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正覺同修會孫正德親教師在《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視頻中的法義謬誤 !
作者:南伽他、琅琊閣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的議題是:〈菩薩從信位入住位的必修課〉。菩薩道的修學,依據 佛在律部的經典《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所說,有六種性是一切菩薩的功德瓔珞;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歷經這六種性的次第熏習修練與改變,不能具足菩薩心性應具備的功德莊嚴,也不能成為真實義菩薩、乃至成就佛道。經中並且說到,六種性的次第修學,必定涉及佛法的決定了義實相法門,同時也必須對實相要有所實證,以破除對實相的無明,發起中道般若智慧之明,才得以現觀實相的決定了義法相。經由六種性次第的如實現觀、轉依所現觀了義實相的真如法相,如此才能破除所知障、煩惱障之我見,所知障所含攝的法執、煩惱障所含攝的我執、以及煩惱障的習氣隨眠,圓滿菩薩道,最後成就佛道。
(拈評——:正德居士於此二障有所無知,只知斷煩惱障習氣隨眠,不知所知障隨眠。 有《成唯識論》可證:「二能斷道。謂能永斷二障隨眠。」《成唯識論》裏面隨眠就是「種子」,煩惱障、所知障都有種子。
正德居士之所以有此邪見無知,蓋因其師父蕭平實居士之邪說邪教導,誤以為所知障無種子,然隨眠即種子,二障隨眠,即包括所知障隨眠(所知障種子)也! )
如今有匿名聲稱為琅琊閣的某些從正覺退轉的人,他們崇拜學術研究的文獻學,
(拈評——此乃潑污水! 琅琊閣以及張志成之文章,處處皆以經教原文為依憑,何來所謂崇拜學術研究之文獻學?難道你正德居士要貶損三藏經典是世俗所謂「文獻」?)
作為他們修學佛學的理想跟思想,
(拈評——此乃潑污水! 請問有何證據?你們這些正覺人士為什麼動不動就給反對者潑污水說他們是搞文字研究?)
自稱他們也是菩薩,也自稱他們還在信位,但是卻以其從文獻學的文字收穫,高傲驕慢地批判正覺依據佛法真修實證的如來藏法門:
(拈評——汝正德居士為何一邊破對方污水一邊自讚毀他! 已經有數百篇帖文解釋汝正覺蕭平實之法義謬誤,你們何曾真實面對過?卻在這裡來夜郎自大地自吹自擂?)
譭謗正覺所傳的開悟證真如現觀阿賴耶識是想像的產物;
(拈評——蕭平實居士從前說開悟是找到第八識的所在,現在改口說開悟是證真如,明心開悟之內涵如此兒戲更改,已然成為大眾皆知的笑話! )
他們譭謗禪宗開悟明心沒有觸證第八識真如心體,
(拈評——大慧宗杲之禪門語錄中明說禪宗開悟要破第八識、要斷第八識,你們知也否?虧得蕭平實居士還自吹是大慧宗杲禪師後身再來,請問汝知否大慧宗杲禪師如此語錄所說耶?
又, 如何是第八識真如心體?若依《成唯識論》,第八識是念念生滅,是「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 外變為器」,汝等知否解否?何來所謂「真如心體」之說?
《成唯識論》中何處用到「第八識真如心體」這樣的名相?這是正覺自己編造的嗎?
琅琊閣按: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0:「生死魔根一刀斫斷。便是徹頭時節。正當恁麼時。方用得口議心思著。何以故。【第八識】既除。則生死魔無處捿泊。生死魔無捿泊處。則思量分別底。渾是般若妙智。更無毫髮許為我作障。」(CBETA 2021.Q2, T47, no. 1998A, p. 896a20-24)
孫正德在視頻裏面多次使用「真如心體」一詞,顯示正覺同修會正在積極地滾動式修改法義錯漏,蕭平實在《真假開悟》裏面反復說「第八識是心體、真如只是第八識的所顯性、清淨真如亦是無垢識心體假藉佛地色身及七識所顯,若是所顯法,則無自體」:[1]
蕭平實《真 假 開 悟——真如、如來藏、阿賴耶識間之關係》:
- 而這個無垢識心體卻仍然是因地的阿賴耶識心體,因地佛地的第八識心體所顯示的真如法性並無不同,這已經顯示阿賴耶識心體永不壞滅的金剛性了
- 所以,識上所顯的真如,假使離開了有為法,就不可能顯示出來了;所以真如必須是在有為法上存在,才能顯示出來,所以也是無漏有為法的所顯性,所以說真如即是諸法實性。
- 如今他們否定了阿賴耶識心體,說是另有一個法身真如,那你們可以跟他們請問說:「經文中說法身就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也說真如是這個第八識心體的所顯性,請問:否定阿賴耶識心體以後,要如何證得真如呢?
- 清淨真如者即是說第八無垢識所顯示之清淨真如性相,以無垢識心體有如是清淨真如性相,作為所轉依之第一法,又名清淨法界
- 清淨真如亦是無垢識心體假藉佛地色身及七識所顯,若是所顯法,則無自體,故清淨真如、清淨法界實以無垢識為體。。。
孫正德在這個視頻裏面用詞非常錯亂,「真如」到底是法相還是法性,是心體還是所顯性,有自體還是無自體?是在哪個經論的界定和框架之下這樣說?
