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匯整分析:《菩薩瓔珞本業經》的「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與《成唯識論》的「初地真見道」有關係嗎?

timelaps-photo-of-waterfalls-697640 (1).jpg

01. 蘇醫師——《菩薩瓔珞本業經》而言: 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般若處中而觀達一切法而無二,「只是相似第一義諦觀,而非真中道第一義諦觀」

《平實教‧正覺宗》就是死咬住這一句「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來證明 「(真)見道位在『第七住』」,包括《蕭平實‧涅槃(下) P.34》也還是這麼說。

所以,到底什麼才是《菩薩瓔珞本業經》裡面所謂的「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的本意呢?

這必須從「同一部經典」當中求解,除非,在這同一經典當中是「孤句」,否則,從其他經論的『同名』辭求解,容易有歧義而失真。

那麼,同樣一部《菩薩瓔珞本業經》當中,有沒有類似於「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的文句呢?

其實,是有的,就剛剛好在這一段文字之前的一整段,在解釋「入地前」的「十回向」的十心的最後『第十心』就有,如下:

====================================

佛子。十迴向心者。….. 「復次十觀心所觀法者,……

「佛子!十、以自在慧化一切眾生。所謂中道第一義諦,般若處中而觀達一切法而無二,其觀慧轉轉入聖地,故名相似第一義諦觀,而非真中道第一義諦觀其正觀者,初地已上有三觀心入一切地。三觀者,從假名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訶薩聖種性。無相法中行於中道而無二故。

====================================

個人以為:

[1] 要了解上述經文,不妨先了解一下天台智顗大師《摩訶止觀》當中的「三觀」

由於《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整理得很好,因此,我整個摘錄一小段,有助於說明,請大家耐心看完。如下:

============================================

“三觀”指三種觀法。

天台智者大師所立之天台三觀,此係諸家所說三觀中最為普通之一說。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門,為教義與實踐之骨架。係對於一切存在作三種觀法,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為「空假中三觀」。

此乃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第三》所說「從假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諦觀」而立。即:

(一) 空觀,又作從假入空觀、二諦觀。空者,離性離相之義。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為空;由觀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觀能蕩除三惑之相,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以中觀蕩除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為空觀。簡言之,自世俗常識之立場(假),進入宗教立場之真理(空),是為空觀。

(二) 假觀,又作從空入假觀、平等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為假;由觀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立法,以空觀立真諦之法,以假觀立俗諦之法,以中觀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為假觀。簡言之,不停滯於「空」,而進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為假觀。

(三) 中觀又作中道第一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待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為中;由觀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即為圓中,是為中觀。簡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

======================================

[2]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知道,在《菩薩瓔珞本業經》與天台《智顗‧摩訶止觀》的系統當中, “畢竟空”並非是“了義”的。這顯然與“以『空』為了義”的《般若經》龍樹空宗不同,也與《玄奘‧成唯識論》的系統不同。

[3] 在本經《菩薩瓔珞本業經》當中, 【從假入空~一空一切空的】“總『空』觀”,其實只不過是「三觀」的第一步而已! 也正好可以說明為什麼:「故名相似第一義諦觀,而非真中道第一義諦觀」了。那麼,這時假定剛好「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就可以進入『第七住』了。

[4] 那麼,要等到「十回向」十心的最後『第十心』,能夠觀達「三觀」(尤其是“『中』觀”),才有所謂的「其正觀者,初地已上有三觀心入一切地。三觀者,從假名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訶薩聖種性。無相法中行於中道而無二故。」之說。

[5]  結論:剋就《菩薩瓔珞本業經》而言: 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般若處中而觀達一切法而無二,「只是相似第一義諦觀,而非真中道第一義諦觀」,因此,並非 「真見道」,頂多只能升上『第七住』位而已。「真見道」入地,必須觀達「中觀,又作中道第一義諦觀」才行。

 

02. #89樓網友

同修會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系列,孫、游兩位親教師仍然一直強調見道在七住位。只是他們兩位的證據仍然是纓絡本業經的那一句:般若正觀現在前,第七住不退。

