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行道——彌勒淨土與極樂淨土

佛像.jpg

上一篇文章提到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中闡述成佛的兩條途徑:

  1. 難行道
  2. 易行道

《十住毘婆沙論》中開示的「易行道」,可以「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如果菩薩想在一生之中超越三界,得「不退轉」——永不墮三惡道,永不退回二乘位——以至誠心稱念十方諸佛名號:

《十住毘婆沙論》卷59 易行品〉:「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CBETA 2022.Q4, T26, no. 1521, p. 41b15-17)

馬鳴菩薩造《起信論》,顧名思義是爲了令衆生對大乘法生起堅固正信,在《起信論》的菩薩道階位分類裏面,「信成就發心菩薩」進入初住位,能示現「八相成道」——「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

但是初學法者,或心量狹小,或善根不足,或不具備修止觀的能力,心性怯弱,信心難以成就,馬鳴菩薩建議末法衆生「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永離三惡道,由於在淨土中常得見佛,畢竟不會退轉於菩薩道的修行

《大乘起信論》:「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CBETA 2022.Q4, T32, no. 1666, p. 583a7-21)

《十住毘婆沙論》表面上說「易行道」是心性怯弱者的選擇,但是根據《楞伽經》所説,證得初地的龍樹菩薩也是往生極樂淨土(安樂國):

《入楞伽經》卷9:「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  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 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CBETA 2022.Q4, T16, no. 671, p. 569a24-27) 

從龍樹菩薩的選擇來看,往生淨土,隨佛修習的「易行道」,不是只爲心性怯弱的修行人所説,《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之後證量已是等覺菩薩,最後修普賢十大願王,往生極樂淨土,覲見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法身大士: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遶。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CBETA, T10, no. 293, p. 846, c8-19)

除了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佛教歷史上另一個古德高僧選擇往生的淨土是彌勒淨土——彌勒菩薩現在説法的兜率内院。《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述如何往生彌勒菩薩兜率内院的内容,修持除了稱名,通常以世親菩薩的五念門為方便。世親、無著、玄奘、窺基、道安、太虛等法師都求生彌勒内院。[1]

佛法傳入中國之後,彌勒淨土法門逐漸沒落息微,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成爲淨土宗的主流,自古以來學佛人對往生者兩個淨土孰難孰易見解多有分歧,筆者個人的抉擇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淨土三經對於阿彌陀佛的48大願以及極樂淨土的功德闡述細緻詳盡;

2.《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在再三勸請一切衆生信受修持淨土法門,十方諸佛也對此無上妙法同聲讚嘆;

3. 後世祖師著述大量闡發淨土三經的注疏論述,為學人釋疑解惑,指導修行淨土法門的要訣關鍵;

4. 成功往生極樂淨土的記載數量繁多,詳見大正藏收錄的《淨土聖賢錄》;

5. 經中所説往生彌勒淨土的門檻聽起來似乎並不高,但是大多數往生者都是高僧大德,都非等閑之輩;反觀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人,譬如《觀經》中的韋提希夫人以及後代記載的往生者,許多都是一般百姓,甚至是惡業凡夫。

6. 如果信願成就,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臨終會夢佛接引,令心不亂,這是其他淨土沒有的獨特之處。凡夫業障深重,臨終面對身體的虛弱病苦,内心的憂惱焦慮,冤親債主的干擾,佛的接引和加持對凡夫尤其重要。

玄奘大師往生彌勒淨土,但玄奘撰寫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一個影響後世學人抉擇淨土的一段文字。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無著、世親、師子覺是三兄弟,排行老二的師子覺是一位「密行莫測,高才有聞」的修行人,三兄弟一起發願往生兜率内院,互相許諾先往生的人要回來通報尚未往生的人。二弟師子覺先捨壽往生,但是三年過去都沒有傳來一點消息,其後無著菩薩才知道師子覺在彌勒内院的外面享受五欲,連内院的大門都沒踏進去,忘記要通報兄弟的承諾

