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平實在正覺同修會2013年11月親教師會議記錄的法義謬誤(二)
作者:南伽他
編輯:琅琊閣
6、反駁蕭平實居士在親教師會議中針對「南蔡老師」提出的八個問題
蕭平實說:「問題1. 這顯示說,加行位必須先有初禪或四禪嗎?」
——回答:加行位之方便修習時必須是初禪(或者至少是未到地定),然後在第四位的「世第一法」,必須要依第四禪才能成滿。
蕭平實說:「問題2. 要問他說:你見道了沒有?如果沒有見道…」
——回答:蕭老師和南蔡老師都沒有見道。
蕭平實說:「問題3. 那你現在還沒有般若正観嗎?你沒有般若正觀,你爲什麼會懂得般若諸經裡面講的真如、般若這些正義,或者這些道理呢?所以顯然是有見道。」
———回答:所謂「懂得」,最多只是有一些字面上的理解而已,相當於正知見。【編按:蕭平實與其弟子對「般若、真如」的理解,錯解多於正見。】
蕭平實說:「問題4. 那既然有見道,現在要問,你是經過加行位了,那你有沒有初禪?因爲你主張說四善根只有在色界才有,欲界沒有四善根,那你有沒有證初禪?你沒有證嘛!你沒有證初禪,顯然你這個主張是錯的。」
————回答:前面已經辨正過,四善根必須依(至少是未到地定以上)的色界四種禪定來修習,最後圓滿必須以第四禪為最勝依,但這個是以欲界人身或欲界天身來修的。
蕭平實說:「問題 5. 接著還要問他:你入地了沒有?他當然要說沒有。他敢公開說有嗎?我想他不敢,膽子還沒有大到這個地步,所以他一定說沒有。那我們接著還要問:那你是還沒有證悟的凡夫嗎?對不對?所以我們要問他這一點。如果他答說他已經入地了,我們要問他:你是不是還沒有證悟的凡夫? 因爲你已經證真如了,可是你顯然沒有初禪;你沒有初禪,你不可能證真如,那你就是凡夫,那你爲什麼可以自居爲入地的菩薩? 對不對?我爲什麼問這個? 因爲他們不斷在主張說,見道就是入地了。他們不斷這麼主張,說見道就是初地,所以我們就要這樣問他:不說第四禪,有沒有初禪?要問他這一點。」
———回答:(1)蕭平實、南蔡老師,都沒有見道,當然也沒有入地; (2)大乘唯識見道即入地,這個有幾十條經教證據,此處不贅述; (3)南蔡老師由蕭平實所「印證」開悟見道,但實質上蕭平實所謂的「禪宗開悟」和「大乘見道」都是錯誤的,所以當然與上述經教不相符合;
【編按:
蔡正元提出的質疑,是質疑蕭平實主張與印證的「七住位見道」與《成唯識論》所説,在階位、加行内容、禪定要求、所證内容上都明顯不符。也就是説,蔡正元質疑的是「蕭導師你這個到底是不是見道」。而蕭平實上面這一連串的詰問,一上來就預先假設:蔡正元認爲自己是見道菩薩。除非蔡正元直接否定這個預設,否定自己有見道,否定蕭平實、接收退出正覺、失去親教師職位、被貼上「退轉」標簽的結果,就只能接受蕭平實編造的「七住位見道」。】
蕭平實說:「問題6. 接著答完了,我們還要問:那你有沒有證得第四果?解脫道的第四果。你是不是留惑潤生?因爲既然真見道就是入地,既然見道就是初地,入地需要有阿羅漢果,那你有沒有證阿羅漢果?」
———回答:(1)入地不需要證阿羅漢果,入地也不就直接等同於阿羅漢果; (2)這個問題,包括所謂「留惑潤生」的說法,都是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常說的關鍵錯誤之一; (3)這裡用簡要的《成唯識論》教證來證明:
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 彼障現起地前已伏。 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 彼障現起地前漸伏。 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 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 八地以上畢竟不行。
這裡請注意:第一,修所斷種「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這不是斷盡,而是降伏令不起現行,即「令永不行如阿羅漢」; 第二,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
所以,蕭平實說初地菩薩只留一分思惑來潤生,這其實是很不準確的——因為初地以上菩薩只是【伏盡】修所斷煩惱障種,或者叫做【降伏我執、降伏思惑】,並不是所謂的「把百分之九十九的思惑都斷盡了,只留下最後一分思惑」來留惑潤生的。
由此可知,蕭平實所說乃是想當然的錯謬法義。因初地菩薩並未斷除修所斷煩惱障種子,所以不能如蕭平實所謬說「入地需要有阿羅漢果」。
【編按:1.《成唯識論》「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請注意這裏用「如」阿羅漢,初地或以上菩薩降伏煩惱的程度能夠如同阿羅漢,不是「地上菩薩必然已經取【證】阿羅漢果」。2. 正覺同修會沒有證果見道,沒有斷煩惱,除了「惑」,什麽也留不下來,只是不要拿自己的「惑」,惑亂佛教,惑亂學佛人。】
蕭平實說:「問題7. 三地心所修的禪定是不是應該移到真見道前修證呢?是不是要如此?因爲三地修四禪八定,可是你在見道前的加行位就要有(四禪等)禪定,那是不是應該至少你在三地所修的一部分禪定,至少要移到加行位來修,對不對?」
————回答:這個問題也是正覺會蕭平實的常見謬誤,流傳很久的謬誤。 其核心依據來源於華嚴經中有一句偈子「三地修諸禪」,但這句話被蕭平實望文生義地謬解為「三地菩薩才開始修四禪八定」,乃至理解為「初地二地菩薩可以不修四禪八定」,這個當然是錯得很離譜。
如前文所證,大乘入見道之時就已證四禪,另外,三地修諸禪的說法,不是說從三地才開始修諸禪,而是說「在三地依真如智慧而修最勝三昧,圓滿四禪八定的修習」。此問題暫不作詳述,後續容有別文專門辨析之。
蕭平實說:問題8. 接著第八個問題要問:慧解脫阿羅漢,他們迴心於大乘的時候,是不是還沒有證得第四禪?要問他這個。因爲「煖等四善根只在色界」啊!你又說一定要依第四禪,要託最勝依來見道嘛! 那請問:那些慧解脫阿羅漢,他們還沒有證得第四禪,可是他們迴心大乘,就沒有辦法見道嗎? 沒有辦法證真如嗎?
