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人最重要的善知識——淨土宗十三代祖師

佛像.jpg

學佛修行,親近善友、依止善知識才能,方能成辦。如佛在經中曾説,佛所説的法難測難解、難知難覺,若要理解,須有善知識的攝受引導。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1:「佛告文殊師利:「如來、應供、正遍知所說難解,當何緣說?何緣進入?難知、難覺、難可測量、難教、難度,諸天世人壞威儀者,及破戒者,不能解知;下眾生等所不能解;諸壞心者所不能信;為惡知識之所攝者,所不能入;離善知識者,所不能知;不為諸佛所護持者,不能聽受,況當解趣,無有是處,惟除諸佛所護持者。」」(CBETA 2022.Q4, T09, no. 271, p. 301c20-27)

修學通途佛法尚且需要善知識攝受,淨土法門不止難解,也極其難信,超乎凡夫的理解範圍之外,由於既難解又難信,經常被淺化俗化、誤判誤解。修學淨土法門,首先當然要依止經論,其次應參考中國歷代祖師對淨土三經的詮釋闡發,才不會誤解淨土的教理,對淨土生起真實的信心願力,精勤修行。

淨土宗是中國佛教的八宗之一,淨土宗不似禪宗祖師有法脈、衣鉢的傳承,其十三代祖師是被後世推舉爲祖師。這十三位祖師對淨土法門的弘揚貢獻廣大,自身德行兼備,修證被當世與後世認可,並以自己念佛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真實例子證明淨土法門真實不虛

以下是淨土宗祖師的一些共同特質:

  1. 通達教理、有修有證——教理不通的人,常誤以爲淨土作爲佛道的「特殊路途」,純靠佛力,與「通途佛法」的緣起無我、戒定慧等教理無關;
  2. 精進念佛,廣弘淨土——沒有祖師認爲往生淨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3. 預知時至,往生時現各種瑞相——唐貞元二十一年十月,少康大師預知時至,召集弟子作最後的囑示:「當於淨土,起增進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語訖,放光數道,奄然而化,後人稱為後善導。
  4. 持戒精嚴、謙虛卑下——藕益智旭大師雖有悟道體驗,發現自己無力持戒,把自己從菩薩戒子降格為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印光大師自稱「常慚愧僧」。

淨土宗祖師的言教身教,堪爲學佛人的榜樣典範,是佛弟子應該仿效學習的善知識,也是後世佛弟子辨識真假善知識的可靠標杆。正覺同修會自詡是地球上「佛法」的唯一代言人,自認善知識,對佛教歷史上的祖師大德肆意評論誹謗,正覺「證悟菩薩」的修證德行,究竟是善知識還是惡知識,與淨土宗祖師比較一下就一清二楚。譬如正覺同修會喜歡談玄論異,神異汎濫,造神成癮,許多人自稱「菩薩再來」或「久學菩薩」,有幾住幾地的證量,吹噓自己的感應與通力。若論神異能力,神異事跡記載最多的應屬淨土宗祖師,譬如善導大師,念佛一聲,立時有一道光明從口而出;念佛十聲至百聲,就有十道、百道光明從口而出。

淨宗祖師修持念佛法門,多有感應事蹟,如:善導一生戒行精嚴,至誠念佛,時有瑞相感應,乃至念佛口中放光,被尊為「彌陀化身」、「光明和尚」,度化甚眾。四祖法照大師專修念佛三昧,感得缽中見五台勝境,文殊、普賢二大菩薩讚歎宣說念佛法門,又舒金色臂摩其頂,謂大師以念佛力將證菩提正覺。五祖少康大師,於新定化人念佛,後建念佛道場,逢齋日,集信眾三千共修,每念一佛號,口隨出一佛,時人皆謂「後善導」。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勤修淨業三年後,於禪觀中見觀世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遂得無礙辯才。八祖蓮池大師嘗被村民請予禱雨,師曰:「但知念佛,無他術也。」遂持木魚循田念佛,所到之處,時雨如注。十二祖際醒大師臨命終時,見諸佛聖眾親迎,手結彌陀印,安詳而逝。眾聞異香浮空,供奉七日,面貌如生,髮白變黑。十三祖印光大師,於念佛聲中往生,如入禪定,笑容宛然。荼毗後,頂骨裂成五瓣蓮花,五色舍利數千。[2]

