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策截流大師《淨土警語》白話版摘錄

佛像.jpg

作者:常念彌陀

行策截流大師著

【編按:「念覺佛學網」上刊載的行策截流大師《淨土警語》新白話版,内容順序與CBETA收錄的《淨土警語》的目次略有不同。CBETA的目次為:勸發真信、申勸、又申勸、起三年長期示眾、起精進七期示眾、料柬法門、九品略辯、示夏子彝居士、示丁耕野居士、柬顧兆禎居士、答顧兆禎居士、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旅三字說、觀佛毫相法。本文只摘錄其中幾篇,有興趣閲讀全文的讀者請點閱以下鏈接:

原文鏈接:

截流大師淨土警語新白話版1—— https://nianjue.org/article/54/536273.html

截流大師淨土警語新白話版2—— https://nianjue.org/article/54/536531.html

截流大師淨土警語新白話版3—— https://nianjue.org/article/54/536666.html

截流大師淨土警語新白話版4—— https://nianjue.org/article/54/537022.html

截流大師淨土警語新白話版5—— https://nianjue.org/article/54/537154.html

截流大師淨土警語新白話版6—— https://nianjue.org/article/54/537360.html

 

料柬法門

念佛求生淨土,釋尊在無量的法門中,特別垂下殊勝特異的方便。但是念佛一法,仍然有多樣,歸納統計,不出四種:一是念佛實相,就是本覺理性,如《大集經》等經所明示的就是啊。二是念佛法門,就是種種三昧,如大乘經典所明示的就是啊。三是念佛相好,就是優劣身相,如《十六觀經》所明示的就是啊這三種念佛,殊勝是殊勝了,但不是特異方便,因為必須洞明事理,深入境觀,上等智根尚且難行,鈍根人絕對沒分了。

【編按:淨土宗歷代祖師都判定唯有持名念佛最適合末法衆生,而其他的念佛方法,無論是證悟者才能做的「實相念佛」抑或是需要禪定力才能做到的「觀想念佛」,需要正見與定力,對「利根上智」的人來説都非常困難,何況是「鈍根少信」的末法凡夫!】

四是念佛名號,就是一心持佛名號,如小本《阿彌陀經》所明示的就是啊。只有這一門,因為是借那佛的殊勝願力,不論有智無智,上中下根,只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七天甚至一天,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就蒙彌陀聖眾接引,就被十方一切諸佛護念。再說那佛本有誓願:“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不可思議的特異方便,因為他的特異,所以殊勝啊。

【編按:歷代淨土宗祖師一致判定:1.「持名念佛」是普適性最高的念佛方法,任何人都適合、都可以直接上手、都可獲得大利益;2.要往生淨土,持名念佛的功夫要做到一心不亂;3. 念佛能夠「一心不亂」就是「多善根因緣福德」。】

往生的淨土,也有四種:一是常寂光土,極果聖人居住的,斷盡無明惑才能往生那裡。二是實報無障礙土,別教圓教地級以上菩薩居住的,斷塵沙惑才能往生那裡。三是方便有餘土,四果聖人以及別教的三賢菩薩、圓教的十信菩薩居住的,斷見思惑才能往生那裡。這三種淨土,殊勝是殊勝了,不是特異方便,因為必須斷惑才能往生,都是豎出三界啊。四是凡聖同居土,權實聖賢菩薩與博地凡夫共同居住。只有這個淨土,是依靠佛的攝受力,所以不須斷惑,並且帶業往生。只要信願作前導,感應道交,業障稍輕,苦痛的輪迴就脫離了。而又在這同居安養,可以豎向貫通方便、實報、寂光,所以上智的人就能頓時清淨四土,而下愚的人也可以橫超三界。不用麻煩九個次第定的修行,不用等到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證。這就是不可思議的特異方便,因為它的特異,所以殊勝啊。

如此最殊勝特異的法門,釋迦佛祖在遙遠的五天竺殷勤開示,恆河沙那么多的如來在十方剎土出廣長舌讚揚,難道是欺誑我的嗎?

