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路》(五之三十二):張志成——《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生滅與不生不滅和合」不是蕭平實説的第八識的「不生不滅心體 + 生滅種子」

iStock-152254051.jpg

01.  閲讀《起信論》需要注意什麽?

【琅琊閣】:前兩篇文章討論《楞伽經》的法義結構與修行方法。《楞伽經》是心性如來藏系的代表經論,這一系的經論以如來藏為核心融攝唯識思想,《楞伽經》不容易理解,但是理解了《楞伽經》,就可以理解《起信論》、《密嚴經》、《楞嚴經》、《圓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幾部經論都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禪宗的主要所依經論。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起信論》的内容和正覺同修會對這部論的錯解。《起信論》只有短短一卷,但是跟《楞伽經》同樣不好讀,難度同樣不在於修行原理,而在於其中的表述容易被誤解。

前面我們指出過《楞伽經》中這兩句話經常被正覺同修會援引來證明【阿賴耶識 = 如來藏】

  • 【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
  • 【大慧!若無如來藏名藏識者,則無生滅。】

在《起信論》裏面,阿賴耶識這個名詞只出現了兩次,而且與如來藏、真如不在同一語境,不構成上面這種誤讀,正因爲沒有這類可以被輕易曲解的文字,正覺《三乘菩提》系列裏面以《起信論》為主題的視頻,總是要舉出《楞伽經》和《密嚴經》為自己的【阿賴耶識 = 如來藏】立場佐證。

《起信論》爲什麽不容易理解?這裏舉個例子:

《大乘起信論》:「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CBETA 2021.Q2, T32, no. 1666, p. 576b14-18)

這句話裏面「本覺、始覺、不覺、究竟覺」四個名詞的關係,必須根據整體論述理解,如果單挑出這句話,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解讀。比如正覺同修會就直接將「本覺」與唯識經論的「第八識見分」掛鈎——「本覺 = 阿賴耶識的了知功能」,目的當然就是要證明《起信論》證悟的就是正覺證悟的「阿賴耶識持身功能」。

每個人讀經論都肯定有自己的見解,尊重經論的人起碼先理解如來藏經論的立論,然後研讀《起信論》的各家注疏,看看祖師大德是怎麽闡述詮釋文句。理解這部論的架構和名詞關係之後,才好去跟其他的經論對比會通。

 

02.《起信論》綱要——「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

【琅琊閣】《大乘起信論》,略稱《起信論》,可以説是簡化版的《楞伽經》。《起信論》内容只有一卷,由馬鳴菩薩造,真諦三藏翻譯 (注意作者、譯者身份在佛教歷史上都有爭議)。這部論在中國佛教的影響極爲深遠,尤其是對華嚴宗、天台宗和禪宗,後世的祖師大德對之也極爲推崇,所以此論有多家注疏。

華嚴宗三祖賢首法藏大師讚歎《起信論》說:如是諸論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如是此少,善攝一切大乘經論

天台宗智旭大師說:「大乘起信者,佛祖傳心之正印,法性法相之總持也。

換句話說,《起信論》被認爲是一部統攝大乘佛法綱要的著作。

【張志成】:《起信論》的綱要可以用「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來闡述。

一心:指一切法唯一的本體,稱爲衆生心、如來藏、真如(心)、自性清淨心、法性。依眾生心(一切法)顯示「體、相、用」,闡述大乘教理。《起信論》使用的是「如來藏緣起(真如緣起)」,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如來藏、真如(心)的顯現,這個「眾生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二門:指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是從兩個角度觀察「一心

「心真如門」是一心的「體」,無染淨真妄,佛凡,物心等分別,是平等無差別的。眾生心的本體不生不滅,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所以名為真如。

 「心生滅門」 是依真如本體而有的阿賴耶識,是一心的「相用」,是從有差別的現象的角度觀察、說明一心。這與《楞伽經》的清淨如來藏因爲無明轉出生滅的「如來藏藏識」是一個道理,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

三大:體大、相大、用大體大,指一切法真如平等,不論是在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的境界都無有增減,常恒不變。相大,指如來藏具足智慧光明等無量功德。用大,指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

四信:信仰真如、佛寶、法寶、僧寶。「四信」的論述是爲了成就信心,在「佛、法、僧」之外强調要信真如,因為真如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依,佛、法、僧三寶都是真如的顯現。

五行:修行有五門:施門、戒門、忍門、進門、止觀門止與觀,是指禪定、智慧,所以五門相當於六波羅蜜。

 

03. 《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是什麽意思?

