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路》(五之三十一):張志成——《楞伽經》說阿賴耶識唯有如來與入地諸菩薩才能了知

jopeel-quimpo-qP4A-5EloaM-unsplash.jpg

01. 前文總結

【琅琊閣】:上一篇文章以《楞伽經》為例子總結心性如來藏經論的綱要。因爲納入唯識名詞、名詞混用、譯本差異,語義模糊等等問題,《楞伽經》是一部非常不易理解的經。《楞伽經》的細節如果要一個個釐清説明,需要穩固的佛法知識基礎加上大量閲讀相關文獻資料,就像先要熟練加減乘除,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學更複雜的代數和三角函數。

《楞伽經》雖然在文本解讀上有難度,但是其實修行原理很簡單,不脫離純粹如來藏經論的「去除錯覺煩惱,如來法身顯現」這個綱領。

進入下文之前,再次舉出《楞伽經》的重點:

  1. 【如來藏、如來法身 = 佛地的覺悟狀態】 VS 【如來藏藏識、藏識、阿賴耶識 = 凡夫的迷的狀態】
  2. 《楞伽經》有三個譯本,凡夫的無明狀態,三家譯本用以下名詞表達:如來藏藏識,藏識,如來藏識藏、識藏、阿賴耶識、阿梨耶識
  3. 「如來藏藏識」這個名詞由兩個名詞組成:如來藏、藏識(阿賴耶識的意譯)。「如來藏藏識」這個名詞表達的不是【如來藏 = 藏識】,是以如來藏為「體」的藏識(阿賴耶識)。
  4. 修行原理:將代表染汙、客塵煩惱的【如來藏藏識、阿賴耶識、藏識】去除,將「如來藏藏識」變成清淨「如來藏」。

 

留言區裏面蘇醫師與南伽他師兄已經指出了正覺同修會的一個常見誤解:以爲可以將唯識經論的教理直接套用在《楞伽經》上面,比如用《成唯識論》的框架解釋、佐證《楞伽經》的説法,這其實是行不通的,因爲兩部經論體系有別。

雖然《楞伽經》加入了唯識的名詞,但是作爲一部如來藏經論,《楞伽經》的立論以如來藏為核心,有自己一套架構和定義,這套架構與純粹唯識經論的「有為依」立論有根本差異,如果强行用《成唯識論》的理論、定義、名詞套在《楞伽經》去分析解讀《楞伽經》,一定出現邏輯矛盾,這個問題我們在前面的文章已經用有爲VS無爲、生滅VS不生不滅舉例説明過。

上一篇文章是對《楞伽經》的綱要性概論,《楞伽經》内容非常豐富,大家可以自己去研讀。這一篇文章回到我們寫這個系列的核心問題:

正覺同修會說開悟見道是「找到第八識,觀察它持身、出生萬法」。

《楞伽經》裏面有這個説法嗎?更具體地說,《楞伽經》裏面 佛所説菩薩修行的觀察對象是不是第八識?觀察的結果是不是第八識持身、出生萬法?

 

02. 《楞伽經》:阿賴耶識是諸佛與入地菩薩才可以了知的對象

【琅琊閣】:太虛大師在 《大乘入楞伽經釋題》裏面針對阿賴耶識有這樣一段説明:

夫楞伽城依摩羅耶山而位於海濱,海有風浪,城為夜叉所居;佛從海出而入於城,現通說法,聖眾圍繞。有如是等重重相關之事,昔嘗合明為十六義,今就險城、寶城別之,各為十義:

() 顯險城之所喻義

能喻險城就形勢言,而以有漏雜染界為所喻,分為十節:

一、染藏海──阿賴耶  諸雜染法之含藏海,曰阿賴耶,為五趣、三乘之異熟心海。卷二云:『藏識海常住』,此通聖凡、染淨之所依以言者。然舉染藏阿賴耶海,則淨識之如來藏海寄焉;舉淨藏之如來藏海,而染藏阿賴耶海亦寓焉。故以城山所依之海,喻根身、器界之集起心也。此心是依他起之本,為真妄性所依。圓成實之真如,於此離妄而顯;遍計執之妄法,於此迷執而起,故首明之。

太虛大師說,阿賴耶是染藏海」、「依他起之本」,依他起的阿賴耶識(藏識)顯現出有波浪的大海——心意識與根身、器界,也就是我們感知的一切現象,因爲我們對這些現象產生錯覺(迷)和執著(執),所以造業輪轉。修行要證的是什麽?是圓成實性,也就是真如。

撇開阿賴耶識是染汙還是清淨的問題,先說阿賴耶識是不是我們可以觀察的對象?