————回答:即使是慧解脫阿羅漢回小向大,仍然是需要依第四禪來發起世第一法的。另外要特別說明的是,聲聞聖者雖然也證四善根,修四加行而見道,但聲聞人不證「法空」,只證「我空」,所以聲聞阿羅漢(包括慧解脫阿羅漢)回向大乘之時,仍然需要重新修習大乘四善根,要以四加行來觀我法二空,最後才能引發真見而成為真見道。
另外,蕭平實這裡的錯謬質問,是建立在上述他誤以為「入初地必須是阿羅漢果」的說法上的,所以他才會問出如此奇怪的問題,來質疑說「慧解脫阿羅漢依照你們所說的這個法義就沒法證真如」,云云。
7、辨析蕭平實在此親教師會議中對其所舉聖教依據的錯誤解釋
(1)蕭平實說:進入初地的時候必須要有四果解脫的果證。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7 :〈3 得品〉說:「又諸菩薩已得諦現觀,於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對治道,非煩惱障對治道。 若得菩提時(若得菩提就是成佛的時候),頓斷煩惱障及所知障,頓成阿羅漢及如來。 此諸菩薩雖未永斷一切煩惱,然此煩惱猶如呪藥所伏諸毒,不起一切煩惱過失,一切地中如阿羅漢已斷煩惱。」 換句話說,入地是要有解脫道的果證的,如果沒有阿羅漢的果證然後起惑潤生,是不可能入地的。所以我說最少要有頂品的三果,劣品的三果還不能入地,因爲他不能永伏性障如阿羅漢。 所以這個聖教已經告訴我們,你主張見道就是入地了,那(我要)請問:你有沒有證阿羅漢?
————辨析回答:蕭平實閱讀理解聖教很粗疏,所以誤解經文。上述所引聖教中,「此諸菩薩雖未永斷一切煩惱,然此煩惱猶如呪藥所伏諸毒,不起一切煩惱過失,一切地中如阿羅漢已斷煩惱」,這一段的前半句說諸地菩薩(十地菩薩)都沒有永斷一切煩惱第二句說雖然沒有斷除一切煩惱,但這些煩惱已經被降伏而不能生起過失; 第三句則說“【如】阿羅漢已斷煩惱”,是說【好像已經斷除阿羅漢的樣子】,【但實未斷除一切煩惱,實非阿羅漢】。 這個也就是前面所辨正的,初地菩薩只是在【制伏煩惱而不起】這個層面上跟阿羅漢比較相像——「如阿羅漢」——但並不是阿羅漢。
(2)蕭平實又舉證說:接著《成唯識論》卷10也告訴他們了,是他們自己讀不懂。 卷10裡面說:「斷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這就是說,分別所生的那些三界愛已經不現行。 所以「彼障現起,地前已伏」,這是說明至少地前要證得頂品的三果。接著說「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這是說成佛的時候。 而「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告訴我們說地前已經漸漸的在把它伏除了; 然後「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 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 這告訴他們:你如果真見道就想要入地,才不談那三品心(完成後的)無生法忍,至少你得要有阿羅漢的果證嘛!可是他們自己都不管這一些,只管他們想要的那一部分。
————辨析:蕭平實沒有搞明白「伏障」不是「斷障」,所以誤解成了「伏、除」,但其實《成唯識論》原文的意思是「伏而未除、伏而未斷盡」。 所以,蕭平實才會錯解以為「要證無生法忍必須要阿羅漢的果證」。
8、辨析蕭平實對於見道位與通達位的謬解
首先要說明,蕭平實在此次親教師會議中所說的認為窺基法師註解錯誤的說法,全部都是相反的————即:不是窺基法師錯,而是蕭平實自己錯了!
(1)蕭平實舉:《成唯識論述記》卷9 :「四善根初劫滿,已修習故。」
——辨析:這是蕭平實斷句錯誤,應為:「四善根初劫滿,已修習故」,意思是,四善根的修習,是菩薩在初阿僧祇劫滿位的時候已經修習過了。
有《成唯識論》原文為證:「論曰。 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 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 謂暖頂忍世第一法。 此四總名順決擇分。 順趣真實決擇分故。 近見道故立加行名。」
成論此處說的很清楚:初無數劫(第一個阿僧祇劫)「既圓滿已」,修行圓滿了,然後呢,「為入見道......」,【復修加行伏除二取。 謂暖頂忍世第一法】,所以,這就很清楚了,四善根的修習就是「初劫滿時所修」。窺基大師所說完全符合成唯識論原義。
(2)蕭平實說:《成唯識論述記》卷9 :「又此論四善根中,亦言初劫順解脫滿已修,豈即彼非勝解行攝。 滿心修相好,亦是劫中收。 滿心修四善根*定是初劫所攝。」 這裡面還算好,就是前一句這裡比較有問題,「滿心修四善根,定是初劫所攝」。 他倒沒有說劫滿,還好啦,但是前幾句他說,「四善根中初劫滿」。
———辨析:窺基大師所說並沒有問題。依《成唯識論》,如上所舉,初無數劫資糧順解脫分圓滿后才修四加行,這個四加行的位置就是【緊接著初無數劫】,為什麼也可以說劫中收呢? 這是因為初無數劫的時間非常非常長,而修四加行的時間相比之下是非常短的,那麼把四加行的時間歸入到初無數劫的最後末位,這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3)蕭平實又說:接下來,《大乘法苑義林章》卷1 :「大劫修滿方起加行,等持位中作唯識觀。」 他【按:指窺基大師】這個說法就很糟糕了,就是第一大劫修滿了,才開始修四加行。
————辨析:糟糕的恰恰是蕭平實自己,如前所辨析,《成唯識論》原文說的就是「大劫修圓滿之後才開始修加行」的!
(4)蕭平實又說:以上全都是窺基大師的妄説佛法,這叫作惡業啦,我說它叫作惡業啦。
————回答:恰恰相反,如上教證分析表明,窺基大師所説正確,蕭平實所說錯謬。「妄說佛法、造惡業」的正是蕭平實自己!
9、辨析回答蕭平實最後提出的十個問題
蕭平實說:問題1. 若依窺基此說,則《瓔珞本業經》中佛說「般若正觀現在前」的見道位爲第七住位,不是初劫已滿,那麼加行位一定在見道前,請問:是佛錯說了嗎? 這個問題,他上上回親教師會議的時候,我已經問過他,他沒辦法回答,我現在還是要繼續問他。
————辨析:(1)菩薩瓔珞本業經本業經所說的「般若正觀現在前」,並不是見道位,因為此所謂正觀尚未入法空故。 如《菩薩瓔珞本業經》經文有證:「是故佛子。【從灌頂心進入五陰法性空位】。 亦行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 故名中十行佛子。 【就中始入法空】。」這就是說,從十住位之後,才進入五陰法性空位,【就中始入法空】,所以七住位不證法空,未入法空。 而真見道是「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七住位未入法空,故不可能證真理, 更不可能實斷所知障分別隨眠了。
所以,蕭平實這裡所提出的質疑根本就不存在。實際上,唯識見道之真正法義恰恰是加行位在十回向位最後、初地之前,真、相見道就在諸經典所說的初地入地心。佛陀當然沒有說錯!蕭平實自己望文生義理解錯了!
這裡蕭平實質問南蔡老師,我倒要問蕭平實,你所說的真見道為什麼跟佛陀所說、聖教經教所說相矛盾?你能回答嗎?
【這裡還要特別補充】———《菩薩瓔珞本業經》原文說的是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是【六住位中】,不是七住!!! 這也是蕭平實一直錯了三十年的一個問題。
經文原文為證:【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 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 【正觀現在前】。 】。 大家仔細看:【第六住中】【正觀現在前】,不是在七住出現正觀。 所以蕭平實根本連經文都讀錯了!
