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六):張志成——蕭平實的「如來法身」是一個「出生四智的梵我」?

jopeel-quimpo-qP4A-5EloaM-unsplash.jpg

琅琊閣】:上一篇文章説明正覺同修會的「第八識如來藏生萬法緣起論」,違背三法印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本質上是梵我論。這一篇分析蕭平實如何將梵我論套在唯識的如來法身定義上。

先重溫《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096集「佛地之四智圓明」裏面正超老師關於佛地法身的説法:

而這八個識是如何轉識成智的呢?首先就時劫上來說,明心見性只是六、七二識轉識成智,而且只是下品初分轉而已;悟後起修到七地滿足,進入八地時是中品轉,可是也只是只有六、七二識轉生中品的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智而已,這個前五識以及第八識都還沒有轉。修行必須要直到三大阿僧祇劫滿了以後,成為最後身菩薩,坐在菩提樹下,以手按地而得明心時,六、七二識才轉生上品的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智;異熟流注生滅斷盡,第八異熟識頓現大圓鏡智,改名無垢識——也就是佛地的真如;然後到了夜後分,旭日將升之前,目睹東方明星眼見佛性的時候,才使前五識頓生成所作智,然後成佛。四智加上佛地八識運作的境界所顯示的清淨法界,佛地無垢識就是以這五法為性,稱為法身;所以,「三身四智」必須要佛地才能夠滿足,並不是第一次明心見性的時候就已經具足了。

【張志成】:正超老師這段話裏面最顯而易見的錯誤就是「有爲、無爲」錯置

錯誤一:正覺認為【無爲的如來藏 = 有爲的第八識】,所以到了佛地【無為的如來法身 = 有為的無垢識】。如來藏經論的如來法身是無爲法,怎麽等同屬於有爲法的無垢識?

如前文指出,如來藏「離有爲相」,沒有有爲的種子,只能等同唯識經論裏的真如,無法等同蕭平實的「有爲種子+無爲本體」的畸形「第八識如來藏」。

錯誤二:第八識在佛地「轉識成智」,如來藏本來就不是有爲、有漏的「識」,它本身就是如來智,也不需要被「轉」;佛地是如來藏脫離客塵煩惱的包裹,法身功能顯現。哪部如來藏經說如來藏會「轉識成智」?

蕭平實將【如來藏 = 第八種子識】,等於將清净、不生不滅、離有為相、屬於無為法的如來藏(如來法身),變成有雜染、有生滅、有為的法,竄改經論對如來藏的定義。

【琅琊閣】:如果將正超老師上文簡化,他的法身定義是:

正覺的法身定義:

【佛地無垢識 = 佛地的真如 = 五法 = 四智 + 清淨法界(真如)】

《成唯識論》的法身定義:

【五法 = 四智 + 清淨法界(真如)】

正超老師的定義明顯與《成唯識論》不符合。爲什麽無垢識 = 佛地真如 = 五法?

因爲他所說的第八無垢識不是佛法裏面的「第八識」,是一個能夠出生四智的「梵我」——正覺同修會的「轉識成智」,不是「八識」變成轉捨有漏變成「智」,而是「無垢識出生四智」。

「出生」和「轉變」的語義有什麽差別?

A 出生 B,A與B就是兩個獨立個體,就像母親生兒子,生完了就是兩個人,不再是一個人。

A 轉成B,A 跟B是同一個個體,只是性質轉變了,比如水轉成水蒸氣,原子構造還是H2O,但是狀態不一樣,不會多了一些H2O出來。

下圖對比正覺同修會發明的「梵我如來法身」和唯識經論的「五法為性的如來法身」:

蕭平實的梵我如來法身.png

佛地法身的問題,蕭平實在《真假開悟》一書中的解釋如下,下面我們一段段拿出來分析。

讀者請注意,蕭平實不是舉經文去證明「無垢識是法身」,是用車軲轆話不斷反復對你洗腦「無垢識就是法身」、「無垢識出生四智」、「無垢識不生不滅」這些「僞論」,初學者很難聽出「蕭法」和「佛法」之間的差異。

真 假 開 悟─真如、如來藏、阿賴耶識間之關係  平實居士 述著[1]

第二章 法身即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如來藏

第一節 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間之關係

上來所舉證的《佛地經論》中說,轉去阿賴耶識的體性,改成異熟識;再轉去異熟識的體性,改成無垢識;也就是「轉去第八識中二障種子、隨眠」,成為佛地五法為性的法身無垢識,常顯佛地真如性相,究竟清淨而且永不滅壞;而這個無垢識心體卻仍然是因地的阿賴耶識心體,因地佛地的第八識心體所顯示的真如法性並無不同,這已經顯示阿賴耶識心體永不壞滅的金剛性了

【張志成】:蕭平實偷換概念——「法身以五法為性」 變成「五法為性的法身無垢識」?