龍樹菩薩的《毗婆沙論》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行路,有難有易。徒步則難,乘船則易。欲易行疾至,應當念佛稱阿彌陀佛名號,疾得阿耨菩提(能快速成佛)。”又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說:“在五濁惡世,求阿毗跋致(不退轉菩薩),甚難可得。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若信念佛三昧,乘彼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如乘船遇順風,須臾千里。又如劣夫從轉輪王(凡夫跟著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輪王力也(比喻借佛願力容易)。”

【編按:“大乘見道在初地,菩薩入初地才是不退轉菩薩(證不退)”是佛經通說,淨土經典中所說的“不退轉菩薩”同樣是指初地菩薩,不是正覺同修會所説的“(別教)七住位就能不退於所證”(別教七住位只是不會從大乘退回二乘或凡夫位):

《淨土警語》:「下上生者。乃在俗惡人。臨終遇善知識。教稱佛名。滅罪往生。七日華開。見二大士。說甚深十二部經。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得入初地。」

《淨土警語》:「上下生者。雖未有悟入。而亦發無上道心。自欲明見本性。卒未遂志。以求生者。七日見佛。三七日始聞妙法。經三小劫。住歡喜地。」】

那世上借言詞直指人心的(所謂修禪的),多數以為往生西方淨土是鈍法,認為這個法門是專門攝取鈍根劣器的罷了,如果能一句超越直入本心,哪裡需要藉助他力? 卻不想一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馬鳴菩薩、龍樹菩薩,以及本土的智者大師、智覺大師(永明延壽),都發願往生,難道他們都屬於鈍根嗎?世尊在寶積會上,勸父親淨飯王,和六萬釋迦族人,都往生淨土,難道他們都是劣器嗎? 不藉助方便,自然心開意解,哪有如此曲折的路徑? 剛投到蓮胎,就是不退階位,怎么反倒屬於微細不堪?

至於已經悟到心宗的(指禪宗開悟),為了警策,還要說“生生不退,佛階可期”這樣的話,那難易快慢,不就分明可知了。而世間的學者,或懷疑或誹謗,或恥於談論而不屑一顧,說他不是愚痴不是顛狂,我不信啊。

勸發真信

念佛三昧,由來已久了。自從遠祖在廬山崛起,開創興起蓮社,早晚修行淨土,於是成為千古芳規。雖說這個法門功效高強容易增進,但末法的修行人罕有靈驗,實在是因為信願不專一,不能使那善行,完全歸向淨土啊。今天廣泛邀約了善行伴侶,共同修行淨土往生的因,若不是詳審明白了發心,怎么知道出離苦難的根本道理?凡是與我們志願相同,參與了這個法會的人,必須具有真實信心。如果沒有真信,雖然念佛、持齋、放生、修福,也只是世間的善人,果報就是生到善處享受人天的福樂。當他受樂時,就是造業,既然造業,必定墮落苦道。用正眼來看,比那一闡提(沒善根)、旃陀羅(屠宰業)等輩,僅差一點點罷了。這樣的信心,怎么能算是真實?

所謂真信就是,第一要相信心、佛、眾生三個方面沒有差別。我是未來的佛,彌陀是已成就的佛,覺性沒有兩樣;我雖然迷惑顛倒,覺性從未失掉;我雖然多生多劫的輪迴,覺性從未動過。所以說“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達摩祖師語)啊。

其次要相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佛性雖然沒有兩樣,階位卻有天淵的不同。如果不專念那佛,求生那國,必定隨業力流轉輪迴,受苦無量。所謂法身在五道中輪迴,不叫做佛,名叫眾生了。

再其次要相信我雖然業障深重,一直在苦難的世界,但卻是彌陀心內的眾生;彌陀雖然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但卻是我心內的佛。既然是心性沒有兩樣,自然感應道交,我的苦切佛必能感受,佛的慈悲我必能相應,如磁石吸鐵,沒有可疑的。所謂佛念眾生,如母親憶念孩子,孩子如果憶念母親,就如母親憶念時一樣,母子生生世世不相遠離。如果眾生的心,憶佛念佛,現前和未來必定見到佛,離佛不遠了啊。

具備如上真信的,雖然是一毫毛的善,一微塵的福,都可以回向西方世界,莊嚴淨土。何況持齋守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經典,供養三寶,種種的善行,難道不足夠充做淨土的資糧?唯有那信處不真的,就沉淪在輪迴痛苦中了。所以今天的修行,沒有別的要術,只要從早到晚,加上這三種真信,那一切的實行,不用改變了。倘若要捨棄這度脫的法門,另找玄妙的工夫,那各方的宗師如林,寺廟旗竿相望,正可以隨處請問,不須要投奔這個蓮社。如果名利心永遠斷盡,志願相同,時節因緣巧合,有幸常常集會,依稀仿佛是廬山慧遠大師的蓮社,古今如此,遺風尚未泯滅。也許是來生親近淨土的橋樑,這一世就是助成願發往生的資具,願相互勉力吧!