孫正德的將真如、如來藏、阿賴耶識、性、相、心、心體這些名詞等同混用,目的只有一個:修改蕭平實的錯誤法義!)
並且譭謗菩薩在七住位沒有開悟證真如,不能現觀般若;
(拈評——唯識經典中處處說地前只是勝解真如,是未證真如,臺灣痞客邦網站論壇裡,增上班解密哥列出幾十條經教證據,你們知否?敢回復否? )
還大妄語的說不需要實證與現觀阿賴耶識,就能夠除法執、證真如。
(拈評——此處乃是正德居士潑污水誣賴,若不然,請舉證原文。
以琅琊閣、張志成的法義觀點來說,乃是:唯識真見道需要證第八識;唯識中,證解第八識是見道之後的事情;唯識證真如不需要證第八識。
但琅琊閣、張志成絕對不可能說「破除法執不需要實證」:1、破除法執當然要遍觀一切法;2、前面已經說過,證解阿賴耶識乃是地上菩薩之事。
琅琊閣按:真如是無爲法,阿賴耶識是有爲法,菩薩初地見道是證真如,不是證阿賴耶識,孫老師不會到了今天還不知道我們的論點是什麽吧?至於現觀這個名詞,不適宜與阿賴耶識放在一起,孫老師自己查查字典或是看看我們前面的文章就應該知道,不然就是故意裝糊塗。)
就像這樣,僅在信位沒有實證佛法的凡夫,
(拈評——你正德居士也是辯論之一方,而不是法官裁判。你有何證據來評判對方無有實證?再者,從對方看來,孫正德居士及其師父蕭平實居士也是邪見邪說,更有何資格來評判他人是否實證?此種評判在辯論中猶如駡街,毫無價值!)
倚恃著說他們懂梵文、巴利文、英文,認為能夠閱讀那些語文的文獻,就能夠判定佛法的真義以及修學的對錯;
(拈評——這又是正德居士的潑污水誣指!漢地的佛經乃是歷代翻譯的結果,所以對於一些經文譯本上的分歧,去查證之前的梵文、巴利文的文本根源,這是一種科學的態度,但琅琊閣、張志成等諸位從未說只是依據這些梵文、巴利文文本,就來斷定佛法的真實義與修學的對錯。所以正德居士此處完全是誣指。
琅琊閣:
玄奘大師也是根據梵文文本翻譯經論的,按照孫老師這麽說,玄奘當初爲何千辛萬苦留從印度取回梵文本的《瑜伽師地論》來釐清法義?應該像正覺同修會這樣望文生義,看著漢字瞎猜字義來解讀經論才叫正確?
玄奘大師治學嚴謹,考證原文,根據梵文將前人翻譯的《金剛般若經》之名改爲《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因爲「金剛」二字,按梵文原意,是指「堅固猶如金剛的分別之惑」,這個修正避免讀者將《金剛般若經》中的「般若智」理解為具「金剛」之性。
蕭平實對文獻與梵文兩者皆無知,將《金剛經》的「金剛」二字解讀為「金剛不壞的阿賴耶識」!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帝又問:「《金剛般若經》一切諸佛之所從生,聞而不謗,功逾身命之施,非恒沙珍寶所及。加以理微言約,故賢達君子多愛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義具不?」法師對曰:「此經功德實如聖旨。西方之人咸同愛敬。今觀舊經,亦微有遺漏。據梵本具云『能斷金剛般若』,舊經直云『金剛般若』。欲明菩薩以分別為煩惱,而分別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所詮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曰『能斷金剛般若』,故知舊經失上二字。又如下文,三問闕一,二頌闕一,九喻闕三,如是等。什法師所翻舍衛國也,留支所翻婆伽婆者,少可。」 帝曰:「師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眾生聞之具足。然經本貴理,不必須飾文而乖義也。」故今新翻《能斷金剛般若》,委依梵本。奏之, 帝甚悅。
正覺同修會一向貶低踐踏的文獻考證、查證梵文等「學術工作」,其實就是玄奘大師等古代義學僧從事的治學工作。
正覺蔑視學者,因爲蕭平實對治學一竅不通,同時自抬證量,才可以霸占話語權,六經注我,以「我認爲我開悟,就可以隨便解經」的姿態,貶低全世界所有學人和修行人! )
他們完全輕忽佛法所說次第修證的善根功德與心性轉變的清凈解脫實質內涵,這些都必須真修實證的過程與獲得的智慧。如果說純粹在世間博學多聞作學問研究,幾乎是難以揣測衡量的,也是望塵莫及的。
(拈評——這也是正德居士誣指、潑污水。實際上正覺會內部都有很多人知道,琅琊閣、張志成建立一個QQ群,主要是鼓勵大家從最基本的五蘊觀、正知而住等實際修行開始。何來正德居士所誣指的所謂「完全輕忽佛法所說次第修證的善根功德......」?)