不論搜尋哪部經論,都沒有「以五法為性的如來法身是無垢識」的説法,蕭平實將他應該證明的命題直接變成事實陳述,製造先入爲主的錯誤印象。但是有經論會説「真如是法身」,所以《佛地經論》中指出了不同經論的説法:

《佛地經論》卷7:「諸經皆說清淨真如為法身故。《讚佛論》說,如來法身無生滅故。」(CBETA 2021.Q1, T26, no. 1530, p. 326a12-14)

真如是法身非常合理:1. 真如才是大乘菩薩在十地所證,所以有「十真如」的説法;2. 如來藏經論的無爲法如來藏只能等同唯識經論裏面的無爲法真如,所以【佛地如來藏脫離煩惱顯現的如來法身 = 佛地真如】。

因爲其他經論有【真如 = 法身】的説法,所以《成唯識論》說法身「五法為性」,不止一個淨法界(真如):

《成唯識論》卷10:「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CBETA 2021.Q1, T31, no. 1585, p. 57c16-20)

「如來法身」一詞,不同經論有不同說法。前面文章提到,如來藏系經論定義「如來法身」是無為法。《成唯識論》界定「如來法身」是「五法為性」,這是依《佛地經論》而得的結論。《佛地經論》是《佛說佛地經》的註解,《佛說佛地經》說「大覺地」——「如來法身」是「五種法」所攝:

《佛說佛地經》卷1:爾時世尊告妙生菩薩:「妙生當知,有五種法攝大覺地。何等為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CBETA, T16, no. 680, p. 721, a1-3)

親光菩薩在《佛地經論》解釋上段經文說:

《佛地經論》3:經曰:爾時,世尊告妙生菩薩:「妙生當知,有五種法攝大覺地。何等為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論曰:……大覺是佛,具三種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化。後當廣說,地謂大覺所依所攝所行境界,安立自相所緣差別,以一切法為境界故;安立所緣,言攝一切;安立自相,唯攝自體合為一故。大覺地中無邊功德,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無為功德,淨法界攝。淨法界者,即是真如無為功德,皆是真如體相差別。有為功德,四智所攝,無漏位中智用強故,以智名顯。……如是四智具攝一切佛地無漏心及心法,若俱有法、若所變現品類差別。清淨法界攝真如上諸相功德,是故五法具攝一切佛地功德。」(CBETA, T26, no. 1530, p. 301, b6-p. 302, a1)

所以《佛地經論》以「五法具攝一切佛地功德」為佛、如來、大覺的「法身」,可分為自性、受用、變化三種身,總稱為「法身」。

《成唯識論》承襲此論說「如來法身以五法為性」,五法是指無為的清淨法界(真如)+ 有為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即是無垢識,無垢識即是由因地的阿賴耶識成佛時轉成。

如果以「五法」與「三身」做配對時,那麼大致是:

自性身 = 清淨法界

受用身:自受用身 = 大圓鏡智     他受用身 = 平等性智 + 妙觀察智

變化身 = 成所作智

這裡要注意的是:蕭平實引用的「轉去阿賴耶識得法身者」,這句話的意思是「轉去第八識中二障種子」,不是蕭平實所說的「轉阿賴耶識成無垢識或大圓鏡智,無垢識或大圓鏡智就是法身」。

無垢識或大圓鏡智只是法身的一部分——受用身:

《佛地經論》卷7:「諸經論說,究竟轉依以為法身,轉依即是清淨真如非對治道,故知法身唯淨法界真如為性。《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是受用佛。《攝大乘》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身。然說轉去阿賴耶識得法身者,此說轉去第八識中二障種子,顯得清淨轉依法身,非說鏡智,以說鏡智是受用故。」(CBETA, T26, no. 1530, p. 326, a16-22)

