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菩薩:念佛是速得不退轉的「易行道」!

0_eb34f9928a.gif

【編者按:這篇文章最後導向的是修行人具備以什麽心態,才能走「老實念佛」這條「易行道」,文末附上作者引用的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道」。】

王路:和欲望相處?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759030

與一位學佛的朋友吃飯,她說:不要壓抑慾望,要和慾望相處。

我已經不下十次聽到這個說法了:和慾望相處。

那當然了。 不想和慾望相處,也不行啊。 ——我不想和窮相處,但是窮老和我相處,怎麼辦?

倆夫妻,天天打架,打架也是相處的一種方式呀。 壓抑慾望,不也是和慾望相處的方式嗎? 放縱慾望,同樣是和慾望相處的方式。 僅僅說和慾望相處,又不能提供具體的措施,那有什麼用呢? 就像去醫院看望病人,臨走說:老王,你要好好和疾病相處呀!

佛教講"無欲",實際意思是:無貪欲,無多欲。欲也有好的和不好的,"信為欲依,欲為勤依",這就是好的。 說"無欲",則是從貪欲、多欲方面說的。

無欲並不是沒有慾望。 沒有慾望,人就如同槁木死灰,和石頭瓦礫沒有區別了。 尤其是大乘佛教,並不講消滅慾望,將人變成槁木死灰。 它會留一點微細的慾望,起到滋潤生命的作用。 所謂菩薩乘願再來,就是憑這一點微細的慾望,但它是調伏的,除了潤生之外,不發生別的害處,煩惱本來是過失,這時候反而成了功德。 《攝大乘論》講:"煩惱成覺分,生死為涅槃。 具大方便故,諸佛不思議"。

但有個前提,慾望可以有,不要多。

什麼叫多呢? 取決於因緣。 因緣夠了,就不多。 不夠,就多。因緣具足,掙一個億,也是小目標;不具足,掙一萬塊,也比上天都難。

修行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叫"樂通行",一條叫"苦通行"。 一般人都知道修行很苦,不知道還存在一條快樂的道路。

樂通行和苦通行,不僅是概念上的劃分,它有實踐上的意義。 樂通行,指的是色界根本禪定;苦通行,指的是未至定、近分定、中間定、無色界定。 簡單地說:樂通行,指的是"止觀"均等的境地,苦通行,指的是"止觀"不均等的境地。

說這些,離我們的生活有點遠。 不過,我們完全可以用它類比生活,並得到啟示。

有一次,我和鬼腳七老師吃飯,他聽說我打坐,問我:有輕安的感覺嗎? 我說:那沒有,輕安的標準太高了! 他說:輕安的標準不高呀。

我理解他的意思:舒服,就是輕安了。 但也有一種說法,真正入定,才生起輕安。 那種輕安,意味著"堪能"。 堪能就是有力量,能勝任,不僅當時身體舒適暢快,從此往後,你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倦怠、挫敗、氣餒,那你就真正走到一條"樂通行"的道路上了。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快樂的道路,也有痛苦的道路。 很多人都以為,成長必然是痛苦的。 殊不知,成長還可以有一條快樂的路可以走。 樂通行苦通行,本來是色界、無色界的概念,我們把它借到欲界,說說世間的事。

如果你去壓抑慾望,它就是痛苦的道路;如果你去放縱慾望,它依然是痛苦的道路。壓抑,就是修苦行,把賴以資生的最基本的慾望壓制下去,與之對抗,這種道路,當然會很苦。而放縱,則是有過多的慾望,超出現有的因緣而不能滿足,去強行滿足,一定會造作惡業,帶來未來的苦果,會更苦。 壓抑的苦,偏重於身苦;而放縱的苦,偏重於心苦。 這兩條路,都是痛苦的道路。

唯有慾望不多不少,保留在一個剛剛好的水準,這就叫"無欲":對未來有一點期待,對生活有一點眷戀,對世間有一點熱情,同時,又不會因為期待而失望,因為眷戀而束縛,因為熱情而迷惘。 這樣的前進,就是走在一條快樂的道路上。