如果不是,阿賴耶識肯定不是禪宗開悟所證,如果不是禪宗開悟所證,也不可能是菩薩初地見道所證——禪宗開悟和大乘見道的差異在於深淺廣狹,不在於本質!

前面的文章指出《成唯識論》說已經入地的菩薩才能「證解阿賴耶識」,《楞伽經》有呼應《成唯識論》的説法——「藏識行相微細,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

〔宋譯〕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脩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魏譯〕大慧。如是微細阿黎耶識行。惟除佛如來【入地諸菩薩摩訶薩】。諸餘聲聞辟支佛外道脩行者不能知故。入三昧智力亦不能覺。

〔唐譯〕: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其餘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

《成唯識論》卷3:「【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或諸菩薩皆名勝者,雖見道前未能證解阿賴耶識,而能信解求彼轉依,故亦為說。」(CBETA 2021.Q2, T31, no. 1585, p. 14b28-c3)

《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有一段關於阿賴耶識只能被如來與入地菩薩通達的經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9:「善男子!譬如猛風,吹大海水,波浪不停,由境界風,飄靜心海,起識波浪,相續不斷,因緣相作,不相捨離,不一不異,如水與波,由業生相,深起繫縛。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身轉,彼阿賴耶終不自言:我生七識,七識不言從賴耶生,但由自心執取境相,分別而生。如是甚深阿賴耶識行相微細究竟邊際,唯諸如來【住地菩薩】之所通達,愚法聲聞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CBETA 2021.Q2, T10, no. 293, p. 704b29-c8)

「住地菩薩」的「住地」指十地的「地」, 指入地以後的菩薩,不是指「在十住位以及十地的菩薩」:

《大智度論》卷34:「菩薩行無礙般若波羅蜜,若得無礙解脫成佛、若作法性生身菩薩——如文殊師利等,在十住地,有種種功德具足;眾生見者,皆得如願。譬如如意珠,所欲皆得;法性生身佛及法性生身菩薩,人有見者,皆得所願,亦復如是。」(CBETA 2021.Q2, T25, no. 1509, p. 309b7-12)

《佛說法集經》卷4:「「復次,捨財功德能捨父母生身。何者有此捨力?唯除初地菩薩,一切世間所無。捨法者能成就為意通力。誰有此力?唯除諸佛如來及住地菩薩,一切世間所無。」(CBETA 2021.Q2, T17, no. 761, p. 631c2-6)

《佛說法集經》卷2:「「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宿命智者,一切善根具足故,能知自身過去無量宿命及一切眾生過去無量宿命,能知一生、二生、百生、千生、百千萬生,乃至無量阿僧祇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生,善知劫成、善知劫壞,乃至善知無量阿僧祇劫成、劫壞,乃至善知無量無邊百千億那由他劫數成、壞,善知大劫成、善知大劫壞,善知大劫百劫、善知大劫千劫、善知大劫百千劫、百千萬劫,乃至善知大劫無量百千萬劫。菩薩摩訶薩彼宿命智,唯除諸佛如來及住地菩薩,一切世間天、人、聲聞、辟支佛之所迷悶。」(CBETA 2021.Q2, T17, no. 761, p. 619b25-c7)

大乘修行在初地見道證真如,真如是二空所顯的真理,二空——我空,法空。初地的證量是强大到可以斷除分別我執、分別法執。

禪宗開悟可以是任何階位,開悟之後,即使沒有達到初地的程度,所證一樣是「我空、法空(後者包含前者)」,只是所證不夠圓滿、力量不足以斷除分別我執、分別法執的種子。

正覺同修會說初地見道或地前開悟是證「阿賴耶識、藏識、如來藏」,《成唯識論》、《楞伽經》、《華嚴經》都明確否定入初地以前能夠「證解、了知阿賴耶識」的可能性,正覺同修會到底證的是什麽?現觀的是什麽?

