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難行道」與「易行道」:末法衆生有能力捨近求遠、捨易求難嗎?
一、唯有「見道」才有不退轉、不墮落三惡道的功德
不論大乘抑或小乘佛法,修到「見道位」(小乘見道在初果;大乘見道,別教分類法中,見道位在初地,圓教分類法中,見道位在初住),入正性離生,才能獲得不墮落三惡道的功德,離凡夫身,入聖人位,在菩薩道上永不退轉。
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中舉出大乘修行人成爲「不退轉菩薩」的兩條途徑:
- 難行道(在淨土文獻裏面,被稱爲「通途佛法」)
- 易行道(在淨土文獻裏面,被稱爲「特殊法門」)
二、主要依「自力」斷惑證真的「難行道」
從凡夫入見道位,在此世界依「自力」修行,見道前(加行位)必須深入修習止觀,具未到地定乃至四禪的定力,於定中修觀。
深入止觀前(資糧位)必須具備聞思慧的正知見,以及降伏五蓋,修習禪定,並有善知識指導止觀的具體操作細節。達到大乘不退轉位的修行時劫非常長久,中間會出現各種陷阱,比如《楞嚴經》的五十陰魔,或者是退失菩提心,或者是造業下墮的問題。(禪宗開悟,所證的階位不定,不一定能達到大乘的不退轉位,頓悟之後還需要漸修,乃至在頓悟之前也都有一個漸修的過程。)
經由這樣的修行,從初信位達到初地見道時間長久,非常困難,進進退退,如同「陸道步行」,一步一脚印,無比艱辛——「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所以稱為「難行道」。
釋迦牟尼佛就是行「難行道」的代表。菩薩選擇「難行道」,要具備什麽條件?
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一開始就指出,選擇「難行道」,要發大心,非常勇猛,在未到不退轉位(阿惟越致)之前,必須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就像頭頂着火要趕緊救火那樣時刻不懈怠:
《十住毘婆沙論》卷5〈9 易行品〉:
「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
何以故?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CBETA 2022.Q4, T26, no. 1521, p. 41a14-18)
龍樹菩薩用偈頌說,二乘人修解脫果已經非常不容易,要修菩薩道,要比二乘人精進「億倍」才能成就,對修行人的發心和能力要求相當高,生死心不迫切,不能捨棄身命眷屬,不能精進不懈的人無法成就。
《十住毘婆沙論》卷5〈9 易行品〉:「如《助道》中說:菩薩未得至, 阿惟越致地,
應常勤精進, 猶如救頭燃;
荷負於重擔, 為求菩提故,
常應勤精進, 不生懈怠心。
若求聲聞乘, 辟支佛乘者,
但為成己利, 常應勤精進;
何況於菩薩, 自度亦度彼,
於此二乘人, 億倍應精進。」(CBETA 2022.Q4, T26, no. 1521, p. 41a18-26)
三、依「信」方便,主要依他力的「易行道」:
如果沒有不惜身命、勤行精進、修「難行道」的能力,龍樹菩薩說還有另一個選擇:以對佛的「信心」修行「持名念佛」一法,快速達到不退轉菩薩位: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如偈說:
東方善德佛,南栴檀德佛,西無量明佛,北方相德佛,
東南無憂德,西南寶施佛,西北華德佛,東北三乘行,
下方明德佛,上方廣眾德,如是諸世尊,今現在十方。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耶?
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
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若人命終時,得生彼國者,即具無量德,是故我歸命。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彼國人命終,設應受諸苦,不墮惡地獄,是故歸命禮。
若人生彼國,終不墮三趣,及與阿修羅,我今歸命禮。……
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是故我歸命。……
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請注意:《十住毘婆沙論》上文闡述「易行道」法門時,說「一心稱念佛名」,以佛的名號為所緣,與鳩摩羅什翻譯的《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一樣,説明持名念佛一法歷史非常久遠(後世祖師爲什麽專說持名念佛,後續文章再詳細討論)。
龍樹菩薩所造的《十住毘婆沙論》是解說《華嚴經》〈十地品〉偈頌的一部論,闡述「易行道」時,先說稱念佛(及菩薩)名,憶念,禮拜,進一步說還要以「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消除業障:
《十住毘婆沙論》卷5〈10 除業品〉:
「問曰:但憶念阿彌陀等諸佛,及念餘菩薩得阿惟越致,更有餘方便耶?
答曰: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CBETA 2022.Q4, T26, no. 1521, p. 45a19-22)
「易行道」是廣義的念佛法門——稱(佛)名是語業,禮拜是身業,憶念是意業:這是對佛心存敬信而起的「清淨三業」。在佛前,修懺悔行,勸請行,隨喜行,以迴向佛道作結。
佛弟子行「易行道」,發願往生淨土,在《十住毘婆沙論》中不限於某一特定的淨土, 但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最終導歸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遶。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CBETA, T10, no. 293, p. 846, c8-19)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CBETA, T10, no. 293, p. 848, a9-13)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CBETA 2022.Q4, T10, no. 293, p. 846c24-29)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CBETA 2022.Q4, T10, no. 293, p. 848a7-10)
《文殊師利發願經》也說「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
《文殊師利發願經》:「如文殊師利, 普賢菩薩行,我所有善根, 迴向亦如是。三世諸如來, 所歎迴向道,我迴向善根, 成滿普賢行。願我命終時, 除滅諸障礙,面見阿彌陀, 往生安樂國。」(CBETA 2022.Q4, T10, no. 296, p. 879c16-21)
龍樹菩薩先廣說易行道的念佛法門,然後特別強調歸命、稱名、憶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楞伽經》也授記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四、末法時代的衆生,有能力選擇「難行道」嗎?