《大唐西域記》卷5:「無著菩薩,健馱邏國人也,佛去世後一千年中,誕靈利見,承風悟道,從彌沙塞部出家修學,頃之迴信大乘。其弟世親菩薩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受業,博聞強識,達學研機。無著弟子佛陀僧訶(唐言師子覺)者,密行莫測,高才有聞。二三賢哲每相謂曰:「凡修行業,願覲慈氏,若先捨壽,得遂宿心,當相報語,以知所至。」其後師子覺先捨壽命,三年不報。世親菩薩尋亦捨壽,時經六月,亦無報命。時諸異學咸皆譏誚,以為世親菩薩及師子覺,流轉惡趣,遂無靈鑒。其後無著菩薩於夜初分,方為門人教授定法,燈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虛下降,即進階庭敬禮無著。無著曰:「爾來何暮?今名何謂?」對曰:「從此捨壽命,往覩史多天慈氏內眾蓮華中生,蓮華纔開,慈氏讚曰:『善來廣慧,善來廣慧。』旋繞纔周,即來報命。」無著菩薩曰:「師子覺者,今何所在?」曰:「我旋繞時,見師子覺在外眾中,耽著欲樂,無暇相顧,詎能來報?」(CBETA 2022.Q4, T51, no. 2087, p. 896b26-c16)

《大唐西域記》以上記載,説明往生彌勒淨土不是百分百的保險,彌勒菩薩居住的兜率天屬於還有男女相的欲界天宮,還沒斷惑見道的菩薩遇到欲界天勝妙的五欲境界,往生前被降伏的煩惱會再次現起。另,世親與師子覺都是有修行的菩薩,無著菩薩不見二人從彌勒淨土回來報信,擔心二人下墮惡趣,可見修證若不到初地見道位(三人中只有無著是初地菩薩)不保證不會下墮。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同樣不需斷煩惱,只需伏煩惱,但是極樂世界沒有男女相,所有人「攝阿彌陀佛佛功德為己功德」,擁有三十二大人相,而且因爲阿彌陀佛的大願,在極樂受用勝妙五欲境界不但不會引發貪愛煩惱,還可以增長善根。

關於兩個淨土的優劣比較,欲界天男女雜居,不離染緣的問題,只是其中之一:

窺基所撰的《阿彌陀經通贊疏》卷2

問:「慈氏天宮快樂不少、勝侶頗多,何須堅勸往彼西方?」

答:「若論兜率即勝人間,乃並西方全成微劣,勝劣既異,彼此各殊,勸生西方捨劣求勝也。勝劣有異者,淨土十勝、天宮十劣。淨土十勝者:一、化主所居勝;二、所化命長勝;三、國非界繫勝;四、淨方無欲勝;五、女子不居勝;六、修行不退勝;七、淨方非穢勝;八、國土莊嚴勝;九、念佛攝情勝;十、十念往生勝。天宮十劣者:一、所居國土劣;二、所化壽促劣;三、界繫攝屬劣;四、彼天有欲劣;五、男女雜居劣;六、修行有退劣;七、穢方非淨劣;八、國土莊嚴劣;九、善念攝情劣;十、修行勞苦劣。有斯十勝十劣,所以勸生彼國。」」(CBETA 2022.Q4, T37, no. 1758, p. 343a7-20)

窺基所撰的《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第七西方淨土。彌勒天宮。共相比校。以彰優劣。疑曰。彌陀淨土。去此懸遙。彌勒天宮。現居欲界。何不願生兜率。乃趣西方。捨易求難。豈非迂滯。通曰。比校兩緣。凡有多種。略陳十異。同釋眾疑。一命有長短。二處居內外。三境分穢淨。四身報兩殊。五種現差分。六進退修異。七界非界別。八好醜形乖。九捨生不同。十經勸多少。

一命有長短者。兜率壽命。只四千年。西方壽命。一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二處居內外者。兜率天宮。慧業若多。即生內處。親侍彌勒。慧少福多。即生外處。不見慈尊。