《佛地經論》、《成唯識論》說「佛地法身以五法為性」,蕭平實在這一章裏面,爲了證明無垢識是如來法身,不斷偷換概念說:「佛地五法為性的法身無垢識」。讓不熟悉經論的讀者不知不覺中以為「法身 = 無垢識」。

下面蕭平實會不斷使用洗腦性的車軲轆語言,將他需要證明的「法身等於無垢識」命題當作事實陳述表達,讓聽起來覺得這是千真萬確,毫無疑點的 佛的教導。

【琅琊閣】:蕭平實顛倒佛說——「阿賴耶識心體永不壞滅的金剛性」?

因爲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是一種梵我論,所以必須將「念念生滅」,可以壞滅的阿賴耶識扭曲為「心體永不壞滅的金剛性」,或者拆解為可以滅的種子和不滅的心體。經論處處說第八識是可以壞滅的法。

《成唯識論》卷3: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CBETA 2021.Q1, T31, no. 1585, p. 12b28-c4)

《百喻經》卷3:一切外道亦復如是,聞佛菩薩無上良醫說言,當解心識,外道等執於常見,便謂過去未來現在唯是一識無有遷謝,猶食一雉,是故不能療其愚惑煩惱之病。大智諸佛教諸外道除其常見,一切諸法念念生滅,何有一識常恒不變?(CBETA 2021.Q1, T04, no. 209, p. 552b4-9)

《本事經》卷7:是身虛偽,諸法合成,其中勝者,謂壽、煖、識。而此諸法依因緣生,無常無強、無堅無力、迅速滅壞。老病死賊常隨不捨,而諸愚夫無明所覆,寶愛耽著無厭捨心。我聖弟子,能於如是假合成身,如實知見多諸過患,便於一切內外身中能深厭背;深厭背故,能離貪欲;離貪欲故,便得解脫。 (CBETA 2021.Q1, T17, no. 765, p. 696b23-29)

佛地法身以五法為性,其中一法即是清淨法界──佛地真如,而佛地真如則是無垢識心體的真實自性;也就是佛地的無垢識,藉著諸法、藉著佛色身等十八界展轉所生諸法,而顯示出佛地無垢識的真如性。這也就是「識之實性」的真正意思。所以,識上所顯的真如,假使離開了有為法,就不可能顯示出來了;所以真如必須是在有為法上存在,才能顯示出來,所以也是無漏有為法的所顯性,所以說真如即是諸法實性

【張志成】:蕭平實的「真如必須在有爲法上存在、顯示」這句話,表面似乎符合《成唯識論》「真如無為法與依他起性有為法非一非異、相待而有」的說法:

《成唯識論》卷8: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法與法性,理必應然,勝義、世俗,相待有故。」(CBETA, T31, no. 1585, p. 46, b24-25)

《成唯識論》的意思是「真如圓成實性、無為法」與「依他起性、有為法」是平等的、相待而有的「有體法」(遍計執性是「無體法」),所以【一切有為法】的「實性」都是與之相待而有的真如

但蕭平實說「真如只是第八識的所顯性,如同香是花的所顯性」,意思其實是「只有第八識是有體、有真實自性之法,真如只是附屬於它的性質而已」。

【琅琊閣】:當蕭平實說真如是【無垢識心體】的真實性,又說「真如必須是在有為法上存在,才能顯示出來」這兩句話等於承認「無垢識心體」是一個有爲法。

上面段話裏面用含糊定義來模糊一個問題:真如是一切法上所顯,還是第八識上所顯?

蕭平實一會兒說「真如是無垢識心體的真實性一會兒說「無垢識,藉著諸法、藉著佛色身等十八界展轉所生諸法,而顯示出佛地無垢識的真如性……真如即是諸法實性」,真如到底是誰的真實性?

經論從來不會説「真如是第八識所顯」,只真如是「二空所顯」,是【一切法】的真實性,爲什麽蕭平實處處要將真如單獨歸於第八無垢識?然後再用「第八識出生諸法,所以真如也是一切法的真實性」這種邏輯,將真如攤分給無垢識出生的一切法?那部經論有這種説法?

