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路》(五之四十三):張志成——禪宗的明心見性(五):「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是指「自性清淨的第八識能出生萬法」?

jopeel-quimpo-qP4A-5EloaM-unsplash.jpg

01.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中的「自性」是「如來藏、真(如)心」

【琅琊閣】:蕭平實對「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這句話的解讀方式依然是他一貫的望文生義、六經注我、預設立場。那麽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六祖等禪師的真正旨意?

1) 首先需要知道中國禪宗自達摩至慧能的禪法所依是哪些經論,這些經論是屬於何種體系,以及祖師如何運用這些佛法名相?比如,六祖所説的「自性」是在說唯識經論的「第八識」還是「真如」,還是指如來藏經論的「真如」?他使用的這些名相,與中觀、唯識經論的「自性」與「真如」意涵是不是完全相同,還是有不同之處?

2) 其次,對《六祖壇經》的内容具備整體理解,掌握六祖禪法的理論與方法,不是只看一句一段文字附會自己預設的結論。

3) 如前文指出,禪師說法時運用名相非常自由隨意,不像印度佛教的論師那樣遵循嚴謹的定義與邏輯性。譬如慧能時常會混合運用「自性、真如、般若菩提之智、本心」這些不同名相來表達相同的意涵。又,同一個名相,譬如「自性」,在不同語境意涵並不相同,必須做整體性的解讀。

 

02. 六祖的自性 = 如來藏經論的如來藏、真如

【張志成】:六祖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幾句話要從如來藏經論的立論來理解: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是以「自性」表達《起信論》、《楞伽經》裏面「如來藏、真(如)心」的概念

  • 「自性能生萬法」的意思就是表示「自性」(如來藏、真如)是一切法的本體,是萬法生起之根本(因),「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
  • 但是以無明為緣,轉成阿賴耶識,能生萬法——「如來藏隨淨、染緣而成十法界」。

【自性能生萬法 = 如來藏能生萬法 ≠ 第八識能生萬法】:

《起信論直解》卷1

論: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

直解:此釋立義分中是心生滅因緣相,先明生滅心以顯一心之源也。言依如來藏者,即所立一心真如,乃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以此心體本來無染,故云自性清淨;寂滅湛然,故云不生;常住不動,故云不滅;不妄不變,故名真如;一切如來恒沙淨德性自具足,故名如來藏。以此藏性本無迷悟,了無聖凡,而為十法界一切聖凡因果所依,故云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故論立此為一心真源。」(CBETA, X45, no. 766, p. 490, b15-24 // Z 1:72, p. 83, b17-c8 // R72, p. 165, b17-p. 166, a8)

《起信論直解》卷1:「依眾生心顯示摩訶衍義也,若言其體,則唯一真如,平等不二,不增不減,故但言體。今依如來藏隨染淨緣,以隨淨緣,則具無量自性功德,則成出世間因果。以隨染緣,則變自性功德而為恒沙煩惱,則成世間因果,故【相用】方顯。」(CBETA, X45, no. 766, p. 488, b13-18 // Z 1:72, p. 81, b15-c2 // R72, p. 161, b15-p. 162, a2)

【琅琊閣】:上面憨山大師這兩段文字有個重點,真如與如來藏是」、如來藏只有在隨染緣」的情況下,才會顯出「相用」——阿賴耶識。永明延壽大師在《宗鏡錄》同樣說「如來藏心,亦復如是,但隨染緣之時,迷作阿賴耶;隨淨緣之時,悟成如來藏」:

《宗鏡錄》卷4:「真如淨法界,一泯未嘗存,隨於染淨緣,遂成十法界。隨染緣成六凡法界,隨淨緣成四聖法界。六凡法界者:一、天法界,二、人法界,三、脩羅法界,四、地獄法界,五、餓鬼法界,六、畜生法界。四聖法界者:一、聲聞法界,二、緣覺法界,三、菩薩法界,四、佛法界。」(CBETA, T48, no. 2016, p. 435, c11-17)

《宗鏡錄》卷5:「清涼記引密嚴經偈云: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即賴耶體,是如來藏,與妄染合,名阿賴耶,更無別體。……眾生迷故,成阿賴耶。如來悟故,成如來藏。如金隨工匠緣成時,展作指鐶。如指鐶隨爐火緣壞時,却復為金。成壞展轉,但是一金,更無差別。如來藏心,亦復如是,但隨染緣之時,迷作阿賴耶;隨淨緣之時,悟成如來藏。本末展轉,唯是一心,畢竟無別。」(CBETA, T48, no. 2016, p. 441, a21-b15)