淨土之中。一無內外。報雖優劣。俱是聖賢。三境分穢淨者。若生兜率內院。見彌勒尊聖會之境。能發淨緣。外院香華樓臺音樂。皆生染想。西方樹鳥水網樂音。觸對六根。無非長道。四身報兩殊者。天中正報。男女兩殊。更相染著。障諸道業。西方生者。皆是丈夫。於自他身。清潔無染。五種現差分者。若生天上。種現之惑俱行。但生西方。唯種永無現惑。六進退修異者。若生天上。多有男女。慧力輕微。多不免退。往生極樂。慧力增強。既絕欲行。唯轉進修。七界非界別者。上生兜率。未離欲界。火災若起。不免焚燒。如生西方。永辭三界。水火風等。並不能害。由彼國中有形質故。非無色界。依地居故。不染色境。故非色界。無婬及段食。故非欲界。八好醜形乖者。生在天中。男女不同。好醜殊異。若生淨剎。紫磨金身。一類瑩嚴。具丈夫相。九捨生不同者。捨命生天。無人接引。若生淨國。聖眾來迎。十經勸多少者。勸生兜率。唯有上生經文。不至慇懃。粗令作業。勸生淨土。經論極多。大聖慇懃。專誠使往。又問。西方淨土。處勝時安。一切下流。如何並往。答曰。彼方精微。欲往實難。佛力加持。去之甚易。」(CBETA 2022.Q4, T47, no. 1964, pp. 106c14-107a18) 

窺基大師以上論述,與他在《觀彌勒菩薩上兜率天經題序》中所論述的兩個淨土的優劣,立場相去甚遠,後世淨土宗學人遵循的是窺基在以上兩部論著的説法、其他祖師的主張(譬如前文舉出的智者大師、曇鸞大師)、以及淨土宗十三代祖師的見解。

迦才法師的《淨土論》卷3:

「問曰。兜率天宮。彌陀淨土。此之二處。俱是佛所讚經。未知此二何優何劣。

答曰。...... 然此之淨穢。有十種異。一有女人無女人異。兜率男女雜居。極樂唯男無女。二有欲無欲異。兜率有上心欲。染著境界。極樂無上心欲故常發菩提心。三退不退異。兜率處所是退。極樂處所是不退。四者壽命異。兜率壽命四千歲。仍有中夭。極樂壽命無量阿僧祇劫。無中夭壽命者。五三性心異。兜率則有三性心間起。故惡心墮地獄。極樂唯有善心生。故永離惡道。六三受心異。兜率三受互起。極樂但有樂受。七六塵境界異。兜率六塵。令人放逸。極樂六塵。令人發菩提心。八受生異。兜率受生。男在父膝上。女在母膝上極。樂受生七寶池內蓮花中生。九說法異。兜率唯佛菩薩說法。極樂水鳥樹木皆能說法。十得果異。兜率生者。或得聖果。或不得極樂生者。定得無上菩提。若就此義。西方大優。兜率極劣也。

若論往生之人。往西方者易。上兜率者難。此之難易亦有七種差別。一處別。極樂是人。兜率是天。此則天難人易。二因別。極樂但持五戒。亦得往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得上生。三行別。極樂乃至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觀經。兜率具施戒修三種。始得上生(出彌勒經)四自力他力別。極樂憑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他力往生。兜率無願可憑。唯自力上生。五有善知識無善知識別。極樂有觀世音大勢至。常來此土。勸進往生臨命終時。擎金剛臺。來迎行者。種種讚歎。勸進其心。即得往生。兜率無此二菩薩故。但自進上生。六經論勸生處多少別。極樂說處。經經中讚。論論中勸。兜率說處。何但經讚處稀。亦論勸處少。七觀古來大德。趣向者多少別。極樂上古已來大智名僧趣向者。多兜率上古已來大德願樂者少。由此義故。往生西方則易。上生兜率稍難也。」(CBETA 2022.Q4, T47, no. 1963, p. 100a20-c7)。 

藕益大師編輯的《淨土十要》卷4:

