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志居士:蕭平實否定「離念靈知」,狂慢程度,匪夷所思!

 

【編按:

已故大陸著名修行人徐恒志居士,是蕭平實曾經大力破斥的諸方大德之一。蕭平實座下的資深親教師張正圜,就曾經針對徐老先生撰寫《護法與毀法:覆上平居士與徐恒志網站毀法二文》一書。近日有師兄在網站上看到徐恒志居士在2001年前後針對蕭平實所寫的兩封信函,希望我與讀者分享。

作爲一個曾經在佛教正覺同修會學法多年的人,徐恒志居士的名字我聽過,但是相信很多同修與我一樣,沒有仔細閲讀過《護法與毀法:覆上平居士與徐恒志網站毀法二文》這本書,也不知道徐居士當日評論蕭平實的具體論點和舉證。我相信大部分正覺學員不但沒有仔細讀過這本書,連徐居士是誰都未必瞭解。根據網絡資料顯示,已故徐恒志居士是大陸佛教界一位著名學佛人,曾經在上海佛教居士林廈門閩南佛學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以及美國,作佛教專題演講,也曾擔任上海市佛教協會第八屆諮議委員、弘一大師研究會顧問、寧波佛教居士林名譽林長等

最近閲讀徐居士在2000年前後所寫的這兩封信函,才知道如同蕭平實點名破斥的許多法師大德,徐居士是一位通教理兼有實修經驗的修行人,他對蕭平實的評論和質疑非常到位。下文徐恒志居士這兩封信件,顯示蕭平實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被教界人士戳破他將「離念靈知 = 意識境界」。徐居士的第一封信,對蕭平實的評斷還非常保守,這是由於在2000年前後,蕭平實的書籍在大陸流通的數量很少,他的修證不易判斷。但後續蕭平實與其弟子在反駁他人質疑的時候,暴露了一個致命的低級錯誤:就是徐居士在第二封信函中指出的「將『離念靈知』 = 意識境界」!

爲什麽說「將『離念靈知』 = 意識境界」是「致命的低級錯誤」?

因爲將「離念靈知 = 意識境界」説明蕭平實與其弟子從未開悟、也不知開悟為何物!

「離念靈知」是歷代祖師的所證,這個表述出自《大乘起信論》——「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故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等句。「離念靈知」這四個字CBETA裏面可以輕易搜尋到,祖師對之的闡述這個網站寫過很多篇文章舉證説明。

更具體一點說,蕭平實與其弟子將「離念靈知 = 意識境界」證明他們:

1. 佛法知識極度貧乏,祖師著作讀得太少——祖師的語錄裏面一再用「離念靈知」形容宗門證悟境界,這個網站寫過好幾篇文章討論這個話題,也援引過許多禪師論述「離念靈知」的文字,徐恒志居士在下文信函中也提到這個事實,舉出禪宗祖師語錄裏面「離念靈知」的其他同義表述,譬如蓮池大師的「靈明洞徹」;

2. 不懂如來藏經論也不懂禪宗——「離念靈知」出自《大乘起信論》,《起信論》是如來藏系的經論,如來藏系經論就是中國禪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的教理所依,一個將「離念靈知 = 意識境界」的人肯定不懂如來藏經論也不懂禪宗。修行要「如理作意」,「理」都搞錯了,怎麽參究呢?參究出來的是智慧還是邪見呢?

3. 所證非真——蕭平實的「參究」,是「參究」他發明、設定的「第八識如來藏持身」,他的「明心」就是「用意識幻想第八識持身」,這種「開悟」,一個妄念也不離,跟祖師所證的「離念靈知」當然是牛頭不對馬嘴!所以他無法理解也無法承認祖師所悟!

換句話說,「離念靈知」這幾個字直接讓蕭平實的「野狐尾巴」全體原形,全盤否定他的「七住位明心開悟」,暴露他高談禪宗和净土,寫了一本《禪净圓融》,結果連禪宗祖師所證的「離念靈知」都不知道是什麽!!!

蕭平實當然非常清楚這其中的厲害關鍵,這個低級錯誤他打死也不會承認,如果老實承認,他的「販賣假開悟」和「賣書賺錢」事業豈不是要關門結業?!!

不能否定自己,當然就要否定「離念靈知」,以及所有證悟「離念靈知」的禪宗祖師!

