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法義辨正:爲什麽說「一切法都是在如來藏的表面生生滅滅」這句話違背第一義諦?
作者:南伽他
以下辨析,摘錄整理自南伽他師兄最近在QQ群的一個法義討論,話題是正覺同修會對於如來藏的誤解。
正覺同修會的論述裏面經常出現以下説法:
一切法都是在如來藏【表面】起起滅滅,但是如來藏並沒有生滅,所以叫作不生不滅
經中明說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 (下)也就是說,如果你無法跳脫五陰十八界的範疇去找第一義諦,那麼你所作所為都落在見聞覺知當中,這樣是無法證得第一義諦。然而,眾生的五陰十八界都是以如來藏為因,藉著種種緣,而由如來藏出生的,所以我釋迦牟尼佛說如來藏就是法身。從上面分析可知,如來藏就是佛所說的真心,也就是法身。因此,吾人不能自外於如來藏而生而死,都是在如來藏【表面】生與死。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第23集——五蘊本不生滅,本來涅槃——陳正源:
因為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所生所顯,只是附屬於如來藏的【表面】在運作,不曾離開過如來藏;把如來藏所生顯的一切法攝歸如來藏時,一切法就是如來藏,而如來藏本來無生,一切法當然也就本來無生。
开示蘊處界這些法——六根、六塵、六識,對於證悟菩薩來說其實都是如來藏相,因為都是如來藏所顯現的,沒有自體性,也因此說這個還是無相法。菩薩又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卻都是在如來藏心體的【表面】起起滅滅,也因此菩薩現觀:其實一切相都是如來藏相、一切相都是涅槃相;菩薩就是這樣現觀的,因為如來藏沒有五蘊的我相、沒有十二處的我相、沒有十八界的我相,所以祂無人、無相。
正覺「某菩薩」架設的部落格:永嘉大師證道歌語譯(上)【http://precious-lotus.blogspot.com/2009/08/blog-post.html】
證悟者從如來藏自住境界來看待三界萬法時,發覺那些生滅的五陰,就如同空中的浮雲一般,空有來去之相,只在如來藏的表面上來來去去;而貪瞋癡三毒又恰似水面浮泡一般的虛妄無實,一向虛出妄沒而無有真實不壞的自體性。
————點評:
只有世間色法才有【表面】與【裡面】的區別,也只有凡夫世俗見解中才會有「內、外」之區別。
如來藏不是色法,如來藏是第一義,第一義哪裡有「表面」和「裏面」、「内」與「外」?
當正覺會的親教師們用「表面」這個詞來描述「如來藏」的時候,其實是表明在他們的所知所觀境界裡如來藏是有內外之別的,所以他們的所謂的「證悟境界」是有內外區別分別的境界,他們所謂的「第八識如來藏」是有內外邊界的,這樣的如來藏,顯然不是真正佛法第一義無內無外的正智境界。
請注意,「一切法都是在如來藏【表面】起起滅滅」這個形容,絕對不是正覺同修會的譬喻,正覺同修會經常用貨倉和貨物,容器和容納物,形容如來藏與種子的關係,證明必須有真實存在恆常不變面對如來藏持種,種子在無餘涅槃可以滅除,如來藏本體不滅。單從「表面」一詞的用法,就知道正覺會是把如來藏,當做類似於實體色法的容器般的東西來看待了。【編按:持種的是唯識第八識,正覺同修會不知兩者差異,將如來藏經論裏面的如來藏與純粹唯識經論的第八識混爲一談,心識無形,不是實體,正覺同修會將第八識本體形容為一個可以裝載種子的東西,荒謬絕倫。】
如來藏或者大乘第一義諦,在經論裏面是一個實體的,有内、外、中間的東西嗎?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96:
「「復次,善勇猛!譬如影光雖可顯說,而無實法可令執取,雖無可執取而有所顯照。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雖假文句種種顯說,而無實法可令執取,雖無可執取而顯照諸法。復次,善勇猛!如末尼寶雖有大光明,而此光明無內外可得。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雖能照燭一切法性,而此【內外都不可得】。」(CBETA 2021.Q4, T07, no. 220, p. 1085a13-16)
般若波羅蜜多不是一個實法,大般若經用末尼寳珠譬喻般若智慧,說般若智慧沒有內外可得,而蕭平實居士及其親教師們,爲什麽竟然能夠觀察到「一切法都是在如來藏【表面】起起滅滅」?