《瑜伽師地論》卷74:圓成實自性說無自性。何以故?由此自性亦是勝義,亦【一切法】無自性性之所顯故。(CBETA 2021.Q1, T30, no. 1579, p. 705a6-8)

《佛地經論》卷6:證得無生法忍菩薩,謂從初地已上菩薩,證得二空所顯真如,【觀一切法】遍計所執本性無生亦無有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受用和合一味事智。非如二乘見道現觀,但證生空所顯真如,未證法空所顯真理,未能現觀諸法平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地前菩薩亦未能證,未見真如,和合一味平等性智未現行故。(CBETA 2021.Q1, T26, no. 1530, p. 321b17-24)

《瑜伽師地論》卷36:又諸菩薩由能深入法無我智,於【一切法】離言自性如實知已,達無少法及少品類可起分別,唯取其事,唯取真如。不作是念,此是唯事,是唯真如,但行於義。如是菩薩行勝義故,於一切法平等平等以真如慧如實觀察。(CBETA 2021.Q1, T30, no. 1579, p. 487b18-23)

這種含糊的表述在正覺文章中常見,正覺的「第八識」定義伸縮自如,一會兒是「一個法」,一會兒變成「代表一切法」,。這種邏輯謬誤稱爲「含混謬誤」,也就是在論證過程中,通過改變或含糊一個詞的涵義支持一個本來沒有根據的結論。這就是爲什麽正覺的表述和定義經常前後不一致。

由此段經文中的開示說明,可知因地眾生的法身就是阿賴耶識,果地諸佛的法身就是無垢識;因為無垢識具足大圓鏡智等五法,無垢識以此五法為性故名法身。無垢識若無此五法為性,則不可名為法身。如今他們否定了阿賴耶識心體,說是另有一個法身真如,那你們可以跟他們請問說:「經文中說法身就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也說真如是這個第八識心體的所顯性,請問:否定阿賴耶識心體以後,要如何證得真如呢?真如與阿賴耶識是一?還是二呢?您的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的真如性,與我們的阿賴耶識心體的真如性一樣不一樣呢?您所說的法身為什麼不是無垢識心體呢?為什麼與 佛所說『無垢識以五法為性故名法身』的說法不同呢?」他們一定不敢正面回答的,只能顧左右而言他了。

【張志成】:蕭平實發明佛法:「因地眾生的法身就是阿賴耶識,果地諸佛的法身就是無垢識

「如來法身」的定義如上文所說,是「五法為性」——由無為的清净法界(真如)+ 有為的菩提四智組成,無垢識或大圓鏡智只是法身其中一部分。經論裏面從來沒有這種説法,請蕭平實不要發明佛法!

五、佛地法身者,以五法為性故名法身;然五法為性者,究竟是誰以五法為性?並不是另有一個想像中才會有的真如以五法為性,也不是他們所想像的清淨法界以五法為性而說是法身,因為清淨法界正是真如,而清淨法界真如正是五法中的一法啊!如何能以五法為性?必須是五法外的某一法,才能以此五法為性,所以不是他們所說的真如或清淨法界以五法為性,而是佛地之無垢識以五法為性,故名佛之法身。

如是可知,法身即是佛地之第八識心體無垢識也。譬如《成唯識論》卷十中說:【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語譯如下:《《此寂靜尊──無垢識──所證得的解脫果與佛菩提果,永遠捨離煩惱障與所知障,所以又名法身,無量無邊的威神力、四無畏…等大功德諸法所莊嚴故,其法體依聚合諸莊嚴法為一聚的緣故而總說為身故。這個法身總共有五法作為祂的法性,並非單獨一個清淨法界為性就可以稱為法身的,因為兩種轉依果──解脫果及佛菩提果──都是此一顯示清淨法界的無垢識所攝的緣故。》》

【琅琊閣】:邏輯錯亂,反復洗腦——佛地法身者,以五法為性故名法身;然五法為性者,究竟是誰以五法為性?

這個句子的邏輯錯亂程度簡直匪夷所思,用一些通俗的字舉例就更清楚:身體者,由五部分構成故名身體(假設五個部分是頭和四肢);然由五部分組成的這個東西,究竟是誰以五個部分組成?

不管哪個年級的學生寫出這種句子,都會直接被國文老師XXX吧?