 

 

祖師的感應與異能,當世人親見親聞者衆多,被後世廣爲傳頌,證明念佛的功德,淨土的存在,不是祖師自我標榜,造神封神的手段,也無任何一位祖師自稱「入地菩薩」、「禪師再來」。祖師獲得四眾弟子欽敬推舉,甚至受到帝王的召見、奉爲國師、賜贈謚號,皆因他們道盛德隆,不是自我宣傳的結果

中國佛教歷史上對淨土法門有貢獻的或勸學人念佛求生淨土的祖師,不止十三位,還有天台智者大師、幽溪傳燈大師、四明知禮大師、天如惟則禪師、憨山德清大師等等。近代與現代弘揚淨土法門的法師大德,都是依循上述祖師的詮釋開示弘揚淨土,以有修有證、確實往生者的闡述為依據,不自創法門、不以個人的思維推導理解淨土法門。

中國江西廬山東林寺(廬山慧遠大師結社、創立淨土宗之處)的大安法師曾經在一個答疑裏面總結了淨土宗十三代祖師對淨土法門的貢獻:[1]

問:有人說淨土宗在中國只有善導大師一人,其他十二位祖師都不是專修淨土的,不能成為中國淨土宗祖師。這種說法對嗎?他們說真正的淨土宗已傳到了日本,唐代後中國沒有真正的淨土宗,這對嗎?

大安法師:大家說說,這對不對呀?我們中國十三代祖師是經過歷史時間考驗的。祖師他們是解行並進,明了心性,得念佛三昧,同時自行化他的德業非常盛大,被後人一致推舉出來的。這裡並沒有像禪宗那種衣缽的傳承。實際上到六祖慧能,他也就沒有傳衣缽了。只有善導大師一人才夠淨土宗祖師的資格,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是非常片面的、非常僵化的一種說法。我們說佛法,剛才講四悉檀的因緣了,這些菩薩祖師來到我們世間,一定要應眾生的機緣來施設他的教化,來體現他的一種教學方法——不是一個純客觀的東西。

比如說東晉時候的慧遠大師,他作為淨土宗第一代祖師,完全是名符其實的。他完成了什麼大事因緣呢?東漢明帝以來淨土宗的典籍,像《無量壽經》翻譯了——已經有七八種,還有《般舟三昧經》這些。翻譯之後,我們中國的四眾弟子也有很多人在修習這個法門。但修行這個法門沒有形成一種團體的廣大影響力,往生者也是散見在各個記載當中。到了東晉的時候,這個淨土經典翻譯和修行已經經過了二三百年的時候,它就醞釀了一種新的高潮。但這個高潮的到來不能面向全社會推廣,它有一個瓶頸。這個瓶頸還是出現在信心上:很難產生信心。淨土經典雖然詳細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和往生的種種情形,但是我們地球的人都希望有證據。拿不出證據,很多人就還有懷疑;有懷疑,這個法門就會受到影響,就傳播不開去。

所以面對那個時代一個要證據的問題的提出,慧遠大師組建白蓮社,用三十年專修淨土三昧的實踐,以及一百二十三人潛心修行的經驗,為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提供了一個證明:人人都有往生的瑞相,很多人在定中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臨終的時候異香滿室,天樂盈空,預知時至。這麼多人的宗教實踐,作了一個這麼好的證明,而且是以那個時代的缁白二眾、精英人士組建的團體作的一個證明,才使得淨土法門在我們震旦國廣泛的傳播。可以說,沒有慧遠大師也就不會有善導大師。所以慧遠大師他也是四依菩薩再來。他已經完成了這麼一樁事情,還不夠格做淨土宗祖師嗎?每個祖師過來,他能完成一件重大的事情,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慧遠大師是沒有建立一些詳備的淨土宗的理論,只是散見他對念佛三昧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包括三昧裡面一些境界的描述。那麼這種理論的完備,就有待於下一個祖師來完成。

這就再經過淨土的實踐實踐,又經過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到了善導大師集大成。他的《觀經四帖疏》……五部九卷哪,就完整的闡釋了:自古印傳來淨土的以阿彌陀佛慈悲、救度、本願為核心的一種淨土宗本懷。所以善導大師他是淨土宗的第二代祖師,他夠格。他完成了一樁理論上的建構,他有他的使命。

