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張志成——重新學法的關鍵:放下預設立場、打破舊有認知

jopeel-quimpo-qP4A-5EloaM-unsplash.jpg

【琅琊閣】:在上一篇文章裏面(五之十九),我們指出透視正覺同修會的「假開悟」不需要佛法知識,只需要掌握一個重點:你無法觀察到阿賴耶識。

所有在正覺被印證明心開悟的人,或是認爲自己知道答案的人,他們可以觀察感知的現象與普通人完全一樣。他們能感知的,你也能感知,他們沒有因爲上了禪三,獲得某種異能,感覺到常人無法感覺到的東西!所謂的「現觀阿賴耶識」、「現觀意根做決定」,只是用蕭平實的答案「解釋」任何人都可以感知到的現象,這個現象就是身體四大物質的運轉。

知道這個「持身密意」無法令人解脫,只是增加了一種妄想、一種邪見。

上一篇文章發表後,有讀者表示雖然從現前觀察可以否定正覺的密意以及「意根做決定」這些知見,但是還是無法鏟除長期以來被正覺灌輸的認知,閲讀理解時舊有認知會一直冒出來,干擾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其中最大的困擾有兩個:一、如來藏是不是證悟的目標?二、禪宗開悟到底證的是什麽?

這兩個問題是相關的,它們指向的是我們還沒有討論的大乘佛教第三大體系:如來藏系。

【張志成】:討論如來藏經論之前,有必要拆解一些觀念上的問題。

我在痞客幫留言區裏面經常看到正覺辯護者舉出的援引如來藏經論的句子,比如《密嚴經》中的這幾句偈頌: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1]

留言者認爲上面這幾句偈頌證明:如來藏 = 阿賴耶識。

第一,「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這句偈裏面,如來藏被譬喻為金子(清净的本質),阿賴耶識是指環(世間的差別相),如來藏等於阿賴耶識嗎?

金子與指環是譬喻「覺悟如來VS世間凡夫」的兩種狀態——覺悟者看一切現象時,不執著或分別形狀、顔色、材質等等差異(指環),覺悟者能看到一切法的本質是平等無二的,也就是所有金器的同一本質——金子。

「無差別」是對看到金子的人所説,對看不到金子的人只看到金指環、金牛、金馬、金幣的人來説,一切法怎麽會沒有差別?假如金子與指環完全相同,這個譬喻就不成立了。重點是看到一切現象(金指環、金牛、金馬)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金子(唯識稱爲「真如」),不是去找阿賴耶識這個初地以前無法「證解」的指環。

第二、《密嚴經》與《成唯識論》的理論架構完全不一樣,對阿賴耶識的界定也不相同,如果上面《密嚴經》這段文字證明正覺的「找阿賴耶識就是開悟」,《密嚴經》豈不是與唯識經論所説的「大乘初地見道是證真如」、「已見道諸菩薩【能證解】阿賴耶識」衝突矛盾?

最根本的問題還是上一篇五之十九點出的:你如何找到第八識如來藏?如何現觀它持身?

【琅琊閣】留言區的很多反駁裏面都帶有以下幾個預設:

  1. 《成唯識論》的「第八識」 =《密嚴經》或其他如來藏經的「如來藏」
  2. 《成唯識論》與《密嚴經》等如來藏經的理論架構、名相界定完全一樣
  3. 《密嚴經》中 阿賴耶識 = 如來藏

正覺同修會認爲上面這三個假設完全成立,不需驗證,因爲正覺看待佛經有一個預設立場:所有經論裏面的名詞、這些名詞要表達的意思,以及這些名詞之間的關係,都可以用蕭平實的理論統一。遇到沒有如來藏或阿賴耶識概念的般若中觀經論,就將其中的「空」等同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

這種讀經解經,就像做數學題套公式是一個操作方式——拿著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套在一切經論的文字上,認爲所有經論的主旨都是在說「開悟就是找第八識如來藏」。

這種讀經方式簡單速成,本來艱澀複雜的三藏十二部經,用蕭平實的方式解讀,很快就「貫通」了,可以對其他學人侃侃而談、在論壇「大殺四方」。

【張志成】:不同經論使用的是不同的名詞、舖陳的是不同的修行原理。不同體系經論之間的差異,可以用一個譬喻説明。

佛經治的是衆生的「無明病」,《成唯識論》與《楞伽經》、《密嚴經》就像西醫VS中醫,兩者都可以治病,但所舖陳的理論體系不同,也就是治病方法不一樣。

比如中醫、西醫好像都有五臟這個概念,都有心肝脾肺腎。但是,兩個系統的界定是一樣的嗎?

