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醫師:《成唯識論》中的①心≠②≠阿陀那≠③所知依≠④種子識≠⑤阿賴耶≠⑥異熟識≠⑦無垢識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第一].

我們的腦袋很容易“跳Tone”地想成:

—— 蘇軾=蘇子瞻=蘇東坡;

——蘇軾「就是」蘇子瞻「就是」蘇東坡。

⇒⇒這在日常約定俗成口語用法上,當然沒問題。

⇒⇒反而,一旦有人說: “蘇軾≠蘇子瞻≠蘇東坡”的時候,搞不好會被眾人恥笑!

⇒⇒但,事實上,再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

⇒⇒其實,並不是: “蘇軾=蘇子瞻=蘇東坡”,

⇒⇒而是“蘇軾「這個人」=蘇子瞻「這個人」=蘇東坡「這個人」”

⇒⇒更準確的說法是: “蘇軾『「這個名號所指的」這個人』= 蘇子瞻『「這個名號所指的」這個人』= 蘇東坡『「這個名號所指的」這個人』”。

⇒⇒因此,事實上,是“『蘇軾、蘇子瞻、蘇東坡「這三個能指」』”,指向『同一個「所指」』,

⇒⇒然而“『蘇軾、蘇子瞻、蘇東坡「這三個能指」』本身的『意義:包括「內容」與「外延」』”,其實並不相同。

⇒⇒所謂的“『意義』不同”,可以包括以下兩種可能情況:

  • 概念之間的「內容」不同,而「外延」相同:例如本例,再例如:廁所「或名」茅房、孔子「或名」至聖先師、佛陀「十號」。
  • 概念之間的「內容」與「外延」都不同:例如:甲魚「或名」王八、單身漢「或名」光棍、“第八識「或名」如來藏”、“如來藏「名」藏識”。

⇒⇒所以,我們必須很準確地意識到: “蘇軾≠蘇子瞻≠蘇東坡”。

⇒⇒因此我們說:

雖然“蘇軾「這個人」=蘇子瞻「這個人」=蘇東坡「這個人」”,

但是“蘇軾≠蘇子瞻≠蘇東坡”。

 

[第二]. 再舉《成唯識論》的“「第八識」,…「或名」心...「或名」阿陀那…「或名」所知依…「或名」種子識…「或名」阿賴耶…. 「或名」異熟識…. 「或名」無垢識”說明。

[1].「第八識」,是「所指」。

[2]. ①心、②阿陀那、③所知依、④種子識、⑤阿賴耶、⑥異熟識、⑦無垢識:這7者,都是「能指」。

[3]. 在這7個「能指」當中,可以分為4組:

(1).【①心、②阿陀那、③所知依、④種子識,這四個一組】.

⇒⇒其中, ①、②、③、④彼此之間由於 “「內容」不同,而「外延」相同”,因此“『意義』不同”。⇒⇒①≠②≠③≠④.

(2).【⑤阿賴耶,單獨自成一組】。

(3).【⑥異熟識,單獨自成一組】。

(4).【⑦無垢識,單獨自成一組】。

⇒⇒這 (1)(2)(3)(4),4組當中,彼此之間由於“「內容」與「外延」都不同。” ,因此“『意義』不同”。

⇒⇒(1)≠(2)≠(3)≠(4),

⇒⇒ie:【①≠②≠③≠④】≠【⑤】≠【⑥】≠【⑦】。

[4]. 所以,雖然同樣指向「第八識」,但是: ①心≠②≠阿陀那≠③所知依≠④種子識≠⑤阿賴耶≠⑥異熟識≠⑦無垢識。

[5].「所指」≠「能指」。

⇒⇒理由是:由於「所指」與「能指」這兩者的“「內容」與「外延」都不同” ,因此“『意義』不同”。

其實,以上論述,我已經多次提過,也曾經用 “「名」不表示「等於」”為標題po文過。但,《平實教‧正覺宗》一票腦殘喉舌,IQ不足,又不懂邏輯,根本聽不懂。

⇒⇒我為了避免糾纏,索性不再提。

今天再說一次。

⇒⇒大家也可一併參考本平台推薦過的一篇文章: 《瑯琊閣-文章轉載:阿賴耶識、真如空性與如來藏心 ——大乘唯識與如來藏思想辨微(完整版)》,

應該更有體會。

 

【編按:

很久以前分享過太虛大師的《阿陀那識論》,太虛大師舉出多個與阿賴耶識相關的名詞,雖然相關,但是不完全等於。

請注意下文最後「如來藏」這個條目中,太虛大師說「如來藏的意涵恰與阿賴耶識相對」,這裏指的就是《楞伽經》、《起信論》、《密嚴經》等經論中「如來藏代表清淨無染的智慧境界 vs 阿賴耶識代表凡夫有無明、煩惱、錯覺的染汙狀態」

但此名之立意,在專指雜染覆藏中之清淨法身功德名如來藏,不通雜染法,恰與阿賴耶相對,阿賴耶偏目雜染法,如來藏偏目清淨法

太虛大師的解釋,明確否定正覺同修會所説的「如來藏 = 阿賴耶識」!