蕭平實說:問題 2. 真見道位有無證真如? …… 所以我們要問他:你認爲真見道位有沒有證真如?好,如果真見道位有證真如,是不是在加行位之後? 那跟你提出的問題又衝突了。 你認爲你現在第一劫是過去了,過去了那你是不是入地了?
———辨析:(1)真見道當然證真如; (2)真見道證真如當然是在加行位之後; (3)蕭老師、張正圜、孫正德等人,皆非見道,皆未證真如,當然也不存在所謂入地的問題,所以這裡並沒有什麼矛盾;
蕭平實說:問題 3. 真見道位有沒有「般若正觀現在前」?有沒有?接著問他第4個問題。
————辨析:前面已經分析辨正過,真見道並不是《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六住位般若正觀現在前」; 真見道是【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
蕭平實說:問題4. 真見道位是入地了沒有?或者是在十住位的第幾住位?
————辨析: 四加行位是在初無數劫圓滿的最後位,初無數劫是在地前,所以四加行位是在十回向位最後,真見道在四加行之後,所以真見道是在初地入地心位,並不是蕭平實謬論所說的在七住位,或者在什麼十住位之類的。所以不僅窺基大師說「初地初心真、相見道」,諸經教教證都是如此說。
蕭平實說:問題5. 四善根加行位是在真見道之後呢?或者是在相見道之後?
————辨析:前面已經分析很清楚了。 四善根在真見道之前。
蕭平實說:問題6. 相見道位應修的「観非安立諦三品心:内遺有情假緣智、内遣諸法假緣智、遍遺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這三品心以及入地前要作的四聖諦的16品心的觀行,證得阿羅漢果,是不是也應該在真見道之前?因爲你認爲見道就是初地嘛,既然見道就是初地,那真見道也是見道啊!你又認定見道就是入初地了(當然包括真見道),那請問:四聖諦的16品心以及三賢位這三品心,是不是都應該在見道前? 那如果都在見道前,佛說般若正觀現前是七住位;你說般若正觀現前是入地,那講不講得通?
———辨析:蕭平實在這裡所以為的所謂矛盾,其實是因為蕭平實自己的錯謬邪說所導致的。 具體來說,(1)相見道三心並不是什麼證阿羅漢果,這個前文已經辨析過,入初地不需要阿羅漢果; (2)所以相見道在真見道之後,完全沒有矛盾; (3)真見道當然是見道的一部分,見道就是「真見道+相見道」; (4)見道就是初地入地心; (5)相見道之16品心觀或者三品心觀,都是在真見道之後,都屬於見道位; (6)不存在什麼相見道在見道之前的錯亂,因為相見道本身就是見道的一部分; (7)前面已經分析過,般若正觀並不是真見道。
————所以,並不存在蕭平實所謂的「矛盾」。蕭平實是拿他自己的錯謬設定來以為有矛盾而已。
蕭平實說——問題7. 窺基所說是否全部都如同您所主張的說:見道就是入地,加行位是在入地前,不是在六住位後。那麼窺基菩薩有這麼一段說:「論」,指《成唯識論》。 「論: 『二、加行位』至『順決擇分。』 述曰,「述曰」是窺基的說法,述曰:「即在煖等四善根中,此在初劫,下文等言勝解行地攝故。」 由這裡證明說,窺基法師有時候所說的,並不是指初劫滿足才有四善根,他在這裡講的和前面講的不 一樣,他自己說的前後有所不同; 這裡講的是勝解行地,那顯然不是在(即將)入地前,對不對? 因爲他講的是勝解行。
————辨析:四善根是初劫最後圓滿之位,由於四善根時尚未真見道(四善根圓滿之後才能引發真見道),所以四善根當然攝在勝解行地了!窺基大師所說並無任何矛盾!所謂的矛盾,是蕭平實自以為是,引發各種謬論邪解。
再重複一遍:窺基大師說的四善根在初劫的最後圓滿位、是勝解行地的最後位、即是在入地之前,所以完全沒有任何矛盾。
蕭平實說——問題8. 《成唯識論述記》卷9,窺基法師說:「二障中若麁若細所有隨眠,由能對治止觀力微,未能伏滅; 初起止觀未勝順心,不如四善根中能伏二細分別現種; 其俱生現種; 皆少亦能伏。 次加行位,及第十卷皆有此文。」 這也就是說,窺基主張這四善根是在加行位,但是加行位一定在真見道前啊! 不是在入地前,那這樣看來,顯然窺基的說法,不是說你這個四善根(四加行)一定是在入地前,因爲真見道也是見道啊! 對不對? 所以他又舉出來及第十卷皆有此文,就是我剛剛舉出來的,《成唯識論》講的第十卷那個部分。
———辨析:窺基大師所說四善根是在加行位,這是佛法唯識正義,加行位在真見道前,這也是佛法正義; 而窺基大師的說法,恰恰是說四加行在入地前,因為真見道是在初地入地心,這裡根本沒有任何法義問題。
蕭平實之所以認為有疑問,因為蕭平實自以為是地設定「真見道在七住位」,以此為唯一真理, 然後從這個錯謬論點出發來判斷說窺基大師的說法有問題!但實際上,蕭平實的七住位真見道論乃是邪見邪說,這才是關鍵!
蕭平實說:問題 9. 《成唯識論述記》卷9 :「此四善根非資糧道,加功而行初位,亦名加行; 近見道說:獨此得加行名。」 此亦證明說窺基的主張說加行位是在真見道前,因爲他說的是近見道嘛,對不對? 窺基也不得不這麼說,因爲《成唯識論》也說,「近見道故,立加行名」,《成唯識論》這麼講,所以他也必須這麼講。 這意思是說,加行位是在真見道前,不是在相見道位之後,因爲加行一定是見道之前。
———辨析:
(1)此加行位就是在真見道前,「近見道」故,完全沒問題!
(2)窺基大師從來沒有說「加行位在相見道位之後」;
(3)蕭平實的錯解謬解,實際上是因為蕭平實自身堅固建立了種種謬論,比如謬論說七住位真見道,比如他謬論說要證阿羅漢果才能入初地,等等。
蕭平實說:問題 10. 窺基所說自相矛盾,並不是只有一個地方。現在舉出他的相反的說法。 例如《成唯識論掌中疏要》卷2 :「四善根既唯色界五地,却照無色,無無漏見道,故是有漏修也説。」 然後他的《成唯識論了義燈》卷7有同樣說法:「然四善根及持任等,皆初劫滿心方始修之。」 那這樣會變成,自己說法互相違背。 那這樣,顯然的,這四加行的修法是應該在入地前。 那是不是意味著說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的說法是講錯了? 那是不是說菩薩們在《顯揚聖教論》等等的說法,《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的說法都錯了? 是不是這樣? 顯然是他錯了。
————辨析:蕭平實這裡反反復復的質疑,依據的還是自身的邪見。四加行的修法當然是在真見道之前,也即是入地心之前,由於四加行時並不是入見道,所以當然還是屬於有漏修,如《成唯識論》說此位未證真如,未證唯識真勝義故,等等。所以窺基大師的說法根本就沒有矛盾。
真正錯誤的說法,在於蕭平實望文生義地錯解《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般若正觀現在前之義,然後錯謬地提出了所謂的地前七住位真見道之謬論!恰恰是因為蕭平實拿此謬論來作為依據,所以才會出現蕭平實自身於種種質疑無法圓通的窘境,乃至於蕭平實竟然為了維護自身的所謂法義正確的形象,而不惜將蕭平實自己十多年前口口聲聲稱讚為地上菩薩的窺基大師,翻臉不認人地否定為錯說見道次第,乃至詆毀誹謗窺基法師造惡業,等等。
這才是蕭平實堅固己見、自以為是所帶來的大惡業!
