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路》(五之三十四):張志成——蕭平實對《密嚴經》「藏即賴耶識」的錯解

jopeel-quimpo-qP4A-5EloaM-unsplash.jpg

01.《大乘密嚴經》與《起信論》、《楞伽經》的關係

【琅琊閣】:這一篇文章繼續討論蕭平實對心性如來藏經論的錯解。這一篇的焦點是正覺同修會經常引用來證明「阿賴耶識 = 如來藏」的《密嚴經》經文: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

前面分析過《楞伽經》和《起信論》的修行原理,《密嚴經》與《楞伽經》、《起信論》的論述有別,修行原理一致,可以説只是將《楞伽經》的「如來藏藏識」直接用「阿賴耶識」代替。

【張志成】:《密嚴經》中「阿賴耶識」的定義類似《起信論》「生滅門」中的阿賴耶識,只是《起信論》以「海、波浪」為譬喻,《密嚴經》以「瀑流、波浪」為譬喻:

《大乘密嚴經》卷12 妙身生品〉:仁主!世間眾生習氣覆心生種種戲論,意與意識及餘諸識相續而轉,五法、三性、二種無我恒共相應。譬如瀑流為風所擊起諸波浪,浪起相尋而流不息;阿賴耶識在於世間亦復如是,無始習氣猶如瀑流,為境界風之所飄動,起諸識浪恒無斷絕。仁主!是八種心,雖無如是若干體異,而隨緣漸起或一時生[1]

《起信論》的說法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寂靜海因無明風所鼓動,轉成生滅的波浪變動的阿賴耶識,然後說「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不一不異」。《密嚴經》的修行原理與《楞伽經》、《起信論》沒有分別,如來藏的本質是無垢智、真心,但凡夫無始以來有無明習氣存在,所以如來藏真心從未顯現,而是以雜染的阿賴耶識妄心顯現。必須經由修行去除雜染、習氣,阿賴耶識才會「恢復」為如來藏真心、無垢智。

 

如來(清淨)藏

(世間)阿賴耶

性質

不生不滅

生滅

《楞伽經》、《起信論》

= 平靜無波的海

相用 = 波浪、因風起波浪的海

《密嚴經》

= 金、海水

相用 = 金指環、金礦、波浪

 

02.「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的真正意涵

【琅琊閣】:《大乘密嚴經》「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的完整語境:

《大乘密嚴經》卷38 阿賴耶即密嚴品〉: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2]

這句偈的其實意思是很清楚的:一切衆生都有成佛潛能,也就是如來的胎藏,但是凡夫因爲「惡慧」,不知道世間凡夫的阿賴耶識,其體就是如來藏。

「阿賴耶」在梵文裏面的代表貪愛,「如來藏」是清淨無染、具足三十二大人相的「如來的胎藏」,兩者在《密嚴經》的關係與前兩篇討論的《起信論》一樣,代表的是「如來VS世間」、「明VS無明」的兩種狀態:

永明延壽禪師《宗鏡錄》卷100:「謂首楞嚴經。以如來藏心為宗。如來藏者。即第八阿賴耶識。密嚴經偈云。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以諸佛了之成清淨藏。異生執之為阿賴耶。如真金隨工匠爐火之緣。標指鐶之異名。」(CBETA 2021.Q2, T48, no. 2016, p. 956b26-c2)

《宗鏡錄》卷5:眾生【迷】故,成阿賴耶。如來【悟】故,成如來藏。如金隨工匠緣成時,展作指鐶;如指鐶隨爐火緣壞時,却復為金。成壞展轉,但是一金,更無差別。如來藏心,亦復如是,但隨染緣之時,【迷】作阿賴耶;隨淨緣之時,【悟】成如來藏。本末展轉,唯是一心,畢竟無別。[3]

【張志成】「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這句偈主要在指出: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關係是「非一非異」,與《起信論》生滅門說的「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完全一致。

