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法義辨正:世親菩薩的《金剛仙論》否定蕭平實的「七住位真見道」與「十住位眼見佛性」

 

pexels-skitterphoto-1005324.jpg

一、眼見佛性與聞見佛性

最近讀世親菩薩造的《金剛仙論》,這部論注解的是人所皆知的《金剛經》,其中有很多内容直接否定正覺同修會蕭平實的説法。《金剛仙論》一共有十卷,本文只能舉出一些重點給讀者參考,目的是希望讀者自己閲讀經論,客觀審視蕭平實所説究竟與經論是否相符相合。

前面的文章曾經引用《金剛仙論》的文字説明《大般涅槃經》的「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其實是「十地菩薩眼見佛性」的意思,不是指五十二階位裏面初地以前的十住位。

誤解「十地 = 初地前的十住」,是因爲《大般涅槃經》是一部從梵文翻譯為漢文的經典,譯者曇無讖將Bhūmi這個梵文字,有時翻譯為「住」,有時翻譯為「地」,出現同一個梵文在同一部經裏面,有兩個不同漢字翻譯的混淆情況。

Bhūmi有兩個常見漢字翻譯,住」與「地」,譬如鳩摩羅什大師將《十地經》(即《華嚴經》〈十地品〉)譯為《十住經》,這對於佛學院科班出身的學人來説,屬於佛學常識,但是對業餘學佛人以及初學者來説,很容易造成誤會,如果望文生義又自以爲是,就會出現蕭平實的「我眼睛看到一些境界,所以我就是《大般涅槃經》説的眼見佛性的十住菩薩」的大誤會。

那是不是不懂梵文就不可以讀經?不一定。

即使對梵文一竅不通,只要多讀幾步經論,綜合不同經論的内容理解文義,不要隨便妄下結論,很多誤會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蕭平實當日有多讀幾部經論,比如翻一翻唯識祖師世親菩薩造的《金剛仙論》,肯定不會有「十地 = 初地前的十住」的誤會。

《金剛仙論》的譯者菩提流支,在整部論裏面都是用「十地菩薩眼見佛性」,不用「十住」這個翻譯。【爲什麽自稱玄奘再世的蕭平實,對梵文、經論翻譯、唯識祖師的著作所知如此貧乏,又是另一個正覺同修會内部不方便面對的問題!!!】

《金剛仙論》卷2:「如《涅槃經》云「十地菩薩眼見佛性,九地已還名為聞見。」然九地已下亦分有眼見,但以下形上,云九地為聞見,非是全不眼見。何以得知?又即云「唯佛一人眼見佛性,十地已下皆名聞見」。以此驗知,亦得言初地以上眼見佛性,地前凡夫名為聞見。此皆就人有上下迭相形奪優劣中語,非稱實之談。故今道則非菩薩者,則非初地解真如平等菩薩也。」(CBETA 2021.Q4, T25, no. 1512, p. 806b20-27)

從世親菩薩上面對《大般涅槃經》的説明(世親菩薩對佛性一詞的定義,下文也會提到),「佛性」是指智慧,不是肉眼看到什麽。

絕對圓滿的智慧只有 佛才具備,所以:

——相對於佛地的智慧而言,「唯佛一人眼見佛性,十地已下皆名聞見」;

——相對於十地菩薩的智慧而言,「十地菩薩眼見佛性,九地已還名為聞見」;

——相對於初地以上菩薩的智慧而言,「初地以上眼見佛性,地前凡夫名為聞見

如果您有完整閲讀《大般涅槃經》以及世親菩薩在《金剛仙論》對此經的注解,您會發現,所謂「眼見」與「聞見」不是指肉眼看到什麽或者耳朵聽到什麽。

「眼見」與「聞見」這兩個表述,是譬喻智慧的優劣,不是實指眼睛看到或耳朵聽到什麽——「此皆就人有上下迭相形奪優劣中語,非稱實之談」,「眼見」是比喻直接清晰的、相對優勝的智慧,「聞見」是比喻模糊含糊的、相對低劣的智慧。

世親菩薩說初地以前的「地前凡夫」不能見真如佛性,只有入地菩薩以及諸佛如來才能「眼見佛性」。

《金剛仙論》卷6:「「無智」者,明二乘凡夫未得初地無漏智也。何故無智?以心住法故。「住法」者,明地前凡夫二障在懷,故有取著之心也。以凡夫二乘取著行故,不能見真如佛性也。「餘者有智得」者,明入地以上菩薩及諸佛如來得出世勝解,能見此佛性也。」(CBETA 2021.Q4, T25, no. 1512, p. 842b23-29)

蕭平實印證的「十住位菩薩」,即便真有修行,充其量也只是「地前凡夫名為聞見(佛性)」,自稱「眼見佛性」等於未證言證,冒充「十地菩薩」!