永明延壽禪師撰的《宗鏡錄》卷28:
「善思惟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陀羅尼。佛言。善男子。名眾法不入陀羅尼。善男子。此陀羅尼過諸文字。言不能入。心不能量。內外眾法皆不可得。善男子。無有少法能入此者。故名眾法不入陀羅尼。何以故。此法平等。無有高下。亦無出入。無一文字從外來入。亦無一字從此法出。又無一字住此法中。亦無文字共相見者。亦不分別法與非法。是諸文字。說亦不減。不說無增。從本以來。無起造者。無壞滅者。善男子。如文字。心亦如是。如心。一切法亦如是。何以故。法離言語。亦離思量。本無生滅。故無出入。是名眾法不入陀羅尼。」(CBETA 2021.Q4, T48, no. 2016, p. 580c14-26)
心不可量,無內無外,當然更不可能分「表面」或者「裏面」,不存在所謂的「如來藏【表面】」, 也更不存在「一切法都是在如來藏【表面】起起滅滅」之事了!
就憑正覺會所說的 「如來藏【表面】」這幾個字,就足以判定正覺會自蕭平實居士乃至諸親教師皆是未悟凡夫————落入色法內外分界之「表面」思維模式之故!其實很多時候,從一點一滴的細微之處,即可觀察到正覺會蕭居士及其親教師等諸人的見解之謬!而這些細微關鍵之處,恰恰是從佛法第一義諦之法義道理層面上就足以判定他們的說法乃是屬於邪見邪說的。
【編按:
正覺同修會的「一切法都是在如來藏【表面】起起滅滅,但是如來藏並沒有生滅,所以叫作不生不滅」這句話,其實就是蕭平實掩蓋他錯亂法義堆砌的一套「話術」,這裏只舉出其中兩個違背第一義的嚴重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實體化」,就是上面南伽他師兄指出的,幻想如來藏和第八識為一種實體性的存在。
第二個錯誤是「對立化」,正覺同修會的開悟境界裏面有「生滅七轉識 與 不生滅如來藏」的二元對立。
六祖慧能大師說證悟之後「一真一切真」,沒有生滅與不生滅的對立,印光大師解釋《楞嚴經》七處徵心時,對如來藏妙真如性有以下説明出自【印光大師——復海曙師書(談七處徵心)】:
論曰,執心在內在外在中間等,乃凡夫之情見也。執心定不在內在外在中間等,亦凡夫之情見也。非直指見性是心非眼。即末顯本,指波即水之真智也。
何也,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一一皆如來藏妙真如性,週遍法界也。若有在有不在,則非如來藏妙真如性,不週遍矣。以如來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故也。
以凡情觀之。豈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屬生滅,皆非真如。即斷惑證真,成等正覺,亦不出生滅之外。
以聖智觀之,非但斷惑證真,成等正覺,固屬真如。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全體真如。從本已來,原無一毫生滅之相可得,再進而論之,真亦不立,如本無名。一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門之可論哉。是為究竟真如,究竟如來藏妙真如性,究竟心。正所謂五蘊皆空,度諸苦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者也。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一一皆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句話,正覺同修會是用「歸屬性」來自圓其説——「蘊處界」是如來藏出生的,所以都歸屬「如來藏妙真如性」,就像一個「母親」生了「一堆小孩」,小孩與母親性質不同(生滅vs不生滅),但是因爲小孩都是母親生的,都可以歸屬「母親」,都顯示「母親的性」。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第23集——五蘊本不生滅,本來涅槃——陳正源:
因為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所生所顯,只是附屬於如來藏的【表面】在運作,不曾離開過如來藏;把如來藏所生顯的一切法攝歸如來藏時,一切法就是如來藏,而如來藏本來無生,一切法當然也就本來無生。
蕭平實的《勝鬘經講記第五輯》【博客來摘錄内容: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443851&page=2】
就好像一顆明珠,明珠表面有種種影像來來去去:張三來了,它的表面看來有個張三的影像;張三離去了,看來張三的影像不見了;如果王五來了,它又變成王五的影像;就只是在影像上顯示變來變去而已,可是珠體始終不變。在明珠上變來變去的影像雖然不是第一義諦,但是第一義諦珠體並沒有改變過,珠體就是如來藏心,是究竟法,而影像是歸如來藏所有的,所以如來藏即是第一義諦。所以上一輩子當王五,這一輩子當張三,下一輩子也許當趙六;三世蘊處界都是有為法,可是有為法蘊處界都不能離開這個珠體──不能離開如來藏,三世蘊處界只是在如來藏的表面來來去去而已;當這些影像─三世蘊處界─全都攝歸如來藏所有時,即是歸屬如來藏所有而成為如來藏種種功德中的一種了,當然三世蘊處界因此就同樣是第一義諦了!所以菩薩才說有為法仍然是第一義諦。
佛法裏面聖者所見的「一真一切真」、「心無内外中間,萬法同一體」、一切法「皆如來藏妙真如性」是正覺表達的這個意思嗎?