法身和「五法」不是因果關係,不是因爲五法為性所以稱爲法身,法身和「五法」的關係是界定關係,就像法身也可以界定爲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

上面引文的第一段話,幾乎全部都是這種邏輯錯亂的論述,蕭平實的目的是不斷重複【法身 = 無垢識】,用一種類似循環論證的方式達到洗腦的效果。正覺學員買書讀書其實不是讀佛經,是花錢接受蕭平實的文字洗腦,經常閲讀這類句子,你的大腦會像被植入病毒軟體的電腦系統,邏輯能力直綫下降,自動生成邏輯錯亂的句子。

張志成】:蕭平實語譯《成唯識論》時不忠於原文,夾帶私貨

上面蕭平實的《成唯識論》語譯,一直沒有偏差,直到最後一句「二轉依果皆此攝故」,蕭平實不但錯解此句的意思,而且加插了原文沒有的「顯示清淨法界的無垢識」進去,說:「因為兩種轉依果──解脫果及佛菩提果——都是此一顯示清淨法界的無垢識所攝的緣故。

「二轉依果皆此攝故」的正確意思是「二轉依果(解脫果──大涅槃,即清淨法界,及佛菩提果──菩提四智),都是法身所攝的緣故」。

這種一開始沒錯,到了最後一句添加原文沒有的語譯方式,正覺書籍經常出現,有效篩選不閲讀原文的學員。

此意是說,寂靜尊的無垢識心體,要有五種法來莊嚴祂,清淨法界──真如──只是五法中的一法。而解脫果與佛菩提果也都是轉依第八識的真如法性而成就轉依的,所以這兩種轉依果都是這個清淨法界的真如所攝。換句話說,佛地法身的無垢識,要有五法莊嚴,才可稱為佛之法身;而清淨法界的真如,是兩種修行果的所依體;不論是解脫果或者佛菩提果,都是轉依清淨法界的真如法性而成就的。然而單獨一個清淨法界的真如法性,也不能使無垢識就成為佛地的法身,必須具足五法作為無垢識的法性,才能使無垢識成為佛的法身。

【上面這段是自説自話,蕭平實竄改《成唯識論》之後,繼續對讀者反復洗腦 法身 = 無垢識。

五法者云何五法?《成唯識論》卷十云:【以五法性攝三身者,有義:初二攝自性身,經說真如是法身故,論說轉去阿賴耶識得自性身,圓鏡智品轉去藏識而證得故。中二智品攝受用身,說平等智於純淨土為諸菩薩現佛身故,說觀察智大集會中說法斷疑現自在故,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身故。後一智品攝變化身,說成事智於十方土現無量種難思化故。】

故知五法者即是清淨真如、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清淨真如者即是說第八無垢識所顯示之清淨真如性相,以無垢識心體有如是清淨真如性相,作為所轉依之第一法,又名清淨法界;加上四智心品為其轉依,共成五法。然此五法悉從佛地第八無垢識心體直接或間接生顯:無垢識顯出清淨真如之體性與行相,亦名清淨法界,即是第一法;又從無垢識心體直接出生大圓鏡智,即是第二法;又從無垢識(亦名阿陀那識)之無漏有為法功德中出生五色根而有佛地七識心王,故有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三法,與前二法共成五法;如是名為五法。

【張志成】:上一次蕭平實引用的《成唯識論》,只是在語譯部分的最後一句增加了自己的説法。上文的第二段話表面上是解釋《成唯識論》卷十,聽起來好像沒錯,但其實《成唯識論》這段在詮釋「五法」的章節中有兩個「有義」,第一個「有義」舉出某些經論「方便、大略的說法」,不是完全正確。第二個「有義」才是正確、完整的說法。蕭平實此段舉出的是第一個方便説的「有義」。

《成唯識論》說:有義:初二攝自性身,經說真如是法身故,論說轉去阿賴耶識得自性身,圓鏡智品轉去藏識而證得故……

這段「有義」是方便說,因為前文已經說明:法身是五法為性,不只是「真如、清淨法界」。「自性身」是真如、清淨法界、無為法;不是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受用身、有為法。這些內容在第二個「有義」中有說明。

