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壽大師在《萬善同歸集》中針對稱名念佛與極樂淨土的開示
前文介紹的祖師,除了慧遠與曇鸞,都生於隋唐二朝。唐代是中國佛教最鼎盛的時期,八宗共弘,高僧輩出,唐朝歷代君主禮遇僧衆、提倡佛教,但寺廟擴張、僧衆人數激增、而僧衆享有各種「特殊待遇」,也衍生各種社會問題。會昌二年,唐武宗開始出台「滅佛政策」,僧尼還俗,寺廟廢棄,佛教典籍大量散佚。永明延壽大師生於唐末五代時期,當時天台、華嚴、法相等宗已經逐漸息微,只剩下提倡頓悟的禪宗與强調往生的淨土依然盛行。
禪宗主張通過自力明見心性,淨土宗主張仰賴佛力求生極樂。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直有學佛人誤解禪淨有別、尊禪貶淨的觀念。永明延壽大師是禪宗「五葉之一」的法眼宗第三代祖師,他以宗門大師的身份,針對學人對禪淨二宗的誤解,撰寫《萬善同歸集》,統一理悟實修、真俗二諦,融通「唯心淨土」與「彌陀淨土」,闡述理事圓融無礙,佛弟子應理事雙修,糾正禪門執理廢事、不重實修、廢弛戒律的「禪病」。[《萬善同歸集》内容豐富,這篇文章只摘錄與淨土法門有關的部分文字,文末附上星雲法師網站上的《萬善同歸集》簡介,讀者亦可參考法宣法師和大安法師的講解(YouTube視頻可以搜尋到)。]
永明大師《萬善同歸集》中針對淨土法門的開示,與歷代淨土宗祖師的主張完全一致:
1. 持名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永明延壽大師自己每日稱念佛名十萬聲;
2. 指出音聲即是實相,不需消除音聲才能與實相相應;
3. 念佛求生淨土,必須精勤不懈,一心求解脫三界,否則臨終必被業障阻礙;
4. 現在是五濁惡世,凡夫唯有通過淨土一門可以出離輪回;
5. 初心菩薩應求生淨土,隨佛修行,如嬰兒不可離開母親,離開母親則無法存活。
==================
以下摘錄《萬善同歸集》中關於淨土的幾個問答:
問:「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一念不生,天真頓朗。何得唱他佛號,廣誦餘經?高下輪迴,前後生滅;既妨禪定,但徇音聲。水動珠昏,寧當冥合?」
【編按:「實相」無相,唱念佛名、誦讀經論,豈不與「實相」相違?而且聲音有生有滅,豈不妨礙修定?特意舉出《萬善同歸集》的這一問,因爲正覺同修會認爲蕭平實教導的「無相念佛」比淨土三經以及歷代祖師倡導的「持名念佛」更善巧、更方便、普適性更廣、更容易契入「實相」。歷代祖師的共識是:末代凡夫心粗障重,用觀像方式念佛的定力都不夠,最適合持名一法。如果祖師認爲觀像念佛對一般人來説難度都太高,蕭平實的「無相念佛」豈不更難?普適性豈不更低?!】
答:「夫聲為眾義之府,言皆解脫之門,一切趣聲,聲為法界。經云:『一一諸法中,皆含一切法。』故知一言音中,包羅無外,十界具足,三諦理圓。何得非此重彼,離相求真,不窮動淨之源,遂致語默之失。故經云:『一念初起,無有初相,是真護念。』未必息念消聲,方冥實相。是以莊嚴門內,萬行無虧;真如海中,一毫不捨。且如課念尊號,教有明文。唱一聲而罪滅塵沙;具十念而形棲淨土。拯危拔難,殄障消冤,非但一期暫拔苦津,託此因緣終投覺海。
【編按:上文中,永明大師說,音聲語義就是實相,何須一定要離相才能契入實相?往生淨土是經由取相的持名念佛,禪宗四祖道信禪師也是弘揚經由有相的持名念佛入「一行三昧」:
《楞伽師資記》:「第五。唐朝蘄州雙峯山道信禪師後。其信禪師。再敞禪門。宇內流布。有菩薩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為有緣根熟者。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文殊說般若經云。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便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CBETA 2022.Q4, T85, no. 2837, pp. 1286c19-1287a2)】
故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又經云:『受持佛名者,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寶積經》云:『高聲念佛,魔軍退散。』《文殊般若經》云:『眾生愚鈍,觀不能解,但令念聲相續,自得往生佛國。』《智論》云:『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得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以用施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稱一佛聲,其福過彼。』《大品經》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增一阿含經》云:『四事供養,一閻浮提一切眾生,功德無量;若有眾生,善心相續,稱佛名號,如一𤛓牛乳頃,所得功德過上,不可思議,無能量者。』《華嚴經》云:『住自在心念佛門,知隨自心所有欲樂,一切諸佛現其像。』故飛錫和尚高聲念佛,《三昧寶王論》云:『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念佛名者,必成於三昧。亦猶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後,心佛雙亡。雙亡定也,雙照慧也。定慧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則萬境、萬緣,無非三昧也。』誰復患之,於起心動念,高聲稱佛哉?
