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嶺驚夢》系列——連載51,52
五十一、多重人格
以上文字我還是很謹慎地經過了校對與核實,雖然無法做到完全準確,尤其是一些時間節點上,畢竟過去兩三年了,但盡量如實客觀。
有人就一定會有疑惑,為什麼你這裡講述的學誠和我瞭解的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是的,正如前文所說的那樣,你其實並不瞭解,你瞭解的只是通過傳播作品以及口口相傳得出的人設。
【琅琊閣評:
「人設」是「人物設定」的簡稱,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是「指設計動畫、小說、遊戲、電影等媒體中角色造型,包括外表、服裝、表情等細節」。為一個角色打造「人設」的人被稱為「人物設計師」。[1]
「人設」這個詞目前經常用在演藝圈的明星身上,比如某偶像明星的形象包裝是鄰家男孩或者純情玉女,如果被揭發私生活不檢點,美好形象崩壞,媒體就會用某人「人設崩塌」來形容該事件。
在演藝圈,樹立人設的目的是要打造一個能夠被廣大民衆接受、喜歡、認同的形象,滿足市場需要。
在宗教圈子,很多宗教團體都有一個核心人物作爲團體的「人設」。
學誠是一個人設,蕭平實也是一個人設。
莫説一般學員不認識蕭平實,台北增上班的「明心菩薩」大多數也不過是跟蕭平實有一些電郵來往和簡單的對話交談,知情程度絕對不是賢二的程度,頂多相當於這個故事裏面的賢五十、賢六十。正覺同修會跟龍泉寺一樣,比較瞭解蕭平實的人是核心的人、是替他辦事和執行決策的人,但是即使是這一種瞭解,也不是完整、全面、客觀的瞭解。
大部分學員對蕭平實的瞭解,來自文字宣傳或者親友推薦。正智出版社出版的《我的菩提路》系列本質上就是商業團體傳銷機構的「用家推薦」,讓讀者相信蕭平實是一個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你應該加入正覺求開悟,購買蕭平實獨家代理的「佛法產品」。除了正覺官方發佈的自我推銷書籍文宣,正覺還動員了大量人力,架設非官方網站和部落格,在微信、微博、知乎、臉書等社交媒體和資訊平台注冊多個賬號,目的就是海量發文,為蕭平實和正覺同修會推廣、造勢、洗腦、維穩。
換句話説,蕭平實和學誠為自己建立人設的方式完全一樣,只是相對來説,蕭平實的言論和正覺的手法更露骨、更高調、更狂妄、更排他。
所有的人設都是虛構的商業產品,只要冷靜清醒一點,看破人設不難,但是,如果我們真的是一個修行人,要反躬自省的是:蕭平實這個「三地菩薩、玄奘再世」人設,當初爲什麽能夠吸引我們,它到底滿足了我們的哪些心理需要?】
當然,我講述的也不是完整的學誠,也只是一個個人角度的記錄。一定還會有人問,我很瞭解他啊,和他共事、同學,等等,瞭解的他也不像你描述的這樣啊?