比如,我的職業是寫作,我的寫作,就可以說是樂通行。 很多人走寫作這條道路,非常痛苦。 為什麼? 區別不在於他們比我寫得好或者沒我寫得好,區別在其他地方。

第一,我寫作的初衷,不是為了掙錢,不是為了漲粉。 我最早寫作的五六年,都是不能掙錢的,那時候在人人網,漲粉也沒有什麼用。 寫作就是表達想法,把想表達的表達出來,就圓滿了。 表達也是一種慾望,但它是一種基本的、剛剛好的慾望,而靠寫作掙錢、漲粉,就是貪欲、多欲。 很多人提筆開公號的時候就想到了掙大錢,甚至想到了融資,不要覺得這樣的人很有遠見,這樣的人是走在一條艱苦的道路上的。 當然,我見別人掙錢、漲粉,也有了一些這方面的慾望,那麼我的寫作也不全是"樂通行",也夾雜了"苦通行"。

第二,我當初並不知道自己寫得很差。如果我2006年的時候就有現在的判斷標準,我一定不會寫下去。 當一個作者知道自己寫得很爛的時候,他就不想寫了。 看到自己寫的爛,也是因為眼光高。 但眼光高不全是好事,當你的眼光超出你的能力的時候,苦就來了。我的寫作一直是這樣:什麼時候都覺得自己現在寫得不錯,隔了一兩年再回頭看,覺得那時候水準真差呀。 但正因為當時不能發覺,才有興趣和動力往下走。 因為往下走了,水平不斷上升。 因為水準上升了,才能發現以前的差。

說起來,眼光不高,似乎不好,它是愚癡的一種表現,說明你這個人不夠智慧。但是,不夠智慧,往往也有好處,它保證你走在快樂的道路上——你有了當下的心安和滿足,就有持續走下去的動力和熱情。 這是一種欣快的、向上的力量,而絕不是苦迫的堅持。

如果你的頭腦很聰明,腳步又滯後,腳步跟不上頭腦,你就會前進得非常痛苦。 因為你永遠都看見很高遠的境界,但是你達不到。 實際上,那個很高遠的境界也是個假相,但你執著這種可望不可及的假相,就痛苦。 因為痛苦,堅持不住,就停下來了,甚至倒退了。 反而被那些起步並不聰明的人趕上超過了,他們在踐行上走到了你前面,到了真正高遠的境界,智慧也慢慢超過了你。

所以,修行講福慧雙修。能海法師打過一個比喻,福德就像船,智慧就像風,如果福德很多,風很小,不要緊,一條大船,也能慢慢朝前走。如果福德很少,智慧有點大,那就麻煩了,就像一隻小船,遇到了颶風,肯定被吹翻了。 因為這種智慧,並不是修證來的真正智慧,這種聰明,如果不能和福德平衡增長,就會成為修證的障礙。

苦通行和樂通行也都可以分兩種: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我們還拿世間的事情來比喻。

苦速通行,就好比快考試了,熬夜學習,很苦,但是考過了,苦得很短暫。 這雖然苦,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苦遲通行,就麻煩了。 你要忍受漫長的煎熬,看不到一丁點希望,你現在忍受的苦,純粹是為了未來的樂,但未來到底有沒有樂,你也沒有一點底。 你不知道這樣的煎熬什麼時候是盡頭。

而樂速通行和樂遲通行,區分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既然是快樂的道路,走得快還是走得慢,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有個大學同學,讀書時經濟困難,本科碩士的七年,都是借錢度過的,省吃儉用,非常艱苦。 他也很能幹,畢業之後,很快有錢了。 再請我吃飯,買完單說:這麼多菜才二百多塊,一點也不貴嘛!