如今聖教猶在,彼等隨意地斷句取義,以自己的凡夫思想曲解 佛陀的聖言量,不能全部的信受 佛陀為娑婆剛強眾生的諄諄教誨。
(拈評——這裡需要說明,佛經聖教當然猶在,但顯然如今我們所看到的佛經乃是【古文言文譯本】,所以就存在各種理解上的分歧,包括斷句的分歧。這種問題怎麼解決?只能通過參照古代歷代注疏、貫通原經文上下文來細細剖析,因為對於古代人來說,文言文就是他們的常規語言,所以古人的注疏辨析可以作為很重要的參考。像正德居士這樣猶如罵街一般,凡是與自己理解不同者,就評論對方為斷句取義者,殊不可取! )
如果說還在信位,那必定屬於信根不具足、缺乏菩薩種性種子的世間凡夫眾生,相對於菩薩所應趣入的六種性,都還距離非常非常遙遠。 如今為了救護這些退轉者此世能夠在舍壽前懂得懺悔滅罪,
(拈評——正德居士的説話方式,充滿了扣帽子、潑污水的手段,乃空洞無物之文革大字報文!如果正德居士真的要給對方進行判定,建議給出詳細的判定依據、論證過程,否則如何能夠說服大眾? )
以下我就分為:菩薩從信位入住位的必修課、菩薩入地前必須歷經勝解行位的修證、如何是菩薩七住不退轉位、阿賴耶識即是法身如來藏、禪宗開悟 明心即是觸證真如心這樣的五個單元,舉示相關經教進行論述辨正,護念善根不具的名字菩薩免於長劫三塗之苦,同時護持正法久住、利樂人天。 (拈評——這幾條裡面正覺的錯謬極多,且看下文)
首先,我們要談到菩薩從信位入住位的必修課:六種性的認識以及實質的了知。 《菩薩瓔珞本業經》中 佛陀這樣開示:【佛子! 六種性者,所謂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 ...... 佛子! 一切菩薩及佛,無不入此六種明觀、決定了義實相法門。 】(《菩薩璎珞本業經》卷1)
佛陀說:「佛子啊! 菩薩六種性,就是所說的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等六種心性轉變,以成就菩薩的功德與菩薩所應修的第一義諦善法。 ...... 佛子! 一切的菩薩與十方諸佛,沒有不入這六種因於破除所知障無明次第獲得的智慧明觀,現前觀察決定了義實相的六入菩薩功德法門。」
佛陀所說的這六入法門可以成就菩薩無量功德而成就佛道,這些功德都是立基於決定了義實相智慧所修集成就的;換句話說,如果所修學的法是局限在現象上生死的解脫,或者無常苦空的緣起性空觀,那就不能成就菩薩六入明觀法門的無量功德了。
(拈評——如實來說,這裡正德居士所說大致不錯,但也略有偏差。菩薩修行,並非不修生死解脫,並非不修無常苦空緣起空觀。這不是局限不局限的問題。聲聞解脫也是三乘共法之故。當然這裡的理解很微細,在此不贅述。)
現在就從最初的習種性來說吧! 進入習種性的菩薩,必須是對三寶已經修集了具足的信,也就是已經在十信位跟隨善知識熏習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念心、精進心、定心、慧心、戒心、回向心、護法心、舍心、願心等對三寶的十信明門;也就是說,對三寶的正確認知,並且通過十種身口意行的親近與熏習而信受,使得心性仁賢,願意在善知識的帶領下長養善根、修集相應的善法。 菩薩從信位入於住位——也就是入於習種性中——要修行無量功德,成就佛法戒定慧的思擇力,使得菩薩自身還沒有對治的煩惱能有所制約,對身口意行不犯十重罪大過失方面能有所防護。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善知識求受菩薩戒,依止於菩薩戒而有所制約、有所防護。
依據《梵網經》佛陀的開示,傳授菩薩戒者的能力,他必須是能講解大乘經,能夠講解菩薩戒何者是重戒,何者是輕垢戒,以及有犯、無犯重戒或者輕戒的是非相貌;有這種能力的前提,是這位善知識能 講解真正的第一義諦,能講解菩薩在習種性等六種性中,修學轉進次第有多少決定了義實相的明觀修行;並且要能講解禪定各種身證境界出入與修行方法能講解禪定各種身證境界出入與修行方法。 這些能力必定是來自於實證佛法第一義諦,也一定是自己已經完成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這三種次第所含攝的決定了義實相明觀,已經有最少初禪乃至二禪的實證了,已經通達大乘見道進入聖種性的修道位了,才有可能講解聖種性的明觀法門。
也就是說,依據《梵網經》所說的具有這些能力,能夠傳授菩薩戒的菩薩善知識,就是要讓受戒的菩薩戒子能從信位進入住位,依止於傳戒菩薩善知識修學戒、定、慧三學,完成習種性十住位中應成就的決定了義實相明觀法門。 依據 佛的開示,從信位進入住位的菩薩,是沒有能力僅憑自修就可以進入決定了義實相明觀法門的,這明觀法門一定要依止經中所說具備入地戒、定、慧證量的菩薩善知識,而向這位菩薩善知識求 受菩薩戒;並且要追隨這位善知識修學六度波羅蜜,熏聞修學包含住位在內的三賢位決定了義實相法門,讓自己的善根能夠更加仁厚而入於實相明觀法門,成就習種性具有思擇力的賢達心性。
然後進入住位中的菩薩,修學什麼樣的法、斷了什麼樣的遮障,可以入於實相明觀法門而不退呢? 佛陀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說,如果不能入於七住位的不退住,那七住以前的菩薩都稱為不能住於不退住的退分菩薩。 七住位的不退住,對發心要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佛菩提的最初見道證實相般若,能得無生忍而不退,就是在七住位。
(拈評——這個問題已經辯論過很多遍了。 這一次我們換一個角度,用簡單直接來質疑正覺蕭居士及正德居士就可以了。
《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原文:「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 正觀現在前。 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 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 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
這裡辨析如下:依經文,正觀現在前是【六住位】,請問正德居士,你認為這個正觀不是你們正覺所說的「最初簡單證實相般若」?