2013年11月親教師會議記錄
附件二加行與見道及南蔡師的邪見(請先參考最後一段加註文字)
導師開示:接下來要談到諸位早上拿到的那些資料。
※加行與見道
一. 有人言:煖等四善根唯在色界,未得色界定者不能證知。
關於這個資料“有人言”,這個是指南蔡老師的說法。 他們提出一些主張,說煖、頂、忍、第一法,這四個善根只在色界才有。 那麼意思就是說,沒有證得色界定,就是至少要證得初禪,如果沒有證得初禪或者以上,就不可能證真如。 他們也有《成唯識論》的根據,就是:
《成唯識論》卷9 :「菩薩起此煖等善根,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 託最勝依入見道故; 唯依欲界善趣身起餘慧,厭心非殊勝故。 此位亦是解行地攝,
未證唯識真勝義故。」 (CBETA,T31,no.l585,p. 49,clO-14)
導師開示:
從文字表面上看來,好像他引證出來是有道理的。 問題是:他們把《成唯識論》誤會了,又落入楊先生他們的老套。 這一段我有列出正確的註解,可是一般錯誤的註解是正確註解的倍數以上,而他們就引了錯誤的註解來證明自己的說法正確,那麼這裡正確的二個註解,第一是:
1.這個「成滿位」是指佛菩提道的成滿位,也就是應身佛來示現成佛,或者是妙覺菩薩來五濁惡世示現成佛,這叫成滿位,就是菩薩道的成滿位,不是指加行位的成滿位或者資糧位的成滿位。 所以如果是成滿位的話一定要依第四禪,要依第四禪來證悟,因爲必須要託於最勝依來進入見道的關係。
2.「最勝依」是指什麼? 他們其實也不懂。 最勝依就是三界之中的最勝依,也就是說三界九地之中,最殊勝的依止處是第四禪。 第四禪的等持位是三界中最殊勝的依止處,因爲定慧等持。 那如果超過第四禪的時候,有定而無慧,慧心所不現行,他沒有辦法有好的等持位,即使是四空定的定轉入等持位來,他的那個境界其實還是第四禪的等持位,所以這個時候才是三界九地中的最勝依。 那麼成滿位就是要成佛,他的見道必須要在第四禪,所以妙覺菩薩包括彌勒菩薩雖然不是在五濁惡世來成佛,但一樣要在第四禪來成佛。 祂在第四禪,今天出家,依第四禪來作見道的過程,然後第二天就示現成佛,也是一樣依最勝依。 那釋迦如來在五濁惡世示現成佛,就必須要像我們五濁惡世的人類一樣示現,否則人類不相信人可以成佛,所以祂一樣是依最勝依,同樣要在第四禪,在第四禪的等持位中來見道,然後示現成佛。 這個叫做成滿位要依第四,因爲必須要託於最勝依來進入見道的關係。 可是呢,所依的這個色身必須是欲界身,否則你在人間沒辦法示現,所以一定要依欲界身,就是要依這個人身來示現成佛,這樣的註解才是正確的。 接著,
「善趣身者,色、無色身,彼之厭心非殊勝故。 欲界惡趣,彼之慧心非殊勝故。 顯揚十六頌云:極慼非惡趣,極欣非上二; 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
3.接著解釋說:「善趣身」者,也就是說如果是色界身或無色身,無色身這個身應該解釋無色的境界,他的厭心不是最殊勝的緣故。 意思是說,如果是依色界境界,或者依無色界境界的話,厭心不強沒有辦法去發起。 因爲他示現如同凡夫的時候,在色界無色界示現,他是沒有辦法有強烈的厭心的,厭心不強就無法來求這個見道。 那他如果是欲界中呢? 如果不是人身而是在惡趣,那他的慧心很差,慧心很差所以也沒有辦法入於見道。 所以〈顯揚聖教論 > 卷16 有頌說: 極慼非惡趣,極欣非上二(上二指色界跟無色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 就是說要在欲界中示現成佛,這個才是正確的註解。 接下來,《成唯識論自放》卷9。 我唸一下就好,意思是一樣的。 《成唯識論自攷》卷9 :「菩薩下,明所依靜慮。 善根者,四位觀智(就是四加行位的觀行智慧,就是尋思智跟如實智。 )眾善之根,能生一切功德故,成就一切佛法故。 問:此四加行,諸靜慮皆可脩,何故有言唯屬第四? 釋云:方便通前,成滿局後。」 也就是說,你如果是前面的方便說,方便說見道成佛的話,那麼前面都可以,你在初禪位、未到地定都可以; 那麼可是如果要成滿一定要局後,也就是說一定是在根本禪定的最後一個,也就是這個第四禪。 接著,
「託最勝依一句,釋成依第四; 第四靜慮,捨念清淨故,遠離喜樂覺觀故,諸佛於此證果故。 功德佛法依此生故,故名最勝依。」
那麼託「最勝依」一句,是在解釋說,他的見道的成就應該要依止於第四禪,因爲第四靜慮它是捨清淨、念清淨的緣故,而且也遠離了二禪的喜、三禪的樂 以及初禪的樂等等覺觀的緣故,而且諸佛也是在第四禪證果的緣故,也說功德佛法依此而生,所以也叫作最勝依。
可是窺基大師的註解也說:四加行唯在色界。 他不是只有一個註解,他有二個或三個註解都這樣講。 這個我就說窺基大師真的要打屁股,他跟著玄奘菩薩學那麼久。 真的,這個部分來說他是真的白學了。 因爲如果四加行唯在色界的話,那麼一定要有初禪才可以證真如。 如果你沒有初禪你就不能修四加行,你如果沒有初禪的話你就不該證真如,應該是這樣。 當然也還有別的人也認同窺基大師這個註解,他寫了註解也是這麼講,都說四加行這四個善根只有在色界才有,在人間沒有。 可是這個說法都是不對的。 好!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這樣主張的話,那我要請問了:「那蔡老師他到底有沒有證真如?」 他爭執真如的事情我們後面再來講。 「那他到底有沒有證真如?」 「如果有證真如,真如是什麼心的真如? 一定是第八識的真如嘛!」 如果你已經證真如了,請問你:「有沒有證得初禪? 」因爲四加行位就要有初禪,因爲唯在色界啊,就要有初禪。 你現在證真如了,可是你沒有初禪,那顯然四加行不必一定要在色界嘛。 所以這個「四加行唯在色界」這個說法很奇怪,爲什麼會有這個說法? 真的很奇怪,他們應該是誤會了《瑜伽師地論》以及誤會《顯揚聖教論》的說法,才會有這個說法。 那因此我們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這有八個問題:
1.這顯示說,加行位必須先有初禪或四禪嗎?