我就想,如果工作后的他能夠借錢給上學時的他,那七年裡,應該會少很多苦吧。

對修行人來講,也有痛苦和快樂的兩種道路。 為什麼痛苦? 痛苦是因為曾經造下罪業,犯下過失。 如果必須先把這些罪業償還,再由凡入聖,就是一條艱苦的道路。 就像我的同學要熬過艱苦的七年才能畢業掙錢。

還有一種道路是,雖然曾經在無量劫里造下罪業,但不用忙著還,先求往生淨土。 一旦往生,不再退轉,以回向發願心,來拔一切眾生苦。這也是一種償還方式,但這種方式就不用提前把苦受完了。 這就是所謂的「帶業往生」。 往生前都是凡夫,往生後成了聖者,而不是先成為聖者再往生。這就好比,我同學可以把他畢業后賺的錢放在大學時代花。這種方法,叫"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先苦後樂"、"苦盡甘來",是一種普遍流行的觀念。這未嘗不是"苦通行"人的一種自我安慰。經常有人講:我現在要拚命工作,這樣就可以35歲退休了。實際上,說不好聽一點,他能不能健康活到35歲都成問題。 如果一個人可以把一生中的收入,均勻地分攤在整個生命階段,把工作的時間、壓力,也均勻地分擔到每個生命階段,會少很多辛苦。 那為什麼要35歲退休呢? 退休後不還是要天天吃飯嗎? 最好的狀態就是,工作就像退休的狀態,縱然退休也是在工作,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圓融無礙,不存在為了一樣犧牲另一樣的情況。

有人問龍樹菩薩,說修行太難了,太苦了,有沒有簡單快樂的道路? 龍樹菩薩就把他批評了一頓:修行怎麼能怕苦呢? 應該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你想走簡單的道路,這就有點怯弱下劣了。

不過,龍樹又說:但你要真問,我告訴你,還真有。

龍樹就說了"易行道",這就是凈土法門的淵源。"難行道"和"易行道","苦通行"和"樂通行",並不是一碼事,但二者或許不無思想上的近似、道理上的相通。

這裡有一個關鍵:為什麼龍樹要先批評一下這個人,說他「怯弱下劣」呢? 這很關鍵。

這其實是走這一條簡單道路的前提:你要先承認自己怯弱下劣,這條易行道就向你打開了。如果你不承認,認為自己很有能耐,就只剩下比較艱難的道路可走了。

有兩種修行人,一種是信願增上的,一種是智慧增上的(或者加上慈悲增上為三種)。實際上,每個人都既有信願,又有智慧,又有慈悲,只是各人有所偏重。 如果智慧多信願少,就要走一條比較苦的道路,因為在見道之前,第一阿僧祇劫里,修行者的智慧是有瑕疵的,是要靠勝解力(信願)修行的。 或者信願多智慧少,也要走一條比較苦的道路,因為容易走錯迂回。

以我個人的理解,當修行者的信願和智慧均等增長時,就可以走在快樂的道路上。這就意味著,你的信願剛好支持你的智慧,你的智慧又恰好引導你的信願,二者誰也不拖誰的後腿。相信一分,踐行一分,就思考一分,透徹一分。 這樣,就能永遠欣快歡喜地往前走,不猶疑,不退墮。

很多人的問題是,他只相信一分,踐行一分,就已經忍不住去思慮十分的境界了。這種只能叫思慮,不能叫思考。就好比你擔心明年的今天會不會下雨,無論你再怎麼擔心,對事情不會有説明。 因為踐行不到,現有的智慧不足以支撐他理解更深刻複雜的問題,但他又不肯老老實實解決眼前的困境,好高騖遠,就一定會因此生疑、生惑、生苦,退墮。

這也是為什麼龍樹要強調,這種易行道不是向「大人志幹」開放的。 表面上看,龍樹好像是在批評「怯弱下劣」之人,表彰「志幹大人」,實際上,也是在點明進入易行道的根機因緣。當一個人好高騖遠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了「志幹大人」,就和易行道不相應了。