於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的法主蕭平實與其弟子,就啓動了他們的「文字反擊戰」,寫一本又一本書一篇又一篇文章,全力炮轟「離念靈知」、將「離念靈知」汙名為「意識境界」!正覺同修會污名「離念靈知」的手段策略,也是他在過去二十多年,誣謗所有質疑聲音的手段策略,目的就是用海量文章重複洗腦,愚弄學員,杜絕學員自己閲讀求證的意願,緊緊抱著「只有蕭導師絕對正確,反對者愚蠢無知,我們相信平實導師才是有智慧有善根有福報」的信條!

===============

徐恒志居士就蕭平實的著作之答覆    2007-07-11 17:50:34

http://www.bu-ddha.tw/disc_detail.php?TitleID=159

2001-4-25      轉載自 心灯精舍

某佛教雜誌編者按:最幾年來,臺灣蕭平實先生的著作在大陸漸漸傳開,甚至有些佛教團體開始籌資印行他的著作。他的著作中有許多令人疑惑的地方,而初學者又往往莫衷一是。出於對法的尊重,年初,劉東亮居士特將自己得到的一套蕭平實先生的著作,寄給徐老恒志先生,請他作判斷。此信即是徐老的答復。

1. 就蕭平實之著作答劉東亮居士書

東亮仁者慧席:

手書敬悉,敬覆如下:

一、承寄之書,我因事忙、年老眼花,未及都看。大致翻閱了一下,覺得蕭平實居士是一位行解並進的人,對宗下、淨土、法相都有深入研究。不過整篇書中,充滿著目空一切的滋味。凡祖師、大德、仁波且、宗喀巴、智者大師(判教)等高人都在評點批判之列。儘管不迷信權威,但謙虛沖淡乃人品之美德,所謂「滿招損,謙受益」。特別對月溪法師指斥有加,不是共同探討、互補互益。令人讀後頗為反感。

【編按:蕭平實在2000前前後,在大陸流通的書籍不多,尚未斗膽公然自稱「玄奘大師再世」、「三地菩薩」、「全球法主」、「唯一正法」……,所以當時的許多修行人,如徐恆志和現代禪的李元松先生,出於修行人的修養,對他的評價都有所保留,雖然看得出他目空一切,也沒有直接否定他的修證。】

二、蕭居士所說明心與見性是兩個階段,明心是明悟自心無所有、不可得,屬於破參開悟階段;而悟後起修,逐步眼見佛性,也即在六塵境界中,曆緣鍛煉,屬於破重關階段。雖界線明確,前進有路,但真正悟證之人定能明確心性不二(出自《華嚴》)。明悟自心無所有、不可得,於不可得處,頓見本性,《楞嚴》所謂「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且體用、空有本來二而不二,真悟心人必不強分為二。

【編按:宗門的「明心見性」,所指是一,不是兩個層級的證量,2002年時蕭平實在大陸地區流通的書籍還不多,如果徐恆志知道蕭平實所謂的「見性」是他的肉眼看到了一堆東西,就更加可以直下判斷此人絕非「真悟」。】

三、據有人告訴我(書中尚未見到),蕭居士對元音老人所說的「了了靈知」,也批評為是意識作用。如此便將老人所說一舉推翻。按:是靈知還是意識,關鍵在是否有分別。故彌勒菩薩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而是否有分別,關鍵又在粘與不粘。粘著便是分別,不粘便是無分別——妙用。元音老人《修證心要》上說:我人於不思善、不思惡——前念已滅、後念未起時,雖空寂無念,而非如木石。……既無有亂,亦無有定,隨緣應用,毫無粘滯,即明心見性。又蕭居士評為「常見外道」,因有靈知了了故。有斷、常二見,當然不是佛法。而據元老所說【按:元音老人】,「空寂無念」,即非「常見」;又說「非如木石」,即非「斷見」;遠離二邊,也不立中道。謂是常見外道,實未深究。本來禪無可說,開口就錯,所以言語文字本非究竟,一有言詮,即乖法體;但真悟性人,也不妨借言語文字橫說豎說,萬變不離其宗。今執言廢旨,實欠睿智。

【編按:

1. 元音老人所説的「了了靈知」就是歷代祖師所證的「離念靈知」。「離念靈知」這個表述來自《大乘起信論》「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等句。在中國佛教歷代祖師的文字裏面,常用「離念靈知」形容證悟的智慧境界。蕭平實否定「離念靈知」,一是因爲讀書太少、教理不通,不知《起信論》中「離念」所指的是什麽,二是他所謂的「證悟」是「意識幻想第八識持身」,這個幻想當然沒有離開任何分別、任何妄念,反而多了許多凡夫都沒有的妄念和分別。

2.徐居士說蕭平實「執言廢旨、實欠睿智」。蕭平實根本不懂宗門要旨、佛法大義,所以才在語言概念層面緊緊抓著一個「有實體的、持身的、一因生萬法的第八識如來藏」不放,將佛説的無我如來藏變成他的神我第一因。蕭平實從來不知道勝義諦超越語言文字,即徐居士説的「本來禪無可說,開口就錯,所以語言文字本非究竟,一有言詮,即乖法體」,他的勝義諦只能是也必須是他想象設定的「有實體的、持身的、一因生萬法的第八識如來藏」。】

四、蕭居士之《無相念佛》一書,在所寄書中,未曾見到,故愚未讀。一句彌陀,本是無相無不相之實相。若究其本,與參話頭本非兩回事,只是下手方法不同。蕭居士傾心極樂,書中評述九品往生情況,極有功德;至於相宗各書,弘法利生者勢在必讀,否則開口就錯,誤導眾生。但當先以心地法門開路——明心見性,實為學佛之要領。法相宗,《華嚴》判為大乘「始教」,與圓教、頓教自有不同,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編按:1.蕭平實其實從未「傾心極樂世界」,他表面上談論净土,著有《禪净圓融》一書,實則不理解亦不是真心推崇净土,而是想藉由談論净土,吸引學佛人去學習他所謂的比持名念佛更高級、更有效的「無相念佛法門」、追求他所謂的更快速成佛的「明心見性」。蕭平實所說的净土法門,與中國佛教歷代禪净兩宗祖師大唱反調,貶低持名念佛為無法都攝六根、净念相繼、無法證入實相的低級念佛法門。2.徐老先生所説的「相宗」,即法相宗,也就是純粹唯識系經論。唯識經論的法相界定嚴謹清晰,蕭平實的最大敗筆之一,就是不懂唯識卻又偏愛賣弄唯識,結果當然就是徐居士説的開口就錯,搞出一堆低級錯誤,鬧出一堆佛法笑話,暴露他的無知無證。】

五、蕭居士說,真心離見聞覺知(妄心)。此說似不全面,也可說「真心不離見聞覺知」,是不即不離。故祖師說:見色聞聲不用聾。《楞嚴》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六祖大師也說:「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因見性明道後,雖無虛妄的六塵境界,但不無真知妙用,所謂從根本智起差別智也。

 【編按:蕭平實「所悟」的「第八識如來藏真心」獨立於、相對於其他虛妄生滅現象的存在,而禪宗祖師所證悟的「真心」,有兩個部分,一者是根本智的「離見聞覺知」的境界,二者是後得智(差別智)的不離見聞覺知境界,所以蕭平實說「真心離見聞覺知」頂多只是形容到根本智的境界,因此被徐居士評爲並不全面完整。在後得智(差別智)的境界,一切都是真心的顯現、一切都是如來藏性,即是《心經》所説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見聞覺知」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當體就是實相!

天台宗四明知禮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1:「心性遍周,無法不造、無法不具。若一毫法從心外生,則不名為大乘觀也。行者應知,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託彼依正觀於心性,心性易發。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CBETA 2023.Q1, T37, no. 1751, p. 195b9-15)

這裏必須指出,蕭平實嘴上說「真心離見聞覺知」,實際上,他的「所悟」的「真心」根本沒有「離見聞覺知」。他的弟子寫在《我的菩提路》系列(正智出版社出版)的「見道報告」就是鐵證,他們一直身心俱在、一直都有見聞覺知,腦子裏一直都在幻想推導著第八識怎麽與七轉識和合運作那個非常實在的身體。他們所謂的「真心離見聞覺知」只是一種文字游戲,形容的不是智慧,是他們天馬行空的幻想——用意識幻想出一個「持身第八識」,再幻想這個「持身第八識」不了別六塵境界,就叫做「真心離見聞覺知」。