如果你說是,那麼這個是在六住位而不是七住位,那就是蕭居士顯然說錯了! 如果正德居士你說不是,那麼經文中此處及別處並無有說所謂在七住中有所謂「見道證實相般若」之相關內容,那麼你們正覺會蕭居士的此等說法,從何而來?離經教而自編自創嗎?)
得要破除無始無明獲得決定了義實相般若的明觀,才能夠避免邪見、乃至相似佛法對法身慧命的損壞;修集了習種性的功德,才能往前修學十行位性種性、十回向位道種性,圓滿了三賢位大乘真見道與相見道的修證,圓滿大乘見道的通達,才能進入初地,成為聖種性的菩薩。 因此,習種性七住位於了義實相般若的不退住是非常關鍵的。
(拈評——同樣的,這個問題已經辯論過很多遍了。 用窺基大師的原話來辨析,非常簡單————「初地初心真、相見道」。
窺基大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1:「二加行位。從資糧後四種等持。一明得定。二明增定。三印順定。四無間定。三通達位。從四定後初地初心真相見道。四修習位。從見道後至金剛定十地修道。十地者。一極喜。二離垢。三發光。四焰慧。五極難勝。六現前。七遠行。八不動。九善慧。十法雲。五究竟位。」(CBETA 2020.Q4, T33, no. 1710, p. 525b26-c2
窺基大師《成唯識論述記》卷9:「論。一資糧位至順解脫分。
述曰。此在四十心.及已前位。從初發心乃至十迴向終。皆名順解脫分。對法等說。煖等已前名解脫分。簡二乘故言大乘也。【按:四十心就是十信至十迴向,可知見道是十迴向位之後的事情。】
論。二加行位至順決擇分。
述曰。即在煖等四善根中。此在初劫。下文等言勝解行地攝故。
論。二通達位至所住見道。
述曰。即在初地初入地心。
論。四修習位至所住修道。
述曰。即從初地住及出心。乃至金剛無間心位。名為修道。」(CBETA, T43, no. 1830, p. 556, b21-c2)
臺灣痞客邦論壇上增上班解密哥列出了幾十條經教證據來證明大乘見道在初地(入地心),而不是你們正覺蕭平實居士所謂的七住到十回向位。
另外,尚需指出的是,正覺蕭平實居士非常奇怪地編造了所謂見道不通達(所謂十回向位之前)和見道通達(初地)之奇葩說,這種說法很荒謬地將大乘見道劃分為「不通達+通達」兩部分,然而《成唯識論》中明明說:通達,即菩薩所住見道。
此即是說,「見道」這個詞,是通達位的同義詞!而蕭平實卻望文生義,看見「通、達」兩個字而編造了「尚未通達、已經通達」之詞,實在是無稽之邪論! )
所以,入於住位的菩薩應當修學哪些法、斷除什麼遮障,佛陀這樣開示:【佛子! 住是住中發大願已,過外一切凡夫行十信者。 令復修行無量功德,所謂十波羅蜜、三空——無相、無作、有無空;空觀成就,即除我、人、主者、眾生,漸舍諸見。 】(《菩薩璎珞本業經》卷1)
佛說:"滿足十信而發心入住於習種性的住位中,發了二十四大願以後,已經超過並且外於一切凡夫修行十信的假名菩薩了。 善知識又教導入於住位的菩薩修行無量功德,也就是十波羅蜜以及無相空、無作空與有無空三種實相般若空性的內涵;逮得般若空性的觀行成就 以後,就能夠滅除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依止決定了義實相空性的般若智慧,能夠漸漸地捨掉邪見、我見、斷見、常見等錯誤的見解。 ”
(拈評——拈評——此處正德居士對於經文的理解是粗疏潦草而偏謬了!此處經文所說之空觀成就,僅僅是「除我、人、主者、眾生,漸舍諸見」,這僅僅是人我空觀的勝解成就,尚未達到法空觀的勝解成就,不得名為正德居士所謂的「般若空性的觀行成就」。
有《菩薩瓔珞本業經》後文說明為證:「是故佛子。從灌頂心進入五陰法性空位。亦行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故名中十行佛子。就中始入法空。」
————此處經文就是說:菩薩從十住位之灌頂心位滿足之後,才進入「五陰【法性】空位」,「就中【始入】【法空】」,也就是說,菩薩修行到了初行位,才算是開始進入法空————顯然此前之十住位乃是「人空」而不是「法空」。
眾所周知,大乘般若空顯然是涵蓋人、法二空的,單純只有人空是談不上般若的。 正德居士大概是看到經文中說「令復修行無量功德,所謂十波羅蜜、三空——無相、無作、有無空」,便毫不顧忌上下文的關聯,而望文生義地以為這裡既然是修了十波羅蜜,那麼三空就是般若空了!