是的,前面也說過,他有很多很多的優點,本文就不贅述了,只是講2018年夏天在北京西郊鳳凰嶺上發生的一些事兒。
這裡要探討的是,人的多面性,或者說多重人格,分裂型的人格。
師父在絕大多數時候,都保持著勤奮、謙卑、溫和、慈悲,甚至有時候很靦腆,常常很有智慧地化解矛盾和困難,也非常博學,他非常愛讀書,也愛思考,見多識廣,也很容人、體貼人、愛護人,對很多事情都拿捏把握得恰到好處。
但,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又私藏了非常扭曲的一面,對性、對金錢和權力的極度執取。 你還不瞭解他內心很孤獨的一面。 我大致看了一下他和女眾的短信記錄,我關心的不是那些淫穢陰暗的內容,因為,我的內心也不比他好到哪裡去,只是我不敢而已,而他膽大包天。
【琅琊閣評:龍泉寺和正覺同修會這兩個案例,幾乎將宗教團體可以出現的流弊過患全部都囊括了,兩者用的都是同一套操控洗腦造神的套路。我們被騙,肯定不是因爲他們的套路特別高明,是我們自己選擇相信一個自己不瞭解的人。但是,不要以爲我們只是看錯了蕭平實,對蕭平實的「三地菩薩」人設充滿幻想,其實我們看待身邊的人,甚至看待自己,也都充滿了大量不如實的幻想和預設。
學佛,到底是爲了看清真相——看清我們爲了滿足自我,在自己、他人和一切事物上投射的妄想,還是追隨一個被捧上神壇的「法主」,幫他吸收學員,壯大團體,打造形象,成就「佛法大業」?】
賢菜告訴我,師父在中秋節給她發了一些簡訊。 這樣,我就對上了,知道了師父在中秋節給我們開示前後那段時間在幹嗎。因為,我們當弟子的在依師法的教育下,都非常的"希求"師父的開示,如果不希求的話,那就是沒有弟子相,那就是修行修得很差勁。 所以,我們都很希求聆聽他的開示,親近善知識。
可是,中秋節前給我們以及廣大信眾開示前幾十分鐘,就找不到他了,到處也找不到。等他當眾開示完了之後,有一段時間,也找不到他,因為,我們急於要找到他,請他繼續開示他剛才開示的深意。
在賢菜那裡找到了答案,當眾開示前,他在和賢菜聊天,告訴賢菜,一會他就要開示了,請賢菜看網路直播。當眾開示結束之後,記錄里顯示,他繼續和賢菜聊天,詢問賢菜自己剛才的開示怎麼樣?
我想起來,和師父相處很久的一位法師曾經告訴我,師父沒有朋友,他和任何人都走不近,或者說,沒有人能夠走進他的內心世界。這個事情,我曾當面告訴過賢六,我在賢六眼睛裡看到了失落。
【琅琊閣評:有師兄看完這個系列,問説爲什麽學誠要性侵比丘尼,需要女人可以去外面買,爲什麽要性侵這麽多人?
一個凡夫如果擁有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財富權力,除非心理素質和修養極好,否則性格會變得自戀、扭曲,他跟身邊所有人的關係也會變質,他就像皇帝,不會有跟他平起平坐的朋友,只有跪拜他服從他的臣和奴。一個人無法駕馭權力,就會被權力吞噬,最糟糕的情況就是用各種變態殘暴的方式對其他人行使自己的權力,比如學誠的性侵行爲,明顯不是性壓抑的問題,他的性侵充滿掠奪性、征服性,是强者對弱者用占有和玩弄展示權力的方式。】
但是隨後,賢六就又表現出堅定的態度,要堅決維護師父,維護師父,相信師父。其實,師父很孤獨,他過著很不正常的生活。
從簡訊記錄上看,他格外青睞賢菜,原因可能就是賢菜不服他。當然也或者是因為賢菜拿著證據,師父不得已而安撫她。為此,師父還在澳大利亞請賢菜外出吃飯,有人說是專門去的,有人說是辦別的事順路去的。
你能想像我在知道這個消息時有多麼的悲傷嗎?
因為,在師父身邊,我們被教育,吃他的剩飯有很大的功德,所以,每次他吃完飯,剩下來的,侍者會拿來,我們這些小和尚就搶著吃掉,吃了好多年啊。
我也不想把他的這個隱私寫出來,但是,我想,這也許能讓數以百萬計的信眾面對現實,從虛妄的陰影裡走出來,在信仰的世界裡更加理性。
曾經有一些新聞報導了人的多面性,一位品學兼優的名校生,居然殺害了自己的母親,事發後誰都難以相信。
還有一位人人稱讚的好孩子,居然有非常黑暗的另一面,最後自殺了。 這樣的事情,其實是很多的,但對很多人來說,大都難以接受,就是因為,人類很難把這些極端的東西統一在一個人身上。
但事實上,人心就是這麼複雜。 不是嗎?
