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伽他:辨析正覺同修會孫正德居士在《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第2講)》的謬説(上)
編輯、補充:琅琊閣
以下針對正覺同修會之孫正德老師(下文稱正德居士)在其《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第2講)》之錄音講座中的法義謬解進行全文的隨文破斥。
原標題:第002集 菩薩入地前必須歷經勝解行位的修證(正德老師)
以下列舉其全文並隨文進行拈評破斥(以紅色字體"拈評——:引出)
孫:各位菩薩:阿彌陀佛!《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單元是:〈菩薩入地前必須歷經勝解行位的修證〉。菩薩六入法門,是每一位菩薩成就佛道之前所必須經歷的「菩薩道」璎珞功德法門。 菩薩所必須具備的瓔珞功德無量無邊,因此所需的無量無邊功德,就要依止決定了義實相的六入法門而修學,才能夠漸次轉進成就。這六入法門必須次第而入,要從習種性入於性種性,再從性種性入於道種性,從道種性入於聖種性,完成聖種性十地的修道以後,才能入於等覺性與妙覺性。佛菩提道最重要的修道次第是在聖種性,也就是入地以後直到十地滿心;但是修道之前,你必須先具備大乘見道所獨有的三賢位真見道與相見道的聞、思、修、證過程,
(拈評——:正德居士請不要以為謬論重複一千遍就成為真理了。我們破斥蕭平實居士法義的一個關鍵點,就在於:唯識真見道和相見道並非三賢位,而是在「初地初心」!
窺基大師明明白白說過:「初地初心真、相見道」,正覺同修會痞客邦論壇之增上班解密哥列舉幾十條經教證明大乘見道是在初地(初心)。
琅琊閣:
增上班讀經人「大乘見道在初地經文」之一:
玄奘法師翻譯《佛地經論》卷6:「為顯示得大乘無生法忍菩薩,或住功用有加行道菩薩,未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故復問言:「何等菩薩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證得無生法忍菩薩,謂從【初地】已上菩薩,證得【二空所顯真如】,觀一切法遍計所執本性無生亦無有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受用和合一味事智。非如二乘見道現觀,但證生空所顯真如,未證法空所顯真理,未能現觀諸法平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地前菩薩亦未能證,未見真如】,和合一味平等性智未現行故。」(CBETA 2021.Q2, T26, no. 1530, p. 321b15-24)
也就是習種性、性種性與道種性三個明觀法門,才能入於見道通達的初地聖種性位。《菩薩璎珞本業經》稱這三入法門中的菩薩為三賢菩薩,也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菩薩;彌勒菩薩在大論中稱這三賢菩薩為勝解行位菩薩。 世親菩薩在解釋《攝大乘論》的時候他特別說明,勝解行位的菩薩必須相續不斷地多聞熏習大乘法,並且往世多劫已經值遇奉事無量無邊諸佛出現在世間,對於大乘法決定了義實相法門,已經得到一向決定勝解了,不會被惡友所動搖、破壞。
(拈評——:孫正德居士既然承認「三賢位」叫做勝【解】行位,那就應該明白三賢位是勝【解】而不是【證】!!! 勝【解】行位是勝解真如故。如無著菩薩《攝大乘論本》中說:
何處能入。謂即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1)、見道(2)、修道(3)、究竟道(4)中。 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1)。 如理通達故(2)。 治一切障故(3)。 離一切障故(4)。
————這裡的對應關係是,對於一切法唯有識性,勝解行地——隨聞勝【解】;見道位——如理通達;修道——治一切障;究竟道——離一切障。
琅琊閣按:
《瑜伽師地論》的「勝解行位」涵蓋初發心乃至初地以前「未得清净意樂」的菩薩:
《瑜伽師地論》卷47:「云何菩薩勝解行住。【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所有一切諸菩薩行。當知皆名勝解行住。又諸菩薩種性住中。於餘十一諸菩薩住及如來住。唯有因轉。攝受彼因。於餘所有諸菩薩住。尚未發趣未得未淨。況如來住。若諸菩薩勝解行住。普於一切餘菩薩住及如來住。皆名發趣。未得未淨。即於如是勝解行住。亦名發趣。亦名為得為令清淨而修正行。勝解行住既清淨已。極歡喜住先已發趣。」(CBETA 2021.Q2, T30, no. 1579, p. 553b3-12)
那在這個過程中,善於積集十信等諸多善根,稱為善備福德與智慧的菩薩,這是勝解行位菩薩入地以前必須修學的福德與智慧資糧。
(拈評——:正覺同修會會蕭平實一直將「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混為一談,所以認為多做義工、多修忍辱、多為正覺會作佈施等等積累福德資糧,就能夠有助於明心開悟。但其實並非如此!