「問。彌勒菩薩一生補處。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

答。求生兜率。一日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較。大有優劣。且論二種。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彌勒上生經。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釋迦說九品教門方便接引。殷勤發遣生彼淨土。但眾生能念彌陀佛者。機感相應必得生也。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機會相投必成其事。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水鳥樹林風聲樂響使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皆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為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此比較優劣顯然。釋迦佛時見佛不得聖果者如恒沙。彌勒出世亦爾。大有不得聖果者。未如彌陀淨土。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為生死業縛也。」(CBETA 2022.Q4, X61, no. 1164, pp. 677c11-678a9 // R108, pp. 722a14-723a02 // Z 2:13, pp. 361c14-362a02)

淨土宗其中一部重要著作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師編輯的《淨土十要》,其中收錄明代修行人袁宏道所著的《西方合論》。【《西方合論》的文末有一篇文章,名爲【附:纪梦(出珂雪斋外集)】,記載袁宏道的弟弟袁中道一日入定之時,被帶往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與已經往生邊地的哥哥袁宏道相見,親見極樂世界的殊勝美妙。請見:《西方合論》作者袁宏道往生淨土的記載。

袁宏道在其所寫的《西方合論》中說道,坐禪持戒的比丘都會因爲增上慢與邪見,墮落地獄,後世的修行人往往得少為足,對法只有粗淺的理解,卻專逞狂慧,心行放逸,煩惱不斷,所獲惡報更是不堪設想,因此勸請學人若不想退墮,應該往生淨土:

《西方合論》卷7:「第七往生門夫究竟涅槃,唯除如來。二乘破有執空,假名寂滅;菩薩發真無漏,分破無明。何況劣根淺解,大海一滴,輒逞狂慧,斷無後有,以恣情為遊戲,以修行為纏縛,自殺殺他,何異酖毒。如佛在時有一比丘得四禪,生增上慢,謂得阿羅漢,不復求進。命欲盡時,見有四禪中陰相來,便生邪見謂無涅槃,佛為欺我!惡邪生故失四禪中陰,便見阿鼻泥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獄。此等猶是坐禪持戒,一念妄證,遂沈黑獄。而今禪人得少為足,蕩心逸軌,其惡報又不知當如何也。

古人云:「不生淨土,何土可生?三祇途遠,入餘門者,多有退墮。」是以古今聖流,皆主張此一門。今略示六種,以定指南:一、菩薩生人中者。二、菩薩生兜率天者。三、菩薩生長壽天者。四、菩薩生界外者。五、菩薩初發心時生如來家者。六、菩薩三祇行滿生十方世界利益一切眾生者。一、菩薩生人中者,如《般若經》云:「有菩薩人中命終,還生人中者,除阿毘跋致,是菩薩根鈍,不能疾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諸陀羅尼門、三昧門,不能疾現在前。

舍利弗在千六十劫行菩薩道,因布施自己的一隻眼睛反而被人輕賤所以失去菩提心,退囘小乘。久學菩薩尚且如此,初學菩薩若不仰仗佛力,隨佛修學,有何能力堅定不退,快速到達不退轉位?

夫人中火宅,百苦相纏,唯大菩薩處之則無染累,如鵝入水水不令濕。若諸小菩薩,非深種善根,尺進丈退,何由得諸三昧?如舍利弗千六十劫行菩薩道,欲渡布施河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嚊之,唾而棄地,又以脚蹹。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難可度也,不如自調早脫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薩道退迴小乘。又如飛行仙人,以王夫人手觸,神通頓失。迦文往因,以歡喜丸媚藥,䁥就婬女。賢聖猶爾,何況初心。

豈若一念阿彌,三昧疾現;寄質蓮邦,永離貪欲者哉!論曰:「菩薩以不見現在佛故心鈍。即知菩薩常當近佛,以近佛根利,疾得般若故。

至於往生兜率天,有各種「染緣」的障礙,也沒有阿彌陀佛臨終接引的保障:

二、菩薩生兜率天者,為一生補處菩薩,皆生兜率;菩薩欲隨下生者,亦生彼處。《十疑論》曰:「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又有女人,長諸天愛欲,天女微妙,諸天耽玩自不能捨;不如阿彌淨土,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致無生之位。如師子覺菩薩生彼,為受天樂,從去已來,總不見彌勒。諸小菩薩尚著五欲,何況凡夫。」又《彌勒上生經》得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是則兜率內院,尚不求生,何況欲界諸天妙欲之藪,豈有需飲而入焦石之鄉,避溺而沈大海之底者哉。」(CBETA 2022.Q4, T47, no. 1976, pp. 406b11-407a4)