【編按:末法時代,唯有淨土法門可以在一生之中超脫輪回,修行人倘若以爲有其他途徑可以在一生之中脫離三界輪回之苦,以爲憑藉自己微薄的善根、智慧、戒行、定力就能輕易再得人身,一定不會死心塌地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淨土。】

申勸

昔日真歇和尚說:“佛與佛的教導,祖師與祖師的相傳,惟有這一件事,再沒有其它。”

釋迦老子住世七十九年,說法三百多次法會,唯獨對於淨土的教法,諄諄贊說而不休止,難道不是因為這是超凡入聖的捷徑嗎?

但這個法門,確實容易又確實難。

那執持佛的名號,修眾多的福善,至心回向,就能往生。如果得到往生,就橫向截斷五道輪迴,頓時超出三界,直上不退階位,不用經歷多少阿僧祇劫,豈不是簡易?

倘若娑婆世界的事業,總是縈繞懷中,一日曝十日寒,心不專一。遇到五欲時,如膠如漆的貪戀,遭逢逆境,就結怨懷恨。而在臨命終,那佛的接引,又是必不可能,豈不是難事?

這樣看來,淨土法門,是藥啊; 娑婆世界的貪愛,是禁忌啊。眾生的業病,教他信奉醫王,剛服了藥,又飽食那禁忌的東西,可以嗎? 然後到了命終,偏要墜落在那執著處,淨土的因太微弱,難以脫離痛苦輪迴,卻反而怪醫王誤導人,佛法不靈驗,可悲啊!這樣的人顛倒極了。怎么不想想當年廬山法社十八高賢,還有一百二十三人,都留下了祥瑞感應,都有詳細的記載。而古今一樣的日月,古今一樣的山河,他既然是大丈夫,我怎么就不是? 應當知道不是的原因,只是那執著處放舍不下啊。

凡是我們同社的信眾老少,要各自痛念娑婆世界的險惡,早求出離。六道的艱難,九品的逍遙,利與害有天淵的差別,真的須要猛醒。必要生起大欣喜大厭離,捨棄穢土選取淨土,相信這個取捨與不取捨,原本不是兩條道。不要貪圖虛名,不要執著空見,不要受高帽禪(假開悟)和口頭三昧(耍嘴皮)的惑亂,不要求早晚就快速見效,妄想心外有佛來迎接,引發魔事。

不論是在家裡、在蓮社,總是把念佛作為正行,把努力修眾善作為助行。更要對貪瞋習氣,刻意消磨,使重的習氣變輕,生的佛法漸漸變熟,淨念相繼不斷,願行相互輔助,自然千穩百當啊。

那眾多的善行中,放生一事為最善。但應深思,動物雖然與我們同一本性,還是屬於異類,尚且須要救它,何況我們同類的人,業障深重,有不久就會墮落惡道的,有現在正在地獄受苦的。那地獄的苦,劇烈超過世間的刀火,豈止是十百千倍,怎么能容許放任不理,不想拯救? 但那拯救的方法,也只是要在今天一心念佛,能夠快速往生安養國(淨土),然後乘著本願輪,運用大神力,興發無緣大慈,擴展同體大悲。分散化身,在十方剎土所有惡道中,尋聲救苦,如觀世音菩薩;誓願地獄成空,如地藏王菩薩。拔除一切眾生的苦因、苦果,與一切眾生同出世間同歡樂,攝取一切眾生共同拜見彌陀慈父,達到究竟的安穩處。具有這樣的志願,才是大丈夫。若是不具有這樣的志願,只是按時聚會,悠悠忽忽從事,雖然念佛、放生,也只是尋常的參與應酬,豈能說沒有福?但不是老衲我期望的那種上等善友啊。希望審慎決定!

又申勸

淨土法門,雖然是所有的佛、所有的祖師共同讚揚但當世的人們,對於一代時教,沒有經過眼目,如果不是過去有靈根,怎么能聽到就深信? 如今略舉一二大經、要論,作為概括,使人們知道淨土法門的殊勝,容易生起信樂的心。

就拿《華嚴》一經來說,教門廣大,是所有經中的王。譬如火紅的太陽當空,掩蓋了眾星的光彩,如須彌山的橫行海上(香水海),顯出了群峰的低矮。其中說到世界啊,不說“恆河沙數”,而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普賢菩薩用智通力,一眼就普遍看到無邊的香水海無邊的剎土,如掌中的果實。從近到遠,各個方面,指出每一名號、相狀。極樂世界在毗盧遮那本剎土中,剎土有二十層,上寬下窄,形狀如倒立的塔。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同在第十三層。這一層內有十三佛剎土微塵數世界圍繞,極樂世界是其中的一個罷了。看本剎土世界的數量,猶如所有南贍部洲一百年收成的穀米,總合起來,極樂世界與其中一粒相似。更何況看本剎土外無邊剎種(世界集合數)的所有世界,還可以言說想像計算嗎?