【琅琊閣】:本來我們一開始就想直接討論蕭平實的「一心開二門」錯在哪裏,後來發現沒法簡單明瞭地指出他的錯誤,因爲不是「錯在哪裏」,是「哪裏都錯」。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雖然是四不像的梵我論,但是其特質最接近唯識的第八識,所以前面討論唯識經論的時候,還有一個可以討論辨析的基礎。

到了心性如來藏經論,這個基礎已經蕩然無存,比如蕭平實所説的「一心開二門」,連一心、二門的定義都是錯的,是蕭平實獨家發明。所以,要討論蕭平實怎麽錯,必須先説明《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是什麽意思。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看了一下正覺同修會《三乘菩提》系列關於《起信論》和「一心開二門」的教學内容,這些視頻不是真的在討論《起信論》説了什麽,是挂羊頭賣狗肉,以證明《起信論》講的就是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為目的。因爲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在背後,所以這些視頻往往一開頭說我們要講《起信論》,後面就開始穿插唯識名詞,引用《楞伽經》、《密嚴經》那幾句可以詭辯「第八識 = 如來藏」的經文,一會兒提一下九識論是錯誤的,外面的大師都沒實證……總之,就不會老老實實跟你說《起信論》到底説了什麽。

我們以前以爲自己聽了蕭平實講了很多佛經,其實蕭平實無論講哪部經,都是在講他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所以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所論述的《起信論》内容不易理解,實屬正常,因爲我們在正覺就沒有真的讀過《起信論》。

【張志成】: 一心開二門」是《起信論》的特色,這其中有三個重要的概念:一心、心真如門、心生滅門。

一、一心

《大乘起信論》卷1:「所言法者,謂 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 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

《大乘起信論》卷1:「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生死輪迴、涅槃解脫;有漏、無漏;雜染、清淨……)總稱為「法、眾生心」,也稱為「一心」

這個「心」可以從兩個角度觀察——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呈現兩種「相」:「心真如相」和「心生滅因緣相」。

《大乘起信論》卷1:「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CBETA, T32, no. 1666, p. 576, a5-7)

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並不是蕭平實說的「一心」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不生不滅的部分、一個生滅的部分。

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皆各總攝一切法」,「二門」是指從兩個角度觀察同一個對象——「一心、一切法」——所看到的兩種狀態。因爲所觀的對象是同一個,所以說這「二門不相離」。

二、心真如門

《大乘起信論》卷1:「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CBETA, T32, no. 1666, p. 576, a8-18)

《起信論》的法義結構類似《楞伽經》,可以用「大海 = 一切法 = 一心」的譬喻來理解

無論是有波浪或無波浪的大海,大海(一心、一切法)的本質(本體、本性)是水(真如),大海(一心、一切法)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濕性(心性),所以說「真如 = 心性 = 一切法的體」。

唯識經論裏面,有爲法是由各自種子所生,所以各有自體,《楞伽經》和《起信論》是一切法的體都是真如。蕭平實不知道唯識經論的「體」與心性如來藏經論的「體」定義完全不一樣,所以說阿賴耶識是體,真如是阿賴耶識的所顯性,他的説法與《起信論》等心性如來藏的説法剛好顛倒。

「心真如門」類似般若中觀的「勝義諦」:一切法以「無自性」、「空性」、「真如」為本性、法性。「心真如門」也類似唯識的「非安立諦」、「勝義勝義」:一切法的真實性是「真如」、「圓成實性」。這三系的「真如」雖然立論方式不同,但都是唯證乃能相應的真理,所以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

三、心生滅門

《大乘起信論》卷1:「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CBETA, T32, no. 1666, p. 576, b7-14)  

心真如門類似般若中觀、唯識的勝義諦、非安立諦,指一切法的「」是言說所不能及,無法形容,只能勉強用文字命名為「真如」。「心生滅門」類似般若中觀、唯識的世俗諦、安立諦,在這個層次可以區別一切法的差別相,在法義結構上區分出「體、相、用」,施設「如來藏、阿賴耶識、覺、不覺」等等各種法相

在安立諦的層面,本是離名言的「真如」,又可等同「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如來法身」:

《大乘起信論》卷1:「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CBETA, T32, no. 1666, p. 579, a12-20)

【琅琊閣】: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是什麽關係?