 

03.《楞伽經》修行的觀察對象不是「持身的第八識、真心如來藏」,是「第八識所現的一切法」

【琅琊閣】:既然阿賴耶識不可能被觀察,修行的觀察對象是什麽?

所有佛教經論裏面,觀察的對象都是一切法,也就是我們可以感知的現象,阿含經將一切現象分爲五蘊、或是十八界、或是六入、或是十二處。《楞伽經》的觀察的對象同樣是一切法。以下列舉《楞伽經》關於修行的正觀,沒有一處與阿賴耶識有關,智慧都是通過「觀察一切法」所得,觀察的結果也不是「第八識出生萬法和持身」。

第一、《楞伽經》說要離開無始以來的「虛妄見」,也就是錯覺,應該觀察「一切法皆無自性」:

《大乘入楞伽經》卷12 集一切法品〉:

大慧!復有沙門婆羅門,觀一切法皆無自性,如空中雲、如旋火輪、如乾闥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所見,不離自心;由無始來虛妄見故取以為外。

第二、觀察生住異滅的現象是妄想,觀察「一切法唯心」: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一切佛語心品〉: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虛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大乘入楞伽經》卷12 集一切法品〉: 大慧!菩薩摩訶薩欲得佛身,應當遠離蘊、界、處心因緣所作生住滅法戲論分別,但住心量觀察三有,無始時來妄習所起,思惟佛地無相無生自證聖法,得心自在無功用行,如如意寶隨宜現身,令達唯心,漸入諸地。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於自悉檀應善修學。

第三、觀「一切法不生」——也就是説,凡夫看到的「能取的識、所取的境」、現象的生滅有無,都是無明造成的錯覺妄想,一切法本來無生(正覺同修會所證是一切法有生,而且是從一個常住法出生!)

《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復次,大慧!去來現在諸如來說一切法不生。何以故?自心所見(現)非有性故,離有、無生故,如兔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證聖智所行之處,非諸愚夫二分別境。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是藏識影像,所取、能取二種相現;彼諸愚夫,墮生住滅二見中故,於中妄起有、無分別。大慧!汝於此義當勤修學。

第四、觀察「五法、三自性」:

《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知三自性相。何者為三?所謂:妄計自性,緣起自性,圓成自性。大慧!妄計自性從相生。云何從相生?謂彼依緣起事相種類顯現,生計著故。大慧!彼計著事相,有二種妄計性生,是諸如來之所演說,謂:名相計著相,事相計著相。大慧!事計著相者,謂計著內外法;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內外法中計著自共相;是名二種妄計自性相。大慧!從所依所緣起,是緣起性。何者圓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聖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爾時世尊即說頌言:「名相分別,二自性相;正智真如,是圓成性。」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法門,自證聖智所行境界,汝及諸菩薩摩訶薩當勤修學。

第五、觀察「人無我、法無我」:

正覺以爲《楞伽經》的「種種色身威儀進止,譬如死屍呪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機運動」是暗示阿賴耶識的持身功能,其實這句話是强調「運動」是因緣和合產生,其中並沒有一個「作者」、一個「我」,假如認爲有我、有作者,那是觀察到自己的我見

《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觀察二無我相。何者為二?所謂:人無我相,法無我相。大慧!何者是人無我相?謂:蘊、界、處離我我所,無知愛業之所生起眼等識生,取於色等而生計著;又自心所見身器世間,皆是藏心之所顯現,剎那相續變壞不停,如河流、如種子、如燈焰、如迅風、如浮雲,躁動不安如猨猴,樂不淨處如飛蠅,不知厭足如猛火,無始虛偽習氣為因,諸有趣中流轉不息如汲水輪,種種色身威儀進止,譬如死屍呪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機運動,若能於此善知其相,是名人無我智。

第六、太虛大師說阿賴耶是染藏海,喻根身、器界之集起心,菩薩修行是觀察「一切法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正覺同修會觀察到一個有自性的阿賴耶識,獲得的是法執,肯定無法證法無我

《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大慧!云何為法無我智?謂知蘊、界、處是妄計性,如蘊、界、處離我我所,唯共積聚愛業繩縛,互為緣起無能作者,蘊等亦爾離自共相,虛妄分別種種相現,愚夫分別非諸聖者,如是觀察一切諸法,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無我智。得此智已知無境界,了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歡喜,次第漸進乃至善慧及以法雲,諸有所作皆悉已辦。住是地已,有大寶蓮花王眾寶莊嚴,於其花上有寶宮殿狀如蓮花,菩薩往修幻性法門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後圍繞,一切佛剎所有如來皆舒其手,如轉輪王子灌頂之法而灌其頂,超佛子地獲自證法,成就如來自在法身。大慧!是名見法無我相,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勤修學。