《方廣大莊嚴經》:福德資糧是法門,饒益一切眾生故;智慧資糧是法門,圓滿十力故。
————由此經文可知,福德資糧是有助於饒益眾生的,而智慧資糧才是圓滿自身十力智慧的。 可見福德資糧不同於智慧資糧。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福德資糧以加行及增上加行所攝。 智慧資糧以多聞及思所聞所攝。
———由此可知,智慧資糧是要以多聞與思所聞來形成的,而不是悶著頭拚命做義工就能實現的。這就是整個正覺會從蕭居士到下面的普通會員都沒有搞清楚的問題。
又,《解深密經》中區分了六度般若與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的關係。如下經文: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 是諸菩薩凡有幾種所應學事。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菩薩學事略有六種。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慧到彼岸】。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所應學事。幾是增上戒學所攝。幾是增上心學所攝。幾是增上慧學所攝。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初三但是增上戒學所攝。靜慮一種但是增上心學所攝。 慧是增上慧學所攝。我說精進遍於一切。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所應學事。幾是福德資糧所攝。幾是智慧資糧所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若增上戒學所攝者。 是名福德資糧所攝。 若增上慧學所攝者。 是名智慧資糧所攝。 我說精進靜慮二種遍於一切。
————依上述經文來說,初三(佈施、持戒、忍辱)是增上戒學所攝,而增上戒學所攝者,是「是名福德資糧所攝」,而「慧」到彼岸,即般若,這是增上慧學所攝,這才是智慧資糧所攝。也就是說,要勤修般若波羅蜜多。至於般若波羅蜜多的修習,在未實證之前當然就只能是多聞、聞熏、多思。
對照經典,所以可以知道,正德居士其實是非常空泛地談什麼修集信等善根雲雲,而且是模糊籠統地將福德智慧資糧混淆在一起。
琅琊閣按:
大慧宗杲禪師的《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0:
「梁武帝問達磨。朕造寺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達磨曰。無功德。帝曰。云何無功德。達磨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之隨形。雖有而非實。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CBETA 2021.Q2, T47, no. 1998A, p. 896b19-23)
梁武帝造寺度僧,不計其數,達摩祖師說梁武帝做了這麽多事情,也就只有「人天小果」的有漏「福德」,沒有一分出世間「功德」,佛法裏面的「真功德」,不以世間善業福德可以求得換取。)
孫:而這些在勝解行位修集的福德與智慧資糧,是漸次修集才能圓滿的,最重要的因由來自於善友力、作意力與依持力;善友、善知識為首,才有因緣在佛菩薩座下熏習真實的大乘乘了義實相法門;以這個因力為前提,才能得到大乘法的一向決定勝解,依止這個勝解而修菩薩六度正行;由於修集菩薩六度正行的緣故,才能累積修集種種善根 必須要有這樣的認知與見解,才能產生作意力尋求真實善知識,聽聞、熏習大乘了義實相法門,願意入於菩薩瓔珞六入功德法門,樂意向菩薩求受菩薩戒、修習菩薩六度正行。
(琅琊閣按:「一因力、二善知識力、三正思惟力、四依止力」是菩薩修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的「四種力」,其定義參考玄奘與真諦兩家翻譯的世親菩薩的《攝大乘論釋》就很清楚:
真諦翻譯的《攝大乘論釋》卷7【真諦的思惟力 = 玄奘的作意力】:
「論曰:何人能入應知相?