所以,真如、清淨法界只是如來法身一部分,真如是法身三相之一的自性身,法身不只是無垢識或大圓鏡智。

【琅琊閣】:蕭平實用將如來法身變成「梵我」

如來法身的五法定義,本來非常簡單,就是【真如、清淨法界】加上八識轉成的【四智】。到了蕭平實那裏,添加了梵我的「一法出生萬法或四智」的概念,變成無垢識【直接出生】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第八識需要第七識作爲俱有依才能存在,無法獨存,佛地的八識「轉識成智」,所以大圓鏡智也必須平等性智才能現起,這不是一個A出生B的關係,是A與B互爲因緣的關係:

《佛地經論》卷3:如是展轉乃至十地,最後心時自此已後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如有漏位阿賴耶識,恒與末那一識俱起,無漏位中大圓鏡智,亦應常與平等性智一時而起,故平等智亦無間斷。(CBETA 2021.Q1, T26, no. 1530, p. 304a20-22)

再者,大圓鏡智是無垢識生出來的嗎?上面《佛地經論》的意思就是到了佛地,第八、第七識都是智,因爲佛地的八識不再是「有漏」,轉成無漏時稱為四智。

《成唯識論》卷10:「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CBETA 2021.Q1, T31, no. 1585, p. 56b3-6)

蕭平實其實不懂「轉識成智」是什麽意思,大圓鏡智是【轉捨】有漏第八識所得,不是無垢識【直接生出來的】。如果無垢識出生大圓鏡智,那麽佛地就有兩個第八識:無垢識 + 大圓鏡智!

而此等五法中之四智心品,其實亦是轉依無垢識心體之真如法性才能成就,所以五法其實仍是以真如法性為根本,由是緣故而說真如即是法身。然而單是清淨法界之真如,亦不能成就佛地法身功德,必須轉依無垢識之真如法性以後,才能發起四智心品;再因四智心品與清淨法界真如,合為五法以後,才能顯示、獲得佛地無垢識法身在無漏有為法上之四智心品功德,所以說「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不是單一的清淨法界真如就可以成就無垢識作為佛之法身。

【琅琊閣】:亂用佛法專有名詞——轉依

「轉依」是唯識經論的名詞:「轉」有兩個意思——轉捨、轉得,「依」指「所依」,「所依」指第八識,第八識是一切現象的所依,因爲它含藏有漏的名言種子、業種子以及煩惱、所知二障的種子,以及無漏智(即菩提四智)的種子。

「轉捨」的是二障種子等有漏種,「轉得」的是大菩提與大涅槃。

《成唯識論》卷9:「轉謂二分,轉捨、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麁重,故能轉捨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為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CBETA 2021.Q1, T31, no. 1585, p. 51a5-9)

轉依,梵語 āśraya-parivrtti 或 āśraya-parāvrtti,是「轉所依」的意思,是名詞不是動詞。

上面這段話錯誤太多,只能舉出最嚴重的謬誤。蕭平實說:「其實亦是轉依無垢識心體之真如法性才能成就」。這個句子缺了一個主語,請問到底是誰轉依無垢識心體之真如法性?

他要説的是「意識轉依第八識的真如性」。問題是:意識怎麽變成真實和如如呢?意識怎麽可以對六塵不分別呢?到了佛地,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依然有分別!

再來,如果【如來藏 = 第八識】,蕭平實的「四智心品……是轉依無垢識心體之真如法性才能成就」這句話,就會變成「四智心品……是轉依如來藏心體的真如法性才能成就」。如來藏是自性清净心,哪裏有二障種子需要被轉捨?如來藏和「轉依」根本扯不上關係,「轉依如來藏」這個表述是對「轉依」一詞的無知與誤用。

復次,「真如即是法身」者,其實是說無垢識心體具有真如法性,非是別有一心名為真如而可出生阿賴耶識。今者楊、蔡、蓮等人因為嚴重之文字障故,誤會論文之真義,誤以為另外還有一個心體名為清淨法界的真如,誤以為另外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心體是真如,所以就新創了「真如出生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是生滅法」的邪說。

後來法蓮師更以如是邪見,而強辯現識是第八阿賴耶識,想要以此邪說來建立另一個心體真如,來成就楊、蔡二人所說的「能出生阿賴耶識的第九識真如確實存在」的邪說,由此邪見所祟的緣故,堅持「另有一個真如出生了阿賴耶識,另有一個清淨法界才是法身。」顯然是嚴重的誤會了《成唯識論》的真意。

【張志成】:《成唯識論》的法身有兩個定義,但是從來沒説過「真如即是法身 = 無垢識心體具有真如法性」:

如果「真如即是法身」=「 無垢識心體具有真如法性」,經論應該直接說「真如是法身無垢識本體所顯的法性」,難道玄奘大師和唯識祖師的表達能力有缺陷,能説清楚的話非要省略重點,等蕭平實來給告訴我們經文裏面的「密意」?

