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隨筆》(59):以「正知而住」為前行重新學法

 

01. 序言

各位同修,最近一段時間很多人私下詢問應該如何重新學法。這一篇隨筆我提供一些資源和建議。

我當初去正覺學法的初衷,就是希望普及佛法這個無價之寶,希望所有人都能因爲學法離苦得樂。正覺同修會最令我難過的是,它把屬於所有人的佛法變成利益交換的「商品」,誘導善良的學人耗費金錢、勞力、時間「供養」正覺,用數量化的「福德」證明自己有資格「得法」。

這一年多來,不但有很多正覺同修與我分享内部資訊,也有很多正覺以外的學人指導我重新學法。這些學法的資源我希望與大家分享。但是從頭開始之前,必須要認清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我最近才看得比較通透,分享一下希望減少大家的糾結和迷惘。

從佛法知見來説,正覺的「佛法」錯解三乘佛法的核心法義,對佛法幾大體系——阿含、中觀、如來藏、唯識——的理論詮釋錯誤。因爲從頭到尾全盤錯亂,所以最有效的是丟棄正覺的錯亂佛法體系,重新學法。【這個問題我在《沒有「密意」的佛法系列簡介裏面解釋過》

佛法理論本身高度專業,如果您學法的目的不是學術研究,而是希望通過實修獲得解脫的功德受用,再進入大乘的止觀,在此階段不必好高鶩遠鑽研唯識道理,更不要花大量時間試圖理清正覺佛法的所有謬誤。

事實上,正覺每日挂在嘴邊的阿賴耶識和意根其實根本不是入地前菩薩可以現觀的内容。佛法不是幻想,是我們現前觀察的内容,正覺同修會炫耀神異、散播蕭導師和「開悟聖人」的轉世神話,根本原因就是因爲「正覺佛法」將個人的妄想和境界當作是事實和現觀。這些妄想和境界不但滋長慢心,而且障礙修行,若不是正覺將之「秘密化」、「神異化」,早就被佛教界破斥得體無完膚。

佛學界裏面很多唯識學者都知道唯識宗古德的一句話:「七年俱舍,三年唯識」【有説八年俱舍】——這句話的意思是世親菩薩著的《俱舍論》是研究唯識的基礎學門,若不花大量時間讀懂《俱舍論》,通達有部、經部的阿毗達磨知識,學人無法透徹理解《成唯識論》,往往落入一知半解之中。

我們在正覺學法,錯誤與正確的佛法概念本來就已經夾雜不清,如果要花時間厘清正覺的每一個錯誤,大部分同修恐怕既無能力亦無時間,因此,我建議各位同修從阿含解脫道的基礎知識從頭學起,大量閲讀,補足知見,同時開始實修。

從實際修行的角度來説,解脫道是菩薩道的基礎,正覺教導的解脫道名詞和理論有嚴重錯誤,比如將五蘊界定局限在身體裏面,肉身是色蘊,眼睛所見的不是色蘊而是色法。正覺對五蘊的界定錯誤之外,對「我見」的定義也有偏差,我們在正覺學法連粗重「我見」在生活中呈現的具體形態都無力分辨,當然無法破除我見。再加上正覺不懂正確觀行破執的次第與方法,將觀行内容變成不能説的秘密,在正覺學法窮盡一生也無法斷我執,更不要説斷法執 (我們在正覺追求開悟和福德表面上是善法,但是其中夾雜了與我見相應的染汙作意)。

爲了幫助大家重新學法,我最近建立了一個QQ群組,由於登記QQ賬號需要認證,台灣同修可能無法登錄,我會把所有學法的資源通過YouTube和Gmail與大家免費分享,詳情見下文。

 

02. 從正覺出來的同修應該如何重新學法?

正覺同修重新學法之前,請建立一些必備的觀念,佛法觀念先擺正修行才會有成:

1. 一邊去毒,一邊重建:正覺的知見錯誤太多,重新學法,請丟掉以前正覺灌輸的各種觀念,客觀理性地從零開始,不要讓過去錯誤知見影響你日後和未來世的修行。

2. 佛法不是妄想、智慧不是境界:佛法是您現觀的內容,第七、八識不是入地之前可以現前觀察的内容,不是您目前修行應該關心的對象,修行切忌落入自己意識心的幻想妄覺之中。真正的智慧沒有境界可言,正覺的「眼見佛性」絕對不是智慧,只是修定過程中通過操縱所緣產生的境界,所以無法破執。

3. 平衡知見與實修:正覺教的解脫道不正確,連「五蘊」都定義錯誤,重新學法必須從阿含經的基礎佛法學起。所有與目前階段實修無關的高深理論,與我們距離太遙遠,不要花過多心思和時間鑽研。打個比方,以我們目前毫無實修基礎的水平,討論高深的唯識義理,猶如一個不會開車的人成天討論如何開火箭登月,不切實際。鑽研知見而缺乏實修的人容易流於狂傲,過度沉迷抽象邏輯思維,結果反而與實修不相應,爲自己製造學法的障礙。

4. 慢心是修行的最大障礙:慢心的形式很多,比如正覺典型的慢心就是自以爲證悟,自以為所學是唯一正確,自己是特別有福報的「菩薩」,事實上我們離開「證果」非常遙遠,應該脚踏實地,遠離顛倒妄想。我們在正覺熏習的各種慢心,令我們無法謙虛地聆聽他人的説法,這種傲慢不一定展現為外在的驕傲自恃,而是內心對不同説法不自覺的抗拒、否定、排斥。請敞開思維,勇敢質疑,多聽、多聞、多比較。