釋曰:此問修何觀行人能入唯識觀人?是菩薩觀行有四種力。菩薩者何相?善得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此資糧以何次第修令得圓滿?有四種力:一因力、二善知識力、三正思惟力、四依止力。
論曰:大乘多聞熏習相續。
釋曰:為離小乘多聞故云大乘。顯非一生,於無窮生處數習多聞熏習心相續,是名因力。
論曰:已得承事無量出世諸佛。
釋曰:過數量諸如來出現於世,是人依佛聽受正教、如教正修行,故名承事。先已得如此承事故,名善知識力。
論曰:已入決定信樂正位。釋曰:若人於大乘中信樂,非惡知識等所能轉壞,故名決定。
信有三種:一信有、二信可得、三信有無窮功德。若已有信,求修行得因,故名為樂。從十信至十迴向是信樂正位,今所明位但取十迴向決定信樂名思惟力【玄奘翻譯:作意力】,大乘多聞熏習為此力因。」(CBETA 2021.Q2, T31, no. 1595, p. 199b7-25)
玄奘翻譯《攝大乘論釋》卷6:
「釋曰:如是品類,如此方便而能悟入,今當顯示。大乘多聞熏習相續者,簡聲聞等所有多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者,已得現前逢事諸佛出現世間超過數量。已得一向決定勝解者,謂於大乘所得勝解,非諸惡友所能動壞,即由無間所說三因已善積集諸善根故,乃得名為善備福智資糧菩薩。又即如是福智資糧,云何漸次而得圓滿?謂由因力、由善友力、由作意力、由依持力。
此中兩句即是二力,如數應知。作意力者,即是一向決定勝解。此用大乘熏習為因、事佛為緣,以有一向決定勝解,能修正行,修正行故積集善根,如是名為由作意力善修福智二種資糧。由此漸次善修福智二資糧故,能入大地,如是名為由依持力。」(CBETA 2021.Q2, T31, no. 1597, p. 349b29-c15)
參考兩家譯本的行文,
第一、「因力」是為離小乘多聞故云大乘。顯非一生,於無窮生處數習多聞熏習心相續,是名因力;
第二,「作意力、思惟力」——作意力者,即是一向決定勝解。此用大乘熏習為因、事佛為緣,以有一向決定勝解,能修正行,修正行故積集善根,如是名為由作意力善修福智二種資糧。
南伽他拈評——::
「作意力」並不是正德居士信口胡謅的所謂「才能產生作意力尋求真實善知識,聽聞、熏習大乘了義實相法門」,而是說「一向決定勝解」。「作意力」其實是因大乘熏習的作用,歷經諸佛而承事的因緣,這樣對於大乘佛法具有決定的勝解之後,就能夠修習正行而積累善根,這個才叫做作意力,並不是正德居士胡謅的什麼作意去尋找真善知識。
孫正德居士在這裡渾水摸魚、夾帶私貨,目的不過是企圖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強調真善知識然後再灌輸蕭平實是唯一最大的真善知識之目的而已!
而實際上在善友力中本來就已經包含了大乘菩薩修行過程中的多聞熏習相續的內容了,而且這主要說的是「以佛為善友」。如世親菩薩解釋說:「釋曰。如是品類。如此方便而能悟入今當顯示。大乘多聞薰習相續者。簡聲聞等所有多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者。 已得現前逢事諸佛出現世間超過數量】。 )
孫:勝解行位的菩薩依於善友力以及如理的作意力,所修、所學、所集的善根與福德智慧資糧才能成為入地的依持力。 因此,入於習種性住位的勝解行賢位菩薩,必須認知到:要能夠在勝解行三賢位中不違犯大妄語業、不造作毀謗三寶斷善根的惡業、不被惡友邪惡所動搖;必須要遵循受持善知識依據 佛陀所制定而傳授的菩薩戒,如實修學與布薩。
(拈評——:果不其然,正德居士在夾帶私貨、歪曲偏執扭曲解釋經論之後,就開始詆毀誹謗琅琊閣等人了。也即是說,正德居士的目的其實是想要通過扭曲經典解釋來誣指批判對手而已。
在上面這一段中,正德居士說什麼「必須要遵循受持善知識依據 佛陀所制定而傳授的菩薩戒,如實修學與布薩」,這其實在變相暗示要遵循蕭平實所說,要跟著蕭平實去受戒、修學等等。
實際上,如果真要強調菩薩戒,何須特別強調所謂「善知識【依據】...... 而傳授......」呢? 你直接說要依從佛陀所制定的菩薩戒不就行了?菩薩戒本的經典歷歷在目,如今非常方便,何須特別暗示什麼善知識呢?正德居士不就是想給會員潛意識洗腦說要追隨蕭平實嗎?請問蕭平實和其家人有去布薩嗎?菩薩戒是 佛所制定,蕭平實與「師娘」爲何都有持戒豁免權?)