這樣廣大內容的經文,在末後結尾處,卻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只提倡往生安養世界,只願見到阿彌陀佛。那專一切願勸告發心,反覆叮嚀,都在《行願品》中,這裡不細說了。

再說佛滅度後六百年,西天竺國(印度)第十二祖馬鳴大士,應合佛的預言,重興正法。綜合一百洛叉(十萬)的大乘經典,造作了一部論著,名叫《大乘起信論》,能使末法的眾生,發起大乘正信。譬如交錯眾多色彩而成為錦秀,釀製百種花粉而成就甜蜜。那分析闡述的道理,大小都窮盡了。既然詳細說明了一切法門,種種的三昧,使人能修習正信。又考慮到一切法門,種種的三昧,都難修又容易退步。就在末後,再開示佛法的勝異方便說:“再其次初學菩薩,住在這娑婆世界,或遇到寒熱、風雨不定、飢餓等苦,或見到不善可畏的眾生,三毒(貪嗔痴)纏繞,習慣作惡。初學菩薩在其中,心中生起怯弱,恐怕不能成就清淨信心,產生懷疑要退卻的,應發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因為有決定心,所以在命終時,必定能往生到佛土中,見到佛菩薩,永遠脫離惡道。如經中說:‘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諸善根,回向願生,決定得生,常見彼佛,信心增長,永不退轉,得入正位。’”於是知道佛在世時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佛滅度後的馬鳴菩薩、龍樹菩薩,這些大士們,都勸往生淨土,並且發願自已往生親近彌陀。

其他如《寶積經》、《大集經》等大部經中,對淨土的稱揚贊勸,不能全都列舉了。

但十方諸佛的淨土是無量的,經論偏偏指歸極樂世界,大槪有三個意義:

一是因為那佛與本土的人最有緣。不分貴賤,不分賢愚,不分老幼,都知道阿彌陀佛名號。若有苦痛委屈,開口發聲,沒有不稱念那佛名的。

二是因為法藏比丘(阿彌陀佛的前身)的願力殊勝。攝取二十一億清淨佛土的所有莊嚴事項,總合為極樂世界一剎土的莊嚴。發四十八個宏大誓願,廣泛接引十方念佛眾生,來投生那佛國。因為諸佛的果德,雖然實際平等,但在因地中的願力不同,隨緣度化眾生,所以在沒有差別中有差別。

三是阿彌陀佛就是法界藏身,極樂世界就是蓮華藏海。見一佛就是見無量佛,生一剎土就是生無量剎土,念一佛就是念一切佛,就是被一切佛所護念。因此法界與藏身不二,眾生與佛不二,能念與所念不二啊。

然而所有經論雖然廣泛讚揚,但本國眾生,最初卻沒有知道的。唯獨晉朝的慧遠公,在廬山崛起,創始興建蓮社。一時間名流賢士,不約自來,如劉遺民以及宗少文、雷仲倫等人,都敬服請教慧遠公,佛法於是極大振興。

自從唐、宋以來,禪學漸漸興盛,上流知識分子有智商的,大多愛慕宗門,趨向高超奇異。但是上下千百年間,那真能見性的,不過是楊億侍郎、李遵勖駙馬,以及許式郎中等數人而已,其餘都是在門庭外遊戲罷了。於是使這不可思議的勝異法門,委屈為愚夫愚婦的勾當,中間雖然有三、五個大德高僧,互相論述的祖師,但未必能更多接引高層上流,廣度其他眾生。

【編按:末法凡夫不知宗門徹悟之難,不知自己乃《占察善惡業報經》中所説的「鈍根障重」之人,以宗門為「高超奇異」之妙法,視淨土為愚夫愚婦的勾當,不知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讚嘆、《華嚴經》導歸的無上妙法——這種心態自古以來就普遍存在於佛門之中。】

延續到明朝末年,才有雲棲宏大師出世,承接過去世的悲願,以純儒身份脫俗,專門宏揚淨業。當世的名賢,歸信他的固然很多,懷疑毀謗攻擊的,也是不少。大師憑著宏才妙辯,百戰不屈,反到成了法喜的樂趣。從此信眾悅服,幾乎就如慧遠公復活、永明大師再世,淨土的道法,又得到極大振興。那么重起一千多年已經墜落的法門,他的功德不是巨大嗎?烏呼! 現今都成往事了。