故《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塗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生於淨土。』」
問:惡能掩善。則禍起而福傾。善能排惡。則障消而道現。何乃或有從生積善反受餘殃。及蕭梁武帝歸憑三寶。一朝困斃全無靈祐者何。舉世咸疑請消餘滯。
答:前明業通三世。事已昭然。今重決疑。有其三義。一者是諸佛菩薩示現施為。隨順世間同其苦樂。千變萬化誘引勞生。或居安而忽危。示物極即反。或處榮而頓弊。現盛必有衰。令耽榮者悟世無常。使恃祿者知生有限。潛消貪垢巧洗情塵。示正示邪或逆或順。斯乃密化之祕術。非凡小之所知。二者善惡無定。果報從緣。業力難思。勢不可遏。故涅槃經云。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現受苦樂。二生報。今生作業。來生受果。三後報。或今生作業。過百千生方受其報。又經云。有業現苦有苦報。有業現苦有樂報。有業現樂有樂報。有業現樂有苦報。或餘福未盡。惡不即加。或宿殃尚在。善緣便發。又若善多惡少則先受樂。而後受苦。則福盡禍生。或善少惡多。則先受苦。而後受樂。則災消慶集。此皆並是後報善惡業熟。今生善力難排。斷結證聖尚還宿債。如師子比丘一行禪師等。豈況業繫凡夫。寧逃此患。【編按:因果業報的非常複雜,唯佛能知,凡夫的阿賴耶識儲存無量善惡種子,即使今生沒有造惡,下一世兌現的可能是多生多劫以前所造惡業的「不可愛異熟果」。只有斷煩惱的聖人才能確保不下惡道,否則即使持戒修善,臨終一念嗔心就墮入地獄。】
三者或善根深厚。修進堅牢。決志無疑。誓過金石。則現受輕報能斷深愆。故經云。今生作惡少為善多。則迴地獄重。而現世輕。或作善少為惡多。則迴現世輕。而地獄重。乃至純善修行之人。現世暫時頭痛。則滅百千萬劫地獄之苦。是以菩薩發願云。願得今身償。不入惡道受苦。作惡之人雖現安樂。果在阿鼻。積劫燒然受苦無間。又復修行力至將出輪迴。臨終之時雖受微苦。無始惡業一時還盡。如唐三藏法師。九世支那為僧。福德智慧常稱第一。大弘聖教廣演佛乘。利濟無邊殊功罕測。及至遷化之時。臥疾房中。瞻病僧明藏禪師。見有二人。各長一丈。共捧一白蓮花至法師前云。師從無始已來。所有損惱有情諸有惡業。因今小疾並得消殄。應生欣慶。法師顧視合掌。遂右脅而臥。第子問云。和尚決定得生彌勒內院不。報云得生。言訖氣息漸微。奄然神逝。若明如上三義。方為知因識果之人。或昧斯文終生疑謗。
問:「即心是佛,何須外求?若認他塵,自法即隱。」
答:「諸佛法門,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十玄門之該攝、六相義之融通。隨緣似分,約性常合。從心現境,境即是心;攝所歸能,他即是自。古德云:『若執心境為二,遮言不二,以心外無別塵故;若執為一,遮言不一,以非無緣故。』《淨名經》云:『諸佛威神之所建立。』智者大師云:『夫一向無生觀人,但信心益,不信外佛威加益。』經云:『非內非外,而內而外。而內故,諸佛解脫於心行中求;而外故,諸佛護念。云何不信外益耶?』
夫因緣之道,進修之門,皆眾緣所成,無一獨立。若自力充備,即不假緣;若自力未堪,須憑他勢。譬如世間之人在官難中,若自無力得脫,須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牽拽重物,自力不任,須假眾它之力,方能移動。但可內量實德,終不以自妨人。又若執言內力,即是自性;若言外力,即成他性;若云機感相投,即是共性;若云非因非緣,即無因性,皆滯閡執,未入圓成。若了真心,即無所住。」(CBETA 2022.Q4, T48, no. 2017, pp. 961c12-962a2) 【編按:佛法的修行,不論難行道還是易行道,都需要自力用功,也都有佛力加持。通途修行者亦得十方諸佛護念,往生净土者雖然憑藉「佛力」接引,但自力絕不可少。「自力、他力」的區分,只是世俗諦的方便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他」原本不二。】
問:觀經明十六觀門。皆是攝心修定。觀佛相好。諦了圓明方階淨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經文自有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習觀上品往生。二專心但念名號。眾善資熏迴向發願。得成末品。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必不虛棄。如或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遮。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