孫:以免像所有琅琊閣信位不具足的退分菩薩,輕易的大妄語並毀謗三寶,說大乘開悟不是證阿賴耶識,主張大乘開悟是在入地;那等於否認了勝解行位所必須要具備的福德與智慧 資糧,排除了勝解行位所必修的菩薩六度正行,認為說不需要依止佛菩薩、善知識,就能夠獲得對大乘的一向決定勝解,這是對大乘菩薩六入明觀法門非常嚴重的譭謗行為。
(拈評——:正德居士在這裡就繼續秉承她在第一講中的誣指,而繼續誣賴說琅琊閣等人大妄語、譭謗三寶,扣帽子。正德居士還誣賴說琅琊閣等人的觀點是「認為說不需要依止佛菩薩、善知識,就能夠獲得對大乘的一向決定勝解」,這簡直是莫名其妙、強詞奪理、強行污衊。
大乘見道根本就沒有說要「證阿賴耶識」,大乘見道諸多經論明明說是在初地入地,這怎麼就「否認了勝解行位所必須要具備的福德與智慧資糧,排除了勝解行位所必修的菩薩六度正行」呢?恰恰是說明了地前的勝解行位勤修六度正行,積累福德與智慧資糧,然後才能夠初地見道啊!這哪裡有所謂譭謗六入明觀法門呢?正德居士如此強詞奪理的誣指,不知所雲、莫名其妙!)
孫: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說,如果毀破十重戒,就失去了從信位入於住位的功德了,乃至三賢、十地一切都會失去,所以要非常謹慎看待菩薩戒十戒的規範。另外,佛說習種性乃至妙覺性等六種性,無不入於六種明觀決定了義實相法門;也就是說,十住位習種性乃至等覺、妙覺中的菩薩,雖然覺知心破除無明與所證了義實相智慧的層面有所差別,但是所證入、所現觀的是決定性的了義實相,入的意思就是現觀,要能夠現前觀察實相法的前提,必須要先證入實相法體。十住位習種性、十行位性種性、十回向位道種性等勝解行位的三賢菩薩,與十地聖種性菩薩所入、所現觀的實相法必定是同一個,佛陀才會用"決定了義"這樣的形容詞說明。
(拈評——:正德居士此處又在重複其謬論千遍了! 其實前面已經說明,地前勝解行位都是【勝【解】】真如,並未大乘見道,哪裡來的所謂「所入、所現觀」實相法?正德居士你們正覺會所謂的實相法到底是什麼法?竟然是地前勝【解】行位就能夠「現觀」的呢?)
孫:由於證入實相以後,所斷除、所解脫的所知障與煩惱障內涵,有其層次性的差別,因此對於實相能夠明觀的內涵,那就有深淺廣狹的差別了。而如果勝解行位的菩薩沒有開悟證入實相,佛陀就不會說習種性屬於六種明觀法門之一。
(拈評——:正德居士這裏顯然是有語義錯謬和邏輯錯謬。經文中所說的「六種明觀法門」乃是說六種【次第】明觀,而不是說習種性就能夠如實現觀。實際上,依《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所說,唯有初地及以後才是中道真實第一義諦觀,此前的都是屬於相似第一義諦觀。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3 賢聖學觀品〉:「「佛子!十、以自在慧化一切眾生。所謂中道第一義諦,般若處中而觀達一切法而無二,其觀慧轉轉入聖地,故名相似第一義諦觀,而非真中道第一義諦觀。其正觀者,初地已上有三觀心入一切地。三觀者,從假名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訶薩聖種性。無相法中行於中道而無二故。」(CBETA 2021.Q2, T24, no. 1485, p. 1014b15-23)」
所以,正德居士何以邏輯荒謬地企圖說習種性的時候就是證入實相?如果是針對證入實相,為何《菩薩瓔珞本業經》說這些都是相似第一義諦? 為何又說從初行位開始才【始入法空】?)
