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法義辨正:蕭導師錯解如來藏第八識、真如 (上篇)

01 簡介

有網友閱讀了太虛大師的《阿陀那識論》,其中一段提到如來藏與第八識的關係:

如來藏,在經論中與第八識相關,其義甚廣,今略出其意。藏即覆藏,雜染無明能覆藏一切有情本具之如來智慧德相清淨法身,如來清淨法身為所覆藏,雜染無明為能覆藏,能所合名,稱如來藏。雖可通一切位,但此名之立意,在專指雜染覆藏中之清淨法身功德如來藏,不通雜染法,恰與阿賴耶相對,阿賴耶偏目雜染法,如來藏偏目清淨法,故義太狹;然此名又失之太寬,以亦攝無為真如,並前七識一切清淨法,總名為如來藏故。

網友於是提出以下對阿賴耶識、如來藏、真如的幾個問題:

以比喻來說,阿賴耶識是透明玻璃杯,裡面裝著髒髒的種子(執藏);還是阿賴耶識是裡面髒髒不斷生滅的種子,而不生滅的真如是玻璃杯?(生滅、恆轉)還是阿賴耶識是玻璃杯,而玻璃杯也不斷生滅?(執藏+生滅+恆轉?)

以上這一段,依我理解,如來藏是指清淨的種子和杯子(真如),所以如來藏既有生滅(種子)也無生滅(真如杯子)嗎?

那楞嚴經中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是指如來藏中的真如嗎?(因為「清淨的有為法」有生滅,而真如是無為法,沒有生滅)還是指如來藏整體?而如來藏的妙真如性是真如和萬法的體性,所以不是平實導師所說的無眼能見的佛性作用?

太虛大師上面的那一段論述,指的是在《楞伽經》、《起信論》、《密嚴經》裏面對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論述。這幾部經與《成唯識論》不屬於一個體系,《成論》裏面完全沒有如來藏這一名詞與概念。兩個體系的理論架構完全不一樣,不可以混爲一談。

上面讀者提出的問題,反應正覺同修會對業餘學人造成的最嚴重佛法錯誤認知:混肴阿賴耶識、如來藏、真如在不同佛法體系以及不同經論裏面的界定和關係。

要厘清這個問題,首先要糾正正覺同修會的幾個「根本觀念錯誤」:

  • 混雜不同大乘經論的理論體系
  • 將不同體系對阿賴耶識、如來藏、真如三個名詞的定義錯解然後混爲一談
  • 將阿賴耶識切割為兩個部分:無爲的本體(第八識心體)加上有爲的種子(所以容器與容物的比喻不適用)
  • 正覺將阿賴耶識這樣切割是因爲 1. 錯誤理解唯識中「有體、無體」的定義,2. 讀《楞伽經》、《起信論》裏面所説的「生滅與不生滅和合」,3. 體系混淆不清,用不同體系互相引證

學習的佛法,如同學習一門語言或技能,需要扎實的基本功,跳過基本功或是功法錯誤,結果就像學外語而不知道什麽叫字母、單詞、主語謂語,瞎猜亂讀,誤將馮京做馬涼。

佛法比一般技術性學科更專精艱澀,基本功扎實正確只是其一。

任何一部佛經都不是一本可以從歷史脈絡中抽離的單獨個體。若對佛法教理、名詞、體系的源流歷史變遷沒有絲毫概念,拿著漢語經論臆想文意,結果可能不是一知半解,而是攪和成一團顛倒錯亂的概念。

 

02. 爲什麽說佛經有不同的理論體系?

佛法的修行核心是破執。二乘的修行破我執,證「人無我」、「生空真如」;大乘的修行破我執加法執,所證稱爲「空性」、「法無我」、或「法空真如」(「法無我」、或「法空真如」可涵蓋「人無我」、或「生空真如」)。

消除的執著和證悟的境界相同,但是不同經論採用不同的名詞、理論、邏輯系統來解釋消除我執、法執,修行成佛的原理和步驟。

比如般若中觀系,雖然抽象但是修證理論簡單;唯識系爲了對有情、世間的現象以及緣起做出完善的解釋,名相繁多理論嚴密,需要具備大量基礎知識才能正確理解。

不同的經論體系不但採用不同的名詞,對同一個佛法名詞(比如如來藏、阿賴耶識、真如)的定義并不一樣。甚至即使同一個體系的經論,界定名詞時也未必完全相同,可能出現廣狹義之分。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無視經論的理論架構、梵文原意、語境、定義差異,同時混肴不同體系的名詞和理論,六經注我,粗暴解讀經論,結果就是對每一個大乘體系的解讀都有嚴重錯誤。

 

03. 大乘佛法有哪幾個主要體系?