《大乘起信論》卷1:「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

如來藏本是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的本覺(智相、不動性),凡夫因為無明,如來藏轉為生滅心阿賴耶識

如果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這個説法不好理解,可以試著用「蛇繩喻」來理解,就很容易明白它要表達的意思:

凡夫有錯覺,在本來沒有生滅的如來藏(繩)上看到生滅的阿賴耶識(蛇),蛇這個錯覺當然是因爲繩子(如來藏)而有——所以《起信論》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但是蛇可以等於繩嗎?對於一個看不見繩(如來藏)的凡夫來説,就只有蛇,蛇當然不等於繩子。

蛇跟繩的關係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呢?兩者本質是一,都是如來藏(繩),所以是「非異」,但是因爲不同人看到的是不同的相(蛇、繩),所以說是「非一」。

阿賴耶識又名「和合識相、相續心相、動相」,當無明滅,有「和合識相、相續心相、動相」的阿賴耶識回復為不動的「智相」,稱爲如來藏出纏,法身顯現

《大乘起信論》卷1:「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云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淳淨故。此義云何?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而(自性清淨)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性不壞故。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見,得利益故。」(CBETA, T32, no. 1666, p. 576, c5-19)

起信論 本覺、不覺.png

如來藏 (不生不滅的自性清淨心、如來法身、本覺、智、無波浪的大海) → 無明風 → 阿賴耶識(和合識、相續心、有波浪的大海) → 生一切法,顯現各種相、用(轉識、色法等)。

起信論修行原理.png

 

04.  蕭平實發明的「一心開二門 = 不生不滅的心體 生滅的種子】」錯在哪裏?

【琅琊閣】:回到蕭平實對《起信論》的歪曲,蕭平實的「一心開二門」是自己編造的,跟《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沒有共通點。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第11集  一心二門(三)   由 正偉老師开示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136-a14_011

在課本的第134頁 平實導師為我們開示:【心真如自體本非生滅門,但是也不能離開生滅門而獨自存在於三界中;而佛地真如境界也必須依靠生滅門的修行,來變易真如心中的種子才能成功,所以離開生滅門的種子變易性,佛地真如是不可能修成功的。反過來說,如果祂一開始就是佛地真如的話,那眾生根本就不必修行了,應該都本來就是究竟佛了,又何必歸依三寶及修行佛法?經上講的「本來是佛」,是說你這個心體本來是佛地的心體,不是在第八阿賴耶識【心體】之外另有一個真實心體,所以眾生現在身中的第八識如來藏就是未來成佛時的真心無垢識——佛地真如。但這是在理上說的,在事相上,你卻要透過修行,把你的所知障隨眠等無始無明所攝的上煩惱(塵沙惑)斷盡,還要把煩惱障中的分段生死的現行斷盡,還要把能導致阿羅漢迴心以後繼續在三界中受分段生死的習氣種子隨眠斷盡,已經都沒有異熟性了,心真如裡面變易生死的【種子】才斷盡了;這樣才叫作佛地的真如,才能改名為無垢識。】(《起信論講記》第四輯,正智出版社,頁134-135。

上面這段《起信論講記》的摘錄,蕭平實用自創的【第八識 = 生滅種子 + 第八識心體】討論《起信論》的「心真如」,真如變成一個有生滅種子的心體。《起信論》的心真如,無有變異,唯是一心,心真如裏面何來「變易生死的種子」?

《起信論》說「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第一、蕭平實說真如是阿賴耶識的所顯性,《起信論》中真如有「體」,不是阿賴耶識的所顯性;第二、真如無相,乃言說之極,無法用語言形容描述,怎麽可能是一個可以用語言文字傳達的「密意」?

《起信論》只有兩次提到阿賴耶識,從來沒有提及唯識的種子,在法相的分類上《起信論》有自己的一套系統,用的也不是唯識的法相分類。《起信論》所謂「一心開二門」是從兩個角度看待「一心」,而一心就是一切法,這個事實任何人只要自己去讀一下《起信論》,就知道裏面從來沒有「第八識一心開成本體+種子二門」的説法。

蕭平實對《起信論》的最大扭曲是「一心開二門」、「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這個扭曲過程是一個三部曲:

 1. 將【如來藏、真如 = 阿賴耶識 】;

2. 自己發明「一心開二門」、「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的定義

3. 將自己發明的「一心開二門」、「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與《成唯識論》的第八識概念稼接,歪曲《成唯識論》的第八識是一個「不生不滅心體 + 生滅種子」的和合體。 

【張志成】:蕭平實發明「一心開二門 = 第八識由【不生不滅的心體+生滅的種子】之兩部分組成」與《起信論》有什麽不一樣?