可惜!並非如此! 因為這裡說的是【修行】無量功德,而不是說修證,所以並未說得證十波羅蜜之意! 再者, 無相、無作、有無空,其實也還是在聲聞三解脫門的範疇之內。
若要說真般若,其實應該說 非有相非無相,非有作非無作,非有非無(而不是有無空), 要說起來這是非常細微的般若正知見,但是顯然正德居士是不明白的!因為她從蕭平實那裡所接受的,並不是真正的中道第一義諦! )
佛陀告訴我們,從信位入於住位中,要發廣大願、要修學佈施捨掉貪欲的意念,才能入於空道位中;修學菩薩戒攝行軌範不破重戒,才能得佛道的正解脫;乃至修學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覺悟自心如來藏以紹繼菩薩位,如是修學六度波羅蜜乃至十度波羅蜜。 那發了願就是要依願而修行,這些內涵都要跟隨能夠傳授菩薩戒的地上菩薩修學,然後證實相般若,滅四相,斷我見、邪見、斷見、常見等,就是住位習種性菩薩的果證與所斷。
(拈評——(拈評——前面已經分析,正德居士錯解了從初住位到十住位的灌頂心位的修證與果證,此階段並不存在正覺蕭平實所謂的「覺悟自心如來藏」,也不存在所謂的「證實相般若」,而只能說是滅除人我四相而已,要到初行位才【始入法空】的勝解行位。
順便再說一下,蕭平實居士連「正觀現在前」是在「六住位」中都不知道,還談什麼地上菩薩呢? )
那現在要說到重點了,要如何能夠從十信進入住位呢? 佛陀在《菩薩瓔珞本業經》說:十信位尚未圓滿,是屬於退分善根的假名菩薩,想要圓滿十信位,就得要值遇能夠具格傳授菩薩戒的善知識,在這位善知識的座下求受菩薩戒,並且聽聞熏習決定了義實相明觀六入法門的佛法。
請注意哦! 不是小乘解脫道或者學術研究的佛學常識;並且要對這位善知識所講解的了義佛法,以及菩薩戒軌范的教誡、羯磨與懺悔滅罪,遵循六和敬、共同布薩等教誡教授,如實地依教 奉行,增長善根與十信,心性仁賢不違犯十重戒,如此才能夠發二十四大願進入住位,安住而樂意跟隨善知識修學空道位的法,獲得習種性菩薩的果證與所斷。
講到這裡,要先與所有還在信位的琅琊閣退分菩薩聊一聊,請你們檢查一下,現在你們所推舉出來要帶領你們重新學習的人,有沒有超過十信位?有沒有超過三賢位?有沒有入地?顯然都沒有。
(拈評——這裡又是正德居士的不如實指控。
1、琅琊閣張志成現在並沒有說要以誰來帶領重新學習,而只是相互探討説明而已;
2、你們正覺自己有沒有搞清楚《菩薩璎珞本業經》所說的十住位的功德是什麼?蕭平實夠得上嗎?
琅琊閣按:只有正覺同修會才喜歡「帶領他人」,監控他人,限制學法説法自由,不知何謂平等自由的討論分享。)
如果你們要的是學術研究的佛學常識,那當然與佛法無關,當然可以不要以佛菩薩在經中的教導為尊、為上;但是請你們要謹慎地思考未來長劫的可能性,如果都不打算入於佛法的六入明觀法門,那也不要隨便地斷取經文某句某段,以自己單純的佛學常識認知解讀而說"那是佛或者菩薩的意思",
(拈評——上文之拈提中,已經指出你們正覺蕭平實連「正觀現在前」到底是六住位還是七住位都不清楚,你們連初行位才【始入法空】都不知道啊!所謂的「隨便地斷取經文某句某段,以自己單純的佛學常識認知解讀而說那是佛或者菩薩的意思」,是不是更適合你們自己來反思反省呢? )
乃至於評論譭謗真正依止佛菩薩所教導的六入明觀法門修證的正法團體——正覺同修會,以及具格傳授菩薩戒、傳授決定了義實相法門的菩薩善知識——平實導師,這是非常嚴重的毀謗三寶惡業行為,具足了根本與方便而違犯菩薩十重戒,那想要在信位安住也很困難的。
(拈評——請正德居士勿以自吹自擂、自我標榜之模式來代替法義辯論與辨證吧!