龍樹菩薩說修「難行道」的人是「大人志幹」,選擇「易行道」的人「怯弱劣心」,表面上似乎不鼓勵、不讚成「易行道」。可是倘若果真不認可「易行道」,《十住毘婆沙論》何必多此一舉,用一個經品闡發「易行道」的修行方法?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應的是衆生的各種心性根器,衆生有什麽病,就給什麽解藥。五濁惡世的末法凡夫,是什麽根器心性,適合什麽法門,佛與祖師大德早有説明。
《占察善惡業報經》說這個世界的末法凡夫業障深重、鈍根少信,不懺悔惡業,學佛修行只會修出邪見,能證果的人少之又少。末法凡夫連成爲「道器」的資格都不具備,信根都不具足,入道尚且艱難,有何能力修「難行道」?
堅淨信菩薩言:「如佛先說:『若我去世,正法滅後,像法向盡,及入末世。如是之時,眾生福薄,多諸衰惱,國土數亂,災害頻起,種種厄難,怖懼逼擾。
我諸弟子失其善念,唯長貪、瞋、嫉妬、我慢。設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間利養名稱,以之為主,不能專心修出要法。爾時眾生覩世災亂,心常怯弱,憂畏己身及諸親屬不得衣食充養軀命。
以如此等眾多障礙因緣故,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乃至漸漸於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復甚尠。所有修學世間禪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禪定、通業等一切全無。』」
藕益大師注解《占察經》時說,投生末法時代,説明善根嚴重不足: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善根深者。必於正法像法時世。早得度脫。不致遭值法盡及末世時。無善根者。縱令得遇正法像法。尚不見聞。況在末法。何由可度。今則正為有少善根。值障易退。故特求方便以愍救之也。由多障礙。故可愍。由有微少善根。故可救。
生於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本就是往昔惡業深重所得的「不可愛異熟果報」,如果今生依然不信因果,不知懺悔,不自量力,不想通過「易行道」求生淨土、脫離輪回,再得人身的機率有多高?下墮三惡道的機率有多高?即使再得人身,遇到正法的機率有多高?
《大方等大集經》中世尊說末法時代,修行人不能在解脫、禪定、乃至多聞讀誦上得堅固,只有善法隱沒凋零,不斷損減,佛弟子鬥爭堅固:
《大方等大集經》卷55〈17 分布閻浮提品〉:「爾時,世尊告月藏菩薩摩訶薩言:「了知清淨士!若我住世諸聲聞眾,戒具足、捨具足、聞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我之正法熾然在世,乃至一切諸天人等,亦能顯現平等正法。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鬪諍言訟白法隱沒損減堅固。」(CBETA 2022.Q4, T13, no. 397, p. 363a25-b5)
《無量壽經》說他方世界的人多是善人,多行善法,唯獨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心性惡劣,難可開化,「但作眾惡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諸惡趣」:
《佛說無量壽經》卷2:「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可開化。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CBETA 2022.Q4, T12, no. 360, p. 275c17-24)
《佛說無量壽經》卷2:「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怱務未甞寧息。」(CBETA 2022.Q4, T12, no. 360, p. 277c7-10)
《佛說無量壽經》卷2:「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今吾於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昇無為之安。吾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不可悉說,我但為汝略言之耳。」」(CBETA 2022.Q4, T12, no. 360, p. 277c16-21)
《禪祕要法經》中,佛説他在這個世界示現涅槃之後,能夠修「無常觀」得解脫果的四部弟子越來越少,到了佛滅度千年之後,「億億千萬眾多弟子」,只有一兩人能夠修無常觀得解脫,説明末法衆生根器的低劣:
《禪祕要法經》卷3:「佛告阿難:「我般涅槃後初一百歲,此不淨觀行閻浮提,攝放逸者令觀四諦。一日之中修無常觀得解脫者,如我住世等無有異。二百歲後,此閻浮提四部弟子二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 千歲之時,四部弟子億分之中十人百人,修無常觀得解脫道。過千歲已,此無常觀雖復流行閻浮提中,億億千萬眾多弟子若一若兩,修無常觀得解脫道。」」(CBETA 2022.Q1, T15, no. 613, p. 269b10-29)
窺基大師在《妙法蓮華經玄贊》說末法時代沒有修行、證果的人(窺基在這裏所説的「證果」應是指大乘見道):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5〈譬喻品〉:「贊曰:自下第四記正像法。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無證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證並無。」(CBETA 2022.Q4, T34, no. 1723, p. 743b19-22)