佛在《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說:"為此正心住菩薩,入於真實法門故。"(《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卷1)佛說六住位的正心住菩薩,能證入、能現觀真實法門。
(拈評——:這裡不得不指出的是,正德居士此處又犯了望文生義、不讀經文上下文的低級錯誤!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所謂的「正心住菩薩」並不是六住菩薩!為什麼呢?因為此經文一共說了十類菩薩。
經文中說:「佛子!云何說菩薩十住法行? 所謂:一、發心住,二、治地住,三、相應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王子住,十、灌頂住。 佛子! 是為菩薩十住法行。」
要注意的是這裡看起來好像都是說「住」,但並不是講三賢位的十住,而是說【十種住法之行】。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明白,我們舉此經文中所說的灌頂住行的內容來看看:
「佛子! 復云何名菩薩灌頂住?此菩薩得十種神通。何等為十?謂能令阿僧祇世界種種動搖故;能照曜種種阿僧祇世界故;能觀察種種阿僧祇世界故;能於種種阿僧祇世界同時一心修習故;能於阿僧祇世界成就種種善業故;能於阿僧祇世界種種眾生差別心,同時能知故;能於阿僧祇世界一一眾生,種種心行能一時行故;能於阿僧祇世界一一眾生,有種種根器同時能解了故;能教化阿僧祇世界種種眾生故;能遍知阿僧祇一切眾生心所作用故。復次善男子!此灌頂住菩薩潛行密用,施為佛事,無人能知。 所以者何? 謂身業不能知,口業不能知,意業不能知,變現不能知,觀察種種變化不能知,觀過去所行之行不能知,於剎那頃所行之行皆不能知,觀智慧不能知,心意不能知,一切智用不能知。」
諸位看清楚了嗎?菩薩行灌頂住行的時候,這十種神通,能動搖世界,能於阿僧只世界種種眾生差別心,同時能知故,...... 能教化阿僧祇世界種種眾生故...... 這哪裡是三賢位的十住菩薩可以做到的呢? ———所以,實際上能夠行這樣的灌頂住法行之菩薩,應該是在十地菩薩才有這樣的能力啊,哪裡是什麼三賢位的十住菩薩所能夠成就的呢?
所以,在這裡,正德居士真的是望文生義、斷章取義了! 她真的是把這裡的正心住理解成了《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所說的三賢位之六住位的正心住了!
然而,閱讀佛法經典,不能想當然地因為字面上的相同,就以為意思一定是一樣的啊!!!)
孫:真實法門就是了義實相法門,也就是般若實相,因為在現象上,你證入現觀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那是二乘的解脫法門,所證、所現觀的法都僅限於蘊處界,沒有涉及蘊處界的實相,也就是沒有涉及法界實相,屬於佛法的方便門;因此二乘人沒有菩薩的稱號,沒有修學以及實證菩薩法必修的真實法門,這個真實法門只有一個,就是般若實相。
(拈評——:這一段是沒錯啊! 二乘當然不用修學菩薩般若法門就能有二乘解脫啊。順便說一下,既然如此,那就應該知道,二乘解脫法門不需要知道有阿賴耶識啊!都已經承認了二乘所證所觀不涉及實相,那麼還說什麼二乘解脫法門必須要知道有阿賴耶識這種謬論呢? )
孫:世親菩薩解釋無著菩薩所說的《攝大乘論》時,他說到:【或有即於勝解行地名能悟入,由但聽聞一切諸法唯有識性,深生信解故名能入,於見道中如是悟入,今當顯示。】(《攝大乘論釋》卷6)世親菩薩說,或有即於勝解行地的住位菩薩,能夠悟入大乘法殊勝的所知相體,
(拈評——:這裡又是正德居士的理解錯誤和偏謬! 要注意的是,世親菩薩說的是勝解行地名為【能】悟入,但並不是說【於】勝解行地【中】悟入!
世親菩薩明明白白說:(1)勝解行地之所以稱爲「能悟入」,是因為「但聽聞一切諸法唯有識性,深生信解故」;(2)勝解行地菩薩在何時真正悟入?是【於見道中如是悟入】。 要注意的是,勝解行地並非是見道位,也不可能是見道位,因為僅僅是「深生信解」而已!
如果依照正德居士之謬解,認為勝解行地中就悟入,那就法義謬誤麻煩大了!
比如,可以質疑:勝解行地涵蓋初發心到初地前所有階位,那麼正德居士是不是承認有菩薩是在八回向位、九行位才可以悟入?因為這都屬於勝解行地!又或者,正德居士是不是應該承認三賢位之二住、三住、四住就可以悟入,因為這也是屬於勝解行地!如此質疑,請問正德居士,你還能夠以勝解行地(中)悟入來解釋得通嗎?