這個話題前面已經詳細討論過一次,有興趣深入瞭解的讀者,請參考《正覺法義辨正:十住菩薩能夠「眼見佛性」? (上、中、下篇)》

 

二、世親菩薩說「初地以上菩薩才證我空、法空」

正覺同修會法主蕭平實的觀點:

1. 被蕭平實印證的「開悟聖人」,有二乘見道斷我見與大乘見道的功德受用,是《成唯識論》所説的「真見道」,證果的階位在七住位(「相見道」在初地)。

2. 蕭平實印證的「開悟聖人」所證是阿賴耶識以及阿賴耶識所顯示的真實、如如性(他譬喻為花與花所顯示的特性)。

前面的文章一再説明,大乘見道在初地,初地菩薩所證的是「一切法上二空所顯真如」,不是證阿賴耶識。

先看《成唯識論》,「真見道」所證是「二空所顯真理」。

《成唯識論》卷9:「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CBETA 2021.Q4, T31, no. 1585, p. 50a4-8)

「真見道」在哪個階位?

玄奘菩薩譯、親光菩薩等造的《佛地經論》說,初地以上的菩薩證「二空所顯真如」。

《佛地經論》卷6:「論曰:為顯示得大乘無生法忍菩薩,或住功用有加行道菩薩,未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故復問言:「何等菩薩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證得無生法忍菩薩,【謂從初地已上菩薩,證得二空所顯真如】,【觀一切法】遍計所執本性無生亦無有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受用和合一味事智。非如二乘見道現觀,但證生空所顯真如,未證法空【所顯真理】,未能【現觀諸法】平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CBETA 2021.Q4, T26, no. 1530, p. 321b15-23)

《佛地經論》說,一個二乘見道斷我見的修行人,只證生空(我空)所顯真如,大乘見道證生空、法空——二空——所顯真如。

請注意:

1. 大乘見道的初地菩薩,是觀察一切法的「遍計所執本性無生亦無有滅」,而證得法空所顯的「真如」,不是蕭平實説「找到阿賴耶識」,親證「真如只是阿賴耶識所顯示的真實、如如性」

2. 修行現觀的對象是「諸法」、「一切法」,不是百法裏面的其中一法阿賴耶識。

3. 唯識經論中,【真如 = 真理】,真如不是阿賴耶識的特「性」。唯識經論不會用「真如心」這個名詞。如來藏經論,比如《起信論》、《楞嚴經》才會將真如形容為「心」,這兩類經論對名詞定義有別,前面的文章已經反復説明。

再看世親菩薩造的《金剛仙論》。

這裏只引用卷三的一段文字做説明,這段文字是解釋《金剛經》中,須菩提問佛:未來世有沒有衆生會相信此經所説的一段話——《金剛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金剛仙論》卷3:

「自此以下,尊者須菩提生疑致問。「須菩提白佛言:頗有眾生,未來世於此脩多羅生實相」等者,自此以下有二段經,是大段第六,名為我空法空分也,此亦名住放辨才段。

世親菩薩說,這段經文討論的是二空——我空、法空——衆生能否相信佛在此經說的二空真理?

