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醫師評論:正覺同修會錯解唯識「六現觀」,妄言「前真見道的智慧所緣狹小」

 

看完了剛出爐的照世明燈痞客邦《空谷跫音——護持賢劫千佛》【正覺同修會——正覺電子報連載23-上,中】兩集,

觀感如下:

[第一]. 由於作者大風無言以“六「現觀」”當成本次論述的主軸,因此,我們必須對“六「現觀」”有一個清晰的概念,然後,其論述中的謬誤,也就昭然若揭。

[一]. 六「現觀」:

[1].《慈怡法師‧佛光大辭典》: 唯識論所立。以「有漏、無漏之慧」,明了觀察「現前之境」,其方法有六種,稱為 “六「現觀」”:

……(四)『「現觀智」諦』現觀,謂緣「非安立諦」之根本、後得二智。通於見道與修道。

(五)『「現觀邊智」諦』現觀,謂現觀智諦現觀之後,緣各種「安立諦」之世智、出世智。通於有漏無漏一切之見道、修道。

[2]. ①『「第四」現觀』與 ②『「第五」現觀』的共同點:這兩者,都是“通於『「見道」位』與『「修道」位』”。

⇒⇒不是、也不可以“只局限於『「見道」位』”來談『「第四」現觀』與『「第五」現觀』。

⇒⇒因此, 不論是①『「第四」現觀』、還是②『「第五」現觀』,都不是、也不可能 “在『「見道」位』中,就能『圓滿具足』”的。

[3].『「第四」現觀』與『「第五」現觀』的差異點:

(1).①『「第四」現觀』,緣「非安立諦」;

而②『「第五」現觀』則緣「安立諦」。

(2).①『「第四」現觀』可以是『「根本」智』,也可以是『「後得」智』;

而②『「第五」現觀』則只能是『「後得」智』。

 

[二]. 接下來,

(1). ①『「真」見道』,是屬於『「根本」智』所攝;

而②『「相」見道』,則是屬於『「後得」智』所攝。

(2).①『「真」見道』,只緣「非安立諦」;

而②『「相」見道』,則既可以緣「非安立諦」、也可以緣「安立諦」.

(3). 不論是所謂的『「真」見道』、還是『「相」見道』,當然都只是剋就『「見道」位』而言,通通不涉及『「修道」位』。

 

[三]. 有了以上了解之後,

⇒⇒對於大乘《成唯識論》【『「真」見道』、『「相」見道』與『「第四」現觀』、『「第五」現觀』的關係: 「此真見道攝彼第四現觀少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以及)第五少分。」】

⇒⇒應該就很明白當中的理由了,個人無庸贅言。

 

[第二]. 接下來,就點出幾個線索,請大家自行比對,判斷。

[1]. 大家都知道,“「大乘」見道”與“「二乘」見道”的最重要差別之一,就在於:“「大乘」見道”必須“證「真如」”;而“「二乘」見道”的關鍵則只在於“『見「四諦」得道』and/or『見「滅諦」得道』”。

⇒⇒而“「大乘」見道”所必須“證”的「真如」,有七。

⇒⇒其中的:

(1).“「實相」真如”,(《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第六》則名之為“「相」真如”),就是“二空「所顯」真如”;

(2).“「唯識」真如 ,(《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第六》則名之為“「了別」真如”),就是所謂的“『「真」見道』證『唯識「性」』, 『「相」見道』證『唯識「相」』。

(3). 至於“「二乘」見道”所證的“苦、集、滅、道”四諦,則一一對應地收歸吸納於“「安立」、「邪行」、「清淨」、「正行」”這四種「真如」中.

⇒⇒ 至於,“見”道的“剎那剎那”性,

⇒⇒ 則不論“「大乘」見道”、還是“「二乘」見道”,都是一致的。

 

[2]. 本文作者大風無言說引《瑜伽師地論》卷55: 「當知此智第三心無間,從見道起方現在前。緣先世智,曾所觀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諦境,似法、類智「世俗智」攝,通世、出世,是出世間智後所得。」

⇒⇒ 大風無言竟然把這當中的“緣先世智”~“緣先『「世」智』”,標錯標點!!!

⇒⇒ 故意解讀成“緣『先「世」』智”~緣於『先世』已曾見道的智慧”!???? 【編按:「先世智」是指「前面所説的世俗智」,不是什麽「前世」。】

⇒⇒說成“此即顯示十六品心並非『一世』可以成就”!????

⇒⇒企圖表達:『「相」見道』需要很長很長一段時間”!???

⇒⇒非愚則誣!!!

【編按:正覺同修會所有的所謂「辨法、辨正」都是按照自己的預設立場歪曲經論、詭辯耍賴、偷換改成、偷改法義。這種歪曲詭辯的能力,和「我們一定對一定要贏,只有我們才正確」的心態,肯定不是世間人所説的「愚」。】

 

[3].《成唯識論‧卷九》談到「三心相見道」時明言:“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三名「類智」,「總合」緣故。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總建立,名『「真」見道』。”

⇒⇒但是,到了大風無言口中,就斷章取義,竟然說成:“「以真見道不別緣故」—即真見道不緣於別相,只緣於真如的總相;此即聖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卷9說「別總建立,名相見道」—相見道是「別於『總相』」來作建立。”!????

⇒⇒其實,我們在蕭平實與大風無言這一票人的詮釋當中,我們一向是看不到有關於“「無間」道、「解脫」道”這種說法的!!!

⇒⇒因為,他們“完全不懂,更有意忽視”故!!!