第二、真如是無爲法,無爲法不生他法,這是佛法的基本知識。法蓮法師沒有說真如出生阿賴耶識,這是蕭平實根據自己的「第八識梵我見」做出的錯誤推論,然後栽贓給法蓮法師。

復次,如成論所說:「非淨法界獨名法身。」意思是說,並不是由無垢識單憑清淨法界之真如法性一法就可以名為法身,而是必須具足五法,以五法為性時的無垢識,才可名為法身。這就很清楚的說明了一件事實:無垢識必須具足顯現真如法性、必須出生了四智心品等無漏有為法,以如是五法為性的無垢識才能稱為佛之法身。

佛之法身既以如是五法為性,而此五法悉從第八無垢識心體生、顯,無一不從第八無垢識心體生、顯,則知此等五法悉依無垢識而有,則知五法為身者乃是:「無垢識以此五法具足故名法身。」是故無垢識才是法身,不可如楊先生他們初離同修會時,妄說「另一個清淨法界才是法身,才是真如」;亦不可如楊先生所說及法蓮師、紫蓮心海沙彌一般,在書中謗說無垢識心體非常,因為他們無根誹阿賴耶識心體非常故。五法既從阿賴耶識心體──無垢識──出生,若無垢識阿賴耶心體非常,是可滅法,則五法亦成生滅非常之法,則成「法身非常」之說;試問楊、蔡、蓮…等人:「法身非常乎?」在此教證下,逢此一問,則皆啞口難答也。

【張志成】:第一、如前所説,《成唯識論》的第二個「有義」說「非淨法界獨名法身」,是因爲有些經論有「真如是法身」的說法,所以《成論》指出這是方便說,因為法身不只是真如、清淨法界,還包括四智心品。

《成唯識論》或是任何經論裏面,都不會找到蕭平實上面所説的「真如是無垢識所顯、無垢識出生四智、無垢識是法身的説法」

「四智」是「所生的法,是說它們是某些因緣條件下才能存在,不是說他們是被無垢識「出生」的。

無垢識一樣是因緣所生法,第八識需要與末那識一起現起,因爲末那是它的俱有依」,到了佛地,八識都轉識成智,大圓鏡智依然需要平等性智同時存在才能生起

《佛地經論》卷3:「如是展轉乃至十地,最後心時自此已後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如有漏位阿賴耶識,恒與末那一識俱起,無漏位中大圓鏡智,亦應常與平等性智一時而起,故平等智亦無間斷。」(CBETA 2021.Q1, T26, no. 1530, p. 304a18-22)

又卷十中說:【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總名菩提。】四智心品非常,是所生法故,本無今有之有生法故,「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依識而有四智心品在修行以後出生,依大乘菩提之證得故,而有悟後始生之因地二智或佛地四智心品,故知四智心品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必定有滅,不可說之為常。但以所依無垢識心體常故,以佛地七識心王非復有斷而利益眾生永無窮盡故,盡未來際皆令七識心王常住故,得使四智心品亦名為常;無垢識以此四智為轉依之法性,即是四法為性。清淨真如亦是無垢識心體假藉佛地色身及七識所顯,若是所顯法,則無自體,故清淨真如、清淨法界實以無垢識為體;若無垢識心體非常,則清淨真如、清淨法界亦將於無垢識心體壞滅時隨之幻滅,亦成無常;以無垢識心體常住而始終顯現清淨真如性相故,即以清淨真如一法為性,合併四智心品共為五法,無垢識以如是五法為性,故說無垢識即是佛之法身,是名五法為性。

【張志成】:上面這段話蕭平實引用了《成唯識論》裏面的一句,然後就開始自説自話,按自己的意思解讀,添加論主沒有説的話。如果讀者自己不去讀經,就會被繞在他的洗腦文字裏面,以爲他真的是在解讀《成唯識論》,其實他是給你洗腦蕭平實梵我論。