所以名我空法空者,就對計我四句,明無我四句以釋我空明能信菩薩,於眾生五陰中,解從本以來無定實神我、眾生、壽命等四以之為我,又無定實五陰因緣以為我所。以不見定性我所可以除蕩,故名我空。法空者,就對法中四句以明法空。上我空,直見生陰定性我無定性,所猶未空生陰因緣法體。今明此生陰非直無有定實神我,其體生滅因緣虛妄,本來寂靜乃至假名亦無,故名法空。又知佛性真如古今一定體無方相,亦名法空也。

簡單説:我空,指五陰中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神我」、「衆生」,所以佛説「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法空,不但五陰裏面沒有真實不變的我,五陰本身也是因緣所生,虛妄不實。

這個真相,一點都不容易理解,要親證就更難。當時聼聞此經的人「善根淳厚,智慧深妙」,容易生信,但是未來世的人,「善根微薄,智慧尠少」,有可能相信嗎?所以須菩提才會問佛:未來世到底有沒有人能夠相信佛説的這個難以理解難以相信的真相?——「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有人生疑:如來說法非直為利現坐大眾,乃亦被益未來像法眾生。然現坐大眾親覩如來,復是久行大士,善根淳厚智慧深妙,是人於此深經可容生信,未來世眾生善根微薄智慧尠少,於此因果深經不能生信。若爾,則為如來空說無益,云何如來得言不空說法也?若空說無益,如來則非一切智人。如是因果二種甚深修多羅,未來末世為當有人能信、為無人能信也?

有如此疑故。須菩提騰大眾疑意,故白佛言:於如來滅後惡世之中,頗有眾生能信此經以之為實相不也。佛下答:有人能信,明於未來惡世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三人,能信此經生於實相,故次明也。

世親菩薩說,未來世有三種人相信此經所説的「我空、法空」教理:1. 持戒、2. 修福、3. 現見我法二空的初地以上菩薩。

應問:能信之人乃有其三,何故單以我法二空㯹第六段名者?明持戒、修福德二人,在於地前,仰習二空,聞中生信;有智慧人,乃是初地以上,現見我法二空,證中生信。然前之二人雖未現證,以其亦同觀二空,髣髴見理,故俱列為能信之人。今明雖有三人能信,但逐三人所觀勝境為名,故曰我空法空分也。然今將欲道有人能信,故先遮言莫作是說,明未來惡世中有人能信此經,不應問言頗有人能生信不也。」(CBETA 2021.Q4, T25, no. 1512, p. 812a4-b21)

前兩種人,是持戒和修福的「地前菩薩」,初地以前的菩薩只是「仰習二空,聞中生信」,他們的「信」,不是由親證、現見所得的「證信」,只是聽聞佛語深心信受,修二空觀而「仿佛」見到真如/真理。

第三種人是初地以上菩薩,現見親證「我空、法空」,才能說是有智慧的人,由親證而得實信,是爲「證信」。

蕭平實印證的七住位、十住位菩薩,即便真有修行,最多也只是「仰習二空,聞中生信」,也就是上一節所説的「地前凡夫名為聞見(佛性)」(正覺同修會的知見錯誤顛倒,實則無信可言,信的是蕭平實誤讀錯解,顛倒佛説的大邪見)。

《金剛仙論》卷3:「今欲出第三人能信之行,故答言「是諸菩薩無復我相」等,明此人以得【初地已上】,我空法空之解自證而信,故名有智慧人能信此經;不同前二人,從他聞法、依教生信也。」(CBETA 2021.Q4, T25, no. 1512, p. 813b13-17)

世親菩薩這段論文裏面還有一個重點:又知佛性真如古今一定體無方相,亦名法空也。

世親菩薩說「佛性」和「真如」是「法空」的另一種表述,這三個名詞基本上是同義詞(法空已經涵蓋我空)。所以在《金剛仙論》裏面,「真如佛性」經常以並列等同的組合詞形式出現:《金剛仙論》卷6:「此是大段中第八分,明一切眾生有真如佛性。」(CBETA 2021.Q4, T25, no. 1512, p. 841c16-17)

也就是説,唯識經論裏面說的「證真如」、「證法空」、「證二空所顯真如/真理」,與《大般涅槃經》》「見佛性」表達的都是同一見事情——親見真理,生起智慧。

親證「我空、法空」,就是《成唯識論》説的真見道實證「二空所顯真理」——「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

世親菩薩説的初地以前,只有持戒修福的兩種人可「聞信」但是不可以「證信」「二空所顯真如/真理 = 法空」。蕭平實說找到第八識,實證第八識所顯的真如性,就是大乘「真見道」,「真見道」是地前的七住位。

到底是世親菩薩不懂佛法、胡説八道,還是蕭平實亂解佛經,把「初地見道」和「十地眼見佛性」都拉低到初地以前的「七住位」,變成他蕭平實可以恩賜的「證量」?