【編按:確實是不懂,蕭平實和正覺同修會的親教師與開悟菩薩,根本不知道《成唯識論》中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這幾個名詞出自世親菩薩造的《俱舍論》。不懂但是非要裝懂,然後亂解釋一通,發明「無間惑滅智」這個佛法大笑話: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四道

(一)指斷除煩惱、證得真理之四種過程。依此可證得涅槃果,為一切佛教修習方法之概括。即:

(一)加行道(梵 prayoga-mārga),又稱方便道。即於無間道之前,為求斷除煩惱,而行準備之修行。

(二)無間道(梵 ānantarya-mārga),又稱無礙道。即直接斷除煩惱之修行,由此可無間隔地進入解脫道。

(三)解脫道(梵 vimukti-mārga),即已自煩惱中解脫,證得真理,獲得解脫之修行。

(四)勝進道(梵 viśesa-mārga),又稱勝道、三餘道。即於解脫道之後,更進一步行其餘之殊勝行,而全然完成解脫;或滿足斷惑,而作觀察之修行。〔俱舍論卷二十五、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九、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末〕(參閱「勝進道」4864)】

 

 

[4]. 大風無言竟然說: “前真見道的智慧所緣狹小,後相見道的智慧所緣廣大。”

⇒⇒蛤!???有沒有搞錯!???哈囉!

【編按:

真見道時,智慧(根本智)所緣是真如,真如可以用「狹小」來形容嗎?

用「狹小」來形容真如,說「真如狹小,而相見道所緣的安立諦+非安立諦法廣大」,説明蕭平實與正覺不通經教,不知真如指的是什麽,證悟的不是佛法的真如,是一個(一群)凡夫對「真如」的揣測、妄想和邪見!

真如,是無爲法,無相亦無量,不可得,不可思議,無法形容,怎麽可以跟有爲的現象做大小廣狹的對比?

正覺的大風無言親教師爲什麽覺得可以對比呢?分析一下他的思路:

正覺同修會所理解(錯解!)的真見道,是找到與七轉識不同的「持身第八識」,這個持身第八識有相可得——持身相、分別相、出生萬法相等等,而且可以用語言文字直接告訴你是什麽,可思也可議,是個徹頭徹尾有為現象,是世俗諦上的一個安立。

正覺的所謂「真如」,只是這個持身第八識的「所顯性」,也就是百法裏面某一個法(第八識)的性質,所以相對於「相見道」所緣的許多法相,真如作爲某一法的所顯性,當然是「狹小」。

正覺同修會所謂的「相見道」,觀察(幻想)的是第八識跟其他法的關係,所以他們覺得這個觀察對象是很多法相,所以所緣是相對真如來説是「廣大」。

這就是正覺同修會的思路,永遠都脫離不了現象界的分別,是凡夫在有量、有數、可以計算,可以形容,可以得的現象層面胡思亂想、以我見揣測臆想佛法,不懂菩薩所證的「真如」,是一切法的法性,無法衡量、無法形容、無法計算。當正覺同修會公然說「真如狹小」,等於說真如是可以量的,他們證的真如肯定不是佛法的真如: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1卷-第200卷)》卷98〈28 歎眾德品〉:「「憍尸迦!真如無量故,菩薩摩訶薩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量;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無量故,菩薩摩訶薩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量。所以者何?以真如等量不可得故說無量。憍尸迦!譬如虛空量不可得,真如等亦如是量不可得。憍尸迦!虛空無量故,真如等亦無量。真如等無量故,菩薩摩訶薩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量

一個人倘若正確理解佛教經論裏面「真如、法性、空性、第一義諦、勝義諦」這些字眼所表達的是什麽(或是只要你明白真如絕對不是什麽),無需實證,就知道正覺同修會所説和蕭平實的「明心見性」,全部都是胡扯!】

 

[5]. 大風無言說:“只有「真見道」尚且無法「圓滿」第四現觀,何況能證入第五現觀之大乘四聖諦十六心、九心?又如何入地?”!????

⇒⇒蛤!??? 有沒有搞錯!???

⇒⇒是誰說:“必須「圓滿具足」第四現觀「之後」,才能有第五現觀”呢?

⇒⇒又是誰說“在『「見道」位』的階段,『已經「圓滿具足」』第四現觀and/or第五現觀”呢?

⇒⇒所以,我以往就已經批判過: 大風無言(與蕭平實),已經極有可能連『「見道」位』與『「修道」位』都混淆了!!!

【編按:正覺同修會過去從來不提「六現觀」,就像正覺從來不告訴學員阿賴耶識念念生滅一樣。一是不懂,二是蕭平實不提就不在乎、覺得不重要,三是怕引起更多人質疑「見道不是七住位、真見道不在七住位」!】

 

[6]. 至於, 大風無言【把「頓現觀」錯解為「頓悟」、把「漸現觀」錯解為「漸修」】,

⇒⇒我個人也已經po文批判過,不贅。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六現觀

唯識論所立。以有漏無漏之慧,明了觀察現前之境,其方法有六種,稱為六現觀。即:

()思現觀,謂思所成之慧。此作用依止欲界之散地,觀察諸法,最為猛利,能廣分別諸法,故稱思現觀。

()信現觀,謂上品漏無漏之淨信,以能資助現觀,使不退轉,故稱信現觀。

()戒現觀,謂無漏戒,即道共戒。以能除去破戒之罪垢,令觀增明,故稱戒現觀。

()現觀智諦現觀,謂緣非安立諦之根本、後得二智。通於見道與修道。

()現觀邊智諦現觀,謂現觀智諦現觀之後,緣各種安立諦之世智、出世智。通於有漏無漏一切之見道、修道。

()究竟現觀,謂究竟位中一切之諸智。〔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一、成唯識論卷九、顯揚聖教論卷十七〕 p129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