大乘佛法有幾個不同的體系:

  1. 般若中觀系:以《心經》、《金剛經》、《大般若經》、《中論》、《百論》等為代表,不討論第七識與阿賴耶識。
  2. 唯識體系:以《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為代表,建立阿賴耶識為一切現象的「所依」,而阿賴耶識在唯識屬於有爲法(依他起性)。由於這個體系中沒有「如來藏」這個概念,可以被稱爲「純粹唯識學」,與《楞伽經》等做區別。
  3. 純粹如來藏系的經論:以《大方等如來藏經》、《勝鬘經》、《涅槃經》等為代表,不涉及阿賴耶識。
  4. 心性如來藏系:結合如來藏與唯識兩個體系,以《楞伽經》、《密嚴經》為代表,《起信論》、《楞嚴經》也可歸入此系統。

以上四大體系,正覺用如來藏的概念詮釋般若中觀體系的「空、空性」概念,强調有「如來藏」實有,是對中觀經論的徹頭徹尾的扭曲。其他三個體系,理論最嚴密而且沒有悖論的,是純粹唯識體系,這也是此體系和其中國論師代表玄奘菩薩,被後世尊崇的主因。純粹唯識體系的經論裏面沒有如來藏這個概念,因爲會造成邏輯上的悖論。玄奘一脈的唯識祖師,不採用「如來藏」。

要理解正覺的法義錯亂,首先必須理解上述不同體系本身的理論架構和名詞界定,然後理解它們之間的差異。由於純粹唯識體系邏輯最嚴密完備,先理清純粹唯識體系,的角度分析《楞伽經》、《起信論》等「心性如來藏」系的經論,才不會產生混肴。

 

04 體系一:純粹唯識系

代表作品:以集大成的《成唯識論》為代表

《成唯識論》以五位百法(依無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世親《百法明門論》)來分類一切法,此論對於法相(現象)界定的細緻度與精確度,以及法義的邏輯性的嚴謹度,堪稱是佛教義學的頂峰。

《成論》對流轉、還滅的原理、修證的方法、果證的內涵、以及有關的法相分類——有為與無為、有漏與無漏(雜染與清淨)、有記(善、惡)性與(無覆、有覆)無記性、三性(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二諦(勝義諦與世俗諦,安立諦與非安立諦)、二無我(人無我與法無我)、二空(生空與法空)、二執(分別我、法執與俱生我、法執)、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五法(相、名、分別、正智、真如)等——界定非常清楚。

純粹唯識系的法義架構中,與第八識、真如相關的要點如下:

第八識是一切法「所依」:(廣義的阿賴耶識)是一切法(包括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的所依,[1]含藏一切有為法(八識心法、心所法、色法)的種子,故稱種子識藏識(藏識是阿賴耶識的義譯,與如來藏無關)。

download (4).png

第八識是因緣所生的有為法,不是正覺所説能生萬法而且可以在涅槃獨存的「第一因」。

第八識與七轉識互為因果,現行與種子刹那刹那不斷互相現行、回熏。第八識缺因少緣的時候就會斷滅,比如二乘無餘涅槃的時候。《成唯識論述記》:「述曰:無第八體,即阿羅漢無識持種,於金剛心正斷此時,即便應入無餘涅槃。」《成唯識論》:「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

download (1).png

所有八識都是依他起性、剎那生滅有為法。不論是第八識裏面的種子還是種子轉變出來的現行,兩者都屬於生滅的有為法。沒有「一心二門」─心體不生不滅、種子生滅變異─這種説法;《楞伽經》的「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和《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也不是這個意思。

第八識含藏兩類種子——有漏種子與無漏種子

「有漏種」,簡單來説,指與雜染、煩惱、輪迴相應的種子。有漏種子只能出生有漏的現行(染分依他),無漏種子只能出生無漏的現行(淨分依他)。有漏、無漏可以理解為雜染、清净的意思。

第八識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動的「整體」

《成唯識論》卷3: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薰成種故。

《成唯識論》用有漏無漏、有執無執、有為無為……等性質,動態地形容第八識的整體轉變。簡單來説,第八識念念生滅,每一刹那它裏面的種子的内涵都不斷變動,同時與七轉識互為因果。種子(部分)與識的整體,兩者的關係是「不一不異」,如同血液、細胞與整個身體的關係。當種子改變,識的整體也改變。

正覺將第八識死板的劃分為兩個部分:1. 心體(容器),2藏的種子(內涵).這是一種單一、靜態,而且不正確的描述。

第八識是一個整體,在不同的修行階位,由於種子内涵不同,名稱不同。

蕭導師錯解如來藏、第八識、真如 圖三.png

第八識是不是無漏?

未見道(初地)之前的凡夫,無漏種子只是依附在第八識(此時稱阿賴耶識),能作用的皆是有漏種子,所以現行的所有八識,包括阿賴耶識,都被歸類為有漏識,稱為虛妄分別心,三性中屬於染分依他起性(並不是正覺所說:阿賴耶識是圓成實性)。

也就是說,除了佛地的第八識是清净無漏,成佛以前的第八識都不是無漏的。

有漏種子出生的「有漏識」有我執、法執?