  • 「非一」是從世俗諦、安立諦、也就是《起信論》的生滅門的角度看,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體,阿賴耶識是生滅的相用,二者是不同的安立——如金與指環或金礦,或水與波浪,二者有差別。
  • 「非異」是從勝義諦、非安立諦、也就是《起信論》的真如門的角度看,如來藏(平靜的大海、金)、阿賴耶識(有波浪的大海、指環)的本質皆是不可言說的真如(水、金)──展轉無差別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表示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關係是「非異,也就是「不能説不一樣」,但是如果「如來藏 = 阿賴耶識」,如果兩者是等同關係,「是一」,佛就不必說下一句了。

下一句「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指出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如同金子與指環,兩者是「非一」的,不可説一樣。

「展轉無差別」強調阿賴耶識的「體」是如來藏,阿賴耶識顯現現象界的一切法,它們的「體」都是如來藏(金),阿賴耶識(金指環)是「相用」。「展轉」二字也是在指出,要經由修行阿賴耶識才會回復為清淨的如來藏。

《密嚴經》「金子VS指環」的譬喻,强調的是如來藏是一切現象法(阿賴耶識、八種心)的本質、本性,這個本性、本質在《勝鬘經》稱爲「空如來藏」,般若中觀、唯識經論説的「空性、法性真如」。

這個譬喻裏面金子是金指環的材質,很容易被誤解爲如來藏是構成生滅現象的直接因、出生因。其實這個譬喻强調的是,修行應該在一切差別相上——金指環、金牛、金馬——看到一相無相的真如。

 

03.  《密嚴經》中「金子VS金礦」的譬喻

【琅琊閣】:除了「金子VS指環」的譬喻,《密嚴經》裏面還有另一個「金子VS金礦」的譬喻,形容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關係:

《大乘密嚴經》卷11 密嚴道場品〉:真如實際等,及諸佛體性,【內證之所行,非諸語言境】。涅槃名為佛,佛亦名涅槃,離能所分別,云何而可見?碎末於金礦,礦中不見金,智者巧融鍊,真金方乃顯。[4]

「真金」、純金是如來藏,帶有雜質的「金礦」譬喻有雜染的阿賴耶識。「真金VS金礦」譬喻的同樣是「如來VS凡夫」的兩種狀態

《密嚴經》「金子VS金礦」譬喻的寓意:

1.【礦中不見金,智者巧融鍊,真金方乃顯】金子不等於金礦,所以如來藏不等於阿賴耶識,凡夫的狀態是金礦,金礦中雜質繁多,看不見金子,要用智慧將金礦(阿賴耶識)裏面的金子(如來藏)提煉出來,真金(如來法身)才能顯現。凡夫沒有「智慧」只有「惡慧」,所以無法從金礦(阿賴耶識)裏面提煉出金子(如來藏),所以說「礦中不見金」。

2.【內證之所行】佛法的所證,不論是稱爲空、真如、空如來藏、真心、第一義諦還是勝義諦,都不是找到【一個有實體的東西】,是看清【一切現象的真實本質】後所得到的一種智慧,這個智慧用俗話說就是認知上的巨變,所以《成唯識論》將真如形容為「真如理體」,就像「四聖諦」也是「理」,不是有四種東西你可以看見或者找到。

3.【非諸語言境】勝義諦無法用語言形容,所有語言層面的描述都只是「指月之手」,「證悟」當然不可能有文字答案、標準答案。

【張志成】「金子VS金礦」的譬喻更貼近「如來藏被客塵煩惱覆蓋」的説法,不會造成如來藏是出生、構成現象直接因的誤解。這兩個譬喻要整體解讀才不會偏頗。

真金(如來藏)是清淨、光潔的,但被泥土覆蓋而成雜染的金礦(阿賴耶識),必須把雜染(習氣)除去,真金(無垢智)才會顯現。

正覺同修會忽略經文的整體論述,單獨挑出《密嚴經》的藏即賴耶識」這句話證明「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犯下的就是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是一」不是「非一」的錯誤。

 