你們正覺蕭平實居士憑什麼說是正法團體呢?憑什麼說是具格傳授菩薩戒呢?憑什麼說是善知識呢? 最近這兩年來,你們蕭居士曝光的“買魚不買菜”、增上班全體下跪發誓、蕭居士一家三口佔據正智出版社92%的控股股份,撒謊說知道琅琊閣是誰但其實是把張志成錯認為琅琊閣,如此等等事蹟,恐怕才真的是「具足了根本與方便而違犯菩薩十重戒,那想要在信位安住也很困難的」!!! )
現在所有琅琊閣的退分菩薩都不樂意遵守菩薩戒了,認為對他們說菩薩戒的十重戒因果,是在威脅他們,他們說不接受威脅。很明顯的,這就是已經對佛陀所制定的菩薩戒失去善根了,所以才說住位以前的菩薩屬於退分善根。
(拈評——正德居士你這又在潑污水栽贓了啊! 你這樣詆毀誹謗說對方佛弟子是「不樂意遵守菩薩戒」,這可才真的是「詆毀其他已經受菩薩戒並願意遵守菩薩戒之佛弟子,是具足了根本與方便而違犯菩薩十重戒,那想要在信位安住也很困難的」。)
大家可以理性的思考一下,為何 佛陀說得要能夠一一講解六入明觀法門內涵的菩薩,得要能夠講解禪定身證出入法門的菩薩,才能傳授菩薩戒呢? 因為在菩薩十重戒中,對於發心要修學大乘了義實相佛法者而言,最容易違犯的大過失,莫過於大妄語以及謗三寶,學人自己在無明中,沒有正法眼目,所以沒有 擇法眼可以分辨;因此要知道如何是未證解脫果、未開悟證般若而說有證解脫果、已開悟證般若,如何是未證得禪定而說已證得禪定,能夠判定有大 妄語或者沒有大妄語的傳戒菩薩善知識,他肯定自己要如經中 佛說的已證解脫果、已開悟證般若、已經證得禪定,有如同經中所說的聖言量的親證現 量量,能夠通達佛法,能夠通達 佛陀在阿含、般若、方廣唯識等三轉法輪中,隱說或者顯說的決定了義實相法門,完全沒有任何不信而所產生的疑惑了。在這個前提下,這位菩薩善知識才能夠如實傳授其所知與所證,並且勘驗座下菩薩學人,何者有悟、何者未悟,同見同行、同戒無諍而共和合。
(拈評——我建議正德居士你應該給蕭平實居士好好講一下這個道理,並且追問他,「買魚不買菜」的投票威脅是怎麼回事?佛舍利是真是假?護法神真的有嗎?為什麼又失靈了,找不到琅琊閣? 為什麼一家人要拿了正智出版社92%的股份?為什麼正智出版社買了臺北講堂地下二層,如今價值好幾億,有沒有準備歸還正覺同修會?如此等等,恰巧可以驗證到底蕭平實居士有沒有傳授菩薩戒的資格!
最後請你代問蕭居士,他說他得到了佛世尊的親自勘驗印證,那就請他把勘驗印證的過程說給天下佛子來作為證據,來進行檢點,來利益大眾吧,畢竟,禪宗開悟印證因緣要有說法、有說明,這個是禪門的不成文規矩吧。)
在這裡回頭說一下,崇拜學術研究學者 的琅琊閣,不能接受、不能回應正覺所一貫遵循的唯識經典《楞伽經》,經中 佛說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離能取、所取的法性就是真如;
(拈評——其實正覺從蕭平實往下的諸人,從來都不肯認認真真地去遵照《楞伽經》。依照《楞伽經》原文,阿賴耶識是如來藏共七轉識俱生而得名,這恰好與《大乘起信論》所說的「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是一致的,實際上《大乘起信論》本身就是依照《楞伽經》的法義體系而作的菩薩論著。
至於真如,到底是什麼含義呢?以蕭平實居士最喜歡採用的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為例,此經文說:
複次,大慧! 菩薩摩诃薩,【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離二見建立及誹謗,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大慧! 菩薩摩诃薩,【住如如者,得無所有境界故,得菩薩歡喜地】。 得菩薩歡喜地已,永離一切外道惡趣,正住出世間趣。 法相成熟,分別幻等一切法。 自覺法趣相,離諸妄見怪異相。 次第乃至法雲地。
———此經文譯本中,是以「如如」對應於其他譯本的「真如」。
依此經文,並不是正德居士錯說的什麼「阿賴耶識離能取、所取的法性就是真如」,而是以正智為基礎,捨離建立誹謗見,名相不生,名為「如如」,這個跟阿賴耶識哪裡有什麼必然的關係呢?
再進一步來說,此經文更於此揭示出,「住如如(真如)者,即得無所有境界,即得菩薩歡喜地」,由此可知,實證真如住真如者,即得初地(菩薩歡喜地)。 這當然也駁斥了蕭平實居士所謂七住能證悟真如之謬說。)
正覺所弘傳的開悟證得阿賴耶識心體所在,就是般若現觀真見道、就是證真如,與禪宗真悟祖師見地相同
(拈評——正德居士的這些說法,都是這兩三年來正覺會被反復批判過的陳詞濫調了,奈何正覺會一幹人等不肯如實面對,而要反復重複刷帖其謬論,誰能奈何之?
順便說一下,此位正德居士可謂不知好歹、不知道隨時跟上蕭平實居士的步伐!何以故?概因蕭平實居士現在已經修改其主張,改弦易轍說什麼證到如來藏、找到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之類)不是開悟了,而是要證悟真如、轉依成功才算是開悟!這是蕭平實居士在最近的會員大會上所說! 正覺會諸位人士可去自行查證,或者去追問你們的平實導師!