從正覺出來的同修很多都感覺與彌勒菩薩的因緣更深,偏好彌勒淨土,這是由於我們在正覺長期熏習接觸唯識經論的教理名詞而形成的一種親切感,如果因爲這樣就認定自己「與彌勒菩薩有因緣,與阿彌陀佛緣淺」,不去瞭解阿彌陀佛的功德大願,恐怕有失客觀,在知見不完整的情況下放棄了一個更適合自己的選擇。淨土法門教理深妙難信,是「世間極難信法」,無論是求生彌勒淨土還是極樂淨土,都應先將念佛或者世親菩薩教導的「五念門」功夫做起來,同時閲讀淨土宗的資料,參考祖師大德的開示和見解,再謹慎判斷抉擇適合自己的路途。

正覺同修會的學員因蕭平實自稱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非常尊重 釋迦牟尼佛,求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是釋迦牟尼佛在淨土三經裏面反復對一切有情推薦勸說的法門。在《佛説無量壽經》的下卷,釋迦摩尼佛將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法門托付給未來佛 彌勒菩薩,囑咐彌勒菩薩修行宣揚這個「廣大微妙,一切諸佛所稱讚」的殊勝法門,請彌勒菩薩令此法久住,教導衆生深信佛語,精勤修行: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18

「汝阿逸多【按:彌勒菩薩的名字】!我以此法門及諸佛法囑累於汝,汝當修行無令滅沒。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勿違佛教而棄捨之,當令汝等獲不善利,淪沒長夜備眾危苦。是故我今為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應勤修行隨順我教。(CBETA 2022.Q4, T11, no. 310, p. 101b4-9)

也就是說,彌勒菩薩未來會遵循釋迦牟尼佛的托付,宣講淨土法門。

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古今事例繁多,有許多親見親聞者分享身邊人往生實例。

大正藏收錄的《淨土聖賢錄》記載往生淨土的僧俗男女四眾總共有五百多人,包括在江西廬山東林寺建立白蓮社、帶123人以往生極樂世界爲目標而專修念佛三昧的慧遠大師。《淨土聖賢錄》收錄的往生者,念佛不間斷不懈怠,信、願、行三資糧成就,或往生前預知時至,或往生時瑞相顯現,或站立佛像前合掌離世,或燒出舍利子。《淨土聖賢錄》最後一卷(卷9)收錄三宗畜牲得生淨土的真實例證,其一是唐朝有一鸚鵡念佛往生,燒出十多顆舍利:

《淨土聖賢錄》卷9

「鸚鵡唐河東裴氏家。有鸚鵡。以其名載梵經。常狎而敬之。告以六齋之禁。比及辰後。非時之食。終夕不視。或教以持佛名號者。當自有念以至無念。則仰首奮翼。若承若聽。其後或俾之念佛。則默然而不答。或謂之不念。即唱言阿彌陀佛。每虗室戒曙。發和雅音。穆如笙竽。念念相續。聞者莫不灑然。貞元十九年七月。悴而不懌。馴養者知其將盡。乃鳴磬告曰。將西歸乎。為爾擊磬。爾其存念。每一擊磬。一稱阿彌陀佛。暨十擊磬而十念成。斂羽委足。不震不仆。奄然而絕。闍維。得舍利十餘粒。節度使韋臯為之記(佛祖通載)。」(CBETA 2022.Q4, X78, no. 1549, pp. 314c22-315a8 // R135, p. 384b3-13 // Z 2B:8, p. 192d3-13)