第2個問題,要請問……。 他今天沒來,這個問題是要問他的。 可是他今天沒來,就有大後果。 他今天若有來,我們一個一個問他。 本來這個也不印給大家,只需要在銀幕上映出來,然後一題一題這樣列出來,可是因爲他不來,我就印給大家,不必再去作那個動作。
2.要問他說:你見道了沒有? 如果沒有見道,我們要問說:
3.那你現在還沒有般若正観嗎? 你沒有般若正觀,你爲什麼會懂得般若諸經裡面講的真如、般若這些正義,或者這些道理呢? 所以顯然是有見道。
4.那既然有見道,現在要問,你是經過加行位了,那你有沒有初禪? 因爲你主張說四善根只有在色界才有,欲界沒有四善根,那你有沒有證初禪? 你沒有證嘛! 你沒有證初禪,顯然你這個主張是錯的。
5.接著還要問他:你入地了沒有? 他當然要說沒有。 他敢公開說有嗎? 我想他不敢,膽子還沒有大到這個地步,所以他一定說沒有。 那我們接著還要問:那你是還沒有證悟的凡夫嗎? 對不對? 所以我們要問他這一點。 如果他答說他已經入地了,我們要問他:你是不是還沒有證悟的凡夫? 因爲你已經證真如了,可是你顯然沒有初禪; 你沒有初禪,你不可能證真如,那你就是凡夫,那你爲什麼可以自居爲入地的菩薩? 對不對? 我爲什麼問這個? 因爲他們不斷在主張說,見道就是入地了。 他們不斷這麼主張,說見道就是初地,所以我們就要這樣問他:不說第四禪,有沒有初禪? 要問他這一點。
6.接著答完了,我們還要問:那你有沒有證得第四果? 解脫道的第四果。 你是不是留惑潤生? 因爲既然真見道就是入地,既然見道就是初地,入地需要有阿羅漢果,那你有沒有證阿羅漢果? 要問這一點,接著第7題。
7.三地心所修的禪定是不是應該移到真見道前修證呢? 是不是要如此? 因爲三地修四禪八定,可是你在見道前的加行位就要有(四禪等)禪定,那是不是應該至少你在三地所修的一部分禪定,至少要移到加行位來修,對不對?
8.接著第八個問題要問:慧解脫阿羅漢,他們迴心於大乘的時候,是不是還沒有證得第四禪? 要問他這個。 因爲「煖等四善根只在色界」啊! 你又說一定要依第四禪,要託最勝依來見道嘛! 那請問:那些慧解脫阿羅漢,他們還沒有證得第四禪,可是他們迴心大乘,就沒有辦法見道嗎? 沒有辦法證真如嗎?
他們如果要繼續思惟下去還有別的問題,那我想(,提出)這八個問題已經夠了。
那麼接著我們要列出我們所說的聖教上的依據。 因爲我想說,他在我前面提這些問題時也許會反問,所以我就預先設想把這個證據拿出來。 也許他說《成唯識論》講的不一定準確,像楊先生他們以前說:「《成唯識論》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不是以你蕭老師當老師。」 後來又說:「《成唯識論》現在不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不依止《成唯識論》,我們現在依永明所寫的《宗鏡錄》,《宗鏡錄》才是我們的老師。」 他們就這樣轉來轉去,爲預防這一點,所以我提出聖教依據來。
聖教依據:進入初地的時候必須要有四果解脫的果證。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7 :〈3 得品〉說:「又諸菩薩已得諦現觀,於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對治道,非煩惱障對治道。 若得菩提時(若得菩提就是成佛的時候),頓斷煩惱障及所知障,頓成阿羅漢及如來。 此諸菩薩雖未永斷一切煩惱,然此煩惱猶如呪藥所伏諸毒,不起一切煩惱過失,一切地中如阿羅漢已斷煩惱。」 換句話說,入地是要有解脫道的果證的,如果沒有阿羅漢的果證然後起惑潤生,是不可能入地的。 所以我說最少要有頂品的三果,劣品的三果還不能入地,因爲他不能永伏性障如阿羅漢。 所以這個聖教已經告訴我們,你主張見道就是入地了,那(我要)請問:你有沒有證 阿羅漢?
接著《成唯識論》卷10也告訴他們了,是他們自己讀不懂。 卷10裡面說:「斷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這就是說,分別所生的那些三界愛已經不現行。 所以「彼障現起,地前已伏」,這是說明至少地前要證得頂品的三果。 接著說「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這是說成佛的時候。 而「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告訴我們說地前已經漸漸的在把它伏除了; 然後「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 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 這告訴他們:你如果真見道就想要入地,才不談那三品心(完成後的)無生法忍,至少你得要有阿羅漢的果證嘛! 可是他們自己都不管這一些,只管他們想要的那一部分。
二. 有人說:四善根在通達位前(初劫滿)以前已修習圓滿,所以見道時就是初地通達位。
四善根是不是真的如此? 我們先來看錯誤的註解。 這裡面我全部都列舉窺基法師的錯誤的註解:
《成唯識論述記》卷9 :「四善根初劫滿,已修習故。」
《成唯識論述記》卷9 :「又此論四善根中,亦言初劫順解脫滿已修,豈即彼非勝解行攝。 滿心修相好,亦是劫中收。 滿心修四善根*定是初劫所攝。」
這裡面還算好,就是前一句這裡比較有問題,「滿心修四善根,定是初劫所攝」。 他倒沒有說劫滿,還好啦,但是前幾句他說,「四善根中初劫滿」。 接下來,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1 :「大劫修滿方起加行,等持位中作唯識觀。」
他這個說法就很糟糕了,就是第一大劫修滿了,才開始修四加行。
以上全都是窺基大師的妄説佛法,這叫作惡業啦,我說它叫作惡業啦。 根據他們這個說法以及他們所引出來窺基法師的說法,我們要提出這些問題來。 總共十個:
問:
1.若依窺基此說,則《瓔珞本業經》中佛說「般若正觀現在前」的見道位爲第七住位,不是初劫已滿,那麼加行位一定在見道前,請問:是佛錯說了嗎? 這個問題,他上上回親教師會議的時候,我已經問過他,他沒辦法回答,我現在還是要繼續問他。
2.真見道位有無證真如?