1. 扭曲《起信論》的本意:

「一心」涵蓋一切法,不是單指一個法——第八識。

「二門」不是「一心」的兩個部分,是看待「一心」的兩個角度。

《起信論》的「心生滅門 = 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包含一切法,等於唯識經論裏面百法的全部法,所以《起信論》的「阿賴耶識」不等於《成唯識論》的「第八識」,第八識只是百法之一。這是兩個體系之間的一個重要差異,也是造成誤讀錯解的一個關鍵點。

正覺的「一心開二門」是將第八識說成是一個「自性清淨的、不生不滅的心體」與「雜染的、生滅的種子」的兩個部份的組合體。

事實上,《楞伽經》、《起信論》說的是阿賴耶識全體顯現出生滅的「相、用」,但是全體的本質(體)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是從「體」(本質)與「相、用」(現象)兩個角度看待同樣的一切法(一心、大海)時的認知差別

「心真如門」看到的是一切法(一心、大海)本質是不生不滅、無為的水、濕性——真如。「心生滅門」看到的是生滅、有波浪的大海(阿賴耶識)是因為平靜的大海(如來藏)被無明風鼓動而形成的。

「心生滅門」雖然也區分出「體、相用」,理論上是「如來藏(體)與阿賴耶識(相用)不一不異」,但地前菩薩能觀察到的,只是阿賴耶識所生出的相用(前六識的見聞覺知),第七、八識是觀察不到的,而如來藏(法身、本覺)是成佛時才顯現(如來藏、本覺出纏 = 究竟覺 = 如來法身)。

2. 竄改《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沒有「一心開二門」這種説法,沒有將第八識界定爲「生滅有爲、不生不滅無爲混合體」,八識都有自己的「自體、自性」(特質)。《成唯識論》的第八識,全體都是生滅的有為法真如,是所有八識的真實性,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與八識有為法不一不異

 

05. 蕭平實的「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錯在哪裏?

【張志成】:蕭平實的「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錯在哪裏?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第121  《大乘起信論》重點回顧  由 正元老師开示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556-a14_121

至於在心生滅門方面,則是說由於不生滅性的如來藏第八識心中,含有集藏分段生死的七轉識染汙種子,由此不生滅和生滅和合,非一非異,所以第八識、如來藏,又名為阿賴耶識,祂既能攝持一切法,又能出生一切法。這就是在說明:阿賴耶識心體自身乃是七轉識的根源,名為如來藏。

蕭平實的「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指「第八識如來藏心體 + 種子」的和合。《起信論》的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指如來藏因爲無始無明所熏,形成生滅心阿賴耶識,但是阿賴耶識的「」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所以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常被中國華嚴宗、禪宗稱為「真妄和合」——【真心 = 如來藏妄心 = 阿賴耶識】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6:「本覺即是真如。何故說為生滅自體耶?故此釋之。謂生滅之相,起時實賴真如為因以真如不守自性,為無明熏,成諸染相。雖成染相,其【體】不變。(CBETA 2021.Q2, T44, no. 1848, p. 327b27-c8)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1:「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總標色心,故云諸法。無別生處,故曰唯心。此法生起,謂由真如不守自性為因,無始妄想熏習為緣,【因緣和合,成梨耶識】(CBETA 2021.Q2, T39, no. 1799, p. 839a26-b6)

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關係是「非一非異」。如果像蕭平實所説,【阿賴耶識 = 如來藏】,那麽兩者的關係就是「一」而不是「非一」。蕭平實所説明顯違背《起信論》。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將「真妄和合」定義為「阿賴耶識/如來藏與七轉識的和合運作」: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第30集  何謂一心有二門之心生滅門?

由正村老師開示

正村老師:那這不生滅狹義的阿賴耶識如來藏,與會生滅的七轉識妄心,真妄和合似一,這兩者之間非一也非異;就是說兩者之間,並不是同一個法,但是你也不能說,兩個不相同、完全沒有關聯性;所以當由「不生滅與生滅和合」,兩者和合似一時,就是廣義的阿賴耶識,也就是一心生二門的心生滅門。[1]

《起信論》的「不生滅與生滅和合」是凡夫狀態,指「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和合」,不是「阿賴耶識與七轉識和合」,這個和合狀態,到了佛地的時候是不存在的,回到不生滅、不和合(也就是真如、如來藏、本覺)的狀態。

法藏大師的《大乘起信論義記》卷1:「所言「法者謂眾生心」,總中三句。初「眾生心」者,出其法體,謂如來藏心,含和合、不和合二門,以其在於眾生位故。若在佛地,則無和合義,以始覺同本,唯是真如即當所顯義也。今就隨染眾生位中故,得具其二種門也。」(CBETA 2021.Q2, T44, no. 1846, p. 250b14-19)

【待續】

 

[1]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604-a12_03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