這個要看從哪個角度上來看,如果,他作為一個鄉村少年,沒有什麼背景,通過個人的努力,一路奮鬥,到了那個位置,也很勵志了。
師父的母親性格很剛強。她告訴極樂寺的尼眾,當時她送師父出家,就告訴他:你出家,就要做大大的和尚,高高的和尚,不要做一個小和尚。 他確實做到了。 如果是企業家,無非是私德的問題,如果沒有被告倒,依然是個閃爍著光環的成功人士。
【琅琊閣評:一個人出家,是爲了捨棄世間的情執,全心投入修行,不是爲了做事業。如果最初的發心就設了目標,一定要做大和尚,一定要得到開悟,一定要弄一個團體,一定要做一番「護持正法」的大事業。。。這種人從來沒有脫離有所求、有所得、有人我衆生相的凡夫心境。】
可是,他的人生道路是宗教,宗教本身,就不允許有這樣的私德問題。
甚至,你可以不夠勤奮,不夠謙卑,不夠溫和,不夠八面玲瓏。
但是,金錢和性,這兩條戒律的底線,要守得住。況且這還不是一個普通的私德問題,還有法律問題。戒律也是這樣,把這兩個當成根本戒,別的可以懺悔改過,但這個就不行,犯了,就算完了。
一個普通人,有這方面的問題,對社會的影響也不是特別的大,但是,宗教人士就不行,不僅僅是對人心的影響,對信眾的信任的辜負,更是對社會倫理底限的突破。這是人類的普遍共識。 從我個人的角度講,如果只是個人私情,我是會理解的,會盡力按照戒律保護好他的尊嚴和信眾的情感。
但是,他的這個性質,是利用宗教大面積地迫害女性,有組織、有步驟、精心策劃。 而且從頭到尾我都沒有發現他有慚愧心,有改過的心,事發後兩年來,一直在利用政府給與宗教人士的包容,想方設法用謊言繼續籠絡人、蒙蔽人,污蔑、抹黑和打擊知情人,欺騙信眾,放出謠言,政府會給他平反,很快就復出,讓大家「美好的等待」。
被管制期間,他發給別人的讓別人「美好的等待」的郵件,被一位忠實的弟子轉發了出來,也轉給了我。
不明真相的信眾一直在傳,師父是非以不辯為解脫,他高風亮節,冤枉了,啥也不說,只說了一句,清者自清。 這個是不實的。
至少我瞭解的,體系組織了一個機構,在網路上到處發佈洗白的文章,召集人背後就是他本人。
他本人雖然被政府及時管制起來,但他幹的事一點也不少,依然用謊言掌控著好幾百出家眾,直接操控海內外的多個場所和廣大信眾,依然有很多人願意為他赴湯蹈火。
至今沒有公開處理他的違法犯罪事實,可能也是考慮影響太惡劣,不利於社會穩定。
作為他的弟子們,還要繼續修行,未來的道路在哪裡呢? 有的還俗回家了,有的還在迷茫,有的還不知道資訊,有的半信半疑,有的在默默等待和抉擇,有的已經走出來,開始了新的探索和修行之路。
五十二、校長犯錯了,學生怎麼定位
剛開始,我會覺得自己挺抬不起頭的,在外邊一提到自己的師父,就很尷尬。有的人一看你是"賢"字輩的,立刻就會表示:哦,你就是...... ¥#@&......%*那個什麼...... 我就只好含糊著點點頭。
最尷尬的是,很多人都依然誤以為學誠是冤枉的,甚至包括一些基層的政府官員,他們很同情地跟我說:沒關係,被陷害的人多了,歷史上那麼多人都被平反了...... 有的人還會表達一下對政府的"呵呵"。
我學習了那麼多戒律,還是沒有學明白,這個時候就不知道怎麼表達和回應,既不能妄語說謊,又不好直接就說實情。
中國文化里對徒弟舉報師父就不太提倡,我就遇到過,人家直接就表達自己的看法,認為,師父的事,就應該隱瞞。
【琅琊閣評:正覺同修會也是這種説法,批評師父是大逆不道,你有事情爲什麽不内部解決?大家好像都忘了蕭平實在書裏面怎麽批評自己的師父聖嚴法師,怎麽義正言辭的說佛法不能拿來做人情?】
唉,是想隱瞞來著,是師父不幹啊,他那個性格,非輸即贏,不帶中道調和的,瞞不住了啊。
曾經有人義正言辭地直接問:「賢二,你是不是舉報你師父了?」
我當然是不敢認帳啊,就想馬上回答:「不是我舉報的,是賢啟和賢佳。」
但是,我就覺得這樣回答不厚道,也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戒律。 我就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人家就會追問,那你為什麼離開你師父了? 我就很無辜,但也沒話可說。然後人家就疏遠我了。
後來,再有人問我:「賢二,你是不是舉報你師父了。」