如今通過諸多經教辯證,包括對禪宗祖師語錄的深入探究,已經有充分的證據證明禪宗所悟,不僅不是證阿賴耶識,反而是要斷阿賴耶識,要破第八識,這是正覺會蕭平實及其弟子們不敢去深究的!
更進一步來說,現在已經有充分的經教證明禪宗開悟與大乘唯識真見道不可生搬硬套地等同,因為唯識真見道是「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是有證有斷的,而禪宗開悟境界卻並非完全如此!
所以,如今將禪宗開悟回歸其教外別傳之本懷,與教下諸如唯識真見道等各歸其位,這樣才是真正的梳理清楚了佛法,也就解決了2003年所謂正覺法難退出的那些人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由此,正覺會很多人抱著刻舟求劍之心態,誤以為如今對於正覺會法義之批判仍然是2003年之重複翻版,這真的是可謂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滄海桑田之巨變,不知今非昔比也! )
還在信位的琅琊閣退分菩薩,沒有誰、沒有哪位是屬於住位不退轉住的習種性菩薩,
(拈評——你怎麼能夠這樣反覆地潑人污水扣帽子呢?這裏,順便再糾正你一個常識:七住位不退,說的是不退菩薩種性,也就是不退囘二乘的意思。
例如世親菩薩《金剛仙論》中說:如七種發菩提心人。前三種人多是不退。后四種人或退不退。若遇諸佛菩薩善知識。 則不退轉。【若不遇善知識。退菩提心。轉入外凡二乘之地】。此是習種性人有退不退。
———這裡的退入外凡二乘,就是說的七住位以前的情況。 世親菩薩解釋說習種性(涵蓋了初住位到十住位)是有退有不退的,而所謂的七住(及以上)不退,其實說的是不退二乘的意思。 這並不是正覺會蕭平實及其弟子長久以來一直謬種流傳的所謂「七住不退是不退開悟」。 )
面對著正覺遵循 佛陀所開示的《楞伽經》,乃至 馬鳴菩薩所寫的《大乘起信論》,他們唯一的手段就是譭謗經論,他們說:「《楞伽經》《起信論》都是後期糅雜如來藏與唯識兩個體系的經典。」[〈正覺法義辨正:十住菩薩能夠"眼見佛性"?(中篇)〉,琅琊閣。]
(拈評——這裡又是堂堂正德居士的誤解和潑污水了!實際上,琅琊閣與張志成所表達的意思,是說《楞伽經》與《起信論》所說的法義,是兼顧跨越了如來藏系的法義與唯識的法義而融合闡說,並非是說此兩部經典前者非佛說後者非大菩薩說。
當然琅琊閣的表述上是有讓人誤解的可能性,但是你正德居士是不是有必要跟對方確認清楚,他們是否認定楞伽經非佛說呢?否則,如此嚴重的罪名,在你手裡只是一頂輕鬆的帽子隨便亂扣嗎?
琅琊閣:
「《楞伽經》、《起信論》都是後期糅雜如來藏與唯識兩個體系的經典。」
這句話裏面的「後期」,是指這些經論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流通」、出現的時間,我在第一篇討論《大方等如來藏經》的時候就已經指出這一點,這不等於說後期流通的經論就不是 佛菩薩所説。
維基百科:《楞伽經》傳出的年代難以斷定,求那跋陀羅443年的漢譯是能確定的年代。《楞伽經》可能在四世紀時傳出,部分內容的年代可能更早。[2])
他們會有這樣的主張與行為,需要去否認排除哪一部經、哪一部論以迎合自己所立的宗旨,很明顯的完全是學術研究的立場,而不是十信具足從信位入於住位的實證佛法者;為了否定菩薩藏阿賴耶識,輕易地把 佛陀說的法誹謗說不是 佛說,這就是違犯謗三寶的重戒了。他們不知道:就算是研究佛學一輩子,堆積了多少文獻學的經驗,仍然屬於信位不能具足的假名菩薩;不想真正的歸依三寶,缺乏以發心求佛菩提道的仁賢心性,向真善知識求受菩薩戒,距離佛菩提決定了義實相明觀六入法門最初的習種性,還非常非常遙遠。
(拈評——請舉證琅琊閣何時說過《楞伽經》不是佛說呢?請舉證,琅琊閣何時就「不想真正的歸依三寶,缺乏以發心求佛菩提道的仁賢心性」呢?這是否孫正德自己的幻想?若是琅琊閣真的不想皈依三寶,則他悄悄退出正覺會就算了,以他的增上班開悟菩薩的身份,足以自保,何須來跟你們來扯個什麼勁?)
所以,今天的琅琊閣會譭謗於他們有恩的菩薩善知識,不願意信受傳授菩薩戒的善知識,為了救護戒子好好地學習受持佛戒,設立戒律院救護戒子如法能夠羯磨懺悔可以滅罪。
(拈評——別口口聲聲自讚毀他了。蕭平實居士於弟子有何恩?有何善?
若是在七八年前正德居士如此說,恐怕可以蒙蔽絕大多數人。但如今正覺會的各種黑幕昭然若揭,正德居士你還想欺瞞誰呢?籠罩誰呢?