【編按:永明延壽大師强調,求生淨土,必須專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精進不懈,念念相續,一心脫離求出三界火宅,假如汎汎悠悠、心不堅定、行不專一、心存僥幸,臨終難免被業障所障礙,不遇善友提醒,無法生起正念。這段話説明,往生淨土不是許多人想象得那麽簡單容易,功夫要做到念念相續,信力要堅定不移,放下萬緣,心不放逸,才能確保往生。】
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預因實果則不虛。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故也。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合集功德。迴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
夫善惡二輪。苦樂二報。皆三業所造。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攝。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獄業。慳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癡闇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
維摩經云。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又經云。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華嚴經云。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眾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剎。大集經云。欲淨汝界但淨汝心。故知一切歸心萬法由我。欲得淨果但行淨因。如水性趣下火性騰上。勢數如是。何足疑焉。
【編按:往生淨土雖不需斷煩惱,但是淨土畢竟是清淨佛土,假如一個人以諂曲虛假之心念佛,表面是「念佛」,實則念念都不離一己私欲,即便每日持念佛號數萬,心依舊不得清淨,喊破喉嚨,也無法與清淨佛心佛土相應。】
問:唯心淨土。周遍十方。何得託質蓮臺寄形安養。而興取捨之念。豈達無生之門。欣厭情生。何成平等。
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按:初地得無生法忍。】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故知識心方生唯心淨土。著境秖墮所緣境中。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又平等之門。無生之旨。雖即仰教生信。其乃力量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重。須生佛國以仗勝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按:末代凡夫觀行能力粗淺,心念浮躁,惡習深重,必須依賴佛力為增上緣才能速成佛道。請注意,不論佛經還是祖師,都强調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是凡夫得以「快速成佛」的途徑,不是正覺同修會所説的「往生淨土修行很慢,只有上品生人,才能很快花開見佛,快速成佛」。】
起信論云。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往生論云。遊戲地獄門者。生彼國土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眾生。以此因緣求生淨土。【按:在極樂世界修到初地,得無生法忍,即有初地菩薩的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可以分身無數世界教化救護三界衆生。】十疑論云。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此是謗法邪見人也。群疑論問云。諸佛國土亦復皆空。觀眾生如第五大。何得取著有相捨此生彼。答諸佛說法不離二諦。以真統俗。無俗不真。以俗會真。萬法宛爾。經云。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成就一切法者。世諦諸法也。而離諸法者。第一義諦無相也。