04. 《密嚴經》容易錯解之處:《密嚴經》會從「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不異」的角度來形容阿賴耶識

【琅琊閣】:《密嚴經》說:「阿賴耶識恒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正覺同修會引用這句話爲自己的開悟見道作證,認爲「了悟阿賴耶識」等於「找到阿賴耶識,觀察其持身」的形容。

【張志成】:「若能了悟即成佛道」的「了悟」不是指「找到阿賴耶識」,「了悟」的是「阿賴耶識之體 = 如來藏」,《密嚴經》裏面對「了悟」的智慧還有各種形容,比如證人無我、法無我等等。

《大乘密嚴經》卷3:「佛及諸菩薩,  能知法無我, 已得成如來,  復為人宣說。 分析於諸蘊,  見人無我性, 不知無有法,  是說為聲聞。 菩薩善能觀,  人法二無我, 觀已即便捨,  不住於真際。 若住於真際,  便捨大悲心, 功業悉不成,  不得成正覺。」(CBETA 2021.Q2, T16, no. 681, p. 746c19-26)

閲讀《密嚴經》需要特別注意一點,《密嚴經》有時候會從「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不異」的角度來形容阿賴耶識,這種表述是以阿賴耶識的體——如來藏之性質「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為、恆常不變易、圓成實」來形容阿賴耶識。

《密嚴經》卷12 妙身生品〉:仁主!心性本淨不可思議,是諸如來微妙之藏,如金在礦。意從心生,餘六亦然,如是多種於世法中而為差別。仁主!【阿賴耶識雖與能熏及諸心法乃至一切染淨種子而同止住,性恒明潔。】如來種姓應知亦然,定不定別,【體】常清淨,如海常住,波潮轉移。阿賴耶識亦復如是,諸地漸修下中上別,捨諸雜染而得明現。[5]

上面這一段裏面,海是譬喻常住、不生滅的如來藏,波潮譬喻有生滅的阿賴耶識。「體常清淨」的「體」指如來藏。

阿賴耶識的「體」是如來藏,但是阿賴耶識並不等於如來藏。「諸地漸修下中上別、捨諸雜染而得明現」這句話指出阿賴耶識有雜染,是要經由修行去除染汙「如來藏體」才能「明現」,不是不需修行就等於如來藏,「明現」的條件是去除「諸雜染」,不是找到阿賴耶識、觀察它怎麽持身等等。

【琅琊閣】:再舉一個例子説明《密嚴經》的「體」指如來藏:

《大乘密嚴經》卷38 阿賴耶即密嚴品〉:譬如星月等,依須彌運行,諸識亦復然,恒依賴耶轉。【賴耶即密嚴,妙體本清淨,無心亦無覺,光潔如真金】,不可得分別,性與分別離,【體實是圓成,瑜伽者當見】[6]

「賴耶即密嚴,妙體本清淨……體實是圓成」是指阿賴耶識的「體」是清淨的如來藏,是圓成實性,不是說凡夫的阿賴耶識本身即是如來藏。

《大乘密嚴經》卷2:「密嚴微妙剎, 體是轉依識,超於分別心, 非妄情境界。」(CBETA 2021.Q2, T16, no. 682, p. 761a19-20)

阿賴耶識的」是「轉依之後的識」,這個「體」指是本來清淨、超越分別心的如來藏,所以說「無心亦無覺」,不是正覺同修會説的「能夠分別、持身的第八識心」。

【張志成】:修行的目標、修行的所證是「無垢智」,「無垢智」是清淨的、無法形容的如來藏:

《大乘密嚴經》卷38 阿賴耶即密嚴品〉:世尊說此識,為除諸習氣,了達於清淨,賴耶不可得,賴耶若可得,清淨非是常。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終始,離四句言說。[7]