我就很想跟他講,2018年的一個夏天...... 當然,這樣表達也不現實,又想要表達清楚,我太難了。 我很委屈,也過得很不容易,其實,到處都不歡迎我。
當然我也理解,這個事情一直沒有結論,人家知道你是好人還是壞人啊?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慢慢地,就有點走投無路的感覺了,多虧了一些護法居士的幫助,還有我的老師道一禪師大度地收留。
後來,經歷的多了,內心裡就靈光一現,哦,原來是我自己有求於人,有求於這個世界,我希望別人善待我,希望有個好名聲,希望有個地方安身,所以,我就會很苦,很糾結,我要結束自己的苦,就要如實,就要心無掛礙。
我忽然就想通了,明白了,再有人問我:「賢二,你是不是舉報你師父了?」我就會告訴他:「我師父犯錯誤了,但我沒有。」
師父犯的錯,不僅賢一、賢二沒犯,據我瞭解,賢三、賢四、賢五、賢六...... 都沒犯。
人生多難啊,不是出家了就沒事了,一樣,是非恩怨一樣也少不了。
所以,出家更難,可是,真正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就是在難上才建立起來的。
這個事情對整個佛教來說,如果處理得好,還是利大於弊的。
我們走過的彎路,不是壞事,它讓我們更加認清楚自己應該怎麼走這條路,讓我們懂得,修行還是要甘於寂寞,甘於平淡。還是要依法不依人,要回歸經典,要以戒為師。
我們不是一個特殊群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就淡漠了。
有的人會改名字,另換門庭,有的人會一直用賢字輩這個名號,都無所謂的。
我一直沒有換名字,是因為,我後來想通了一件事:我沒有犯法,也沒有犯戒,為什麼要抬不起頭?為什麼要東躲西藏的? 為什麼要見不得人?
前公安部部長貪腐坐牢了,全國的公安幹警不一樣好好地工作學習和生活嗎? 難道還要為他背鍋嗎?
這個世界,各人吃飯各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
師父對於我們弟子而言,有接引度化之恩,對佛教也有弘揚之功,他探索和實踐的道路,也對後人有很大的借鑒和學習價值。 同時,他也對佛教有大過。
弟子們舉報他,也是無奈之舉,事實上也是他自己的選擇。
如果不舉報他,隨著他的權力的增長,勢力的擴大,那後果會更嚴重,對國家、社會、佛教會造成更巨大的影響,更多的女性遭到迫害,佛教會遭受更大的羞辱。
及時止血止損,大家都還有機會。
【琅琊閣評:對個人、團體、國家、佛教最好的,不是隱瞞掩蓋撒謊,是誠實。】
修行是一件充滿磨難的事情,到底是什麼磨難,我們在歷史書上都讀到過,輪到我們的時候,我們會說,沒想到是這樣的磨難。
是啊,想到了,就不是磨難了。 後人在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也就是一翻而過。
後人有後人的歷史,但是,其本質還是人心,宗教、倫理、文化、戒律等等。
後人的歷史中,就如同我們看前人的歷史,也一樣少不了,形式上誰也無法預測,但內容上,都是會感慨,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
是的,先人早就用這樣一句話總結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魔不在外邊,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心魔。
【琅琊閣評:佛門中的心魔比世俗人的心魔更可怕。凡夫追求幸福生活、名利雙收,但是凡夫不會拿佛法作爲個人追求的藉口。一個凡夫走進宗教,將追求世間的美滿和成就換成努力追求佛門中的成就、佛教團體裏面的肯定,隱隱覺得自己的追求比世俗人更正確、更高級、更有價值——甚至是唯一正確、唯一有價值的追求——你質疑他的追求,他會拿出經論告訴你這叫慈悲無私、叫菩薩種姓、叫發菩提心。大部分學佛人沒有條件成爲學誠或蕭平實,但是如果看不清佛魔之間的界綫,我們可以成為他們傷害佛教、傷害社會、傷害個人的幫凶助伴。】