又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常修淨土行。教化諸群生。汝但見說圓成實性無相之教。破遍計所執畢竟空無之文。不信說依他起性因緣之教。即是不信因果之人。說於諸法斷滅相者。
摩訶衍云。菩薩不離諸佛者。而作是言。我於因地遇惡知識。誹謗般若墮於惡道。經無量劫雖未得出。復於一時依善知識。教行念佛三昧。其時即能併遣諸障。方得解脫。有斯大益故。不願離佛。故華嚴偈云。寧於無量劫。具受一切苦。終不遠如來。不睹自在力。
【按:經論說誹謗般若者「千佛出世,不通懺悔」,唯有念佛一法能夠滅罪!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30:「教中謂之謗大般若斷佛慧命人。千佛出世。不通懺悔。」(CBETA 2022.Q4, T47, no. 1998A, p. 941c11-12)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13:「豈不見教中道。未得謂得者。是增上慢。謗大般若人。不通懺悔。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CBETA 2022.Q4, T47, no. 1998A, pp. 863c28-864a2)】
問:心外無法。佛不去來。何有見佛及來迎之事。
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觀。遍該萬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般舟三昧經云。如人夢見七寶親屬歡喜。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如幻非實。則心佛兩亡。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空有無閡。即無去來。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是以佛實不來。心亦不去。感應道交。唯心自見。如造罪眾生感地獄相。唯識論云。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能為逼害事故。四義皆成。四義者如地獄中亦有。時定處定身不定作用不定。皆是唯識。罪人惡業心現。並無心外。實銅狗鐵蛇等事。世間一切事法。亦復如是。然遮那佛土。匪局東西。若正解了然。習累俱殄。理量雙備。親證無生。既歷聖階。位居不退。即不厭生死苦。六道化群生。如信心初具忍力未圓。欲拯沈淪實難俱濟。無船救溺。翅弱高飛。臥沈痾而欲離良醫。處襁褓而擬拋慈母。久遭沈墜必死無疑。但得陷己之虞。未有利他之分。
【按:永明延壽大師與净土宗歷代祖師一樣,强調凡夫菩薩必須求生净土,不離諸佛,五濁惡世,往生净土是是唯一出路,也是最好的出路,利益無量,包括壽命、受用勝妙五欲、得說之不盡的大法益。】
故智論云。譬如嬰兒。若不近父母。或墮坑落井。水火等難。乏乳而死。須常近父母養育長大方能紹繼家業。初心菩薩多願生淨土。親近諸佛。增長法身。方能繼佛家業十方濟運。有斯益故多願往生。
又按諸經云。生安養者。緣強地勝。福備壽長。蓮華化生。佛親迎接。便登菩薩之位。頓生如來之家。永處跋致之門。盡受菩提之記。身具光明妙相。跡踐寶樹香臺。獻供十方。寧神三昧。觸耳常聞大乘之法。差肩皆鄰補處之人。念念虛玄心心靜慮。煩惱焰滅愛欲泉枯。尚無惡趣之名。豈有輪迴之事。
安國鈔云。所言極樂者。有二十四種樂。一欄楯遮防樂。二寶網羅空樂。三樹陰通衢樂。四七寶浴池樂。五八水澄漪樂。六下見金沙樂。七階際光明樂。八樓臺陵空樂。九四蓮華香樂。十黃金為地樂。十一八音常奏樂。十二晝夜雨華樂。十三清晨策勵樂。十四嚴持妙華樂。十五供養他方樂。十六經行本國樂。十七眾鳥和鳴樂。十八六時聞法樂。十九存念三寶樂。二十無三惡道樂。二十一有佛變化樂。二十二樹搖羅網樂。二十三千國同聲樂。二十四聲聞發心樂。
群疑論云。西方淨土。有三十種益。一受用清淨佛土益。二得大法樂益。三親近佛壽益。四遊歷十方供佛益。五於諸佛所聞授記益。六福慧資糧疾得圓滿益。七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益。八諸大人等同集一會益。九常無退轉益。十無量行願念念增進益。十一鸚鵡舍利宣揚法音益。十二清風動樹如眾樂益。十三摩尼水漩宣說苦空益。十四諸樂音聲奏眾妙音益。十五四十八願永絕三塗益。十六真金身色益。十七形無醜陋益。十八具足五通益。十九常住定聚益。二十無諸不善益。二十一壽命長遠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三唯受眾樂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無實女人益。二十六無有小乘益。二十七離於八難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有常光益。三十得那羅延身益。如上略述法利無邊。