善導大師把這個前提叫做「機深信」,又抉發了易行道的內涵,完善了凈土教的根本教義。龍樹《十住毗婆沙論》說:「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回向。」到了善導大師,尤重稱名,而將「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的意義統攝在「稱名」之中。 我想,這也許有避免修行者踐行一分卻思慮十分的意思吧,那樣,就又從易行道滑入了難行道。

由此,六度萬行的複雜,在修行人願意謙卑地承認自力不足為恃的時候,就可以收攝落腳到一招「老實念佛」上來了。

 

附錄:《十住毘婆沙論》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十住毘婆沙論》卷5:「易行品第九問曰。是阿惟越致菩薩初事如先說。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如助道法中說。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薩死  則失一切利

若墮於地獄  不生如是畏

若墮二乘地  則為大怖畏

墮於地獄中  畢竟得至佛

若墮二乘地  畢竟遮佛道

佛自於經中  解說如是事

如人貪壽者  斬首則大畏

菩薩亦如是  若於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應生大怖畏

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何以故。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如助道中說。

菩薩未得至  阿惟越致地

應常勤精進  猶如救頭燃

荷負於重擔  為求菩提故

常應勤精進  不生懈怠心

若求聲聞乘  辟支佛乘者

但為成己利  常應勤精進

何況於菩薩  自度亦度彼

於此二乘人  億倍應精進

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如偈說。

東方善德佛  南栴檀德佛

西無量明佛  北方相德佛

東南無憂德  西南寶施佛

西北華德佛  東北三行佛

下方明德佛  上方廣眾德

如是諸世尊  今現在十方

若人疾欲至  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  執持稱名號

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如寶月童子所問經阿惟越致品中說。

佛告寶月。東方去此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無憂。其地平坦七寶合成。紫磨金縷交絡其界。寶樹羅列以為莊嚴。無有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道及諸難處。清淨無穢無有沙礫瓦石山陵垖阜深坑幽壑。天常雨華以布其地。時世有佛號曰善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大菩薩眾恭敬圍繞。身相光色如燃大金山如大珍寶聚。為諸大眾廣說正法。初中後善有辭有義。所說不雜具足清淨如實不失。何謂不失不失地水火風。不失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失色受想行識。

寶月。是佛成道已來過六十億劫。又其佛國晝夜無異。但以此間閻浮提日月歲數說彼劫壽。其佛光明常照世界。於一說法令無量無邊千萬億阿僧祇眾生住無生法忍。倍此人數得住初忍第二第三忍。寶月。其佛本願力故。若有他方眾生。於先佛所種諸善根。是佛但以光明觸身。即得無生法忍。寶月。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佛名能信受者。即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餘九佛事皆亦如是。今當解說諸佛名號及國土名號。善德者。其德淳善但有安樂。非如諸天龍神福德惑惱眾生。栴檀德者。南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歡喜。佛號栴檀德。今現在說法。譬如栴檀香而清涼。彼佛名稱遠聞如香流布。滅除眾生三毒火熱令得清涼。無量明佛者。西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善。佛號無量明。今現在說法。其佛身光及智慧明炤無量無邊。相德佛者。北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不可動。佛名相德。今現在說法。其佛福德高顯猶如幢相。無憂德者。

東南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月明。佛號無憂德。今現在說法。其佛神德令諸天人無有憂愁。寶施佛者。西南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眾相。佛號寶施。今現在說法。其佛以諸無漏根力覺道等寶常施眾生。華德佛者。西北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眾音。佛號華德。今現在說法。其佛色身猶如妙華其德無量。三乘行佛者。東北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安隱。佛號三乘行。今現在說法。其佛常說聲聞行辟支佛行諸菩薩行。有人言。說上中下精進故。號為三乘行。明德佛者。下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廣大。佛號明德。今現在說法。明名身明智慧明寶樹光明。是三種明常照世間。廣眾德者。上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眾月。佛號廣眾德。今現在說法。其佛弟子福德廣大故號廣眾德。今是十方佛善德為初。廣眾德為後。若人一心稱其名號。即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偈說。若有人得聞  說是諸佛名