5. 看清正覺培養的「執著」:我們在正覺學法并未正確掌握「無我」的正理,也沒有實際去觀行「五蘊無我」,因爲缺乏「無我」的正見正知,我們長期以凡夫之心為個人謀求福德、開悟、禪定、聖人身份,將善法變成執著的對象和功利的目標,對此應該誠實面對,切勿自欺。

6. 禪定境界不是「修行厲害」的證據:請客觀看待自己修定的體驗和境界,不要隨便將自己修定的體驗套在經論所説的禪定證量上。修定是輔助觀行的工具,若無正見,定力和神通容易滋長慢心,所以切勿沉迷。修定時出現的境界和影像,很多都不是客觀事實,往往反應的是我們自己内心深層的妄想和煩惱。

 

03. 實修的次第:正知而住、六入觀、五蘊觀、唯心識觀、真如實觀

為什麼一開始要修「正知而住」?

「正知而住」是學法的重要前行。將正知融入生活,時刻帶著對心念的覺照,慢慢就能夠看清自己的起心動念,看到自己的動機、情緒、還有深層的心理活動,從而對自己內心的問題更加瞭解。我們與正覺的體制和教導相應,某程度上是因為我們自己身上的「異生凡夫性」和我見,對此我們要深刻反省和懺悔。正知而住的經證、修行方法、和各種利益,可以參考下面的YouTube視頻。

《心經》起始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佛法的觀行對象是一切法,一切法可以用「五蘊」涵蓋;凡夫由于我执、法执造成的堅固妄想,看到的都是「一合相」【唯識學所謂的「遍計所執」】,連五蘊都无法看清,更不要説能夠觀察到「五蘊無我」。要觀五蘊,必須先具備「正知而住」的能力,通過正確的、有次第的觀行,才能有效破除我執、法執。換句話說,修行從來都不是去想象阿賴耶識如何持身或是意根如何做決定,即使你真的可以觀察正覺所謂的「阿賴耶識如何持身」,也無法因此而去除執著、斷除煩惱。這就像即使你知道你的大腦爲何對毒品上癮,你也無法因爲這個「知道」而立即脫癮。

為什麼要懺悔?

懺悔需要我們反省自己,承認自己的缺失,一個活在自戀自欺和幻想裏面的人,他所做的懺悔其實毫無力量。所以首先應該具備「正知而住」的功夫,才能有效的懺悔。懺悔令我們心地柔軟,所謂「心地柔軟」不止是沒有外顯的脾氣,而是去除我們在正覺熏習的慢心、瞋心、執著、鬥爭心、攀比心、自卑心,從而增強對法的信受力和安住力。懺悔對學法和修定都有很大的幫助,可以用88佛或3000佛名懺,單純的持名念佛本身也是懺悔。

 

04. 學法群組目前的規劃和資源

目前建立的QQ學法群組,采用座談分享形式,請經教嫺熟同時有能力教導實修的學人分享。群組成員每日都盡量做功夫,形式不限,可以是懺悔、念佛、打坐、正知而住、讀經等等,目前建議所有學員每日勤修「正知而住」,詳情請見下面的YouTube教學視頻。采取座談分享形式,是因爲個人崇拜會造成各種流弊,正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真正的修行人和善知識都不喜個人崇拜,不希望被遵奉為師父,受禮敬跪拜。

所有學法資訊會以下列形式與大家共享:

1. Google Drive:請用電郵(langyage2018@gmail.com)、LINE【電話號碼 (886)0906-103-553】、或是QQ2780680272分享您的電郵,我會將檔案與您分享。Google Drive檔案裏面有各類閲讀資料、上課的錄音檔案和筆記 (周五晚的分享内容沒有上傳YouTube,請見Google Drive檔案)。

2. YouTube 頻道

第一課:止觀的所緣(最後段討論的是無相念佛的問題)

第二課:四禪八定略說

第三課: 《從三皈五戒到須陀洹》系列3 實修篇1——正知而住

3.喜馬拉雅語音【可以下載APP收聽】

「從三皈五戒到須陀洹」:這個音頻包含上面三節課的内容 https://www.ximalaya.com/gerenchengzhang/40320274/

當初建立這個學法小組是考慮到我們可以照顧前正覺同修的特殊情況(比如幫大家理清一些正覺獨有的錯誤觀念和認知),外面其實還有很多學法的團體可以參加。很多同修可能不太習慣閲讀專業佛學書籍,推薦大家嘗試加拿大中道佛學會,其官網上有大量弘法教學視頻,初中高級都有,講解詳細入理。

正覺同修會曾經點燃了我們對佛法的熱誠,對正覺最大的酬答不是隨波逐流、盲從盲信、任由正覺以佛法之名鉗制我們的思想,消滅我們思辨質疑的能力,而是將當初正覺培養的學法熱忱導入正途。唯有當我們糾正自己、精進實修,才有能力改變正覺的現狀。

學法本應是單純快樂的事情,希望有緣的同修可以重新在一個沒有不合理規範,有自由隨意討論提問的環境下交流切磋,也希望從今以後,大家不要將修行的福德與為正覺捐錢、做義工挂鈎,將自己的時間精力放在學法和實修上。

最後,我非常理解很多同修依然對法有很多疑惑,也有很多同修害怕離開正覺後無法可學,或是離開之後感到非常迷惘,不論您是何種情況,都可以參考我提供的資源,自己抉擇。針對正覺同修學法的迷惘,黃經圓師兄在講解「正知而住」法門時說:

「正知而住」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因爲最好的道場是我們自己的身心,用「正知而住」安住身心的一切境界,時刻精進修行,所有地方都是道場!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