末法的方向迷亂,眾生的業障深重,在險惡的輪迴道中,失掉這樣的優良導師,能不為此長長地嘆息嗎? 我出生也太晚,不能得到大師的親身教誨,寶貴的遺言,哪裡只是美玉可比?每當展讀大師的書,就不禁涕淚橫流,心意激動。

現今住持這普仁寺以來,常有群賢聚會,早晚行道,正好滿足我的心愿。但每當遇到友人參與法會,我不敢以俗士看待,心中暗想:“蓮華國土中,又增添一勝侶了!”昔日我釋迦本師,預言本土有六十七億菩薩往生極樂國,這必是其中一個啊。雖然知道忽忽悠悠退失墮落的很多,但既然發心念佛,就已經入了彌陀願海,如人吃了一點金剛,終究不會消化,縱然是勤與懶、快與慢不同,終究必生那國土。生到那國土,終究必定得到果證,再來示現八相成道,廣度眾生。所以現今剛入會時,就以未來諸佛期待他,不是虛妄啊。但不知眾佛友自己如何看待自己? 如果能像我期待的那樣期待自己,那么現前所有善友,都是我的同一枝上的蓮花了。然而我看今天富貴發達的人,或貪戀粗俗的聲色,不知那是苦的根本; 或貪著蝸牛角一般的名利,不覺悟那是虛幻不實;或又貪愛賺錢發財,算計經營,現在忙碌一生,將來隨業力流轉輪迴。

那佛土中,依報正報莊嚴,無量殊勝美妙的樂事,不聞不知,從生到死,沒有產生過一念嚮往的心。反倒不如窮困愚笨的匹夫,多能念佛,從黑暗進入光明,轉生到殊勝處啊。所以今天敬勸友人們,既然各自簽名加入蓮社,就是三界火宅中的優曇花(吉祥靈花)。必定也具有真實願,發欣喜極樂厭離娑婆的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毒藥,視名利如枷鎖,視數十年的興衰苦樂如同昨天的夢,視娑婆世界一期的生命果報如在旅途,隔夜就舍離,只把回家作為當務之急。如意也好,不如意也好,捨得一寸光陰(時間),一心念佛去。果能如此,還不能往生淨土的話,那諸佛所說都成誑語了,願共同努力吧!

起三年長期示眾

凡是要參與佛期念佛,使功夫不虛耗的,應當發三種心,作為方便:

第一發痛惜光陰的心。雖然約定三年,光陰並沒有多久。古人比喻如連著幾天發瘧疾,三度寒熱交替,就算告終。若不是勤奮鞭策身心,爭分奪秒,未免就以為時間長了。若是以為時間長,就悠悠歲月,心懷糊塗,厭倦容易生起,淨功不能達成,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況且人命在呼吸間,怎么能保證三年? 縱然達到三年,豈能長久?所謂如囚犯赴刑場,如羊到屠場,只能前行,步步接近死亡。只須要晝夜孜孜不倦,寒暑努力不斷,一句洪名,沒有間歇,不用彌陀接引,淨土決定可以往生。凡是我的同修,千萬不要有始無終,看待三年如一日、如一剎那就可以啊。

第二發專求出離的心。須知這三年的功夫,不只是不求世間福報,也並不求功德智慧,辯才悟解,與那生生世世做僧人興顯佛法等願。只願命終能往生極樂國,脫離生死的苦,這個願只須要時時刻刻現前。如昔日有人被石磨覆蓋在千尺枯井中,學了野狐訣,注視磨孔,一心想出來。注視了很久,孔沒有變大,身體沒有變小,就自然飛出念佛也是這樣,專念那佛,一心求生,念到真切,佛其實沒有來,我其實沒有去,就自然能往生。有這一願,就見佛聞法,斷惑證果,不用藉助方便,自然心開意解。百千的三昧,隨念頭就現前,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的大願,同時具足。可貴的是真信力行,始終專一,才有成就啊。

第三發和順守約的心。堂中既然人數不多,早晚共住,稱為同行善知識。各自應當防身護口,謙恭和順,互相鼓勵,互為榜樣。在這三年內,例如閉關禁足,應當以山門為界,不能出外行走。即使親友病亡的大事,也不能破例出去,開啟他人效仿自作主張的先例。每天的功課,不能懈怠廢缺。除了病患以外,不能飲食,但不管坐臥,也必須默默念佛,因為在病患中,尤其應當急切啊。功課外有多餘時間,必須檢點自己,不要放縱身心空過。不得閒談雜話、放逸戲笑,耽誤自己妨礙別人。更不能閱覽佛典以外的書,吟詠詩偈,不但是浪費光陰,也是辜負了施主。