即得無量德  如為寶月說

我禮是諸佛  今現在十方

其有稱名者  即得不退轉

東方無憂界  其佛號善德

色相如金山  名聞無邊際

若人聞名者  即得不退轉

我今合掌禮  願悉除憂惱

南方歡喜界  佛號栴檀德

面淨如滿月  光明無有量

能滅諸眾生  三毒之熱惱

聞名得不退  是故稽首禮

西方善世界  佛號無量明

身光智慧明  所照無邊際

其有聞名者  即得不退轉

我今稽首禮  願盡生死際

北方無動界  佛號為相德

身具眾相好  而以自莊嚴

摧破魔怨眾  善化諸人天

聞名得不退  是故稽首禮

東南月明界  有佛號無憂

光明踰日月  遇者滅煩惱

常為眾說法  除諸內外苦

十方佛稱讚  是故稽首禮

西南眾相界  佛號為寶施

常以諸法寶  廣施於一切

諸天頭面禮  寶冠在足下

我今以五體  歸命寶施尊

西北眾音界  佛號為華德

世界眾寶樹  演出妙法音

常以七覺華  莊嚴於眾生

白毫相如月  我今頭面禮

東北安隱界  諸寶所合成

佛號三乘行  無量相嚴身

智慧光無量  能破無明闇

眾生無憂惱  是故稽首禮

上方眾月界  眾寶所莊嚴

大德聲聞眾  菩薩無有量

諸聖中師子  號曰廣眾德

諸魔所怖畏  是故稽首禮

下方廣世界  佛號為明德

身相妙超絕  閻浮檀金山

常以智慧日  開諸善根華

寶土甚廣大  我遙稽首禮

過去無數劫  有佛號海德

是諸現在佛  皆從彼發願

壽命無有量  光明照無極

國土甚清淨  聞名定作佛

今現在十方  具足成十力

是故稽首禮  人天中最尊

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耶。

答曰。阿彌陀等佛  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  亦得不退轉。

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今當具說。無量壽佛。世自在王佛。師子[9]意佛。法意佛。梵相佛。世相佛。世妙佛。慈悲佛。世王佛。人王佛。月德佛。寶德佛。相德佛。大相佛。珠蓋佛。師子鬘佛。破無明佛。智華佛。多摩羅跋栴檀香佛。持大功德佛。雨七寶佛。超勇佛。離瞋恨佛。大莊嚴佛。無相佛。寶藏佛。德頂佛。多伽羅香佛。栴檀香佛。蓮華香佛。莊嚴道路佛。龍蓋佛。雨華佛。散華佛。華光明佛。日音聲佛。蔽日月佛。琉璃藏佛。梵音佛。淨明佛。金藏佛。須彌頂佛。山王佛。音聲自在佛。淨眼佛。月明佛。如須彌山佛。日月佛。得眾佛。華生佛。梵音說佛。世主佛。師子行佛。妙法意師子吼佛。珠寶蓋珊瑚色佛。破癡愛闇佛。水月佛。眾華佛。開智慧佛。持雜寶佛。菩提佛。華超出佛。真琉璃明佛。蔽日明佛。持大功德佛。得正慧佛。勇健佛。離諂曲佛。除惡根栽佛。大香佛。道[1]映佛。水光佛。海雲慧遊佛。德頂華佛。華莊嚴佛。日音聲佛。月勝佛。琉璃佛。梵聲佛。光明佛。金藏佛。山頂佛。山王佛。音王佛。龍勝佛。無染佛。淨面佛。月面佛。如須彌佛。栴檀香佛。威勢佛。燃燈佛。難勝佛。寶德佛。喜音佛。光明佛。龍勝佛。離垢明佛。師子佛。王王佛。力勝佛。華[2]齒佛。無畏明佛。香頂佛。普賢佛。普華佛。寶相佛。是諸佛世尊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以偈稱讚。無量光明慧  身如真金山