中醫所謂的「腎虧」,白話說叫「性功能障礙」,但是從西醫的角度看「腎虧」是一種有關腎臟的疾病嗎?是腎臟出了毛病所以才腎虧?

中西醫對「腎」的界定根本不一樣!中醫的「腎虧」與腎功能好壞根本是兩回事。中醫講的「腎」和西醫講的腎臟(Kidney)是不同的;中醫說的「腎」,涵蓋生殖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腦下垂體及腎上腺軸等,是多功能的總稱。[2]

中西醫腎定義.jpg

我們指出的是蕭平實對西醫(《成唯識論》)的理論無知,分不清西醫裏面最基本的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阿賴耶識與真如的定義),蕭平實堅決否認自己無知,拿出中醫(《楞伽經》、《密嚴經》)的説法爲自己辯護。其實他西醫不懂、中醫也不通,一知半解就開始誇誇其談,被指正錯誤就東拼西凑,抓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中醫理論爲自己錯亂的西醫知識詭辯。

中西醫是兩個無法等同的醫學體系,就像《成唯識論》和《楞伽經》、《密嚴經》是兩部不同體系的經論。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認定「《成唯識論》=《楞伽經》、《密嚴經》」、「阿賴耶識 = 如來藏」,任何人說第八識不等於如來藏,說佛法有不同的體系,說《成唯識論》與《密嚴經》是兩個體系,就是無知,就是誹謗經論。這種觀念,就像一個沒知識的人,認定中西醫的「腎」是相同的,你敢堅持中西醫是兩個系統,所以「腎」有不同意涵,他就指責你胡説八道。

佛法要根治的無明病,不同的經論就像不同的醫療體系,或是不同的藥物。佛用地球凡夫的語言邏輯,因應時代背景和人類思維方式的差異,打造不同的「渡江之筏」、不同的治病妙藥,比如般若、唯識、如來藏經論。

筏和藥,一定是因人而異的,有無量衆生,就有無量種類的執著煩惱,就必然有八萬四千「治病」的法門。同理,經論有其特定對象,無法在文字層面統一。唯一可以統一的,是最後親證時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真相,是最後無病這一結果。

就算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沒有錯,如果强制統一,要求天下所有人都只遵循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將他的理論提升到絕對真理、唯一正確的程度,等於强制只要中醫、排斥其他一切的醫療體系。問題是,西醫確實適合治療很多疾病,如果你今天出車禍,内臟出血,大腿骨折,你要救護車送你去中醫還是西醫?

即使在蕭平實是正確的大前提下,都不能强制經論大統一,何況,蕭平實與佛相諍、顛倒佛説?

將蕭平實比喻為中醫或是任何一種治病方法都不對,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不是任何能治無明病的醫術藥品,是打著中西一切醫療大統一的招牌販賣「精神毒品」,他標榜自己的「獨門神藥」包治百病,吃完了精神抖擻,藥到病除。吸毒之後當然飄飄欲仙,以爲百病不生,實際上是染上「我見」毒癮,無明病加劇。

【張志成】:正覺混淆不同體系,認定經論可以用「第八識如來藏」的預設立場統一解讀,所以錯以爲不同體系經論的 【如來藏藏識 = 阿賴耶識 = 第八識 = 如來藏 = 真如】。

比如痞客邦留言區裏面的反駁,就經常出現以下幾種誤解

《楞伽經》的「如來藏藏識」

等於

《勝鬘經》、《寶性論》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等於

《成唯識論》的「第八識」

《楞伽經》、《密嚴經》、《起信論》中的「如來藏、真如」

等於

「如來藏藏識、阿賴耶識」

 

 

《楞伽經》的「如來藏藏識」、《密嚴經》的「阿賴耶識、藏識」、《起信論》的「阿賴耶識」

等於

《成唯識論》的「第八識」

 

 

因爲將「如來藏藏識 = 阿賴耶識 = 第八識 = 如來藏 = 真如」,正覺對於修證目標和方法產生幾個嚴重誤解:

正覺的誤解

正確的教理

1. 以為如來藏經論、禪宗說的「如來藏、真心、真如自性」在凡夫狀態就已經現行,與「妄心」一起運作。

凡夫時,只有妄心(有漏識)顯現;真心(無漏識或智)只於見道位以上開始顯現,佛地時才完全顯現。

2. 想像「(從未現行的)真心」就是《成唯識論》說的「能持身的第八識」。

真心不是第八識,是無漏的「般若智」——又名根本、後得無分別智,一切智、道相智(道種智)、一切智智(一切種智),菩提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3. 誤會禪宗的「明心」、「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是「找到第八識」、「現觀第八識的持身功能」。

禪宗的明心見性是勝解、證悟真如、空性、法無我,用「真心(般若智)顯現」來表述。

4. 前三項的誤會導致正覺修證的方法變成「找第八識的所在、參究第八識的所在、現觀第八識、證解第八識」

大乘佛法修證目標是「空性、真如」,方法是經由空觀、唯識觀來證空性、真如,令「般若智、無分別智、真心」現行。

很多正覺出來的學員,雖然放棄了「找第八識」,確認見道是證真如,但是讀經時繼續被正覺灌輸的錯誤認知干擾。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因爲預設立場、以偏概全、混淆體系造成的種種錯誤,不是三言兩語説得清楚,講得透徹,我們只能在有限的篇幅裏面指出一些關鍵點。

進入下一篇文章之前,我想分享一下我在重新學法過程中總結的幾個觀念:

1. 佛法本來就不像正覺説的那麽簡單:佛法是一套高度專業的知識體系,理論與實修兩者都要花大量時間掌握,絕對無法速成,也不是可以通過捐獻、做義工得到的。期待速成,以爲做出某種努力就可以「換來」智慧,結果就是失去耐性,急功近利,將修行變成如何用最快、最便捷的手段得到某樣東西。

2. 學理論做功夫都要緊扣核心:正覺的理論核心是「第八識如來藏是常住法」,修行核心是「找到並且現觀第八識持身」。佛法的核心是什麽?佛法的理論核心,簡單說有幾個重點:我執、法執的定義、三法印、四聖諦。佛法的修行核心是破我執、法執,證「人無我、法無我」,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指向這個核心。重新學法時緊扣核心,讀經用正確的核心教理貫穿經論,用正確的核心教理鏈接不同經論闡述的名詞概念、修行原理。

3. 放下舊有認知需要時間:正覺的錯誤是系統性錯誤與根本性錯誤,不是錯在個別幾點上。重新建構佛法知識體系時,必須跳出舊有的「正覺思維」,鏟除正覺灌輸的預設立場,才能有效建立新的知識體系。但是最初階段,舊有的認知無法馬上清除,新舊知識體系會互相干擾,這無可避免,因爲已經形成的邏輯閉環需要時間去打破。

4. 每一部佛經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一部佛經有其特定的對象,對名詞概念都有自己的一套定義,有一套自洽的説法與邏輯。大正藏將經論分為不同的「部」,比如阿含部、瑜伽部、華嚴部、般若部等等,就是按照經論的特質建立的歸類。但是即使是屬於同一「部」的經論,彼此雖然相近類似,但是依然有各種差異,不可隨便等同,比如同屬瑜伽部的《成唯識論》與《攝大乘論》對圓成實性的界定就不一樣,《攝論》的「非阿賴耶識」概念不存在於《成論》。所以,讀經要整體閲讀,先完整正確理解一部經的内在結構與名詞定義,才能向外與其他經論比對。

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很多人說他們在思考,實際上他們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見。

反思正覺學法的過程,好像讀了很多書、思考了很多佛法,實際上,所謂讀與思,是鑽研正覺的理論,思考導師的密意,過程中熏習導師的語言藝術,最後每個人都通達了同一套「正覺佛法觀」,思想整齊劃一,開口閉口都是「正覺語錄」。

真正思考的大前提,是能夠放下偏見,丟掉預設立場,打破固化的觀念。

放下、丟掉、打破需要的不是盲目的努力,需要的是面對錯誤、質疑自己的勇氣。

 

 

[1] 《大乘密嚴經》卷3〈8 阿賴耶即密嚴品〉(CBETA, T16, no. 682, p. 776, a13-17)

[2]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5/457701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