第七、觀察「一切法空、無生、無二、無自性」

《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願為我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我及諸菩薩悟此相故,離有、無分別,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空者即是妄計性句義。大慧!為執著妄計自性故,說空、無生、無二、無自性。大慧!略說空性有七種。謂:相空、自性空、無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張志成】:《楞伽經》說:菩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觀察自心所現故,遠離生住滅見故,善知外法無性故,專求自證聖智故。

《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爾時大慧菩薩普觀未來一切眾生,復請佛言:「願為我說具修行法,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大修行。」佛言:「大慧!菩薩摩訶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何者為四?謂:觀察自心所現故,遠離生住滅見故,善知外法無性故,專求自證聖智故。若諸菩薩成此四法,則得名為大修行者。

第一、觀察一切法自心所現:

大慧!云何觀察自心所現?謂觀三界唯是自心,離我我所,無動作無來去,無始執著過習所熏,三界種種色行名言繫縛身資所住分別隨入之所顯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自心所現

第二、觀察一切法如幻夢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一切法都不可得:

大慧!云何得離生住滅見?所謂觀一切法如幻夢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隨自心量之所現故,見外物無有故,見諸識不起故,及眾緣無積故,分別因緣起三界故。如是觀時,若內若外一切諸法皆不可得,知無體實遠離生見,證如幻性,即時逮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境,轉所依止獲意生身。

第三、遠離於生住滅見: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緣名意生身?」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無礙,名意生身。大慧!譬如心意於無量百千由旬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疾詣於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意生身者亦復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憶本成就眾生願故,猶如意去生於一切諸聖眾中,是名菩薩摩訶薩得遠離於生住滅見

第四、觀察一切外境無自性:

大慧!云何觀察外法無性?謂觀察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境、如毛輪,無始戲論種種執著,虛妄惡習為其因故,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專求自證聖智

【琅琊閣:《楞伽經》提出的修行法門——「四種禪」:

《大乘入楞伽經》卷32 集一切法品〉: 復次大慧!有四種禪。云何為四?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云何愚夫所行禪?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璅,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為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禪云何觀察義禪?謂知自共相人無我已,亦離外道自他俱作,於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是名觀察義禪。云何攀緣真如禪?謂若分別無我有二是虛妄念,若如實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緣真如禪。云何諸如來禪?謂入佛地住自證聖智三種樂,為諸眾生作不思議事,是名諸如來禪。

  1. 愚夫所行禪:二乘和外道觀人無我
  2. 觀察義禪:菩薩在資糧及加行位之漸進觀察法無我,因依言說理解觀一切空無相義,尚未如實親證法無我、真如。
  3. 攀緣真如禪:攀緣如者,緣真如之禪觀。此觀於所遣計我、計法之妄執,及能遣之二無我觀亦無,所謂如實了知二我本來是空,不起妄想分別,親證真如,是名攀緣真如禪。乃通達位菩薩入於初地以上親證真如所行。
  4. 如來禪:八地以上到於佛地境界之所行。

總結上文:

  1. 佛法修行觀察的對象一定是一切法,不是找第八識;
  2. 觀行所用的「四種禪」依然不脫離人無我、法無我、證二空真如這個核心;
  3. 觀察的結果是:無相、無境界、無自性、無分別、無生、無生住異滅、無能取所取、無能見所見、無作者。

總結地說:所有佛經教導我們的修行,是觀察一切法,觀察的結果是一切法虛妄不真實,沒有我們所執著的那些差別相,以此破執、斷煩惱,解脫輪回,發起智慧;佛法的觀行不是去證明、推論、尋覓、現觀一個真實、出生萬法、持身的阿賴耶識。

如果第八識是證悟目標,如果第八識的持身功能這麽重要,是諸佛之智的根源,經中應該到處都在强調,到處都在引導你證得第八識以及它的持身功能。難道大慈大悲的 佛菩薩故意對我們隱瞞修行的方法、觀察的對象、智慧的内涵?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