠,被印證開悟之後不信第八識如來藏,因此退轉」,只是失去所發的大乘菩提心,退囘二乘、凡夫、或是因爲惡因緣墮入三惡道。

「七住位之前名爲退分」這個説法只有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才有,其他經論沒有「信位圓滿之後會退墮」的説法,《起信論》認爲信心圓滿成就之後是絕對不會退墮為二乘乃至凡夫的!這個説法很合理,否則,如何説是圓滿成就發菩提心?

「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

「信成就發心」圓滿之後的菩薩已經可以少分見到法身,比量勝解一切法平等無二的「真如」,深解一切法究竟平等,知一切法本來涅槃,所以不會心生怯弱想,因爲恐懼放棄大乘修行,退囘二乘修行。

 

03.  解行發心

《大乘起信論》卷2:「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尸波羅蜜;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毘梨耶波羅蜜;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CBETA 2020.Q4, T32, no. 1666, p. 581a17-26)

信成就發心之後進入「解行發心位」,此位大致等於52階位初住位至十迴向位,所以説是「轉勝」。三賢位菩薩對真如法「深解現前,所修離相」,可以少分見法身,可以隨順真如法性修六度波羅蜜。

 

04. 證發心

下面是「證發心」,是菩薩進入初地之後的證量:

《大乘起信論》:「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為法身是菩薩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慢眾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CBETA 2020.Q4, T32, no. 1666, p. 581a26-b9)

證發心的菩薩是入地菩薩,已經不止深解真如,是親證「無有境界」、離相的真如法身,以此證量開發「真如智」本有的不可思議威德神力:一念之間能夠去十方所有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顯示各種神力渡化怯弱懈怠衆生。

「此證者無有境界」,因爲真如離相,沒有能取、所取相,沒有二元對立境界;反之,正覺所謂的「開悟」,是第六識去找第八識,不離能取、所取相。初地見道,正智與真如合一,所以稱爲「真如智」,也名爲法身。

 

05. 結語

這篇文章將《大乘起信論》卷二針對「信成就發心,解行發心,證發心」的段落白話解説。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經論裏面的「信位」其實是非常高的階位,這個世界能夠圓滿十信位或是圓滿《大乘起信論》的「信成就發心」,其實非常不容易。

在「信位」要發直心、深心、大悲心,修無量善行,持戒清净。在修行上,不但要正念真如,而且要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

一位還處於「信成就發心」或是信位的菩薩,已經能夠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隨順法性,這種「觀行」和「隨順」需要多少聞思修、多堅固扎實的修證基礎?不論是發源於印度佛教的經論還是中國佛教盛行的幾部經論,三賢位都是非常高的階位,進入住位是極其罕見之事。中國佛教歷史上的祖師大德都非常謙虛,大多將自己的修證判位在「信位」之中。

「證量」本就不是應該拿來炫耀之事,閲讀經論,將之比正覺同修會説法做對比的時候,我不斷發現自己大腦裏面一直殘留著「我是三賢位菩薩、入三賢位是很容易的事情」這種錯誤認知,不刻意挖出來糾正去除,這種輕視佛法修證的慢心必然成爲今生和未來世修行的障礙。

菩薩的修證階位,很多經論都有詳細的論述,閲讀時我一直思維:

  • 作爲正覺學員,我們有沒有圓滿《起信論》所説的「信成就發心」?發菩提心是否嘴上説一説,加上捐錢和拼命做義工就是「信」?對大乘菩薩道的「信」是否這麽容易就圓滿成就,畢竟不退?
  • 如果我們認爲自己圓滿了「信成就發心」,我們有沒有「解行發心」位菩薩「示現八相成道」的能力?
  • 所有被蕭平實印證的「明心見性」菩薩和親教師有沒有「示現八相成道」的能力?
  • 如果沒有,退一步問:正覺同修會尚未被印證的學員,以及已經被印證「明心見性菩薩」,有沒有「信成就發心」位的三種心——直心、深心(行廣大善行的心)、大悲心?如果具備,爲什麽「三地菩薩」的正法教團喜歡諂媚信位不滿的凡夫,告訴我們「你已經是初住、七住、十住的菩薩」?
  • 正覺同修會有沒有隨順法性,視一切衆生平等無二,對一切衆生慈悲愛護?還是唯我獨尊?階級分化?「下位菩薩」對「上位菩薩」必須唯唯諾諾、絕對服從?蕭導師和親教師説什麽都是真理真相?「大乘菩薩僧團」的六和敬、民主平等尊重展現何處?
  • 《起信論》沒有蕭平實發明的「戒慧、戒定直往」的説法,請問「三地菩薩」蕭平實有沒有地上菩薩「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的能力?
  • 如果正覺辯駁說蕭導師沒有這種能力是因爲這個世界的衆生根器不適合他顯示這種能力,蕭導師經常私下暗示自己要是有神通就可以説服退轉的弟子和不信他的大師大德,所以不是不適合,是他根本不具備神通。
  • 所有經論,包括《起信論》,都說入地菩薩有無數不可思議的方便度化衆生,神通智慧不可思議。爲什麽三地菩薩蕭平實,其佛法論述,被佛教界的凡夫高度質疑?其修證與言行連自己的弟子都無法攝受,不被弟子信任,認爲並無任何功德受用?佛教歷史和佛教經論裏面有沒有這樣的「三地菩薩」?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