《宗鏡錄》卷78:「問:既云真如一心,古今不易,因何而有眾生相續?答: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隨於染淨緣,遂成十法界。以真心隨緣,不守自性,只為眾生不自知無性之性故,但隨染緣成凡,隨淨緣成聖。如虛谷響,任緣所發。又如太虛忽雲,明鏡忽塵,求一念最初起處,了不可得,故號無始無明。」(CBETA, T48, no. 2016, p. 844, c16-22)

《起信論直解》卷1:「此真如為因,無明為緣,生起賴耶,當業相也,是則心通真妄。」(CBETA 2021.Q2, X45, no. 766, p. 495c16-21 // R72, p. 176b6-11 // Z 1:72, p. 88d6-11)

注意上面幾段引文所説:如來藏,與妄染合,名阿賴耶」、「此真如為因,無明為緣,生起賴耶」,「眾生迷故,成阿賴耶。如來悟故,成如來藏」——阿賴耶識只有在有無明、有妄染的狀態下才生起。

【張志成】:再看下面《壇經》這一段,則是與「如來藏隨淨緣現起清淨法」的說法一致: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卷1:於外著境,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識,開真正法,吹却迷妄,內外明澈,於自性中,萬法皆現。一切法在自性,名為清淨法身。[1]

  • 「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能明故」= 如來藏為客塵煩惱所覆,不能顯現
  • 「吹却迷妄,內外明澈,於自性中,萬法皆現」= 如來藏出纏,如來法身、功德顯現 = 如來藏隨淨緣顯現佛、菩薩法界之清淨法
  • 自性 = 清淨法身 = 如來藏

 

03. 《壇經》的「自性」等於唯識的「真如」還是心性如來藏經論的真如?

【琅琊閣】:《壇經》裏面,「真如」與「自性」的意涵基本相同: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卷1:「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 (CBETA, T48, no. 2007, p. 338, c20-23)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莫起誑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惠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性成佛道。」(CBETA 2021.Q2, T48, no. 2007, p. 340a23-26)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見真如本性。」(CBETA 2021.Q2, T48, no. 2007, p. 340b28-c1)

上面幾段文字裏面【自性 = 真如】,這個「真如」是指唯識經論的「真如」?

唯識經論的真如是無爲法,不能「生萬法」也不能「起念」。唯識的第八識能顯現萬法,但是「念念生滅」,是雜染法之因,不是「本不生滅、本來清淨」,要到了佛地才是無漏的清淨法。

《壇經》的「自性」、「真如」只能相當於心性如來藏系的「如來藏」,其中的「真如、如來藏生萬法」是指「真如、如來藏作爲一切法之建立因、迷悟依」,依染緣或淨緣顯現出各種法、凡聖十法界,不是第八識的種子作爲直接因、親因顯現萬法

 

04.「自性含萬法,名為含藏識」的意涵

【琅琊閣】:《六祖壇經》裏面唯一一個很像唯識系的第八識的名詞是「含藏識」: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CBETA 2021.Q2, T48, no. 2008, p. 360b1-8)

自性含萬法,名為含藏識」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從語境分析,這段話很明顯不是在形容開悟的「一真一切真、無念、無分別、無二……」境界,是在形容自性顯現萬法的機制,説明十八界都是自性的「用」此「用」可善可惡,可正可邪,如同永明延壽在《宗鏡錄》所説:「如來藏心,亦復如是,但隨染緣之時,迷作阿賴耶;隨淨緣之時,悟成如來藏」

【張志成】:前面已經說明,《壇經》的「自性」是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的如來藏,不能是唯識學的「有持身功能、念念生滅、有漏無覆無記性的第八識」,所以自性含萬法,名為含藏識」不能解讀為「自性含萬法,名為(唯識學的)第八識」

六祖表達的萬法顯現機制不是阿賴耶識緣起,是如來藏緣起——真如隨染淨緣,成十法界——所以六祖說「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

《宗鏡錄》卷78:「問:既云真如一心,古今不易,因何而有眾生相續?答: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隨於染淨緣,遂成十法界。以真心隨緣,不守自性,只為眾生不自知無性之性故,但隨染緣成凡,隨淨緣成聖。如虛谷響,任緣所發。又如太虛忽雲,明鏡忽塵,求一念最初起處,了不可得,故號無始無明。」(CBETA, T48, no. 2016, p. 844, c16-22)

自性與含藏識的關係,用《楞伽經》解釋,就是如來藏與藏識的關係——「(如來藏)因爲無明變成含藏識(如來藏藏識、阿賴耶識)」

《大乘入楞伽經》卷56 剎那品〉:「大慧!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以不覺故,三緣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執為作者,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生於七識無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體相續恒注不斷,本性清淨,離無常過、離於我論。」(CBETA, T16, no. 672, p. 619, b29-c6)