所以,正德居士看來並沒有理解勝解行地之「勝解」的含義啊! )
由於追隨善知識學習聽聞一切諸法的依他起性、遍計執性、圓成實性,唯有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識性所生、所顯,
(拈評——:此處,正德居士顯然對於唯識三性之法義意涵非常無知也。
《解深密經》:汝應諦聽。 吾當為汝說諸法相。 謂諸法相略有三種。 何等為三。 一者遍計所執相。 二者依他起相。 三者圓成實相。云何諸法遍計所執相。 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 乃至為令隨起言說。
云何諸法依他起相。 謂一切法緣生自性。 則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謂無明緣行。 乃至招集純大苦蘊。 云何諸法圓成實相。 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於此真如。 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 如理作意無倒思惟。 為因緣故乃能通達。 於此通達漸漸修集。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正德居士秉承其師父蕭平實居士的謬見,錯誤地認為一切唯識三性【只有】阿賴耶識的識性所生、所顯,這實在是大謬之極!
以上述《解深密經》開示來看,首先,遍計所執相是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這其實是說,凡是於諸法假安立名言及自性差別等等,都是屬於遍計所執【相】,也即由此顯示遍計所執,由此可知,遍計所執並非是只有第八識能顯,而是一切諸法上假名安立者所顯;
其次,依他起相乃是【一切法】【緣生】自性,依他其實就是依緣,起即是生,依他起即是依緣而生,這是一切有為法之自性,當然也是可以通過一切法皆能顯示,而不是蕭平實居士及其弟子如正德居士等所偏執以為只有第八識能顯;
最後,圓成實【相】即是「一切法平等真如」,既然曰「一切法平等」,當然是由一切法平等所顯之真如性,如如平等,平等平等性,所以這也不是只有第八識能顯的,而是一切法平等所顯的。
當然,這裡一定會有正覺同修會的師兄來爭辯說,我們現見世間諸法皆非平等,你如何能夠說諸法能夠平等而顯示平等真如?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世間凡夫所見諸法當然不平等,但聖者真智照見諸法皆是平等平等,如是平等平等即是真如,即是圓成實相,所以真如當然是一切法所顯。
另外,還要補充說明一點,蕭平實居士還依文解義、望文生義地將「圓成實性」理解為圓滿「出生」諸法,因為他看見這個「成」字,看到了「成就諸法」,然後就理解為是「出生成就」諸法,並進而推匯出只有第八識才有圓成實性,這實在是謬極也!
實際上圓成實性並不是說真如生出來什麼法,並不是真如成就了什麼法,而是說因為諸法平等平等之真如性,才能有染凈諸法皆能依緣而生,從而呈現世間萬法。 否則的話,若真如不是平等平等,則不可能出現世間染凈諸法俱在的現象了! )
對這樣的大乘法相深入聞思修、信受不疑而理解,並且最後能夠悟入,大乘見道中親證阿賴耶識的所在而開悟現觀阿賴耶識的大乘人無我真如相。
特別說:今當顯示這個事實。 為什麼大乘法的見道就是悟入阿賴耶識的大乘人無我真如相呢?因為依他起性、遍計執性、圓成實性這三自性,都是阿賴耶識的識性所生、所顯,依他起性是由阿賴耶識借緣所幻化而有的,遍計執性 即是普遍計度執著依他起諸法以及阿賴耶識為自我,圓成實性即是阿賴耶識能圓滿成就諸法的識性,這種識性就是人無我、法無我的真如性。
(拈評——:在這裡,正德居士之說法真的是錯亂顛倒不堪!具體來說,
(1)大乘見道是「實證(諸法)二空所顯真理」,所以並不是「親證阿賴耶識」!正德居士要說是親證阿賴耶識的所在,然後「現觀阿賴耶識的大乘人無我真如相」,那請問你只說阿賴耶識的人無我,你正德居士的意識有沒有「人無我真如相」?如果說沒有,那就是說正德居士的意識永遠都是有我執的心,那您到底是怎麽斷我見的?如果正德居士說有,那麼既然意識也有人無我真如相,這就跟正德居士自己所說的只有阿賴耶識能顯真如相等說法相互矛盾了!
(2)唯識中明明說的是真見道實證【二空】所顯真如理,此處,二空即是「人空、法空」,也就是人無我與法無我。 而正德居士竟然說他們正覺同修會的見道是「現觀阿賴耶識的大乘【人無我】真如相」,那就奇怪了!正覺同修會這所謂的見道,不證二空而只證人空、人無我?這算什麼大乘見道呢?這不是很荒謬的說法嗎?
(3)正德居士在這裡所理解的唯識三性也是有錯謬的,前面已經說明,不再贅述。)
【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