本堂輪流一人作監直,五天一換,掛牌交代。有不守約、不如法的,監直師就應當勸諫。一諫就聽的是好的。若是三諫不聽的,讓大家商議處罰。若是監直師徇情隱瞞,不諫不舉的,根據事情考慮處罰。若是各位師長自嚴自重,各自精進不放逸,使規約變得無用,就更好啊。努力努力!

起精進七期示眾

七天持名念佛,貴在一心不亂,沒有間斷沒有夾雜,不是一定要快念、多念為優勝啊。只要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猶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也不昏沉。這樣的持名,可算是事相上能一心精進的了。

若是真正的修道人,就能直接體會到萬法如一,沒有二個相。所謂眾生與佛不二,自己與他人不二,因與果不二,依報與正報不二,淨與穢不二,苦與樂不二,欣喜與厭離不二,取與舍不二,菩提與煩惱不二,生死與涅盤不二。這些對立的二法,都是同一相,一樣的清淨,不用勉強安排,只要自己如實體會。體會到極處,與自己的本心忽然契合,才知道穿衣吃飯,總是三昧,嬉笑怒罵,無非都是佛事。一心亂心,終究成為戲論,一天到晚,想找到毫髮的差異也是不可得的。雖然至心稱念,也同隨口亂罵一樣;雖然精進修持,也是夢中的苦行。這樣的了悟通達,才是真正學道人一心精進的持名啊。

前一心不亂似乎難其實容易,後一心不亂似乎容易其實難。但是能夠前一心不亂的,往生是必定了,並且能夠後一心不亂的,上品可以達到。然而這兩種一心不亂,都是博地凡夫邊上的事,凡是有心的,都可以修學。同堂的信眾,切不要抬高了聖境,自己甘心處在下劣,各自須要勤奮鞭策身心,近的就在七天內,遠的就是一生中,常作這樣的信願,常修這樣的心行。縱然不能證到,因地也是很強,蓮華的品級,必定不在中下了。

倘若在七天之後,置若罔聞,熟處(世法)畢竟不生疏,生處(佛法)依然難熟悉,無明的業力習氣,牽纏糾結。僅僅是想做七天的功夫,而這七天又沒有到一心不亂的田地,正所謂“少善根福德因緣”,怎么能夠有希望往生那極樂國? 致使佛的金口誠言,反被疑為狂妄,是誰的過錯呢?同七的淨眾,願各自審察並誡勉吧。

【編按:要往生淨土,需要有一心不亂的功夫,修行人即使七天閉關念佛,由於被無明、業力、習氣所障礙,也未必能做到一心不亂。】

答顧兆禎居士

先前有簡訊寄給您,想來已經看過。剛接到來信,卻有“塵業情緣,總難銷除,什麼時候能成就妙觀”等語言,完全可以知道您的求道心切。但依我的見解,就是這厭惡塵業情緣、欣喜妙觀,正好犯了學道的內在障礙。而且逃避喧鬧求安靜處,世上沒有那地方。塵業情緣果然可以斷絕嗎?要知道萬法本來是閒靜的,只是人自己的喧鬧。好啊! 蕅益大師的話:“雖然說六根幻妄馳聘,六情(喜怒哀樂好惡)紛紛亂動。仔細推究,塵既不擔當那過,根又哪裡稱得上是錯? 根既稱不上是錯,情又怎么能擔當那罪? 分析這三項,既沒有真正的主人,縱然使它們共合,哪裡有實法? 而我們在這虛妄法中,沉迷自我他人,舍這個取那個,猶如捏眼睛,看見亂花飛出,更還要分別花的樣子哪個美那個醜,不也太荒謬了嗎? 只是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那就智眼分明,哪裡有塵業情緣可厭呢?”但是要念佛求生淨土,正不妨熾熱燃起欣喜厭噁心。這欣喜厭噁心,執著它就成了惑病,放下就是方便,也在於各人的領會罷了。

所謂的“妙觀”,《觀經》不是說了嗎:“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是這幾句話,便是念佛三昧的秘要,一切的觀門,沒有不是從這裡流出。因為知道“作”而不知道“是”,就落在權位小乘。知道“是”而不知道“作”,必定落在邪魔外道。“作”,就是空、假觀。“是”,就是中道觀。全部的“是”就是“作”,全部的“作”就是“是”。“作”、“是”一念,空假中三觀圓融。所以《大集經》的偈語說:“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智覺禪師(永明延壽)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是本覺的理,念就是始覺的智。所以知道正當念佛時,始覺本覺會合,理智暗中相符,“能”“所”都忘了,自他沒有分別。沒有念外的佛,為了念而念沒有佛外的念,能夠念什麼佛。超越情識知見,離四句絕百非。直捷圓頓,沒有超過這個法門的。除了念佛以外,哪裡另有妙觀可成呢?