我今身口意  合掌稽首禮

金色妙光明  普流諸世界

隨物增其色  是故稽首禮

若人命終時  得生彼國者

即具無量德  是故我歸命

人能念是佛  無量力威德

即時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彼國人命終  設應受諸苦

不墮惡地獄  是故歸命禮

若人生彼國  終不墮三趣

及與阿修羅  我今歸命禮

人天身相同  猶如金山頂

諸勝所歸處  是故頭面禮

其有生彼國  具天眼耳通

十方普無礙  稽首聖中尊

其國諸眾生  神變及心通

亦具宿命智  是故歸命禮

生彼國土者  無我無我所

不生彼此心  是故稽首禮

超出三界獄  目如蓮華葉

聲聞眾無量  是故稽首禮

彼國諸眾生  其性皆柔和

自然行十善  稽首眾聖王

從善生淨明  無量無邊數

二足中第一  是故我歸命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應時為現身  是故我歸命

彼佛本願力  十方諸菩薩

來供養聽法  是故我稽首

彼土諸菩薩  具足諸相好

以自莊嚴身  我今歸命禮

彼諸大菩薩  日日於三時

供養十方佛  是故稽首禮

若人種善根  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  華開則見佛

十方現在佛  以種種因緣

歎彼佛功德  我今歸命禮

其土甚嚴飾  殊彼諸天宮

功德甚深厚  是故禮佛足

佛足千輻輪  柔軟蓮華色

見者皆歡喜  頭面禮佛足

眉間白毫光  猶如清淨月

增益面光色  頭面禮佛足

本求佛道時  行諸奇妙事

如諸經所說  頭面稽首禮

彼佛所言說  破除諸罪根

美言多所益  我今稽首禮

以此美言說  救諸著樂病

已度今猶度  是故稽首禮

人天中最尊  諸天頭面禮

七寶冠摩尼  是故我歸命

一切賢聖眾  及諸人天眾

咸皆共歸命  是故我亦禮

乘彼八道船  能度難度海

自度亦度彼  我禮自在者

諸佛無量劫  讚揚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  歸命清淨人

我今亦如是  稱讚無量德

以是福因緣  願佛常念我

我於今先世  福德若大小

願我於佛所  心常得清淨

以此福因緣  所獲上妙德

願諸眾生類  皆亦悉當得

又亦應念毘婆尸佛。尸棄佛。毘首婆伏佛。拘樓珊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及未來世彌勒佛。皆應憶念禮拜以偈稱讚。