印光大師說,從凡夫的錯解妄想看,「蘊處界」是生滅的。以聖者的智慧觀察,「蘊處界」都是真如,而且「從本以來,沒有一絲一毫的生滅相可以被觀察到」:
以聖智觀之,非但斷惑證真,成等正覺,固屬真如。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全體真如。從本已來,原無一毫生滅之相可得。
印光大師表達的「一切法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不是蕭平實的「母親出生一堆孩子,所以孩子都有母親性」的邏輯,是根本沒有什麽母親和她生的一堆孩子。
我們看到現象生滅,是因爲我們是有錯覺妄想的凡夫,聖者看到的是一切現象從本以來就沒有生滅,全體都是真如——這個真相太難理解,所以經論常説初發心菩薩聽到這個真相無法接受,心生恐怖,難以對一切法本來無生無滅生起「忍」——「無生法忍」是菩薩在初地見道所證。
相反,蕭平實的實體化第八識如來藏,證悟有真實虛妄的對立,暗合凡夫的思維和凡夫看待事物的方式,凡夫看到的就是有能生和被生,有生有滅,所以蕭平實的説法,是凡夫一聽就可以接受的説法,不但接受,還非常執著,認定就是這樣的,用上面的譬喻說,凡夫就是認定有一個萬法之源的「母親」,這個「母親」生了一堆孩子——這種認知,與聖者所見所證恰恰相反,可稱爲凡夫的「有生法執」。
如何觀察一切法從本以來就沒有生滅,全體都是真如?觀察一切法本無生滅的方式很多,都與找持身第八識無關,以下是《持世經》所説的菩薩摩訶薩正觀「行蘊」無生無滅,這個正觀,跟「找到如來藏,觀察如來藏出生一切法」沒有一點關係。:
《持世經》卷1〈2 五陰品〉:「「菩薩摩訶薩應如是正觀,今我等不應隨凡夫學,我等應清淨身口意行,不應貪著行陰,應觀行陰過惡,應求出行陰道。如是觀者名為如實正觀行陰,亦名正觀行陰無常。即時如實觀諸行,諸行集諸行滅諸行滅道,不受不貪不著諸行,亦不貪不著行陰。如是觀時遠離行相,亦行無行陰道,即觀諸行空。於一切諸行中,驚怖生厭離心,但起清淨身口意行,壞行相故,離行陰相故。是人有所得身皆是清淨。何以故?是人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是人遠離行陰相,壞諸法及根本相。如是正觀時,見行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得諸行決定生相,亦不得決定滅相,即觀諸行無生滅相,一切諸行亦無生滅。」(CBETA 2021.Q4, T14, no. 482, p. 648b10-24)
印光大師說,再進一步說,就連「真如」這個形容也可以不立,用「真如」這個詞也是勉强爲之,因爲真相無法形容,超越語言文字思維推論,無可名之。所謂的「一心」不可得,「二門」更不可得,建立「二門」只是爲了引導我們看清真相,這才是「究竟真如、究竟如來藏妙真如性,究竟心」。
再進而論之,真亦不立,如本無名。一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門之可論哉。是為究竟真如,究竟如來藏妙真如性,究竟心。正所謂五蘊皆空,度諸苦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者也。
真如是假施設名,是無所得法,《成唯識論》同樣有説明。真如也不是正覺所説的可以獨立存在的「實常法」:
《成唯識論》卷2:「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為有故說為空。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故諸無為非定實有。」(CBETA, T31, no. 1585, p. 6, c16-20)
《成唯識論述記》卷9:「《對法》、《莊嚴論》亦云:謂諸菩薩已善積集福德、智惠二種資糧,已過第一無數大劫,已聞隨順通達真如契經等法。持也,如理作意任也。發三摩地,鏡也。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知影像,觀此影像不異定心,乃至廣說,明也。由行如是,乃至捨離二種能、所取故,證【無所得】正入見道,捨離一切麁重,得清淨轉依」(CBETA, T43, no. 1830, p. 564, b15-22)
《成唯識論》卷9:「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依如是義,故有頌言:「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CBETA, T31, no. 1585, p. 49, b24-c3)
《成唯識論》卷9:「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論曰。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CBETA, T31, no. 1585, p. 49, c16-22)
佛法裏面證悟的真相,壓根兒就不是「找到生萬法的如來藏」,但是你一旦被套在正覺同修會灌輸的「如來藏生萬法,修行就是找一個如來藏」的思維範式裏面,就會一直拿著這個範式理解經論,自以爲理解大乘第一義諦。 若不跳出蕭平實的範式,不但無法與第一義諦相應,還會一直深化我執。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