我爲什麼要問他這個? 因爲他從去年七月弄到去年舊曆年前,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那時是十六位老師幫忙他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一直沒有宣佈出來。 而在這之前,有將近半年,他一直在弄見道次第的問題; 我們也是很多位老師,幫他處理了將近半年。 那他現在提出這些質疑,已經是第三次(的質疑)了。 他這次請假不來,問他爲什麼? 有什麼正當理由不來參加會議? 他說臨時有事。 什麼事? 也沒講出個什麼事來。 我們所知道的就是逃避這一次會議。 這個不談,回到這個題目來。 所以我們要問他:你認爲真見道位有沒有證真如? 好,如果真見道位有證真如,是不是在加行位之後? 那跟你提出的問題又衝突了。 你認爲你現在第一劫是過去了,過去了那你是不是入地了? 所以我們接著就問到第3個問題。
3.真見道位有沒有「般若正觀現在前」? 有沒有? 接著問他第4個問題。
4.真見道位是入地了沒有? 或者是在十住位的第幾住位?
5.四善根加行位是在真見道之後呢? 或者是在相見道之後?
6.相見道位應修的「観非安立諦三品心:内遺有情假緣智、内遣諸法假緣智、遍遺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這三品心以及入地前要作的四聖諦的16品心的觀行,證得阿羅漢果,是不是也應該在真見道之前? 因爲你認爲見道就是初地嘛,既然見道就是初地,那真見道也是見道啊! 你又認定見道就是入初地了(當然包括真見道),那請問:四聖諦的16品心以及三賢位這三品心,是不是都應該在見道前? 那如果都在見道前,佛說般若正觀現前是七住位; 你說般若正觀現前是入地,那講不講得通?
7.窺基所說是否全部都如同您所主張的說:見道就是入地,加行位是在入地前,不是在六住位後。 那麼窺基菩薩有這麼一段說:「論」,指《成唯識論》。 「論: 『二、加行位』至『順決擇分。』 述曰,「述曰」是窺基的說法,述曰:「即在煖等四善根中,此在初劫,下文等言勝解行地攝故。」 由這裡證明說,窺基法師有時候所說的,並不是指初劫滿足才有四善根,他在這裡講的和前面講的不 一樣,他自己說的前後有所不同; 這裡講的是勝解行地,那顯然不是在(即將)入地前,對不對? 因爲他講的是勝解行。
8.《成唯識論述記》卷9,窺基法師說:「二障中若麁若細所有隨眠,由能對治止觀力微,未能伏滅; 初起止觀未勝順心,不如四善根中能伏二細分別現種; 其俱生現種; 皆少亦能伏。 次加行位,及第十卷皆有此文。」 這也就是說,窺基主張這四善根是在加行位,但是加行位一定在真見道前啊! 不是在入地前,那這樣看來,顯然窺基的說法,不是說你這個四善根(四加行)一定是在入地前,因爲真見道也是見道啊! 對不對? 所以他又舉出來及第十卷皆有此文,就是我剛剛舉出來的,《成唯識論》講的第十卷那個部分。
9.《成唯識論述記》卷9 :「此四善根非資糧道,加功而行初位,亦名加行; 近見道說:獨此得加行名。」 此亦證明說窺基的主張說加行位是在真見道前,因爲他說的是近見道嘛,對不對? 窺基也不得不這麼說,因爲《成唯識論》也說,「近見道故,立加行名」,《成唯識論》這麼講,所以他也必須這麼講。 這意思是說,加行位是在真見道前,不是在相見道位之後,因爲加行一定是見道之前。
10.窺基所說自相矛盾,並不是只有一個地方。 現在舉出他的相反的說法。 例如《成唯識論掌中疏要》卷2 :「四善根既唯色界五地,却照無色,無無漏見道,故是有漏修也説。」 然後他的《成唯識論了義燈》卷7有同樣說法:「然四善根及持任等,皆初劫滿心方始修之。」 那這樣會變成,自己說法互相違背。 那這樣,顯然的,這四加行的修法是應該在入地前。 那是不是意味著說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的說法是講錯了? 那是不是說菩薩們在《顯揚聖教論》等等的說法,《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的說法都錯了? 是不是這樣? 顯然是他錯了。
「附件二之一」2013年11月親教師會議記錄
2013年11月親教師會議記錄
附件二加行與見道及南蔡師的邪見(請先參考最後一段加註文字)
導師開示:接下來要談到諸位早上拿到的那些資料。
※加行與見道
一. 有人言:煖等四善根唯在色界,未得色界定者不能證知。
關於這個資料“有人言”,這個是指南蔡老師的說法。 他們提出一些主張,說煖、頂、忍、第一法,這四個善根只在色界才有。 那麼意思就是說,沒有證得色界定,就是至少要證得初禪,如果沒有證得初禪或者以上,就不可能證真如。 他們也有《成唯識論》的根據,就是:
《成唯識論》卷9 :「菩薩起此煖等善根,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 託最勝依入見道故; 唯依欲界善趣身起餘慧,厭心非殊勝故。 此位亦是解行地攝,
未證唯識真勝義故。」 (CBETA,T31,no.l585,p. 49,clO-14)
導師開示:
從文字表面上看來,好像他引證出來是有道理的。 問題是:他們把《成唯識論》誤會了,又落入楊先生他們的老套。 這一段我有列出正確的註解,可是一般錯誤的註解是正確註解的倍數以上,而他們就引了錯誤的註解來證明自己的說法正確,那麼這裡正確的二個註解,第一是:
《註成唯識論》卷17 :「初修燸等四善根時,通前靜慮。 若成滿位,要依第四,託最勝依入見道故,然所依身必是欲界。」
1.這個「成滿位」是指佛菩提道的成滿位,也就是應身佛來示現成佛,或者是妙覺菩薩來五濁惡世示現成佛,這叫成滿位,就是菩薩道的成滿位,不是指加行位的成滿位或者資糧位的成滿位。 所以如果是成滿位的話一定要依第四禪,要依第四禪來證悟,因爲必須要託於最勝依來進入見道的關係。