不是所有有漏識(或虛妄分別心)都有我、法執(能遍計、起計度分別)。有漏的第八、前五識不會起我、法執,只有有漏的六、七識會起我、法執。

第八識是「無覆無記性」?

因為凡夫的第八識(狹義的阿賴耶識)是以有漏種子為主體在作用,但又不起執、不造業,所以在是否會起執、障覆真理(有覆或無覆)、是否會造業(有記──善、惡或無記)的性質上是屬於「無覆無記性」

在成佛前,第八識是一個每一剎那不斷受熏、内涵不斷變動的果報主體識,所以在成佛前,都可被稱為「異熟識」

簡單的說,成佛前(因地)第八識是一個雜染性、無覆無記性的有漏識。它雖然無執,但不是清淨的(無漏的)。在五法(相、名、分別、正智、真如)中,與其他七識一樣屬於「分別」──虛妄分別心

「虛妄分別」有二個涵義:染分依他與能遍計(計度分別)。

因地第八識雖然沒有計度分別,但它是有漏、雜染業力的總報體(異熟果),屬於染分依他,故仍歸於虛妄分別心。

真如的界定:真如是一切有為法之真實性、法性,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屬圓成實性。

無為法(真如、圓成實性)與有為法(依他起性)是相待而有的;真如即是在依他起性的有為法上所顯示的真理、法性(二無我性、二空),是根本無分別智的所緣境。

從「一切法攝歸識」的唯識理趣來看,依他起性的有為法會顯示出各種色、心諸法的差別相,稱為「唯識相」;真如則是有為法上顯示的真理,是無(差別)相的「唯識性」。

凡夫因無明的關係,在依他起性的有為法上起遍計執,於現象上計度分別有實我、實法而有我、法執(煩惱、所知二障),因此而有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真見道時的根本無分別智是證無相的真如、唯識性、圓成實性(圓成離言法性、離言自性);相見道及修道位時的後得無分別智則可證見依他起的唯識相(或稱依他離言法性、離言自性)。

轉依指什麽?

修行解脫成佛的原理以「轉依」形容。「」是指第八識,轉依即是轉變第八識的內涵,簡單的說即是壓伏乃至斷除有漏種子的功能,增盛無漏種子的勢能讓其現行作用。

凡夫經資糧位、加行位的修行,以有漏的加行無分別智,增盛依附在阿賴耶識內的無漏種子的勢能,直到真見道時,無始來從不現行的無漏種子第一次現行,證真如、圓成實唯識性根本無分別智生起,斷除分別我、法執(分別煩惱、所知障)種子,相見道以後有證依他起唯識相後得無分別智生起。

初地至十地的修道位,有漏與無漏種子交互現行,所以地上菩薩的心識,有時是有漏識(虛妄分別心),有時是無漏識(正智)

成佛時,斷除所有有漏種子,第八識改名為無垢識,攝持的種子是不再變易的清淨、無漏種子,所出生的八識心皆是無漏識,也可稱為四智、一切種智(智強識弱)。

無垢識的體性不同於因地第八識(阿賴耶識、異熟識),它是清淨、無漏的(相對於雜染、有漏的)、(出世)善性(相對於無覆無記性),屬於淨分依他起性(無漏有為法,相對於染分依他起性、有漏有為法)。

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以及成佛後的四智,皆由無漏種子出生,稱為正智,也可稱為無漏識,體性是清淨、無雜染的。有漏種子出生的所有八識心是有漏識,稱為虛妄分別心

《成唯識論》不將心識區分為真(實)心(虛)妄心,而是分為無漏識)與有漏識。在純粹唯識系真實」是用來形容真如,因為真如才是真正的不生不滅、不變易、恆常之法,屬圓成實性

而即使是無垢識、無漏前七識也都是生滅變動的依他起性有為法,而一切有為法,即使是清淨無染、不是虛妄分別心,也是被形容為如夢、如幻的、世俗的,不說為真實心真心、真識的。

流轉與還滅

眾生流轉於三界的核心原理,即是於依他起的現象上,不明其真相(真如、無我性、空性)──無明,因此生起戲論、計度分別虛妄分別遍計執),再因計度分別的我執、法執而生起貪瞋等煩惱(),因煩惱而造,由此而有種種異熟果()。

還滅的原理,即是如實觀察依他起的現象,破除無明、遍計執,生起根本無分別智證見現象上二空所顯現的真相、真理──真如、法無我性、空性、圓成實性,以及後得無分別智證見依他起性現象的離言法性;如此遠離不如理作意的計度分別(虛妄分別),斷除貪、瞋等煩惱而不再造作生死業。修行的具體方法即是於現象上作唯識觀、四尋思觀、我法空觀。

純粹唯識系的經論,刻意避免了如來藏的名相與概念,因為以如來藏為本的立論,其思想論述的方式與純粹唯識系有很大的差異,若讀者讀懂下文的分析,即可明白。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