聖境非虛真談匪謬。何乃愛河浪底沈溺無憂。火宅焰中焚燒不懼。密織癡網。淺智之刃莫能揮。深種疑根。汎信之力焉能拔。遂即甘心伏意。幸禍樂災。卻非清淨之邦。顧戀恐畏之世。燋蛾爛繭自處餘殃。籠鳥鼎魚翻稱快樂。故知佛力不如業力。邪因難趣正因。且未脫業身。終縈三障。既不愛蓮臺化質。應須胎藏稟形。若受肉身。全身是苦。既沈三界。寧免輪迴。今於八苦之中。略標生死二苦。一生苦者。攬精血為體。處生熟藏中。四十二變而成幻質。上壓穢食下薰臭坑。飲冷若冰河。吞熱如爐炭。宛轉迷悶不可具言。及至生時眾苦無量。觸手墮地。如活剝牛皮。逼窄艱難。似生脫龜殼。銜冤抱恨擬害母身。纔觸熱風苦緣頓忘。嬰孩癡駭水火橫亡。脫得成人有營身種。業田既熟愛水頻滋。無明發生苦芽增長。膠粘七識籠罩九居。如旋火輪循環莫已。二死苦者。風刀解身火大燒體。聲虛內顫魄悸魂驚。極苦併生惡業頓現。千愁鬱悒萬怖慞惶。乃至命謝氣終寂然孤逝。幽途黯黯冥路茫茫。與昔冤酬皎然相對。號天扣地求脫無門。隨業淺深而歷諸趣。或倒生地獄或陰受鬼形。忍飢渴而長劫號咷。受罪苦而遍身燋爛。未脫二十五有。善惡之業靡亡。追身受報未曾遺失。生死海闊業道難窮。聲聞尚昧出胎。菩薩猶昏隔陰。況具縛生死底下凡夫。寧不被生苦所羈死魔所繫。
故目連所問經云。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注有浮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秖由不信佛經。後世為人。更深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是故我說無量壽佛國土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
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當知自行難圓。他力易就。如劣士附輪王之勢。飛遊四天。凡質假仙藥之功。昇騰三島。實為易行之道。疾得相應。慈旨叮嚀。須銘肌骨。
問:龐居士云。事上說佛國。此去十萬里。大海渺無邊。動即黑風起。往者雖千萬。達者無一二。忽遇本來人。不在因緣裡。如何通會而證往生。
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說有佛有土。豈言達之不達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緣。匪動絲毫。常冥真體。若約事論故非一等。九品往生上下俱達。或遊化國見佛應身。或生報土睹佛真體。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經劫而方證小乘。或利根鈍根。或定意散意。或悟遲速根機不同。或華開早晚時限有異。
今古具載凡聖俱生。行相昭然明證目驗。故釋迦世尊親記文殊。當生阿彌陀佛土位登初地。大經云。彌勒菩薩問佛。未知此界有幾許不退菩薩。得生彼國。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皆得往生。智者大師一生修西方業。所行福智二嚴。悉皆回向。臨終令門人唱起十六觀名。乃合掌讚云。四十八願莊嚴淨土。香臺寶樹易到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乃往生。況戒定慧薰修行道力。終不唐捐。佛梵音聲終不誑人。稱讚淨土經云。十方恒河沙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大千。證得往生。豈虛搆哉。
*********
附錄:星雲大師網站上的《萬善同歸集》簡介
祖師著作 ■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三卷(或六卷),宋朝永明寺延壽智覺禪師(904-975)述。師為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浙江杭縣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初為華亭鎮將,後依龍冊寺翠巖令參出家。尋往天台山天柱山峰九旬習定,次謁德韶國師,承其玄旨。後於國清寺行法華懺,頗有感悟,於是朝放諸生類,夕施食鬼神,常讀誦《法華經》,精修淨業。初住明州雪竇山,法席甚盛。建隆元年(960),忠懿王請入居靈隱山新寺。二年,復請住永明大道場,接化大眾,故世稱永明大師。師倡導禪淨雙修,指心為宗,四眾欽服,住永明十五年,時人號慈氏下生。高麗王慕其盛德,遣使敘弟子禮,並派國僧三十六人前來學法,法眼禪風遂盛行於海東。著作有《宗鏡錄》百卷、《萬善同歸集》三卷、《神棲安養賦》一卷、《唯心訣》一卷等六十餘部。