2.「最勝依」是指什麼? 他們其實也不懂。 最勝依就是三界之中的最勝依,也就是說三界九地之中,最殊勝的依止處是第四禪。 第四禪的等持位是三界中最殊勝的依止處,因爲定慧等持。 那如果超過第四禪的時候,有定而無慧,慧心所不現行,他沒有辦法有好的等持位,即使是四空定的定轉入等持位來,他的那個境界其實還是第四禪的等持位,所以這個時候才是三界九地中的最勝依。 那麼成滿位就是要成佛,他的見道必須要在第四禪,所以妙覺菩薩包括彌勒菩薩雖然不是在五濁惡世來成佛,但一樣要在第四禪來成佛。 祂在第四禪,今天出家,依第四禪來作見道的過程,然後第二天就示現成佛,也是一樣依最勝依。 那釋迦如來在五濁惡世示現成佛,就必須要像我們五濁惡世的人類一樣示現,否則人類不相信人可以成佛,所以祂一樣是依最勝依,同樣要在第四禪,在第四禪的等持位中來見道,然後示現成佛。 這個叫做成滿位要依第四,因爲必須要託於最勝依來進入見道的關係。 可是呢,所依的這個色身必須是欲界身,否則你在人間沒辦法示現,所以一定要依欲界身,就是要依這個人身來示現成佛,這樣的註解才是正確的。 接著,
「善趣身者,色、無色身,彼之厭心非殊勝故。 欲界惡趣,彼之慧心非殊勝故。 顯揚十六頌云:極慼非惡趣,極欣非上二; 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
3.接著解釋說:「善趣身」者,也就是說如果是色界身或無色身,無色身這個身應該解釋無色的境界,他的厭心不是最殊勝的緣故。 意思是說,如果是依色界境界,或者依無色界境界的話,厭心不強沒有辦法去發起。 因爲他示現如同凡夫的時候,在色界無色界示現,他是沒有辦法有強烈的厭心的,厭心不強就無法來求這個見道。 那他如果是欲界中呢? 如果不是人身而是在惡趣,那他的慧心很差,慧心很差所以也沒有辦法入於見道。 所以〈顯揚聖教論 > 卷16有頌說: 極慼非惡趣,極欣非上二(上二指色界跟無色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 就是說要在欲界中示現成佛,這個才是正確的註解。 接下來,《成唯識論自放》卷9。 我唸一下就好,意思是一樣的。 《成唯識論自攷》卷9 :「菩薩下,明所依靜慮。 善根者,四位觀智(就是四加行位的觀行智慧,就是尋思智跟如實智。 )眾善之根,能生一切功德故,成就一切佛法故。 問:此四加行,諸靜慮皆可脩,何故有言唯屬第四? 釋云:方便通前,成滿局後。」 也就是說,你如果是前面的方便說,方便說見道成佛的話,那麼前面都可以,你在初禪位、未到地定都可以; 那麼可是如果要成滿一定要局後,也就是說一定是在根本禪定的最後一個,也就是這個第四禪。 接著,
「託最勝依一句,釋成依第四; 第四靜慮,捨念清淨故,遠離喜樂覺觀故,諸佛於此證果故。 功德佛法依此生故,故名最勝依。」
那麼託「最勝依」一句,是在解釋說,他的見道的成就應該要依止於第四禪,因爲第四靜慮它是捨清淨、念清淨的緣故,而且也遠離了二禪的喜、三禪的樂 以及初禪的樂等等覺觀的緣故,而且諸佛也是在第四禪證果的緣故,也說功德佛法依此而生,所以也叫作最勝依。
可是窺基大師的註解也說:四加行唯在色界。 他不是只有一個註解,他有二個或三個註解都這樣講。 這個我就說窺基大師真的要打屁股,他跟著玄奘菩薩學那麼久。 真的,這個部分來說他是真的白學了。 因爲如果四加行唯在色界的話,那麼一定要有初禪才可以證真如。 如果你沒有初禪你就不能修四加行,你如果沒有初禪的話你就不該證真如,應該是這樣。 當然也還有別的人也認同窺基大師這個註解,他寫了註解也是這麼講,都說四加行這四個善根只有在色界才有,在人間沒有。 可是這個說法都是不對的。 好!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這樣主張的話,那我要請問了:「那蔡老師他到底有沒有證真如?」 他爭執真如的事情我們後面再來講。 「那他到底有沒有證真如?」 「如果有證真如,真如是什麼心的真如? 一定是第八識的真如嘛!」 如果你已經證真如了,請問你:「有沒有證得初禪?」 因爲四加行位就要有初禪,因爲唯在色界啊,就要有初禪。 你現在證真如了,可是你沒有初禪,那顯然四加行不必一定要在色界嘛。 所以這個「四加行唯在色界」這個說法很奇怪,爲什麼會有這個說法? 真的很奇怪,他們應該是誤會了《瑜伽師地論》以及誤會《顯揚聖教論》的說法,才會有這個說法。 那因此我們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這有八個問題:
1.這顯示說,加行位必須先有初禪或四禪嗎?
第2個問題,要請問……。 他今天沒來,這個問題是要問他的。 可是他今天沒來,就有大後果。 他今天若有來,我們一個一個問他。 本來這個也不印給大家,只需要在銀幕上映出來,然後一題一題這樣列出來,可是因爲他不來,我就印給大家,不必再去作那個動作。
2.要問他說:你見道了沒有? 如果沒有見道,我們要問說:
3.那你現在還沒有般若正観嗎? 你沒有般若正觀,你爲什麼會懂得般若諸經裡面講的真如、般若這些正義,或者這些道理呢? 所以顯然是有見道。
4.那既然有見道,現在要問,你是經過加行位了,那你有沒有初禪? 因爲你主張說四善根只有在色界才有,欲界沒有四善根,那你有沒有證初禪? 你沒有證嘛! 你沒有證初禪,顯然你這個主張是錯的。
5.接著還要問他:你入地了沒有? 他當然要說沒有。 他敢公開說有嗎? 我想他不敢,膽子還沒有大到這個地步,所以他一定說沒有。 那我們接著還要問:那你是還沒有證悟的凡夫嗎? 對不對? 所以我們要問他這一點。 如果他答說他已經入地了,我們要問他:你是不是還沒有證悟的凡夫? 因爲你已經證真如了,可是你顯然沒有初禪; 你沒有初禪,你不可能證真如,那你就是凡夫,那你爲什麼可以自居爲入地的菩薩? 對不對? 我爲什麼問這個? 因爲他們不斷在主張說,見道就是入地了。 他們不斷這麼主張,說見道就是初地,所以我們就要這樣問他:不說第四禪,有沒有初禪? 要問他這一點。
6.接著答完了,我們還要問:那你有沒有證得第四果? 解脫道的第四果。 你是不是留惑潤生? 因爲既然真見道就是入地,既然見道就是初地,入地需要有阿羅漢果,那你有沒有證阿羅漢果? 要問這一點,接著第7題。
7.三地心所修的禪定是不是應該移到真見道前修證呢? 是不是要如此? 因爲三地修四禪八定,可是你在見道前的加行位就要有(四禪等)禪定,那是不是應該至少你在三地所修的一部分禪定,至少要移到加行位來修,對不對?
8.接著第八個問題要問:慧解脫阿羅漢,他們迴心於大乘的時候,是不是還沒有證得第四禪? 要問他這個。 因爲「煖等四善根只在色界」啊! 你又說一定要依第四禪,要託最勝依來見道嘛! 那請問:那些慧解脫阿羅漢,他們還沒有證得第四禪,可是他們迴心大乘,就沒有辦法見道嗎? 沒有辦法證真如嗎?