  • 如來藏 = 自性
  • 藏識 = 含藏識
  • 無始虛偽惡習 = 七識無明住地 = 思量

《楞伽經》說「如果沒有名爲藏識的如來藏,就不會有生滅」,這句話不是【如來藏(自性) = 藏識(含藏識)】。

《大乘入楞伽經》卷56 剎那品〉:「大慧!若無如來藏名藏識者,則無生滅然諸凡夫及以聖人悉有生滅,是故一切諸修行者,雖見內境界住現法樂,而不捨於勇猛精進。」(CBETA, T16, no. 672, p. 619, c24-27)

這句話是說,因爲無明(思量)的關係,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自性)」轉成能生萬法的「如來藏藏識(含藏識)」——「思量,即是自化」、「自性變化甚多」;如果沒有無明(思量),只有「如來藏(自性)」,就是寂滅的境界——「不思量,性即空寂」。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何名為千百億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CBETA 2021.Q2, T48, no. 2007, p. 339b2-4)

自性」是本來清淨,本來空寂,是超越於現象界的。善與惡,天堂與地獄,都是因「思量」而從自性中化現,如同《起信論》所説,在「心生滅門」中,如來藏(無波浪的海水)因無明、意(風 = 思量)而成為阿賴耶識(有波浪的大海 = 含藏識),含一切法,生一切法。

  • 自性 = 「心真如門」中的真如 = 「心生滅門」中的如來藏
  • 思量 = 「心生滅門」中的「意」

《大乘起信論》卷1:「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此義云何?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CBETA, T32, no. 1666, p. 577, b3-6)

【琅琊閣】:六祖說「自性生萬法」、「性含萬法」、「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吹却迷妄,內外明澈,於自性中,萬法皆現。一切法在自性,名為清淨法身」,其實是要表達什麽意思?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見一切人及非人,惡之與善,惡法善法,盡皆不捨,不可染著,猶如虛空,名之為大,此是摩訶行。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為大,此亦不是。心量廣大,不行是小。莫口空說,不修此行,非我弟子。」(CBETA 2021.Q2, T48, no. 2007, pp. 339c28-340a5)

《壇經》裏面所有這些説法,如果用唯識的語言表達,全部指向一點:無分別。

六祖在上文說「自性含萬法、顯現萬法,萬法盡是自性」,既然萬法都是自性,都是真如,都是真心,就應該「見一切人及非人,惡之與善,惡法善法,盡皆不捨,不可染著」。

爲何要「無分別、不染著」?

二乘人證得五蘊無我,但是執著五蘊真實,認爲苦受、樂受都是真實,雖然去除五蘊有我的錯覺,但是對法還是有分別,所以恐懼輪回之苦,要速入涅槃。

大乘菩薩證得「一切法真如」,「一真一切真」,涅槃生死、善性惡性都是真如,所以六祖說善惡不需要捨棄,因爲都是自性所現,但是善惡不可以染著,因爲只要執著就必定有造作,有造作就必然輪回。比如菩薩行六度,是用「無分別、無念、無二、無執」心行六度,所以《金剛經》説的「無所住而生其心」;倘若帶著我執、我相、我有福德相行善積福,雖然會有人天福報,仍然是爲了一己所作,是「有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行於布施」。

最後,堅持「含藏識」是唯識學百法的第八識、堅持【明心=找持身阿賴耶識】的學人,請考慮幾個問題:

1. 六祖在《壇經》裏面有説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是要找含藏識、找持身第八識嗎?

2. 大慧宗杲禪師說般若妙智」要顯現,需「除去第八識」,大慧宗杲的「般若妙智」與六祖所悟的是不一樣的境界?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0:「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永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蓋心意識乃思量分別之窟宅也。決欲荷擔此段大事因緣。請猛著精彩。把這箇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生死魔根一刀斫斷。便是徹頭時節。正當恁麼時。方用得口議心思著。何以故。第八識既除。則生死魔無處捿泊。生死魔無捿泊處。則思量分別底。渾是般若妙智。」(CBETA 2021.Q2, T47, no. 1998A, p. 896a16-24)

3.《楞伽經》中佛說 藏識只有入地菩薩與佛能了知,入地前的修行人要如何現前觀察體驗呢?若不能觀察,知道了就能開悟?既然第八識入地前無法被了知,證解,第八識有可能是菩薩入地前可以勝解的真如、分證的法無我嗎?

 

[1] (CBETA, T48, no. 2007, p. 339, a27-b1)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