至於正覺同修會私設的不如法的所謂「戒律院」(仿效世俗的類似於檢察院、中情局之類),其行徑極盡各種刺探、偷聽、恐嚇、欺詐之能事,已經被陳永泰等師兄曝光其內幕,最近胡慧玲老師也有揭露,如此機構,根本違背了佛教僧團羯磨法事的根本原則,正德居士還怎麼可以顛倒黑白地吹噓說「為了救護戒子好好地學習受持佛戒,設立戒律院救護戒子如法能夠羯磨懺悔可以滅罪」?)
如今比對 佛陀所說的從信位入於住位的條件,可以瞭解信位不具足的琅琊閣成員,還缺乏許多恭敬尊重供養三寶的十信必修課,對 佛陀不夠恭敬,才會不尊重 佛陀所說的法,所以不信受《楞伽經》《楞嚴經》,也不能如說修行對 佛陀作法供養了。 特別是受學菩薩戒,發廣大願、修佈施除貪欲意念等等事項,更別說了義實相明觀法門了,那是他們作夢都夢不到的。 同時,要從信位進入住位,也必須以具足的十信善根,如實地瞭解入於住位所要修學的大乘空道法,是要經歷實證真實法才能夠勝解的,對佛法要通達,必須經歷實 證以後發起勝解的三賢位;也要認知到:只有已經實證具備正法眼目的善知識,才能教導信位菩薩入於住位,進一步的教導住位菩薩完成三賢位的勝解行住修證。
(拈評——若要撇開蕭平實正覺會來說,你正德居士這番說話也可謂是冠冕堂皇,只可惜的是:(1)你正德居士乃是污衊琅琊閣不夠恭敬佛陀、不尊重佛陀所說法云云; (2)你正德居士所說的「了義實相明觀法門」,正覺會里根本就沒有,因為蕭平實所說法義處處充滿邪見邪說;(3)你正德居士此說其實是想兜著圈子暗示你們正覺會的蕭平實居士乃是有實證有法眼的善知識,然而可惜的是,如今網路信息互聯互通,眾多正覺會師兄也都紛紛醒悟過來而揭露正覺會種種陰暗事相,所以,今天來看,蕭平實居士的「真善知識」假面具,是再也戴不下去啦!)
下面的單元,會繼續引用經中 佛陀的教導,說明為什麼習種性的住位菩薩,必須跟隨真善知識學習,親證法界實相如來藏阿賴耶識,開悟證真如心體發起般若實相智慧,才能住於不退轉於空性的真實義菩薩位階。
(拈評——孫正德重複說,我也重複說。蕭平實並非真善知識,如來藏不能等同於阿賴耶識,法界實相也不能就說是阿賴耶識,禪宗開悟跟大乘真見道有差別,不能等同混淆。真如與阿賴耶識哪個是心體?哪個是所證?你們正覺會蕭平實居士總是在亂用、眉毛鬍子一把抓地套用。)
同時也奉勸不樂意被佛菩薩、善知識攝受的琅琊閣退分菩薩們,
(拈評——請問正德居士,你一篇文章中要給對方潑幾次污水你才肯歇息呢? )
《菩薩璎珞本業經》您要從頭讀到尾,讀不懂的千萬要想到是自己有愚癡無明,不要以世間學術研究作學問的方式,斷取經文、曲解經句去滿足自己假設的命題,這樣的作法會把自己的善根敗壞掉的。
(拈評——請問正德居士,你一篇文章中要給對方潑幾次污水你才肯歇息呢?前面已經反覆多次說明,包括琅琊閣、張志成的上百篇文章不斷繼續證明,真正斷章取義、曲解經句、六經注我的,恰恰是正覺會蕭居士你們這一大幫人啊! )
尤其讀取《菩薩瓔珞本業經》的時候,一定要接受 佛陀針對屬於退分善根信位假名菩薩的教誡,謹記在心、念念不忘,特別是菩薩戒十重戒中,一旦根本、方便、成已都具足的違犯了其中一項,就失去了菩薩戒的戒體。 琅琊閣們都具足的違犯了謗三寶的重戒,是失去戒體的退分善根者,要儘快停止無根譭謗、說四眾過等繼續毀破菩薩戒的行為,否則難以長養信根,要待何時何日才有因緣入於菩薩瓔珞功德法門呢?
(拈評——正德居士,你這已經是無根誹謗詆毀琅琊閣:發心、方便、成已都具足了吧?你寫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多給對方潑幾次污水你才肯歇息嗎? )
佛陀說在十信位要能受持菩薩戒不違犯重戒,不毀破戒體才能入於住位中安住修學六入明觀法門,這個道理說得如實又如理,琅琊閣諸退分善根菩薩們應當要信受才是。
(拈評——正德居士,我倒是勸你搞清楚兩個問題就好了!
第一,依《菩薩瓔珞本業經》,正觀現在前之時,是【六】住位中,不是【七】住位!!!
第二,《瓔珞本業經》所說的「七住不退」,不是你們一直誤解的所謂「不退轉明心開悟境界」,而是說「不退轉墮於二乘,而是說不會退卻大乘菩提發心」!
你若是把這兩個問題真正搞清楚了,那麼你給琅琊閣潑了這麼多的污水的罪業,也就有機會來解脫了!)
我們今天這個單元就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