白話:唐朝時河東裴氏家中,有一隻鸚鵡,因為它的名字曾被記載於經典上(如《阿彌陀經》),因此時常喜歡接近經典,並且知道要恭敬經典。主人曾經告訴它六齋日的戒律,從此只要在辰時以後,過午之食物,從下午到晚上看都不看它一眼。有人教導它:持念佛號時,應當由有念乃至無念。鸚鵡聽到此語則抬起頭振動其翅膀,好像能接受且聽得懂的樣子。從此以後,如果有人叫它出聲念佛,則默然而不回答;如果有人說它沒有在念佛,它就大聲念阿彌陀佛。時常在空屋內等待天亮,天亮時便發出和雅的聲音,其音聲溫和就如笙竽一般,念念相續,聽到的人沒有不感到舒適愉快的。唐德宗貞元十九年(西元八O三年)七月,鸚鵡突然憔悴而不快樂。馴養的人知道它壽命將盡,於是敲打引磬,告訴它說:「你將往生西方淨土了,我為你擊磬,希望你要保持正念。」每擊磬一次,它便念一聲阿彌陀佛,等到十念念完後,便收斂起翅膀收縮雙足,沒有振動也不傾倒,隨即安然而往生。火化後獲得舍利子十多顆。節度使韋皋曾為它作傳記。

鸚鵡亦能念佛往生,燒出舍利,證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慈悲願力,遠超凡夫思維臆測的範圍,惟佛與佛才能究竟明瞭——只要深信切願,以真實心念佛,蟲鳥禽獸、蜎飛蠕動,都可以在一生之中脫離六道輪回,在土花開見佛之後,一樣能轉凡夫業報身為擁有三十二相的「不退轉菩薩」。

後漢月支國三藏 支婁迦讖所翻譯的《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1:「無量清淨佛【按:阿彌陀佛】光明焰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常明,諸有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莫不見無量清淨佛光明,見無量清淨佛光明莫不慈心歡喜者。」(CBETA 2022.Q4, T12, no. 361, p. 282b21-25)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3:「無量清淨佛【按:阿彌陀佛】於世間教授,意欲適度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及蜎飛蠕之類,皆欲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之道;其諸有作菩薩者皆欲令悉作佛,作已悉令轉。」(CBETA 2022.Q4, T12, no. 361, p. 290b22-26)

無論是選擇彌勒淨土抑或極樂淨土,努力修行求生淨土的人,一定比那些不聼佛勸,發願繼續回來娑婆世界的人有智慧。須知凡夫都是隨業受報,沒有選擇餘地,有惡業必然受報,臨終起一念不善心立刻下墮。諸佛與古今祖師大德,殷勤勸導末法衆生往生淨土,以免失去人身,萬劫不復,無一人倡導凡夫與未達見道的菩薩在五濁惡世修難行道。

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說,有幸遇到無上深妙的淨土法門卻不願信受佛語、如說修行、求親近佛菩薩的人,善根稀薄,可悲可憫,即便曾經開悟,後世或貪戀富貴,或遭受惡報,不知何時才能再有機會修行聖道。

聼信佛語,執持名號,願生淨土,才是「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

《阿彌陀經疏鈔》卷3

【疏】問。此土單修圓頓。不願往生者。寧可謂之少善根耶。答。圓頓行人。雖悟一心。尚餘後有。正宜求生彼國。親近彌陀。喆老青公。皎然覆轍。若其自負圓人。不願往生。當知亦是善根薄故。如華嚴中說。

【鈔】後有者。後陰也。即來生也。圓人見地雖與佛齊。然而麤細無明。猶未盡除。恒沙性德。猶未悉備。有惑潤生。寧無後有。既存後有。則有生方。不離六道。除彼已登實報。餘或未免人天。而天上多欲。人間雜苦。墮落者眾。解脫者希。不生淨土。而將焉往。喆老青公。俱稱有悟。而喆老後身。耽戀富貴。青公後身。多歷苦憂。皆繇不慕往生。自失善利。致使淹滯多生。曠菩提路。豈非善根涼薄。乃致如斯。言華嚴者。入法界品云。遮那會上。諸大聲聞。不見佛者。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故知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CBETA 2022.Q4, X22, no. 424, p. 658c4-19 // R33, p. 439b1-16 // Z 1:33, p. 220b1-16)

 

 

[1] https://www.dts.org.tw/dhamma.htm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