但是細看纓絡本業經的內容,有詳細說明十住位修行的十種觀心內容,七住位與見道是沒有關係的。以下內容有經過編排,將十住位內容與十種觀心一對一的排列,方便網友比對。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賢聖學觀品 3〉:「佛子!汝先言云何心所行法者?所謂十心:

一、發心住;

復次,即十觀心所觀法者:一、厚集一切善根,所謂四弘誓,未度苦諦令度苦、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二、治地心住;

佛子!二、修習無量善行,所謂四念處,觀身、受、心、法若四皆空,四倒則。不壞假名,一切法故。皆如幻化者,五陰色識受想行、六大識空、四大一切法,無自相、無他相,如虛空故。

三、修行心住;

佛子!三、善習佛道法,所謂觀十一切入:四大、四色、空處、識處,皆如寶相故。

四、生貴心住;

佛子!四、一切佛前受法而行,所謂八勝處:內實五陰中廣相略相二勝處、外假眾生法中廣相略相二勝處、四大法廣略四勝處。如是觀一切法空,無相故。

五、方便心住;

佛子!五修諸清白法,所謂八大人覺:少欲、知足、寂靜、精進、正念、正定、正慧、不諍論,順一切法故。

六、正心住;

佛子!六為諸佛所護,所謂八解脫觀:聞慧得內假外假二相不可得故,一解脫思慧。內五法外一切法不可得故,二解脫修慧。六觀具足色界五陰空,三解脫、四空、五陰及滅定觀皆不可得故。五解脫如相故。

七、不退心住;

佛子!七、廣正法,所謂六和敬:三業同戒、同見、同行,同入此法和,畢竟空故、住不退位故。

八、童真心住;

佛子!八、信喜大法,所謂三空:一切因空故無作,一切果空故無相,因空果空復空故空空。如是法,如虛空故。

九、法王子心住;

佛子!九、心住四等法,所謂化眾生教四諦法,三界非樂為苦,無明習因受生無窮,三空道品無為寂滅。四諦無二,一合相故。

十、灌頂心住

佛子!十、好求佛功德,所謂六念:佛、法、僧、戒、捨、天,得一切佛功德。念念入不幻三昧,常所習現前修故。佛子!吾先忉利天說十觀名,初十住凡夫行。若一切菩薩,無不入此門向薩婆若海。

(CBETA, T24, no. 1485, p. 1013, b23-25)

 

03. 網友小花貓師兄

小花貓也摘錄《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四句經文給大家參考:

1. 佛子!吾先忉利天說十觀名,初十住『凡夫行』

2. 佛子!吾於焰天,為諸天說『凡夫十行』

3. 佛子!吾先第四天中廣開此凡夫十迴向法

4.佛子!十(迴向位)、以自在慧化一切眾生。所謂中道第一義諦,般若處中而觀達一切法而無二,其觀慧轉轉入聖地,故名『相似第一義諦觀,而非真中道第一義諦觀』。

5.其『正觀者』,初地已上有三觀心入一切地

【解說】

1.  佛說: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都是凡夫位。

---因此,即使入了第七住位,也不能稱為『聖者』。

2. 佛說:即使第十迴向位所證的中道第一義諦,依然是不是正觀,只是相似第一諦觀,而非真中道第一義諦觀。

3. 要到初地才能有第一義諦觀的正觀。

-----所以第七住位的般若正觀,距離正觀 (真中道第一義諦觀) 非常非常遙遠啊!隔了8-10住位、10行位、10迴向位。

-----第七住位,無法「正觀第一義諦」。

 

編者總結:

蕭平實説:

【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

= 【真見道在七住位】

《菩薩瓔珞本業經》說:

1. 初住位到六住位的菩薩,都可以「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

2. 如果初住位到六住位的菩薩「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 「佛菩薩知識護念」 = 七住位不退;

3. 「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 = 【相似第一義諦觀】 ≠ 【初地的真中道第一義諦觀。】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