我曾經認為,藥沒有貴賤,能治好病就是良藥,治本還是治標,應當隨病情的緩急。居士在年邁高齡時,回心向道,縱然是到一百歲,餘下的時光能有多少? 怎么不考慮把功夫用在最穩當最容易的路途上,卻還在探玄問妙,徘徊岐路中觀望嗎? 我前次見面時,不只是不談妙觀,並為你省略去掉了多種日課,僅用六字真言“南無阿彌陀佛”勸勉了。這是海上奇方,能治急病,又能標本兼治,緩急都適合,貴在深信力行。

古人所謂:“但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那么什麼塵業情緣卻不銷除,什麼三昧卻不現前呢? 但是在今天,縱然有百千的法門,無量的妙義,總是放下不用,只把這一味單方相贈。如果不是斬釘截鐵,全力專持,那怎么能救拔自已呢? 若是一定認為持名的功效不如用觀想,那淨土的佛具有的身相微妙,經論開示的觀法深細,對於博地凡夫初心地位的,恐怕不易成辦,終究不如依小經《阿彌陀經》專一持名來得穩當了。

而且持名時,了達事理,一心不亂,就是觀境,不須再另求玄妙。想到老居士十分誠懇,忘了年事已高,殷勤下問,所以敢坦露我的愚直,而沒有顧忌啊,請作參考吧何如?

示丁耕野居士

昔日寂室和尚說:“世人要修淨業,不可以說我現在很忙,等到有空閒再說;我現在貧窮,等到富有了再說;我現在少壯,等到年老時再說。如果命中注定常忙,命中注定貧窮,命中注定夭折,就是跟淨業無緣修習。忽然喪亡,後悔怎么來得及? 何不如趁著身體強健,努力修淨業呢?”說得好啊! 但今天的人不要說信願的少,縱然能深信淨土,但因循守舊虛度時光,錯過一生的,比比皆是啊。

居士天性醇厚嚴謹,先前見我不久,就能警悟到無常,吃長素信奉佛,大概有宿世的因緣在啊。但居士家沒有恆定產業,每年靠教書獲得收入。那么家裡沒有產業,不富有就可知了; 有教書的事做,不空閒就可知了; 年紀剛半百,還沒到衰老就可知了。卻一旦辭去教書,退回各門弟子,秉持滿分的優婆塞戒,閉門終年,專心淨業,至於資糧薪水,從沒有考慮過,不是勇猛大丈夫能這樣嗎? 並且因為住房狹隘,一半供經像,就在其中避開喧囂息滅緣影,銳意精修,就如大屋的寬敞舒適一樣,泰然自足,唯獨擔心他不能長久如此啊。可嘆! 人生在世,又哪有一定不變的呢? 我曾經認為,空閒沒有比不失時機更空閒,富有沒有比常知足更富有,強健沒有比勤精進更強健。現今居士兼有這三者了,那雖然是全天下的閒人、富人、強有力的人,與居士比較,我知道他們是有虛名而無實義了。能夠如此,對於往生淨土又有什麼難的呢?

但更有一句話,願相告誡一下。譬如萬噸的大船,要去哪裡,檣帆不是不高啊,船舵不是不正啊,資糧用具不是不完備啊,去的意志不是不堅決啊,乘風破浪,有瞬息千里的勢頭。倘若船頭有一木樁,不肯拔掉,被一條纜繩系住,雖然種種的推拉,那能有用嗎?

今天的淨業人,整天念佛,懺悔發願,而西方淨土還很遙遠,往生卻不能保證,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愛樁沒有拔掉,情纜還很牢固啊。若是能將娑婆世界的恩愛,視同嚼蠟一樣,不管忙閒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不能動搖。有時自己感覺疲憊鬆懈,煩惑習氣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無處逃竄。又如紅爐猛火,使無始劫的情識,銷化沒有殘餘。那么這個人現在雖然處在五濁之鄉,但全身已坐在蓮華國里,又哪裡要等到彌陀伸手,觀音勸告,才確定那往生呢?