世尊說阿賴耶識的目的,不是要你去找一個持身的阿賴耶識,是要幫助凡夫破執、去除煩惱習氣,回到清淨如來藏的狀態。如來藏才是要「了達」的對象。

阿賴耶識代表的是染汙、無明、錯覺,它是因錯覺所現,就像一個人眼睛有毛病在虛空看到影像,這個影像就像阿賴耶識一般,不是一個真實的東西,所以根本「不可得」。

如果阿賴耶識是常,則無法被轉,凡夫也就無法通過修行回到清淨的如來藏狀態;阿賴耶識必須是「非常」才可以轉為清淨的如來藏。

《大乘密嚴經》卷2:「最上瑜伽者, 地地而進修,了知一切法,皆以心為性。善說阿賴耶, 三性法無我,其身轉清淨,而生密嚴國。」(CBETA 2021.Q2, T16, no. 682, p. 759b8-11)

如果「若能了悟即成佛道」是正覺同修會説的「找到阿賴耶識、現觀阿賴耶識持身」,阿賴耶識就是「可得的法」,如果可得,「清淨非是常」。

【琅琊閣】回復到清净、無生滅的如來藏狀態時,沒有阿賴耶識,太虛大師在《大乘起信論略釋》說:

阿黎耶識依不生滅與生滅和合立名,如云空海水波流也。和合識破,則生滅心相滅,不與生滅和合,則即不名為阿黎耶,而唯應名為如來藏故亦說依如來藏心而有阿黎耶識,如云依空海水而有空海水波流也。一者指不覺生滅中之不生滅覺性,一者指不生滅覺內之不覺生滅相,故如來藏與藏識雖相即而非一也。

阿黎耶識到了佛地的時候是不存在的:

法藏大師的《大乘起信論義記》卷1:「所言「法者謂眾生心」,總中三句。初「眾生心」者,出其法體,謂如來藏心,含和合、不和合二門,以其在於眾生位故。若在佛地,則無和合義,以始覺同本,唯是真如,即當所顯義也。今就隨染眾生位中故,得具其二種門也。」(CBETA 2021.Q2, T44, no. 1846, p. 250b14-19)

 

05. 正覺同修會對《密嚴經》的其他錯解

【張志成】:《密嚴經》的「如來藏」與如來藏系經典一樣,是被客塵煩惱所覆蔽而未能顯現的「如來法身」,《密嚴經》怎麽形容如來藏、如來、如來法身的境界呢?

《大乘密嚴經》卷11 密嚴道場品〉:

世尊!佛者是何句義?所覺是何?唯願世尊說勝義境示法性佛,令過去、未來、現在修菩薩行者,於諸色相積集之見,及餘外道異論執著行分別境,起微塵、勝自在性、時方、虛空、我意,根境和合如是諸見。……匪唯汝今於佛菩提所覺之義生希有念請問於我,有賢幻等無量佛子咸於此義生希有心,種種思擇而求佛體:『如來者是何句義?為色是如來耶?異色是如來耶?』如是於蘊界處諸行之中,內外循求不見如來,皆是所作滅壞法故。蘊中無如來,乃至分析至於極微皆悉不見。所以者何?以妙智慧定意諦觀無所見故、蘊麁鄙故、如來者常法身故。善哉佛子!汝能善入甚深法界。……

《大乘密嚴經》卷11 密嚴道場品〉:真如實際等,及諸佛體性,【內證之所行,非諸語言境】涅槃名為佛,佛亦名涅槃,離能所分別,云何而可見?碎末於金礦,礦中不見金,智者巧融鍊,真金方乃顯。[8]

《大乘密嚴經》卷12 入密嚴微妙身生品〉:心性本清淨,不可得思議,是如來妙藏,如金處於礦。[9]

《大乘密嚴經》卷38 阿賴耶即密嚴品〉: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終始,離四句言說。[10]

《密嚴經》中,「如來藏、如來、佛、諸佛體性、勝義境、法性佛、法身、甚深法界、涅槃界、涅槃、真如、實際、心性、法住性、無垢智」這些名相的實質是一樣的。

如來藏的性質是「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為、離能所分別、常不變易、圓成實」,不是正覺同修會的「雙具有爲、無爲」、「不生滅本體+生滅種子」、可以用語言形容的阿賴耶識。