毘婆尸世尊  無憂道樹下

成就一切智  微妙諸功德

正觀於世間  其心得解脫

我今以五體  歸命無上尊

尸棄佛世尊  在於邠他利

道場樹下坐  成就於菩提

身色無有比  如然紫金山

我今自歸命  三界無上尊

毘首婆世尊  坐娑羅樹下

自然得通達  一切妙智慧

於諸人天中  第一無有[1]比

是故我歸命  一切最勝尊

迦求村大佛  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尸利沙樹下

成就大智慧  永脫於生死

我今歸命禮  第一無比尊

迦那含牟尼  大聖無上尊

優曇鉢樹下  成就得佛道

通達一切法  無量無有邊

是故我歸命  第一無上尊

迦葉佛世尊  眼如雙蓮華

弱拘樓陀樹  於下成佛道

三界無所畏  行步如象王

我今自歸命  稽首無極尊

釋迦牟尼佛  阿輸陀樹下

降伏魔怨敵  成就無上道

面貌如滿月  清淨無瑕塵

我今稽首禮  勇猛第一尊

當來彌勒佛  那伽樹下坐

成就廣大心  自然得佛道

功德甚堅牢  莫能有勝者

是故我自歸  無比妙法王

復有德勝佛。普明佛。勝敵佛。王相佛。相王佛。無量功德明自在王佛。藥王無閡佛。寶遊行佛。寶華佛。安住佛。山王佛。亦應憶念恭敬禮拜以偈稱讚。無勝世界中  有佛號德勝

我今稽首禮  及法寶僧寶

隨意喜世界  有佛號普明

我今自歸命  及法寶僧寶

普賢世界中  有佛號勝敵

我今歸命禮  及法寶僧寶

善淨集世界  佛號王幢相

我今稽首禮  及法寶僧寶

離垢集世界  無量功德明

自在於十方  是故稽首禮

不誑世界中  無礙藥王佛

我今頭面禮  及法寶僧寶

金集世界中  佛號寶遊行

我今頭面禮  及法寶僧寶

美音界寶花  安立山王佛

我今頭面禮  及法寶僧寶

今是諸如來  住在東方界

我以恭敬心  稱揚歸命禮

唯願諸如來  深加以慈愍

現身在我前  皆令目得見

復次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盡應總念恭敬禮拜以偈稱讚。

過去世諸佛  降伏眾魔怨

以大智慧力  廣利於眾生

彼時諸眾生  盡心皆供養

恭敬而稱揚  是故頭面禮

現在十方界  不可計諸佛

其數過恒沙  無量無有邊

慈愍諸眾生  常轉妙法輪

是故我恭敬  歸命稽首禮

未來世諸佛  身色如金山

光明無有量  眾相自莊嚴

出世度眾生  當入於涅槃

如是諸世尊  我今頭面禮

復應憶念諸大菩薩。善意菩薩。善眼菩薩。聞月菩薩。尸毘王菩薩。一切勝菩薩。知大地菩薩。大藥菩薩。鳩舍菩薩。阿離念彌菩薩。頂生王菩薩。喜見菩薩。欝多羅菩薩。薩和檀菩薩。長壽王菩薩。羼提菩薩。韋藍菩薩。睒菩薩。月蓋菩薩。明首菩薩。法首菩薩。成利菩薩。彌勒菩薩。復有金剛藏菩薩。金剛首菩薩。無垢藏菩薩。無垢稱菩薩。除疑菩薩。無垢德菩薩。網明菩薩。無量明菩薩。大明菩薩。無盡意菩薩。意王菩薩。無邊意菩薩。日音菩薩。月音菩薩。美音菩薩。美音聲菩薩。大音聲菩薩。堅精進菩薩。常堅菩薩。堅發菩薩。莊嚴王菩薩。常悲菩薩。常不輕菩薩。法上菩薩。法意菩薩。法喜菩薩。法首菩薩。法積菩薩。發精進菩薩。智慧菩薩。淨威德菩薩。那羅延菩薩。善思惟菩薩。法思惟菩薩。跋陀婆羅菩薩。法益菩薩。高德菩薩。師子遊行菩薩。喜根菩薩。上寶月菩薩。不虛德菩薩。龍德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妙音菩薩。雲音菩薩。勝意菩薩。照明菩薩。勇眾菩薩。勝眾菩薩。威儀菩薩。師子意菩薩。上意菩薩。益意菩薩。增意菩薩。寶明菩薩。慧頂菩薩。樂說頂菩薩。有德菩薩。觀世自在王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大自在王菩薩。無憂德菩薩。不虛見菩薩。離惡道菩薩。一切勇健菩薩。破闇菩薩。功德寶菩薩。花威德菩薩。金瓔珞明德菩薩。離諸陰蓋菩薩。心無閡菩薩。一切行淨菩薩。等見菩薩。不等見菩薩。三昧遊戲菩薩。法自在菩薩。法相菩薩。明莊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頂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常喜菩薩。喜王菩薩。得辯才音聲菩薩。虛空雷音菩薩。持寶炬菩薩。勇施菩薩。帝網菩薩。馬光菩薩。空無閡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破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菩薩。頂相菩薩。出過菩薩。師子吼菩薩。雲蔭菩薩。能勝菩薩。山相[1]幢王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莊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水王菩薩。山王菩薩。帝網菩薩。寶施菩薩。破魔菩薩。莊嚴國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如是等諸大菩薩。皆應憶念恭敬禮拜求阿惟越致地。」(CBETA 2021.Q1, T26, no. 1521, pp. 40c28-45a1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