禪宗祖師證悟「真心離見聞覺知」是什麽境界?《勸修净土》系列裏面分享的祖師傳記有許多敘述,這裏舉憨山大師的悟境做例子: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53:「一日坐橋上。忽然忘身。則音聲寂然。自此眾響皆寂。不復為擾矣。予日食麥麩和野菜。以合米為飲湯送之。初人送米三斗。半載尚有餘。一日粥罷經行。忽立定。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寂。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及覺則朗然。自覓身心。了不可得。即說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虗空。萬象森羅從起滅。自此內外湛然。無復音聲色相為障礙。從前疑會。當下頓消。」(CBETA 2023.Q1, X73, no. 1456, p. 835b16-24 // R127, p. 955b4-12 // Z 2:32, p. 478b4-12)

以上憨山大師以上形容的體證,就是純粹唯識經論的「根本無分別智」「有見分無相分」、「一切境界皆不現前」、「言說。根。境。識。器世間不顯現」的狀態:

《成唯識論》卷7:「起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CBETA, T31, no. 1585, p. 39, a20-21)

《辨法法性論》:「通達所依謂由六相通達無分別智故。由六相通達者謂由所緣故。由離相故。由正加行故。由相故。由勝利故。由徧知故。由四相通達所緣。謂說大乘法。於彼勝解。決定。圓滿資粮故。由四相通達離相。謂由離所治品。能治品。真如。智法相故。如其次第此即顯示永離粗。中。細。長隨轉相。通達正加行亦有四相。謂由有得加行。由無得加行。由有得無得加行。由無得有得加行。通達性相亦有二相。謂住法性故。由善安住無二取離言說之法性故。無顯現故。以二取。言說。根。境。識。器世間不顯現故。(CBETA 2023.Q1, B09, no. 34, p. 138a3-7)

至於蕭居士說,判教時不宜以明心即是證別教初住、圓教初地頗當。作此說者甚謬。因初關破後,進破重關,保任除習,破見思、塵沙、無明三惑,大有事做,並非一明心,即能證阿羅漢、三賢位及大乘十聖位(圓教初地是十聖初位,能現身百界,八相成道)。

【編按:

1. 徐居士說:「至於蕭居士說,判教時不宜以明心即是證別教初住、圓教初地頗當。」作爲一個在正覺學法修行多年的人,我個人從來沒聽過蕭平實或正覺教團裏面的親教師,提及「別教」和「圓教」建立的修行階位有重大差別。徐居士的信函沒有引用原文,所以無從判斷這句話的來源出處。如同蕭平實從來不知道純粹唯識經論和如來藏經論的名相定義絕對相同相通,他也不知道藏、通、別、圓四教之間重大差別。

2. 上文應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大乘佛法的見道位「別教在初地」、「圓教在初住」。智者大師《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5:「正位二義:一人空,別教十解、圓十信得;二法空別教初地、圓教初住得。」(CBETA 2023.Q1, T33, no. 1705, p. 276b15-17)。《華嚴經》是圓教經典,其中的「初住位」等同別教(純粹唯識經論)的「初地」,初住位就能分身百世界、示現八相成道。

3. 禪宗祖師從沒說開悟就一定是哪個階位,淺悟可能只到信位,徹悟可以是見道或以上。蕭平實自稱論師和禪師,卻將「大乘見道」設定在「別教七住位」,又將「見道」與禪宗的「明心見性」混肴為同一件事,是千古以來佛門裏面沒聽聞過的大笑話。】

總的來說,蕭居士是一位有行有解的人,他的書可以作為修證參考,但不能從他的字裏行間求出路。因行起解絕,文字愈繁,去道彌遠,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站穩腳跟,是有智者。至於他的自大狂慢、不夠謙遜之處,應持反對態度。且道在自證,不在多諍。昔聞元音老人在時,有人告訴他蕭的批斥,老人曾一笑置之,不為毀譽所動。此之謂乎!     