世親菩薩造的《金剛仙論》還有大量否定蕭平實,明說初地菩薩才是不退轉、實證真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的見道智者的文字

《金剛仙論》卷1:「應問:世間愚人何故不解?即答云:以離明慧。離明慧者,前愚人未得初地已上真無漏解斷除癡闇,故言離明慧,以離此出世間明慧故,不能解此般若深法也。」(CBETA 2021.Q4, T25, no. 1512, p. 799b27-c1)

由於初地菩薩才是「不退轉的菩薩摩訶薩」,證無生法忍,是真佛子,初地以前都屬於沒有「明慧」的「愚人」。禪宗開悟,除非開悟後是地上菩薩,否則依然可以退轉,依然不能保證不墮落三惡道,應求往生净土。

《金剛仙論》卷1:「此明菩薩有二種:一者初地已上菩薩,已積行僧祇,現見理原,斷除煩惱,自證而說,故能荷負受持流通益物。二者地前信地菩薩,亦積行來久,一大僧祇欲滿不滿,雖未現見理原,以能髣髴見理相似解,深伏煩惱,故亦能荷負受持流通益物也。」(CBETA 2021.Q4, T25, no. 1512, p. 800a14-19)

《金剛仙論》卷1:「言護念諸菩薩者,即是護念一切眾生。加持彼身者,如來以智惠力加二種菩薩身,令入性地,乃至初地證智也。」(CBETA 2021.Q4, T25, no. 1512, p. 804a11-13)

《金剛仙論》卷2:「「世尊!云何菩薩於大乘中發阿耨菩提心乃至則不名菩薩」,此第三段經,名為住分,亦名我心。所以名為住者,欲明菩薩既道登初地,現見真如法無我理,永斷四住習氣及無明麁品,出二十五有分段生死、離五怖畏。爾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性尊貴無可譏嫌,具足廣等四種深心,畢竟利益一切眾生,則能決定安住菩薩初地。」(CBETA 2021.Q4, T25, no. 1512, p. 804b22-29)

初地見道菩薩,才能「過凡夫地、入菩薩位」,脫離生死輪回,不墮落三惡道。

《金剛仙論》卷2:「問:菩薩爾時以何等心、觀何境界、修何等行、證何等法而得住於初地大乘法中?住初地時有何相貌也?明菩薩爾時僧祇行滿,具足四種深心、六度行成,現見真如證無生法忍,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有如是心行相貌則得住於初地,名為大力菩薩。是故次明第三住分也。」(CBETA 2021.Q4, T25, no. 1512, p. 804c18-24)

《金剛仙論》卷2:「「若菩薩有眾生想即非菩薩」者,明若菩薩起心分別,謂離真如佛性平等利外,別有定實眾生異於己身而可度者,故有眾生等想,此未是初地解真如平等真我菩薩,故曰即非菩薩。」(CBETA 2021.Q4, T25, no. 1512, p. 806a29-b4)

《金剛仙論》卷2:「將以未得二種無我平等解者,有眾生等相,非菩薩故。明知得二種無我平等解者,無眾生相,是名菩薩。以未得者非故,形得者為是,此轉答也。若菩薩有眾生相至壽者相等者,此明若菩薩猶有我人等相,則不名住初地已上解真如平等得無我菩薩,故云則不名菩薩也。」(CBETA 2021.Q4, T25, no. 1512, p. 806c13-19)

如果一個修行人還認爲「有衆生可度」、「我在度衆生」,此人分別心不斷,不能算是真正的「菩薩」。

《金剛仙論》卷2:「就此經中,始未具明三道。何者是?前之住分,局在初地,即是見道;此如實修行分,二地已上至于七地,即是修道;下斷疑分中言違於不住道者,即是八地至十地,無功用道也。」(CBETA 2021.Q4, T25, no. 1512, p. 807c15-19)

上面這段非常明確指出初地才是見道位。

《金剛仙論》卷3:「「智慧」者,明此人已僧祇行滿,道登初地,現見我法二空,自證而信,名有智慧也。」(CBETA 2021.Q4, T25, no. 1512, p. 812c7-9)

初地見道的菩薩才能稱爲「智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