本書旨在闡明眾善所歸,皆以實相為宗。是作者站在教禪一致的立場所撰述的佛教概論書。
本書各卷首敘其主旨,而後以問答體闡明其義。卷上初說真俗不違,有無齊觀,一際齊等,所以萬法唯心,應須廣行諸度。又若欲萬行齊興,須依理事,理事無礙,其道在中,自然可得自他兼利,圓同體之悲,成無盡之行;次則以「問:祖師云:『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如何勸修,故違祖教?」等三十三條問答逐一解說其意義。卷中初略示十度四攝、七覺八正等實踐行法,後復以「問:身為道本,縛是脫因,何得然指燒身,背道修道?高僧傳內,小乘律中,貶斥分明,奚為聖典?」等二十七條問答加以詳細說明上述的化他妙行、利己真修。卷下初說萬法唯心,妙行圓修的旨趣,再舉以「問:何不直明本際,則本立而道生。若廣述行門,恐生迂滯。」等五十四條問答論述其意義。
全書廣引諸經論及天台、華嚴、禪等諸祖釋,藉由一一四條問答,巧妙地將諸宗教義體系化。作者謂本集總名「萬善同歸」,其內容可歸納為十義,即:
1. 理事無礙:謂理事相即,非斷非常,起滅同時,無礙雙現。
2. 權實雙行:實為真際,權為化門。從真際而起化,實外無權;因事跡而得本,權外無實。默契一旨,無礙雙行,遮照同時,理量齊現。
3. 二諦並陳:謂真不待立而常現,俗不待遣而自空,二諦雙存,如同波水,水窮波末,波水同時;波徹水源,動濕一際。
4. 性相融即:謂無量義從一法生。法,即是真心。從一真心具不變、隨緣二義,不變是性,隨緣是相,性是相的體,相是性的用,二者融通相即。
5. 體用自在:體是法性的理,用是智應的事,舉體全用,用即非一;舉用全體,體即非異。即體之用不礙用,即用之體不失體,所以一味雙分,自在無礙。
6. 空有相成:一切萬法,本無定相,互成互壞,相攝相資,空因有立,緣生故性空;有假空成,無性故緣起。因義顯別,隨見成差,迷之則萬狀不同,悟之則三乘不異。例如「有」,小乘見是實色;初教觀為幻有;終教則色空無礙,因為空不守自性,所以隨緣成諸有;頓教見一切色法無非真性,圓教見是無盡法界。若如是融通,即成真空妙有,有能顯萬德,空能成一切。
7. 正助兼修:正即是主,助即是伴。因伴成主,無助即正終不圓;從主得伴,無正則助無由立。所以主伴相成,正助兼備,也是止觀雙運,隱顯互興,內外更資,乘戒兼急。
8. 同異一際:同則據理不變,異則約事隨緣。因此,不變故乃能隨緣,隨緣故所以不變。只為不異而成異事,不同而立同門。若各執異同,即落斷常,雙融即成佛法。
9.修性不二:本有曰性,非從觀成;今顯曰修,全性成修。全修成性,因性發今日的修。全性成修,全修成性,修性無二,因緣似分。
10.因果無差:因從果起,果滿則乃成因;果逐因生,因圓則能立果。事分前後,理即同時,相助相酬,業用無矢。
書中援用經論有:《般若經》、《華嚴經》、《涅槃經》、《楞嚴經》、《金剛般若經》、《法華經》、《寶積經》、《大品經》、《大集經》、《南山感通傳》、《賢愚經》、〈安般守意經序〉、《法華懺》、《四十二章經》、《普賢觀經》、《首楞嚴經》、《月燈三昧經》、《大涅槃經》、《淨名經》、《起信論》、《群疑論》、《那先經》、《唯識論》、《安國鈔》、《目連所問經》、《大集月藏經》、《觀經》、《大乘梵網經》、《菩薩善戒經》、《六行集》、《大論》、《般若論》、《肇論》、《金剛三昧論》、《祖師傳法偈》、《三藏錄》、《業報差別經》、《思益經》、《長者論》、《正法念經》、《未曾有經》、《大方廣總持經》、《禪門祕要經》、《大報恩經》、《木■槵子經》、《法句經》、《薩遮尼乾子經》、《像法決疑經》、《普廣經》、《施燈功德經》、《大思惟經》、《百緣經》、《南山四分鈔》、《毘尼母經》、《十誦律》、《大莊嚴論》、《出家功德經》、《僧祇律》、《不思議境界經》、《本緣經》、《雜阿含經》、《楞伽經》、《大莊嚴法門經》、《華嚴論》、《淨度三昧經》、《西昇經》、《譬喻經》、《繞塔功德經》、《仁王經》、《無量義經》等。其他如南泉、百丈、智者、賢首、僧肇、圭峰、台教、圓教諸說,亦隨處可見。由是可知延壽禪師對「教禪一致」的倡導。
本書說萬行由心,而修心要則勸說唯心淨土,己心彌陀,對後世禪淨合一的思想有頗大的影響。今收錄於《嘉興藏》第九冊、《龍藏》第一三七冊、《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此中除《大正藏》所收為三卷本外,其餘皆為六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