蕭平實說:清淨真如亦是無垢識心體假藉佛地色身及七識所顯,若是所顯法,則無自體,故清淨真如、清淨法界實以無垢識為體。

《成唯識論》的「體」字,不是指有一個恆常的、有真實體的法,八識及其心所都是有體的法,真如也屬於有體的法。

在《我的菩提路》(五之十)中,我們曾說明過:

要了解「有體法」與「無體法」與「三自性」、般若經的「一切法無自性」是怎麼樣的關係,必須先知道般若中觀的「二諦」只是「勝義諦」與「世俗諦」,《成唯識論》的「二諦」則是「四重二諦」

般若中觀的「一切法空、無自性」是說:

  1. 「勝義諦」中:一切法沒有「恆常、不生滅、獨存的自體」,無法以語言形容,所以只能以「八不」的遮遣方式形容
  2. 「世俗諦」中:我們必須先以「假名、施設」來安立一個法的「假說自性」,然後依此人為假設的「自性」來討論它的「相、用」屬性。

《成唯識論》建立的是「四重二諦」,其中最高的「勝義勝義」相當於般若中觀的「勝義諦」,一切法無法以語言形容,所以也稱為「非安立諦」。

安立諦」的層面,在這個層次,一切法可分為「三自性」或「有體法」與「無體法」。三自性中的遍計所執自性是無體法,依他起自性──有為法、圓成實自性──無為法是有體法;遍計所執自性是無有,依他起自性是幻有,圓成實自性是真實有。

【安立諦層次對法的界定】

 

有體、無體

有、無

依他起 (有爲法)

有體

幻有

遍計所執 (龜毛、兔角、實我、實法)

無體

無、沒有、不存在

圓成實性 (無爲法)

有體

真實有

由於遍計執自性是「無體法」,有時候「一切法」只是指「有體法」,即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不涵蓋遍計執自性。就像《解深密經》說:「一切法者略有二種,所謂有為、無為。」

真如是真實、有體的法,是唯識經論的通論和唯識常識:

無著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卷1222 功德品〉說:「偈曰:不見見應知,無義有義境,轉依及解脫,以得自在故。釋曰:無義境界謂諸相,此即不見;有義境界謂真如,此即見,如是說名轉依。見所執境界無體,及見真如有體,如是說名解脫。」(CBETA 2021.Q1, T31, no. 1604, p. 654b12-17)

《成唯識論》卷9:「為簡前三故作是說,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CBETA 2021.Q1, T31, no. 1585, p. 48a22-26)

蕭平實的邏輯是什麽?爲什麽他認爲第八識是真如的

蕭平實以爲清淨真如是無垢識心體假藉佛地色身及七識所顯,既然真如是所顯法,當然沒有自體,所以清淨真如、清淨法界要以無垢識為「」。他的邏輯是一切法都是由第八識出生,所以沒有自體,連真如也只是第八識的所顯性,所以也無自體,只有第八識有自體。這顯示他完全不懂《成唯識論》在說什麼,看見「體」這個字就開始望文生義

【琅琊閣】:蕭平實的「如來法身」論述錯誤太多,無法一一説明,他對「如來法身」的錯解,錯在根本:

  1. 經論體系錯亂:不知道不同經論的修行原理和名詞界定有什麽差異
  2. 混淆有爲法與無爲法:將「證無爲法」變成幻想有爲法第八識持身
  3. 對佛法名詞誤用錯解:「真實、虛妄」、「常、斷」、「不生不滅」、「有體、無體」等名詞理解錯誤
  4. 徹頭徹尾的梵我論:將佛法的修行建立在找一個萬法本源上,所以他的「第八識如來藏」可以出生四智,出生「名色」,出生「見分、相分」,都是「祂」出生的,所以正覺同修會指定要用神我的「祂」作爲「第八識如來藏」的代名詞。

這篇文章因爲如來法身的細節,岔開了話題,我們希望大家讀完之後,可以將第八識和如來藏做一個切割,厘清 佛陀教導的緣起法與梵我論之間的差異。

至於如來藏爲什麽是善不善因、禪宗的真心是什麽這類問題,後面的文章會討論。

 

[1]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1029/Book1029-5.htm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3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