他們如果要繼續思惟下去還有別的問題,那我想(,提出)這八個問題已經夠了。
那麼接著我們要列出我們所說的聖教上的依據。 因爲我想說,他在我前面提這些問題時也許會反問,所以我就預先設想把這個證據拿出來。 也許他說《成唯識論》講的不一定準確,像楊先生他們以前說:「《成唯識論》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不是以你蕭老師當老師。」 後來又說:「《成唯識論》現在不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不依止《成唯識論》,我們現在依永明所寫的《宗鏡錄》,《宗鏡錄》才是我們的老師。」 他們就這樣轉來轉去,爲預防這一點,所以我提出聖教依據來。
聖教依據:進入初地的時候必須要有四果解脫的果證。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7 :〈3 得品〉說:「又諸菩薩已得諦現觀,於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對治道,非煩惱障對治道。 若得菩提時(若得菩提就是成佛的時候),頓斷煩惱障及所知障,頓成阿羅漢及如來。 此諸菩薩雖未永斷一切煩惱,然此煩惱猶如呪藥所伏諸毒,不起一切煩惱過失,一切地中如阿羅漢已斷煩惱。」 換句話說,入地是要有解脫道的果證的,如果沒有阿羅漢的果證然後起惑潤生,是不可能入地的。 所以我說最少要有頂品的三果,劣品的三果還不能入地,因爲他不能永伏性障如阿羅漢。 所以這個聖教已經告訴我們,你主張見道就是入地了,那(我要)請問:你有沒有證 阿羅漢?
接著《成唯識論》卷10也告訴他們了,是他們自己讀不懂。 卷10裡面說:「斷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這就是說,分別所生的那些三界愛已經不現行。 所以「彼障現起,地前已伏」,這是說明至少地前要證得頂品的三果。 接著說「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這是說成佛的時候。 而「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告訴我們說地前已經漸漸的在把它伏除了; 然後「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 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 這告訴他們:你如果真見道就想要入地,才不談那三品心(完成後的)無生法忍,至少你得要有阿羅漢的果證嘛! 可是他們自己都不管這一些,只管他們想要的那一部分。
二. 有人說:四善根在通達位前(初劫滿)以前已修習圓滿,所以見道時就是初地通達位。
四善根是不是真的如此? 我們先來看錯誤的註解。 這裡面我全部都列舉窺基法師的錯誤的註解:
《成唯識論述記》卷9 :「四善根初劫滿,已修習故。」
《成唯識論述記》卷9 :「又此論四善根中,亦言初劫順解脫滿已修,豈即彼非勝解行攝。 滿心修相好,亦是劫中收。 滿心修四善根*定是初劫所攝。」
這裡面還算好,就是前一句這裡比較有問題,「滿心修四善根,定是初劫所攝」。 他倒沒有說劫滿,還好啦,但是前幾句他說,「四善根中初劫滿」。 接下來,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1 :「大劫修滿方起加行,等持位中作唯識觀。」
他這個說法就很糟糕了,就是第一大劫修滿了,才開始修四加行。
以上全都是窺基大師的妄説佛法,這叫作惡業啦,我說它叫作惡業啦。 根據他們這個說法以及他們所引出來窺基法師的說法,我們要提出這些問題來。 總共十個:
問:
1.若依窺基此說,則《瓔珞本業經》中佛說「般若正觀現在前」的見道位爲第七住位,不是初劫已滿,那麼加行位一定在見道前,請問:是佛錯說了嗎? 這個問題,他上上回親教師會議的時候,我已經問過他,他沒辦法回答,我現在還是要繼續問他。
2.真見道位有無證真如?
我爲什麼要問他這個? 因爲他從去年七月弄到去年舊曆年前,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那時是十六位老師幫忙他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一直沒有宣佈出來。 而在這之前,有將近半年,他一直在弄見道次第的問題; 我們也是很多位老師,幫他處理了將近半年。 那他現在提出這些質疑,已經是第三次(的質疑)了。 他這次請假不來,問他爲什麼? 有什麼正當理由不來參加會議? 他說臨時有事。 什麼事? 也沒講出個什麼事來。 我們所知道的就是逃避這一次會議。 這個不談,回到這個題目來。 所以我們要問他:你認爲真見道位有沒有證真如? 好,如果真見道位有證真如,是不是在加行位之後? 那跟你提出的問題又衝突了。 你認爲你現在第一劫是過去了,過去了那你是不是入地了? 所以我們接著就問到第3個問題。
3.真見道位有沒有「般若正觀現在前」? 有沒有? 接著問他第4個問題。
4.真見道位是入地了沒有? 或者是在十住位的第幾住位?
5.四善根加行位是在真見道之後呢? 或者是在相見道之後?
6.相見道位應修的「観非安立諦三品心:内遺有情假緣智、内遣諸法假緣智、遍遺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這三品心以及入地前要作的四聖諦的16品心的觀行,證得阿羅漢果,是不是也應該在真見道之前? 因爲你認爲見道就是初地嘛,既然見道就是初地,那真見道也是見道啊! 你又認定見道就是入初地了(當然包括真見道),那請問:四聖諦的16品心以及三賢位這三品心,是不是都應該在見道前? 那如果都在見道前,佛說般若正觀現前是七住位; 你說般若正觀現前是入地,那講不講得通?
7.窺基所說是否全部都如同您所主張的說:見道就是入地,加行位是在入地前,不是在六住位後。 那麼窺基菩薩有這麼一段說:「論」,指《成唯識論》。 「論: 『二、加行位』至『順決擇分。』 述曰,「述曰」是窺基的說法,述曰:「即在煖等四善根中,此在初劫,下文等言勝解行地攝故。」 由這裡證明說,窺基法師有時候所說的,並不是指初劫滿足才有四善根,他在這裡講的和前面講的不 一樣,他自己說的前後有所不同; 這裡講的是勝解行地,那顯然不是在(即將)入地前,對不對? 因爲他講的是勝解行。
8.《成唯識論述記》卷9,窺基法師說:「二障中若麁若細所有隨眠,由能對治止觀力微,未能伏滅; 初起止觀未勝順心,不如四善根中能伏二細分別現種; 其俱生現種; 皆少亦能伏。 次加行位,及第十卷皆有此文。」 這也就是說,窺基主張這四善根是在加行位,但是加行位一定在真見道前啊! 不是在入地前,那這樣看來,顯然窺基的說法,不是說你這個四善根(四加行)一定是在入地前,因爲真見道也是見道啊! 對不對? 所以他又舉出來及第十卷皆有此文,就是我剛剛舉出來的,《成唯識論》講的第十卷那個部分。
9.《成唯識論述記》卷9 :「此四善根非資糧道,加功而行初位,亦名加行; 近見道說:獨此得加行名。」 此亦證明說窺基的主張說加行位是在真見道前,因爲他說的是近見道嘛,對不對? 窺基也不得不這麼說,因爲《成唯識論》也說,「近見道故,立加行名」,《成唯識論》這麼講,所以他也必須這麼講。 這意思是說,加行位是在真見道前,不是在相見道位之後,因爲加行一定是見道之前。
10.窺基所說自相矛盾,並不是只有一個地方。 現在舉出他的相反的說法。 例如《成唯識論掌中疏要》卷2 :「四善根既唯色界五地,却照無色,無無漏見道,故是有漏修也説。」 然後他的《成唯識論了義燈》卷7有同樣說法:「然四善根及持任等,皆初劫滿心方始修之。」 那這樣會變成,自己說法互相違背。 那這樣,顯然的,這四加行的修法是應該在入地前。 那是不是意味著說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的說法是講錯了? 那是不是說菩薩們在《顯揚聖教論》等等的說法,《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的說法都錯了? 是不是這樣? 顯然是他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