覆頌
法樂!
(所寄各書,今後寄還時,是否仍寄北京,望回信時)
愚朽
徐恒志拜書
2001.3.9

 

2. 就蕭平實之著作答劉東亮居士的第二封信

佛教線上按:惠承本站網友翁阿轟代某佛教雜誌轉來徐恒志老居士《徐恒志居士就蕭平實之著作答劉東亮居士書》及上平居士之《護法乎?毀法乎?》,特此登載以饗讀者,一切吉祥!另徐恒老玉照轉自《網海蓮舟》電子雜誌,在此一並致謝! 東亮居士電子郵件:wengehong@sina.com   
  
徐恒志老人就蕭平實之著作答劉東亮居士的第二封信

2002-6-10 河北

最幾年來,臺灣蕭平實先生的著作在大陸漸漸傳開,甚至有些佛教團體開始籌資印行他的著作。他的著作中有許多令人疑惑的地方,而初學者又往往莫衷一是。出於對法的尊重,年初,劉東亮居士特將自己得到的一套蕭平實先生的著作,寄給徐老恒志先生,請他作判斷。徐老的答覆本站曾於2001年4月25日以《徐恒志居士就蕭平實之著作答劉東亮居士書》為標題發表,對學人識別蕭平實的錯謬起到了積極作用,最近劉東亮居士又公開了徐老寄給他關於此問題的第二封信件, 並通過本站提供給大家。以下就是徐老的第二封信:

東亮仁者慧鑒:

《無相念佛》和上平居士之批判文章,均已收到、拜讀。上平居士出於摧邪顯正、救人慧命,為法忘軀地進行抨擊,十分有力,不勝敬仰!下面略敘所感,供 仁者參考,實因太忙,未能評述,至為抱歉。

一,關於無相念佛,蕭先生把「憶佛念佛」作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圭旨,故多次提醒大家不要持佛名號,也不要觀佛形像,要求先拜佛,隨後入於憶想。至於如何離名號、形像而憶想,概念上含糊不清。我覺得全事即理,由口業、身業落謝到意業,使下手有方,否則憶佛易成空話,故《佛說阿彌陀經》以執持名號為方便,使下根人伏惑一心不亂,往生凡聖同居土(李炳南居士說:「‘伏惑’亦能一心不亂」),中上根人往生方便有餘土及實報莊嚴土,使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今不令持名,便失去了下手方便。且「憶」乃是「別境心所」中的「念」心所,仍非無相,必念極「憶」忘,根塵脫落,才入無相念佛而達實相念佛,證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心佛不二,能所雙忘的境界。但實相念佛,已是禪淨不二,修而證者不多,為適應廣大根器,似不如從持名念佛下手為宜。

【編按:

1. 在真有實修過念佛法門的人眼中,蕭平實在《無相念佛》一書裏面所說的理路雖然不是完全一無可取,但是對念佛過程剝離粗相進入細相的過程解説得粗糙含糊,顯示他對念佛時的「所緣境」從未有細膩的觀察;另,他對持名念佛可以直通實相(理一心)的事實完全無知;

2. 蕭平實的「所證」不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心佛不二、能所雙忘」的境界,無論是他的「明心 = 幻想持身的阿賴耶識(心)」還是「見性 = 眼睛看到佛性」都是「有能觀、所觀,有能見、所見」的凡夫境界。

3. 正覺同修會的學員從來沒有通過「無相念佛」修出可觀的定力,在書籍文章中自稱念佛功夫了得,可以「時刻帶著憶佛念」,目的是塑造「我們修行很好」的假象,吸引不虞有詐的初學者去正覺同修會求開悟。等你深入這個團體,你看到的不是一群有能力净念相續的念佛人,而是一群每天忙著搞佛法事業、忙著破斥他人、時刻執著自己要修多少福德才能「明心、見性、榮升親教師」的大俗人。】


三,蕭先生竭力批評古今大德知識,一個根本原因是對離念靈知無所了知,誤認此「知」即是意識,因此一概斥之為「常見外道」,從此一錯再錯,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其狂慢程度,出人意外。其實真心與妄心,如水之與波不一不異,粘著即成意識,脫落即成靈知,且「本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起信論》說由根本無明起「三細六粗」的枝末無明;唯識也以六識為「分別依」,七識為「染淨依」,八識為「根本依」,互相依存,故說「淵深七浪境為風」,波濤、細浪、微流,行相不同,實為一體,故六識、八識,分而不分。至於離念靈知,唯佛能證,等覺以下,無明未盡。此靈知,或曰「靈知不昧」,黃檗禪師名為「精明本體」,蓮池大師名曰「靈明洞徹」,祖師也叫「靈光獨耀」,其實都是假名。蕭先生慢心未息,思惑未斷,竟然目空一切,令人匪夷所思。