那麼以後像承遠大師、法照大師,像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這些,他們不是專修淨土的,但是他們卻是一往情深的求生淨土的。這裡面有個背景,中國歷來的修行是以禪宗和教觀為主的。這是主流,淨土法門長期以來是依附性的法門。甚至說,基本上被教內把它看成比較淺的一個法門,不是主流,不受重視。

所以這些菩薩祖師在這個世間,在我們中國這個背景當中要傳揚淨土法門,他一定要有個善巧方便。什麼善巧方便?先要示現在禪宗或者教下大徹大悟或者大開圓解,他才有資格來說服宗門、教下的行人來修淨土法門。永明延壽大師,他是禪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師,他是大徹大悟的,在禪宗沒話可說。於是他導歸極樂世界,萬善同歸淨土。他作《禪淨四料簡》,作得很好。他有資格說這個話,為末法宗門、教下的行人指出了一條出離生死、仰靠佛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一條康莊大道。

那你看,蓮池大師在明末的時候——唐宋以來禅宗很興盛——蓮池大師也是宗門開悟的。蕅益大師也是宗門開悟的,而且教觀非常通達。然後以他們大通家的身份再來弘揚淨土法門,很有說服力,很有影響力。樣的祖師還不夠淨土宗祖師的風范嗎?

所以那種說法——只有善導大師才夠資格,其他的十二位祖師都不夠資格,這句話是說得太沒有水平了。如果你這樣說的話,實際上你對中國淨土宗祖師這樣一種輕薄,可以說是上綱上線。這都謗法謗僧,斷人法身慧命。……

我們中國大陸作為這種大乘佛法氣象非常濃厚的一個國家,我們中國有這個禮教的精神,我們要傳承儒、道、釋三家文化的精髓。我們要增強持戒意識,中國十三代祖師都對持戒非常嚴謹的。雖然不是靠持戒去往生的,但是持戒能夠有效地感通佛力,持戒能夠幫助我們建立信根,持戒能夠增上我們往生的品位。尤其戒律是佛教的壽命、佛教的幢相。佛的戒律沒有了,佛法要在這個地球上提前消亡。我們作為佛弟子還能不尊重戒律,還能不身體力行嗎?所以對剛剛提的兩種觀點,我們認為都是不正確的。

希望我們中國大陸的淨業行人,還是要依照我們中國十三代祖師的思想去做。每個祖師在不同的時代應機說法,表現的形態各有特長。像善導大師在盛唐——隋末唐初,那是中國最好的一段時間,是中國人福德、智慧最深厚的一段時間,他可以從信心單刀直入,然後厭離心就能出來,然後一往情深的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經》。哎,往生者那真是很多。但是到了現在,用這種方式是不是有普遍性,可能這要考量哦。

現在我們中國大陸的中國人,近百年來沒有儒家文化的基礎,連做人都做不好:內心非常的彎曲,充滿機心、虛假,而且以所謂的成功、利益作為他生命的目標,內心很無明的。如果你直接跟他去講淨土法門,他可能很難信得及。不僅不相信,還以為你是迷信,他還哈哈大笑。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得要借助一下儒家文化,先讓他把人做好。所以淨業三福必須要講。你世間的福德做好了,才能開發出世間的智慧;出世間的智慧出來了——就是般若智慧出來了,你才能對這個淨土往生一法,對阿彌陀佛願力的救度產生信心,產生願力。

所以本人倒是覺得:這個時代,印光大師的思想更為契機——儒佛共弘。體現在他的八句話。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世間善法的傳達;出世間善法就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徹悟大師的四句話:十六字綱宗。

我想——本人淺薄的感覺,在這個時代更應該要把這八句話作為我們弘揚淨土法門的兩翼,才能夠利益更多的眾生。等到這兩翼,特別是在第二種狀態,可以把善導大師的思想貫注進去,同時也要把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徹悟大師的思想融合起來。我甚至覺得對中國淨土宗弘揚,要把十三代祖師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去看待他。所以說只有善導大師一人,其他都不夠祖師的資格,這說法是極為荒謬的。我們不要去聽從。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師講於成都大慈寺

 

[1]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24/243051.html

【2】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tw/article/article.jsp?index=94&item=257&bookid=2c907d4944dd5ce70144e285bec50005&ch=6&se=13&f=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