曇鸞大師說,在無佛住世的五濁惡世,通過修「難行道」到達初地見道位,路途險峻迂迴,面對各種障礙困難: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卷1:「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云「菩薩求阿毘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毘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修漿反),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毘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CBETA 2022.Q4, T40, no. 1819, p. 826a28-b10)
天臺智者大師同樣說在五濁惡世求得不退轉位,非常困難,其障礙困難多到數之不盡,猶如一個跛脚人辛苦步行;衆生應該深信佛語,修念佛三昧,藉助阿彌陀佛大願,決定往生淨土,就像水路進發,揚帆坐船,片刻便已經前行千里:
《淨土十疑論》:「是故《十住婆沙論》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CBETA 2022.Q4, T47, no. 1961, p. 79a10-21)
五、歷代祖師勸請末法衆生聽信佛語,往生淨土
「難行道」的修行需要一步步地修止觀,斷除見惑思惑,就像一根竹子底下的蟲子,要爬出竹子,必須自下到上咬破一節一節竹子,才能爬出來,古德用這個譬喻「難行道」是一個漸次修習、「豎出三界」的法門。
淨土法門不是「豎出三界」,是「橫超或橫出三界」,若用蟲子破竹的譬喻,蟲子不向上一節一節咬破竹子,而是向旁橫咬一孔,破竹而出。「橫超三界」的説法,來自佛在《無量壽經》,佛說精進念佛,臨終往生淨土,不需斷煩惱就能「橫截五惡趣」,永遠脫離六道輪回:
《佛說無量壽經》卷2:「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CBETA 2022.Q4, T12, no. 360, p. 274b18-26)
歷代祖師大德倡導淨土法門,勸請末法衆生藉助佛力、聽信佛語,求生淨土:
道綽大師《安樂集》卷2:「據《菩薩瓔珞經》,具辨入道行位法爾,故名難行道。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數知,況一萬劫中徒受痛燒?若能明信佛經,願生淨土,隨壽長、短,一形即至,位階不退,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捨難求易也?如《俱舍論》中,亦明難行、易行二種之道。難行者,如論說云:「於三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資糧,六波羅蜜一切諸行,一一行業皆有百萬難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難行道也。」易行道者,即彼論云:「若由別有方便,有解脫者,名易行道也。」今既勸歸極樂,一切行業悉迴向彼,但能專至,壽盡必生。得生彼國,即究竟清涼,豈可不名易行之道?須知此意也。」(CBETA 2022.Q4, T47, no. 1958, p. 16c2-16)
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疏》中勸末法衆生念佛往生淨土: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1:「我等愚癡身, 曠劫來流轉,今逢釋迦佛, 末法之遺跡,彌陀本誓願, 極樂之要門,定散等迴向, 速證無生身。」(CBETA 2022.Q4, T37, no. 1753, p. 246a1-4)
明代妙葉禪師在《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說,無佛住世的末法時代,只有求生淨土(安養)可以令一個凡夫在一生之中「橫截三界五道生死」: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卷1:「又此娑婆世界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賢聖隱伏。一切眾生奔波苦海。猶失父之兒。若不以極樂願王為歸。則誰為救護。又況此界六道雜還。人天雖優。報盡則墜。今且以人處竪修論之。彼神仙之黨未離空地。尚不易至。況彼天乎。彼生天者。以三品十善之因生三界天。自劣至優。各歷多劫。不能如願。成小敗廣。如海如滴。中間或遇邪惡魔黨。永退永失。敢言得出三界。而望四果四向之地。況歷信住行向諸地而超此耶。若能修此念佛法門求生淨土。雖在凡地。不出一生。即便橫截三界五道生死。徑超諸有。蒙佛接引頓生安養。」(CBETA 2022.Q4, T47, no. 1974, p. 366a9-21)
蓮池大師說五濁惡世的人心性剛强,難以調伏,應該藉助佛力,行易行道求生極樂淨土:
《阿彌陀經疏鈔》卷4:「【疏】復有二義。前難反顯極樂得道為易。後難反顯極樂說法為易。【鈔】得道易者。婆沙論謂念佛往生。乘佛願力。為易行道。五濁惡世。艱於修進。為難行道故。說法易者。彼國諸上善人。慧深障淺。志意調柔。風樹鳥音。悉資解悟。非比此土。剛強難伏。故舉難顯易。正示極樂決宜求也。」(CBETA 2022.Q4, X22, no. 424, pp. 681c20-682a2 // R33, pp. 485b14-486a02 // Z 1:33, p. 243b14-2)
印光大師在《淨土決疑論》說末法的人,如果放棄淨土,不可能解脫輪回: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若捨淨土,則莫由解脫。
印光大師在其文鈔中說,末法之人,不仰仗佛力,必然無法解脫: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捨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由信、願而入的淨土法門雖然被稱爲「易行道」,所謂「易」,是相對於難行道所説——方法簡單,只需持名,成就時間快速,一生可以成辦。但是末法凡夫業障厚重,要發起真切的信願心,發起解脫生死輪回的出離心,老實念佛,並非易事,切莫看到「易行」二字,以爲無需放下萬緣,精進修持,就可輕易往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