【編按:蕭平實大力否定「離念靈知」,是因爲早年他就被學佛人拿出中國佛教祖師語錄中的「離念靈知」質疑他的「開悟」是假貨。蕭平實當然不能老實承認自己沒開悟,未證言證,於是就開始聯同他印證的「明心菩薩」和「親教師團隊」大肆攻擊「離念靈知」,說「離念靈知」只是「意識一念不生的境界」。如果某人舉出某祖師說「證悟境界是離念靈知」,蕭平實就說那位祖師沒開悟,這種言論到底誹謗了多少祖師,誤導了多少學佛人,無法想象。因果可怖,建議學佛人在搞清楚事實之前不要人云亦云,跟隨蕭平實誹謗《起信論》、誹謗證悟祖師。】

又所謂靈知者,靈是體,知是用,非解知、了知、識知,是證後所知。《圓覺經》云「『知』是空花,即無輪轉」、「『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皆指「證知」、「妙用」。凡夫著於見聞覺知,粘縛不放,故成為妄;聖人無住生心,無知無不知,故成妙用。故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識得性,無喜亦無憂。」圭峰禪師說「但以空寂為自心,勿認幻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故妄想分別,離道彌遠。知訥禪師亦說:「妄心對境有知而知,於順逆境起貪心;真心則無知而知,平懷圓照,異於草木;不生憎愛,故異於妄心。」又真心無迷悟、能所、先後二元對待諸法,而能善分別。正如《維摩詰所說經》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此即印光大師所說:「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

三,蕭認為「見性」、聞性」等乃因緣所生法,因此把它們作妄心解,實際上是非因緣、非自然的不生不滅法。《楞嚴經》言之甚詳。祖師門下杜絕名言,應機施教,或曰妙心,虛靈寂照故;或曰無盡燈;照彼迷情故;或曰吹毛劍,截斷根塵故。總之,妙體虛寂,絕諸戲論,但若昧諸名,則觸處成礙,欲益反損。

四,蕭謂修心必須從第八識下手,其實並非一概。禪宗離心意識參,掀翻八識窠臼,固有可能;而大乘止觀等,皆是從第六意識的慧心所依止淨心修止觀,從流溯源,逐步深入轉為妙觀察智,六七識若轉,五八識則隨之而轉,六祖所謂「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編按:祖師教弟子「掀翻八識窠臼」,蕭平實反而認定阿賴耶識的持身功能就是「明心見道」,這個天大的誤會,就是祖師説的「落入八識窠臼」,他的這個誤會連「解悟」的邊兒沒蹭到,是缺乏基礎佛法正見同時我執深重造成的大邪見。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2:「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證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將去。逼拶到水窮山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此之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其餘漸修。所證者淺。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於此一關最要透過。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境驗心。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CBETA 2023.Q1, X73, no. 1456, p. 469b8-c3 // R127, pp. 224b16-225a17 // Z 2:32, pp. 112d16-113a17)

太虛大師《第十九編 文叢》:「達磨東來,缽衣有自,善財南訪,煙水無窮,和尚既奉賢楷禪師為本師,又以笠雲圃學行超妙,亦事以師禮。自是遍參江,浙名宿,道譽日隆;然生死心切,常以禪那般若為業,往往入深山坐盤石上,冥然入定,深證一心,以期八識窠臼根本掀翻,一生成無上正等正覺。卒以龍天推出,為法為人。晚年亦兼修淨業,回向安養云。」(CBETA 2023.Q1, TX29, no. 19, p. 127a2-5)】


管見如此,未必盡當,書奉參考。餘不一一。
 

請諒察。順頌
德健!