有人說:那居士這樣的勇猛精進,哪裡還會牽掛情愛? 不是等於沒病卻給他下藥嗎?

我說:不對。古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又說:“修道的念力若是同情愛的念力一樣,那就成佛多時了。”五通仙人(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的仙人),累劫的精勤修行,還因為欲漏沒有消除,毀了他的功行。所以知道沒有登上聖果以前,少有不被那情愛拖累的。居士果然是塵世的念想輕微,道心勇猛,遇到情愛像逃避火坑一樣,憶佛如戀慈母,清淨齋戒,永誓不變,又何妨沒病的好人,常服良藥? 豈不是起居輕便,更加強健嗎?

總之煩惱無盡,而生死的根本,就是只有貪愛,能淹沒修行人,障礙往生淨土。所以先佛的經典中,處處斥責。只要情愛有一分淡化,那淨業就有一分成熟,對於生死岸頭,這樣就能得解脫啊。居士勉力吧!

示夏子彝居士

《大阿彌陀經》說:“娑婆世界修行一晝夜,勝於極樂世界行善百歲。”因為在這娑婆本土很難進修,那淨土容易功成啊。依此類推,那在風塵世路中修行一天,勝過在深山淨寺中修行百千日,沒有疑問了。所以仙境可以遨遊啊,紅塵可以進入啊,所謂淨土的願望不可忘啊,淨土的修行不可缺啊。可嘆! 風塵又怎么能染污人? 但恐怕是人自己染風塵罷了。

居士善根深厚,信力專誠,早已知道選官做不如選佛做,這樣做是不得已啊。但選佛場開啟,處處可入,無論深山淨寺,世路風塵,都須要“信”作為指南車,“願”作為前導。如果方向不偏離,雖然整天在途中,與家舍有什麼不同?長安、本地,不隔一粒灰塵的距離。隨它酷暑嚴寒,經州歷縣,操紙捉筆,執轡揚鞭。處處是道場,時時是佛事。淨願淨行,常能現前。自然達到極樂世界,面見無量壽聖,登上九品蓮花,進升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果位的極致,等到十方諸佛息化,然後分身替補佛位,發號施令,統理九法界人天,調教七方便位的弟子(聲聞的七種修行階位)。這樣的選官、選佛,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深山淨寺修行容易,風塵世路修行難。我願居士做那難的,那么在以後的日子,必有大得力的時候。應當想到時光飛駛,衰老越來越近,長途徘徊,不要虛度好時節。在固定功課外的空閒,但只是加持佛號。若是《楞嚴咒》、《大悲咒》等,在修行的客路上都不必了啊。

附中峰禪師《勸念阿彌陀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三世諸佛證此心佛,

六道眾生本來是佛,只因迷妄不肯信佛。

智者覺悟見性成佛,釋迦世尊開示念佛,

彌陀有願接引念佛,觀音菩薩頭頂戴佛,

勢至菩薩攝受念佛,清淨海眾皆因念佛,

六方諸佛總贊念佛,祖師起教勸人念佛。

捷徑法門唯有念佛,一代宗師個個念佛,

古今名賢人人念佛,我今有緣得遇念佛。

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口常念佛心常敬佛,

眼常觀佛耳常聽佛,身常禮佛鼻常數佛。

香花燈燭常供養佛,行住坐臥不離念佛,

苦樂逆順不忘念佛,著衣吃飯無不是佛。

在在處處悉皆有佛,動也是佛靜也是佛,

忙也是佛閒也是佛,橫也是佛豎也是佛,

好也是佛惡也是佛,生也是佛死也是佛。

念念是佛心心是佛,無常到來正好念佛,

撒手便行歸家見佛,一道圓光即性空佛。

了此一念是名為佛,常住不滅無量壽佛,

法報化身同一體佛,千佛萬佛皆同一佛。

普勸有緣一心念佛,佛不念佛失卻本佛,

貪瞋嫉妒自喪其佛,酒色財氣污天真佛。

人我是非六賊劫佛,一息不來何處求佛,

地獄三途永不聞佛,萬劫千生悔不念佛。

丁寧相勸念自己佛,急急回光休別覓佛,

念念不昧誰不是佛,願一切人自歸依佛。

回向西方發願念佛,臨命終時親睹化佛,

九品蓮台禮彌陀佛,得無礙眼見十方佛。

(錄自《天目明本禪師雜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