【琅琊閣】:《密嚴經》裏面有一些唯識法義,其中論述的阿賴耶識與七轉識的關係是「展轉互相生」,不是正覺同修會説的「第八識是可以獨立存在的第一因」。

《大乘密嚴經》卷3:「依止賴耶識, 一切諸種子,心如境界現, 是說為世間,七識阿賴耶, 展轉互相生,如是八種識, 不常亦不斷,」(CBETA 2021.Q2, T16, no. 682, p. 768b13-16)

正覺同修會說阿賴耶識是「真我」,《密嚴經》說阿賴耶識是「非我而似我」:

《大乘密嚴經》卷3:「如是賴耶識,為生死所攝, 往來於諸趣,非我而似我 如海中漂物,無思隨水流,賴耶無分別,依身而運動。」(CBETA 2021.Q2, T16, no. 682, p. 769b6-10)

「賴耶無分別」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1,阿賴耶識是按照緣起法則運作,不是正覺所說的能夠主宰因果的、類似神我的「祂」;2. 阿賴耶識如同前五識,只有「自性分別」,沒有隨念與計度兩種分別,所以是「無分別」。

正覺同修會内部人常説《密嚴經》裏面有密意,其中一個含有「密意」的經文就是「依身而運動」,「依身而運動」表達的是唯識的持身識概念,既然經論都明說「依身而運動」,持身肯定不是什麽「開悟密意」,知道了也不會解脫。

 

06. 總結正覺同修會對《密嚴經》的誤解

1. 將唯識的第八識 = 《密嚴經》的阿賴耶識 = 《密嚴經》的如來藏;

2.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代表的是「迷與悟」的兩種狀態,修行是要返妄歸真,回復到無生滅、清淨的如來藏狀態;

3. 如來藏是「體」,阿賴耶識是「相用」;

4.「藏即賴耶識」表達的是如來藏與阿賴耶識「非一非異」的關係,不是正覺所説的「絕對等同」;

5. 正覺將《密嚴經》裏面代表無明、染汙狀態的阿賴耶識定義為真實、常住法,變成修行要找的目標。

6.【涅槃名為佛,佛亦名涅槃,離能所分別,云何而可見?】:證悟的境界沒有能所」的分別,正覺所説的「意識找到阿賴耶識」、「現觀阿賴耶識持身」,都是「有能所」、「有分別」的凡夫境界。

7.【真如實際等,及諸佛體性,內證之所行,非諸語言境】:佛法的所證,是自己的親身體驗,不是語言可以形容描述的,所以開悟見道的智慧境界,無法用語言形容描述,絕對不可能有標準文字答案。

 

密嚴經修行原理.png

蕭平實對心性如來藏的錯解.png

 

 

《成唯識論》

《楞伽經》、《密嚴經》、《起信論》

正覺同修會

生滅(雜染)

所有八識(《成唯識論》的生滅八識因地是雜染、果地是清淨)

阿賴耶識、如來藏藏識、如來藏識藏、藏識、識藏

阿賴耶識的種子

不生不滅(清

真如

如來藏

阿賴耶識的心體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全體】生滅的「阿賴耶識、如來藏藏識」以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為體

阿賴耶識的種子

+

阿賴耶識的心體

 

 

 

 

 


[1] (CBETA, T16, no. 681, p. 727, a29-b7)

[2] (CBETA, T16, no. 682, p. 776, a13-17)

[3] (CBETA, T48, no. 2016, p. 441, b9-15)

[4] (CBETA, T16, no. 682, p. 749, c1-7)

[5] (CBETA, T16, no. 681, p. 727, b12-19)

[6] (CBETA, T16, no. 682, p. 776, a28-b5)

[7] (CBETA, T16, no. 682, p. 776, a8-17)

[8] (CBETA, T16, no. 682, p. 749, c1-7)

[9] (CBETA, T16, no. 682, p. 752, a9-10)

[10] (CBETA, T16, no. 682, p. 776, a11-13)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