愚朽
徐恒志合十
2001.4.5.清明

========

 

附錄:

中國佛教祖師關於「離念靈知」的文字:

《肇論略註》卷3:「無知者有二義。一離妄。謂本無惑取之知。二顯真。有三義。一本覺離念。靈知獨照。知即無知。」(CBETA 2023.Q1, X54, no. 873, p. 341c11-13 // R96, p. 600a16-18 // Z 2:1, p. 300c16-18)

《徹悟禪師語錄》卷1:「慮心通於八識。以八種識皆能緣慮自分境故。此則是妄集起心。唯約第八。以能集諸法種子。能起諸法現行故。此則真妄和合。堅實心者。即堅固真實之性。乃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今言唯心者。乃堅實純真之心也。名異體同者。如諸經中所說真如。佛性。實相。法界等。種種極則之名。皆此堅實純真心也。」(CBETA 2023.Q1, X62, no. 1182, p. 338b11-17 // R109, pp. 763b17-764a05 // Z 2:14, p. 382b17-5)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2:「「初觀空生死」者,別人初心信,今知覺本是常住中道佛性,從教道故,名為但中,唯善唯淨不具染惡。雖無染惡,其性靈知,強覺忽生境界斯現,分別境相執著我人,不昧之知、邪思邪見,現前染惡既非性具,皆是隨緣變造而有。」(CBETA 2023.Q1, T37, no. 1751, p. 206a10-15)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16:「泉云。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於中彊是非耶。趙州於言下千了百當。南泉道。道不屬知。不屬不知。圭峯謂之靈知。荷澤謂之知之一字眾妙之門……」(CBETA 2023.Q1, T47, no. 1998A, p. 879b4-14)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10:「古人道。不起纖毫修學心。無相光中常自在。但識常寂滅底。莫認聲色。但識靈知。莫認妄想……」(CBETA 2023.Q1, T48, no. 2003, p. 222c19-21)

《禪宗永嘉集》:「妙性天然。如火得空。火則自滅。空喻妙性之非相。火比妄念之不生。其辭曰。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歷歷。無記昏昧昭昭。」(CBETA 2023.Q1, T48, no. 2013, p. 389b26-29)

《宗鏡錄》卷1:「智慧了之則顯。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斯即一切眾生自心之體。靈知不昧。寂照無遺。」(CBETA 2023.Q1, T48, no. 2016, p. 417c10-12)

《宗鏡錄》卷3:「見性非眼。既不屬眼。又何假明暗根塵所發。則不明之明。無見之見。自然寂照靈知。何曾間斷。且世間明暗虛幻出沒之相。又焉能覆蓋乎。」(CBETA 2023.Q1, T48, no. 2016, p. 432b25-28)

《宗鏡錄》卷34:「二云。諸法如夢。諸聖同說。妄念本寂。塵境本空。本空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CBETA 2023.Q1, T48, no. 2016, p. 614b14-17)

永明延壽《三時繫念儀範》:「記得教中道。惟心。佛亦爾。惟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謂惟心者。心有多種。有肉團心。今見在五臟中。乃父母血氣所生者是。有緣慮心。即今與善惡順逆。種種境界上。起念分別者是。有靈知心。乃是混千差而不亂。歷三際而不遷。炳然自照。卓爾獨存。在聖不增。處凡不減。所以云。處生死流。類驪珠獨熠于滄海。居涅槃厈。若桂輪孤朗於碧天。絕形像之可窺。豈色空而能辨。聖人悟之。假名為心。此心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徧含萬法。不立一塵。(CBETA 2023.Q1, X74, no. 1465, p. 66a8-16 // R128, p. 130b8-16 // Z 2B:1, p. 65d8-16)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2:「(示庸菴)教觀譬膏火,終始相需。故離教觀心者闇,迷心逐教者浮。浮則茫無歸著,闇則愈趨愈訛。此末世禪教,所以名盛而實衰也。須知一切了義大乘,諸祖公案,皆我現前一念註腳。說來說去,總不離我一心。我今此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若不能當下反觀,則靈知靈覺之性,恆被一切法所區局。縱慧成四辯,定入四空,依舊迷己為物,認物為己……」(CBETA 2023.Q1, J36, no. B348, p. 280b15-28)

《心賦注》卷1:「……又云。乃曰一切知者。此知即是真知。為一切眾生自心之體。真性靈知。湛然恒照。亦云無念之知。若有念而知。凡夫境界。故云知覺乃眾生。若無念無知。二乘境界。若無念而知。諸佛境界。」(CBETA 2023.Q1, X63, no. 1231, p. 83b11-21 // R111, pp. 3b14-4a06 // Z 2:16, p. 2b14-6)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