正覺同修會的“讀經”,就是拿著蕭平實錯誤且單一的定義,往所有佛經上套,將佛的教導全數曲解為蕭平實的“第一因神我見”。

《解深密經》中佛說凡夫和愚人必然「將阿賴耶識執著為我」,正覺同修會不只是「將阿賴耶識執著為我」的凡夫,還將阿賴耶識與其相關名詞摻雜混肴,硬拗成「大乘明心見道的所證目標」——不只是「凡愚的錯執」,是「末法凡夫衆生顛倒佛說的大邪見」。

一、阿賴耶,譯云藏,諸論解藏,通以能藏、所藏、執藏、三義釋之,此藏義純在異生有學位立名,二乘無學及念不退菩薩,無雜染法執藏義故,即不名阿賴耶;其名既狹,故不取之。

二、初能變,此識含藏諸法種子,變現根身器界相分,凡愚不了,執為我法,破其執故,說諸我法皆為識變。 能變有三,此當其初,是對所執我法及假施設我法,說此名為初能變也。 既對所執我法及所施設之我法得名,即不能盡此識之量,攝義不周,故亦不取。

三、異熟,有異時而熟、異類而熟、變異而熟之三義,較阿賴耶名雖稍寬,將成佛時即舍此名,故佛位無異熟,二乘灰身泯智亦無此之異熟;義不普遍,亦不取也。

四、庵摩羅,譯云無垢,即清淨識,此識唯在佛位,非異生、二乘、菩薩所得名,菩薩尚有現行無明及雜染種不清淨故。 此名既唯限於佛果,即不能攝盡此通凡聖染淨之識體,故不取也。

五、心,心之一言,通凡夫、二乘、菩薩、佛一切位。 諸經論中,有以心、意、識三通名八識者,有唯就第八名心、七與六名意及識者,而有時心心所法都統名為心,或兼色法亦名為心,如心臟之肉團心等;其名太寬濫,亦不取也。【編按:「心」的定義視乎經論和語境,不可隨意等同某一識。】

六、根本,前七轉識及一切染淨法,以此為依止故,稱此為根本識,亦通一切位。 但根本言,不唯此第八識,如證真如智亦名根本智,是稱真如為一切法之根本也;此既有濫,亦不取用。

七、第八,此依數目得名,從前五、六、七數至此,目此為第八識,乃從粗至細、從淺至深、以數之數目雖可通聖凡位,亦無濫同他失,但不能顯此識相用,不過一帶數名詞為符號而已。

八、所知依,名出攝大乘論,取義寬廣,通一切位;所知即指一切染淨諸法,一切法以此識為依,故名為所知依;依此立名,備顯此識相用。然不取者,在論所知正指三性,而遍計等諸所知法,其實亦依真如或意識等,是依義亦可通他法,不若阿陀那義尤精確也。

九、一切種,在《成唯識論》,名為此識因相,亦通一切位,在佛位可名一切無漏法種子識,寬狹相對,與阿陀那略同;但一切種,乃此識所攝持及所緣之相分,不是現行識體,持此種子之識,即阿陀那, 且就能持種子識言,僅阿陀那三義中之一義,故亦不取。

十、如來藏,在經論中與第八識相關,其義甚廣,今略出其意。 藏即覆藏,雜染無明能覆藏一切有情本具之如來智慧德相清淨法身,如來清淨法身為所覆藏,雜染無明為能覆藏,能所合名,稱如來藏。 雖可通一切位,但此名之立意,在專指雜染覆藏中之清淨法身功德名如來藏,不通雜染法,恰與阿賴耶相對,阿賴耶偏目雜染法,如來藏偏目清淨法,故義太狹;然此名又失之太寬,以亦攝無為真如,並前七識一切清淨法,總名為如來藏故。 以此簡別,唯以阿陀那名此第八識,最為允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